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1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持异步调用的WebKit浏览器的JavaScript事件扩展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硕 孙鹏 +1 位作者 郭志川 胡琳琳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6年第1期226-229,共4页
在嵌入式浏览器中,很多应用场景都需要进行JavaScript扩展,JavaScript代码和本地组件之间的异步调用是一个难点。针对这种情况,基于业界普遍采用的Web Kit内核浏览器,提出一种扩展JavaScript对象的方法。首先研究WebKit中WebCore和JavaS... 在嵌入式浏览器中,很多应用场景都需要进行JavaScript扩展,JavaScript代码和本地组件之间的异步调用是一个难点。针对这种情况,基于业界普遍采用的Web Kit内核浏览器,提出一种扩展JavaScript对象的方法。首先研究WebKit中WebCore和JavaScript引擎的绑定机制,然后提出扩展JavaScript对象和自定义JavaScript事件的方法,并给出相应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扩展方法的有效性,特别适于解决JavaScript和本地组件的异步调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KIT javascript扩展 javascript事件扩展 异步调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祝亚丽 刘洋 +5 位作者 孔祥慧 王晓欣 张梦琪 洪晓玮 陈活泼 孙建奇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干旱是全球最主要、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干旱更易与高温同时发生,干旱与高温的正反馈过程导致极端事件持续更久、强度更强,形成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温、... 干旱是全球最主要、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干旱更易与高温同时发生,干旱与高温的正反馈过程导致极端事件持续更久、强度更强,形成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研究进展的回顾,总结了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的变化事实,并对影响中国高温、干旱的关键因子及物理机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系统研究海温-陆面-海冰-大气多因子、多过程协同影响中国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必要性;最后,对当前高温干旱的预测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在系统认识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发展机制的基础上,亟须发展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其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干旱 极端事件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 复合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QN生成对抗样本的JavaScript恶意代码检测模型
3
作者 苏庆 温炜亮 +2 位作者 林佳锐 黄剑锋 谢国波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40,共9页
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JavaScript恶意代码检测模型抗攻击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一个基于DQN(Deep Q-Learning Network)生成对抗样本的JavaScript恶意代码检测组合模型DQN-CNN。利用CNN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得到初始判别器origin_CNN。将DQN作... 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JavaScript恶意代码检测模型抗攻击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一个基于DQN(Deep Q-Learning Network)生成对抗样本的JavaScript恶意代码检测组合模型DQN-CNN。利用CNN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得到初始判别器origin_CNN。将DQN作为生成器,两者组成DQN-origin_CNN对抗模型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DQN通过代码混淆动作,生成origin_CNN的对抗样本。接着将对抗样本加入数据集,对origin_CNN持续进行迭代训练,获得最终判别器retrain_CNN。实验结果表明,retrain_CNN与DQN组成新的对抗模型DQN-retrain_CNN生成对抗样本成功率显著下降,从45.7%下降为21.5%,证明最终生成的判别器retrain_CNN的抗攻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强化学习 代码混淆 灰度图 javascript代码 对抗攻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化冲击为契机?——基于关键事件的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专业成长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巍 漆跃 +2 位作者 胡娟 张和颐 王兴华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共11页
