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ganic petrology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in Permian formation of Junggar Basin,Northwest 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秦黎明 张枝焕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693-1702,共10页
From the outcrops in the Yaomoshan and Hongyanchi sections, oil shales, deep dark mudstones or black mudstones with better organic richness were f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in the organic petrology meth... From the outcrops in the Yaomoshan and Hongyanchi sections, oil shales, deep dark mudstones or black mudstones with better organic richness were f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in the organic petrology method, the microscope features of the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ee types of kerogens present in the measured samples. Kerogen type I consists of the laminate algainite, abundant sporinite and only little content of cutinite, which can mainly generate oil. The generation hydrocarbon components of the type II kerogen are dominated by the sporinite, cutinite and little the exinite debris. The type III kerogen is comprised of the sporinite and debris of the exinite with some components of gas gener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s, the organic kerogen of the Lucaogou formation is mostly comprised of the type I, partially type II, and particularly type III. In Hongyanchi formation, the organic type is mixed by the types II and III. The plot of the ($1+$2) or TOC value and the content of exinite show two trends. From the evolution of burial and the Permian source rocks in Changji Depression, the Permian formation source rock has ended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nstituents of the organic macerals among three kerogens in these samples leads to the distinction of the pot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 Lucaogou formation for kerogen type I has better pot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t can reach the oil peak with Ro ratio Of 0.9%. For the kerogen II, the oil peak of the source rocks comes late with the Ro ratio of 1.0% with less quantity of the generation hydrocarbon than the kerogen I. For type III, it can mainly generate gas and reach the gas peak with the Ro ratio of 1.3%. In a word, the Lucaogou formation and Hongyanchi formation source rocks with high organic richness in Permian source rocks have well explor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maceral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Permian source rocks southern Jungga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沉积有机相研究
2
