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合理负担中的隐瞒与反隐瞒斗争
1
作者 把增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19,共8页
合理负担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并在赢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合理负担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曲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现了因逃避负担而发生的隐... 合理负担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并在赢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合理负担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曲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现了因逃避负担而发生的隐瞒行为。也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反隐瞒斗争。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来看,隐瞒主要表现为隐瞒土地和杂项收入等方面,逃避负担的做法也多种多样。为了有效规避隐瞒与逃避负担行为,有的根据地专门制定了违反负担法令的处罚办法,各地党组织也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广泛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在多措并举之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隐瞒斗争取得重要成效,有隐瞒行为的民众纷纷恍然大悟,并及时矫正了自己的不当言行,合理负担政策也因之得到越来越多根据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当然,普通民众有隐瞒土地的行为多系其小农意识的一个表现,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受不良分子蒙蔽所致,并不代表其缺失民族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华北根据地 合理负担 反隐瞒斗争 黑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制、交际与猜疑:论1933—1935年华北对日交涉
2
作者 徐进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2,共10页
长城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构建了以政整会和军分会为主体的地方交涉体制,其运行为中央对日交涉创造了回旋余地。但在日方多头交涉的重压下,两会体制举步维艰,最终黯然退场,华北交涉之责收归中央。黄郛等人一度借助私人交际缓和中日关系,... 长城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构建了以政整会和军分会为主体的地方交涉体制,其运行为中央对日交涉创造了回旋余地。但在日方多头交涉的重压下,两会体制举步维艰,最终黯然退场,华北交涉之责收归中央。黄郛等人一度借助私人交际缓和中日关系,但多方交涉之弊亦迅速显现。且私人交际清晰地反映出中日权势强弱关系,地位的不对等反为日方索求打开了便利之门。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涉始终在高度猜嫌的氛围下进行,信任危机加剧了双方的立场分歧,而激进化手段的采取又反过来助长了猜嫌心理,中日关系在恶性循环中滑向谷底。然而,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日本侵华活动具有清晰的连贯性,日方对中方“诚意”的无理诉求基于一种荒谬的认知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交涉 华北事变 两会体制 交际 猜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抗日根据地军鞋供应制度及其实践
3
作者 晏雪莲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2,共9页
全面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经济封锁和频繁“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军鞋供需矛盾突出。为解决前线战士的军鞋供应问题,八路军建立了一套完整灵活的军鞋供应制度,采取多种举措,从多种来源获取军鞋及生产军鞋的物资。首先是依托根据地群众... 全面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经济封锁和频繁“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军鞋供需矛盾突出。为解决前线战士的军鞋供应问题,八路军建立了一套完整灵活的军鞋供应制度,采取多种举措,从多种来源获取军鞋及生产军鞋的物资。首先是依托根据地群众建立军鞋供应制度,予民以利,取之于民,确保做军鞋的妇女能获得一定利益,并采取按工给价、互助变工等一系列政策动员群众制作军鞋支援抗战。共产党行之有效的基层政府及较为健全的乡村会计制度则是各项措施得以切实实施的关键所在。其次建立军鞋厂近百所,虽条件简陋、经常搬迁,但中共积极解决军鞋生产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军鞋供应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基本满足作战所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抗日根据地 军鞋供应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的卫生防疫工作述论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洪河 程舒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7-115,共9页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疾疫流行广泛,疟疾、痢疾、伤寒、麻疹和流行性感冒等尤为严重。边区政府和军队从"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目的出发,积极建立各级卫生组织,颁布卫生防疫法规,开展积极的卫生防疫宣传和广泛的群众性卫生运动,...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疾疫流行广泛,疟疾、痢疾、伤寒、麻疹和流行性感冒等尤为严重。边区政府和军队从"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目的出发,积极建立各级卫生组织,颁布卫生防疫法规,开展积极的卫生防疫宣传和广泛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切实实施包括组建各种医疗组和卫生防疫队、帮助各级政权训练卫生防疫人员、协助地方卫生工作、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等各种卫生防疫办法,不仅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各种疾疫的流行,巩固了根据地的社会稳定,而且转变了根据地民众的卫生观念,破除了根据地民众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增进了广大民众对边区政府和军队普遍的政治认同,为其后的卫生防疫工作尤其是新中国的疾疫救治和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华北根据地 卫生防疫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被引量:4
5
作者 操申斌 黄延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3,共5页
