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6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缺水地区“四水四定”创新管理战略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浩 周祖昊 +8 位作者 褚俊英 王花兰 熊伟 周添红 左芸 张旭昇 马凯 马明月 邓全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给甘肃省、黄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甘肃省黄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给甘肃省、黄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甘肃省黄河流域为北方缺水地区代表,分析了存在的主要水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和所处的战略地位,剖析了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新形势下甘肃省黄河流域“四水四定”创新管理的战略对策,包括开展顶层设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推进开展试点建设等。北方缺水地区实施“四水四定”的核心在于要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优化生态、能源和粮食发展格局,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的人口、城市、灌溉和产业发展规模,提升水与“城-地-人-产”的适配性,从根本上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甘肃省 刚性约束 体制创新 管理机制 北方缺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典型绿洲灌区多目标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以丰乐河灌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建伟 张新民 +1 位作者 侯健哲 降亚楠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426,共13页
以农业灌溉用水量最小、粮食作物产量最大、作物经济效益最大和区域分水差异最小为目标,根据灌区未来不同节水措施程度,在支渠尺度上分别构建现状水平、渠道防渗、管道输水、节水灌溉4种灌溉情景的农业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采用N... 以农业灌溉用水量最小、粮食作物产量最大、作物经济效益最大和区域分水差异最小为目标,根据灌区未来不同节水措施程度,在支渠尺度上分别构建现状水平、渠道防渗、管道输水、节水灌溉4种灌溉情景的农业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采用NSGA-Ⅲ算法对河西走廊典型绿洲灌区-丰乐河灌区的作物种植面积和灌溉水量进行联合优化配置.研究结果表明:支渠层次上的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包含更多的地域特征和时空约束,可以为决策过程提供基于Pareto解集不同偏好的精细化配水和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农业灌溉用水量与粮食作物产量和作物经济效益呈正相关关系,灌溉水量每增加10000 m^(3),优化筛选过程中倾向于粮食产量平均增加6954 kg或经济收益平均提高27400元;随着不同程度节水措施的实行,管道输水和节水灌溉分别节省7.8×106 m^(3)和1.1×107 m^(3)的农业灌溉用水,每年节水收益分别可达135元/hm 2和190元/hm 2,同时在粮食作物产量目标上均呈现约8.1%的增长,区域分水差异减少了1500 m^(3)/hm 2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干旱绿洲灌区种植结构、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乐河灌区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 多目标优化 NSGA-Ⅲ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建国 李晶晶 余红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结果]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3.13万km^(2),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9.13%。从水土流失分布来看,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两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1.06%;从地类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草地、林地和耕地,共占比86.80%。与2020年、2011年、1999年和1985年相比,2021年水土流失分别减少0.29万km^(2),3.43万km^(2),16.94万km^(2),22.30万km^(2),与1985年相比,强烈及以上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6.42万km^(2),减幅83.84%。[结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高强度侵蚀减少与年度监测成果未考虑沟道侵蚀有关;该区应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持续加强旱作梯田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强病险淤地坝出险加固,实施固沟保塬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变化 水土流失治理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时间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樊明 沈强云 +3 位作者 李红霞 曾宝安 陈嘉 张双喜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1-14,共4页
为探究不同灌水时间对春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在干播湿出种植方式下,设置4种不同头水灌溉时间,研究其对土壤温度及春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可以提高土壤温度,而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于小麦出苗和生长发育;... 为探究不同灌水时间对春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在干播湿出种植方式下,设置4种不同头水灌溉时间,研究其对土壤温度及春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可以提高土壤温度,而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于小麦出苗和生长发育;在播种后第10天(3月14日左右)开始灌溉头水是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最佳灌溉头水时间,小麦有效分蘖率最高(72.1%),穗数最多(583.5万穗/hm^(2)),产量最高(10011.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灌水时间 产量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及经济效益初探
5
作者 何进勤 雷金银 +2 位作者 桂林国 罗昀 金建新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6期63-69,共7页
