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积石山Ms6.2地震发震断层倾向争议讨论与相邻断裂地震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2
1
作者 平孜菲 葛伟鹏 +2 位作者 张波 朱俊文 曹曦予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0-491,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地震。选取Sentine1-1A升、降轨SAR卫星影像,采用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获取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升、降轨LOS向同震形变场长轴为NW—SE向,变形为正值,向卫星方向靠近...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地震。选取Sentine1-1A升、降轨SAR卫星影像,采用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获取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升、降轨LOS向同震形变场长轴为NW—SE向,变形为正值,向卫星方向靠近,揭示出地表抬升,升、降轨LOS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12 cm和9 cm。以升、降轨形变数据为约束,采用梯度下降法(SDM)反演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发震断裂西南倾向和东北倾向断层模型均能较好地正拟合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同震形变场观测值,反映出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兼走滑型。为解决此次地震发震断层及倾向争议,重点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余震分布,推测其发震断层为一条走向NW—SE且倾向SW的隐伏断层,走向~148.4°,倾角52°,滑动角~130°,可能为积石山东缘断裂分支断层。同震库仑应力模型显示,临潭—宕昌断裂东段、冷龙岭断裂东段、海原断裂西段、拉脊山南缘断裂西段、贵德断裂等断层段位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ΔCFS)正、负跨界转换处,应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积石山ms6.2地震 同震形变场 SDM 断层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级地震震害异常的启示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运生 赵波 +1 位作者 吉锋 李为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Mw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地质灾害。为了对该次地震的震害有初步认识,基于已有文献资料、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本文尝试...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Mw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地质灾害。为了对该次地震的震害有初步认识,基于已有文献资料、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本文尝试对该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事件,发震断裂为拉脊山北缘断裂东段;震源浅叠加松散覆盖层产生了明显的地震波放大效应,使得极震区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异常高,强震动使得房屋大量倒塌;而位于断裂上盘的积石山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相对不发育,仅在黄土覆盖的官亭盆地产生了数百处小型滑坡和中川乡一处较大规模的地震液化滑坡泥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s6.2级地震 地震液化滑坡泥流 地形放大 震害异常 松散堆积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S6.2级地震同震高速泥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乃昂 李小强 +4 位作者 叶豪 赵力强 赵晓阳 鲁荣珠 王宇晨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5-2028,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同时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祁家沟暴发了泥流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影像分析、经验公式估算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本文研究了祁家沟泥流的地貌特征与发生过程,并...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同时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祁家沟暴发了泥流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测量、遥感影像分析、经验公式估算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本文研究了祁家沟泥流的地貌特征与发生过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第一波黏性泥流瞬时最大流速在10 m/s以上,泥流龙头几乎与地震同时到达中川乡草滩村,后续阵性流流速约7.1、6.0和5.8 m/s;(2)长期灌溉、渠系渗漏和震前冬灌导致泥流形成区黄土层预先饱和、地震动荷载促使地下饱水黄土层发生液化,地震触发超孔隙水压力瞬间骤增可能是高速泥流形成的关键机制;(3)农田冬灌、震后闸板未能及时关闭是后续阵性泥流的主要水动力条件,亦是致灾的人为因素。此种由多因素耦合形成的同震次生泥流在国内外均十分特殊,建议作为地质灾害遗迹进行分区保护,并加强黄河台塬灌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点防止黄土滑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s6.2级地震 同震泥流 黄土液化 致灾因素 农田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s6.2级和泸定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对比 被引量:20
