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N-5000 LASIK微型角膜刀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行涛 褚仁远 +1 位作者 张宝华 孙敬人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5期305-308,共4页
目的 评价国产KN- 5000 微型角膜刀在临床角膜瓣技术中的作用,评价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探讨其预测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 选用连续病例24 例44 眼, 随机分为实验组(A 组) 和对照组(B组) 。A 组11 例21... 目的 评价国产KN- 5000 微型角膜刀在临床角膜瓣技术中的作用,评价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探讨其预测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 选用连续病例24 例44 眼, 随机分为实验组(A 组) 和对照组(B组) 。A 组11 例21 眼,术前平均球镜当量1321 ±473D,最大散光度225D。B 组13 例24 眼,术前平均球镜当量1140 ±263D,最大散光度275D。术中分别用KN- 5000 微型角膜刀和Moria 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结果 术中制瓣安全简捷,制瓣良好率A 组21 /21 ,B 组23/24 ,2 组无明显差异,无术中并发症发生。临床病例随访显示:2 组术后3mo 裸眼视力大于等于05 的比率分别是619 % 和652 % ,术后屈光度按球镜当量计算实验组为- 067 ±184D,对照组- 076 ±175D。术后屈光度在- 1D 之内比率实验组为429 % ,对照组为478 % ,这2 组差异经检验无意义。结论 KN- 5000 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稳定性、预测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微型角膜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LASIK微型角膜刀的临床应用探讨
2
作者 林翔 熊万红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6期377-379,共3页
目的 比较KN- 5000 型微型角膜刀与Moria 微型角膜刀在LASIK 术中制作角膜瓣时的优缺点。方法 选用连续病例56 例103 眼,随机分KN 组和Moria 组,KN 组28 例53眼,术前近视度数平均为- 9-21... 目的 比较KN- 5000 型微型角膜刀与Moria 微型角膜刀在LASIK 术中制作角膜瓣时的优缺点。方法 选用连续病例56 例103 眼,随机分KN 组和Moria 组,KN 组28 例53眼,术前近视度数平均为- 9-21±7-41D,散光≤-5-00D,Moria 组28 人50 眼,术前近视度数平均为-10-47±3-73D,散光≤-2-50D,术中分别用KN-5000 微型角膜刀和Moria 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结果 两组病例角膜瓣边缘整齐。基质面:KN组全部术眼光滑、规则,Moria 组部分术眼有“搓衣板”现象。瓣异常:KN组游离瓣2 眼,Moria 组不全瓣5 眼。KN组角膜瓣质量优于Moria 组,瓣异常率低于Moria 组。结论 KN- 5000 微型角膜刀在LASIK术中制瓣时性能及安全性、稳定性优于Moria 组微型角膜刀。KN- 5000 微型角膜刀还具有良好的易学性和进行LASIK角膜板层移植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微型角膜刀 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ria M2微型角膜刀用常规刀片及Med—Logics 0号刀片制作LASIK角膜瓣的评估
3
作者 张晶 周跃华 +2 位作者 高旭 张青蔚 田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13-818,共6页
背景角膜瓣的制作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随着微型角膜刀刀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制作角膜瓣的精确性、均一性以及重现性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目的比较MoriaM2微型角膜刀110刀头应用Med—Logics ... 背景角膜瓣的制作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随着微型角膜刀刀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制作角膜瓣的精确性、均一性以及重现性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目的比较MoriaM2微型角膜刀110刀头应用Med—Logics 0号刀片(110—0)及常规刀片(110)制作LASIK角膜瓣的特点。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近视患者102例204眼行LASIK,其中MoriaM2微型角膜刀110刀头应用Med—Logics0号刀片组(110—0组)及常规刀片组(110组)制作角膜瓣的患者各51例102眼。术后1周,应用RTVue傅里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别测量2组患者每个角膜上0°、45°、90°和135° 4条子午线所在截面上特定7个点的角膜瓣厚度,并对每个角膜瓣上28个测量点的角膜瓣厚度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周,110—0组和110组间裸眼视力和残余等效球镜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视力:Z=-0.375,P=0.708;球镜度:u=0.056,P=0.956)。110—0组全角膜厚度为(133.28±15.41)μm,明显低于110组的(142.81±10.0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227,P〈0.01),并且110—0组与Moria公司提供的角膜瓣预期厚度值130μm更接近。