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页岩气纤维压裂及纤维暂堵技术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胡俊杰 卢聪 +4 位作者 郭建春 曾波 郭兴午 马莅 孙玉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521,共7页
随着目前技术的发展,纤维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防止支撑剂回流方面,而更在于加砂压裂中的携砂作用,以及封堵、优化裂缝形态等方面的作用,即纤维网络加砂压裂技术。针对纤维携砂和纤维暂堵技术,可有效解决现如今深层页岩气面临的支撑剂近... 随着目前技术的发展,纤维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防止支撑剂回流方面,而更在于加砂压裂中的携砂作用,以及封堵、优化裂缝形态等方面的作用,即纤维网络加砂压裂技术。针对纤维携砂和纤维暂堵技术,可有效解决现如今深层页岩气面临的支撑剂近井堆积和暂堵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提升体积压裂改造效果。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深层页岩气区块为研究工区,开展纤维携砂、纤维暂堵机理研究和室内物模实验,实现对纤维材料优选及性能评价,然后根据工区区域地质和工程特征,通过压裂软件进行模拟计算,确定深层页岩气水力裂缝宽度,形成现场试验方案设计,最后对试验井的压裂施工、返排、封堵及压裂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具有较好的辅助携砂和柔性架桥的能力,通过对纤维材料分子结构进行改性,并加入一定量的结构稳定剂,可形成不连续的团簇状支撑,大幅度提高支撑剂的铺置效果及导流能力。根据缝宽模拟计算,深层页岩气水力裂缝宽度介于2~5 mm,结合裂缝宽度、支撑剂粒径、砂比组合优选纤维类型,可实现裂缝全支撑。相比常规压裂工艺井,加注了改性纤维+结构稳定剂的纤维携砂工艺试验井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及防砂效果。纤维可用于缝内暂堵,施工过程中压力响应明显,易造成后续施工压力过高导致加砂困难,优化加注时机有利于后续整体加砂施工。另外,纤维还可用于解决深层页岩气井井间压窜问题,通过强化缝口暂堵、封堵天然裂缝,防止水力裂缝沟通远端天然裂缝造成进一步窜通。该研究基于四川盆地南部深层页岩储层特征,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深层页岩气的纤维材料性能指标,包括纤维的长度、稳定性、配伍性、降解率等,提出了“进、远、高、防”四位一体的纤维加注工艺及设计方法,为今后页岩气效益开发、技术优化和压裂工艺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工程技术 低渗透气藏 纤维 体积压裂 封堵 压裂效果评价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CO_(2)复合封窜体系适应性研究
2
作者 杨红 杨康 +4 位作者 刘瑛 沈振振 刘凯 刘芳娜 汪章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性能评价、注入参数和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优化,并通过径向流注采模拟验证了体系的适应性。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0.2%AOS+0.2%MX-20+0.4%HPAM泡沫体系综合性能最好,起泡体积为510 mL、半衰期为3940 s,较佳气液比、注入速度和注入量分别为3∶1、0.3 mL/min和0.4 PV;凝胶与CO_(2)配伍性良好,强度可满足对裂缝的封堵要求;复合封窜体系的较佳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为0.1 PV凝胶+0.4 PV泡沫+0.1 PV凝胶。径向流模型验证实验表明复合体系在裂缝性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 复合封窜 CO_(2)泡沫 聚合物凝胶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与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桑树勋 皇凡生 +7 位作者 单衍胜 周效志 刘世奇 韩思杰 郑司建 刘统 王梓良 王峰斌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10,共15页
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分布广泛,然而由于其煤体松软、破碎、渗透性差,常规的直井/水平井煤储层直接压裂技术应用于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及其煤层气地面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碎软低渗煤储层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是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大规模发展以... 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分布广泛,然而由于其煤体松软、破碎、渗透性差,常规的直井/水平井煤储层直接压裂技术应用于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及其煤层气地面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碎软低渗煤储层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是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大规模发展以及煤矿瓦斯高效治理的重要技术瓶颈。在系统分析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地面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水平井为基础井型,围绕间接压裂、应力释放和先固结后压裂3种不同的技术方向,梳理了目前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与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进展。