针对引黄灌区不同种植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变化不明等生产实际问题,以该区典型种植模式——蔬菜连作、玉米连作、粮菜轮作、麦后复种为研究对象,通过3年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结合周边调研数据,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 针对引黄灌区不同种植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变化不明等生产实际问题,以该区典型种植模式——蔬菜连作、玉米连作、粮菜轮作、麦后复种为研究对象,通过3年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结合周边调研数据,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及其产量效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引黄灌区滴灌种植蔬菜连作和麦后复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较高,与漫灌相比,分别节水25.0%~44.7%,节肥23.1%~54.4%。滴灌种植下,连作种植(蔬菜连作和玉米连作)与轮作种植相比,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锌含量降低5.7%~28.7%,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降低幅度逐渐增大;同时连作种植显著增加了下层(20~10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玉米连作较其他处理表层土壤有效锌含量降低11.4%~28.0%,蔬菜连作80~100cm剖面土壤硝态氮含量(9mg·kg^(-1))增加近1倍。由此可见,无论蔬菜连作还是玉米连作0~100 cm剖面土壤养分淋失较高,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种植方式 土壤养分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指数算法的黄河流域水体面积变化及归因分析
6
作者 陶洁 任磊 +2 位作者 梅晓敏 师晨 左其亭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6,114,共9页
基于GEE云平台、Landsat5/7/8数据、JRC数据集,利用混合指数法提取了1986—2021年黄河流域及典型湖库的地表水体面积,并分析了其空分布特征;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永久性水体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进行... 基于GEE云平台、Landsat5/7/8数据、JRC数据集,利用混合指数法提取了1986—2021年黄河流域及典型湖库的地表水体面积,并分析了其空分布特征;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永久性水体面积变化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表水体提取的生产者精度为99.39%、用户精度为91.51%、总体精度为94.22%、Kappa系数为0.878 5,提取效果较好;1986—2021年黄河流域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典型湖库中扎陵湖、鄂陵湖、东平湖、龙羊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的永久性水体面积呈增加趋势,红碱淖和刘家峡水库呈略减少的趋势;人类活动是黄河流域永久性水体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降水量贡献率逐渐增大,气温和太阳辐射贡献率降低,但气温的贡献率仍为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提取 地表水体面积 永久性水体面积 混合指数算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和播深对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樊明 沈强云 +4 位作者 魏亦勤 马广福 李红霞 曾宝安 张双喜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8-54,共7页
为了提高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干播湿出技术的播种质量和产量,以春小麦品种宁春58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干播湿出种植条件下条播播深3 cm(CK)、条播播深6 cm(TS)、匀播播深3 cm(YQ)、匀播播深6 cm(YS)4个处理的小麦生育期、茎秆特征、产... 为了提高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干播湿出技术的播种质量和产量,以春小麦品种宁春58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干播湿出种植条件下条播播深3 cm(CK)、条播播深6 cm(TS)、匀播播深3 cm(YQ)、匀播播深6 cm(YS)4个处理的小麦生育期、茎秆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以期探讨该地区小麦干播湿出种植技术的最佳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春小麦出苗期匀播早于条播,但成熟期条播早于匀播,收获穗数匀播比条播平均增加38万穗/hm^(2);植株第2节间茎秆粗、茎秆强度表现为匀播高于条播,且匀播比条播平均穗粒数增加1粒,千粒质量增加0.6 g,产量增加341.25 kg/hm^(2)。同一播种方式下,播深6 cm比3 cm出苗时间延迟,第2节间茎秆平均长度增加0.96 cm,收获穗数减少105万穗/hm^(2),每穗粒数减少4粒,产量减少1664.25 kg/hm^(2)。匀播播深3 cm处理的收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为最高,其产量较其他处理高7.6%~19.8%。综上,在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干播湿出技术的最佳播种方式为匀播播深3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干播湿出 条播 匀播 产量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条件下黄河淤背区路基湿度场模拟与特征分析
8
作者 张渊龙 张天航 郭耀峰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8,共6页
为研究极端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入渗对黄河淤背区粉土路基湿度场的影响,基于省道312郑州境改建工程,使用GIS和MIKE模拟了郑州“7·20”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深度,通过GeoStudio模拟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边坡坡比和边坡高度... 为研究极端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入渗对黄河淤背区粉土路基湿度场的影响,基于省道312郑州境改建工程,使用GIS和MIKE模拟了郑州“7·20”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深度,通过GeoStudio模拟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边坡坡比和边坡高度的路基在积水入渗作用下湿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含水率受地下水位和土质的影响,与路基高度成指数关系;积水入渗过程中右侧边坡含水率变化幅度与地下水位成指数关系;左侧边坡上路堤底入渗距离随坡率的减小而减小,右侧边坡趋势则相反;右侧边坡含水率增幅与边坡高度近似成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淤背区 粉土路基 降雨积水 湿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园生草条件下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特征研究
9
作者 李晓龙 马军 +8 位作者 褚燕南 岳海英 王芳 刘婷 岳芬芬 李元 吴昊 贾永华 田建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6-63,共8页
