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含J-型剂量-效应关系二元混合物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9
1
作者 窦容妮 刘树深 +2 位作者 刘海玲 王丽娟 覃礼堂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98-504,共7页
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的Hormesis效应常常呈现J-型剂量-效应关系,如何评价Hormesis污染物及其混合物的毒性目前尚未解决.选择微板毒性分析法(Microplate Toxicity Analysis,MTA)获得的具有J-型剂量-效应关系的丙酮、乙腈及S-型剂量效应... 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的Hormesis效应常常呈现J-型剂量-效应关系,如何评价Hormesis污染物及其混合物的毒性目前尚未解决.选择微板毒性分析法(Microplate Toxicity Analysis,MTA)获得的具有J-型剂量-效应关系的丙酮、乙腈及S-型剂量效应关系的二甲亚砜为混合物组分,以直接均分射线法构建丙酮-二甲亚砜(J-S型)、乙腈-二甲亚砜(J-S型)和丙酮-乙腈(J-J型)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利用不同效应浓度水平下以浓度加和为参考模型的多个等效线图分析污染物的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二元混合物仍然具有J-型浓度-效应关系特征,除丙酮-乙腈二元混合体系在1个效应浓度水平下可能呈现协同特征外,其余二元混合物在不同效应浓度水平均表现为拮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型剂量-效应关系 直接均分射线法(EquRay) 浓度加和 等效线图 拮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剂量-效应关系多指标综合分析酸雨对夹竹桃的毒害阈值
2
作者 苟姝贞 胡卫林 +4 位作者 冉毅平 孙亚琴 文广 邓仕槐 孙磊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8-854,共7页
【目的】探讨酸雨对常见绿化植物夹竹桃的影响,多指标综合评估其耐受性,并为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模拟酸雨(pH5.6-对照、4.0.3.02.0)对夹竹桃进行60d胁迫,分别考察其生理生态和生理生化两大类指标对酸雨的响应情况。通过... 【目的】探讨酸雨对常见绿化植物夹竹桃的影响,多指标综合评估其耐受性,并为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模拟酸雨(pH5.6-对照、4.0.3.02.0)对夹竹桃进行60d胁迫,分别考察其生理生态和生理生化两大类指标对酸雨的响应情况。通过选取对酸雨反应敏感的指标,构建剂量-效应关系,并估算EC_(10)值,以此综合分析确定夹竹桃受模拟酸雨胁迫的毒害阈值。【结果】①模拟酸雨胁迫下,夹竹桃3类生理生态指标光合作用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对酸雨反应敏感,且剂量-效应关系相似,均表现出随酸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加;②夹竹桃2类生理生化指标总叶绿素含量(TCh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酸雨胁迫期内对酸雨有响应,但60d后,其在不同酸度下却表现为无差异;③综合分析夹竹桃10类指标,并运用5个有效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得出夹竹桃受酸雨胁迫的毒害阈值EC_(10)为pH4.5。【结论】夹竹桃对酸雨具有中等抗性,其毒害阈值为pH4.5,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夹竹桃在酸雨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并为未来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夹竹桃 剂量-效应关系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J-型浓度-效应关系农药的联合毒性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娜娜 张瑾 +3 位作者 骆纵纵 陶梦婷 宋崇崇 卞志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4-100,共7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污染物的浓度-效应曲线(CRC)呈J-型,即低浓度刺激高浓度抑制,而目前关于含有J-型CRC的污染物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研究尚少。已有研究发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抗蚜威(PIR)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CRC...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污染物的浓度-效应曲线(CRC)呈J-型,即低浓度刺激高浓度抑制,而目前关于含有J-型CRC的污染物的联合毒性相互作用研究尚少。已有研究发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抗蚜威(PIR)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CRC呈J型,因此,该研究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了4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ALD)、残杀威(BAY)、呋喃丹(CAR)、灭多威(MET)分别与PIR构成的二元混合物体系:PIR-ALD(J-S型)、PIR-BAY(J-S型)、PIR-CAR(J-S型)、PIR-MET(J-S型),共20条具有不同浓度配比的射线,应用时间微板毒性分析法(t-MTA)测定二元混合物体系对C.pyrenoidosa在不同暴露时间(12、24、48、72和96 h)的生长抑制毒性,应用拓展等效线图法进行混合物组分间的毒性相互作用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PIR-ALD(J-S型)混合体系呈现S和J型2种浓度-效应关系,PIR-BAY、PIR-CAR、PIR-MET混合后均呈S型浓度-效应关系;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3组二元混合物体系(PIR-ALD、PIR-CAR、PIR-MET)对C.pyrenoidosa的毒性均逐渐增强,即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毒性,而PIR-BAY混合体系在暴露时间内无明显毒性;依据拓展等效线图法,在暴露时间96 h时,4组二元混合体系(PIR-ALD、PIR-BAY、PIR-CAR、PIR-MET)的5条混合射线(R1、R2、R3、R4、R5)在EC_(10)、EC_(20)、EC_(30)、EC_(40)、EC_(50)效应水平下,呈现毒性相互作用,即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拓展等效线法 J浓度-效应关系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降温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弘 李菁 +1 位作者 付咏梅 王彦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7-29,共3页
