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 o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ce
1
作者 SHI Cai-yun AN Zi-xuan LI We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74-675,共2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CH)o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mice.METHODS A total of 60 male SPF Kunming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reforming longa 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CH)o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mice.METHODS A total of 60 male SPF Kunming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reforming longa method into sham group(sham),model group(tMCAO,reforming longa method),CH 0.2 and 0.5 g·kg-1 groups and positive drug control group(edaravone 0.008 g·kg-1).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were performed 24 h after opera⁃tion.Mice with scores ranged between 1 and 3 were included in subsequent experiments.Each group had 8 mice.CH edaravone and normal sa⁃line were ip injected for 5 d.The tMCAO group and the sham group were administered the same amount of normal saline as administration groups.TTC staining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volume of cerebral infarction;ELISA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1β(IL-1β),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and interferon-γ(IFN-γ)in serum and penumbra.RESULTS TTC stai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infarction in sham group.Compared with tMCAO group,the infarct volume in each administr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1).ELISA results showed that IL-6,IL-1βand IFN-γin serum and penumbra wer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MCAO group and sham group(P<0.01),and BDNF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1).Compared with tMCAO group,IL-6,IL-1βand IFN-γin serum and ischemic penumbra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ll administration groups(P<0.01),while the content of BDNF was in⁃creased in CH 0.2 g·kg-1 group and edaravone 0.008 g·kg-1 group(P<0.05),and other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CONCLU⁃SION CH could reduce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vol⁃ume and improve the nerve injury caused by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The mechanism was related to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IL-6,IL-1βand IFN-γand in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BDNF possib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teomic study on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to ischemia-reperfusion lung injury
2
作者 ZHANG Chun-fang CHEN Zhu-chu +3 位作者 GUO Hai-zhou ZHANG Heng XIAO Zhi-qiang CHEN Sheng-x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304-309,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protein expression of lung tissue of rabbit after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and try to elucidate the potential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IP.Methods 12 domestic rabbits were rando...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protein expression of lung tissue of rabbit after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and try to elucidate the potential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IP.Methods 12 domestic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IP and group control(6 rabbits in each group).All the left lungs were afflicted by ische mia-reperfusion injury except that those in group IP were subject to IP prior to ischemic phase.2-DE was employed to separate the total protein of the lung tissue.PDQuest analysis software was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ly expressed protein spot.MALDI-TOF-MS and Mascot database searching were exploited to identify these proteins.Results 1)IP attenuated the ischemia-reperfusion lung injury.2)The proteomic analysis showed 35 target proteins,of which 17 were characterized such as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delta catalytic subunit.Conclusions 1)Proteomic is a promising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IP and ischemia-reperfusion lung injury.2)That IP inhibits inflammatory cascades through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may be one of its protective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OM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n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well-controlled blast induced traumatic limb fracture in rats
