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鳖肠道益生菌的筛选、鉴定与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棋 吴志新 +4 位作者 李景 胡明 石焱 任雨薇 陈孝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4-300,共7页
通过点种法初筛和牛津杯法复筛,从中华鳖肠道筛选到1株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以及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具有拮抗作用的益生菌株Dec-43。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结果与《常见细... 通过点种法初筛和牛津杯法复筛,从中华鳖肠道筛选到1株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以及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具有拮抗作用的益生菌株Dec-43。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结果与《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中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的生理生化特征一致。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通过16S r 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从该菌株的16S r RNA基因中克隆到了一个长度1448 bp的片段,经测序和序列比对,该片段与Genbank中屎肠球菌的序列相似性达99%,因此,该菌株确定为屎肠球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该菌株的最佳生长温度、盐度、初始p H、接种量等参数分别为:36℃、盐度0.6%、培养基初始p H 7、接种量10%;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株培养基中碳源(葡萄糖)、氮源(蛋白胨)最适含量分别为15和10 g/L。研究发现了一株中华鳖肠道潜在益生菌,并研究了其生长特性,为中华鳖养殖行业益生菌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肠道 益生菌 拮抗作用 屎肠球菌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秋生 苏泽红 陈晓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4-660,共7页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并结合形态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黏膜免疫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尤其大肠段)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明显,上皮间隙内普遍分布着上皮内淋...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并结合形态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黏膜免疫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尤其大肠段)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明显,上皮间隙内普遍分布着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浆细胞。IEL在上皮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为核下区∶核区∶核上区=4∶3∶3。核上区IEL以小淋巴细胞为主,而核区和核下区的IEI体积略大。淋巴细胞胞质内含有数个粗大的膜包颗粒。上皮内未见微皱褶细胞,IEL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并在上皮细胞之间伸出伪足。肠腔内有完整的游离淋巴细胞。肠道黏膜上皮间隙内的浆细胞一般位于核下区或核区,胞质内充满着扩张状态的粗面内质网。肠道固有膜散布着许多淋巴细胞(LPL)、浆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白血细胞,以小肠段的分布最丰富。在有些肠绒毛内,LPL分布密集,几乎占据整个绒毛中心,但并未出现淋巴小结。固有膜浆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种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呈短的扩张状态,其数量占多数;另一种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为板层状排列的扁囊状,数量较少。结果表明,参与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细胞数量多,但黏膜上皮内缺乏微皱褶细胞(M细胞),固有膜中也不形成淋巴小结。提示爬行动物的黏膜免疫机理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肠黏膜 免疫相关细胞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