为观察不同剂量的牛磺酸侧脑室灌注对家兔体温的影响。方法:实验将新西兰家兔分为4组,分别静脉注射ET和NS后侧脑室灌注牛磺酸和人工脑脊液,测定家兔的直肠温度。结果:家兔侧脑室灌注小剂量牛磺酸(003mmol/kg)后... 为观察不同剂量的牛磺酸侧脑室灌注对家兔体温的影响。方法:实验将新西兰家兔分为4组,分别静脉注射ET和NS后侧脑室灌注牛磺酸和人工脑脊液,测定家兔的直肠温度。结果:家兔侧脑室灌注小剂量牛磺酸(003mmol/kg)后,可以明显降低ET引起的体温上升,但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用大剂量牛磺酸(006mmol/kg)灌注侧脑室,不仅完全阻断家兔的ET性发热,而且可以使家兔的正常体温降低。结论:牛磺酸脑室灌注具有降低家兔ET性发热和正常体温的作用,其降温效应与给药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降体温作用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活动与青少年肥胖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 被引量:24
5
作者 关尚一 朱为模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72,共5页
目的:阐明客观性测量方法测量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青少年肥胖风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确定预防青少年肥胖的身体活动推荐量。方法:测量美国青少年受试者的身高、体重以及膳食摄入情况等,并用Actigraph加速度计测定受试... 目的:阐明客观性测量方法测量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青少年肥胖风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确定预防青少年肥胖的身体活动推荐量。方法:测量美国青少年受试者的身高、体重以及膳食摄入情况等,并用Actigraph加速度计测定受试者连续7 d的身体活动水平;采用Fractional polynomial回归模型分析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肥胖风险的关系,并拟合出它们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结果:青少年肥胖风险随着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的增加而呈曲线下降的趋势;每天15 min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患肥胖的风险比是每天1 min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0.46,而每天30 min、45 min和60 min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对应的风险比分别为0.20、0.13和0.10。结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青少年肥胖风险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身体活动 肥胖风险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活动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 被引量:14
6
作者 关尚一 朱为模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目的身体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于阐明减少疾病风险、增进健康所需要的最适身体活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数学统计模型阐明客观性方法测量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之间的"剂... 目的身体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于阐明减少疾病风险、增进健康所需要的最适身体活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数学统计模型阐明客观性方法测量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选取2003—2004,2005—2006两次美国健康营养调查中12~17岁的青少年801名,其中男430名,女371名,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血糖、血脂以及膳食摄入情况等,并用Actigraph加速度计测定受试者连续7 d的体力活动水平,采用Fractional polynomial回归模型分析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代谢综合征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拟合出它们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结果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随着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的增加,曲线呈下降趋势。每天15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比是每天1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0.68,而每天30 min、45 min和60 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对应的危险比分别为0.45、0.34和0.23。结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代谢综合征 "剂量-效应"关系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比卡因单独或联合右美托咪定腰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剂量-效应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徐燕 袁力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7期789-794,共6页
