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栎次生林林下红松幼树开敞度优化方法
1
作者 刘迪 周超凡 +3 位作者 雷相东 刘宪钊 张会儒 何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7,共9页
【目的】模拟采伐蒙古栎次生林冠层林木,有针对性地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促进红松幼树生长2发育,为加快次生林向顶级群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古栎次生林1hm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从核心区筛选出满足... 【目的】模拟采伐蒙古栎次生林冠层林木,有针对性地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促进红松幼树生长2发育,为加快次生林向顶级群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蒙古栎次生林1hm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从核心区筛选出满足条件的目标红松幼树。采用不同阈值(KT=1、1.5、2)的个体开敞度优化方案调控林下目标红松幼树的开敞度,开敞度优化方案通过开敞度两水平(包括林木水平和林分水平,林木水平指保证每一株目标红松幼树的开敞度均达到阈值,林分水平指调控某一株目标红松幼树的同时兼顾林分中其他目标红松幼树)迭代优化方法实现。比较不同开敞度阈值下模拟采伐前后林分非空间结构(林分总径级数、总物种数和郁闭度)和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处理间红松幼树开敞度和开敞度变化率的差异。【结果】通过距离控制和长势优劣共筛选出145株目标红松幼树,幼树胸径介于1.1~4.9cm之间、树高介于1.5~4.7m之间、冠幅半径介于0.6~1.7m之间。KT为1、1.5和2时,目标红松幼树分别经3、6和8轮以及采伐14、130和262株冠层林木后达到开敞度条件。模拟优化采伐后,红松幼树开敞度得到整体改善:KT为1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5.7%,但无显著差异;KT为1.5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44.7%,差异显著;KT为2时,开敞度平均比对照增加107.7%,差异显著。模拟采伐前后,林分总径级数和总物种数不变,空间结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3种开敞度阈值(KT=1、1.5、2)下,采伐的蓄积强度分别为1.5%、15.6%和37.2%。与未采伐林分(CK)的郁闭度(0.646)相比,3种开敞度阈值(KT=1、1.5、2)下的郁闭度分别降低0.5%、13.3%和33.1%。【结论】红松幼树开敞度两水平迭代优化方法在改善林下红松幼树光照条件的同时可保持大部分林分结构稳定,开敞度阈值1.5优于1或2。本研究提出的优化方法可获得不同开敞度阈值下采伐总轮数、每轮采伐木数量、每株目标红松幼树开敞度调控路线以及采伐木分布情况,对于补植后红松幼树的开敞度调控以及次生林的管理实践具有较大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优化 开敞度调控 蒙古栎次生林 红松幼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林层物种与结构多样性对群落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刘健 刘琪璟 +5 位作者 董淳超 石宽 钱尼澎 孙震 孟德琛 李港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76,共13页
【目的】探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结构多样性对林木生长的调控机制,阐明两者对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规律。【方法】以2023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划分林层结构,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 【目的】探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结构多样性对林木生长的调控机制,阐明两者对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影响规律。【方法】以2023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划分林层结构,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群落生长指标(地上生物量、叶面积、胸高断面积、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1)样地各物种胸径结构主要呈倒“J”型、单峰型和双峰型。(2)次林层具有最优的多样性特征(物种Shannon指数1.30,和均匀度指数0.90)。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叶面积和胸高断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次林层效果最为显著。(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通过直接效应显著促进群落生长,而结构多样性在不同林层中对生长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结论】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林层的物种及结构多样性显著影响群落的生长和生态功能。高物种多样性和适宜的结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地上生物量、叶面积和胸高断面积,提高森林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森林的分层经营和阔叶红松林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林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生态位特征
3
作者 邓逸飞 王郅臻 +3 位作者 段文标 陈立新 王亚飞 费盛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00-6011,共12页
