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表达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对谷氨酸棒杆菌产L-丝氨酸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郭雯 赖联贺 +2 位作者 张晓梅 史劲松 许正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20,共6页
在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中,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催化的反应是糖酵解途径的限速步骤,该反应还直接影响了L-丝氨酸的前体3-磷酸甘油酸的合成。研究首先比较了产L-... 在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中,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催化的反应是糖酵解途径的限速步骤,该反应还直接影响了L-丝氨酸的前体3-磷酸甘油酸的合成。研究首先比较了产L-丝氨酸的野生型菌株C.glutamicum SYPS-062与模式菌株C.glutamicum ATCC14067的GAPDH酶活力,发现SYPS-062的GAPDH酶活力比ATCC14067高了55.8%。进一步采用在C.glutamicum33a△SS基因组上增加gap A拷贝数的方法加强表达GAPDH,构建了重组菌C.glutamicum33a△SS-2gap A。重组菌GAPDH转录水平和酶活力分别提高119%和53%,最大比生长速率提高10.6%,总糖耗速率提高4.4%,L-丝氨酸产量提高17.4%,糖酸转化率提高12.2%,生产强度提高17.4%。结果表明,加强表达GAPDH能够提高重组菌的生长和糖耗速率,并能够提高L-丝氨酸的产量、糖酸转化率和生产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甘油醛 棒杆菌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促进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L-精氨酸和L-鸟氨酸 被引量:1
2
作者 阚宝军 董晋军 +4 位作者 刘晖 占米林 许国超 韩瑞枝 倪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9-16,共8页
在谷氨酸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SNK118中表达NADP +依赖型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编码基因,提高胞内NADPH水平,以提高 L -精氨酸( L -Arginine)和 L -鸟氨酸(L-Ornithine)发酵产量。通过NCBI数据库检索,选取了3个不同来... 在谷氨酸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SNK118中表达NADP +依赖型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编码基因,提高胞内NADPH水平,以提高 L -精氨酸( L -Arginine)和 L -鸟氨酸(L-Ornithine)发酵产量。通过NCBI数据库检索,选取了3个不同来源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编码基因。经测定酶活力,最终选择糖丁基梭菌( 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 DSM13864来源的NADP +依赖型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 CsgapC )。构建了产 L -精氨酸的重组菌SNK118/pXMJ19- CsgapC,当摇瓶发酵70 h时产 L -精氨酸11.55 g/L,糖酸转化率0.13 g/g,与对照菌SNK118/pXMJ19相比,精氨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26%和10.2%。在 L -鸟氨酸生产菌株SNK118Δ argF Δ argR 中重组表达 CsgapC,重组菌SNK118Δ argF Δ argR /pXMJ19- CsgapC 摇瓶发酵70 h产 L -鸟氨酸27.76 g/L,糖酸转化率0.274 g/g,与对照菌SNK118Δ argF Δ argR /pXMJ19相比, L -鸟氨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20.1%和15.6%。结果表明,异源表达 CsgapC 有助于提高谷氨酸棒杆菌发酵生产 L -精氨酸和 L -鸟氨酸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状杆菌 3-甘油醛 NADPH l-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氨酸脱氢酶与甲酸脱氢酶共表达菌株发酵产酶条件优化及其在L-2-氨基丁酸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建妙 陈策 +1 位作者 张博 柳志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9-35,共7页