归纳评述了以顶板间接压裂、夹矸层间接压裂以及硬煤分层间接压裂为内涵的间接压裂煤层气开发技术,以水力喷射造穴、气体动力造穴、扩孔+水力喷射+流体加卸载诱导失稳造穴、水力割缝为不同应力释放方式的应力释放煤层气开发技术,以及先微生物诱导碳酸钙固结碎软煤储层再进行水力压裂的先固结后压裂煤层气开发技术。间接压裂技术的工程实践探索已有较多积累,在地质条件适宜地区对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取得了较好效果,而以应力释放为代表的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新技术探索已取得重大进展,并进入工程试验和验证阶段。水平井应力释放技术针对碎软低渗煤储层特性和新的开发原理,其对储层改造潜力更大、煤层气开发效果会更好。基于水平井应力释放技术,围绕扩大应力释放范围、提高煤层气开发效果以及实现煤与煤层气共采3个方面,对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及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改善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增产改造效果以及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碎软低渗煤储层 储层强化技术 地面开发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超前压驱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世明 杨勇 +3 位作者 曹小朋 刘海成 王建 孙志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胜利油田在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创新提出一种“超前压驱”的开发技术模式,并取得高产稳产的应用效果。针对高产稳产的致效机制,开展了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矿场应用对比研究,分析高压力系数条件下油水井间压力剖面的建立和水井先压驱条... 胜利油田在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创新提出一种“超前压驱”的开发技术模式,并取得高产稳产的应用效果。针对高产稳产的致效机制,开展了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矿场应用对比研究,分析高压力系数条件下油水井间压力剖面的建立和水井先压驱条件下储层应力场的改变及其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力系数构建连续稳定的驱替压力剖面、超前压驱变应力场油井差异造缝是高产稳产的两大致效机制,在高压力系数条件下,有利于压力与介质协同传导,同时高压压头前移,有利于克服启动压力梯度,形成连续稳定的压力剖面;在超前压驱注水条件下,高油藏压力可有效降低储层的破裂压力,易形成复杂缝网,同时改变储层地应力场的大小和分布,进而影响油井压裂裂缝展布及产能。研究成果揭示了超前压驱高产稳产的致效机制,对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的规模效益建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压驱 滩坝砂油藏 特低渗透 高压力系数 压力剖面 地应力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的特低渗储层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建国 董怀民 +5 位作者 余存 许爽 代波 庄建 刘平 崔利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共10页
为厘清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明确后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方向,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监测真实岩心水驱过程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不同水驱阶段岩... 为厘清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明确后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方向,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监测真实岩心水驱过程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不同水驱阶段岩心孔隙内部不同流体的赋存状态信息与实际三维形貌,依据微观剩余油分布形态、位置、赋存量及可动用程度等特征信息,将其分为粒间吸附状、团簇状、喉道状、角隅状、颗粒吸附状及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建立了微观剩余油赋存类型定量判别方法与标准。此外,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水驱阶段微观剩余油类型及其变化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动用方法与建议,为后续开展化学驱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剩余油 赋存状态 动态驱替扫描技术 特低渗储层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低渗储层液氮压裂技术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君宝 温海涛 +3 位作者 王晓鹏 张启龙 李月丽 余建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96,共8页