目的:确定布比卡因(Bup)单独或联合右美托咪定(Dex)腰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ASAⅠ~Ⅱ、CSEA下行TKA患者162名,随机分为B组、BD1组及BD2组,每组54名。按Bup腰麻剂量(6~11mg)不同,再分为6个亚... 目的:确定布比卡因(Bup)单独或联合右美托咪定(Dex)腰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ASAⅠ~Ⅱ、CSEA下行TKA患者162名,随机分为B组、BD1组及BD2组,每组54名。按Bup腰麻剂量(6~11mg)不同,再分为6个亚组,注入不同剂量Bup、Bup联合2μg或4μg Dex。成功麻醉标准为腰麻后15min内感觉平面阻滞达T12、运动神经阻滞完善;有效抑制止血带疼痛反应标准为上止血带期间无疼痛感受。以Probit法计算单独或联合不同剂量Dex成功麻醉及有效抑制止血带疼痛反应Bup腰麻的ED50及ED95。结果:三组患者麻醉成功率相似。BD1组及BD2组开始术后镇痛时间明显晚于B组;B纽、BD1组、BD2组成功麻醉Bup腰麻的ED50及ED95相似;BD1组、BD2组有效抑制止血带疼痛反应的ED50分别为5.5mg、5.3mg,低于B组的7.2mg(P〈0.05);ED95分别为8.2mg、7.9mg,低于B组的9.9mg(P〈0.05)。结论:蛛网膜下隙注入2μg或4μg Dex对TKA患者成功麻醉Bup腰麻的ED50、ED95没有影响,但能明显降低有效抑制止血带疼痛反应Bup的ED50、ED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右美托咪定 腰麻 止血带 疼痛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中剂量-效应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汤京龙 王硕 +2 位作者 刘丽 王春仁 奚廷斐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并对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方法:研究中先建立了一个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再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f25。400I,zg.mL-1的... 目的:本文研究了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并对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方法:研究中先建立了一个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再以纳米银颗粒为试验样品、微米银颗粒为对照样品.将不同浓度f25。400I,zg.mL-1的试样和对照样加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共同培养4h.之后利用ICP.MS测定通过血脑屏障的银颗粒百分比.并采用TEM观察BBB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在相同剂量下,只有纳米银颗粒能通过血脑屏障;当纳米银颗粒的剂量小于100ug.mL-1时,血脑屏障结构完整,有约2%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当纳米银颗粒剂量在100~400ug.mL-1,的范围内时,随纳米银颗粒剂量增加,纳米银颗粒通过血脑屏障的比率也会相应增加,而且血脑屏障结构被破坏的程度也相应增加。纳米银颗粒剂量为400ug.mL-1时,有约15%的纳米银颗粒通过了血脑屏障。结论:初步推断,在剂量较低时,纳米银颗粒主要通过“细胞转运机理”通过血脑屏障,当剂量大到足以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足够的细胞毒性时.“细胞毒性机理”将起主要作用。这也提示我们.即使剂量很小.纳米银颗粒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在使用含有纳米银颗粒的医用产品甚至保健品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颗粒 血脑屏障 剂量-关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对神经元凋亡保护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海莲 周守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目的研究七氟醚在原代神经元培养细胞缺氧/缺糖(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中的脑保护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共使用103孔培养细胞。对照组(n=8)仅行OGD而不加任何试剂;七氟醚(Sev)1、2、3组(每浓度组,n=8)分别加入与1... 目的研究七氟醚在原代神经元培养细胞缺氧/缺糖(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中的脑保护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共使用103孔培养细胞。对照组(n=8)仅行OGD而不加任何试剂;七氟醚(Sev)1、2、3组(每浓度组,n=8)分别加入与1、2、3MAC相对应浓度的溶解于PBS液的七氟醚,分别在OGD前、中、后给予七氟醚;OGD+PBS液组(n=2)只给予不含溶解七氟醚的PBS液。另取1孔神经元,不改变其培养液的成分,只在37℃孵育3h以作为阴性对照。OGD时间3h。OGD结束4h后采用双参数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及PBS组相比,七氟醚各剂量组FITC值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在OGD前、中、后给予1、2、3MAC七氟醚都能呈剂量依赖性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剂量-效应关系 细胞凋亡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γ-氨基丁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聂滢潭 李彦芳 +4 位作者 韩金珂 吴菲菲 王小丹 林莉 燕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择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187例为T2DM组,根据年龄(±3岁)、性别1∶1选取同期就诊的非T2DM人群187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用... 