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李芳 罗艳 肖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因IMH行iOCT...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因IMH行iOCT辅助下玻璃体切除的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将所有纳入的患者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行iOCT检查,评估术中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形态变化,内界膜剥除的完整性,黄斑裂孔边缘的形态,以及术中黄斑区视网膜微损伤等情况。比较3种手术方式治疗后,患眼的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筛选后共有7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2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7.88±7.21)岁,随访6个月。在所有手术患者中,完成内界膜剥除后,iOCT观察到有15只患眼黄斑裂孔边缘出现了形态学变化,有18(18/72,25%)只眼出现术中视网膜微损伤,其中12只眼出现神经纤维层的异常,如神经纤维层出血,另6只眼出现视网膜内层结构的轻度抬高。iOCT显示首次剥膜完成后,8(8/72,11.1%)只患眼仍可观察到前膜碎片,提示剥膜不完整,进行了2次剥除,其余64只眼则完全剥除。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均通过iOCT得到确认。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患者眼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BCVA均高于术前,结果差异显著(均P<0.05)。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裂孔闭合率分别为89.7%、91.3%、95.0%,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填塞术和内界膜翻转覆盖术都是治疗IMH的有效术式。iOCT能够在术中清晰地实时动态观察黄斑区视网膜的形态,尤其是黄斑裂孔的细微结构改变,有利于提升术者对手术区域的认识,指导手术操作,优化手术决策,改善手术后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剥除术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 内界膜填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填塞与内界膜翻转填塞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楚翘 周激波 +3 位作者 姚腾腾 王泽淇 高慧芹 汪朝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5例16眼。所有患者均接受PPV,根据术中黄斑裂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羊膜填塞组7例7眼和内界膜填塞组8例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情况并判定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人羊膜填塞组6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即复位,内界膜填塞组所有术眼均实现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初次手术后,人羊膜填塞组5眼黄斑裂孔闭合,内界膜填塞组8眼黄斑裂孔闭合,2个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4.420,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优于术前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183,P>0.05)。人羊膜填塞组和内界膜填塞组分别有2眼和4眼出现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给予降眼压治疗1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及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均安全有效,且人羊膜填塞术在伴随复杂的眼底情况时也能保持良好的视网膜解剖学复位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羊膜填塞 内界膜翻转填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的配对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曹维 肖博 +3 位作者 王莹 楚艳华 李岩 韩泉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1-734,共4页
目的用配对研究的方法评价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MH患者34例(34眼),将情况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两组,A组术中行内界膜翻瓣术、B... 目的用配对研究的方法评价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MH患者34例(34眼),将情况相近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两组,A组术中行内界膜翻瓣术、B组术中行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MH闭合形态及椭圆体区闭合率等指标。结果A组术后BCVA为(0.50±0.07)log MAR,明显好于B组(0.91±0.12)log 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6,P=0.002);A组裂孔闭合率为94.1%(16/17),B组闭合率为70.6%(1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A组U型闭合8例,V型闭合7例,W型闭合1例;B组U型闭合4例,V型闭合8例,W型闭合0例;A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29.4%,B组椭圆体区闭合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瓣术可提高MH患者术后BCVA和裂孔闭合率,使U型闭合增加,提高椭圆体区术后闭合率,是治疗M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剥除术 内界膜翻瓣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柯然 周云帆 +2 位作者 刘莺莺 蒋沁 徐向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的难治性MH患者14例14眼纳入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经睫状体扁平部三通道23G 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MH闭合情况,计算裂孔闭合率,对比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检查结果(黄斑10°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等,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4例14眼难治性MH患者中,术前最小裂孔直径为264~785μm,基底径为451~1630μm。术后MH闭合率为100.0%,且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患者术前BCVA为(1.25±0.30)logMAR,术后6个月随访时BCVA为(0.86±0.35)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BCVA提高12眼,2眼无提高,无视力下降者。患者黄斑1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为(17.64±4.40)dB和(21.87±5.86)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术前固视不稳定14眼,术后6个月固视稳定11眼(78.6%),相对稳定2眼(14.3%),不稳定1眼(7.1%)。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MH安全有效,可提高难治性MH的手术成功率及裂孔闭合率,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改良倒置内界膜瓣覆盖 自体血封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秀芬 尤冉 +2 位作者 汪晓磊 赵露 王艳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3-785,789,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且诊断为难治性黄斑裂孔、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且诊断为难治性黄斑裂孔、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访3~13个月,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视力。结果 14例(14眼)患者年龄38~73(62.71±8.94)岁,随访3~13(5.78±3.33)个月。其中特发性黄斑大裂孔8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3例,外伤性黄斑裂孔2例,再次手术1例。行内界膜翻瓣术12例,内界膜移植术2例。术后视力提高者11例,视力提高率为78.57%。术后随访期间,14例(100%)患者黄斑裂孔完全闭合,且随访期内未见裂孔复发,但有2例患者为视网膜色素上皮裸露愈合,裂孔周围视网膜贴附良好。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填塞术可以达到理想的黄斑裂孔闭合率,并对视功能的改善有显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翻瓣术 内界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6
6
作者 饶杰 屈晓勇 +7 位作者 程艺 晏立 吴雅俊 吴娜 黄慧 施凌 李思瑜 吴晓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大孔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8例,其中40例联合内界膜翻...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大孔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8例,其中40例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传统术式组),28例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改良术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裂孔闭合率。结果传统术式组术后6个月视力(0.842±0.340)logMAR较术前(1.160±0.310)logMAR明显改善(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6个月视力(0.825±0.288)logMAR较术前(1.204±0.334)logMAR也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裂孔闭合率(100.00%)高于传统术式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裂孔直径的增大,传统术式组术后裂孔闭合率逐渐降低。超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裂孔直径>700μm)分组中,传统术式组和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分别为61.53%、100.0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改善大孔径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视力,还可大幅提高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率,尤其是超大孔径黄斑裂孔的闭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瓣翻转 玻璃酸钠凝胶 裂孔闭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方冬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剥除 翻转内界膜瓣 自体内界膜移植 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对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黄志坚 陈晓 +1 位作者 洪玲 曾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填塞组,使用内界膜反折覆盖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翻转组。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OCT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12眼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100%;内界膜翻转组12眼中11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7%,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P=0.32)。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BCVA为(1.13±0.40)logMAR,内界膜翻转组为(1.03±0.3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术后6个月内界膜翻转组BCVA优于内界膜填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56)。OCT检查示,内界膜翻转组有3眼(25.00%)视网膜外层结构部分恢复,内界膜填塞组均未见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患者。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治疗特发性大黄斑裂孔,均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稳定及改善BC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大黄斑裂孔 内界膜填塞 内界膜翻转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6
9
作者 贾砚文 陈月芹 +1 位作者 薛春燕 蒋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80-882,共3页
目的观察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资料,黄斑裂孔最小孔径>400μm,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翻转填塞+自体血封闭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 目的观察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资料,黄斑裂孔最小孔径>400μm,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翻转填塞+自体血封闭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8眼中,17眼黄斑裂孔闭合,闭合率94.4%。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16眼,不变者2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15±0.42)log MAR,术后为(0.53±0.23)log 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1,P=0.000)。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要大样本、长期观察对该术式进行更完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翻转填塞 自体血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