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L-抗坏血酸2-葡萄糖苷含量
1
作者 薛俊秀 金莹 +5 位作者 徐琴 吕宁 赵悦 许艳丽 周生祥 林爱东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196-200,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食品中L-抗坏血酸2-葡萄糖苷(L-AA-2G)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对试验方法中的流动相、色谱柱和柱温比较分析和查阅资料,最终确定流动相为1.4 g磷酸二氢钾、26 mL四丁基氢氧化铵(10%)溶液加水定容至800 mL,加... [目的]建立一种食品中L-抗坏血酸2-葡萄糖苷(L-AA-2G)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对试验方法中的流动相、色谱柱和柱温比较分析和查阅资料,最终确定流动相为1.4 g磷酸二氢钾、26 mL四丁基氢氧化铵(10%)溶液加水定容至800 mL,加入89 mL乙腈,混匀。并用此溶液对样品中的L-抗坏血酸2-葡萄糖苷进行提取,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分离,在柱温25℃、紫外检测器260 nm处进行检测。[结果]L-抗坏血酸2-葡萄糖苷在0.5~5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9,定量限为10.00 mg/kg,平均回收率在95.1%~109.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65%~2.107%,满足试验检测需求。[结论]该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高,可用于固体、液体食品中L-抗坏血酸2-葡萄糖苷含量检测,为各类食品中L-抗坏血酸2-葡萄糖苷含量检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l-抗坏血酸2-糖苷 含量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的合成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金钊 马延军 +1 位作者 孙明昆 钱佐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221-224,共4页
以L抗坏血酸为基本原料合成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对两种合成方法直接酰化法和基团保护法作实验比较和改进。直接酰化法中,采用混合碱( 包括氧化镁) 可使磷酰化与成盐反应合并为一步进行,并能提高产率,而采用基团保护... 以L抗坏血酸为基本原料合成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对两种合成方法直接酰化法和基团保护法作实验比较和改进。直接酰化法中,采用混合碱( 包括氧化镁) 可使磷酰化与成盐反应合并为一步进行,并能提高产率,而采用基团保护法能取得最佳的合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抗坏血酸 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 5 60-异丙叉-l-抗坏血酸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霜外用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广 孟如松 杨庆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81-683,共3页
目的:观察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VC-PMG)霜外用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外用10%VC-PMG霜治疗25例黄褐斑患者,并用MicroskinⅡ多功能偏振光皮肤镜图像分析系统对治疗前、后黄褐斑皮损进行客观测量及评价。结果:经10%VC-PMG霜外... 目的:观察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VC-PMG)霜外用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外用10%VC-PMG霜治疗25例黄褐斑患者,并用MicroskinⅡ多功能偏振光皮肤镜图像分析系统对治疗前、后黄褐斑皮损进行客观测量及评价。结果:经10%VC-PMG霜外用治疗各型黄褐斑16周后,平均有效率为20%,其中单一蝶形皮损效果最佳,有效率为44.4%,同一患者治疗前后对色素斑L*、a*、b*值检测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局部外用10%VC-PMG霜可以减少黄褐斑患者皮损部位的黑素含量、毛细血管扩张程度,以及减轻黄色素和脂色素以改善色素斑,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l-抗坏血酸-2-磷酸酯镁 皮肤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测定水产饲料中L-抗坏血酸-2-磷酸酯含量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春艳 周孝治 张文琴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51-53,共3页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水产饲料中L-抗坏血酸-2-磷酸酯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ZORBAX SB-C18分析柱(250mm×4.0mm,5μm),以甲醇-离子对试剂缓冲液(15:85,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30℃,...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水产饲料中L-抗坏血酸-2-磷酸酯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ZORBAX SB-C18分析柱(250mm×4.0mm,5μm),以甲醇-离子对试剂缓冲液(15:85,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30℃,在此色谱条件下,L-抗坏血酸-2-磷酸酯在1.0~100.0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9,在10.0~50.0mg/kg加标浓度范围内,样品平均回收率为88.7%~101.6%,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84%~5.31%,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5.04%~9.13%,方法的检出限为2.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抗坏血酸-2-磷酸酯 水产饲料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抗坏血酸-2-单磷酸酯盐的研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海英 章志峰 王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8-322,共5页
为了制备高效价的L-抗坏血酸-2-单磷酸酯,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L-抗坏血酸与三偏磷酸钠在无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制备高效价的L-抗坏血酸-2-单磷酸酯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L-抗坏血酸):n(三偏磷酸钠)=1∶0.392、n(L-抗坏血酸)∶n... 为了制备高效价的L-抗坏血酸-2-单磷酸酯,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L-抗坏血酸与三偏磷酸钠在无催化剂存在下反应制备高效价的L-抗坏血酸-2-单磷酸酯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L-抗坏血酸):n(三偏磷酸钠)=1∶0.392、n(L-抗坏血酸)∶n(氢氧化钠)=1∶0.7、n(L-抗坏血酸)∶n(氢氧化钙)=1∶0.8,溶液pH值为9,反应温度为45 ℃,有效VC 含量为41.8%,L-抗坏血酸-2-单磷酸酯的含量为38.3%。该工艺无需催化剂,三偏磷酸钠加入量少,有效VC和L-抗坏血酸-2-单磷酸酯含量高,反应液成冻快,适合闪蒸干燥以及分离提纯化妆品级L-抗坏血酸-2-单磷酸酯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抗坏血酸 三偏磷酸钠 l-抗坏血酸-2-单磷酸酯 l-抗坏血酸-2-聚磷酸酯 闪蒸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氧-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酶法合成工艺优化
6
作者 黄立萍 郝建华 +2 位作者 王伟 孙晶晶 刘均忠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3-189,共7页
