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三百五篇谏”——论汉代奏议用《诗》的话语方式与政治功能
1
作者 梁秀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0,共9页
“以三百五篇谏”是《诗》学经世致用功能在政治话语领域的集中体现。“以三百五篇谏”最早见于王式的言论,其概念发源于贾山“诗谏”,经过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原则,并做了具体的用《诗》实践后,被逐渐接纳和运用于政治言... “以三百五篇谏”是《诗》学经世致用功能在政治话语领域的集中体现。“以三百五篇谏”最早见于王式的言论,其概念发源于贾山“诗谏”,经过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原则,并做了具体的用《诗》实践后,被逐渐接纳和运用于政治言论场合。汉代奏议用《诗》对增强政治谏言的话语效力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话语表达形式包括称《诗》、直引、取辞和用义四类,并通过历史镜鉴、执政范例和政治义理原则等方面的经义总结,在汉代政治话语领域发挥了重要功能。西汉前中期,奏议用《诗》以直引为主,西汉中期以后,取辞和用义的《诗》用形式增多,并在东汉成为主流的用《诗》模式。汉代奏议用《诗》加快了奏议文的经学化和文学化进程,也推动了《诗》学阐释面向政治需求和文学表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汉代 奏议 话语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京都赋的城市文化意蕴 被引量:11
2
作者 侯立兵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6-79,共4页
作为汉代大赋的主要门类之一,京都赋是汉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恢弘的宇宙意蕴、深刻的伦理意义,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 京都赋 城市文化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儒《诗》说之演变——从《孔子诗论》《周南·汉广》篇的本义说起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5,共7页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为《毛诗序》应为东汉学者在名教要求下杂抄、改造今文家言的产物 ,前人卫宏作《毛诗序》的说法是应予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汉广》本义 创作时代 汉儒诗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 被引量:8
4
作者 尚学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3,共6页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预时政 ,释《关雎》为刺诗 ,他们对《关雎》的阐释是对《诗论》的不断引申发挥 ,逐渐将其意义确定在帝王后妃上 ,同时还显露出历史化的阐释倾向。毛诗学派不采用刺诗说而用历史化的方式解诗。《毛诗序》理论和资料来源广泛 ,但其阐释观点与学术精神却与先秦儒家越来越远。《毛诗序》应是东汉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阐释史 先秦 两汉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代易学家对文献学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2
5
作者 慧超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筮用书,其《易传》是一部充满丰富哲理的古代哲学著作。汉代易学家在对《周易》的诠释中,形成了汉代的易学文献体系,对文献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该文就汉代易学文献的发展及刘向父子、班固、郑玄在文献...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筮用书,其《易传》是一部充满丰富哲理的古代哲学著作。汉代易学家在对《周易》的诠释中,形成了汉代的易学文献体系,对文献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该文就汉代易学文献的发展及刘向父子、班固、郑玄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略作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周易》 易学家 文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经学与诗学理念 被引量:2
6
作者 余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89-94,共6页
经学是汉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汉代文化与学术的主体。汉代诗学把“天人感应”落实到“仁”与“和”上,确立了诗和艺术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终极价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作为艺术创作的纲领与原则,以“比兴互陈”和“以... 经学是汉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汉代文化与学术的主体。汉代诗学把“天人感应”落实到“仁”与“和”上,确立了诗和艺术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终极价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作为艺术创作的纲领与原则,以“比兴互陈”和“以史证诗”作为艺术阐释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使诗学成为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学精神与理念也只能是经学语境中的特定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经学 天人感应 儒家诗教 比兴互陈 以史证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八大家”与《中庸》的升格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少涵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7-124,共8页