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初次接触教育实践的实习生常常面临着现实冲击。如何化冲击为契机,助力实习生实现专业成长,是高校专业培养过程面临的困境。采用关键事件法,分别在实习的第1~2周、4~5周、7~8周三个时间... 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初次接触教育实践的实习生常常面临着现实冲击。如何化冲击为契机,助力实习生实现专业成长,是高校专业培养过程面临的困境。采用关键事件法,分别在实习的第1~2周、4~5周、7~8周三个时间段对26名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进行3次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实习生感受到的现实冲击及其应对方式。分析发现,大部分实习生都面临着现实冲击,其中部分实习生面临的现实冲击经历了震惊期、恢复期、稳定期三个时期的积极演变过程,由震惊期“角色转变下的困惑与怀疑”,到恢复期“逐步展现的自主性与专业性”,最终到稳定期“追寻更高的专业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发挥个体能动性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有效的环境支持起到助力作用,二者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帮助实习生积极应对现实冲击并实现专业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实习 现实冲击 关键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分享意愿的机制研究——基于信息来源与特质共情的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石蕊 胡宇涵 +1 位作者 刘畅 尚俊辰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9,F0003,共10页
[研究目的]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公众信息互动模式深刻塑造和引导舆情态势,尤其是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紧迫性不仅激发了公众复杂情绪,还极大地促进了多元信息主体的广泛参与与互动。该研究聚焦于特质共情和信息来源对突发自然... [研究目的]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公众信息互动模式深刻塑造和引导舆情态势,尤其是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紧迫性不仅激发了公众复杂情绪,还极大地促进了多元信息主体的广泛参与与互动。该研究聚焦于特质共情和信息来源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分享行为决策的影响,深入剖析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以全面理解信息评估的复杂心理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该研究设计2信息来源(官方vs.非官方)×2特质共情(高vs.低)双因素混合脑电实验,探索性从神经生理层面分析不同来源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在大脑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神经响应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因个体特质共情差异而最终影响个体不同的分享决策。[研究结果/结论]行为结果显示,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时,所有被试对官方来源的信息表现出更高的分享意愿和更短的决策时间,且高特质共情被试信息分享倾向更为积极;ERP结果显示,在突发事自然灾害事件信息评估过程中,相较于低特质共情被试,高特质共情被试在额区及中央区表现出增强的P2脑电波幅,同时在该区域诱发的N400脑电波幅显著降低;非官方来源的信息则诱发更高的N400脑电波幅。该研究表明高特质共情个体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更敏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展现出显著的加工优势。官方来源的信息则在晚期信息加工阶段体现优势,表现为脑电活动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 信息分享 分享意愿 事件相关电位(ERP) 特质共情 信息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隐蔽性裕度的离散事件系统监控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飞 戴茵茵 金福江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8-626,共9页
本文研究了离散事件系统基于隐蔽性裕度的k-隐蔽性验证及监控综合问题.首先,文章分别给出基于语言和基于(估计)状态的隐蔽性裕度的概念,通过提出两者之间的等价关系,给出基于状态的隐蔽性裕度与基于语言的隐蔽性裕度等价的性质.之后,提... 本文研究了离散事件系统基于隐蔽性裕度的k-隐蔽性验证及监控综合问题.首先,文章分别给出基于语言和基于(估计)状态的隐蔽性裕度的概念,通过提出两者之间的等价关系,给出基于状态的隐蔽性裕度与基于语言的隐蔽性裕度等价的性质.之后,提出系统满足k-隐蔽性的充分性条件可以通过状态的隐蔽性裕度获得.并以此条件,分别给出计算状态的隐蔽性裕度以及验证k-隐蔽性的算法.再后,如果系统不满足k-隐蔽性时,又给出一种算法来获取监控器使闭环系统是k-隐蔽的,并且给出定理说明获得的监控器不仅可以保持受控系统的k-隐蔽性,而且表明其是最大允许的.最后,利用实例说明验证系统的k-隐蔽性以及获取保持k-隐蔽性的最大允许监控器构造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性裕度 k-隐蔽的 监控器 离散事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随机事件驱动故障恢复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冲 石大夯 +3 位作者 万灿 陈霞 吴峰 鞠平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6-193,共8页
