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4 位作者 洪波 黄清海 赵文元 张珑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塞GDC ,术后 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 ,6~ 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 4例手术成功 ,1例失败 ;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2 4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 ,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 ,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支架完全塌陷。 98例临床随访 3~ 3 2个月 ,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血管造影随访 62例 (随访期 6~ 12个月 ) ,60例动脉瘤不再显影 ,2例明显缩小 ,1例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支架不但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还可防止弹簧圈压缩 ,促进瘤内血栓形成 ,防止动脉瘤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弹簧圈 介入治疗 颅内宽颈动脉瘤 临床研究 适应证 并发症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被引量:59
2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4 位作者 许奕 秦永文 赵文元 周晓平 黄清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52-1054,F003,共4页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 ,大小 8.9mm× 6 .8mm,瘤颈宽 8.9m m,瘤颈 /体比 >1。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35 d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输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 GDC。 结果 :支架定位准确 ,GDC致密填塞 ,载瘤动脉及小脑后下、前下动脉均通畅 ,患者术后 7d痊愈出院。 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颅内梭形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17
3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3 位作者 杨铭 潘力 李俊 胡军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对 16 2例患者 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 9例并发症 ,其中 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 ,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 ,动脉瘤夹闭 ,2... 目的 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对 16 2例患者 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 9例并发症 ,其中 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 ,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 ,动脉瘤夹闭 ,2例血栓形成 ,术中溶栓 ,术后均采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 ,解痉及对症处理。结果  5例恢复良好 ,2例永久性轻度功能障碍 ,2例死亡。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发生并发症与手术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 治疗 微弹簧圈栓塞 GDC 术中 患者 内囊 动脉瘤破裂 对症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建民 周晓平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王来兴 黄清海 王永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73-775,共3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 55例 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4 9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Hess分级 : 级 9例 , 级 1 5例 , 级 1 8例 , 级 7例。...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 55例 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4 9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Hess分级 : 级 9例 , 级 1 5例 , 级 1 8例 , 级 7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 51例 ,瘤颈重塑形技术 2例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DC)栓塞治疗 3例。结果 :栓塞程度 :致密栓塞 50个 ( 80 .6% ) ,90 %以上 8枚 ( 1 2 .9% ) ,90 %以下 4枚 ( 6.5% )。术中出血 2例 ( 3 .6% ) ,死亡 2例 ( 3 .6% )。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重塑形 ( 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 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G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4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赵文元 秦永文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的 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可能性。方法  3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 6例宽颈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 目的 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可能性。方法  3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 6例宽颈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GDC。结果  7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2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93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5 位作者 赵文元 洪波 黄清海 周晓平 王文仲 王永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 方法 :93例颅内动脉瘤 (共 118个 )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 Hess分级 : 级 18例 , 级 2 9例 , 级 2 5例 , 级 10例 , 级 2例。80例行急诊栓塞 ,术后腰椎蛛...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 方法 :93例颅内动脉瘤 (共 118个 )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 Hess分级 : 级 18例 , 级 2 9例 , 级 2 5例 , 级 10例 , 级 2例。80例行急诊栓塞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并予以 3H治疗。 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10 4个 (88.14% ) ,闭塞达 90 %以上 11个 (9.32 % ) ,闭塞在90 %以下 3个 (2 .5 4% )。全组手术死亡 3例 (3.2 3% )。随访 2~ 2 2个月 ,1例术后 2周死于中枢衰竭及肺部感染 ;1例术后 1.5个月复发出血 ,经手术夹闭痊愈 ;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 ,经再次填塞后痊愈 ;1例 (1.0 7% )重残 ,7例 (7.5 3% )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其余恢复良好。 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 ,以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为佳 ;破裂动脉瘤应急诊栓塞治疗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建民 张鑫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填塞动脉瘤。结果  17个动脉瘤治疗成功 ,完全填塞的动脉瘤 12个 ,次全填塞 (>90 % ) 4个 ,不完全填塞 (<90 % ) 1个 ,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 ,平均随访 9.4个月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 介入治疗 颅内宽颈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DSA检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周晓平 倪宝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76-778,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 GDC栓塞治疗 1 2 3例 1 57枚动脉瘤 ,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 GDC栓塞治疗 1 2 3例 1 57枚动脉瘤 ,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 :Hunt-Hess分级 ~ 级患者中 ,预后良好者 ( GOS>3分 )为 1 0 0 % , 、 ~ 级患者中分别为 95.0 %、76.0 % ;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大部栓塞率及部分栓塞率分别为 92 .4 %、5.7%、1 .9% ,宽颈动脉瘤中分别为 80 .8%、1 3 .5%、5.8% ,大动脉瘤的疗效明显低于小动脉瘤。结论 :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瘤颈大小有关 ,还受瘤体大小的影响。而临床预后与 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G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出血的原因和防治 被引量:14
9
作者 许奕 刘建民 +4 位作者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王文仲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2-4,共3页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1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GDC栓塞治疗。 6例GDC栓塞过程中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 ,并继续栓塞止血。 1例为术后CT证实的出血。术后对症治疗。...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1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GDC栓塞治疗。 6例GDC栓塞过程中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 ,并继续栓塞止血。 1例为术后CT证实的出血。术后对症治疗。结果  7例术中破裂者中 5例致密栓塞 ,<90 %栓塞 2例。 4例恢复好 ,1例轻残 ,2例术后 1周死于颅内高压。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发生术中出血与术中操作、动脉瘤以及患者血管条件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术中出血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在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张珑 周晓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6-168,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冠脉支架横跨于 6例颅内梭形动脉瘤 2 4例宽颈动脉瘤瘤颈后释放 ,通过支架的网孔在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2 6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4例大部分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除 5例发生支架移位 ,2例颈内动脉一过性痉挛外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作为腔内隔绝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治疗 脑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植入术 宽颈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4 位作者 王茂德 谢昌厚 谢万福 张晓东 鲍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  42个动脉瘤中 3 8个瘤腔完全闭塞 ,3个95 %闭塞 ,1个被 9...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  42个动脉瘤中 3 8个瘤腔完全闭塞 ,3个95 %闭塞 ,1个被 90 %闭塞。术后 41例临床痊愈 ,1例死亡 ,死亡率 2 .4%。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 1例 ;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 1例。 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 2例。术后随访 3~ 5 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对后交通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质 可脱性弹簧圈 SA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急性破裂动脉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其治疗 被引量:9