为掌握小兴安岭地区南部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先锋、中期、稳定和顶极阶段)林下植物组成及其多样性以及种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趋势。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先锋阶段(Ⅰ)→中期阶段(Ⅱ)→稳定阶段(Ⅲ)→顶极阶段(Ⅳ)构成的演替序列的... 为掌握小兴安岭地区南部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先锋、中期、稳定和顶极阶段)林下植物组成及其多样性以及种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趋势。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先锋阶段(Ⅰ)→中期阶段(Ⅱ)→稳定阶段(Ⅲ)→顶极阶段(Ⅳ)构成的演替序列的4种森林植物群落:先锋群落(天然枫桦次生林)、中期群落(次生阔叶林)、稳定群落(次生针阔混交林)和顶极群落(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外业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演替阶段下4种森林植物群落类型(林型)的草本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标差异以及生态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草本植物共27科37属48种,灌木层植物共10科13属18种,蔷薇科为该地区林下植物中的优势科植物。在演替的Ⅰ、Ⅱ、Ⅲ阶段草本层的小叶芹(Aegopodium alpestre)重要值最高(17%、19%、17%),在演替Ⅳ阶段山酢浆草(Oxalis griffithii)重要值最高(16%);灌木层中的溲疏(Deutzia scabra)重要值在演替进程中逐渐升高并且均为各个阶段的最高值(25%、28%、33%、37%)。(2)在演替进程中,草本、灌木层植物的4种α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单峰型”响应格局,除了草本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演替中差异显著外,其他多样性指数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各演替阶段间草本植物群落2种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幅度(0.35—0.66和0.75—0.85)要高于灌木群落(0.24—0.39和0.72—0.77),并且演替序列中相近的两群落间,群落相似性不一定最高。(3)草本层的小叶芹在演替Ⅰ、Ⅱ、Ⅲ阶段拥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4.91、4.35、6.15)和重要值(17%、19%、17%),在群落中占据较高的地位和优势度,但在演替Ⅳ阶段,其生态位宽度(3.62)和重要值(7%)开始下降,地位和优势度逐渐被东北蹄盖蕨(Athyrium brevifrons)和山酢浆草所取代;灌木层的溲疏在各阶段均占据着最大的生态位宽度(7.44、7.98、8.03、6.36)和重要值(25%、28%、33%、37%),拥有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适应性。草本植物与灌木植物在各演替阶段间Oik(生态位重叠指数)≤0.4占较大比例(草本层平均79.17%,灌木层平均64.29%),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林下植物优势种间不易发生种间竞争,群落内部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演替阶段 重要值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国家红松、云杉良种基地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4
作者 费晓光 吴蕴洋 +3 位作者 王大宁 李鹏 邵慧忱 程彬 《吉林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43-44,48,共3页
本文介绍了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国家红松、云杉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为良种基地科学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满足新时期林业发展对林木良种的需求。
关键词 林木良种基地 红松 云杉 建设现状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量及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增氮和减水的响应
5
作者 刘东玲 王晓春 +2 位作者 闫国永 邢亚娟 王庆贵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目的]气候变化下氮沉降增加和降水减少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根际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核心区域,然而关于增氮和减水对根际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及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增氮... [目的]气候变化下氮沉降增加和降水减少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根际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核心区域,然而关于增氮和减水对根际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及优势树种根际效应对增氮和减水的响应,以预测阔叶红松林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策略及养分循环机制。[方法]设置增氮(50 kg·hm^(-2)·a^(-1))、减水(30%穿透雨)及其交互处理,进行野外模拟氮沉降和控水试验。使用“抖根法”采集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old&Zucc.)和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样品。[结果](1)增氮和氮加水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同时增加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含量。(2)增氮处理降低了紫椴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磷,降低了红松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减水和氮加水处理则增加了红松和紫椴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磷。(3)两个树种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均高于非根际,表现出正根际效应;且在增氮和氮加水处理下,红松的土壤总碳、总氮和微生物量的根际效应高于紫椴。(4)根际土壤微生物量主要受硝态氮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由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驱动。[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对氮添加和降水减少的响应机制,以及不同树种根际效应在环境变化中的差异,为未来森林管理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土壤微生物量 根际 氮添加 降水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主要林分物种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的关系
6