为了减少配电网故障引起的失负荷,提升配电网弹性,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随机事件驱动故障恢复策略:提出了在电力交通耦合网故障恢复中的随机事件驱动问题,将该问题描述为半马尔可夫随机决策过程问题;综合考虑系统故障恢... 为了减少配电网故障引起的失负荷,提升配电网弹性,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随机事件驱动故障恢复策略:提出了在电力交通耦合网故障恢复中的随机事件驱动问题,将该问题描述为半马尔可夫随机决策过程问题;综合考虑系统故障恢复优化目标,构建基于半马尔可夫的随机事件驱动故障恢复模型;利用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对所构建的随机事件驱动模型进行求解。在IEEE 33节点配电网与Sioux Falls市交通网形成的电力交通耦合系统中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和方法在电力交通耦合网故障恢复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实时调控由随机事件(故障维修和交通行驶)导致的故障恢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事件驱动 故障恢复 深度强化学习 电力交通耦合网 多智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题演化聚焦特征研究——以“河南暴雨事件”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燕凌 伍可欣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2,共6页
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情感变化推动主题演化聚焦的特征进行分阶段研究,有利于了解政府和媒体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该文以“河南暴雨事件”为例,运用情感词典识别各阶段情感倾向,运用LDA模型分析各阶段舆情主题... 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情感变化推动主题演化聚焦的特征进行分阶段研究,有利于了解政府和媒体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该文以“河南暴雨事件”为例,运用情感词典识别各阶段情感倾向,运用LDA模型分析各阶段舆情主题,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划分舆情生命周期,总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情感变化推动主题随生命周期演化聚焦的特征。研究表明,在潜伏期和萌动期,网民情感由负面转向中性,主题聚焦于应急保障;加速期和成熟期,情感由负面转向正面,主题关注应急救援;消退期,情感以中性和正面为主,主题转向应急修复。政府和媒体在各阶段有效引导了舆情。研究为舆情监管部门提供了网民情感变化与主题演化的洞察,为提高舆情引导能力提供了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 主题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篇章级事件抽取综述
9
作者 胡蓉 万常选 +2 位作者 万齐智 刘德喜 刘喜平 《计算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1-406,共26页
篇章级事件抽取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任务且富有挑战,当前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尽管国内外存在少量篇章级事件抽取综述,但存在一些局限:(1)按文献采用的具体技术或任务实现步骤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未深入分析现有研究成果间... 篇章级事件抽取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任务且富有挑战,当前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尽管国内外存在少量篇章级事件抽取综述,但存在一些局限:(1)按文献采用的具体技术或任务实现步骤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未深入分析现有研究成果间的关联与区别,未深刻理解现有研究成果分别致力于解决哪些问题;(2)简单介绍现有数据集,未能正确认识每个数据集的特点及带来的任务挑战。由于每个数据集侧重点不同,研究者们致力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现有梳理方式未能清晰地展示不同数据集下不同研究问题的研究进展。为此,本文重新梳理篇章级事件抽取的2个(子)任务的研究成果。首先,针对2个任务,分别明确任务目标,分析解决任务的基本思路,总结现有研究进展(基于哪些数据集解决了哪些问题)。然后,总结对应数据集的特点,归纳任务面临的挑战,再深入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并图示化展示推进情况。最后,结合有待继续攻破的问题,讨论篇章级事件抽取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篇章级事件抽取 信息抽取 事件抽取数据集 事件论元抽取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性记忆的整体化思考:突发公共事件的集体记忆建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7,183,共14页
集体记忆的核心在于记忆历史连续性及其社会建构性的动态整合。现代社会公共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出现,可以作为集体记忆的源头与节点去审视。围绕集体记忆的建构“能否间断连续”进行思考,可以尝试在“理念-意象”的集体记忆建构框架下,在... 集体记忆的核心在于记忆历史连续性及其社会建构性的动态整合。现代社会公共性突发事件的频繁出现,可以作为集体记忆的源头与节点去审视。围绕集体记忆的建构“能否间断连续”进行思考,可以尝试在“理念-意象”的集体记忆建构框架下,在记忆不同的叙事维度将散点式的记忆碎片整合并类别化,进而整合出具有沿循“勾勒-黏合-构筑”脉络的现代社会公共突发事件集体记忆整体性建构逻辑。同时,在当下不确定性社会以及特定的文化语境下,以整体性为目标进行突发公共事件集体记忆能动性建构和维系,也是现代社会与国家在多重时间维度整合有益经验,以及重构对社会文化结构性认知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理念 意象 突发公共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问题解决中的认知投入动态演化研究——基于同步生理响应事件的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浩 武法提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当今社会的动态性对学习者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时的认知投入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研究以设计类问题解决为背景,采集学习者的皮肤电数据,提出一种基于同步生理响应事件的认知投入测量... 当今社会的动态性对学习者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时的认知投入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研究以设计类问题解决为背景,采集学习者的皮肤电数据,提出一种基于同步生理响应事件的认知投入测量方法。