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省高通岭钼矿床赋矿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付王伟 许德如 +5 位作者 吴传军 傅杨荣 周迎春 周岳强 王智琳 林舸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9-427,共9页
海南高通岭岩体产有高通岭小型热液脉型钼矿床,其赋矿围岩为细粒和粗粒正长花岗岩。研究表明,组成高通岭岩体的细粒和粗粒正长花岗岩呈渐变过渡关系,未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变接触,且二者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暗示它们可能是同一岩... 海南高通岭岩体产有高通岭小型热液脉型钼矿床,其赋矿围岩为细粒和粗粒正长花岗岩。研究表明,组成高通岭岩体的细粒和粗粒正长花岗岩呈渐变过渡关系,未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变接触,且二者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暗示它们可能是同一岩浆演化系列的产物。对细粒正长花岗岩(GTL-4)和粗粒正长花岗岩(GTL一9)样品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00.8±2.4)Ma(MSWD=2.8)和(100.2±1.7)Ma(MSWD=2.7)。结合锆石CL图像中清晰的震荡环带、Th/U的值(0.15~0.94)和以往研究成果,认为高通岭岩体结晶年龄应为100Ma左右,可能是同期的中高温岩浆含矿热液导致了高通岭钼矿床的形成;而90~97Ma年龄系中低温热液活动的年龄,导致了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高岭土化等中低温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赋矿岩体 la-icp—ms锆石upb定年 高通岭钼矿床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新金矿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特征
2
作者 徐智涛 孙景贵 +1 位作者 任亮 刘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65-66,共2页
永新金矿是一座新发现的产在韧性剪切带中大型金矿床,目前正在勘探之中,研究程度较低;近期我们在对矿区地表和钻孔编录,在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基础上,开展了与成矿密切相关的闪长玢岩的成岩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期为判断... 永新金矿是一座新发现的产在韧性剪切带中大型金矿床,目前正在勘探之中,研究程度较低;近期我们在对矿区地表和钻孔编录,在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基础上,开展了与成矿密切相关的闪长玢岩的成岩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期为判断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永新 闪长玢岩 锆石la-icp—ms U—Pb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平武地区南一里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佐臣 裴先治 +5 位作者 丁仨平 刘战庆 王飞 李高阳 李瑞保 李夫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03-1012,共10页
川西北平武地区的碧口地块中出露较多的印支期岩浆侵入岩类,但缺乏精确的年代学资料。笔者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碧口地块西南缘的南一里花岗闪长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技术进行... 川西北平武地区的碧口地块中出露较多的印支期岩浆侵入岩类,但缺乏精确的年代学资料。笔者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碧口地块西南缘的南一里花岗闪长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技术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中锆石Th/U比值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南一里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23.1±2.6Ma(MSWD=1.4),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南一里花岗闪长岩侵入时代晚于勉略构造带的主碰撞期,侵位于后碰撞环境,或者至少是由同碰撞到后碰撞的转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la-icp—ms 锆石u—Pb 平武地区 川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南缘龙首山东段“龙首山岩群”的再厘定——来自碎屑锆石U-Pb定年的证据 被引量:27
4
作者 宫江华 张建新 于胜尧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共22页
龙首山东段滑石口井地区存在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原被认为属于古元古代“龙首山岩群”。本文取自这套变沉积岩系的2件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范围介于0.52~3.56Ga之间,与相邻的寒武系大黄山群碎屑锆石年龄谱相似,其时代可能为中、... 龙首山东段滑石口井地区存在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原被认为属于古元古代“龙首山岩群”。本文取自这套变沉积岩系的2件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范围介于0.52~3.56Ga之间,与相邻的寒武系大黄山群碎屑锆石年龄谱相似,其时代可能为中、晚寒武世。取自原“龙首山岩群”和寒武系大黄山群的3件变沉积岩样品中,共获得129个谐和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在0.7~1.2Ga(约占47%,峰值~0.8、~0.94、~1.0C-a)和2.5~2.8Ga(约占31%,峰值~2.5、~2.7Ga),相对较小的年龄群集中在0.5~0.6Ga(约占7%,峰值~0.56Ga)和1.4~1.8渤(约占10%,峰值~1.5Ga),其余年龄零星分布于1.8~2.4Ga,少量锆石年龄〉3.0Ga。碎屑物源分析认为,大黄山群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祁连地块,其中新元古代末一早古生代初期的碎屑物质来自北祁连造山带相关的火成岩,新元古代碎屑物质来自祁连地块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而中元古代一太古宙碎屑物质可能来自祁连地块再循环的变质基底岩石。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龙首山东段的浅变质沉积岩系和寒武系大黄山群可能沉积于祁连地块北侧的大陆边缘,在构造背景上属于祁连造山带,而不属于阿拉善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C-ICP—MS upb 碎屑锆石 龙首山岩群 大黄山群 阿拉善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米林县片麻状黑云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及Pb-Sr-Nd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