目的探讨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择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187例为T2DM组,根据年龄(±3岁)、性别1∶1选取同期就诊的非T2DM人群187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GABA、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比较两组GABA、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MDA)的水平差异,Spearman法分析GABA与氧化应激指标相关性;将GABA和氧化应激指标分别按其对照组四分位分为3组[低水平组(Q1:25),中水平组(Q2:P_(25)~P_(75)),高水平组(Q3:>P_(75))],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GABA、氧化应激指标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GABA、氧化应激指标与T2DM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GABA水平、GSH-Px活性降低(P<0.05),MDA水平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ABA水平与SOD、GSH-Px活性呈正相关(P<0.001),与MDA水平呈负相关(P<0.00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各组低水平相比,中水平SOD、GSH-Px以及中、高水平GABA是T2DM的保护因素(P<0.05)。RCS结果显示,GABA、GSH-Px与T2DM发病风险之间存在负向剂量-反应关系,SOD与T2DM的发病风险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结论血清GABA水平与T2DM发病风险有关联。随着血清GABA水平的升高,T2DM发病风险可能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2糖尿病 氧化应激 发病风险 剂量-反应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8)Re作用于三种肿瘤细胞株的剂量-效应关系及敏感性研究
11
作者 邹保民 段小艺 +2 位作者 陈葳 胡国瑛 李旭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8-179,195,共3页
目的 研究放射性核素1 88Re作用于不同肿瘤细胞株的剂量 效应关系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1 88Re作用于前列腺癌PC 3细胞、乳腺癌ER 75 30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A5 4 9细胞后各细胞株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并绘制抑制率曲线。结果 ... 目的 研究放射性核素1 88Re作用于不同肿瘤细胞株的剂量 效应关系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1 88Re作用于前列腺癌PC 3细胞、乳腺癌ER 75 30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A5 4 9细胞后各细胞株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并绘制抑制率曲线。结果 PC 3、ER 75 30、A5 4 9细胞加入1 88Re 48h后 ,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贴壁能力下降 ,透光度降低 ,部分细胞崩解死亡 ,且效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更为明显。在同一剂量下抑制率为PC 3>ER 75 30 >A 5 4 9。对1 88Re的敏感性PC 3最敏感 ,ER 75 30细胞次之 ,A5 4 9细胞相对较差。结论 1 88Re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不同肿瘤细胞对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188RE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敏感性 放射性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可地尔超极化心脏停搏心肌保护剂量-效应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志有 景华 +5 位作者 张石江 李德闽 李忠东 周建峰 顾卫东 高声甫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39-145,共7页
目的 :对不同浓度尼可地尔心肌麻痹液超极化心脏停搏心肌保护的剂量 -效应关系进行研究 ,选择最适心肌保护剂量。 方法 :实验分 6组 ,即对照组 (去极化心脏停搏组 )、5种不同浓度 (2 5、5 0、10 0、12 5和 15 0 μm ol/L)尼可地尔超极... 目的 :对不同浓度尼可地尔心肌麻痹液超极化心脏停搏心肌保护的剂量 -效应关系进行研究 ,选择最适心肌保护剂量。 方法 :实验分 6组 ,即对照组 (去极化心脏停搏组 )、5种不同浓度 (2 5、5 0、10 0、12 5和 15 0 μm ol/L)尼可地尔超极化心脏停搏组。 4℃心肌麻痹液 (40 ml/kg)诱停离体鼠心 ,每隔 30 min重复灌注心肌麻痹液 (2 0 m l/kg) ,(15± 1)℃心脏停搏 12 0 m in后再灌注 ,离体心工作 30 min。记录心脏机械停搏时间、再灌注后心脏复跳情况、心功能恢复 (左室发展压、主动脉流量及左室压力微分 )、冠状循环灌注平均流量、心肌丙二醛 (MDA )含量、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 :尼可地尔心肌麻痹液心肌保护呈类似抛物线形的剂量 -效应关系。尼可地尔浓度为 10 0μmol/L时 ,L VDP的恢复率最佳 ,心肌保护效果最好。 结论 :尼可地尔超极化心脏停搏心肌保护的最适心肌保护剂量为 10 0μm ol/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心肌保护 超极化心脏停搏 剂量-效应关系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与肥胖儿童青少年心肺适能改善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泽恺 朱琳 +2 位作者 李展权 曹友祥 谢维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87-693,共7页