作者 李晓宇 胡兵 +1 位作者 秦江环 赵秀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6,共10页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过程,以及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当地森林经营与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不同林分类型的3块5.2 hm2(次生山杨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过程,以及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当地森林经营与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不同林分类型的3块5.2 hm2(次生山杨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紫椴林)和1块5 hm2原始阔叶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样地内木本个体的6个关键功能性状(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厚度、最大树高、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分析样地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功能性状分布格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林分类型中通过统计检验的模型种类各异,但所有最优模型均为统计模型。在性状分布格局中,最大树高、比叶面积和叶磷含量在4块样地均呈现正态分布。然而,功能性状分布格局转化得到的物种分布格局模型显示,尽管部分模型通过了统计检验,但与多度分布结果拟合度不高。【结论】在长白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并非主要由随机过程驱动,而是受到竞争作用的显著影响,这决定了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情况。虽然功能性状分布与物种多度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直接通过群落水平性状分布格局推断物种多度的方法尚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管理 物种多度分布 功能性状 生态模型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林木与林分生长对采伐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岳庆敏 何怀江 +2 位作者 张春雨 赵秀海 郝珉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19-2028,共10页
提升森林质量、修复生态功能是东北阔叶红松林生态修复的核心,而阐明林木与林分生长对采伐干扰的响应机理是其中的关键。森林对采伐干扰的响应会受到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以及干扰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比较不同采伐处... 提升森林质量、修复生态功能是东北阔叶红松林生态修复的核心,而阐明林木与林分生长对采伐干扰的响应机理是其中的关键。森林对采伐干扰的响应会受到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以及干扰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比较不同采伐处理下林木生长的相对大小,而忽视了不同恢复时间下,林木和林分生长随干扰程度的变化。以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采伐样地为对象,基于连续四次样地调查数据(2011、2013、2015、2018年),分别探讨了林木和林分生长在不同恢复阶段对不同程度采伐干扰的响应,并通过构建分段模型确定采伐干扰阈值。结果显示:林木和林分生长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并不一致,采伐促进了林木生长,并且林木生长量随采伐强度的升高而升高;采伐降低了林分生产力,林分生产力随采伐强度的升高而降低。林木和林分生长对采伐干扰的响应存在时滞效应:林木和林分生长在采伐后两年内并无显著变化,而在采伐三年后才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分段模型的结果显示:当保留木断面积为21.6 m^(2)/hm^(2)时,林分生产力最高,表明通过密度调整使阔叶红松林胸高断面积维持在21.6 m^(2)/hm^(2)附近,可使林分处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森林恢复。研究结果能够为制定科学的阔叶红松林生态修复策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采伐干扰 林木生长 林分生产力 采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层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肖欢 叶尔江·拜克吐尔汗 +1 位作者 张春雨 赵秀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4,共8页
【目的】探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林层群落结构与林分生产力的关系,分析林分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为温带森林的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40 hm^(2)固定监测样地2年(2014和2019年)植被调查数... 【目的】探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林层群落结构与林分生产力的关系,分析林分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为温带森林的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40 hm^(2)固定监测样地2年(2014和2019年)植被调查数据,以样地内胸径(DBH)≥5 cm的木本植物为对象,根据胸径将阔叶红松林群落划分为优势木层、亚优势木层、中等木层和被压木层,运用R4.0.3软件计算各林层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与生产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不同林层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对生产力的影响。【结果】1)林分密度与生产力显著正相关(P<0.05),且相关关系随林层上升而下降。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生产力与代表物种组成α多样性的香农威纳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且随林层上升相关关系减弱;反之,代表物种组成β多样性的香农熵指数与生产力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但该相关关系在中等木层和亚优势木层不显著。此外,物种均匀度指数与生产力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随林层上升先增大后减小;胸高断面积基尼系数和胸径均匀度指数与生产力显著负相关(P<0.05),且该相关关系随林层上移而减弱,在优势木层与生产力无显著相关性。胸径香农威纳指数与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随林层上移相关关系降低,相关系数由0.44降至0.31。