“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积极“剿共”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抗战准备。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抗战准备,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抗战准备,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 “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积极“剿共”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抗战准备。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抗战准备,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抗战准备,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攘外”、矛盾交织,依赖外援、受制于人,全面准备、持久抗战,由虚到实等特点。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一方面为“华北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抗战准备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综合国力虚弱,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一时期抗战准备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抗战准备 华北事变 济南惨案 蒋介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 被引量:8
6
作者 张鸿石 《河北学刊》 2002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 ,华北根据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根据地农村政权结构、社会组织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农民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政治参与对农民自身和中共的革命目标... 抗日战争时期 ,华北根据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根据地农村政权结构、社会组织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农民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政治参与对农民自身和中共的革命目标而言 ,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华北根据地 政治参与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与抗战救护 被引量:2
7
作者 池子华 丁泽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1-37,共7页
1933年1月,热河之战爆发,东北危急,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东北救护队开赴前线。救护队抵达天津后,经与各救护团体商定,联合开展救护行动。2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成立,设立北平办事处,指挥救护行动开展。在华北救护委员会统筹之... 1933年1月,热河之战爆发,东北危急,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东北救护队开赴前线。救护队抵达天津后,经与各救护团体商定,联合开展救护行动。2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成立,设立北平办事处,指挥救护行动开展。在华北救护委员会统筹之下,十三支救护队分别于前、后方开展救护工作,于前方设立伤兵医院,于后方设立救护院、重伤医院等,且将卫生防疫工作首次引入战地救护。各救护机构协同工作,比较圆满地完成此次救护任务,为全面抗战救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抗战 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 北平办事处 战事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抗日根据地“组织起来”革命话语建构的历史考察(1943-1945) 被引量:4
8
作者 贺文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102,共7页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普遍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为此,毛泽东对组织农民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于1943年11月明确提出"组织起来"的口号,并将之作为大生产运动的中心任务而推广至华北抗日根据地。之后,"组织起...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普遍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为此,毛泽东对组织农民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于1943年11月明确提出"组织起来"的口号,并将之作为大生产运动的中心任务而推广至华北抗日根据地。之后,"组织起来"革命话语开始全面建构。华北抗日根据地以利益诱致、广泛宣传、思想教育与典型示范等为手段,以变工组、合作社等多样化形式为载体,把农民组织起来,成功渡过难关,在农业生产、农村社会文化乃至农民性格的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北抗日根据地"组织起来"革命话语的建构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话语建构的蓝本,为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抗日根据地 “组织起来” 革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我国华北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关联性——以日军的侵略政策为线索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7-107,共11页
二战期间华北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关联性,是可以从日方侵略政策的角度得到论证与阐释的。即日本在太平洋以英美为主要对象的南进政策,与在华北以中共为主要对象的侵略政策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机的联系。虽然在日本战败时很多重要文件已... 二战期间华北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关联性,是可以从日方侵略政策的角度得到论证与阐释的。即日本在太平洋以英美为主要对象的南进政策,与在华北以中共为主要对象的侵略政策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机的联系。虽然在日本战败时很多重要文件已被销毁,但我们仍能从相关文献中考证其具体实情。当时日军为配合'南进',曾对中国战场的行动方针进行过重大调整。而华北日军则早在1940年底便提前开始了政策研究。然而这些政策却因'南进'的受挫、中国军民的奋勇抵抗而在1942年以后逐渐走向了被动,并最终归于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战场 太平洋战场 日本 华北方面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地解决”:七七事变期间日本侵占华北的三步走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皓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83,共13页