2组制作的角膜瓣均为中间薄、周边厚,形状近似一凹透镜,并且2组右眼鼻侧和颞侧角膜瓣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眼鼻侧均明显厚于颞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0—0组与110组角膜瓣厚度值与预计厚度130μm的差值分别为(17.46±2.28)μm和(16.82±6.1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517,P=0.608)。结论与110组比较,110—0组角膜瓣的厚度更薄,全角膜瓣厚度平均值与Moria公司提供的角膜瓣预期厚度值130μm更接近,其角膜瓣的均一性和预测性相对更好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角膜瓣厚度 微型角膜 傅里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e Use-Plsu SBK微型板层角膜刀椭圆形负压吸引环制作LASIK角膜瓣的特点
4
作者 刘苏冰 孙红燕 +3 位作者 聂晓丽 买志彬 辛宝莉 孙宏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9-480,483,共3页
目的观察Moria公司的OneUse-PlusSBK微型板层角膜刀圆形及椭圆形负压吸引环制作LASIK角膜瓣的特点及术中并发症,评估两种形态负压吸引环制作角膜瓣的安全性、预测性。方法使用椭圆形负压吸引环行LASIK手术65例(130眼)作为试验组,同期使... 目的观察Moria公司的OneUse-PlusSBK微型板层角膜刀圆形及椭圆形负压吸引环制作LASIK角膜瓣的特点及术中并发症,评估两种形态负压吸引环制作角膜瓣的安全性、预测性。方法使用椭圆形负压吸引环行LASIK手术65例(130眼)作为试验组,同期使用圆形负压吸引环62例(124眼)作为对照组,预设角膜瓣厚度均为100μm。术中使用卡尺测量角膜瓣直径,术后1周使用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角膜瓣厚度。结果试验组角膜瓣水平径为(8.72±0.32)mm,垂直径为(8.84±0.35)mm;对照组角膜瓣水平径为(8.53±0.33)mm,垂直径为(8.92±0.36)mm;两组比较试验组角膜瓣水平径大于对照组(t=2.740,P<0.05),垂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角膜瓣直径与术前角膜直径、角膜厚度及角膜中央K值均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试验组角膜瓣厚度为(108.61±10.06)μm,对照组角膜瓣厚度为(107.65±5.78)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5,P<0.05)。对照组角膜瓣厚度集中分布在101~110μm(62.9%),试验组角膜瓣厚度集中趋势差。试验组术中角膜瓣缘出血5眼(3.8%),鲸尾征14眼(10.8%);对照组角膜瓣缘出血24眼(19.4%),鲸尾征46眼(37.1%)。结论椭圆形负压吸引环制作的角膜瓣安全性较好,但预测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微型板层角膜 椭圆形负压吸引环 原位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d-Logics 0、-10和-20刀片制作LASIK角膜瓣的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旭 周跃华 +2 位作者 张晶 张青蔚 田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Med-Logics0、-10和-20刀片制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角膜瓣的特点。方法入选近视患者共210例(420眼)行LASIK,按所应用刀片的不同,分为0、-10和-20刀片组,每组各70例(140眼)。术后7d,... 目的探讨Med-Logics0、-10和-20刀片制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角膜瓣的特点。方法入选近视患者共210例(420眼)行LASIK,按所应用刀片的不同,分为0、-10和-20刀片组,每组各70例(140眼)。术后7d,应用OCT分别测量每个角膜上0°、90°两条经线所在截面上特定7个点的角膜瓣厚度,并对每个角膜瓣上14个测量点的角膜瓣厚度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0、-10和-20刀片组中央角膜瓣厚度均值分别为(134.0±14.0)μm、(113.5±10.4)μm和(107.9±12.6)μm,0刀片组明显高于-10刀片组和-20刀片组,而-10刀片组和-20刀片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角膜中央区域和周边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5)。三组中制作角膜瓣双眼鼻侧和颞侧角膜瓣厚度比较,各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中各自角膜上两条经线所在截面的平均角膜瓣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刀片组中与理论值差值≤15μm者有948个测量点(48.4%);-10刀片组中与理论值差值≤15μm者有1118个测量点(57.0%);-20刀片组中与理论值差值≤15μm者有1020个测量点(52.0%)。结论 110Moria微型角膜刀应用常规0刀片、-10和-20刀片角膜瓣,重现性较好,-10刀片和-20刀片相比角膜瓣中央区角膜瓣厚度和全角膜平均厚度无明显差异,三组角膜瓣的厚度值鼻侧和颞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瓣厚度 微型角膜 傅里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ria C-B自动旋切式显微角膜板层刀在LASIK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持新 顾扬顺 沈晔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73-175,共3页