3)不同林层林分密度对生产力均有显著影响(P<0.001),且随林层上升其作用强度逐渐降低,路径系数由0.59降至0.27;物种多样性在被压木层和中等木层对生产力有显著正向作用(P<0.05),在优势木层和亚优势木层对生产力无显著影响;结构多样性在被压木层和中等木层通过作用于物种多样性和林分密度间接影响林分生产力,在优势木层和亚优势木层则直接作用于林分生产力。【结论】各林层林分密度对生产力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林层上升对生产力的作用强度逐渐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方向和强弱在不同林层表现各异。深入探讨不同林层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以及其如何影响森林生产力,在现代森林经营管理中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不同林层 生产力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山阔叶红松林粗木质残体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博 国庆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706-5716,共11页
为探究胜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的形成过程及机制,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10.4 hm^(2)大型样地内不同分类的CWD的空间格局、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总CWD在0—7 m尺度聚集分布,7—... 为探究胜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的形成过程及机制,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10.4 hm^(2)大型样地内不同分类的CWD的空间格局、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总CWD在0—7 m尺度聚集分布,7—50 m尺度随机分布。(2)腐烂等级5级CWD、倒木、伐根在所有尺度随机分布;其他CWD随尺度增大由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但格局尺度不同(在2—10 m之间)。(3)大、中径级与小径级CWD在0—4 m、0—6 m尺度正相关;高腐烂等级与低腐烂等级CWD在0—5 m尺度以内正相关;枯立木与倒木在0—4 m尺度正相关;落叶松(Larix gmelinii)CWD与小径级、腐烂等级2级的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CWD在0—3 m尺度正相关,与中径级、腐烂等级1、2级在13—16 m尺度负相关。胜山阔叶红松林CWD的形成是由树种特性、小尺度的个体竞争、大尺度的自然衰老、外界干扰、生境异质性等共同决定的;大、中径级对小径级CWD、先形成对后形成CWD、枯立木对倒木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落叶松对红皮云杉CWD在小尺度有正向影响,而在稍大尺度有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林型CWD的形成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点格局分析 空间分布 空间关联性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后各演替阶段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国强 陈立新 +2 位作者 王亚飞 段文标 王郅臻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8-378,共11页
研究阔叶红松林皆伐后各演替阶段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及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机制,为林区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分布于小兴安岭地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采伐后形成的4个不同演... 研究阔叶红松林皆伐后各演替阶段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及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机制,为林区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分布于小兴安岭地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采伐后形成的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为对象,根据全体乔木和红松的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存函数和动态指数以及对其时间序列预测,进行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分析。1)在次生演替序列中,在先锋群落和中期群落,全体乔木和红松第Ⅰ龄级的株数均较多,分别为1 486 plant·hm^(-2)和467 plant·hm^(-2),占总株数的77.032%和94.341%。2)全体乔木在先锋群落第Ⅳ-Ⅴ龄级死亡率(q_x)最高,达到0.934;而在稳定群落第Ⅲ-Ⅳ龄级的死亡率最低,仅有0.032。红松在先锋群落第Ⅱ-Ⅲ龄级死亡率最高,达到了0.911;而在顶极群落第Ⅲ-Ⅳ龄级死亡率最低,仅有0.065%。3)红松和全体乔木的存活曲线均更接近于Deevey-Ⅱ型。4)从反映红松和全体乔木整体年龄结构动态的V_(pi)和V_(pi′)来看,两者都有缓慢增长的趋势。红松在未来6个龄级时间内,先锋群落第Ⅷ龄级株数一直为0株;稳定群落第Ⅵ和Ⅶ龄级株数增长到11株和7株后会稳定;顶极群落第Ⅶ和Ⅷ龄级的株数有一定的起伏,峰值分别为25株和21株。小兴安岭地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阔叶红松林是能够自我更新的生态系统,红松的种群动态表现出低龄级个体成活率较低,高龄级成活率较高的特点。建议在小兴安岭地区进行阔叶红松人工林经营时,可以在先锋群落和中期群落时期采取适宜的抚育措施,来调节种群的生长发育以及自我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红松林 演替阶段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中黑啄木鸟的取食生境偏好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美辰 陈俊达 +3 位作者 司雨蕙 魏爽 荆媛 戎可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8-337,共10页