研究重点探究了学习者在复杂问题解决中的认知投入动态演化特征,并分析其与个人及小组绩效的关联,最终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绩效的预测模型。研究发现:小组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同步生理响应事件频次逐渐增加;在个体层面,学习者的投入敏捷度和持久度展现出显著的动态演化;在小组层面,高绩效小组在投入强度和同步性上变化显著,而低绩效小组仅在投入持久度上体现出明显变化;在所有特征中,方案生成阶段的投入敏捷度是预测个人绩效的关键因素,而观点交流阶段的投入持久度则对小组绩效具有最佳预测效果。研究拓展了复杂情境下认知规律的识别方法,同时对提升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问题解决 认知投入 同步生理响应事件 动态演化 学习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荣芳 靳晶晶 +4 位作者 梁向楠 钱玥彤 耿同会 白亚玲 徐金升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55-1861,共7页
背景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心血管事件的生物标志物,MPV已被确定为心肌梗死、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MPV是否是M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事件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目的探讨... 背景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心血管事件的生物标志物,MPV已被确定为心肌梗死、中风和静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MPV是否是MHD患者发生血管通路事件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目的探讨MPV水平与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09-01—15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患者343例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09-15,终点事件为出现血管通路事件(动静脉内瘘狭窄或血栓)或患者出现死亡。根据纳入患者MPV值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Q1组(MPV:6.1~8.1 fL),Q2组(MPV:8.2~8.8 fL),Q3组(MPV:8.9~9.6 fL),Q4组(MPV:9.7~14.1 fL)。比较4组MHD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动静脉内瘘血栓及狭窄的发病率等相关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使用多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MPV与血管通路事件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根据分层特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343例MHD患者中60(17.5%)例患者出现血管通路事件,Q4、Q3、Q2、Q1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3.7%(29/86)、17.8%(16/90)、12.2%(10/82)、5.9%(1/8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4组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91,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MPV水平升高仍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HR=1.59,95%CI=1.28~1.97,P<0.001),且随着MPV水平升高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P_(趋势)<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糖尿病分组,其他各亚组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_(交互)>0.05)。结论MPV水平升高可能是MHD患者血管通路事件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预测血管通路事件发生的风险提供了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管通路事件 动静脉内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管不正常事件风险信息抽取与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洁宁 王帅翔 孙禾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4-1454,共11页
目前,空管各类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积累了大量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但未得到充分利用,为了挖掘空管不正常事件中潜藏的风险,研究利用收集的四千余条空管站不正常事件数据和自构建的4836个空管领域专业术语词,提出了一个基于空管专业信息词... 目前,空管各类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积累了大量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但未得到充分利用,为了挖掘空管不正常事件中潜藏的风险,研究利用收集的四千余条空管站不正常事件数据和自构建的4836个空管领域专业术语词,提出了一个基于空管专业信息词抽取的双向编码器表征法和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ERT-BiLSTM)。该模型通过对不正常事件文本进行信息抽取,过滤其中无用信息,并将双向编码器表征法(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ERT)模型输出的特征向量序列作为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的输入序列,以对空管不正常事件文本风险识别任务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风险识别试验中,基于空管专业信息词抽取的BERT-BiLSTM模型相比于通用领域的BERT模型,风险识别准确率提升了3百分点。