作者 梁浩 范谭广 +4 位作者 王志勇 陶树 文艺洁 郑海天 张子建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4,共11页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作为区内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生烃潜力巨大。然而对于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尚无明确定论,制约了整个凹陷乃至盆地范围油气资源勘探部署...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侏罗系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作为区内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生烃潜力巨大。然而对于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尚无明确定论,制约了整个凹陷乃至盆地范围油气资源勘探部署。为实现吐哈盆地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的精细划分与评价,基于显微组分、总有机碳(TOC)含量、生烃潜量(S_(1)+S_(2))等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建立了研究区煤系烃源岩沉积有机相划分标准,明确了有机相类型、生烃潜力及其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烃源岩沉积有机相类型分为五类,即湖相强覆水高镜质组有机相、湖相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三角洲平原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三角洲平原弱覆水中镜质组有机相和三角洲前缘弱覆水低镜质组有机相。湖相强覆水高镜质组有机质丰度高且生烃潜力最强,TOC含量为5.05%~18.31%,S_(1)+S_(2)为6.35~20.93 mg/g,镜质组含量大于80%;其次为湖相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和三角洲平原覆水中高镜质组有机相,二者TOC含量分别为3.83%~17.68%和2.30%~7.41%,S_(1)+S_(2)平均分别为6.35 mg/g和4.48 mg/g,镜质组含量均介于50%~80%;三角洲前缘弱覆水低镜质组有机相的生烃潜力最差,TOC含量平均仅为1.3%,S_(1)+S_(2)平均为4.1 mg/g。研究成果为预测台北凹陷水西沟群煤系优质烃源岩分布并准确评价其油气资源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沉积有机相 烃源岩评价 煤系烃源岩 水西沟群 侏罗系 台北凹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北部和什托洛盖盆地侏罗系低熟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条件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秦黎明 张枝焕 +2 位作者 孟闲龙 刘洪军 李文浩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0-751,共12页
新疆西北部和什托洛盖盆地勘探程度较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较为发育,选取了和什托洛盖盆地和布克河凹陷与白杨河凹陷的四条侏罗系野外地质剖面,对侏罗系烃源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实验室分析测试,确定了该盆地生烃潜力。研究表明,侏罗... 新疆西北部和什托洛盖盆地勘探程度较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较为发育,选取了和什托洛盖盆地和布克河凹陷与白杨河凹陷的四条侏罗系野外地质剖面,对侏罗系烃源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实验室分析测试,确定了该盆地生烃潜力。研究表明,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以及西山窑组煤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总烃以及生烃潜力值均达到中等—好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煤系烃源岩有机质显微组分镜质体较为富集,壳质组相对含量达到20%,为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以及木栓质体,泥岩富集部分藻类体,荧光特征较强,惰质体不发育,母质类型为Ⅱ2型,部分为Ⅲ型,煤为Ⅲ型,煤中氯仿沥青"A"与族组分同位素偏重,暗色泥岩略低,煤系烃源岩族组分非烃的同位素值均明显偏轻,芳烃同位素略重,受控于煤系烃源岩中多环芳烃较为发育,更为富集δ13C,非烃组分N、S、O化合物富集δ12C。实测Ro值较低,烃源岩成熟度偏低,但盆地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凹陷中心区源岩已进入生烃门限。研究区低熟煤系烃源岩分子标志化合物也存在其特殊性,正构烷烃以高碳数的分布为主,煤的Pr/Ph值明显高于泥岩,无β-胡萝卜烷、孕甾烷与升孕甾烷分布、伽玛蜡烷指数低,表明侏罗系煤以湖沼相的氧化环境为主,而西山窑组泥岩主要以弱氧化环境沉积特征为主,另外萜烷系列化合物几乎无倍半萜、二环倍半萜以及三环萜烷的分布,藿烷系列存在ββ生物构型分布,为热演化程度较低的标志,分子标志化合物参数的相关性表明,弱氧化的湖沼相的沉积水体有利于此类化合物的分布,煤抽提物中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分布,主要以高等植物的陆源输入为主,而侏罗系泥岩存在"V"型分布,有低等水生藻类的贡献,与富氢组分中存在藻类体有较好的的匹配关系,具有更有利的生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潜力 显微组分 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侏罗系烃源岩 和什托洛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与生烃潜力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朱俊章 施和生 +3 位作者 舒誉 杜家元 吴建耀 罗俊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1-306,共6页