2020年冬季—2022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取食生境偏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取食微生境尺度中,黑啄木鸟取食树树种、取食树状态与对照样方具有显著差异(p<0.05)... 2020年冬季—2022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取食生境偏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取食微生境尺度中,黑啄木鸟取食树树种、取食树状态与对照样方具有显著差异(p<0.05),偏好在冷杉(Abies fabri,47.71%)和半枯立木(73.86%)的树木主干(86.93%)中上部(43.14%)、上部(32.03%)取食,且偏好粗壮、高大的树木;在取食样方尺度中,黑啄木鸟偏好在有林窗(92.16%)的天然林(96.73%)中取食,偏好郁闭度较低、优势乔木均高较低、优势乔木平均胸径较大、样方中活立木较少、枯立木、倒木较多和距人为干扰更近的生境中取食,与对照样方呈显著差异(p<0.05)。资源选择函数结果表明,影响黑啄木鸟取食生境偏好的关键因子是取食树树种,次关键因子是枯立木数量、优势乔木均高、取食树高度和倒木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啄木鸟 取食生境偏好 阔叶红松林 资源选择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皆伐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形态与矿化速率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珊 段文标 +2 位作者 王亚飞 牟淼先 王韶琪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90,共12页
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森林恢复方式有极强的敏感性,为阐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与碳形态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选择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区域内2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形成的2种林分(天然恢复形成的天然枫桦次生林,人... 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森林恢复方式有极强的敏感性,为阐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与碳形态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选择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区域内2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形成的2种林分(天然恢复形成的天然枫桦次生林,人工恢复形成的红松人工林)的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林地土壤作为对照(PK),采用野外样地设置与调查、土样采集与室内培养及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机碳矿化速率对不同恢复方式的响应,并结合土壤碳形态的分布,探究不同恢复方式下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土壤碳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从第3天开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断下降直至趋于平稳的趋势,且矿化速率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小;2)原始阔叶红松林(PK)的矿化速率最高、天然枫桦次生林(BC)次之、红松人工林(PM)最低;3)2种恢复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由大到小依次为PK、BC、PM;颗粒有机碳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BC、PM、PK;4)培养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现出一致减小的趋势,且与有机碳矿化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其中易氧化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率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622。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无显著相关性。综上,相较于红松人工林,天然枫桦次生林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并且在2种恢复方式中,活性有机碳主导着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天然恢复 人工恢复 有机碳矿化速率 土壤碳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东来 张玲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6,共7页
为准确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动态、合理制定森林经营措施,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探讨3个演替系列6种典型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为准确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动态、合理制定森林经营措施,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探讨3个演替系列6种典型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演替进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呈波动式趋势,0~10 cm层最大,10~20 cm层出现下降趋势,20~40 cm层后开始逐渐升高的趋势。湿生演替系列表现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中生演替系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积累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与凋落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湿生演替系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凋落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旱生演替系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毛管孔隙度、砂粒比、凋落物量、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演替 可溶性有机碳 含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0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凋落物回收量和现存量动态数据集
14
