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小广 丁亮华 +3 位作者 姜世涛 胡新宇 黄智慧 凌为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255,共4页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同定技术符...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同定技术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限制脊柱过度活动的同时可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弓根 动态固定 间盘源性疼痛 临床应用价值 退变性滑脱 系统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魏显招 吴大江 +1 位作者 祁敏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90-793,共4页
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是当前脊柱外科非融合手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其具有保留脊柱节段运动功能的特点,可避免脊柱融合术后节段的应力改变,防止邻近节段退变。近年来,各种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被初步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退行疾病。... 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是当前脊柱外科非融合手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其具有保留脊柱节段运动功能的特点,可避免脊柱融合术后节段的应力改变,防止邻近节段退变。近年来,各种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被初步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退行疾病。作为传统融合手术的革新,其临床疗效评价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主要就后路椎弓根螺钉动态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疗效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弓根螺钉动态固定 疾病 治疗结果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和动态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抗压缩性能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周胜 黄志平 +3 位作者 陈建庭 童杰 周若舟 朱青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0-204,共5页
目的比较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在8个不同方位上承受轴向压缩载荷时的椎间盘高度,并与完整节段和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以评价柔性和动态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抗压缩性能。方法采用新鲜成年家猪k腰椎标本8例。切除后部结构后,L3-4分别... 目的比较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在8个不同方位上承受轴向压缩载荷时的椎间盘高度,并与完整节段和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以评价柔性和动态的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抗压缩性能。方法采用新鲜成年家猪k腰椎标本8例。切除后部结构后,L3-4分别行3种柔性和动态固定,以及常规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在8个压缩点分别对标本施加400N的前屈压缩、后伸压缩、左/右侧弯压缩、左/右侧前压缩、左/右侧后压缩载荷。通过Optotrak测量脊柱三维运动,计算L3-4椎间盘前缘高度变化。测试状态包括:完整状态,损伤状态下5.5mm钛棒固定、3.0mm钛棒固定、滑动棒固定、球窝连接固定。结果在前屈、侧弯、侧前压缩方向上,完整状态与各固定组间的抗压缩能力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O.05);在后伸压缩方向上,3.0mm棒固定组的压缩高度与完整状态、5.5mm固定组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组问的压缩高度无显著性差异;在侧后压缩上,损伤状态下各器械固定组均与完整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3.0mm固定组与球窝连接组之间的压缩高度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柔性及动态固定后脊柱的抗压缩性能都得到提高。滑动棒固定整体上取得了与传统坚强固定相当的抗压缩性能。球窝连接固定在侧前或前屈压缩时抗压缩性能较差,但在后伸和侧后压缩上较好。细棒固定在后伸及侧后压缩方向上抗压缩性能相对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固定 柔性 动态 压缩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Rod动态稳定系统与腰椎融合在腰椎极外侧间盘突出合并多节段退变中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谢雁春 项良碧 +1 位作者 刘军 于海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49-952,共4页
目的 目前对K-Rod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极外侧间盘突出合并多节段腰椎退变的文献报道甚少。文中比较分析K-Rod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腰椎融合方法在治疗腰椎极外侧间盘突出多节段腰椎退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 目的 目前对K-Rod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极外侧间盘突出合并多节段腰椎退变的文献报道甚少。文中比较分析K-Rod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腰椎融合方法在治疗腰椎极外侧间盘突出多节段腰椎退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56例接受腰椎极外侧间盘突出合并多节段腰椎退变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K-Rod组(融合辅助以相邻退变节段非融合)和传统融合组。其中K-Rod组28例患者行K-Rod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术,传统融合组28例患者行传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分析比较2组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术后腰椎X线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评估2种技术对于治疗腰椎极外侧间盘突出多节段腰椎退变的近期疗效。结果 2组共56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患者治疗后12个月Oswestry功能与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Rod组与传统融合组在平均手术时间[(119.6±14.2)min vs(155.5±17.5)min]、平均失血量[(235.5±32.5)m L vs(367.5±29.5)m L]以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5±2.2)d vs(14.2±2.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K-Rod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较传统腰椎融合在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术中失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对腰椎活动度影响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od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 极外侧间盘突出 多节段 融合 非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90
5