[目的]明确不同生草种类下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特征,为果园生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采选黑麦草、苜蓿、高羊茅、长柔毛野豌豆4种抗旱、抗寒功能草种,结合自然生草,以清耕为对照,分析不同生... [目的]明确不同生草种类下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特征,为果园生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采选黑麦草、苜蓿、高羊茅、长柔毛野豌豆4种抗旱、抗寒功能草种,结合自然生草,以清耕为对照,分析不同生草品种、不同季节下果园土壤及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在春季和夏季高温期,生草栽培下0~40 cm土壤中播种苜蓿和长柔毛野豌豆土壤含水量较高,生草栽培下0~20、>20~40、>40~60 cm土壤中长柔毛野豌豆、苜蓿、高羊茅处理土壤温度降低率总体较高。在夏季高温期,种植苜蓿或长柔毛野豌豆可使近地层空气温度降低1.5℃左右,使空气湿度增加11.82%以上。[结论]相较于清耕,果园行间播种苜蓿和长柔毛野豌豆可明显增加土壤及近地层空气湿度,降低土壤与近地层空气温度。在春季,果园生草主要通过减小土壤昼夜温差来调控果树生长发育。在夏季高温期,果园生草则主要通过抑制土壤水分散失,增加空气湿度来减少高温干旱对果树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土壤 近地层 温湿度 变化特征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多源融合降水产品综合评价及其水文效应评估
10
作者 雍斌 周振杨 +1 位作者 陶新 吕毅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76,共12页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区降水的时空格局;GSMaP_G在降水量估算方面较其他产品表现更优秀,在以气象站插值数据率定栅格新安江模型参数的方案中,GSMaP_G对黄河源区门玛区间的水文效应评估结果更好;在采用降水产品对栅格新安江模型进行参数率定的方案中,基于DML-TPP和ERA5-L的径流模拟在平水年表现最佳,基于GSMaP_G的模拟结果则更好地复现了丰水年的洪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融合降水产品 水文模拟 栅格新安江模型 误差传播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口适宜生态沙量研究
11
作者 于守兵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0,共7页
黄河入海泥沙在塑造和维持河口生物栖息地和提供近岸海域磷酸盐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河口来沙量锐减,行河流路淤积造陆速率放缓,而不行河流路附近海岸缺乏泥沙补给而持续蚀退。湿地面积萎缩导致生物多样性减... 黄河入海泥沙在塑造和维持河口生物栖息地和提供近岸海域磷酸盐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河口来沙量锐减,行河流路淤积造陆速率放缓,而不行河流路附近海岸缺乏泥沙补给而持续蚀退。湿地面积萎缩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输入河口的磷主要以吸附在泥沙上的颗粒态存在,来沙量减少成为近岸海域N/P升高的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近岸海域磷酸盐浓度约0.50μmol/L可作为适宜参考水平。小浪底调水调沙运用后的2003—2006年黄河河口平均来沙量为2.4亿t/a,磷酸盐浓度、浮游植物物种和细胞量、叶绿素含量超过或接近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可作为适宜的生态沙量。在此条件下现代三角洲基本保持陆地面积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 泥沙 生态 陆地面积 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玉米需水量时空特征及未来趋势
12
作者 申晓晶 陈猷 +1 位作者 栾文杰 周博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53,共11页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 [目的]为探究气象因素和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对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及未来玉米需水量变化趋势。[方法]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需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预测未来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时空演变趋势;利用基于偏导数的敏感性分析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和种植面积变化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玉米需水量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异动性,空间分布趋势呈现由引黄灌区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增,西南整体低于东北趋势。在对未来需水量预测中,惠农、银川站点的作物未来需水量呈上升趋势。在考虑气象因素对玉米需水量的影响上,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最高;单位面积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随着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间的上升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少。整个研究期内,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是导致玉米总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玉米种植规模扩大对总需水量的增加有着较大的影响,而气象因子对该时期的总需水量变化作用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确定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和规模及灌区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种植面积变化 需水量 引黄灌区 重标极差分析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 R/S)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时空特征与耦合协调机制——基于42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13
作者 刘晓琼 张雪静 +3 位作者 杨华 焦璇 陈佩瑶 胡颖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6-739,共14页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机制。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村以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皆整体呈低值波动缓增态势,其中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且其值高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且三者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②制约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障碍因子虽具有趋同性,但其空间差异性亦较为明显;③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度高于耦合协调度,且分别呈弱降和明显增长趋势,目前依次处于拮抗和低度失调阶段;④2020年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高值区及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皆大致沿海西州-鄂尔多斯-南阳-阿坝四地呈“蝶翼状”分布,而两者的低值区则多集中于黄河“几”字湾晋陕豫段部分地级市以及下游地区;⑤影响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因子作用类型以交互作用为主,表明导致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较强,随后依据其作用机理分类构建了促成流域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耦合协调机制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14