作者 蔡榕榕 刘雅各 +2 位作者 沈历都 郑兴波 戴冠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215-223,共9页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是我国目前温带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森林凋落物作为森林地上净生产量回归土壤的主要方式,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归还的重要途径。森林凋落物研究对于理解森林碳循环以及预测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都...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是我国目前温带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森林凋落物作为森林地上净生产量回归土壤的主要方式,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归还的重要途径。森林凋落物研究对于理解森林碳循环以及预测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络(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CNERN)成员,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按照CERN的统一规范,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野外永久样地安装10个凋落物框,长期对其进行凋落物回收量监测。本数据集通过整理和统计,汇总了2011-2020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凋落物各组分(枯枝、枯叶、落果(花)、树皮、苔藓地衣及杂物的干重)回收量月动态及现存量年动态数据,并包含了相关的数据集构建过程信息,数据集可为森林生态和土壤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凋落物回收量 凋落物现存量 长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影响
15
作者 路明远 吕来新 金光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4-1272,共9页
台风对森林造成强烈干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2020年台风对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不同径级、功能群(耐阴性、生活型、针阔叶)树木破坏程度的影响和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凹凸度)在其中的作用... 台风对森林造成强烈干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2020年台风对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不同径级、功能群(耐阴性、生活型、针阔叶)树木破坏程度的影响和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凹凸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台风对不同径级以及不同功能群树种的受损数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径级Ⅰ(胸径<10 cm)>径级Ⅱ(10 cm≤胸径<50 cm)>径级Ⅲ(胸径≥50 cm),耐阴性强>耐阴性弱、乔木>灌木、阔叶树种>针叶树种;而其受损率则表现为径级Ⅱ>径级Ⅲ>径级Ⅰ,耐阴性弱>耐阴性强、乔木>灌木、针叶树种>阔叶树种;损坏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向与海拔位置,处于阴坡与低海拔的受损木数量较高,阔叶树种、灌木与耐阴性强的受损木表现出在阳坡与海拔较高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针叶树种、乔木与耐阴性弱的受损木表现出在阴坡与海拔较低位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阴坡和较低海拔处拔根倒的受损数量显著高于干基折和干中折的受损数量;地形对受损木的风倒方向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台风对森林的破坏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处于不同地形的不同径级、功能群的树木,其对台风的抵抗能力有所不同,且大径级树木、耐阴性弱的树种、乔木和针叶树种对台风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迎风坡与阴坡的树木对台风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这为理解极端天气事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以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干扰 阔叶红松林 地形 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果林套种赤芍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艳 李维一 +2 位作者 李春阳 薛世岩 王洪梅 《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8-42,共5页
红松果林因其幼龄期长、种植密度低、土地利用效率低,赤芍具有药用价值高、用途广泛、易栽培的特点,所以红松果林下非常适合套种赤芍。本文从林地选择、种子繁殖、分根繁殖、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总结了红松果林套种赤... 红松果林因其幼龄期长、种植密度低、土地利用效率低,赤芍具有药用价值高、用途广泛、易栽培的特点,所以红松果林下非常适合套种赤芍。本文从林地选择、种子繁殖、分根繁殖、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总结了红松果林套种赤芍栽培技术的要点,旨在为东北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果林 套种 赤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火烧迹地天然更新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李亚洲 张忠林 +1 位作者 孙楠 翁海龙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4期18-22,共5页
通过对天然更新阔叶混交林的林分密度、树种组成、径阶结构和主要树种生长规律4个方面探讨天然更新阔叶混交林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天然林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其阔叶红松林火烧后80 a,天然更新形成的林分主要树种... 通过对天然更新阔叶混交林的林分密度、树种组成、径阶结构和主要树种生长规律4个方面探讨天然更新阔叶混交林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天然林保护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其阔叶红松林火烧后80 a,天然更新形成的林分主要树种是榆树和白桦,虽公顷蓄积量不低,但经济价值不高,且缺少针叶树种,如要加快林分的演替进程,需要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人工引入本土红松的措施,加速火烧迹地向顶极群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火烧迹地 天然更新 树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种树木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7