采用有机岩石学综合光学法研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和亚显微组分特征,对典型烃源岩做了干酪根元素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高温高压泥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其生烃潜力和生烃属性。壳质组及富氢的壳镜组A含量较高,决定了... 采用有机岩石学综合光学法研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和亚显微组分特征,对典型烃源岩做了干酪根元素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高温高压泥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其生烃潜力和生烃属性。壳质组及富氢的壳镜组A含量较高,决定了中深湖相有机质的类型为Ⅰ—Ⅱ1型,具倾油性;低含氢的壳镜组B和镜质组含量较高,决定了滨浅湖相和沼泽相有机质的类型主要为Ⅲ—Ⅱ2型(Ⅱ1型为辅),具倾凝析油、气性;腐泥组和惰质组含量低。2类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生烃属性均存在差异。这对进一步研究该盆地古近系不同凹(洼)陷有机相及勘探潜力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生烃潜力 倾油倾气性 烃源岩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有机成熟度及演化史 被引量:88
5
作者 王飞宇 张水昌 +2 位作者 张宝民 肖中尧 刘长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1-468,共8页
原生有机组分(镜状体和动物有机组分)反射率是评价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有机成熟度的有效方法。从分析的探井和露头区110多个寒武系样品有机组分反射率数据来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均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尚未发现目前仍处于生... 原生有机组分(镜状体和动物有机组分)反射率是评价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有机成熟度的有效方法。从分析的探井和露头区110多个寒武系样品有机组分反射率数据来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均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尚未发现目前仍处于生油窗阶段的寒武系中等成熟的烃源岩。利用BasinMod-1D软件计算了250口探井,26条地震测线中约340个人工井点有机成熟度随时间的变化,据此编制不同地质时期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有机成熟度平面变化图。目前满加尔凹陷中下寒武统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在3%以上,中下寒武统烃源岩成熟度相对较低区分布在塔中隆起主垒带、塔北隆起的凸起区(英买力凸起)和巴楚断隆一部分地区,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o在1.6%~2.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成熟度 生烃史 镜状体反射率 寒武系烃源岩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油气形成(之一) 被引量:34
6
作者 陈建平 赵文智 +5 位作者 秦勇 罗平 孟繁有 赵长毅 杨福忠 朱兴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共5页
侏罗纪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聚煤期。侏罗纪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植被繁盛,发育六大原盆地沉降带,形成沼泽、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广泛沉积了河流相—沼泽相—湖相煤系地层,普遍发育煤、炭质泥岩(页岩)、油页岩和湖相暗色泥... 侏罗纪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聚煤期。侏罗纪西北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植被繁盛,发育六大原盆地沉降带,形成沼泽、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广泛沉积了河流相—沼泽相—湖相煤系地层,普遍发育煤、炭质泥岩(页岩)、油页岩和湖相暗色泥岩这4类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在阿尔金断裂带南、北两侧差异较大:北侧新疆地区中、下侏罗统煤系泥岩和煤均很发育;南侧蒙甘青地区早侏罗世沉积范围很小,中侏罗世虽发育泥岩,但一般不发育煤层。侏罗系烃源岩中主要的成烃显微组分是壳质体、藻类体、基质镜质体等,木栓质体和树脂体等早期成烃组分含量很低。煤系泥岩一般为中等到差油源岩,少数为好油源岩,煤一般为差油源岩。新疆地区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潜力高于中侏罗统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侏罗纪 煤系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地区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生烃潜力 被引量:16
7
作者 方杰 徐树宝 +2 位作者 吴蕾 欧阳华 聂明龙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8,共11页
阿姆河右岸地区侏罗系发育三种类型的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均不相同,上侏罗统海相高伽马值泥岩的最高,其次为海相泥灰岩,中下侏罗统海陆过渡相煤系泥岩相对偏低,烃源岩的等级分别属于好烃源岩、中等烃源岩和中-差烃源岩.对比表明,这三种... 阿姆河右岸地区侏罗系发育三种类型的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均不相同,上侏罗统海相高伽马值泥岩的最高,其次为海相泥灰岩,中下侏罗统海陆过渡相煤系泥岩相对偏低,烃源岩的等级分别属于好烃源岩、中等烃源岩和中-差烃源岩.对比表明,这三种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于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同类型烃源岩,说明盆地具有油气生成的较好物质基础.本区海相烃源岩干酪根微组分中腐泥组含量高,但干酪根中氢原子含量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等低等生物.根据干酪根H/C 原子比、氢指数IH和碳同位素啄13C三项指标判断,上侏罗统海相烃源岩属于域-芋型母质.上侏罗统高伽马值泥岩和泥灰岩已达生烃高峰阶段(Ro大多在0.8%耀1.3%),有利于常规油、凝析油和湿气的生成,总烃/有机碳已达到15.88%18.4%,接近域型烃源岩液态烃的产烃率,说明侏罗系海相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盆地 阿姆河右岸 侏罗系 海相地层 烃源岩 生烃潜力 油源对比 有机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惠荣耀 丁安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21-327,共7页