作者 赵新正 王喆 +1 位作者 史海金 李培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25,共17页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 推动黄河流域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是实现片区乡村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2010、2015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功能的时空演化及主导功能类型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乡村多功能高值区空间格局呈现异质性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向“多点散布+团簇状”演化,非农生产功能演化具有“多点镶嵌”特征,生活保障功能稳居关中与陕北非市辖区,生态保育功能“南高北低”并呈现“高低同减”的趋势;②基于优势功能现状与相互作用,将主导功能类型划分为4大类12亚类,组合由单一向多元转型;③单因子探测发现,双功能主导型受驱动因素较少但影响更强,交通、生产条件、市场化等因素是弱综合型功能提升的主要制约。交互作用显示,因子间交互具有显著增强效应,呈非线性或双因子增强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陕西省乃至黄河流域片区未来乡村发展功能定位和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乡村地域多功能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评价及空间均衡分析
15
作者 张修宇 未志豪 +3 位作者 时梓尧 韩笑恬 郝林钢 韩春辉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09,120,共8页
为科学评价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的时空特征、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揭示其空间均衡性,给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制定差异化节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包含综合、农业、工业、生活、生态5个维度共12项量化指标的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 为科学评价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的时空特征、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揭示其空间均衡性,给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制定差异化节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包含综合、农业、工业、生活、生态5个维度共12项量化指标的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对2014—2023年河南省引黄受水区14个地级市的节水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估,并基于DEMATEL法与空间均衡分析方法,系统解析了节水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14—2023年,河南省引黄受水区平均节水水平为Ⅳ级,处于较低水平,各地级市节水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利用DEMATEL法分析识别出5个主要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高低排序为计划用水覆盖率(C2)>万元GDP用水量(C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C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C7)>节约用水量占比(C3);3)研究区节水空间均衡度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但随时间推移呈现轻微弱的下降趋势,反映出区域节水发展存在潜在失衡风险,应加强节水政策引导并优化水资源配置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水平评价 TOPSIS模型 DEMATEL法 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复种饲用燕麦种植模式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腾飞 马霞 +6 位作者 刘金龙 王斌 张译尹 李佳旺 马江萍 王小兵 兰剑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7,共11页
为探讨适合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燕麦种植模式,以燕麦、箭筈豌豆和毛苕子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混播模式和3种单播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草地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复种燕麦混播模式相较燕麦单作在土地... 为探讨适合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燕麦种植模式,以燕麦、箭筈豌豆和毛苕子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混播模式和3种单播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草地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复种燕麦混播模式相较燕麦单作在土地资源利用、生产力提升、营养品质改善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复种燕麦混播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土地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1%,复种燕麦×箭筈豌豆对草地生产力提高效果明显,其中干草产量(8.37 t·hm^(-2))、粗蛋白产量(1049.58 kg·hm^(-2))和经济效益(8817元·hm^(-2))较复种燕麦单作显著提高了16.97%、42.49%和30.89%。复种燕麦×毛苕子对营养价值改善明显,其中粗蛋白含量(13.33%)和相对饲喂价值(114.55)较复种燕麦单作显著提高了29.92%和17.78%。综上,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麦后复种模式,对牧草需求量大,可优先选择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模式;对牧草营养品质要求较高,推荐燕麦×毛苕子混播模式。研究结果对宁夏引黄灌区耕地资源潜力的挖掘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混播 粗蛋白产量 营养品质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多时间尺度归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振江 姬广兴 +5 位作者 杨瑞婷 王雨欣 李凡 张亚丽 陈伟强 黄珺嫦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7,共9页