5
作者 时超 李荣社 +5 位作者 何世平 王超 辜平阳 计文化 查显锋 张海迪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8-830,共13页
喜马拉雅是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作用形成的全球最年轻、规模最大和正在活跃的造山带。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对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侵入南迦巴瓦岩群的片麻状黑云花岗闪长岩进行了测年,获得岩浆结晶年龄为515.5±2.3 Ma... 喜马拉雅是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作用形成的全球最年轻、规模最大和正在活跃的造山带。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对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侵入南迦巴瓦岩群的片麻状黑云花岗闪长岩进行了测年,获得岩浆结晶年龄为515.5±2.3 Ma(早寒武世),提供了泛非构造-岩浆事件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记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SiO2含量为66.47%~72.42%,A/CNK指数为0.98~1.08,平均1.03,在A/NK-A/CNK指数图解中样品大部分落入过铝质区,里特曼指数σ为1.53~3.08,为钙碱性系列,在SiO2-K2O图解上大部分样品投入高钾钙碱性系列区,在Harker图解中所有样品中的TiO2、MgO、FeOT、MnO、K2O随着SiO2含量的变化增加而减少,Na2O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曲线,(La/Yb)N为19.1~63.8,出现弱Eu负异常(δEu=0.24~0.88);微量元素表现出Ba、Nb、Ta、Sr、Zr亏损,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和U相对富集的特征。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丹娘乡片麻状黑云花岗闪长岩具有负εNd(t)值(-8.67^-10.57)和较老的Nd模式年龄(tDM=1.84~3.42),说明其来源可能是上地壳物质,结合87Sr/86Sr初始比值特征,推断丹娘乡片麻状黑云花岗闪长岩是在高温环境下经部分熔融形成的。通过构造环境判别图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丹娘乡准铝质-弱过铝质片麻状黑云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后碰撞造山环境,结合新得到的513 Ma同位素年龄,认为泛非碰撞造山事件早寒武世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一带可能结束,进入后碰撞造山的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非运动 片麻状黑云花岗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南缘可可托海地区二厂房岩体 LA-ICP-MS 锆石 U-Pb 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亚峰 蔺新望 +4 位作者 郭岐明 吕军利 赵端昌 王星 王旭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28,共16页
对出露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可可托海地区二厂房岩体中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98.0±3.5 Ma(MSWD=1.3),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早中泥盆世。岩体的S... 对出露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可可托海地区二厂房岩体中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98.0±3.5 Ma(MSWD=1.3),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早中泥盆世。岩体的SiO2含量介于65.40%~69.31%之间,里特曼指数值为1.27~1.65,A/CNK值为0.92~1.02,属中钾、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具有富集Cs、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负Eu异常明显(δEu=0.48~0.65)的岛弧岩浆岩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二厂房岩体形成于陆缘弧构造环境,是在古亚洲洋俯冲过程中,幔源的基性岩浆底侵下地壳后使之熔融并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la-icp—ms锆石U-Pb 二厂房岩体 可可托海 阿尔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盆地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龄、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47
7
作者 袁峰 周涛发 +3 位作者 范裕 张乐骏 马良 钱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1-833,共13页