目的 :探讨 Moria C-B自动旋切式显微角膜板层刀在 L ASIK中的安全性和操作特点。方法 :观察 2 54例 (46 2眼 )行 L ASIK术的屈光不正患者 ,在术中和近期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发生率、视力。结果 :前 3个月术中瓣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5.48% ,... 目的 :探讨 Moria C-B自动旋切式显微角膜板层刀在 L ASIK中的安全性和操作特点。方法 :观察 2 54例 (46 2眼 )行 L ASIK术的屈光不正患者 ,在术中和近期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发生率、视力。结果 :前 3个月术中瓣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5.48% ,后 9个月的发生率为 0 .78% ,明显低于前者 (χ2 =9.1 31 1 ,P<0 .0 1 )。其中有 4眼为薄瓣伴厚度不匀 ,2眼为薄瓣伴破瓣 ,3眼为不完全瓣 ,无游离瓣及面包圈样。术后无瓣移位 ,2眼瓣局部小皱痕 ,2眼角膜水肿混浊 ,术后 3个月 7眼角膜上皮内生。先上吸环后上刀头做角膜瓣吸引时间 (1 8.2± 4.8) s,先上刀头后上吸环做角膜瓣吸引时间(1 5.2± 4.3) s,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t=3.56 8,P=0 .0 0 1 )。结论 :Moria C-B显微角膜板层刀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操作技术的熟练而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切除术 准分子激光 近视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显微角膜板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式微型角膜上皮刀的关键设计及测试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浩 褚仁远 +5 位作者 张宝华 周行涛 戴锦晖 瞿小妹 陈冲达 干德康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1-554,共4页
目的:角膜上皮刀是开展微型角膜刀法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LASIK)矫正近视的关键设备,本研究拟研制一种旋转式微型角膜上皮刀系统,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目前国外的产品均为直线式、压平刀头设计,制作的上皮瓣蒂... 目的:角膜上皮刀是开展微型角膜刀法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LASIK)矫正近视的关键设备,本研究拟研制一种旋转式微型角膜上皮刀系统,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目前国外的产品均为直线式、压平刀头设计,制作的上皮瓣蒂位于鼻侧。本研究设计了旋转式微型角膜上皮刀,首次采用浮动刀头设计,上皮瓣蒂位于上方。在完成了3000例动物眼测试后,进行了355例临床验证,观察制瓣的成功率和术后上皮瓣的稳定性。结果:旋转式设计能制作蒂在上方的上皮瓣,术后上皮瓣不易发生移位;浮动刀头设计,制作上皮瓣速度快,临床验证成功率为98.6%,能避免损伤角膜基质层而导致角膜疤痕,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该设计能有效地提高Epi-LASIK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 微型角膜法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屈光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不同的微型角膜刀对术后散光的影响
8
作者 周跃华 李志辉 +4 位作者 黄 静 孟玉玲 安伟丽 徐 铮 李 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不同的微型角膜刀对术后散光的影响。方法158人(24眼)随机分为H230型微型角膜刀组80人(124眼)和HT230型微型角膜刀组78人(124眼)。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并对其术前、术后1,3,6个月...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不同的微型角膜刀对术后散光的影响。方法158人(24眼)随机分为H230型微型角膜刀组80人(124眼)和HT230型微型角膜刀组78人(124眼)。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并对其术前、术后1,3,6个月的散光及其轴的绝对改变和矢量改变进行分析。结果LASIK术后1,3,6个月,散光的绝对值,H230型组分别为0.23D±0.38 D,0.15±0.37D和0.13 D±0.38 D,而 HT230型组分别为0.18D±0.41,0.14 D±0.43D和0.12D±0.42D;散光的矢量值,H230型组分别为0.53D±0.28 D,0.46 D±0.30 D和0.46 D±0.30D,而HT230型组分别为0.46 D±0.33 D,0.50 D ±0.37 D和0.41±0.35D。手术所致散光矢量的改变(包括轴的改变),除术后3个月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余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个月时,P=0.04;3个月时,P=0.06;6个月时,P=0.02)。结论H230型比HT230型微型角膜刀更易引起较大的散光轴改变,而HT230型比H230型微型角膜刀所致的术后散光改变更趋向于逆规性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微型角膜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角膜刀治疗角膜上皮内瘤样改变一例
9
作者 周璐 黄振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91-592,共2页