在《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的过程中,中唐与北宋是两个关键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涌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庸》都给予了一定的表章。中唐的韩愈与柳宗元,人称“韩柳... 在《中庸》由《礼记》之一“篇”升格为“四书”之一“经”的过程中,中唐与北宋是两个关键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涌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庸》都给予了一定的表章。中唐的韩愈与柳宗元,人称“韩柳”,他们主要关注并讨论了《中庸》的“诚明”思想。北宋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被称为“江右三杰”,欧阳修曾就《中庸》的性论批评过当时学界的空言高论之风;曾巩在继承欧阳修文论的同时,也引用《中庸》来解释《洪范》;王安石则很早就借《中庸》来论述过自己的人性论思想。“三苏”中的苏洵对《中庸》只有零星的关注,但苏轼则专门写过《中庸论》三篇,苏辙也曾以佛解儒,用《坛经》“不思善,不思恶”来解释《中庸》首章的“中和”思想。“唐宋八大家”因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他们对《中庸》的关注与表章,在《中庸》升格过程中起到了强劲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升格 唐宋八大家 韩柳 江右三杰 三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吏治角度看“文景之治” 被引量:1
8
作者 范学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60,共4页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公认的“盛世”之一,但主要由于汉文帝个人的原因,以及商品经济的复苏、黄老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文景时期其实始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吏治腐败问题,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对“文景之治”和文帝、景帝...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公认的“盛世”之一,但主要由于汉文帝个人的原因,以及商品经济的复苏、黄老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文景时期其实始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吏治腐败问题,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对“文景之治”和文帝、景帝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的时候,吏治腐败应该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负面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景之治 汉文帝 吏治腐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景之治与孟子仁政思想的汉初践行--以汉文帝诏令对《孟子》的传承为例
9
作者 李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3-156,共14页
汉代“文景之治”源于对黄老思想的践行,这一观点几为学界共识。然而系统梳理汉文帝诏令发现,其对《孟子》中记载的仁政思想却多有言及,并且这一特点贯穿了汉文帝整个执政时期,甚至官方对汉文帝一生功绩的定位也与《孟子》中的仁政记载... 汉代“文景之治”源于对黄老思想的践行,这一观点几为学界共识。然而系统梳理汉文帝诏令发现,其对《孟子》中记载的仁政思想却多有言及,并且这一特点贯穿了汉文帝整个执政时期,甚至官方对汉文帝一生功绩的定位也与《孟子》中的仁政记载若合符节。这表明汉文帝对孟子的仁政思想存在高度认可,“文景之治”或是汉初儒术治国的一次成功践行,而这次尝试的成功又成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的先声。同时此说也可以合理解释,孟子学史上的诸多标志性事件在汉文帝时代的集中出现并非偶然,而恰恰是政治与学术互动的必然结果。这也提醒我们,对孟子“政治之学”的关注不应仅集中在学术层面,在汉代孟子学史的梳理过程中,统治阶层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态度和立场同样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帝 诏令 孟子 仁政 文景之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周易》经学的阴阳灾异化转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4-119,共6页
西汉《周易》经学经孟喜、焦延寿、京房等人的努力,发生了阴阳灾异化的转向。这一转向肇端于宣帝时的魏相、孟喜,至元帝朝京氏《易》立于学官,始成就经学的地位。而之前立于学官的孟喜《易》仍然保持汉初儒门易学的宗旨,与京房假托的孟... 西汉《周易》经学经孟喜、焦延寿、京房等人的努力,发生了阴阳灾异化的转向。这一转向肇端于宣帝时的魏相、孟喜,至元帝朝京氏《易》立于学官,始成就经学的地位。而之前立于学官的孟喜《易》仍然保持汉初儒门易学的宗旨,与京房假托的孟京之学并存。京氏《易》的官方化,得益于彼时阴阳灾异说的盛行。同时,它又反过来改变了西汉《周易》经学的格局,造成了《易》与律历之学的杂糅,导致《易》在五经之中地位的提升,最终经刘歆等人的努力而推出《易》为五经之原的新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周易》经学 阴阳灾异 孟喜 京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阳陵帝陵陵园外藏坑出土的动物骨骼及其意义 被引量:22
11
作者 胡松梅 杨武站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110,119,120,F0003,共10页
汉景帝阳陵帝陵陵园内封土东侧外藏坑K16、K14及盗洞67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共计18个属种29个个体,其中海洋性动物螺和蛤共计4个种12个个体,是这批动物骨骼的一大显著特征。海相动物的出现对外藏坑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结合动物... 汉景帝阳陵帝陵陵园内封土东侧外藏坑K16、K14及盗洞67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共计18个属种29个个体,其中海洋性动物螺和蛤共计4个种12个个体,是这批动物骨骼的一大显著特征。海相动物的出现对外藏坑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结合动物骨骼标本及古文献资料对汉景帝阳陵周边环境做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汉景帝阳陵帝陵 外藏坑 动物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