宁芜盆地中花岗岩类侵入体出露零星,以石英二长岩和花岗岩为主,研究程度薄弱。本文对盆地内主要的5个花岗岩类侵入体牛迹山岩体、霍里岩体、姑山岩体(姑山铁矿床钻孔中)、小石山岩体和娘娘山岩体进行了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Nd-Sr... 宁芜盆地中花岗岩类侵入体出露零星,以石英二长岩和花岗岩为主,研究程度薄弱。本文对盆地内主要的5个花岗岩类侵入体牛迹山岩体、霍里岩体、姑山岩体(姑山铁矿床钻孔中)、小石山岩体和娘娘山岩体进行了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Nd-Sr同位素分析研究。这5个花岗岩类侵入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依次为128.0±1.7Ma、126.4±1.3Ma、129.8±1.6Ma、130.1±1.5Ma、128.3±1.8Ma,形成于126~130Ma之间,均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与姑山、娘娘山旋回火山岩活动时限相当,略晚于玢岩型铁矿的成矿时代。Nd-Sr同位素指示,宁芜盆地花岗岩类源于交代地幔源区,其性质接近于EMI型富集地幔,其形成与古板块的俯冲交代作用有关;Lu-Hf同位素指示,宁芜盆地花岗岩类与成矿的闪长(玢)岩在岩浆起源和演化上存在联系。盆地中的花岗岩类形成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高峰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典型张性构造应力体制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 MS U-PB 锆石 同位素 花岗岩类 宁芜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天山那拉提地区古生代花岗岩的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徐学义 王洪亮 +3 位作者 马国林 李平 陈隽璐 李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1-706,共16页
西天山那拉提地区发育强烈的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依据野外地质特征和形成时代,将该区花岗岩分为早古生代—晚泥盆世花岗岩和石炭纪花岗岩两类。前者变形较强,发育弱的片麻理构造,岩石类型主体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 西天山那拉提地区发育强烈的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依据野外地质特征和形成时代,将该区花岗岩分为早古生代—晚泥盆世花岗岩和石炭纪花岗岩两类。前者变形较强,发育弱的片麻理构造,岩石类型主体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揭示其形成时代为366~485Ma,εHf(t)和t2DM的研究揭示花岗岩主要有3种来源:一是t2DM介于1.2~1.6Ga的中元古代地壳源区;二是t2DM介于0.7~1.6Ga的中新元古代地壳混合源区;三是t2DM与岩石形成年龄接近或略大的以亏损地幔新生地壳为主的地壳源区。后者变形很弱,LA-ICPMS锆石U-Pb定年揭示其形成时代为320~352Ma。晚泥盆世—石炭纪花岗岩主要源区亦有3种:一是t2DM介于1.0~1.7Ga的中新元古代混合源区;二是t2DM约为0.4Ga左右的早古生代新生地壳源区;三是早石炭世早期与岩浆形成年龄一致的亏损地幔和古老地壳混合源区。那拉提早石炭世花岗闪长岩当εHf(t)为最高的正值时(14.21),其t2DM与岩石形成年龄一致,表明在349Ma时存在一次地幔物质的加入。综合西天山地区区域地质演化和花岗岩的野外地质特征、时代格架、锆石Hf同位素揭示的源区特征,认为那拉提地区现划分的古元古代地层中存在0.7~0.8Ga、1.6~1.8Ga中新元古代增生地壳。石炭纪花岗岩为碰撞后大陆伸展作用的产物,早石炭世大规模地幔物质的加入代表了大陆伸展作用的强烈发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成因 锆石HF同位素 la-icpms锆石upb 古生代 西天山那拉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秦岭造山带交接部位25亿年碎屑锆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裴先治 孟勇 +5 位作者 丁仨平 李佐臣 刘战庆 刘会彬 李高阳 李瑞保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对来自祁连与秦岭造山带交接部位秦安地区葫芦河流域的“葫芦河群”浅变质砂岩中大量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测年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年龄为2302~2578Ma的锆石颗粒。这些锆石年龄均十分谐和,且阴极发光图象上显示具有典型岩浆型振... 对来自祁连与秦岭造山带交接部位秦安地区葫芦河流域的“葫芦河群”浅变质砂岩中大量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测年结果发现,其中含有年龄为2302~2578Ma的锆石颗粒。这些锆石年龄均十分谐和,且阴极发光图象上显示具有典型岩浆型振荡环带结构和岩浆成因锆石的w(Th)/w(U)为0.11~1.42,表明这些锆石为新太古代末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些锆石是该区域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锆石,表明祁连与秦岭造山带交接部位可能存在比陇山岩群和泰岭岩群更古老的陆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 碎屑锆石 la-icp—ms 锆石U-PB 祁连-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富蕴县埃达克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对古亚洲洋板块俯冲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海祥 沈晓明 +2 位作者 马林 牛贺才 于学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54-1058,共5页
采用 LA-ICP-MS 锆石 U-Ph 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分布于新疆北部富蕴县托让格库都克组中的埃达克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以往被认为属早泥盆世的埃达克岩的形成年龄为441.3±1.8Ma,属早志留世。由于托让格库都克组中的埃达克岩... 采用 LA-ICP-MS 锆石 U-Ph 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分布于新疆北部富蕴县托让格库都克组中的埃达克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以往被认为属早泥盆世的埃达克岩的形成年龄为441.3±1.8Ma,属早志留世。由于托让格库都克组中的埃达克岩被认为是由新生的古亚洲洋板块俯冲后部分熔融形成的,因此,埃达克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部东准噶尔地区古亚洲洋的板块俯冲从早志留世就已经开始。这是首次采用精确的同位素定年手段确定的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作用开始的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埃达克岩 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 古亚洲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新嘎果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年代学、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唐攀 唐菊兴 +4 位作者 郑文宝 冷秋锋 林彬 唐晓倩 王豪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60,共14页
