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小余能原理在Timoshenko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Ⅰ)──对称截面梁 被引量:4
1
作者 苏铁坚 董云峰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54-58,共5页
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Timoshenko梁进行动力分析.具体地计算了对称截面梁的固有频率及强迫振动的位移响应,对不同支承条件下梁的固有频率给出了相应的结果.
关键词 最小余能原理 TIMOSHENKO梁 对称截面梁 固有频率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滚珠丝杠副非赫兹接触应力计算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民 孙铁伟 +2 位作者 董朝阳 孔德顺 高相胜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6,共9页
在滚珠丝杠副运动过程中,滚珠与滚道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导致滚珠丝杠副精度衰退,降低其精度保持性。针对高速滚珠丝杠副螺旋线滚道接触区域的非对称性,采用传统的赫兹接触理论对丝杠和螺母滚道接触几何形状和关系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提出... 在滚珠丝杠副运动过程中,滚珠与滚道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导致滚珠丝杠副精度衰退,降低其精度保持性。针对高速滚珠丝杠副螺旋线滚道接触区域的非对称性,采用传统的赫兹接触理论对丝杠和螺母滚道接触几何形状和关系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余能原理对高速滚珠丝杠副滚珠与滚道之间的法向接触应力进行分析计算的方法。首先,基于Frenet−Serret坐标转换公式建立滚珠丝杠副坐标系,对滚珠与滚道接触点处的接触情况进行几何描述,并通过2维插值算法重新进行网格划分以便于后续的接触力学分析;对滚珠与滚道之间的接触区域和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化分析,提高数值计算的精确性;为了解决接触问题计算求解过程复杂、收敛速度缓慢,通过运用变分原理将接触问题转成极值问题,采用共扼梯度法进行循环迭代来实现快速收敛求解,提高接触数值解法的计算效率,求解出滚珠与滚道之间的接触应力分布;由于接触表面变形的计算相当于求影响系数矩阵与法向压应力之间的卷积,2维卷积运算和对应的2维快速傅里叶变换被用于求解接触问题的数值解。在数值求解中,主要的计算量集中在弹性变形的计算上,使用2维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技术方便快速地计算接触区域弹性变形。将最小余能原理与赫兹接触理论分别用于求解光滑的球与平面之间的弹性接触应力分布,将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数值重合度很好,验证了基于最小余能原理求解接触应力分布的正确性;基于最小余能原理分析螺旋升角对滚珠与滚道接触点处的接触面积和弹性变形的影响,并将该方法所得结果与赫兹接触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赫兹接触解与最小余能非赫兹接触精确解相比,随着滚珠丝杠副滚道螺旋升角的增大,丝杠与滚珠接触点A处的误差始终大于螺母与滚珠接触点B处的误差,丝杠滚道与滚珠接触点A处非赫兹解接触应力峰值逐渐变小,螺母滚道与滚珠接触点B处非赫兹解接触应力峰值逐渐增大,且接触点A处应力峰值始终大于接触点B处峰值,计算所得滚珠与滚道接触区域的面积和长短轴有所不同。最小余能原理非赫兹接触计算方法可以准确计算滚珠和滚道接触区域应力分布,并且可以全面和准确的计算滚道磨损带的宽度和深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最小余能非赫兹接触解可以有效提高滚珠丝杠副接触应力分布计算精度,保证滚珠丝杠副的精度保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珠丝杠副 接触应力 最小余能原理 共轭梯度法 赫兹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交叉梁结构的动力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苏铁坚 罗奕 李娜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23-26,共4页
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十字交叉梁结构进行动力分析.应用初等弯曲理论,计算了全部简支结构的固有频率及干扰力作用下的位移响应,讨论了剪力及不同约束条件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关键词 十字交叉梁结构 动力分析 最小余能原理 固有频率 位移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截面Timoshenko梁高阶固有频率的确定 被引量:1
4
作者 苏铁坚 徐宪忠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49-52,共4页
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Timoshenko梁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对称截面粱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高阶固有频率,讨论了转动惯量及剪切变形效应对各阶固有频率的影响.
