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锦衣卫形成过程述论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金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7,52,共15页
从至正十六年(1356)称吴国公到洪武十五年(1382)锦衣卫成立,朱元璋的禁卫机构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变化过程。最初,继承于前代的仪鸾司、拱卫司、都镇抚司等机构都承担一部分禁卫职能,但实际履行保卫职责的主要是侍卫亲军都护府。由于... 从至正十六年(1356)称吴国公到洪武十五年(1382)锦衣卫成立,朱元璋的禁卫机构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变化过程。最初,继承于前代的仪鸾司、拱卫司、都镇抚司等机构都承担一部分禁卫职能,但实际履行保卫职责的主要是侍卫亲军都护府。由于君王自领亲军的制度直接来自元朝,为与之切割,朱元璋在1364年废置了亲军都护府,拱卫司的地位逐渐提升,最终演化为明初的亲军都尉府。由于亲军都尉府品级设计存在缺陷以及仪鸾司不便以文职统率隶属军队系统的校尉等原因,在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恢复亲军制度之后,锦衣卫很快成为皇帝的唯一禁卫机构。但过于繁复的演化过程使锦衣卫的职能非常庞杂,仍需要不断地调整,十四所与十八所之争,即是一个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衣卫 仪鸾司 拱卫司 侍卫亲军都护府 亲军都尉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影片《锦衣卫》的音乐艺术运用
2
作者 黄春玲 刘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7-138,共2页
《锦衣卫》是由李仁港导演的2010年的贺岁影片,影片的定位为浪漫武侠电影。影片画面唯美、大气,并有大量精彩的打斗场景,但与打斗同样精彩的就是本片的音乐。该片最有特色的当属由萨顶顶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她的极强的辨识度,丝丝融合的... 《锦衣卫》是由李仁港导演的2010年的贺岁影片,影片的定位为浪漫武侠电影。影片画面唯美、大气,并有大量精彩的打斗场景,但与打斗同样精彩的就是本片的音乐。该片最有特色的当属由萨顶顶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她的极强的辨识度,丝丝融合的表现力,独一无二的演绎方式,让歌曲成为近年难得的佳作。另外,电影的背景音乐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锦衣卫》是一部武侠片,本身就具有一种幽怨和神秘气质,大量地使用了中亚的乐器,比如:亚美尼亚的双簧管,还有西塔琴、乌德琴等。同时它融合了管弦音乐、现代西方的摇滚音乐,彰显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表现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和英雄气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衣卫 音乐 主题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锦衣卫冗员考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小秦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43-144,共2页
明代锦衣卫因其与皇权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明人多以功勋而列衔锦衣为荣耀。明代中晚期社会大量冗官现象也毫无例外地冲击着锦衣卫,对明代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关键词 明代 锦衣卫 冗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衣卫》反思“生命”的三个关键词
4
作者 喻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0-21,共2页
李仁港导演的《锦衣卫》,有着鲜明的"作者电影"印痕.通过对电影艺术文本细读,可发现尊严、正义、希望是李仁港导演反思"生命"存在的三个关键词.对生命"尊严"的渴望和探求,对世道"正义"的追寻和坚守,对生活"有希望才是幸福"意... 李仁港导演的《锦衣卫》,有着鲜明的"作者电影"印痕.通过对电影艺术文本细读,可发现尊严、正义、希望是李仁港导演反思"生命"存在的三个关键词.对生命"尊严"的渴望和探求,对世道"正义"的追寻和坚守,对生活"有希望才是幸福"意义的发掘和倡导,是他这部影片始终关注的焦点.这种着眼历史来回应、反思和解析当代社会、现实人生复杂问题的电影叙事,有其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衣卫 李仁港 '生命' '尊严' 正义 希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衣卫监察职能略论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金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56,共24页
以秘密侦缉为主要手段的锦衣卫监察职能从其诞生伊始就存在,但执行者仅限于行事校尉,且有相应的制度约束。锦衣监察与科道监察具有大体一致的功能,且互相制约,共同组成大明帝国的监察网络,明代的监察体系因此呈现出二元化倾向。由于独... 以秘密侦缉为主要手段的锦衣卫监察职能从其诞生伊始就存在,但执行者仅限于行事校尉,且有相应的制度约束。锦衣监察与科道监察具有大体一致的功能,且互相制约,共同组成大明帝国的监察网络,明代的监察体系因此呈现出二元化倾向。由于独立于文官体系之外,士大夫群体始终对其怀有敌意。明中叶,锦衣卫的缉查重点逐渐转移到打击妖书妖言和“捕盗”方面,对文武官员的监察功能让渡给走到前台的东厂。“厂卫”开始合称,锦衣监察逐渐沦落为从属。随着锦衣武官群体出于多重考虑主动向士大夫靠拢,以及士大夫子弟不断通过恩荫等途径进入锦衣卫并成为各级军官岗位的主要把持者,明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试图通过强化厂卫秘密监察手段以打击官僚贪腐的努力未能奏效。明末,东厂系统亦出现放弃监察百官,主动向锦衣卫“捕盗”靠拢的现象。厂与卫主动放弃监察职能是明帝国行将灭亡的一个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衣卫 东厂 行事校尉 监察 秘密侦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牧文明因子与明朝卫所体系中的亲军卫——以锦衣卫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金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3-147,165,共26页