3
作者 Luyang Xu Xiancheng Yu +4 位作者 Clement DFavier Ibidumo Igah Thuy-Tien Nguyen Warren Macdonald Anthony MJ.Bull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68-176,共9页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is a consequence of traumatic bone and tissue damage,which occurs in 65%of military casualties with blast-associated amputations.However,the mechanisms behind blast-induced HO remain unclea...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is a consequence of traumatic bone and tissue damage,which occurs in 65%of military casualties with blast-associated amputations.However,the mechanisms behind blast-induced HO remain unclear.Animal models are used to study blast-induced HO,but developing such models is challenging,particularly in how to use a pure blast wave(primary blast)to induce limb fracture that then requires an amputation.Several studies,including our recent study,have developed platforms to induce limb fractures in rats with blast loading or a mixture of blast and impact loading.However,these models are limited by the survivability of the animal and repeatability of the model.In this study,we developed an improved platform,aiming to improve the animal's survivability and injury repeatability as well as focusing on primary blast only.The platform exposed only one limb of the rat to a blast wave while providing proper protection to the rest of the rat's body.We obtained very consistent fracture outcome in the tibia(location and pattern)in cadaveric rats with a large range of size and weight.Importantly,the rats did not obviously move during the test,where movement is a potential cause of uncontrolled injury.We further conducted parametric studies by varying the features of the design of the platform.These factors,such as how the limb is fixed and how the cavity through which the limb is placed is sealed,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esulting injury.This platform and test setups enable well-controlled limb fracture induced directly by pure blast wave,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step towards a complete in vivo animal model for blast-induced HO induced by primary blast alone,excluding secondary and tertiary blast injury.In addition,the platform design and the findings presented here,particularly regarding the proper protection of the animal,hav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investigating localized blast injuries,such as blast induced brain and lung inju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injury BIOMECHANICS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limb fracture Blast wave Anim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人下肢生物力学计算模型和aPLI腿型生物仿真度比较
4
作者 崔世海 杨宇 +2 位作者 闫晓晓 李海岩 贺丽娟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9-1245,共7页
为了探究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与先进行人腿型冲击器(aPLI)在行人保护碰撞测试过程中响应的差异性,基于2021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行人保护评价指标,对国人第五十百分位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和aPLI腿型有限元模型在跑车(RDS)、家庭轿车... 为了探究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与先进行人腿型冲击器(aPLI)在行人保护碰撞测试过程中响应的差异性,基于2021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行人保护评价指标,对国人第五十百分位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和aPLI腿型有限元模型在跑车(RDS)、家庭轿车(FCR)、多用途车(MPV)和运动型多用途车(SUV)这4种不同简化车型中的运动学响应及下肢碰撞损伤进行比较,同时在SUV车型中进行刚性腿(TRL)碰撞仿真以评估发动机罩前缘对行人骨盆造成的损伤。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车型碰撞仿真中,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与aPLI腿型在运动学响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损伤评估方面,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胫骨弯矩最大值均小于aPLI腿型,未设置长骨和韧带失效的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股骨弯矩最大值相比设置失效形式的下肢有限元模型与aPLI腿型更接近;在RDS车型碰撞仿真中,未设置失效的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股骨弯矩最大值与aPLI腿型差异较为明显;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在下肢损伤评估方面更为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保护 行人下肢有限元模型 aPLI腿型 下肢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冲击伤影像学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
5
作者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学组 《磁共振成像》编委会 +4 位作者 袁慧书 潘诗农 陈伟 张连阳 夏爽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35,共9页