关键词 最小余能原理 TIMOSHENKO梁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余能原理在Timoshenko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Ⅲ)——多跨连续梁的固有频率 被引量:2
5
作者 苏铁坚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53-57,共5页
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 ,对Timoshenko梁进行动力分析 .分别计算了对称截面及非对称截面多跨连续梁 ,当相邻跨按对称振型振动时的固有频率 ,讨论了不同边界条件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
关键词 动力分析 多跨连续梁 最小余能原理 TIMOSHENKO梁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余能原理在Timoshenko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Ⅱ)——非对称截面梁 被引量:1
6
作者 苏铁坚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55-59,共5页
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 ,对Timoshenko梁进行动力分析 .具体地计算了非对称截面梁当荷载作用线不过剪力中心时的固有频率及强迫振动的位移响应 .
关键词 最小余能原理 TIMOSHENKO梁 非对称截面梁 固有频率 位移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issner中厚板理论的矩形板的动力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苏铁坚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13-16,共4页
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基于Reissner中厚板理论对矩形板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全部简支方板的固有频率,与古典的Kirchhoff-Love薄板理论结果比较,讨论了剪切变形对动力参数的影响.
关键词 最小余能原理 Reissner中厚板理论 矩形板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异性矩形板固有频率的确定 被引量:1
8
作者 苏铁坚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5-8,共4页
笔者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弹性正交异性矩形板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结构的固有频率,对于剪力以及不同边界支承条件对正交异性板动力参数的影响进行讨论.
关键词 最小余能原理 弹性正交异性板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确定变截面杆的固有频率(Ⅱ)──非棱柱形悬臂杆
9
作者 苏铁坚 李继民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51-54,共4页
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非棱柱形变截面悬臂杆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截面几何量(截面面积和惯性矩)分别按幂函数和线性函数变化时,结构的固有频率.同时,讨论了剪力和轴向外力(压力)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关键词 变截面杆 最小余能原理 非棱柱形变截面杆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截面Timoshenko深梁结构固有频率的确定
10
作者 苏铁坚 邹继业 邹建奇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以矩形截面简支梁为例,采用双位移参数Timoshenko梁的动力方程,应用深梁结构的总余能公式,对Timoshenko深梁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结构的固有频率,讨论了剪力、转动惯量及纵向挤压应力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关键词 最小余能原理 TIMOSHENKO梁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异性连续板的动力分析
11
作者 苏铁坚 安征 张亮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41-44,共4页
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两跨和四跨全部简支边界正交异性矩形连续板结构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全跨对称振型和反对称振型下,对应各种可能振型的固有频率,按动力学基本理论分析,结果可靠.
关键词 最小余能原理 正交异性矩形连续板 振型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部简支边界多跨连续板的动力分析
12
作者 邹建奇 张亮 《北方建筑》 2016年第1期55-57,共3页
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两跨和四跨全部简支连续板结构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全跨对称振型和反对称振型下,对应各种可能振型的固有频率,按动力学基本理论分析,结果是可靠的。
关键词 最小余能原理 矩形连续板 振型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力和周边径向压力对弹性圆板固有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奕 李辅元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8-21,共4页
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弹性圆板进行动力分析,计算了固定边和简支边圆板的固有 频率,着重讨论了剪力和周边径向压力对动力参数的影响。
关键词 弹性圆板 剪力 动力分析 最小余能原理 动力参数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瓶墩的拉压杆模型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楷柱 《中国建材科技》 2011年第3期39-41,共3页
本文先对花瓶墩进行有限元实体分析,获取微观应力流传力机理,接着建立带参数的宏观拉压杆模型,进而结合最小余能原理,唯一确定拉压杆模型,最后依据内外力平衡条件计算出模型各杆件的内力,配筋验算和混凝土应力验算。这种拉压杆模型设计... 本文先对花瓶墩进行有限元实体分析,获取微观应力流传力机理,接着建立带参数的宏观拉压杆模型,进而结合最小余能原理,唯一确定拉压杆模型,最后依据内外力平衡条件计算出模型各杆件的内力,配筋验算和混凝土应力验算。这种拉压杆模型设计方法能解决花瓶墩扩头横向配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瓶墩 拉压杆模型 最小余能原理 横向配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确定变截面杆的固有频率(Ⅰ)——棱柱形悬臂杆
15
作者 苏铁坚 李继民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36-40,共5页
本文应用最小余能原理的理论和方法 ,对棱柱形悬臂杆进行动力分析 .具体地计算了楔体及平头楔体悬臂杆的固有频率 。
关键词 最小余能原理 变截面杆 固有频率 棱柱形悬臂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