[目的]全面分析黄河源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要素(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67-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年、季和月时间... [目的]全面分析黄河源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要素(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67-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年、季和月时间尺度上分析黄河源区实际蒸发和径流的变化特征,采用ABCD水文模型和月尺度Budyko模型在多时间尺度上定量分离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1)1967-2020年黄河源区实际蒸发量在年、季和月时间尺度上都表现为显著增加的趋势;径流在年尺度、旱季、8月、9月表现为不显著减少趋势,在雨季和7月表现为不显著增加趋势。(2)在年尺度、旱季、8月和9月,气候变化对流域实际蒸发的影响较大,其对实际蒸发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9.61%,108.43%,50.71%,58.17%;在雨季和7月,人类活动对流域实际蒸发的影响较大,其贡献率为62.38%和53.34%。(3)无论是在年尺度、季尺度还是7月、8月、9月,都表现为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较大,贡献率分别为55.58%,56.23%,59.92%,68.70%,51.51%和87.03%。[结论]黄河源区不同时间尺度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多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但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它们的贡献率相差较小,未来仍应注重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实际蒸发 径流 多时间尺度 趋势分析 ABCD水文模型 月尺度Budyk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厚唇裸重唇鱼当下潜在适宜分布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开阳 赵春娴 +7 位作者 吕红健 李筱芹 鲁桃秀 吴彤飞 田辉伍 邓华堂 姚维志 付梅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研究以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为研究对象,基于其53个野外分布位点,并结合筛选后的3组环境因子(包括第1组:气候因子与地形因素;第2组:淡水环境因子;第3组:气候因子、地形因素与淡水环境因子)分别构建MaxEnt模型Ⅰ、... 研究以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为研究对象,基于其53个野外分布位点,并结合筛选后的3组环境因子(包括第1组:气候因子与地形因素;第2组:淡水环境因子;第3组:气候因子、地形因素与淡水环境因子)分别构建MaxEnt模型Ⅰ、Ⅱ、Ⅲ,分析厚唇裸重唇鱼在长江及黄河流域的当下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进一步探讨MaxEnt模型在内陆淡水鱼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1)基于3组环境因子所构建MaxEnt模型Ⅰ、Ⅱ、Ⅲ对厚唇裸重唇鱼当下在长江与黄河流域适宜分布的预测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气候因子与地形因子的基础上,淡水环境因子的添加进一步增加了MaxEnt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2)MaxEnt模型对厚唇裸重唇鱼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当下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结果与其现有分布基本吻合;(3)在长江与黄河流域,MaxEnt模型筛选出影响厚唇裸重唇鱼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草本植被横跨小集水区范围(Hb-rang)、上游平均高程(Up-ele)和温度季节性变异系数(Bio4)。研究结果为厚唇裸重唇鱼野生资源养护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MaxEnt模型在我国其他珍稀濒危鱼类适生区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此外,MaxEnt模型在我国内陆鱼类栖息地保护、鱼类更替及其灭绝驱动因素预测、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外来(或入侵)鱼类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适生区分布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厚唇裸重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城市群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刚 李俊生 +3 位作者 齐月 李庆 王仁德 柳天凤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然而黄河流域上下游自然生态禀赋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城市群之间协同合作不足,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敏感-弹性-压力(...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然而黄河流域上下游自然生态禀赋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城市群之间协同合作不足,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敏感-弹性-压力(SRP)模型和空间主成分法(SPCA)法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基于层次聚类方法,对全域613个县域进行生态脆弱性区划,并探究人为活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生态脆弱性程度较高,平均值达到0.53,生态弹性是生态脆弱性的首要因子,权重为0.55。②在空间上,黄河流域城市群以中度脆弱区为主,面积占比为64.08%。③人为活动对生态脆弱性具有广泛影响,全域76.02%的县域表现出人为活动与生态脆弱性的显著相关性(P<0.05)。④研究确定了8种生态脆弱型,从空间分布来看,中东部农业敏感型地区的面积占比最大,为30.40%,而中心城区脆弱型和矿业脆弱型地区的面积占比最小,分别为0.37%和0.25%。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的生态脆弱度不同,生态脆弱度最高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议采取针对性的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修复措施,推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都市圈 黄河流域 生态敏感性 层次聚类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某工业园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童晓玉 郭静静 +3 位作者 高瑞丽 陈林 薛斌 高锋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6,共7页
采集宁夏黄灌区某工业园区周边农田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8种重金属全量和TCLP提取态含量,并采用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Mn、As、Pb、Cd、Cu、Ni、Zn和Hg的平均值分别为667.3 mg/kg、12.31 ... 采集宁夏黄灌区某工业园区周边农田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8种重金属全量和TCLP提取态含量,并采用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Mn、As、Pb、Cd、Cu、Ni、Zn和Hg的平均值分别为667.3 mg/kg、12.31 mg/kg、24.56 mg/kg、0.091 mg/kg、24.32 mg/kg、29.72 mg/kg、74.96 mg/kg和0.050 mg/kg,与宁夏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积累,且距离工业园区越近,积累越严重,其中Hg的空间分布变异程度较高;8种重金属全量和TCLP提取态含量均分别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TCLP国际标准限值;研究区域土壤目前尚较清洁,农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农田土壤 生态风险评价 工业园区 宁夏平原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