18
作者 孙金伟 吴家兵 +3 位作者 任亮 张冠华 任斐鹏 姚付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777-6785,共9页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目前,氮沉降增加日益明显,作为植物生长关键因子的可利用氮将对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过程产生影响。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红松和紫椴的幼苗为例,通过模拟氮沉降增加(氮添加量...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目前,氮沉降增加日益明显,作为植物生长关键因子的可利用氮将对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过程产生影响。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红松和紫椴的幼苗为例,通过模拟氮沉降增加(氮添加量分别为0、23、46和69 kg N hm^(-2)a^(-1))的方法,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分别测算了两个树种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气孔导度(G_(smax))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值,并测算了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的值。通过分析A_(max)随不同施氮量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其他叶片特征参数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植物光合随氮添加的变化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两个树种的A_(max)值在0—46 kg N hm^(-2)a^(-1)的氮添加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继续增加施氮量至69 kg Nhm^(-2)a^(-1)则出现下降。叶绿素含量、G_(smax)、PNUE和比叶面积在不同的氮添加水平下的变化规律与A_(max)的一致,且均与A_(max)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氮含量与A_(max)的值仅在0—46 kg N hm^(-2)a^(-1)氮添加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A_(max)与WUE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相同氮添加水平下,氮添加对阔叶树种紫椴各生理生态参数(A_(max)、G_(smax)、叶氮含量、比叶面积、PNUE和WUE)的促进程度高于对针叶树种红松各生理生态参数的促进程度。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氮沉降增加背景下我国东北地区的碳循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光合 生理生态 阔叶红松林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齐麟 于大炮 +4 位作者 周旺明 周莉 赵福安 王长海 代力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065-3073,共9页
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固碳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且影响的程度因采伐强度和方式不同而有巨大差异。以长白山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在不同采伐方式、采伐强度干扰后形成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7至2009年建立的11块1 hm2永久样地中... 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固碳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且影响的程度因采伐强度和方式不同而有巨大差异。以长白山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在不同采伐方式、采伐强度干扰后形成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7至2009年建立的11块1 hm2永久样地中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在采伐前后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了采伐强度与恢复时间对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内,采伐导致了植被层和土壤表层(0—20cm)碳密度值的减少,其中植被碳密度与采伐强度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y=-0.9x+91.17,R2=0.626,P<0.01),而后,随着植被的恢复,生态系统碳密度增加,其中植被、土壤层碳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根据植被碳密度与恢复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以生态系统恢复、木材生产与固碳三者兼顾的合适采伐强度为30%,轮伐期为45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采伐 碳密度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化森林经营方法在阔叶红松林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20
作者 赵中华 惠刚盈 +2 位作者 胡艳波 李远发 李宇昊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7-472,共6页
介绍了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技术,包括数据调查、林分状态特征分析、经营设计以及经营效果评价等,并以东北阔叶红松林经营实践为例,具体介绍了结构化森林经营方法的应用。应用结构化森林经营方法分析表明,经营阔叶红松林林分... 介绍了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技术,包括数据调查、林分状态特征分析、经营设计以及经营效果评价等,并以东北阔叶红松林经营实践为例,具体介绍了结构化森林经营方法的应用。应用结构化森林经营方法分析表明,经营阔叶红松林林分为次生林状态,经营类型为抚育间伐型,经营迫切性评价等级为比较迫切,经营方向为提高林分的健康水平和顶极树种的优势程度。本次经营调整顶极树种竞争势及树种混交76株,采伐不健康林木122株。经营后效果评价表明:经营强度属于轻度干扰,顶极树种和主要伴生树种红松、杉松、黄波罗、椴树、核桃楸等的优势度较经营前明显上升,林分中健康林木比例明显上升。本次经营达到了经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可持续经营 结构化森林经营 经营示例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