目的:探讨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量与肥胖儿童青少年心肺适能改善效果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从封闭式训练营随机招募到65名肥胖儿童青少年,通过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观察心肺适能改善情况.心肺适能采用20 m往返跑测试估算的最大摄... 目的:探讨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量与肥胖儿童青少年心肺适能改善效果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从封闭式训练营随机招募到65名肥胖儿童青少年,通过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观察心肺适能改善情况.心肺适能采用20 m往返跑测试估算的最大摄氧量(VO_(2max))反映;静息能耗通过气体代谢分析仪测定;在营期间MVPA量采用ActiGraph GT3X+三轴运动加速度计监测,根据受试者每日MVPA量的三分位数,按照从低到高顺序分为Q1~Q3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干预前后心肺适能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心肺适能改善效果的差异,线性回归探讨MVPA量与心肺适能改善效果的量效关系,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探讨MVPA量与心肺适能改善效果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结果:共56名肥胖儿童青少年纳入统计分析.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VO_(2max)整体显著改善(P<0.05);不同MVPA剂量组VO_(2max)的改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MVPA量每增加1 min/d,VO_(2max)改善效果增加0.04 ml/kg/min(95%CI:0.008,0.065).RCS结果显示MVPA量与VO_(2max)改善效果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P-Nonlinear<0.05);校正年龄、性别、基线BMI和基线VO_(2max)等因素后,MVPA≤98.9 min/d时,MVPA每增加1 min/d,VO_(2max)改善效果增加0.11 ml/kg/min(95%CI:0.052,0.166);当MVPA>98.9 min/d时,MVPA量的增加并不能显著增加VO_(2max)改善效果.结论:MVPA量与肥胖儿童青少年心肺适能改善效果间存在非线性的剂量-效应关系和阈值效应.在一定范围内,MVPA量与心肺适能改善效果存在量化关系,增加MVPA量可带来更高的心肺适能改善效果;但当MVPA量超过98.9 min/d时,心肺适能的改善效率会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肥胖 身体活动量 心肺适能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剂量-效应关系分析模拟酸雨对26种植物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苟姝贞 陈杨武 +3 位作者 夏志东 李成刚 唐苛 邓仕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6-1322,共7页
【目的】考察模拟酸雨对植物总叶绿素含量的剂量-效应关系,并采用拟合分析方法解析酸雨胁迫对植物影响的毒害阈值,为筛选适合酸雨区生长的园林绿化植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H 5.6(对照)、pH 4.0、pH 3.0、pH 2.0的模拟酸雨胁迫2... 【目的】考察模拟酸雨对植物总叶绿素含量的剂量-效应关系,并采用拟合分析方法解析酸雨胁迫对植物影响的毒害阈值,为筛选适合酸雨区生长的园林绿化植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H 5.6(对照)、pH 4.0、pH 3.0、pH 2.0的模拟酸雨胁迫26种植物,研究胁迫50 d后植物叶片中总叶绿素含量抑制率的剂量-效应关系,并通过剂量-效应关系拟合计算EC_(10)(使总叶绿素含量比对照降低10%的酸雨pH值),得出酸雨胁迫影响的毒害阈值。【结果】不同植物叶片中总叶绿素含量对模拟酸雨的反应差别明显,其剂量-效应关系分别表现为促进型、无影响型、低促高抑型和抑制型;通过剂量-效应关系拟合获得26种植物总叶绿素含量受模拟酸雨胁迫影响的毒害阈值。【结论】(1)植物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可有效表征模拟酸雨对植物的剂量-效应关系;(2)模拟酸雨对植物叶片中总叶绿素含量表现促进和抑制的双重效应,即模拟酸雨的毒害作用与施肥作用并存;(3)珊瑚树、芭蕉、买麻藤3种植物的毒害阈值EC_(10)均为pH<2.0,因此,在我国西南酸雨区栽培此类园林绿化植物,能更好地保护城市环境及维护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胁迫 总叶绿素含量 剂量-效应关系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低剂量-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5
作者 卫立 张洪昌 +1 位作者 张爱茜 尹大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5-31,共7页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低剂量-效应已成为生态毒理学界的研究热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接近或低于无可见不良效应浓度水平(NOAEL)时仍可诱发生物效应并存在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这对现行的动物繁殖和发育毒理学检测规程以及环境内分...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低剂量-效应已成为生态毒理学界的研究热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接近或低于无可见不良效应浓度水平(NOAEL)时仍可诱发生物效应并存在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这对现行的动物繁殖和发育毒理学检测规程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此外,由于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呈低剂量长期暴露的特征,研究低剂量-效应对正确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低剂量-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剂量-效应 剂量-效应关系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力活动与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关尚一 李良鸣 +3 位作者 廖八根 朱为模 卢健 邹亮畴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5,128,共7页