患者,男,62岁,右眼疼痛、畏光、流泪20d,加重并伴视力下降5d。发病时曾在当地医院按角膜炎治疗,症状无缓解。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5(不能矫正),左眼1.0;右眼睑痉挛,结膜无明显充血及异常分泌物,角膜中央区上皮有大片半透... 患者,男,62岁,右眼疼痛、畏光、流泪20d,加重并伴视力下降5d。发病时曾在当地医院按角膜炎治疗,症状无缓解。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5(不能矫正),左眼1.0;右眼睑痉挛,结膜无明显充血及异常分泌物,角膜中央区上皮有大片半透明灰白色地图样增生,直径约为6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内 微型角膜 瘤样改变 治疗 视力下降 异常分泌物 眼科检查 眼睑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校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微型角膜刀系统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10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2-462,共1页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我校附属眼耳鼻喉医院褚仁远教授领衔的”近视眼手术微型角膜刀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获奖项目是2006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里唯...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我校附属眼耳鼻喉医院褚仁远教授领衔的”近视眼手术微型角膜刀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获奖项目是2006年度医疗卫生领域里唯一的一项技术发明奖,也是迄今为止眼科学领域唯一的一项技术发明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角膜 耳鼻喉 系统 医院 医疗卫生领域 科学技术 获奖项目 北京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及机械刀制备兔眼角膜瓣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波 顾建军 +3 位作者 周胜 黄国富 杨斌 王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9-484,共6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微型机械角膜刀制备角膜瓣愈合后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10只,全麻下双眼分别用微型角膜刀及飞秒激光来制备角膜瓣。术后1d、3d、1周、1月、3月、6月行裂隙灯照相。术后6月全麻下处死兔,剜除双...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微型机械角膜刀制备角膜瓣愈合后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10只,全麻下双眼分别用微型角膜刀及飞秒激光来制备角膜瓣。术后1d、3d、1周、1月、3月、6月行裂隙灯照相。术后6月全麻下处死兔,剜除双眼,将离体角膜片固定在改良的人工前房上并联合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机械刀制备的角膜瓣厚度(107±27)μm,飞秒激光角膜瓣的厚度(107±18)μm,两组角膜瓣的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前房压力的增加,中央前房深度不断增加,在压力60、75mmHg时机械刀组前房深度分别增加(0.25±0.06)mm、(0.30±0.06)mm;而飞秒激光角膜瓣组增加(0.18±0.03)mm、(0.22±0.06)mm;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前房压力的升高,角膜前后表面的曲率逐渐增加,在前房压力达到30mmHg以上时角膜曲率趋于稳定;角膜后表面曲率在前房压力超过30mmHg时飞秒激光及机械刀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前房压力的升高,角膜厚度及角膜的体积变小,前房容积增加,但各压力梯度下飞秒激光及机械刀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眼内压状态下,与微型机械角膜刀相比,飞秒激光制备的角膜瓣在角膜愈合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及角膜前突变化更小;飞秒激光制备角膜瓣具有更好的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生物力学 飞秒激光 微型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伤口愈合机制的研究
12
作者 邵应峰 陈家祺 +1 位作者 王铮 周世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 探讨用微型角膜刀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 (DLEK)与穿透角膜移植术 (PK)术后排斥反应的差异及机制 ;研究DLEK术后创面的愈合过程、特点和机制。方法 对两组新西兰白兔分别行DLEK和PK ,对比术后的排斥反应指数 ;术后不同时间取角... 目的 探讨用微型角膜刀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 (DLEK)与穿透角膜移植术 (PK)术后排斥反应的差异及机制 ;研究DLEK术后创面的愈合过程、特点和机制。方法 对两组新西兰白兔分别行DLEK和PK ,对比术后的排斥反应指数 ;术后不同时间取角膜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实验组排斥反应指数较对照组降低 ;术后 2周角膜基质细胞开始增殖 ,分泌胶原 ;术后植片中央区瘢痕极少 ;Ⅰ、Ⅴ型胶原持续表达 ,Ⅲ型胶原术后 1周于伤口附近表达 ,1~ 2个月时最强。结论 DLEK术后排斥反应少 ,植片中央界面瘢痕轻微 ,优于手剖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角膜 内皮移植 排斥反应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