亮氨酸脱氢酶催化2-酮丁酸生成L-2-氨基丁酸需要辅酶NADH参与,构建 Escherichia coli (LeuDH/FDH),通过共表达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实现了辅酶NADH胞内循环再生。通过产酶条件优化,提高该菌株催化制备L-2-氨基丁酸的效率。结果表明,... 亮氨酸脱氢酶催化2-酮丁酸生成L-2-氨基丁酸需要辅酶NADH参与,构建 Escherichia coli (LeuDH/FDH),通过共表达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实现了辅酶NADH胞内循环再生。通过产酶条件优化,提高该菌株催化制备L-2-氨基丁酸的效率。结果表明,在5L发酵罐上,在诱导温度为22 ℃、诱导剂乳糖质量浓度为 8.0 g/L 和诱导时间为17 h的条件下,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的酶活分别达到79.2 U/g和216.1 U/g,催化效果最佳。利用该菌株全细胞为催化剂,耦合苏氨酸脱氨酶,在1L反应体系中进行了催化反应, L -苏氨酸质量浓度为180 g/L时,无需额外添加辅酶,8 h反应后底物转化率达到99%,L-2-氨基丁酸 e.e.值99.5%以上,时空产率19.3 g/(L·h)。该研究为建立高效、低成本的L-2-氨基丁酸工业化生产方法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2-基丁 共表达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6-氨基转移酶合成条件的优化
4
作者 颜媛 刘吉华 +1 位作者 余伯阳 张剑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78,共4页
以一株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轮枝霉菌(Verticillium sp.)2-14为起始菌株,在摇瓶发酵水平上对其产赖氨酸6-氨基转移酶的条件,包括不同碳源、氮源、磷酸盐、表面活性剂等进行了优化,并对基本无机盐离子进行了正交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 以一株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到轮枝霉菌(Verticillium sp.)2-14为起始菌株,在摇瓶发酵水平上对其产赖氨酸6-氨基转移酶的条件,包括不同碳源、氮源、磷酸盐、表面活性剂等进行了优化,并对基本无机盐离子进行了正交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产LAT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为:0·2%L-赖氨酸,3%可溶性淀粉,0·5%KH2PO4,0·1%MgSO4·7H2O.通过考察菌株生长与产酶进程发现,培养52h时酶活达到峰值1217U·L-1,与优化前相比,酶活力提高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基转移 优化 发酵 l-哌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氨酸脱氢酶催化底物偶联法合成α-酮异己酸
5
作者 丰险 穆晓清 +1 位作者 聂尧 徐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8-704,共7页
构建了亮氨酸脱氢酶(LeuDH)催化的底物偶联反应体系,打破氧化脱氨反应平衡,同时制得高附加值的α-酮异己酸(α-KIC)和L-2-氨基丁酸,并实现辅酶NAD^+的高效循环再生.基于LeuDH的底物专一性和催化动力学参数,考察了不同酮酸底物对于底物... 构建了亮氨酸脱氢酶(LeuDH)催化的底物偶联反应体系,打破氧化脱氨反应平衡,同时制得高附加值的α-酮异己酸(α-KIC)和L-2-氨基丁酸,并实现辅酶NAD^+的高效循环再生.基于LeuDH的底物专一性和催化动力学参数,考察了不同酮酸底物对于底物偶联反应效率的影响,选择转化率最高的2-丁酮酸作为偶联底物,使α-KIC产率由单步氧化反应的2. 75%提高至66. 82%.通过考察底物浓度、pH值、NH_4^+浓度和辅酶NAD^+浓度等反应条件对偶联反应效率的影响,使α-KIC产率进一步提高至83. 25%,同时辅酶NAD^+的总转化数(TTN)达到5. 88×105.通过改变底物L-亮氨酸和2-丁酮酸的摩尔比,能够将α-KIC的产率进一步提高至92. 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物偶联 再生 α-酮异己 l-2-基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木糖赖氨酸芽孢杆菌发酵和生物催化产生L-2-氨基己二酸
6
作者 刘姣 夏仕文 黄文薪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5-292,I0003,共9页
以解木糖赖氨酸芽孢杆菌XX-2为出发菌株,110 mmol/L L-赖氨酸单盐酸盐为发酵前体,144 h发酵后L-2-氨基己二酸浓度达到10.4 mmol/L,产率为9.5%.以解木糖赖氨酸芽孢杆菌XX-2全细胞为生物催化剂,利用共生的L-赖氨酸6-脱氢酶和?-1-哌啶啉-6... 以解木糖赖氨酸芽孢杆菌XX-2为出发菌株,110 mmol/L L-赖氨酸单盐酸盐为发酵前体,144 h发酵后L-2-氨基己二酸浓度达到10.4 mmol/L,产率为9.5%.以解木糖赖氨酸芽孢杆菌XX-2全细胞为生物催化剂,利用共生的L-赖氨酸6-脱氢酶和?-1-哌啶啉-6-羧酸脱氢酶催化L-赖氨酸单盐酸盐转化为L-2-氨基己二酸.最优条件为:细胞浓度为45 g(干重)/L,L-赖氨酸单盐酸盐浓度为100 mmol/L,pH=7.0,温度为30℃,反应时间144 h.在最优条件下,从100 mmol/L L-赖氨酸单盐酸盐产生90 mmol/L L-2-氨基己二酸,产率为90%.我们推测了生物催化过程中L-2-氨基己二酸产生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木糖芽孢杆菌XX-2 发酵 生物催化 l-2-基己二 l-赖氨酸6-脱氢酶 ?-1-哌啶啉-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温-80对钝齿棒杆菌产L-赖氨酸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赖木兰 万方 +1 位作者 朱蔷云 陈雪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73-177,共5页