4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15 位作者 曹佳文 秦雅东 王立朝 董英 郭富赟 郭兆成 白永健 冉涛 侯圣山 王涛 高波 卢佳燕 李光辉 宁志杰 向炳霖 孙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59,共14页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泸定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对比研究 同震滑坡分布特征 控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特征:来自多阶段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的认识
5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19-3148,共30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M_(S)6.2地震,该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属国内近些年来6级以上地震所罕见.基于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根据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序列中M_(S)...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发生M_(S)6.2地震,该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属国内近些年来6级以上地震所罕见.基于多阶段定位方法对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根据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序列中M_(S)≥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及矩心深度,并对震源机制节面进行聚类分析,获取了地震序列的主要断层面形状,计算了积石山地震序列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研究了其应力场与震源机制节面及断层面的关系,最后结合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资料综合探讨和推测了积石山地震序列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重定位结果表明,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震中区的长轴主要沿着拉脊山北缘断裂南段呈NNW向的优势展布,整个序列长约15km、宽约6km,北端、南端各分别止于大河家镇南侧及积石山县西侧,且存在显著的丛集分区特征,主要划分为大河家镇到刘集乡之间的北段余震稀疏区,以及刘集乡到积石山县西侧之间的南段余震密集区,其中南段余震密集区呈现为NW-SE向的分支和NNW-SSE向的分支,且两个分支形成了NW端分叉且SE端汇聚的分布特征,大部分余震主要集中在NW-SE向分支而积石山M_(S)6.2主震位于NNW-SSE向分支的NE侧.整个序列的平均震源深度约为11.4km,大多数地震主要集中在9~14km深度范围,其中主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13.6km.震源深度剖面清晰勾勒出地震序列的主要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E向,积石山M_(S)6.2主震则位于倾向NE的断层面底端,余震基本位于M_(S)6.2主震的上方,大体呈现为单侧破裂的特征.(2)gCAP波形反演表明,积石山M_(S)6.2主震震源机制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304°/55°/65°,节面I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63°/42°/121°,P轴方位51°和其倾伏角7°,矩心深度10km,矩震级M_(W)5.95.主震及M_(S)3.0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主要表现以逆冲为主且略带少量的走滑分量,震源机制的P轴主要呈现近NE-SW向的水平挤压,矩心深度介于9~12km之间,平均矩心深度10.7km.(3)震源机制节面聚类分析得出两簇聚类中心节面,其中NE倾向的聚类中心节面走向311°及倾角43°,其形状和重定位的深度剖面大体一致.震源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积石山震源区的最优压应力轴走向、倾伏角分别为57°和15°,表明积石山震源区应力场表现为NE向的近水平挤压,并以逆冲为主的应力状态.通过将其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投影到积石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节面及其聚类中心节面,发现积石山应力体系在这些震源机制节面和聚类中心节面上均更容易产生逆冲破裂的地震事件.(4)结合已有区域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研究,综合分析认为积石山M_(S)6.2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拉脊山北缘主断裂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与其至少两条走向略不同的反冲断层组成的“y”型冲断构造所在的复杂逆冲推覆环境有关,其中积石山M_(S)6.2主震位于NNW-SSE走向、SW倾向拉脊山北缘主断裂南段与其NW-SE走向、NNW-SSE走向及NE倾向的次级反冲断层形成的背冲式构造“y”形汇合部位,并在拉脊山北缘主断裂南段上的反冲断层上发生了相对密集的积石山余震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多阶段定位 震源机制 断层滑动特性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6.2级地震学校建筑典型震害特征及对人员疏散的启示
6