渤海低渗储层改造面临产量递减快和稳产期短的问题。液氮压裂技术可以通过形成复杂裂缝以增强地层能量,提高油气井产量并延长稳产期,但是该技术在海上应用的可行性有待研究。为此,通过建立液氮在大尺度裂缝内的流动传热模型,分析了液氮... 渤海低渗储层改造面临产量递减快和稳产期短的问题。液氮压裂技术可以通过形成复杂裂缝以增强地层能量,提高油气井产量并延长稳产期,但是该技术在海上应用的可行性有待研究。为此,通过建立液氮在大尺度裂缝内的流动传热模型,分析了液氮压裂在渤海低渗储层中的造缝能力,结合常规水力压裂的携砂效果,评估了液氮作为携砂液需要的排量和液量,并综合考虑液氮压裂的施工压力和施工规模,分析了液氮压裂在海上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液氮注入排量是扩大复杂裂缝造缝范围的有效手段,以4.32 m^(3)/min的排量注入液氮60 min,可以形成半长为44 m的复杂裂缝;液氮作为携砂液,达到常规水力压裂携砂铺置效果所需的排量为9~14 m^(3)/min。针对海上作业特点,提出了液氮携砂压裂和液氮复合压裂2种海上液氮压裂工艺,液氮复合压裂工艺具备海上实施条件,有望成为渤海低渗储层开采的重要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压裂 渤海油田 低渗储层 造缝能力 携砂能力 水力压裂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低渗储层开采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义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海上低渗油田的高效开采已成为海洋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从2006年开展低渗储层压裂先导试验开始,渤海油田经过十余年的攻关与实践逐步总结出适应于渤海低渗储层特征的开采策略,并针对常规低渗储层、低渗/特低渗储层和复杂岩性低渗... 海上低渗油田的高效开采已成为海洋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从2006年开展低渗储层压裂先导试验开始,渤海油田经过十余年的攻关与实践逐步总结出适应于渤海低渗储层特征的开采策略,并针对常规低渗储层、低渗/特低渗储层和复杂岩性低渗储层特征形成压裂开采技术体系,包括常规低渗储层整体压裂技术、防砂卡精细分层压裂技术,低渗/特低渗储层复杂裂缝改造技术、分层暂堵压裂技术,复杂岩性低渗储层缝控压裂技术、水力喷射压裂及防砂技术、裂缝蚀孔酸压技术。“十四五”期间渤海油田将重点攻关特低渗储层注气开采、大规模低成本压裂和裂缝监测等核心技术,持续推动渤海低渗储量实现规模化高效开采,为中国海上低渗油田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低渗储层 开采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田合理注采井网 被引量:52
8
作者 刘子良 魏兆胜 +1 位作者 陈文龙 马立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5-88,共4页
裂缝性低渗透油田的合理注采井网要能延缓方向性水窜、水淹时间和解决注不进水的问题 ,由于压力传导慢 ,注采井距不能过大 ,开发后期要能灵活调整井网。吉林油区已开发裂缝性低渗透油田采用过 4种注采井网开发 :正三角形斜反九点法注采... 裂缝性低渗透油田的合理注采井网要能延缓方向性水窜、水淹时间和解决注不进水的问题 ,由于压力传导慢 ,注采井距不能过大 ,开发后期要能灵活调整井网。吉林油区已开发裂缝性低渗透油田采用过 4种注采井网开发 :正三角形斜反九点法注采井网 (扶余油田 ) ,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错开 2 2 .5°的注采井网 (新立油田 ) ,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错开 45°的注采井网 (新民油田 ) ,菱形反九点法面积注采井网 (民 43 8区块和大情字井油田 )。总结注采井网调整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开发初期应采用小排距菱形反九点法面积注水 ,开发后期调整为线状注水 ;井排方向应与裂缝走向平行 ;若经济条件允许 ,开发后期用密井网注采 ,尽可能缩短油、水井排距。图 2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低渗透 井网调整 注采方式 吉林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水井有效压裂技术探索 被引量:27
9
作者 姚洪田 周洪亮 +2 位作者 窦淑萍 肖立国 尚文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7-130,157,共4页
YSL油田储层渗透率低,致使注水井注水困难,为此进行注水井有效压裂技术研究,评价了压裂液对岩心的伤害程度,明确了清水压裂适用于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压裂。开展了清水压裂及水平钻孔后清水压裂参数优化研究,给出了合理的裂缝参数、施工参... YSL油田储层渗透率低,致使注水井注水困难,为此进行注水井有效压裂技术研究,评价了压裂液对岩心的伤害程度,明确了清水压裂适用于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压裂。开展了清水压裂及水平钻孔后清水压裂参数优化研究,给出了合理的裂缝参数、施工参数及不同孔眼数条件下的合理排量,并分析了2种压裂方式的差别。现场压裂试验表明,水平钻孔诱导配合清水压裂取得了很好的措施效果,为低渗储层注水井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压裂液 水平钻孔 注水井 低渗透油藏 YSL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首口小井眼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 被引量:34
10
作者 崔海林 陈建隆 +2 位作者 牛洪波 张佃宾 刘晓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18,共5页