新嘎果地区位于西藏南冈底斯中段北部,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南侧,区内发育的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主要为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出露面积小。该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富硅(SiO_2=75.09%~78.10%)、贫碱(K_2O+Na_2O=4.84~6.52%)、贫镁(MgO=0.24~0... 新嘎果地区位于西藏南冈底斯中段北部,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南侧,区内发育的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主要为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出露面积小。该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富硅(SiO_2=75.09%~78.10%)、贫碱(K_2O+Na_2O=4.84~6.52%)、贫镁(MgO=0.24~0.37%)、过铝质(A/CNK=1.02~1.75)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9.49~11.30,Eu异常从弱负异常到弱正异常(δEu=0.76~1.15),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并且明显亏损Ba和Sr,属于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具有陆源弧火山岩的特点。锆石U-Pb年龄为70.89±0.31 Ma,是目前典中组火山岩最老的年龄;锆石176Hf/177Hf值比较均一,分布于0.282 820~0.282 939之间,εHf(t)值为+3.2^+7.4,tDM模式年龄变化于662~930 Ma之间。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新嘎果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形成于俯冲构造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源于地幔组分,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混染古老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中组火山岩 地球化学 la-icp—ms锆石U-Pb HF同位素 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敖包吐铅锌矿床花岗岩类年代学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董旭舟 周振华 +2 位作者 王润和 李进文 何姝 《矿床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3-338,共16页
内蒙古敖包吐铅锌矿是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上新发现的矿床,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关系密切。对矿区内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_Pb测年结果表明,形成年龄分别为(140.0±0.5)]Ma(MSWD=1.3)和(151.6±0.4... 内蒙古敖包吐铅锌矿是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上新发现的矿床,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关系密切。对矿区内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_Pb测年结果表明,形成年龄分别为(140.0±0.5)]Ma(MSWD=1.3)和(151.6±0.4)Ma(MSWD=1.2),为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具有高硅(w(SiO2)=65.51%~67.85%),富碱(w(Na2O+K2O)=6.86%~7.81%),贫P2O5的特征,A/CNK在0.95~1.02之间,富集微量元素K、Rb、Nd,亏损Ta、Nb、P、Ti,为I型花岗岩。花岗岩的A/CNK值为1.58,属强过铝质岩石。Rb/Sr比值大于0.9,为S型花岗岩。敖包吐花岗岩的全岩Pb同位素组成显示,其206 Pb/204Pb为18.398-18.755,207pb/204Pb为15.53415.541,208pb/204Pb为38.386--38.542,铅具有混合来源特征。岩浆很可能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混染。敖包吐花岗岩类可能与兴蒙造山带东段的后碰撞环境有关,并受到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弧后伸展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 敖包吐铅锌矿床 大兴安岭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白龙江群中花岗岩脉群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穆可斌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成军 高峰 陈有炘 王盟 赵少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135,共25页
秦岭造山带南缘勉略缝合带北侧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出露于南秦岭志留系白龙江群中花岗岩脉群,属于该花岗岩带的一部分,其宽度多为1~8m不等,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延伸,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组合。笔者对南秦... 秦岭造山带南缘勉略缝合带北侧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出露于南秦岭志留系白龙江群中花岗岩脉群,属于该花岗岩带的一部分,其宽度多为1~8m不等,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延伸,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组合。