作者 潘毅 陈子峰 +1 位作者 郭欣 林旭川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0,651,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对处于不同烈度区的9所中小学及4个教学点内的15栋框架结构和24栋砌体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发生严重破坏的12栋建筑均为设置钢木屋架的单层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仅...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对处于不同烈度区的9所中小学及4个教学点内的15栋框架结构和24栋砌体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发生严重破坏的12栋建筑均为设置钢木屋架的单层砌体结构;框架结构仅有少数发生中等破坏,其余均为轻微破坏。在一些主体结构相对完好的学校建筑中,非结构构件、构筑物的震害仍相对严重,对校内师生的人生安全和疏散路径畅通造成较大影响。基于现场震害调查结果,归纳出学校建筑及内部设施常见的破坏模式,总结校内师生疏散路径中“房间”“走廊”“楼梯”“户外”等主要环节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结合本次地震中学校校园空间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建议可对非结构构件、设备与构筑物采取适当加固措施,以进一步提升震后学校师生的人员安全和疏散畅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震害调查 学校建筑 震害特征 人员疏散 人员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电阻率观测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的预测
7
作者 解滔 于晨 +2 位作者 韩盈 张丽琼 高曙德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M_(S)6.2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运行有9个视电阻率观测站,其中5个观测站数据质量较好,其余4个观测站因测区内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为日常跟踪提供稳定的动态背景。定西站自2021年7月开始出现下降异常,2022年...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积石山M_(S)6.2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运行有9个视电阻率观测站,其中5个观测站数据质量较好,其余4个观测站因测区内环境因素影响而难以为日常跟踪提供稳定的动态背景。定西站自2021年7月开始出现下降异常,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发生之后,该异常一直未恢复。2023年6月以来,武胜驿和武威站出现下降异常变化。此外,自2023年6月开始,距离震中335km的武都站也出现上升异常变化。依据这4个观测站的异常,分析认为祁连山地震带东段至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且地震类型最可能为逆冲型。2023年10月通渭站出现“快速下降—转折回升”形态的短期异常变化,随后在10月27日的周震情例会上对该预测区域给出了短期预测意见,12月18日M_(S)6.2地震发生在预测区内,且震源机制解类型也为预测的逆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视电阻率 地震预测 异常变化 虚位错模式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s 6.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富赟 张永军 +7 位作者 窦晓东 何斌 田婉婷 祁天君 陈冠 张毅 岳东霞 孟兴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地震是诱发山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受发震构造、岩体强度、地貌形态等的综合影响,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通常具有显著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揭示该规律对抗震救灾和风险评估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2023年12月18日23:59,甘肃省... 地震是诱发山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受发震构造、岩体强度、地貌形态等的综合影响,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通常具有显著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揭示该规律对抗震救灾和风险评估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2023年12月18日23:59,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Ms 6.2级地震,在甘肃省和青海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导致部分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加剧,同时诱发大量新生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要类型.震后,通过快速的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获取了此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数据集,结果显示地震导致新生崩塌灾害多于滑坡,而诱发滑坡数量相对较少,加剧泥石流的数量不多;空间特征表现为受逆冲构造“上下盘效应”和软弱黄土地质环境的显著控制;地貌条件,尤其是坡度、坡向和相对高差显著影响同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次生灾害 类型特征 发育规律 积石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研究——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应对为例
9
作者 周文光 张雨婷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4,共7页