冲击伤是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超压直接作用于机体导致的损伤。近年来,工程事故等爆炸所致的严重四肢冲击伤事件频发。另一方面,现代影像技术发展的不断进步,影像检查在系统性评估四肢皮肤及皮下软组织、肌肉、神经血管及骨与关节的创伤... 冲击伤是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超压直接作用于机体导致的损伤。近年来,工程事故等爆炸所致的严重四肢冲击伤事件频发。另一方面,现代影像技术发展的不断进步,影像检查在系统性评估四肢皮肤及皮下软组织、肌肉、神经血管及骨与关节的创伤程度、临床干预及预后恢复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指导影像学在四肢冲击伤评估中的应用,我们组织我国影像学等相关领域专家编撰本共识,以明确四肢冲击伤的影像诊断标准,并规范相关影像学分级评估原则及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伤 四肢创伤 专家共识 影像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空降兵伞降着陆损伤因素分析
6
作者 任海龙 曹双辉 +2 位作者 彭瀚 豆清波 索涛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8-240,共13页
空降兵伞降着陆损伤一直是航空医学和特种医学关注的重点,研究其着陆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对空降兵损伤防护和预防至关重要。针对空降兵着陆冲击下肢损伤,利用全球人体生物力学模型对影响空降兵着陆冲击下肢损伤的因素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空降兵伞降着陆损伤一直是航空医学和特种医学关注的重点,研究其着陆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对空降兵损伤防护和预防至关重要。针对空降兵着陆冲击下肢损伤,利用全球人体生物力学模型对影响空降兵着陆冲击下肢损伤的因素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着陆冲击过程中,股骨、胫骨等下肢长骨受损伤概率较小,但跟骨、距骨以及半月板容易因长骨对其挤压造成损伤,易损伤区域包括跟骨结节内侧突、距骨滑车面以及外侧半月板前角;不同着陆场景损伤机制的差异,下降速度能显著影响地面冲击力从而大幅度增加下肢长骨患应力性骨折的概率;水平风速能影响其重心位置而增加踝关节损伤概率;地面条件通过影响冲击接触时长而增加踝关节尤其是跟骨损伤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降兵 伞降 着陆损伤 生物力学机制 下肢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对下肢功能及单脚跳跃落地动作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7
作者 薛博士 杨晓巍 +2 位作者 王霞 周志鹏 郑亮亮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9-947,共9页
目的 明确在优势与非优势肢体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对患者单脚跳跃落地生物力学特征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招募49名受试者,包括优势重建组、非优势重建组和健康对照组。对其双侧肢体... 目的 明确在优势与非优势肢体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对患者单脚跳跃落地生物力学特征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招募49名受试者,包括优势重建组、非优势重建组和健康对照组。对其双侧肢体进行单脚跳跃落地、膝关节等速肌力、Y平衡和单脚跳跃距离测试。通过红外动作捕捉系统、测力台采集单脚跳跃落地中的运动学、动力学数据,使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肌力。采用双因素混合设计方法分析观察肢体与组别对各项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 优势侧重建组健侧相较于非优势侧重建组健侧,在单脚跳跃落地中存在更大的膝外翻角、外旋角和膝外翻力矩,且优势侧重建组双侧膝屈角小于对照组。两组ACLR患者间的膝关节肌力、Y平衡得分和单脚跳跃距离无差异,但非优势侧重建组双侧Y平衡得分小于对照组。结论 优势与非优势侧ACLR对患者术后膝关节肌力、动态姿势控制以及单脚跳跃功能并无影响,但优势侧ACLR患者健侧较非优势侧ACLR患者存在更大的膝外翻、外旋角和膝外翻力矩,提示其可能存在更高的ACL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优势 前交叉韧带重建 单脚跳跃 落地动作 膝关节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机器人联合体外冲击波在轻、中度肩袖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张大冬 朱得婷 +4 位作者 周云 李凯 卢茜 刘奕 张全兵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871-2877,共7页
目的 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ULRR)联合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ESW)在轻、中度肩袖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轻、中度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A组(基础康复)、B组(基础康复+ESW)、C... 目的 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ULRR)联合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ESW)在轻、中度肩袖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轻、中度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A组(基础康复)、B组(基础康复+ESW)、C组(基础康复+ESW+ULRR)各30例。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肩部疼痛,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评估患者本体感觉,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患肩三角肌中束、冈上肌、冈下肌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标准量角器测量患肩外旋、外展和前屈主动活动范围(AROM),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MS)评估患者肩部整体功能,评估对比3组疗效及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VAS评分和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显著下降,三角肌中束、冈上肌、冈下肌iEMG和RMS,肩外旋、外展和前屈AROM,以及CMS各项评分(疼痛、日常生活活动、主动活动范围、肌力)显著升高,且C组以上各项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临床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轻、中度肩袖损伤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体外冲击波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能缓解疼痛,还能改善运动功能和本体感觉,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康复机器人 体外冲击波 肩袖损伤 运动功能 本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和脊髓损伤下肢功能康复效果的系统综述
9