“现地解决”是七七事变期间日军夺取平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策略手段。在日本眼中,“现地”在1937年7月7日至7月11日指永定河左岸,7月11日至7月19日指北平,7月19日至7月27日指保定以南,随即强调“凡维持‘满洲’治安所必要之地域,皆... “现地解决”是七七事变期间日军夺取平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策略手段。在日本眼中,“现地”在1937年7月7日至7月11日指永定河左岸,7月11日至7月19日指北平,7月19日至7月27日指保定以南,随即强调“凡维持‘满洲’治安所必要之地域,皆称‘现地’”。在各个时期内,日本的“不扩大”指暂时限制在这些地区内。随着作战准备的进展和时间变化,“现地”从永定河左岸扩大至整个华北。日军声称,中国第29军撤至永定河左岸,是事变解决的基础;第29军撤出北平,“至少可以期待华北早晚实现明朗化”;第29军撤至保定以南,可以实现华北“明朗化”。如果第29军不撤,就是对日军的挑战,日军只能“膺惩”。这样,日本玩弄“现地解决”阴谋,分三步走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现地解决” 驻屯军 “不扩大方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的“村政建设”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同乐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49,85,共8页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在国际上更加孤立。在物资贫乏、战争迁延日久、军需储存消耗殆尽、兵源枯竭及劳动力缺乏的情形下,日军对华北的依赖性日益加大。在华北,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人力散布在农村,而农村又掌握在中国抗日革命的...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在国际上更加孤立。在物资贫乏、战争迁延日久、军需储存消耗殆尽、兵源枯竭及劳动力缺乏的情形下,日军对华北的依赖性日益加大。在华北,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人力散布在农村,而农村又掌握在中国抗日革命的势力手里,华北日军只控制着寥若晨星的点和线。华北日伪通过"村政建设"向敌后抗日军民展开农村争夺战。"村政建设"主要源于中国历史上统治者控制乡村的统治术,也仿效了日本和伪满洲国的"街村制",体现了日伪利用中国旧有制度,实行法西斯统治的狡诈性。其目的在于根绝共产党及八路军抗日活动的民众基础。随着日军无条件投降,华北日伪的"村政建设"彻底破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华北沦陷区 “村政建设” 统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在抗战中“游而不击”说驳议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毅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0,共5页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指责中共在抗战中"游而不击",并未取得多少战果。这种观点近年又甚嚣尘上,尤其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但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有的材料甚至完全是杜撰的。同时,来自中外记者团、美军观察组和日方的材料,也都...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指责中共在抗战中"游而不击",并未取得多少战果。这种观点近年又甚嚣尘上,尤其是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但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有的材料甚至完全是杜撰的。同时,来自中外记者团、美军观察组和日方的材料,也都充分彰显了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中共军队绝非"游而不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中外记者团 美军观察组 华北方面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晋察冀边区党建工作的分期及特点——以《战线》杂志为中心 被引量:3
13
作者 齐文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9-179,共11页
《战线》杂志是晋察冀边区党刊,承载了与晋察冀边区党建工作相关的诸多内容。晋察冀边区党建工作经历了一个清晰的历史变迁图景:大量发展党员和党组织—党组织的基本巩固—党组织的全面巩固—全面巩固党政军民各组织一"整风"... 《战线》杂志是晋察冀边区党刊,承载了与晋察冀边区党建工作相关的诸多内容。晋察冀边区党建工作经历了一个清晰的历史变迁图景:大量发展党员和党组织—党组织的基本巩固—党组织的全面巩固—全面巩固党政军民各组织一"整风"精神指导下全面巩固。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几个分期的探讨,展示晋察冀边区党建工作的基本特征,以期对这一特殊地域、特殊历史时期的党建规律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 《战线》杂志 党建工作 组织巩固 政治巩固 思想巩固 华北党 无轴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在连云港的统制与经营述论
14
作者 江沛 张志国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4,121,共9页
七七事变前,日本即关注连云港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作了大量实地考察。徐州会战后,日本海军陆战队与华北方面军分别攻占连云港及周边的海州地区,并围绕连云港的支配权展开激烈争夺,几经调解,双方达成共同使用连云港的协议。这种双方共管体... 七七事变前,日本即关注连云港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作了大量实地考察。徐州会战后,日本海军陆战队与华北方面军分别攻占连云港及周边的海州地区,并围绕连云港的支配权展开激烈争夺,几经调解,双方达成共同使用连云港的协议。这种双方共管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随后港口管理遂移交华北交通株式会社负责,实行"路港一体化"的运作方式,并接受华北方面军的指导和监控。日占期间,重点统制经营的连云港在华北港口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煤炭、铁矿石等基础工业原料是港口主要出口物资,煤炭输出更在港口总吞吐量中占据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军 陇海铁路 津浦铁路 连云港 华北交通株式会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7年7月日军如何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5
作者 张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116,共17页
日本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直是日本一些学者否认的问题。铁的史实证明,日本恰恰是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夺取平津地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得意地称是他挑起了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11日,日本政府... 日本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直是日本一些学者否认的问题。铁的史实证明,日本恰恰是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夺取平津地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得意地称是他挑起了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11日,日本政府决定乘机给予中国一击,日本海陆军拟定作战计划。7月25日,日本完成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7月31日,夺取平津地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日军有计划有步骤地攻打各战略地点:事变前期,主要攻打卢沟桥、宛平城及其附近地区,切断北平与外界的联系;事变中期,冲击北平各门,继续攻打战略地点和南苑,包围北平;事变后期,对平津发起总攻。另一方面,日军以谈判给第29军还可以妥协解决事变的幻想,使日本争取到20来天时间调遣夺取平津的足够兵力。总之,从攻打各战略地点到发起总攻,日军是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的。它却卑鄙地声称由于第29军的“不法”而调兵华北是“必要”的,又由于第29军的“不诚意”和国民政府的“不反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正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第29军 日本驻屯军 广安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