笔者对南秦岭志留系白龙江群中密集出露的花岗岩脉体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白龙江群中花岗闪长斑岩脉结晶年龄为(210.44±0.47)Ma,属晚三叠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脉体相对高K2O、Sr含量及Zr/Y值,富集LREE和LILE,亏损HFSE,里特曼指数(σ)为1.41~2.73,具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此外,它们明显亏损Nb、Ta及Ti,低Y、Yb,具有较高的(La/Yb)N值,表明它们可能为地壳增厚背景下,下地壳拆沉作用导致减薄地壳中以基性岩为主的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可能存在幔源岩浆的贡献。综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认为,出露于南秦岭白龙江群中的花岗岩脉群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之后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白龙江群 花岗岩 锆石upb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昆仑中太古界古陆核的确定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郭新成 郑玉壮 +1 位作者 高军 朱志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1-412,共12页
原赫罗斯坦岩群为一套无序变质核杂岩,岩性为混合岩化花岗质片麻岩、紫苏辉石麻粒岩等。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都具TTG岩石特征。采用LA-ICP-MS方法测定锆石U-Pb年龄值3137.3±4.1Ma,反映其时代为中太古代,代表赫罗斯坦杂岩原岩生... 原赫罗斯坦岩群为一套无序变质核杂岩,岩性为混合岩化花岗质片麻岩、紫苏辉石麻粒岩等。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都具TTG岩石特征。采用LA-ICP-MS方法测定锆石U-Pb年龄值3137.3±4.1Ma,反映其时代为中太古代,代表赫罗斯坦杂岩原岩生成年龄。由此说明,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地区存在太古宙大陆核,为新疆境内所发现的最古老岩系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古代 赫罗斯坦 杂岩 锆石la-icp—ms U—Pb 西昆仑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柳园地区中志留世埃达克质花岗岩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9
15
作者 毛启贵 肖文交 +5 位作者 韩春明 孙敏 袁超 张继恩 敖松坚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4-596,共13页
北山柳园地区发育的埃达克质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为钙碱性岩浆系列,具有较高SiO_2(>56%),Al_2O_3(>15%)和较低的MgO(<3%)含量,Na_2O>K_2O;并且具有高的Sr含量(>400×10^(-6))和Sr/Y比值;样品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a/Yb)_N... 北山柳园地区发育的埃达克质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为钙碱性岩浆系列,具有较高SiO_2(>56%),Al_2O_3(>15%)和较低的MgO(<3%)含量,Na_2O>K_2O;并且具有高的Sr含量(>400×10^(-6))和Sr/Y比值;样品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a/Yb)_N=18~86,强烈亏损重稀土Yb与Y,具有不明显的Eu异常(δEu=0.90~0.95);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HREE、高场强元素(HFSE:Nb、Ta),与世界上典型的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相似。然而样品具有相对高的(^(87)Sr/^(86)Sr)_1(0.70635~0.70636)和相对低的ε_(Nd)(t)(-0.8~-0.9),以及锆石具有相对较低的ε_(Hf)(t)(-0.8~+2.7)同位素特征,比典型的俯冲洋壳熔融形成埃达克岩具有更多的放射成因,推测可能是源区加入了地壳物质/沉积物/或特殊的洋壳(OIB/E-MORB)熔融,以及侵位过程中地壳物质的混染所造成的。埃达克质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424±4Ma,代表了花岗岩埃达克花岗岩的结晶年龄。花牛山岛孤带在中晚志留世时期具有较高的地热梯度,发育了大面积高ε_(Nd)(t)钙碱性花岗岩和区域围岩发生了高温变质作用。因此,柳园埃达克岩是由于热的洋壳向花牛山岛弧地体俯冲过程中熔融形成的,俯冲洋壳熔融是本地区早古生代大规模地壳增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板片熔融 la-icp MS 锆石HF同位素 地壳增生 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紫云山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41
16
作者 刘凯 毛建仁 +2 位作者 赵希林 叶海敏 胡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8-227,共20页
紫云山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两种岩石类型组成,前者为岩体的主体,呈环状分布于岩体的周边,发育同时代的暗色微粒包体;后者为补充侵入体位于岩体的中央部位,两者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 紫云山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两种岩石类型组成,前者为岩体的主体,呈环状分布于岩体的周边,发育同时代的暗色微粒包体;后者为补充侵入体位于岩体的中央部位,两者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22.5±1Ma和222.3±1.8Ma,都为印支晚期的产物。两种岩石类型的SiO2含量存在明显间断,A/CNK变化范围分别为0.99~1.05和1.08~1.15,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弱过铝-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两类岩石都具有高的Rb、Cs含量和Rb/Sr比值,低的Sr、Ba、Eu含量,强-中等负铕异常,以及高的(87Sr/86-Sr):值和低的ε-Nd(t)值,显示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起源的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两种岩石类型形成的温压条件和成岩深度有明显差别,暗示两者的源区不同。