自然灾害的复杂演化对应急组织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网络的动态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灾害感知—目标驱动—应急响应—组织协调”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分析框架,以甘... 自然灾害的复杂演化对应急组织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网络的动态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灾害感知—目标驱动—应急响应—组织协调”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分析框架,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研究发现:①灾害感知后不同阶段的关键应对目标具有差异性,且随自然灾害演变进行调整;②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应急组织网络通过跨层级协调结构来提高网络适应性;③应急组织网络中存在中心组织,不同阶段中心组织具有差异性;④应急组织网络中存在结构洞,不同阶段占据结构洞的应急组织具有差异性。据此本研究提出以目标驱动为核心的自然灾害应急组织协调机制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组织 协调机制 自然灾害应对 复杂适应系统 网络演化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s 6.2级地震区大沙沟泥土流灾害链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传正 梁宽 王秀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0-974,共15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最大地面加速度达到1.0 g。距震中20 km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大沙沟上游台地出现约15×10^(4)m^(2)液化陷落,活动水土体积约60×10^(4)m^(3),约45×10^(4)m^(3)侧流...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最大地面加速度达到1.0 g。距震中20 km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大沙沟上游台地出现约15×10^(4)m^(2)液化陷落,活动水土体积约60×10^(4)m^(3),约45×10^(4)m^(3)侧流进入沟道,自北向南顺沟冲击形成灾害链,在草滩—金田村堆积约30×10^(4)m^(3),造成20人遇难。笔者等采用现场调查访问、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图像解译、含水量测定、分析描述和量化计算等方法,对泥土流灾害链的形成因素、动力学机理和运动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大沙沟泥土流灾害链分布长度约3.1 km,可以划分为土体液化流失区、泥土流壅堵回淤区、路基堵溃冲击区、泥土堆积压埋区和泥水漫流区五部分,从上游到下游依次造成耕地损毁、电塔倒塌、灌渠破坏、摧毁村路、埋压乡道、压埋人员房屋和淤埋黄河引水灌渠等。泥土流具有过渡性三元分层结构,包括底部的冰水层、中间泥流层和上部的湿土层。液化土体从启动进入沟道到金田村被埋压的运动时间不足10 min,泥土流启动到美一村路基堵溃的时间约为4.38 min,到达到草滩村牌坊的时间约为6.15 min,在随后的3.50 min内酿成了草滩—金田村灾难。泥土流灾害链的形成是地质、水源、动力、地形和承灾体等诸多因素遭遇叠加的结果,包括厚层粉砂土、高位地下水、强烈的地震动、平缓地形倾向沟谷出口、路基阻挡蓄能溃决和沿途遭遇多处承灾体等要素。泥土流在平缓沟道实现远程运动的动力学效应包括启动区土体液化、入沟“闸门”束流、跨沟路基堵溃、沟道冰水润滑、水土“列车”接续入村堆积和灾民地震应激惊恐等多种效应的接续传递、叠加耦合。农村社区建于大沙沟冲积滩地上,无形中增大了成灾风险和自主防范的难度。笔者等提出的防范对策包括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农田灌溉改为渗灌滴灌、民居选址建设避开河沟洪泛冲积滩地、疏浚河道拓宽过流断面和上游开展水土保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s6.2级地震 大沙沟 砂土液化 侧向流动 壅堵溃决 泥土流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的地震裂缝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波 王爱国 +4 位作者 姚赟胜 何小龙 姚赛赛 朱俊文 蔡艺萌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在地表形成了大量的地震裂缝,但对地震裂缝的成因认识存在较多分歧。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强地震中地震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理,采用野外观测、统计分析、无人机摄影测量等方法,系统调查积石山地震形成的246条...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在地表形成了大量的地震裂缝,但对地震裂缝的成因认识存在较多分歧。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强地震中地震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理,采用野外观测、统计分析、无人机摄影测量等方法,系统调查积石山地震形成的246条地震裂缝,总结其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研究显示: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在Ⅶ—Ⅷ度区内形成了大量的地震裂缝,总体可分为构造微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类,非构造裂缝又包括山脊重力裂缝、滑坡边缘裂缝和沟谷裂缝-沙土液化组合。构造微裂缝沿积石山东缘断裂发育,宽度为厘米~毫米(cm~mm)级,通过断层面、节理面等介质软弱部位,表现为构造对裂缝的控制作用,裂缝同时具有“趋弱”的特点,说明此类裂缝不是断层直接错动地表而形成。非构造裂缝主要发育在震中北侧的黄土丘陵和台塬-沟谷区,山脊(台塬)部位的裂缝规模大、延伸远,从山脊(台塬)向下经山坡至沟谷,裂缝宽度从分米(dm)级降低为毫米(mm)级。构造微裂缝经过约半年时间已基本自然愈合,非构造裂缝的愈合时间远长于构造微裂缝的愈合时间;一些滑坡边缘裂缝可能难以自然愈合而形成永久位移,而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裂缝,需要人为修复。