作者 王晓锋 胡梦巧 +4 位作者 汪嫣 魏坤 徐文竹 任丹 马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14-921,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并探讨不同技术类型与控制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基于PRISMA指南,检索2020年至2024年Scopus、Web of Science、P... 目的系统评价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并探讨不同技术类型与控制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基于PRISMA指南,检索2020年至2024年Scopus、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中相关随机对照试验。采用PEDro量表评估文献质量,综合分析RAGT在步行能力、平衡功能、下肢肌力和功能独立性等方面的疗效。结果最终纳入8项研究,涉及702例参与者,主要来自中国、意大利、印度、土耳其和波兰等,研究设计均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成年脑卒中或脊髓损伤患者,涵盖多种亚型;主要发表在老年神经科学、生物科学、医学和运动科学等领域的期刊,发表时间集中在2020年至2024年。干预方式涉及3类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基于跑台的系统(末端执行器与外骨骼型)、地面行走式和专用关节与平台式机器人。训练频率每次20~45 min,每天1~2次,每周1~7 d,共2~10周。RAGT显著改善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参数和下肢肌力,但在功能独立性上的效果存在异质性。自适应控制策略(如按需辅助)较固定参数模式更优。基于跑台的系统(如Lokomat)和地面外骨骼(如EKSO-GT)各具优势,前者适用于早期康复,后者更促进真实环境适应。结论RAGT是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步态和下肢功能康复的有效手段,干预效果取决于外骨骼机器人的个别化以及适应性的控制策略和模式的建构,3类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自适应控制模式。在康复训练中,要设计特定的下肢活动任务,并且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自适应活动和控制模式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脊髓损伤 步态 下肢运动功能 外骨骼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AQP-4 on blood-brain barrier damage after 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10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150-150,共1页
Aquaporin-4 (AQP-4), a water-channel protein,is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brain, which is important ele- m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brain edem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pid transmembrane transport. AQP-4 ex... Aquaporin-4 (AQP-4), a water-channel protein,is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brain, which is important ele- m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brain edem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pid transmembrane transport. AQP-4 ex- pression up-regulates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making the astrocytic endfeet swelling, with the con- sequence of the injury of blood-brain barrier(BBB) , increasing the permeability of BBB, render too much water in the blood flow to the brain parenchyma, which results in cytotoxic edema, disorde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addintion, the increased permeability of BBB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cerebral stroke,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hat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QP-4 with BBB further and restore the blood-brain barrier injury be a new strategy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P-4 brain EDEMA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lood-brain barrier astrocytic endfeet SWELLING CYTOTOXIC EDE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肢体肌力及TcPO_(2)构建ICU病人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雅萍 王晨 +2 位作者 李莉 蒋叶伟 张耀文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44-1549,共6页
目的:采用肢体肌力及经皮氧分压(TcPO_(2))联合临床资料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压力性损伤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429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按照7∶3比例将病人分为训练集(n=299)... 目的:采用肢体肌力及经皮氧分压(TcPO_(2))联合临床资料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压力性损伤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429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按照7∶3比例将病人分为训练集(n=299)与测试集(n=130)。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病人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并借助随机森林算法构建随机森林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训练集299例病人中71例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3.7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Braden评分、TcPO_(2)、肢体肌力、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是ICU病人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随机森林模型中预测因子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TcPO_(2)、APACHE-Ⅱ评分、肌体肌力、Braden评分、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合并糖尿病。测试集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灵敏度为84.5%,特异度为81.4%;随机森林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4.2%。结论:ICU病人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为TcPO_(2)、APACHE-Ⅱ评分、肢体肌力、Braden评分、机械通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合并糖尿病,且随机森林模型对ICU病人压力性损伤风险的预测性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压力性损伤 肢体肌力 经皮氧分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半月板损伤与下肢力线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慧林 谢峰 +3 位作者 徐明灯 马剑 董博赞 何小强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目的 比较退变性内侧半月板损伤与外侧半月板损伤之间下肢力线差异,探究半月板损伤与下肢力线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经关节镜手术治疗的退变性半月板损伤患者9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龄40~59岁,中位年龄52岁... 