可以看出该模型有效提升了空管安全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有效识别空管部门日常运行中出现的不正常事件所带来的风险,同时可以为空管安全领域信息挖掘相关任务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双向编码器表征法 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 空管不正常事件 风险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事件影响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案例研究——以地理教师为例
14
作者 康红芹 陈远志 李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5,共5页
采用案例研究法,对10位优秀地理教师教研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及其之于科研素养提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影响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关键事件主要包括自主发展型、任务驱动型和外源赋能型.在关键事件影响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机理中,教研任... 采用案例研究法,对10位优秀地理教师教研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及其之于科研素养提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影响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关键事件主要包括自主发展型、任务驱动型和外源赋能型.在关键事件影响教师科研素养提升的机理中,教研任务驱动是前提,教师的深刻反思、追求自我学习并付诸教研行动是关键,产出成果后的教研意义理解和科研素养内化是升华。展望未来,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对于科研素养提升的真实需求,既通过已有关键事件汲取科研力量,还需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预设可能性的关键事件,借力关键人物触发新的关键事件,并依托所在平台来延续新的关键事件,以此促进教师科研素养的持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事件 教师科研素养 地理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次降雨事件下水沙变化特征及其输移过程
15
作者 杨晨 佘冬立 黄萱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0,共9页
[目的]深入分析黄土高原粗沙区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输移过程,为黄土高原粗沙区流域的水沙管理和调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中游粗沙多沙区窟野河流域为对象,收集2006—2019年间的160场次降雨事件水... [目的]深入分析黄土高原粗沙区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输移过程,为黄土高原粗沙区流域的水沙管理和调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中游粗沙多沙区窟野河流域为对象,收集2006—2019年间的160场次降雨事件水沙数据。通过运用方差分析、水沙关系曲线、滞后分析等方法,比较位于窟野河及其子流域次降雨事件下产流输沙特征,构建了各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关系曲线,分析了水沙滞后关系及滞后指数的空间差异,以揭示次降雨尺度下窟野河流域的水沙输移过程。[结果](1)4个流域径流相关参数无显著差异,但泥沙相关参数差异显著;(2)位于窟野河上游东部的新庙流域水沙相关性强,表征外界人为干扰的参数(a)最大,位于上游西部的王道恒塔流域泥沙浓度低,水沙相关性弱,表征河流本身输沙能力的参数(b)最大;(3)新庙、王道恒塔和温家川3个流域的主要滞后模式为逆时针型,泥沙来源于上游区域,且高含沙降雨事件的滞后系数(HI)平均值多为负;而神木流域的主要滞后模式为“8”字型,指示泥沙来源相对接近流域出口,且高含沙降雨事件的HI平均值多为正。[结论]窟野河嵌套流域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水沙变化空间差异显著,泥沙输移过程复杂,不同子流域滞后模式揭示了泥沙来源和输移机制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降雨事件尺度 输移过程 水沙关系 滞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中国群发性极端温度事件演变特征及数据集的建立
16
作者 况雪源 张耀存 +2 位作者 黄丹青 薛道凯 成柯蒙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基于中国区域1961—2020年逐日气温站点观测资料,考虑极端事件的时空关联性,利用群发性极端事件识别方法,对近60年中国群发性高温天气、酷热天气、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及剧烈降温等5类极端温度事件进行了识别并建立了数据集,分析了不同... 基于中国区域1961—2020年逐日气温站点观测资料,考虑极端事件的时空关联性,利用群发性极端事件识别方法,对近60年中国群发性高温天气、酷热天气、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及剧烈降温等5类极端温度事件进行了识别并建立了数据集,分析了不同类型群发性极端温度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群发性高温及酷热天气事件主要发生于夏季,高发区位于新疆地区和江淮流域,综合强度排名前十的事件有7次发生于2000年以后,且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显著增强;群发性剧烈降温事件主要发生于除夏季外的其余三个季节,内蒙古及东北南部发生频率最高,长江以南地区次之,近年来群发性剧烈降温事件发生频数略有下降,但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及降温强度却保持稳定;群发性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在全年全区域均有发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前者各项指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后者呈显著下降趋势。本数据集的建立为深入理解极端温度事件的演变规律及机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群发性极端温度事件 演变特征 数据集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特大事件档案全宗建设的基本原则探讨