以荧光显微镜为主,结合反光、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可以准确评价烃源岩。准噶尔盆地腹部盆参2井、盆4井侏罗系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以藻类无定形体为主,占51%~96%;彩南油田三工河组泥岩无定形体可达93.88%或微粒体含量... 以荧光显微镜为主,结合反光、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可以准确评价烃源岩。准噶尔盆地腹部盆参2井、盆4井侏罗系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以藻类无定形体为主,占51%~96%;彩南油田三工河组泥岩无定形体可达93.88%或微粒体含量为83.95%,在R_o<0.73%时已经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烃源岩 有机显微组分 侏罗纪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早中侏罗世过渡期碳同位素波动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伊海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5-511,共7页
藏北双湖县巴岭乡地区出露一套深水相黑色页岩地层,包括下侏罗统曲色组和中侏罗统色哇组二个组地层单元。根据菊石化石控制的生物地层时代,下伏曲色组划归PliensbachianToarcian阶,上覆色哇组级代表AalenianBajocian期沉积,二者之间为... 藏北双湖县巴岭乡地区出露一套深水相黑色页岩地层,包括下侏罗统曲色组和中侏罗统色哇组二个组地层单元。根据菊石化石控制的生物地层时代,下伏曲色组划归PliensbachianToarcian阶,上覆色哇组级代表AalenianBajocian期沉积,二者之间为连续沉积,是目前西藏特提斯域菊石化石控制程度最高的中下侏罗统地层。野外实测了索布查J_(2)/J_(1)界线剖面,按2m间距采集了148件样品,室内开展了无机碳(δ^(13) C_(carb))和有机碳(δ^(13) C_(kero))分析,目的是揭示早侏罗世末期到中侏罗世初期这一时段的古海洋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曲色组沉积期古海水δ^(13) C_(DIC)偏正,而色哇组δ^(13) C_(DIC)偏负,J_(2)/J_(1)界线上下δ^(13) C_(carb)值显示阶步式负向偏移的特点。根据相关分馏方程计算,Toarcian期海洋浮游植物繁盛,δ^(13) C_(DIC)偏正,海水营养盐NO_(3)浓度偏低,而Aalenian期海洋浮游植物衰减,δ^(13) C_(DIC)偏低,NO_(3)浓度升高。沉积有机质或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 C_(kero)在J_(2)/J_(1)界线上下与δ^(13) C_(carb)变化趋势一致,也具有由高值逐渐偏低的特点,但δ^(13) C_(carb)和δ^(13) C_(kero)变化曲线的波峰和波谷并不同步,这是因为海源和陆源有机质相对含量高低变化所致。文中根据碳同位素质量平衡方程,定量的描述了索布查界线剖面陆源和海源有机质比例的变化过程,讨论了曲色组和色哇组烃源岩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侏罗统 中侏罗统 地层界线剖面 无机碳同位素 有机碳同位素 古海洋与烃源岩 藏北羌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10
作者 何春民 甘军 +4 位作者 梁刚 李兴 王星 李腾飞 田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渐新世时期,琼东南盆地海侵作用逐渐加强,由海陆交互相逐渐过渡到浅海相沉积。但对崖城组与陵水组样品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显示,从崖城组到陵水组有机质碳同位素逐渐变重,与通常陆生植物碳同位素重于水生生物的现象相左。通过对样品显微... 渐新世时期,琼东南盆地海侵作用逐渐加强,由海陆交互相逐渐过渡到浅海相沉积。但对崖城组与陵水组样品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显示,从崖城组到陵水组有机质碳同位素逐渐变重,与通常陆生植物碳同位素重于水生生物的现象相左。通过对样品显微组分分析发现,有机质碳同位素较重的样品腐泥组分含量偏高。考虑到渐新世沉积水体为微咸水或咸水,而咸水条件下水生藻类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因此显微组分中腐泥组分含量的升高会使得有机质碳同位素变重。然而沉积相和显微组分基本类似的崖城组和陵水组样品有机质碳同位素仍然存在差异,这说明有机质碳同位素变重还存在显微组分变化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结合全球渐新世以来的古气候与大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可知,该时期大气中CO_(2)浓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崖城组沉积时期的1000~1500μL/L下降到陵水组沉积时期的500μL/L以下,导致陆生植物碳同位素逐渐变重。因此,陆源输入有机质的碳同位素变重也是造成从崖城组到陵水组有机质碳同位素变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新统烃源岩 有机质碳同位素 显微组分 大气CO2浓度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