游牧经济形态孕育出来的政治制度强调军事首领的地位,亲兵制度及其背后的主从(主奴)关系是重要的表现形式.随着游牧文明全面深入中原地带,怯薛及侍卫亲军制度成为元朝政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很大程度上被后世继承,演化为明代军... 游牧经济形态孕育出来的政治制度强调军事首领的地位,亲兵制度及其背后的主从(主奴)关系是重要的表现形式.随着游牧文明全面深入中原地带,怯薛及侍卫亲军制度成为元朝政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很大程度上被后世继承,演化为明代军事体系中独特的亲军卫制度.明代的亲军卫不仅继承了中军功能,且在护卫皇室、培养后备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其中的锦衣卫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亲军 怯薛 锦衣卫 中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衣卫维护京城治安职能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金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6-159,F0003,共15页
明初,首都治安主要由兵马指挥司负责。锦衣卫成立不久,西司房官兵即以捕盗校尉的身份和秘密缉捕的方式参与到京城治安维护之中。迁都北京后,锦衣缉捕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北京城外要道、周边府县及运河沿岸,且于宣德七年成立了一支主要由巡... 明初,首都治安主要由兵马指挥司负责。锦衣卫成立不久,西司房官兵即以捕盗校尉的身份和秘密缉捕的方式参与到京城治安维护之中。迁都北京后,锦衣缉捕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北京城外要道、周边府县及运河沿岸,且于宣德七年成立了一支主要由巡捕校尉(坐城校尉)组成的、规模在500人左右的公开的专职巡捕队伍。由于治安形势不断恶化,维护京城治安成为一项苦差,不断有官兵因为巡缉不力遭到处罚。经各方努力,明初局部参与京城巡逻的京卫军士在成、弘之际正式组成巡捕营,与锦衣卫、兵马司及巡城御史共同承担维护京城安全的职责。京营巡捕营的兵力逐渐增加到万人以上,并于万历十二年与兵马司分工,全面担负起夜间分区巡逻的任务。锦衣官兵则发挥侦缉特长,不限昼夜,且巡捕范围逐渐扩展到查缉交通外夷、伪印伪银等违法行为,与东、西司房的职能有日渐混同的趋势。由于治安形势恶化的原因众多,单纯增加巡查力量治标不治本,京城治安形势并没有明显好转。锦衣卫、兵马司等在重压下,开始陆续出现转移压力乃至从中牟利等腐败问题,并陷入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衣卫 京城 治安 坐城校尉 巡捕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衣卫》的女性视角及“二律悖反”结构
8
作者 张荣森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58-59,共2页
作为商业大片的《锦衣卫》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无论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是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都符合当前消费语境下观众的心理和视觉需求。乔花和脱脱的形象在商业元素的背景下显现出深刻的文艺内核与价值取向,同时为男性霸权... 作为商业大片的《锦衣卫》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无论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是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都符合当前消费语境下观众的心理和视觉需求。乔花和脱脱的形象在商业元素的背景下显现出深刻的文艺内核与价值取向,同时为男性霸权的本片也显示出一道亮色。西方哲学家、美学家拉康认为人类从幼儿时期产生的“镜像情结”影响到人格结构的自我认同。而在《锦衣卫》的正邪两位女性身上正是符合男权视阈中的对女性的符号式认同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衣卫 镜像 符号 “二律悖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卫所制度设计与军户家族记忆的历史书写--以湖南新田骆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彭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1,共8页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和行政管理组织形式,在卫所制度的运行中,卫所军户以军籍的身份存在,在相应的卫所里承担军差,而州县军户作为卫所军户的替补,以民户的身份存在,承平之时在州县承担民差,当卫所军户故绝时会被勾出补役,身份也转... 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和行政管理组织形式,在卫所制度的运行中,卫所军户以军籍的身份存在,在相应的卫所里承担军差,而州县军户作为卫所军户的替补,以民户的身份存在,承平之时在州县承担民差,当卫所军户故绝时会被勾出补役,身份也转变为卫所军户。这样的卫所制度设计,影响了明代数以百万计的家庭,一直到明代灭亡并延续到清代。湖南新田骆氏家族的历史记载,在卫所军户和州县原籍军户体系中各有清楚的呈现,通过《明史》《明实录》等传统文献和地方志等史志文献,以及家谱和碑刻等民间文献中不同的历史书写,来探寻两类军户关联的可能性、实现途径,以及隐约可见的军户家族的历史记忆和家风传承,以此揭示卫所制度影响之下军户族群关系及其身份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制度 军户 锦衣卫 家族记忆 历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内外:明代廷杖的制度属性试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勇 黄谋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6-131,共6页