对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裂缝的分布、类型和成因机制的分析表明,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对积石山地震的地震裂缝的综合研究对于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灾害损失减轻和地震构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裂缝 积石山地震 积石山东缘断裂 地震地质灾害 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中川乡流滑成因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常晁瑜 乔峰 +4 位作者 薄景山 绽蓓蕾 谷佳沛 李昊宇 田华俊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6,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触发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滑坡的特殊流滑地质灾害。目前,这类灾害的成因与机理尚不清晰,前期识别仍存在一定困难。该研究对中川乡流滑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对于此类灾害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触发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滑坡的特殊流滑地质灾害。目前,这类灾害的成因与机理尚不清晰,前期识别仍存在一定困难。该研究对中川乡流滑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对于此类灾害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此次积石山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低角度黄土斜坡流滑的特征,滑动距离较长,堆积区涌出浓稠泥浆,导致大量房屋掩埋,20人失踪。通过现场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流滑的成因、运移特征以及涌动速度。调查结果表明:(1)此次灾害发生于黄河的三级和二级阶地上,上下高差79.2 m,滑动距离约3.1 km,总体坡度仅1.5°,属于强震诱发低角度黄土斜坡流滑。(2)本次流滑成因初步可以归纳为连续灌溉导致滑源土体高度饱水、强烈地震触发欠固结饱和黄土的结构性丧失、低塑性指数黄土发生流动破坏以及路基溃坝和冲沟变窄增强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中川乡流滑 流滑特征 流滑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环境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诗铭 吴中海 黄婷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5,共17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此次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和泥流等一系列地质次生灾害,是近年来中国6级以上地震损失极其严重的一次。综合分析区域孕灾环境及地质次生灾害发育特征发现,拉脊山地区海拔高、地形复...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此次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和泥流等一系列地质次生灾害,是近年来中国6级以上地震损失极其严重的一次。综合分析区域孕灾环境及地质次生灾害发育特征发现,拉脊山地区海拔高、地形复杂、活断裂作用显著以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覆盖广且厚度大等因素,使得该地区在地震作用下极易产生蠕滑-拉裂破坏并诱发滑坡等地质次生灾害。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断裂、地层岩性、植被覆盖、坡度及降水5个关键因子对积石山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层岩性是区域地质次生灾害的主导因素,其权重可达42%;其次是断层,权重约占26%;而降水的影响权重虽然只占6%,但也不可忽视。积石山及其邻区地质次生灾害危险区主要集中在震中周围的拉脊山前缘一带,呈条状分布,与Ⅷ度地震烈度区域大体一致。地质次生灾害点受软弱地质环境影响为主,集中在拉脊山断裂带下盘,尤其是积石山县、大家河镇和白藏镇等地,灾害分布密集且受地震影响显著,需要重点监测及预防,同时对第四系黄土层防护工程也应予以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在余震分布密集区,未发现显著的地质次生灾害点,推测是因为主震释放了较大应力,诱发了主要地质次生灾害。在多次余震之后,岩体应力状态逐渐趋于平衡,地质构造在震后重组并趋向稳定,从而降低了进一步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孕灾环境 滑坡 泥流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
14
作者 韩锴 刘代芹 +3 位作者 艾力夏提·玉山 李杰 孔祥魁 陈荣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0-844,874,共6页
基于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震区Sentinel-1A的雷达影像数据,利用D-InSAR技术获取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使用SDM反演程序获取发震断层滑动分布,使用Coulomb3.3程序获取区域断层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产生的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均... 基于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震区Sentinel-1A的雷达影像数据,利用D-InSAR技术获取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使用SDM反演程序获取发震断层滑动分布,使用Coulomb3.3程序获取区域断层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产生的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均以抬升为主,升轨最大LOS向形变量为6.8 cm,降轨最大LOS向形变量为7.6 cm。发震断层参数最优解为走向303°、倾角52°、滑动角89°,最大滑移量为0.5 m,发生在距地表11.89 km深度处,破裂未到达地表,累计释放地震矩1.48×10^(18)Nm,合矩震级MW6.1。库仑应力计算结果显示,拉脊山南缘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的西北段、倒淌河-临夏断裂西北段、西秦岭北缘断裂西北段处于明显的应力加载状态,以上区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D-INSAR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包络互相关定位方法的积石山M_(S)6.2地震前超低频地震研究