目的 比较退变性内侧半月板损伤与外侧半月板损伤之间下肢力线差异,探究半月板损伤与下肢力线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经关节镜手术治疗的退变性半月板损伤患者9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龄40~59岁,中位年龄52岁。内侧半月板损伤组47例,外侧半月板损伤组43例。在全长片上测量髋-膝-踝角(HKA角)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内侧半月板损伤组与外侧半月板损伤组患者性别、年龄、下肢侧别、体质量指数、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侧半月板损伤组HKA角为(177.20±2.46)°,外侧半月板损伤组为(181.05±3.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退变性内侧半月板损伤与外侧半月板损伤之间HKA角存在差异,下肢力线与退变性半月板损伤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半月板损伤 下肢力线 HKA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在离断肢体保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志博 管延军 +5 位作者 宋翔宇 董阳辉 杨博尧 崔梦一 许文静 彭江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4-829,共6页
肢体离断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对离断肢体实施安全有效的保护是肢体再植成功的关键。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已经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很大突破,可长时间维持器官和组织的活性功能,延长其保存时间,在大动物模型以及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 肢体离断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对离断肢体实施安全有效的保护是肢体再植成功的关键。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已经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很大突破,可长时间维持器官和组织的活性功能,延长其保存时间,在大动物模型以及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同时这项技术有望为离断肢体的保存和功能恢复提供新的参考。因此,本文就静态冷保存在离断肢体保存中存在的问题、机械灌注的发展历程、离断肢体常温机械灌注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有待解决问题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发展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以期推动该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断肢体 肢体保存 静态冷保存 常温机械灌注 肢体再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灌注液 含氧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VHD型预定制矫形鞋垫预防海军新兵下肢过劳性损伤: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14
作者 王黎平 徐一宏 +2 位作者 鲍宏玮 贾邯梦 徐卫东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2-1167,共6页
目的探讨VHD型预定制矫形鞋垫是否可以降低海军新兵下肢过劳性损伤(LLOI)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参加入伍训练的400名男性海军新兵,随机分配至试验组(n=200)和对照组(n=200)。在入伍训练期间,试验组穿着VHD型预定制矫形鞋垫,对照组不穿鞋垫... 目的探讨VHD型预定制矫形鞋垫是否可以降低海军新兵下肢过劳性损伤(LLOI)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参加入伍训练的400名男性海军新兵,随机分配至试验组(n=200)和对照组(n=200)。在入伍训练期间,试验组穿着VHD型预定制矫形鞋垫,对照组不穿鞋垫。1周后进行问卷调查,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新兵的矫形鞋垫进行重新塑形。12周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新兵健康资料。主要研究结果为新兵入伍训练期间LLOI的发生率,次要研究结果为新兵参加入伍训练发生LLOI的类型、因LLOI损失的训练时间、穿着矫形鞋垫的舒适度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基线测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发生76例LLOI,其中试验组24例(12%)、对照组52例(26%)。最常见的LLOI类型为足底筋膜炎。试验组因LLOI损失的训练时间共为51 d(2.12 d/人),对照组则为123 d(2.37 d/人)。试验组穿着矫形鞋垫1周和12周后舒适度评分分别为(3.76±1.87)和(2.03±1.74)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36/200)和5%(10/200),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足弓疼痛。结论VHD型预定制矫形鞋垫可降低新兵LLOI的发生率,减少因LLOI导致的训练时间损失,穿着舒适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HD型预定制矫形鞋垫 新兵 下肢过劳性损伤 训练伤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面碰撞中乘员下肢损伤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志鹏 凡沙沙 +1 位作者 段大禄 贾丽刚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140,共5页
某车型在开发过程中正面碰撞工况中存在前排乘员侧假人下肢小腿压缩力和膝部盖移量过高问题,通过对试验中假人下肢运动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正碰工况有限元约束系统仿真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仿真对标,找到假人下肢小腿压缩力和膝盖滑... 某车型在开发过程中正面碰撞工况中存在前排乘员侧假人下肢小腿压缩力和膝部盖移量过高问题,通过对试验中假人下肢运动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正碰工况有限元约束系统仿真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仿真对标,找到假人下肢小腿压缩力和膝盖滑移量过高的主要原因,并且通过改变地毯造型面结构,限制脚部在碰撞过程中的向前运动距离,有效降低了假人下肢小腿轴向压缩力和膝盖滑移量,同时总结出脚部区域地毯面和仪表板腿部接触区域造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损伤 正面碰撞 有限元分析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乘用车前部造型的改变对行人下肢损伤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丙雨 刘天泉 +3 位作者 韩勇 Otte Dietmar 秦利燕 李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1-297,共7页