作者 马远征 陈兴 +4 位作者 薛海滨 郭立新 李宏伟 白一冰 才晓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 995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前路植骨融合的胸腰椎结核患者 35例 ,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 995年 3月至 2 0 0 0年 3月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前路植骨融合的胸腰椎结核患者 35例 ,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随访时间 1 5~ 5年 ,平均 3 4年。结果 :术后 1~ 1 5年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 ;2 8例合并截瘫患者中 ,症状改善 2 6例 ,改善率 92 9%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 2 9 7° ,1 5~ 5年后随访 ,后凸角度平均丢失 2 9°。结论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骨融合和截瘫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弓根系统 固定 植骨融合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2
6
作者 汤呈宣 李永奖 +3 位作者 彭茂秀 林光锚 王涛 张力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6-157,共2页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系统固定 单枚间融合器 滑脱症 固定治疗 后路腰间融合术 LUMBAR 融合术 疗效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27
7
作者 王春 林永绥 +3 位作者 刘清平 刘成招 吴李勇 王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27-633,共7页
目的:评价经皮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8月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分A组(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B组(常规开放椎弓根钉固定),比较两... 目的:评价经皮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8月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分A组(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B组(常规开放椎弓根钉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以及手术前后伤椎椎弓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骨块占位率、置钉优良率以及术后3、6、12个月随访比较椎体高度、Cobb角及腰痛情况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渗血及切口总长度A组分别为90.18±17.39min、81.25±8.67ml、6.60±1.64ml及6.86±0.60cm;B组分别为116.95±16.18min、315.70±72ml、224.48±30.18ml及13.53±1.48cm。以上各指标A、B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椎管骨块占位率及置钉优良率A组分别为(93.83±4.20)%、4.28°±1.08°、(3.49±3.27)%及96.25%;B组分别为(94.31±3.12)%、3.95°±0.97°、(3.27±3.03)%及97.50%,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术后3、6、12个月随访影像学指征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长尾可折U形空心椎弓根钉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复位固定及效果与常规椎弓根钉固定一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尾可折U形空心弓根系统 微创 固定 胸腰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 被引量:4
8
作者 马远征 陈兴 +4 位作者 薛海滨 郭立新 白一冰 才晓军 孙继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04-605,共2页
为了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效果 ,观察了解放军第 30 9医院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 17例。随访时间 1 5~ 4年 ,平均 2年。结果显示 ,术后 2... 为了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临床效果 ,观察了解放军第 30 9医院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 17例。随访时间 1 5~ 4年 ,平均 2年。结果显示 ,术后 2~ 3周 ,16例病人的神经症状开始恢复。术后 6个月复查 ,完全恢复 9例 ,不完全恢复 7例。 7例不完全恢复者最近一次随访 2例完全恢复 ,ASIA神经功能分级 3例达D级 ,2例达C级 ,截瘫恢复率 92 9%。提示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椎板植骨融合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截瘫恢复 ,防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弓根系统 板植骨 脊柱结核 截瘫 金属内固定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用于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的2年随访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利元 张承旻 +6 位作者 罗磊 赵晨 侯天勇 罗飞 代飞 何清义 周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65-1170,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与融合术在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多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及融合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评估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与融合术在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多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及融合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4例,融合组27例。应用腰椎疼痛视觉模拟指数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活动度、邻近第一椎间高度、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术式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26.2(23~31)个月。两组病例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较融合组保留了更多的腰椎整体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ynesys动态固定组术后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融合组因融合而丢失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个月两组病例邻近上一椎间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邻近上一椎间高度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ASD方面,融合组3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未行临床干预。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多节段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保留了更多的活动度,减缓ASD的发生,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多节段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 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远征 陈兴 +3 位作者 薛海滨 李宏伟 吴长勇 孙继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9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总结我科行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 48例 ,随访时间 1 5— 5 5年 ,平均 3 6年。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 目的探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总结我科行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 48例 ,随访时间 1 5— 5 5年 ,平均 3 6年。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 ;38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 ,症状改善 35例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 2 9 1° ,1 5— 5 5年后随访 ,后凸角度平均丢失 3 2°。结论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可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 ,有利于骨融合 ,促进截瘫恢复和防止截瘫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植骨弓根系统 固定 同期病灶清除术 治疗 胸腰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AO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方 田耘 +1 位作者 陈仲强 刘忠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136-137,146,共3页