15
作者 张晓阳 邓津 李淑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1,共6页
利用包络互相关方法对积石山M_(S)6.2地震前的超低频地震进行定位。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在较小范围内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增加或减少震源不同方位的台站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台站在各个方位上的均匀分布至关重要,可以有效... 利用包络互相关方法对积石山M_(S)6.2地震前的超低频地震进行定位。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初步定位,然后在较小范围内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增加或减少震源不同方位的台站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台站在各个方位上的均匀分布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小定位误差。定位结果表明,积石山地震前的超低频地震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分布方位和断层方向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超低频地震 地震定位 包络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_(S)6.2级地震青海灾区村镇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16
作者 胡鹏春 薛建阳 +3 位作者 张风亮 毛景琰 张振涛 胡晓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27-338,共12页
积石山MS6.2级地震的震中区紧临青海省,使得青海省内多个市(县)的建筑也遭受了震害,其中村镇建筑的震害尤为显著。调查发现:地震作用下木结构与砖(土)木结构村镇建筑的损伤总体上要重于砖混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村镇建筑;对于木结... 积石山MS6.2级地震的震中区紧临青海省,使得青海省内多个市(县)的建筑也遭受了震害,其中村镇建筑的震害尤为显著。调查发现:地震作用下木结构与砖(土)木结构村镇建筑的损伤总体上要重于砖混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村镇建筑;对于木结构村镇建筑,木构架与其内填充的夯土墙或砖砌墙协同变形能力普遍较差,两者间的碰撞挤压易使得木构架榫卯节点处出现劈裂、拔榫甚至脱榫现象;部分砖(土)木结构村镇建筑的木屋盖与其下部承重墙体间的连接措施不合理,屋盖存在错位坠落的风险;少量砖混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村镇建筑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设计、施工质量差等原因震害损伤也较为严重;此外,村镇建筑选址也需要得到重视,以避开潜在次生灾害的影响。结合此次震害调查结果以及历史地震资料,在标准规范制定、结构体系优化、施工质量提升、非结构构件增强以及房屋选址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青海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与修复加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村镇建筑 震害调查 木结构 砖(土)木结构 砖混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M6.2甘肃积石山地震的震源机制与破裂过程
17
作者 汪贞杰 郭祥云 陈依伲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73-2185,共13页
2023年12月18日(UTC)甘肃积石山发生M6.2地震,地表未见大规模破裂,余震分布未能明显勾画断层结构,发震区域断层展布尚不清晰.为此本文利用三分向宽频带波形记录,基于序列蒙特卡洛采样的非线性贝叶斯方法同时反演了矩心位置和双力偶点源... 2023年12月18日(UTC)甘肃积石山发生M6.2地震,地表未见大规模破裂,余震分布未能明显勾画断层结构,发震区域断层展布尚不清晰.为此本文利用三分向宽频带波形记录,基于序列蒙特卡洛采样的非线性贝叶斯方法同时反演了矩心位置和双力偶点源震源机制解,并在此基础上线性反演了同震动态破裂过程.反演结果显示震源机制节面Ⅰ:306°/53°/62°(走向/倾向/滑动角),节面Ⅱ:167°/46°/122°.通过与In SAR联合解译,研判北东倾的节面I为发震断面,表明积石山地震受控于逆冲为主兼左旋走滑的孕震构造.有限断层滑移模型显示破裂尺度约12 km×12 km,滑移分布与余震序列呈现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同震破裂只存在一个破裂滑移中心,其最大滑移量约35 cm,破裂主体对应埋深3~15 km左右,断层未破裂到地表,揭示了断层浅部存在滑动亏损.滑移分布质心位置(35.75°N,102.81°E),质心深度9.4 km,总释放地震矩为1.32×10^(18)N·m,对应矩震级Mw6.02.运动学破裂进展显示其滑移持续时间8 s,位错上升时间约3~4 s,表明位错速率量级约0.1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震源机制 贝叶斯采样 破裂过程 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甘肃积石山M_(S)6.2级地震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18