研究了欧盟行人保护指令发布后车辆前部造型的变化,以及该变化对行人下肢损伤的影响。为此,在德国深度事故调查数据库选取了283起带有行人下肢损伤的事故案例,并将事故案例以欧洲行人保护指令发布时间为界限分为两组。首先采用描述性统... 研究了欧盟行人保护指令发布后车辆前部造型的变化,以及该变化对行人下肢损伤的影响。为此,在德国深度事故调查数据库选取了283起带有行人下肢损伤的事故案例,并将事故案例以欧洲行人保护指令发布时间为界限分为两组。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统计了两组案例中各个事故车辆前部结构值,然后利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找出两组案例车型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前部结构参数,最后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别建立两组案例车型与行人下肢严重损伤和腓骨/胫骨骨折风险曲线,分析行人保护指令发布后车辆前部造型的改变及对行人下肢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的车型具有更宽的前保险杠和更浅的保险杠伸出量,更高的引擎盖前缘以及更低的副保险杠下缘高度。在0~40 km/h的碰撞速度内,对于年龄不超过60岁的行人,行人保护指令发布后生产的车型对行人整体下肢严重损伤和腓骨/胫骨的保护性能相比于以往的车型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秩检验 逻辑回归 行人下肢损伤风险 汽车前部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对人断肢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阳辉 宋翔宇 +7 位作者 杨鎏璞 贾志博 陈蕾佳 陈恒 杨占程 左浩辰 许文静 彭江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4-771,共8页
目的探讨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常温机械灌注对人离断肢体的保存作用。方法采用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灌注人离断肢体6 h。每小时取灌注液检测血氧分压、Na^(+)、K^(+)、Ca^(2+)、pH值、葡萄糖、乳酸及肌酸激酶水平,取浅层屈肌检... 目的探讨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常温机械灌注对人离断肢体的保存作用。方法采用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灌注人离断肢体6 h。每小时取灌注液检测血氧分压、Na^(+)、K^(+)、Ca^(2+)、pH值、葡萄糖、乳酸及肌酸激酶水平,取浅层屈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2、IL-1变化。灌注0 h、6 h取适量前臂浅层屈肌,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骨骼肌细胞间隙及糖原消耗情况。每2 h取适量前臂血管,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灌注开始前及灌注6 h行X线造影,观察指端末梢血管充盈度。结果灌注过程中氧分压处于正常范围。Na^(+)在1 h出现高峰,达到138.7 mmol/L,之后波动于正常范围;K^(+)在2 h出现高峰,为6.08 mmol/L,之后下降,波动于正常范围;Ca^(2+)在4 h达高峰,为1.03 mmol/L。葡萄糖在灌注开始时逐渐降低,灌注2 h时达最低值17.7 mmol/L,之后维持动态平衡。pH值在灌注6 h降低为7.28,乳酸水平在灌注1 h时升高,达到9.6 mmol/L,之后逐渐呈下降趋势。肌酸激酶水平从灌注开始升高,于2 h到达高峰,为20030 U/L,之后下降,在灌注结束时保持稳定。灌注结束肌纤维形态正常,肌纤维间隙略有增大,骨骼肌糖原未见明显蓄积。灌注0 h时血管内皮凋亡细胞数量较多,6 h时凋亡细胞数量减少。灌注0 h时血管充盈明显,6 h时指间部分血管充盈程度减低。结论人源化基因修饰猪血红细胞常温机械灌注人断肢能持续稳定的供能供氧,保持灌注液离子酸碱度平衡,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对离断肢体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机械灌注 基因修饰猪 红细胞 离断肢体 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因子 酸碱度 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毁损伤体外循环氧合支持系统的研发思考
18
作者 袁涛 杨晓江(综述) 包倪荣(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战争一触即发,训练伤和战创伤的综合救治是各国卫勤保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战区医院需要承担的主要战略任务。训练和作战过程中肢体毁损离断伤是最常见的危重情况之一。如何有效保存离断肢体的活性,减少伤残率是外... 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战争一触即发,训练伤和战创伤的综合救治是各国卫勤保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战区医院需要承担的主要战略任务。训练和作战过程中肢体毁损离断伤是最常见的危重情况之一。如何有效保存离断肢体的活性,减少伤残率是外科医师需要深入研究的疑难课题。文章对拟研发肢体毁损伤体外循环氧合支持系统,避免肢体早期缺血坏死,为基地医院成功救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形成符合作战战场条件的肢体毁损伤控制技术理论体系等相关问题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毁损伤 体外循环系统 供血不足 战创伤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陈晓光 白涛 +1 位作者 王俊科 吴滨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6-257,共2页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是否具有早期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经典缺血预适应组(PC组);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适应组(PL组)。建立体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动...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是否具有早期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经典缺血预适应组(PC组);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适应组(PL组)。建立体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分别结扎前降支30min,再灌注120min,观察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血中磷酸肌酸激酶(CPK)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I组CK及LDH含量明显升高(P<0.05);PC组、PL组与I组比较,心肌梗死范围明显缩小(P<0.05)。结论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早期保护作用,能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缺血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水清 李延萍 +4 位作者 高维亮 冯俊芳 武小刚 薛小强 贺卫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6期503-504,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外科常规手术及降颅压、营养神经、支持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比较两组患...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外科常规手术及降颅压、营养神经、支持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残疾分级量表测评的评分,以及两组患者颅脑损伤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康复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MA、MBI、残疾功能缺损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肢体功能 康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