目的 总结分析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中的作用。 方法 对 12 1例经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 随访 10 4例 ,时间 12月~ 72月 ,平均 31 3月。术后神... 目的 总结分析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不稳定骨折中的作用。 方法 对 12 1例经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 随访 10 4例 ,时间 12月~ 72月 ,平均 31 3月。术后神经功能除 3例完全损伤没有改善外 ,余 10 1例 ( 97 1% )有至少一级以上的改善 ;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 (术前压缩平均 5 8 3 % ,术后平均 3 2 % ,随访时平均丢失 2 1% ) ;术后后突角度基本纠正 (术前平均 2 9° ,术后平均 3 4°) ,并在随访时维持在平均丢失 3 4°。 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可有效达到对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良好复位、坚固的固定 ,间接椎管内减压、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通用脊柱骨折内固定系统 (Universalspinesystem ,USS)可以很好地达到短节段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节段 弓根固定 治疗 胸腰不稳定骨折 AO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密度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兴 马远征 薛海滨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 研究骨密度对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总结1 998年 6月到 2 0 0 1年 7月在我科实施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资料完整的病例 65例 ,内容包括骨密度与椎弓根螺钉松动发生率、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 目的 研究骨密度对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总结1 998年 6月到 2 0 0 1年 7月在我科实施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资料完整的病例 65例 ,内容包括骨密度与椎弓根螺钉松动发生率、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主观满意率和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随访 1年~ 4年 2个月 ,平均 2年 6个月。结果 椎弓根螺钉松动患者的骨密度为 (0 796±0 1 67)g/cm2 ,无螺钉松动患者的骨密度为 (0 953± 0 1 85)g/cm2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两组患者之间的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 (P <0 0 5)、植骨融合率 (P <0 0 0 1 )、主现满意率 (P <0 0 1 )和客观疗效 (P <0 0 0 1 )之间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行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 ,骨密度是影响螺钉松动和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术前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 (DEXA)客观定量测定骨密度可为椎弓根螺钉系统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术前骨密度低于 (0 796± 0 1 67)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弓根螺钉系统 固定 后路间融合 生物力学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马春光 陈学明 朱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胸腰骨折 AF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的CT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运平 陈鸿奋 +2 位作者 王富明 贾谊 王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CT数据建立腰-骶-髂复合体的数字模型,应用数字骨科技术为临床上采用联合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40例正常骨盆CT平扫数据,用mimics10.0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在虚拟的髂骨... 目的探讨基于CT数据建立腰-骶-髂复合体的数字模型,应用数字骨科技术为临床上采用联合椎弓根钉-髂骨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40例正常骨盆CT平扫数据,用mimics10.0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在虚拟的髂骨上模拟髂骨钉的置入,测量不同进钉方向时进钉角度及髂骨钉的解剖参数。结果进钉方向Ⅰ: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00±0.84)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59.97±7.99)mm,TSA(12.48±7.16)°,CSA(56.41±6.47)°,SSA(29.91±5.55)°。进钉方向Ⅱ:髂骨内外板之间的距离(即容纳髂骨螺钉的最大直径)(6.95±0.50)mm,能置入螺钉的长度(106.69±8.74)mm,TSA(43.93±6.09)°,CSA(39.25±6.11)°,SSA(19.24±3.78)°。结论数字骨科模型能更好的指导临床上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骶髋关节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骨科 弓根 髂骨钉系统 骶髂关节 固定 mimics10.0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立新 陈兴 +1 位作者 马远征 王金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43-744,共2页
对胸腰椎结核 34例行后路椎弓根器械内固定、一期或二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 ,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 9个月 ,并随访 3~5年。术后 2~ 4周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 ,4~ 8周红细胞沉降率基本正常。术后 4~ 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 ,脊柱后凸平均矫... 对胸腰椎结核 34例行后路椎弓根器械内固定、一期或二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术 ,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 9个月 ,并随访 3~5年。术后 2~ 4周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 ,4~ 8周红细胞沉降率基本正常。术后 4~ 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 ,脊柱后凸平均矫正 15°。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束后随访 2~ 4年 ,结核病灶无复发。作者认为脊柱结核手术中应用椎弓根器械固定 ,术后能立即恢复脊柱稳定性 ,免除患者长期卧床之苦 ,且脊柱后凸矫正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固定系统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清华 彭文 +4 位作者 陈忠羡 刘一涛 冯志强 雷洪後 付兆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11-817,共7页