体力活动与健康的研究是制定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体育活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之间"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科研的很重要课题之一。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儿童青... 体力活动与健康的研究是制定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体育活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青少年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之间"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科研的很重要课题之一。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之间"剂量—效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量、体力活动强度、体力活动频率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研究证据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 代谢综合征 剂量-效应关系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剂量优化方案对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病变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卫华 王婷婷 +1 位作者 王东梅 吴建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973-1977,共5页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病变患者长期足量使用生物制剂所产生的高昂费用和明显不良反应不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通过降低给药剂量解决相关问题值得探讨。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剂量优化方案对强直性脊...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病变患者长期足量使用生物制剂所产生的高昂费用和明显不良反应不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通过降低给药剂量解决相关问题值得探讨。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剂量优化方案对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病变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实验室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病变患者共136例,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n=68)和试验组(n=68),分别采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常规剂量和优化剂量治疗。比较治疗后24周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症状严重程度指标、影像学指标、实验室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强直性脊柱炎的总体评价(ASAS)的ASAS20、ASAS40及ASAS部分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两组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ASDAS)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加拿大脊柱骨关节研究协会(SPARCC)MR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髂关节X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以上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剂量优化方案用于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病变患者与常规剂量方案具有相近临床疗效,但更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治疗安全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骨关节炎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注射用重组人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依那西普类似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C真核表达质粒的剂量-趋化效应及抑瘤效应研究
18
作者 贺宇飞 张桂梅 +4 位作者 王小红 张慧 袁野 李东 冯作化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5-439,共5页
目的:观察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真核表达质粒剂量-趋化效应关系及不同剂量体内应用时对小鼠H22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了小鼠SLC真核表达质粒(pSLC),体外转染检测pSLC在体外的剂量-趋化效应关系,体内不同剂量的pSLC质粒局部注... 目的:观察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真核表达质粒剂量-趋化效应关系及不同剂量体内应用时对小鼠H22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了小鼠SLC真核表达质粒(pSLC),体外转染检测pSLC在体外的剂量-趋化效应关系,体内不同剂量的pSLC质粒局部注射检测其表达情况及体内的剂量-趋化效应关系,并观察不同剂量的pSLC对小鼠H22肝癌治疗的剂效关系。结果:当剂量在0·5μg以下时,pSLC在体外转染的趋化效应与转染剂量呈正相关,但在0·75μg时明显下降;pSLC体内局部注射时,在所检测的200μg剂量以内,随注射质粒剂量的增加,其表达的mRNA水平逐渐增加,相应地,对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亦逐渐增强,pSLC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亦随其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强(P<0·001)。结论:体内局部转染表达pSLC,能够有效趋化聚集免疫细胞,对肿瘤产生免疫治疗效应。通过提高转染表达效果,可增加SLC趋化作用,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质粒 剂量-趋化效应关系 H22肝癌 基因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对小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分析