廷杖是皇权高度专制的集中体现,是明代的"恶政"之一。实际上,廷杖并非明代的发明,它具备了制度的基本属性,皇帝不可以恣意滥施。廷杖的施行不仅要遵循基本的规定,大臣还努力将廷杖纳入国家正常的司法体系之中。中国传统末世... 廷杖是皇权高度专制的集中体现,是明代的"恶政"之一。实际上,廷杖并非明代的发明,它具备了制度的基本属性,皇帝不可以恣意滥施。廷杖的施行不仅要遵循基本的规定,大臣还努力将廷杖纳入国家正常的司法体系之中。中国传统末世的制度建设越来越精致,既具有近代性的因素,又深植于旧制度之中,蜕变过程极其漫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廷杖 司法制度 锦衣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驾帖与精微批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金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9-147,共9页
驾帖是皇帝授权的官员或宦官执行某项任务时的证明。驾帖持有者执行的任务很宽泛:大到宣召皇位继承人,小到采购生活用品。驾帖由内府收掌,使用前需要以皇帝批示过的"红本"为依据填写内容、盖印并到六科佥批以便稽查,持驾帖逮... 驾帖是皇帝授权的官员或宦官执行某项任务时的证明。驾帖持有者执行的任务很宽泛:大到宣召皇位继承人,小到采购生活用品。驾帖由内府收掌,使用前需要以皇帝批示过的"红本"为依据填写内容、盖印并到六科佥批以便稽查,持驾帖逮捕高级官员时还要配以相应内容的诏旨。明中叶以后,政治生态逐渐恶化,不时出现锦衣卫、阉宦无驾帖而滥捕人,或者持空白驾帖、假冒驾帖违法乱政的现象,招致文官群体的广泛批评。精微批的层级低于驾帖,但功能类似,而且其保存、填写方式、用印押字、佥批、比对、销缴时限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容易辨别真伪,因而成为士大夫建议替代驾帖的首选。迫于压力,皇帝同意驾帖和精微批配合使用,但因皇帝纵容以及保密的需要,锦衣卫官不做佥批即持驾帖出京行事的现象仍不时出现。发展到崇祯朝,锦衣卫捕人干脆无需刑科佥批,制度上的制衡被公开抛弃,明王朝亦走到了历史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帖 精微批 佥批 锦衣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嘉礼中文武百官的“以品序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金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1-58,共8页
明代嘉礼中文武百官的“以品序立”林金树嘉礼,为明代五礼之一。文武百官在嘉礼各种庆典和仪式中的站立位置、班次与座位,从来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他们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准则。它是当时等级制度的派生物,也是封建皇帝驾... 明代嘉礼中文武百官的“以品序立”林金树嘉礼,为明代五礼之一。文武百官在嘉礼各种庆典和仪式中的站立位置、班次与座位,从来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他们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准则。它是当时等级制度的派生物,也是封建皇帝驾御臣下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主要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实录》 《明史》 锦衣卫 《万历野获编》 百官 五军都督府 常朝 佥都御史 通政司 品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文帝“逊国”新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晁中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19,共4页
建文帝“逊国”新证晁中辰当明成祖率军打到南京时,建文帝是死于火了呢,还是“逊国”出逃了呢?五六百年来,一直是一桩扑朔迷离的历史疑案,这个问题关系到对当时以至有明一代的一些重大史实的认识,也关系到留存至今的一些历史古迹... 建文帝“逊国”新证晁中辰当明成祖率军打到南京时,建文帝是死于火了呢,还是“逊国”出逃了呢?五六百年来,一直是一桩扑朔迷离的历史疑案,这个问题关系到对当时以至有明一代的一些重大史实的认识,也关系到留存至今的一些历史古迹的真伪和价值,因而有必要辨析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文帝 明成祖 《明史》 郑和下西洋 《明实录》 锦衣卫 靖难之役 《万历野获编》 永乐年间 太宗实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绣春刀2·修罗战场》配乐节律赏析
14
作者 周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7-109,共3页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天启七年。锦衣卫沈炼(张震饰)在查办郭真公公命案时,与锦衣卫凌云铠、东厂厂公魏忠贤、“千户”陆文昭、夹带“东林党”诗文暗讽朝政的画家北斋等陷入纠葛,在权力与利益的腥风血雨间寻找正义与真相的故事。
关键词 节律 配乐 战场 电影 锦衣卫 魏忠贤 东林党 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廷杖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国庆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4-40,共7页
廷杖,在有明一代,自太祖朱元璋至思宗朱由检,贯穿一朝之始终,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本文试对明代廷杖的一些问题略陈管见,舛谬之处,敬请同志们教正。
关键词 《明史》 士大夫 朱元璋 锦衣卫 明代 朱由检 本纪 御史 刑法志 《后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市舶司的沿革与市舶司制度的演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金明 《南洋问题研究》 1987年第2期42-51,共10页