为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效率,胜利油田部署了一口小井眼长水平段多级分段压裂水平井——樊154-平1井。在介绍樊154-平1井储层特征、井身结构和井眼轨道剖面特点的基础上,认为该井存在水平段长、摩阻扭矩大、井眼尺寸小、循环压耗高和... 为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效率,胜利油田部署了一口小井眼长水平段多级分段压裂水平井——樊154-平1井。在介绍樊154-平1井储层特征、井身结构和井眼轨道剖面特点的基础上,认为该井存在水平段长、摩阻扭矩大、井眼尺寸小、循环压耗高和水平段井身质量要求严格等钻井难点,从实钻井眼轨迹优化、实时摩阻扭矩计算、底部钻具组合优选、钻井液技术、地质导向技术和井眼修复等方面,对该井采用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该井实钻水平段长1 230.00m,创造了胜利油田小井眼水平井水平段最长纪录,平均井径扩大率4.62%,储层钻遇率100%,井眼轨迹光滑,有效地保证了该井12段分段压裂的成功实施,投产后稳产20~30t/d,为胜利油田低渗区块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眼井 水平井 低渗透储集层 压裂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立油田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技术实践与应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马福军 胡景春 +2 位作者 庄健 石清龙 吴琼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7-49,52,109,共5页
针对新119区块低渗透、低丰度油藏递减快、稳产难、采收率低的特点,采用了超前注水技术开发。在油藏研究基础上进行井网优化设计,应用储层整体改造技术保证油井产能发挥,及时进行油藏监测、动态跟踪评价及注水方案调整保证注采关系协调... 针对新119区块低渗透、低丰度油藏递减快、稳产难、采收率低的特点,采用了超前注水技术开发。在油藏研究基础上进行井网优化设计,应用储层整体改造技术保证油井产能发挥,及时进行油藏监测、动态跟踪评价及注水方案调整保证注采关系协调。经新立油田试验区块18个月的生产实践,与相邻的储层性质相同的区块对比,开发同期超前注水区块平均单井产能是滞后注水区块的2·3倍。超前注水开发试验的成功,对同类油田或区块的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超前注水 井网优化 压裂技术 新立油田 新119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和砂体方向性明显油藏注采井网的优化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国利 梁春秀 +2 位作者 刘子良 刘运成 王国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在油藏裂缝和砂体各有明显方向性、且渗透率沿二者方向显著增大的情况下,注采井网必须避免沿裂缝和砂体两个方向中任何一个方向可能发生的水窜水淹。松辽盆地1999年发现的海坨子油田属特低渗透岩性油藏,萨尔图油层的裂缝和砂体都具有明... 在油藏裂缝和砂体各有明显方向性、且渗透率沿二者方向显著增大的情况下,注采井网必须避免沿裂缝和砂体两个方向中任何一个方向可能发生的水窜水淹。松辽盆地1999年发现的海坨子油田属特低渗透岩性油藏,萨尔图油层的裂缝和砂体都具有明显方向性,在开展储集层沉积相、裂缝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对注水开发井网的井网密度、井排方向、井网形状、井距与排距、注采井数比及注水方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适合该油藏特点的600m×150m菱形反九点面积注采井网。该注采井网实施后见到了较好的效果:采油速率达1.48%,预测采收率达20%;油田地层压力趋于稳定,日产液、日产油递减缓慢,综合含水上升平稳。菱形反九点井网有两个可调的井排方向,是适合于裂缝和砂体方向性明显油藏的最佳井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裂缝方位 砂岩体 井网 海坨子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诱导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区长6油藏为例 被引量:26
13
作者 赵向原 吕文雅 +2 位作者 王策 朱圣举 樊建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595,共10页
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会产生注水诱导裂缝,严重影响油藏开发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区长6油藏为例,利用地质、测井、分析测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注水诱导裂缝形成及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注水诱导裂缝在形成和... 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会产生注水诱导裂缝,严重影响油藏开发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W区长6油藏为例,利用地质、测井、分析测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注水诱导裂缝形成及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注水诱导裂缝在形成和发育过程中主要受地质和工程两大因素综合控制,其中地质因素包括天然裂缝、现今地应力、储层构型及储层岩石力学性质等,工程因素主要包括人工裂缝和注采参数(如注水时长、注水量、注采比或注采量)等。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为注水诱导裂缝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现今地应力控制了注水诱导裂缝发育的优势方向,并间接影响其延伸过程中的难易程度;不同级次构型单元控制注水诱导裂缝的规模,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影响注水诱导裂缝的持续延伸;储层岩石力学参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注水诱导裂缝的延伸路径;注采参数则直接控制了注水诱导裂缝的形成和延伸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诱导裂缝 注水开发 低渗透油藏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双孔双渗模型的建立方法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孙业恒 时付更 +3 位作者 王成峰 杨耀忠 徐卿莲 魏小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9-82,共4页