作者 魏云光 刘国林 +1 位作者 王凤云 何虎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305-5315,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S)6.2级地震,是该区域自有地震观测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为了研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在地震前后对积石山县及周围区域地表形变的实...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S)6.2级地震,是该区域自有地震观测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为了研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在地震前后对积石山县及周围区域地表形变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利用13景涵盖地震发生时间和覆盖研究区的C波段Sentinel-1A SAR影像数据,运用D-InSAR与SBAS-InSAR技术进行处理,获取了地震前后沿雷达视线向的地表形变信息,并对震前和震后的形变速率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技术的监测结果均以柳沟乡(震中)为中心呈现出隆起现象,并以椭圆状向外逐渐扩展,后又演化为不规则沉降,且地震前后的最大视线向形变量分别为41 mm和16 mm,整个区域震后整体形变情况较为稳定,与相关资料相符合。利用D-InSAR和SBAS-InSAR技术能够监测地震前后长时间的地表形变过程和异常情况,为快速获取同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指导震后应急抢险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SBAS-InSAR 积石山地震 地表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密集观测记录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19
作者 侯瑞彬 潘逸尘 +2 位作者 董云瑶 付宇廷 刘蒙蒙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受区域构造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动强度通常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构建考虑区域差异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是提高地震动预测精度并降低预测结果变异性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_(S)6.2地震中我国地震烈度... 受区域构造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动强度通常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构建考虑区域差异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是提高地震动预测精度并降低预测结果变异性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_(S)6.2地震中我国地震烈度快速报告和地震预警系统台网观测到的838组密集强震记录,初步研究了此次地震在地震动衰减、场地效应和空间相关性方面的区域性差异,建立了考虑区域性差异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及空间相关的半变异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在包含陇中盆地在内的黄土地区,中短周期地震动的衰减更慢,而在青藏高原地区衰减更快,陇南和甘南等地区的地震动强度整体更小;黄土场地的放大效应强于非黄土场地的放大效应;定西和武威地区的地震动强度整体更大且空间相关性更强,地震动参数的相关系数随距离的增大呈指数衰减,但在西宁和临夏等地区,地震动参数的空间相关性较弱。所得结果可为该地震区区域性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地震动衰减 场地效应 空间相关性 区域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6.2级地震极震区大河家镇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20
作者 魏珂 孙柏涛 +1 位作者 闫佳琦 姜鹏飞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6,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此次地震最大烈度为Ⅷ度。为了分析乡镇自建与标准建造的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的震害,对此次地震宏观震中大河家镇建筑进行了震害调查,总结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此次地震最大烈度为Ⅷ度。为了分析乡镇自建与标准建造的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的震害,对此次地震宏观震中大河家镇建筑进行了震害调查,总结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及其他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并对其破坏原因进行了分析。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建造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整体轻微破坏,不影响建筑的继续使用;标准建造的框架结构建筑承重柱、梁基本完好,但填充墙破坏严重,影响了建筑的使用且后期修复费用造价较高;居民自建建筑较于标准建造建筑破坏更为严重,且破坏形态复杂多样,严重影响了居民生产生活。针对乡镇房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业单位,对于既有房屋建筑进行鉴定,并给出多套修复与加固方案;对于新建、在建的自建房屋,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房屋建造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于亟需发展建设的乡镇地区,严格按照抗震规范相关规定,主导民用房屋的建设,提高区域整体抗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大河家镇 建筑震害调查 乡镇建筑抗震 抗震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