对吐温-80提高L-赖氨酸产量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究。以钝齿棒杆菌MT-M4Δpro B为出发菌株,在菌株生长至对数初期36 h时,添加5 mg/m L吐温-80进行摇瓶发酵,通过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late?real-time?fluorescence?... 对吐温-80提高L-赖氨酸产量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究。以钝齿棒杆菌MT-M4Δpro B为出发菌株,在菌株生长至对数初期36 h时,添加5 mg/m L吐温-80进行摇瓶发酵,通过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late?real-time?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q PCR)监控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胞内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reduced form,NADPH)水平及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α-oxoglutar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ODHC)的活力。摇瓶发酵结果表明,添加吐温-80使L-赖氨酸产量提高了215%;RT-q PCR结果表明,编码ODHC的基因odh A、suc B和lpd A、参与ODHC调控的基因pkn G、dts R和ppp以及合成NADPH的磷酸戊糖途径基因zwf的转录水平均发生了变化,其中odh A、suc B、lpd A、pkn G及dts R1基因分别发生了上调,ppp基因下调,相应ODHC活力提高了32.9%;zwf基因上调了17.6倍,相应胞内NADPH水平提高了137%。因此,在对数生长初期36 h添加吐温-80具有双重功效,既提高了ODHC的表达又使NADPH积累,从而诱导L-赖氨酸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齿棒杆菌 吐温-80 l- α-酮戊二复合物 NAD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L-苏氨酸为发酵底物的2,5-二甲基吡嗪高产菌株构建 被引量:4
8
作者 曹艳丽 张丽杰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构建一种以L-苏氨酸为发酵底物的高值化学品2,5-二甲基吡嗪(2,5-dimethylpyrazine,2,5-DMP)生产菌株,为解决L-苏氨酸产能过剩,实现2,5-DMP生物法生产提供可靠思路。通过利用Bacillus subtilis 168(B.subtilis 168)外源表达不同微生物种... 构建一种以L-苏氨酸为发酵底物的高值化学品2,5-二甲基吡嗪(2,5-dimethylpyrazine,2,5-DMP)生产菌株,为解决L-苏氨酸产能过剩,实现2,5-DMP生物法生产提供可靠思路。通过利用Bacillus subtilis 168(B.subtilis 168)外源表达不同微生物种属来源的L-苏氨酸脱氢酶(L-threonine dehydrogenase,TDH),并比较其利用L-苏氨酸为底物合成2,5-DMP的产量,挑选出2,5-DMP高产菌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外源表达NADH氧化酶(NADH oxidase,NOX),以促进辅因子再生。实验构建了1株高产2,5-DMP的基因工程菌株B.subtilis 168/pMA0911-tdh(E.c)-nox。该菌株以5.83 g/L的L-苏氨酸为底物,发酵24 h后2,5-DMP的产量高达616.04 mg/L,与对照菌株B.subtilis 168/pMA0911相比,产量提高了22.5倍。在TDH过表达的基础上,NOX的参与有利于2,5-DMP产量的提高。该研究首次实现了2,5-DMP高效的生物转化,一方面缓解了L-苏氨酸产能过剩的困境,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高值风味化合物2,5-DMP的生物法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5-二甲基吡嗪 l- l- NADH氧化 生物转化 枯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6PD缺陷通过Caspase-3和PARP-1诱导人黑色素瘤细胞凋亡 被引量:3
9
作者 郝晓培 任娜 +4 位作者 唐琼玲 张春华 胡滔 陈龙 朱月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1-1127,共7页
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但其发生的作用机理目前仍然不明确.以正常人表皮黑色素细胞(HEM)、野生型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A375-WT)和G6PD缺陷的A375细胞(A375-G6PDΔ)为对象,经real-time PCR、Western印迹和紫外... 葡糖-6-磷酸脱氢酶(G6PD)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但其发生的作用机理目前仍然不明确.以正常人表皮黑色素细胞(HEM)、野生型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A375-WT)和G6PD缺陷的A375细胞(A375-G6PDΔ)为对象,经real-time PCR、Western印迹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显示,A375-WT细胞的mRNA、G6PD蛋白和G6PD活性分别是HEM细胞的1.89倍(P<0.05)、6.86倍(P<0.01)和2.30倍(P<0.05).Annexin V/PI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印迹测定表明,A375-G6PDΔ的凋亡率是A375-WT的5.10倍(P<0.01),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增高1.84倍(P<0.01)以及89 kD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生成增加2.87倍(P<0.01).