建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模型以建立裂缝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为重点。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双孔双渗的特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裂缝描述技术,提出了裂缝系统模型中形状因子、裂缝渗透率、裂缝孔隙度的计算及基质系... 建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模型以建立裂缝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为重点。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双孔双渗的特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裂缝描述技术,提出了裂缝系统模型中形状因子、裂缝渗透率、裂缝孔隙度的计算及基质系统储集层模型的建立方法。在东营凹陷大芦湖油田樊12井区低渗透砂岩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中,用该方法建立了储集层模型,用其计算的综合含水率与开发时间关系曲线接近油藏实际开发动态数据,减少了历史拟合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油藏 数值模拟 储集层模型 裂缝系统 东营凹陷 大芦湖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注水诱导裂缝特征及形成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油藏为例 被引量:34
15
作者 赵向原 曾联波 +2 位作者 靳宝光 王策 李恕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6-705,共10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油藏为例,在分析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注水诱导裂缝的基本特征并研究其形成机理,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区注水诱导裂缝的主要形成机理进行了模拟。注水诱导裂缝指低渗透油藏在长期的... 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油藏为例,在分析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注水诱导裂缝的基本特征并研究其形成机理,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区注水诱导裂缝的主要形成机理进行了模拟。注水诱导裂缝指低渗透油藏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当注水压力超过各类裂缝开启压力或地层破裂压力而形成的以水井为中心的高渗透性开启大裂缝或快速水流通道。它是低渗透油藏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的开发地质属性和最主要的非均质性,对于长期水驱的低渗透油藏来说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注水诱导裂缝有3种形成机理,当注水压力过高,超过天然裂缝的开启压力使天然裂缝张开、扩展和延伸,或超过地层破裂压力使地层中不断产生新的破裂,或使注水井周围因射孔、压裂等生产或增产措施所导致的不同类型的人工裂缝张开等均可形成注水诱导裂缝。安塞油田长6油藏普遍发育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一致的以雁列式排列的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当注水压力超过这类裂缝的开启压力并使裂缝张开、延伸扩展并相互连通,是该区注水诱导裂缝的主要形成机理。油藏数值模拟表明,随着注水诱导裂缝规模的不断扩大,注水井井底压力相应的表现出连续的不规则的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诱导裂缝 注水开发 低渗透油藏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钻井保护技术现状分析及建议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公让 薛玉志 +2 位作者 刘宝峰 张敬辉 李建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10,118,共5页
为高效开发低渗透油藏,分析了目前低渗透储层钻井存在的储层保护问题及钻井技术现状。低渗透储层伤害主要包括固相颗粒侵入、液相侵入造成储层敏感伤害、储层水相圈闭伤害和乳状液堵塞等,其中以水相圈闭伤害为主。适合胜利油田低渗透储... 为高效开发低渗透油藏,分析了目前低渗透储层钻井存在的储层保护问题及钻井技术现状。低渗透储层伤害主要包括固相颗粒侵入、液相侵入造成储层敏感伤害、储层水相圈闭伤害和乳状液堵塞等,其中以水相圈闭伤害为主。适合胜利油田低渗透储层的钻井技术较多,但以多分支水平井的开发最为成功,须加强各种钻井技术的联合使用和新型完井液技术的研究。开发低渗透油藏应注重多项新技术的配合应用,并加强储层保护措施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水相圈闭 油层保护 钻井技术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新立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成岩储集相及储集空间演化 被引量:14
17