紫云山岩体两类岩石都是在印支陆块与华南陆块碰撞挤压一松驰构造环境下形成,岩浆底侵作用形成了少量有幔源组分加入的花岗闪长岩,其后上地壳泥砂质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了黑云母花岗岩。华南印支期主要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和高精度年龄数据显示,在华南内陆带和武夷-云开山脉带,由南而北,岩体形成时代逐渐变新,是印支陆块与华南陆块碰撞拼合所引起的挤压应力由南向北传递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山岩体 la-icp—ms锆石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意义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石炭纪雅满苏组火山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雯 夏芳 +4 位作者 柴凤梅 吴生军 李强 耿新霞 孟庆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8-790,共23页
雅满苏组火山岩是东天山石炭纪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天山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地层。其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对探讨该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和火山岩型铁多金属矿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东天山地区雅满苏组火山岩... 雅满苏组火山岩是东天山石炭纪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天山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地层。其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对探讨该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和火山岩型铁多金属矿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东天山地区雅满苏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雅满苏组是一套海相火山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其上亚组英安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34.4±1.7Ma(MSWD=0.67),代表了雅满苏上亚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切穿雅满苏铁矿区矽卡岩及矿体的正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25.5±1.7Ma(MSWD=0.34),表明雅满苏铁矿床形成不晚于325Ma。雅满苏上亚组英安岩和玄武岩显示了富集LREE、U、Sr,相对亏损Nb、Ta等元素的特征,且英安岩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介于0.282644~0.282802之间,εHf(334Ma)为3.0~8.0,表明它们是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的产物,英安岩是新生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玄武岩是软流圈地幔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地幔的混合熔体演化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雅满苏组火山岩是早石炭世中期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的产物,石炭纪时期古亚洲洋尚未闭合,雅满苏铁矿床形成介于334~325Ma之间,是与石炭纪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铁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满苏组 火山岩 la-icp—ms锆石 地球化学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木林县秦马弄地区二长花岗岩体岩石成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启荣 赵闪 +5 位作者 王健 张敏 许欢 欧波 徐长君 金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6-151,共16页
以出露在西藏南木林县秦马弄地区二长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从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元素和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秦马弄地区二长花岗岩体类似于A型花岗岩,形成于古近纪(E1),其... 以出露在西藏南木林县秦马弄地区二长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从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元素和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秦马弄地区二长花岗岩体类似于A型花岗岩,形成于古近纪(E1),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62.0±0.5)-(63.0±0.5) Ma;岩体形成的温度较高(锆石饱和温度为745-805 ℃,平均766 ℃);岩石富SiO2(72.6%-75.0%)、Na2O(2.86%-3.59%)和K2O(4.12%-5.25%),贫CaO(0.72%-1.39%)和MgO(0.26%-0.36%),高FeOT/MgO值(7.26-10.3),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弱过铝质;岩石具明显的负Eu异常(Eu/Eu^*=0.40-0.70),普遍表现出Ba、Sr、P、Ti元素的亏损和Rb、Th、K、Zr、Hf元素的富集。εHf(t)值为-4.7--1.8,其两阶段地壳Hf模式年龄tDM2为(1.1-1.3) Ga。秦马弄A型花岗岩体是冈底斯基底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岩浆产物,形成于古近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引起的总体为岛弧背景下的局部拉张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马弄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 元素与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冈底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