17
作者 高国伟 梁小倩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65,共3页
重特大事件档案全宗建设事关国家危机管控、部门应急决策、社会安全教育,然而,当前全宗建设仍存在标准模糊、收集不齐全、未专题整理、保管不集中等问题。结合重特大事件演化、响应机理与我国档案工作的总体基调,我国重特大事件档案全... 重特大事件档案全宗建设事关国家危机管控、部门应急决策、社会安全教育,然而,当前全宗建设仍存在标准模糊、收集不齐全、未专题整理、保管不集中等问题。结合重特大事件演化、响应机理与我国档案工作的总体基调,我国重特大事件档案全宗建设应以中心来源作为全宗设置标准、以核心事件作为全宗内档案整理标准、以选择性映射作为全宗外零散档案归集方式。坚持这三个原则是重特大事件档案资源来源可靠、内容完整、便于利用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特大事件 重特大事件档案 档案资源建设 全宗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事件系统鲁棒监控的强制隐蔽综合
18
作者 戴茵茵 王飞 罗继亮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7-854,共8页
当离散事件系统模型未知,但属于某一集合时,则需要使用一个模型集来表示该系统.为了防止模型集中任一系统的秘密信息泄露,本文基于鲁棒监控方法研究了强制隐蔽性的监控综合问题.首先,通过构造上界自动机和包含所有可能秘密的完全秘密信... 当离散事件系统模型未知,但属于某一集合时,则需要使用一个模型集来表示该系统.为了防止模型集中任一系统的秘密信息泄露,本文基于鲁棒监控方法研究了强制隐蔽性的监控综合问题.首先,通过构造上界自动机和包含所有可能秘密的完全秘密信息,提出可以保证模型集中所有秘密隐蔽性的鲁棒监控器的存在性条件;之后,基于该存在条件,提出了获取该鲁棒监控器的算法,并从理论上证明该算法获得的鲁棒监控器是正确的;最后,以一个位置信息保护的实例,说明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隐蔽性 鲁棒监控器 离散事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气候事件冲击下“碳—金融”系统跨市场风险溢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娟 何苗苗 杨明远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5,共15页
选取四个重大极端气候事件,运用TVP—VAR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中国“碳—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碳—金融”系统存在显著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风险承受的主要市场也是风险对外溢出的主要来... 选取四个重大极端气候事件,运用TVP—VAR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中国“碳—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碳—金融”系统存在显著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风险承受的主要市场也是风险对外溢出的主要来源;第二,当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碳—金融”系统的总风险溢出水平显著上升,其影响幅度因事件突发性、气候事件特定属性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而异;第三,各金融子市场的净风险溢出效应在极端气候事件冲击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保险市场始终为风险输出者,多元金融市场则为风险承受者。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建议相关部门建立气候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强化保险市场的气候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多元金融市场的气候风险承受能力,有效防范风险的跨市场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金融”系统 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风险 溢出效应 保险市场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块交互和依存关系的生物医学事件检测
20
作者 张勇 左皓阳 +1 位作者 苏莹 周光有 《中文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126,共8页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块交互和依存关系的生物医学事件检测模型。该模型在事件检测模块中融入了命名实体识别模块与图卷积策略,充分利用数据集中的标注信息和远距离依存关系来提高文本的语义表示。该模型同时构造了一个命名实体识别模块...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块交互和依存关系的生物医学事件检测模型。该模型在事件检测模块中融入了命名实体识别模块与图卷积策略,充分利用数据集中的标注信息和远距离依存关系来提高文本的语义表示。该模型同时构造了一个命名实体识别模块和一个事件检测模块,并将命名实体识别模块中训练的语义特征拼接到事件检测模块,以增强事件检测的语义信息。同时,该模型还在事件检测模块中集成了基于门控机制的图卷积层,以利用依存句法信息来提高单词之间远距离依存关系的建模能力。在生物医学事件检测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F_(1)值达到了81.63%,整体性能优于其他模型,显示了模块交互与图卷积策略在提升生物医学事件检测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事件检测 模块交互 命名实体识别 图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