分光光度法分析显示,A375-G6PDΔ的NADPH和GSH分别降低了72.30%(P<0.01)和27.39%(P<0.05),并伴有75.43%的H2O2增高(P<0.01).结果提示,G6PD在黑色素瘤细胞中高表达和高活性,而敲减G6PD表达通过caspase-3和PARP-1信号诱发人黑色素瘤细胞凋亡,这为深入揭示黑色素瘤的发生机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6- 黑色素瘤 半胱蛋白3(caspase-3) 多聚二磷腺苷核糖聚合-1(PARP-1)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豆杉细胞中的酚类化合物含量与紫杉醇产量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超 付春华 +2 位作者 姜革民 兰文智 余龙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7,共5页
 研究了在真菌诱导子诱导红豆杉细胞时酚类化合物与紫杉醇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真菌诱导子处理提高了细胞的G6PD、PAL的活性和酚类化合物含量;真菌诱导子和谷氨酸的联合处理也可提高细胞中G6PD、PAL的活性,且联合处理后的酶活性...  研究了在真菌诱导子诱导红豆杉细胞时酚类化合物与紫杉醇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真菌诱导子处理提高了细胞的G6PD、PAL的活性和酚类化合物含量;真菌诱导子和谷氨酸的联合处理也可提高细胞中G6PD、PAL的活性,且联合处理后的酶活性较真菌诱导子单独处理的要高。联合处理后紫杉醇产量与酚类化合物的变化相似,均是前期低于真菌诱导子处理,后期高于诱导子处理;PAL的抑制剂AOA显著降低真菌诱导子处理的酚类化合物和紫杉醇的产量,同时细胞死亡明显增加。因此认为,酚类化合物与细胞诱导时的紫杉醇产量有关,细胞诱导时保持一定浓度的酚类化合物有利于紫杉醇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6-葡萄糖 苯丙氮 紫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清学指标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冉 武怡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1期116-120,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血清学指标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住院的MPP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别纳入... 目的分析不同血清学指标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住院的MPP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别纳入重症组(50例)和普通组(50例),另选取该院同期体检健康儿童50例纳入对照组,分别检测重症组和普通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D-二聚体(D-dimer,DD)、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T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水平,计算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上述血清学指标对MPP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在急性期和恢复期,重症组患儿血清ESR和DD、LDH、Hcy、IL-6、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组(均P<0.05),且两组患儿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重症组患儿血清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和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普通组(均P<0.05),且两组患儿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后,100例MPP患儿预后不良25例,预后良好75例。预后不良组患儿血清ESR和DD、LDH、Hcy、IL-6、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CD3^+T细胞和CD4^+T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ESR、DD、LDH、CD3^+T细胞、CD4^+T细胞、Hcy、IL-6和IFN-γ均是MPP患儿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ESR和DD、LDH、CD3^+T细胞、CD4^+T细胞、Hcy、IL-6、IFN-γ水平预测MPP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79、0.81、0.69、0.72、0.84、0.72和0.80。结论血清ESR和DD、LDH、CD3^+T细胞、CD4^+T细胞、Hcy、IL-6、IFN-γ水平对MPP患儿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D-二聚体 T细胞亚群 同型半胱 白介素-6 干扰素-Γ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