我国历史上的市舶司制度开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至明代又有了较大的变化。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海禁,招徕海外诸国入贡,承继了前代的做法,在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设置了市舶司,其职责在于“掌海外诸蕃朝贡、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 我国历史上的市舶司制度开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至明代又有了较大的变化。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海禁,招徕海外诸国入贡,承继了前代的做法,在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设置了市舶司,其职责在于“掌海外诸蕃朝贡、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伪,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闲其出入而慎馆谷之”。这同宋代市舶司的职责“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相比已有了较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对明代市舶司的沿革以及市舶司制度的演变作一番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舶司 蕃朝 征榷 海外贸易 朝贡贸易 于宋 衅隙 锦衣卫指挥使 明初 大学衍义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初的重典治吏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一凡 《求是学刊》 1982年第6期73-79,共7页
关键词 重典治吏 明太祖 重刑 功臣 唐律 律文 锦衣卫 地主阶级 法典 初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言官与皇帝述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54-58,49,共6页
明代言官是对十三道监察御史(简称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简称给事中)的统称.由于明代谏无专官,让御史和给事中兼负进言之责,所以也称他们为言官.这样明代言官既有纠举弹劾之权又有进言上谏之责.明代在言官的设置上颇费心机,使言官秩甚卑、... 明代言官是对十三道监察御史(简称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简称给事中)的统称.由于明代谏无专官,让御史和给事中兼负进言之责,所以也称他们为言官.这样明代言官既有纠举弹劾之权又有进言上谏之责.明代在言官的设置上颇费心机,使言官秩甚卑、权甚重、赏甚厚.因为秩卑其爱惜自身之念轻,权重则职司不受阻碍,赏厚则求效之心激切.明代言官仅为正从七品小官,其秩甚卑,却可以进谏皇帝,弹劾阁臣大僚,其权甚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官 六科给事中 明代 御史大夫 皇帝 监察御史 弹劾 神宗 言路 锦衣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元璋集权政治的历史作用之我见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世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84-91,共8页
朱元璋的集权政治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目前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强调它的积极作用,低估它的消极作用;有的同志却认为它毫无积极作用可言,全是对历史的反动.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实际上是着重于对中央集权的分析... 朱元璋的集权政治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目前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强调它的积极作用,低估它的消极作用;有的同志却认为它毫无积极作用可言,全是对历史的反动.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实际上是着重于对中央集权的分析,而忽视了君主专制这方面的因素;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志则是把封建的中央集权和强化皇权当成互不相干的两回事,因此着眼于君主专制这方面的分析.我认为两者应该结合起来看,不能单独看一方面.因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同时也是君主集权;加强封建的中央集权,同时也就强化了皇权.无论是秦皇汉武时期,还是唐宗宋祖时期都是如此,朱元璋集权政治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过,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皇权愈益膨胀,显示出封建制度腐朽时期的到来,这是毫无疑义的.既然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同时也是君主集权,因此,对朱元璋的集权政治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估价它的历史作用.下面就这两方面的作用,略抒管见.朱元璋的集权政治产生于元末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之后,朱元璋已成为当时唯一能够实现全国统一的代表者.他经过南征基本上统一了南方,接着进行北伐推翻元朝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权政治 朱元璋 中央集权 历史作用 《明史》 宦官擅权 锦衣卫 八股取士 君主集权 君主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源实学思想评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朝晖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71-78,共8页
一、生平与著述: 王源,字崑绳,又字或庵,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生于顺治五年(1648),卒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终年六十三岁。王源的父亲王世德,在明末以世职任锦衣卫指挥,明亡后流转江淮,寓居高邮。王源为其次子,少年时就学梁... 一、生平与著述: 王源,字崑绳,又字或庵,清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生于顺治五年(1648),卒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终年六十三岁。王源的父亲王世德,在明末以世职任锦衣卫指挥,明亡后流转江淮,寓居高邮。王源为其次子,少年时就学梁以樟。梁为其讲宋明理学,王源不肯信从,而好任侠言兵:独喜学习前代典要以及关塞险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集 锦衣卫 宋明理学 大兴县 科举制度 社会地位 经世致用 十七世纪 土地兼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