以L-抗坏血酸和β-环糊精为底物,利用海洋微生物Y112所产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催化合成2-氧-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G)。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3个对AA-2G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pH、... 以L-抗坏血酸和β-环糊精为底物,利用海洋微生物Y112所产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催化合成2-氧-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G)。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3个对AA-2G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pH、底物浓度、加酶量),然后应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优化AA-2G酶法合成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90.78U/g·β-环糊精,pH 9.07,底物浓度56.81g/L,底物配比11(体积比),转化时间24h,温度45℃。该条件下,AA-2G的产量为10.62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抗坏血酸 2--α-D-萄糖基-l-抗坏血酸 环糊 萄糖基转移酶 海洋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HDA联合AA-2G对成纤维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郑锦芬 陆春 赖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298-2302,共5页
目的:探讨10-羟基-2-癸烯酸(10-HDA)联合L-抗坏血酸2-葡糖苷(AA-2G)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UVA照射组、10-HDA+AA-2G组。通过细胞增殖活性测定、细胞衰老... 目的:探讨10-羟基-2-癸烯酸(10-HDA)联合L-抗坏血酸2-葡糖苷(AA-2G)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UVA照射组、10-HDA+AA-2G组。通过细胞增殖活性测定、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活性氧(ROS)检测观察10-HDA+AA-2G对UVA诱导的细胞毒性、细胞衰老状态及活性氧簇(ROS)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UVA照射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下降(P<0.05),SA-β-gal阳性细胞的数量和ROS水平均显著上升(均P<0.01)。与UVA照射组相比,10-HDA+AA-2G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上升(P<0.01),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和ROS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10-HDA+AA-2G可以抑制UVA诱导的细胞毒性、细胞衰老和ROS升高,提示其对UVA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成为一种防治皮肤光老化的有效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羟基-2-癸烯酸 l-抗坏血酸2-葡糖苷 长波紫外线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诱变技术在Vc前体(2-KLG)产生菌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虞龙 余增亮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41-46,共6页
研究了低能离子注入 2 酮基 L 古龙酸 (2 KLG)生产菌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能获得较高的突变率和较广的突变谱。比较了三种离子注入 2 KLG生产菌的差异 ,确定了最佳诱变剂量和最适注入离子。由此筛选出若干高产突变株 ,其糖酸克分... 研究了低能离子注入 2 酮基 L 古龙酸 (2 KLG)生产菌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能获得较高的突变率和较广的突变谱。比较了三种离子注入 2 KLG生产菌的差异 ,确定了最佳诱变剂量和最适注入离子。由此筛选出若干高产突变株 ,其糖酸克分子转化率高达 97% ,目前已通过工业化生产实验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技术 VC 前体 遗传改良 离子注入 2-KLG 突变 增殖 2-酮基-l-古龙酸 l-抗坏血酸 工业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第二步混菌发酵技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徐慧 杨伟超 李嘉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9,共9页
维生素C(简称维C)"两步发酵法"是我国科学家独创、目前唯一工业化应用的维C工业生产技术,其显著特征是第二步发酵为两种菌的混合发酵。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维C第二步发酵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大量研究认为混菌发酵效率取... 维生素C(简称维C)"两步发酵法"是我国科学家独创、目前唯一工业化应用的维C工业生产技术,其显著特征是第二步发酵为两种菌的混合发酵。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维C第二步发酵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大量研究认为混菌发酵效率取决于产酸菌数量和催化酶(山梨糖脱氢酶)活性,而产酸菌的转化能力又依赖于伴生菌所释放的"伴生物质",并认为伴生菌的"伴生物质"应该有多种,除了大家所公认的蛋白类物质外,氨基酸、维生素、嘌呤类等小分子有机物也具有促进产酸菌生长和产酸的作用,都应归属于"伴生物质"。另外,列举了当前维C工业化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推动维C发酵技术进步和维C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l-抗坏血酸 2-酮基-l-古龙酸 混菌发酵 伴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不同程度污染城市人群尿中多环芳烃代谢产物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春华 吴桂锋 +3 位作者 杨平 张治富 韩春姬 李忠民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1-204,共4页
目的:研究多环芳烃不同程度污染城市人群尿中多环芳烃代谢产物1-羟芘葡糖苷酸(1-OHPG)和2-萘酚(2-naphthol)的水平,阐明1-OHPG和2-萘酚作为评价多环芳烃污染及对人群健康危害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多环芳烃(PAHs)... 目的:研究多环芳烃不同程度污染城市人群尿中多环芳烃代谢产物1-羟芘葡糖苷酸(1-OHPG)和2-萘酚(2-naphthol)的水平,阐明1-OHPG和2-萘酚作为评价多环芳烃污染及对人群健康危害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多环芳烃(PAHs)严重污染(大同)、中等污染(长春)和较轻污染(昆明)的城市,分别对60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测定尿中多环芳烃代谢产物1-OHPG和2-萘酚的水平。结果:大同市学生尿中1-OHPG水平[(10.94±6.58)μmol.mol-1肌酐]和家长尿中1-OHPG水平[(5.87±6.87)μmol.mol-1肌酐]高于长春学生[(6.33±8.54)μmol.mol-1肌酐]和家长[(4.60±4.08)μmol.mol-1肌酐],也高于昆明学生[(1.90±3.57)μmol.mol-1肌酐]和家长[(1.62±2.44)μmol.mol-1肌酐](P<0.01),长春市学生和家长尿中1-OHPG水平高于昆明市学生和家长尿中1-OHPG水平(P<0.01)。大同、长春、昆明三城市学生之间和家长之间尿中2-萘酚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中1-OHPG水平能较好地反映人群接触PAHs污染的状况,可作为评价PAHs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生物学标记 多环芳烃 1-羟芘糖苷 2-萘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