12
作者 洪波 刘建民 +3 位作者 许奕 赵文元 周晓平 王文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48-1051,共4页
目的 :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 方法 :研究分析 Hunt-Hess ~ 级并在发病后 72 h内进行 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共 6 1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 ... 目的 :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 方法 :研究分析 Hunt-Hess ~ 级并在发病后 72 h内进行 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共 6 1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 TCD和 (或 )脑血管造影的证据。 结果 :6 1例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 13例 (2 1.3% ) ,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 Hunt-Hess分级及 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随访 1~ 2 0个月 ,13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 9例 ,中度致残 3例 ,重度致残 1例。结论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病情轻重、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超早期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 ,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进行抗凝、3H治疗 ,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等措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脑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及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8
13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鲍刚 王拓 刘晓斌 张明 梁琦 张晓东 徐高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GDC对1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68个动脉瘤,其中l00%闭塞的144个,95%闭塞的14个,90%闭塞的1...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GDC对1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68个动脉瘤,其中l00%闭塞的144个,95%闭塞的14个,90%闭塞的10个,全组6例死亡,死亡率3.6%。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梗死2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2例,3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随访5~54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再出血。结论 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应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设计,并采用与之相应的栓塞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附 1 2 6例分析 ) 被引量:18
14
作者 段传志 李铁林 +3 位作者 黄庆 杨绮帆 汪求精 徐如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1 2 6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85例 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 (MDS)栓塞 ,41例 42个...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1 2 6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85例 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 (MDS)栓塞 ,41例 42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结果 成功栓塞 1 2 6例 1 3 2个动脉瘤 ,1 2 3例痊愈 ,3例死亡。1 0 0 %栓塞 1 2 4个 ,95%栓塞 6个 ,90 %栓塞 2个。并发动脉瘤破裂 4例 ,并发脑梗死 2例 ,其中 1例痊愈 ,1例死亡 ;1例微弹簧末端逸出并顽固性脑血管痉挛致死亡。 2例复发者再予GDC栓塞而治愈。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动脉硬化明显 ,导管到位困难者及术前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者不宜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较大者 ,术后复发率高 ;术前反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强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 被引量:10
15
作者 温宏峰 赵春霞 +2 位作者 李继来 王培福 杜继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90-892,共3页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瘤腔闭塞均〉90%。治愈5例,术中出血导致中残1例。随访6个月一2年,动脉瘤无复发。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某些不规则的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可解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文元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 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 ,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10 5例难治性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 目的 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 ,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10 5例难治性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GDC。结果  6例患者术中出现支架移位 ,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 ,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 ,1例发生支架塌陷 ,1例发生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弹簧圈突入小脑后下动脉 (PICA)起始部 ,10例发生血管痉挛 ,经对症处理 ,预后良好。结论 在支架植入过程中 ,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支架和GDC联合应用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血管内支架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介入治疗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晓红 印建国 +2 位作者 杨艳 贾雄 宁季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86-1388,共3页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用可解脱铂金弹簧圈(GDC)行动脉瘤栓塞术,6例用可脱性球囊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可脱性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鑫 刘建民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04-1306,共3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 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对其指征、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2 4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植入球囊膨胀型网孔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 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对其指征、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2 4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植入球囊膨胀型网孔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行 GDC填塞。 结果 :完全填塞 19例 ,90 %以上填塞 3例 ,6 0 %~ 70 %填塞 2例 ,载瘤动脉通畅 ,平均随访 6 .8个月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 GDC是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手术指征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 5例颅内动脉瘤 ,其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 ,基底动脉宽颈瘤 1例和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复发 2例。 3...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 5例颅内动脉瘤 ,其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 ,基底动脉宽颈瘤 1例和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复发 2例。 3例支架跨重要侧支血管及穿动脉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继续GDC填塞。结果  4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1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及侧支血管通畅 ,1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3个月后恢复。影像学随访 3~ 6个月 ,无支架内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GDC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支架覆盖重要动脉开口并不影响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GDC 血管内支架 填塞 宽颈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复发 侧支血管 难治性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初步应用经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林东 胡锦清 +1 位作者 王懿 沈建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38-40,共3页
目的 评估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初步经验。方法  6例宽颈动脉瘤在常规方法应用无效后采用双侧股动脉入路 ,把 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 ,由微导管内同时或先后送入弹簧圈 ,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 ,随后再送入更多的... 目的 评估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在宽颈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初步经验。方法  6例宽颈动脉瘤在常规方法应用无效后采用双侧股动脉入路 ,把 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 ,由微导管内同时或先后送入弹簧圈 ,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 ,随后再送入更多的弹簧圈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  6例AN成功地栓塞 ,10 0 %闭塞 2个、闭塞 >90 %的 4个。缺血性并发症 1例 ,导致中残。术后 3月时GOS优良 5例、中残 1例。有 5例进行了造影随访 ,无AN复发和再破裂。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对于某些复杂的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电解脱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