19
作者 吴美潮 杨芳芳 +2 位作者 代晨旭 马行军 蔡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瑞马唑仑用于1~6岁患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23年1-7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短小手术(手术时间≤1 h)的小儿患者。纳入标准为:年龄1~6岁,美国麻... 目的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瑞马唑仑用于1~6岁患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23年1-7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短小手术(手术时间≤1 h)的小儿患者。纳入标准为:年龄1~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健康状况分级Ⅰ-Ⅱ级,术前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3分。术前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并对镇静效果进行评估,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其ED50,首例初始剂量设置为0.10 mg/kg,剂量梯度设置为0.02 mg/kg,当患儿镇静评分≥2分、术前PSAS评分<3分且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评分为4分时认定镇静成功(阳性,纳入阳性组),后一例患儿在前一例患儿用药量的基础上减少0.02 mg/kg,当任何一个指标评分达不到设定标准时则认定镇静失败(阴性,纳入阴性组),后一例患儿在前一例患儿用药量基础上增加0.02 mg/kg,当连续有7个阳性、阴性拐点交替显现后结束研究。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Probit)法确定瑞马唑仑术前镇静剂量的ED50、ED95及95%可信区间(CI)。记录患儿手术结束后的麻醉苏醒时间及麻醉期间气道痉挛、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患儿23例,其中阳性组13例,阴性组10例。所有患儿镇静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患儿术前父母分离焦虑程度降低,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静评分及麻醉清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用于1~6岁患儿术前镇静的ED50为0.051 mg/kg(95%CI 0.033~0.065 mg/kg),ED95为0.077 mg/kg(95%CI 0.064~0.161 mg/kg)。所有患儿麻醉期间均未出现气道痉挛、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瑞马唑仑静脉注射用于1~6岁患儿术前镇静的ED50为0.051 mg/kg(95%CI 0.033~0.065 mg/kg),且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患儿 术前镇静 改良序贯法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高危饮酒对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半数有效剂量的影响
20
作者 黄瑾 张珈硕 +7 位作者 王晟昱 韩亚楠 黄攀 冯彤 李艳晓 孙朝辉 赵光月 王春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长期高危饮酒对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半数有效剂量(ED_(50))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的男性患者46例,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患者饮酒情况分为两组:非饮酒组(n=... 目的探讨长期高危饮酒对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半数有效剂量(ED_(50))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的男性患者46例,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患者饮酒情况分为两组:非饮酒组(n=24)和长期高危饮酒组(n=22)。采用Dixon序贯法确定无痛胃镜检查中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的ED_(50)和95%有效剂量(ED_(95))。麻醉诱导时缓慢静脉注射阿芬太尼5μg/kg和瑞马唑仑,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下颌松弛,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1分后进行胃镜检查。瑞马唑仑初始剂量0.2 mg/kg,剂量梯度为0.02 mg/kg。瑞马唑仑的剂量根据上一位患者的阳性或阴性反应而增加或减少一个剂量梯度。阳性反应定义:注射瑞马唑仑3 min后患者MOAA/S评分>1分,或进镜时出现呛咳、吞咽、体动等影响操作的反应。结果非饮酒组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ED_(50)和ED_(95)分别为0.115 mg/kg(95%CI 0.104~0.126 mg/kg)和0.135 mg/kg(95%CI 0.125~0.189 mg/kg),长期高危饮酒组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ED_(50)和ED_(95)分别为0.125 mg/kg(95%CI 0.112~0.137 mg/kg)和0.146 mg/kg(95%CI 0.135~0.216 mg/kg)。与非饮酒组比较,长期高危饮酒组瑞马唑仑的ED_(50)和ED_(95)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用于长期高危饮酒患者的ED_(50)为0.125 mg/kg,长期高危饮酒可增加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有效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 瑞马唑仑 阿芬太尼 胃镜检查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