目的:评价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脊柱外科对4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需要进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相邻节段已出现影像学改变的患者通过动态固定椎弓根螺... 目的:评价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脊柱外科对43例因腰椎退行性疾病需要进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相邻节段已出现影像学改变的患者通过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进行Topping-off手术,其中男性25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6岁(52~76岁);双节段手术32例,三节段手术11例;L2/3动态固定8例,L3/4动态固定19例,L4/5动态固定16例;头端动态固定39例,尾端动态固定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动态固定节段与其相邻节段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椎间盘高度(DSH)和关节活动范围(ROM)等。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及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7±16min(90~15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280±72ml(200~450ml),平均住院时间9±2d(7~12d);腰/腿痛VAS和ODI术后、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其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术前动态固定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低于或等于Ⅴ级时术前与术后1年椎间盘退变情况有差异(P<0.05);动态固定节段及其相邻节段ROM、DSH在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1年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动态固定椎弓根螺钉在腰椎退行性疾病Topping-off手术中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能够保留腰椎融合术相邻节段一定的活动度,有效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以及椎间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节段退变 动态固定弓根螺钉 退行性疾病 Topping-off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连接装置在腰椎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丁宇 阮狄克 +2 位作者 黄文华 赵卫东 张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6-468.,共3页
目的 :评价横向连接装置在腰椎后路内固定器械中的作用 ,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应用 6具新鲜腰骶椎尸体标本 ,在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模拟人体脊柱活动 ,分别测定腰椎不稳、予以短节段经椎弓根CD器械固定 (应用或不应用横... 目的 :评价横向连接装置在腰椎后路内固定器械中的作用 ,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应用 6具新鲜腰骶椎尸体标本 ,在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模拟人体脊柱活动 ,分别测定腰椎不稳、予以短节段经椎弓根CD器械固定 (应用或不应用横向连接杆 )不同状态下L4~ 5节段运动范围 (ROM)。随后将安装CD后的标本试件在 858MiniBionix -MTS多轴实验机上模拟人体生理活动行 1 50 0次疲劳运动 ,并测定相应节段的ROM。结果 :①安装CD内固定后 ,应用横向连接杆 (DTT)组与不应用横向连接杆(NDTT)组在前屈 /后伸、左 /右侧弯位时L4~ 5节段ROM小于完整结构组 ,但轴向旋转时无DTT组ROM大于完整结构组 ;②疲劳试验后DTT组与无DTT组ROM均增加 ,而DTT组在各方向的ROM值均明显小于NDTT组。结论 :横向连接装置可明显增强失稳脊椎内固定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固定系统 横向连接装置 生物力学 稳定性 胸腰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向建斯 陈莉 宋建东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18期30-31,共2页
对24例胸腰段脊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实施钉棒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恢复1~2级。提出术后做好呼吸道、切口引流管、疼痛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骨折 截瘫 钉棒弓根系统 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肌间隙入路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衡 安博 +5 位作者 刘英杰 冯金勇 邵科武 单朝 郭新军 朱卉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268,共6页
目的:评估通道肌间隙入路(Wistle入路)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手术(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6例,在全麻下通过微创通道Wistle入路完成神经减压及双侧Dynesys... 目的:评估通道肌间隙入路(Wistle入路)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手术(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6例,在全麻下通过微创通道Wistle入路完成神经减压及双侧Dynesys椎弓根螺钉置入(微创组);选取同期后正中入路神经减压辅助Dynesys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常规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第1、3、5天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术前、术后第5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记录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3、6、12个月,末次随访时记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的活动度(ROM)以及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DH);记录末次随访时的MacNab优良率;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CPK水平先升高后降低,微创组升高幅度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均降低,微创组腰痛VAS降低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ODI、手术节段ROM均逐渐减小,上邻节段ROM逐渐增大,DH先增加后降低;微创组上邻节段ROM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MacNab优良率、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stle入路Dynesys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令人满意,优于后正中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疾病 肌间隙入路 弓根动态固定 DYNE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健 尚显文 +1 位作者 陈思思 刘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例患者C:后方静脉丛损伤,使用显微镜止血;其余手术...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记录患者并发症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1例患者C:后方静脉丛损伤,使用显微镜止血;其余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切口无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7例出现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1.8%。出院后随访3~18个月,未发现并发症发生,上颈椎活动度基本未受影响。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为上颈椎损伤患者提供了稳定的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损伤 弓根 钉棒系统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