作者 胡海燕 彭仕宓 +3 位作者 卢春慧 齐耀春 胡景春 李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吉林新立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郭县以北新庙乡境内。综合应用25口取心井薄片、镜质体反射率、铸体、电镜、X衍射等岩心分析资料,研究了泉头组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成岩阶段划分及储集空间类型。根据成岩作用及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 吉林新立油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郭县以北新庙乡境内。综合应用25口取心井薄片、镜质体反射率、铸体、电镜、X衍射等岩心分析资料,研究了泉头组的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序列、成岩阶段划分及储集空间类型。根据成岩作用及特有的储集空间组合,划分了4种成岩储集相类型,即A相(不稳定组分强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B相(中等压实弱—中胶结混合孔隙成岩储集相)、C相(强压实中等胶结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D相(碳酸盐强胶结微孔隙成岩储集相);并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其中A相储集物性最好,B相次之,C相较差,D相最差。最后探讨了泉头组储集空间演化,在中成岩阶段A期形成了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为首次在该区泉头组特低渗储层中预测相对有利的成岩储集相带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也为改善特低渗油田的开发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新立油田 下白垩统 低渗透 成岩储集相 储集空间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油管压裂新技术 被引量:27
18
作者 林英松 蒋金宝 +2 位作者 刘兆年 张宝康 李晓波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2期118-121,共4页
主要介绍了最近几年出现的连续油管压裂新技术,首先介绍了准确定位压裂技术、多层同时压裂技术、漏掉产层压裂技术中使用的井下工具组合、现场操作方法以及现场应用效果等,然后对其经济性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最后对在国内开展连续油... 主要介绍了最近几年出现的连续油管压裂新技术,首先介绍了准确定位压裂技术、多层同时压裂技术、漏掉产层压裂技术中使用的井下工具组合、现场操作方法以及现场应用效果等,然后对其经济性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最后对在国内开展连续油管压裂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 压裂技术 低渗油藏 可行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实验研究——以吉林油田黑79区块为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娄毅 杨胜来 +4 位作者 章星 余跃 殷丹丹 李敏 文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0,116,共3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进行了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可行性实验研究。以吉林油田黑79区块为例,利用细管实验确定二氧化碳驱的最小混相压力,通过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气室内驱油效果,并与相同地层条件下水... 为了进一步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进行了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可行性实验研究。以吉林油田黑79区块为例,利用细管实验确定二氧化碳驱的最小混相压力,通过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气室内驱油效果,并与相同地层条件下水驱和同步注气的驱油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同步注气和水驱的最终采收率分别为77.03%,73.09%和56.47%。二氧化碳混相驱超前注气最终采收率最高,原因是超前注气能够在开采前就使地层压力升高、地层能量增加,并且提前注入的气体与原油接触混相,可降低原油粘度、增加原油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二氧化碳混相驱 超前注气 物理模拟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7
20
作者 邓燕 赵金洲 郭建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69,共3页
文章结合中原油田油藏渗透率低、自然递减率高的实际特点,研究了低渗透油藏的重复压裂技术。通过重复压裂前的评价可知该区的候选井具有重复压裂增产的能量和物质基础;据压前地层评价、水力裂缝的诊断技术,提出了重复压裂选井选层的原则... 文章结合中原油田油藏渗透率低、自然递减率高的实际特点,研究了低渗透油藏的重复压裂技术。通过重复压裂前的评价可知该区的候选井具有重复压裂增产的能量和物质基础;据压前地层评价、水力裂缝的诊断技术,提出了重复压裂选井选层的原则;运用压力恢复试井和水力裂缝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初次裂缝失效的原因,得到了重复压裂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并据此提出了提高重复压裂效果所采取的高砂比和强制闭合及分压选压等重复压裂的技术;根据所确定的技术和以往压裂用支撑剂评价结果及中原油田的油藏特征,利用实验研究选择了适合油藏特点的重复压裂材料体系;重复压裂技术现场试验10口井,施工成功率达100%,有效率90%,取得了较好的复压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压裂工艺技术 裂缝 导流能力 压裂材料 复压增产效果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