16
作者 黄存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30,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肆进行文化思想的侵略,贯彻奴化教育。为了粉碎日本的阴谋,华北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教育战线的对敌斗争和建设。教育在开辟、扩大、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和宝贵经验。
关键词 华北抗日根据地 干部教育 群众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缝:中共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两面人员”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弘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两面人员”是抗战时期中共隐蔽斗争机制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对中共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面人员”构成较为复杂,形成路径包括中共的争取与改造、中共干部的打入、中共的动员等。“两面人员”的心态经历了一个从不情愿、担... “两面人员”是抗战时期中共隐蔽斗争机制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对中共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面人员”构成较为复杂,形成路径包括中共的争取与改造、中共干部的打入、中共的动员等。“两面人员”的心态经历了一个从不情愿、担心害怕到承担任务的阶段。经过动员,华北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两面人员”群体。“两面人员”的运作充分体现了“两面性”的独特优势,但还需要任职人员的个人素质、斗争方式的变化及日伪军的“允许”等多种因素的配合。为了保证“两面人员”持续发挥作用,中共采取多种措施,对其加强管理、训练与控制。“两面人员”的历史正是危机时刻下中共斗争理念的精彩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人员 华北抗日根据地 隐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戏剧变革与抗日动员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志兵 侯秀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8-114,共7页
在全面抗战初期,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戏剧发展存在着外行领导外行、知识分子难以融入群众、艺术至上等问题,影响了戏剧运动的开展。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确定为党的文艺政策后,才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华北... 在全面抗战初期,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戏剧发展存在着外行领导外行、知识分子难以融入群众、艺术至上等问题,影响了戏剧运动的开展。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确定为党的文艺政策后,才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华北抗日根据地及时学习《讲话》精神,经过深入地教育、动员,文艺工作者开始“下乡”“入伍”,主动融入工农兵群众,抗战戏剧的内容与形式也开始向通俗化、大众化方向转变。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华北抗日根据地涌现出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使戏剧逐渐融入群众生活,成为唤醒民众、教育民众、战胜敌人的思想武器,对抗日根据地建设与抗日动员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座谈会 华北抗日根据地 抗战戏剧抗日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后期中共沦陷城市工作政策探析——以晋察冀和山东分局城工部门工作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富聪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41,共10页
抗战初期,中共在沦陷城市坚持开展秘密抵抗活动。在抗战困难时期,中共加强了沦陷城市工作,积蓄力量。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中共中央为推进沦陷城市工作的开展,以便里应外合夺取敌占大中城市,制定了一些政策,并进行了广泛的动员。中共动... 抗战初期,中共在沦陷城市坚持开展秘密抵抗活动。在抗战困难时期,中共加强了沦陷城市工作,积蓄力量。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中共中央为推进沦陷城市工作的开展,以便里应外合夺取敌占大中城市,制定了一些政策,并进行了广泛的动员。中共动员全党,在思想上促使各级党委加大对城市工作的重视力度,在组织上健全各级城工组织机构编制,配备专职城工干部,促进了城市工作的快速发展。但各地党委在贯彻落实政策环节也出现许多偏差,中共及时检讨并纠偏,最终促使城市工作总体上取得了突出成效,对抗战胜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工部 沦陷城市 山东分局 晋察冀分局 抗日战争 华北根据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麻雀战
20
作者 熊成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6-224,共9页
麻雀战是一种典型的游击战战术。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面对日军的武器优势,根据地军民充分运用麻雀战以阻滞、袭扰和恐吓日军,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游击战争在敌后抗战中具有的战略属性和抗日根据地阻滞袭扰日军、打击日军小股部队... 麻雀战是一种典型的游击战战术。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面对日军的武器优势,根据地军民充分运用麻雀战以阻滞、袭扰和恐吓日军,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游击战争在敌后抗战中具有的战略属性和抗日根据地阻滞袭扰日军、打击日军小股部队的现实需求,是麻雀战在根据地广泛出现的主要原因。麻雀战通过分散武装不断消耗日军,以多点出击的方式迟滞日军,以军民联合作战的方式恐吓日军,对日军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威慑。中共领导的武装部队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抗日武装对根据地群众进行了常态化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根据地多种类型的武装实现了有效协同,这些因素为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麻雀战准备了基本条件,促进了麻雀战的广泛开展。麻雀战是人民之战、群众之战,具有保护根据地、捍卫群众利益、鼓舞民心、动员民众的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华北抗日根据地 麻雀战 游击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