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麦威拉呢·木合塔尔 高书涛 +3 位作者 胡宇坤 依力达尔·塞达合买提 盛伟斌 甫拉提·买买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7.5岁。其中2处病灶24例,3处病灶7例。对每例患者明确责任椎,确定手术病灶、融合节段、内固定方式,以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随访29.7±14.7个月(15~85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红细胞沉降(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病灶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骨愈合标准分级以评估术后结核活动性、症状改善、畸形矫正及骨愈合。结果:31例患者中20例(65.4%)只有1处病灶出现临床症状,23例(74.2%)以疼痛为主诉入院,15例(48.4%)在病程中只有疼痛症状,而11例(35.5%)只有1处病灶出现疼痛症状,18例(58.1%)患者初诊时至少有1处病灶漏诊。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80.0±52.2min(165~330min),失血量567.7±332.0mL(150~10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结核病灶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ESR为41.5±26.3mm/h、16.3±13.4mm/h、12.5±6.3mm/h、11.4±5.2mm/h、9.2±3.1mm/h;CRP为32.8±23.2mg/L、7.3±5.6mg/L、6.2±4.1mg/L、5.1±3.7mg/L、2.8±2.3mg/L;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6.4±2.4分、2.4±1.7分、2.3±1.3分、1.6±0.9分、0.9±0.7分、0.4±0.3分。术后各个时间点CRP、ESR、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Cobb角25.7°±4.9°,术后1周15.4°±2.1°,末次随访时17.1°±2.3°,术后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例存在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A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术前B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5例术前C级患者2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术后6~12个月42处植骨病灶均获得骨融合,末次随访时34处病灶BridwellⅠ级愈合,8处病灶BridwellⅡ级融合。结论:对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明确责任椎及各处病灶病变特点,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安全且高效,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跳跃性 个体化治疗 植骨融合内固定 手术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19
3
作者 廖琦 张志平 +2 位作者 过慧敏 李勇 陈伟高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735-737,共3页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7例,按照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根据X线片评价...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7例,按照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根据X线片评价植骨融合时间,测量术前、术后后凸角度及随访期内的角度丢失.结果:17例患者结核病灶清除彻底,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结核治愈无复发.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9.2°;在随访期内,后凸畸形矫正有1°~4°丢失.X线片示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个月.3例出现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确切,具有迅速缓解症状、早期离床活动和较理想的脊柱矫形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外科手术 病灶清除 横突间植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被引量:13
4
作者 贺茂林 肖增明 +2 位作者 李世德 黄成彬 李挺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7~58岁,平均35.8岁。L4~L58例,L5...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7~58岁,平均35.8岁。L4~L58例,L55例,L5~S18例,L4~S13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2例,E级18例。术前腰骶角为19°±3.5°。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500~900ml,平均700ml。无血管、神经及输尿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患者即可佩戴支具站立及下地行走。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7.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中,1例B级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腰骶角为26°±6.5°;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经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矫正畸形、稳定脊柱、预防植骨块移位、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段结核 病灶清除术 植骨 脊柱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8
5
作者 党晓谦 王坤正 +3 位作者 柏传毅 时志斌 宋金辉 王春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589-59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滑脱ugh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32例,Ⅱ度滑脱3例...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滑脱ugh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的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32例,Ⅱ度滑脱3例。28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7例采用全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椎间融合器加植骨融合术。结果:35例中,30例术后2周内神经受压症状消失,X片显示内固定器械位置良好。5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神经根刺激症状加重者4例,其中3例经治疗症状于3个月内缓解,1例症状未缓解者于术后8个月将内固定钉棒取出后症状缓解;不全瘫者1例,经二次手术探查后症状减轻。29例获得连续随访,随访时间2 ̄3.5年,1例于术后6个月发现滑脱椎体再次轻度滑脱。1例因跌倒致椎弓根螺钉位置改变,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将椎弓根螺钉取出后症状缓解,其余27例椎体滑脱完全复位,椎间融合或横突间植骨融合良好。临床疗效按照邹德威的综合评价标准评估:优20例,良7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3.1%。结论:后路腰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或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椎板减压 内固定 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症外科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唐天驷 董天华 +4 位作者 洪天禄 许立 朱国良 成茂华 杨惠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6期245-248,共4页
报告自1965~1991年92例有症状的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的外科治疗。1965~1971年采用经腹椎体间前植骨融合22例; 1971~1978年采取腹膜外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或Rombold法后外侧融合术20例;1987~... 报告自1965~1991年92例有症状的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的外科治疗。1965~1971年采用经腹椎体间前植骨融合22例; 1971~1978年采取腹膜外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或Rombold法后外侧融合术20例;1987~1991年峡部裂处植骨、螺钉和横突钢丝内固定15例,短节段经椎寻根内固定35例,其中改良Dick法7例.Steffee槽式钢板28例,同时行后外侧融合。作者认为,症状性的腰椎峡部裂或轻微滑脱,峡部可直接修整植骨、螺钉和横突钢丝固定。滑脱椎可采用经椎弓根Steffee槽式钢板螺钉得到完全或部分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裂 椎弓峡部不连 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健 周初松 +4 位作者 靳安民 彭小龙 周旭东 敖沸 王俊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8-699,702,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原则。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57例,其中Ⅰ型21例,Ⅱa3例,Ⅱb2例,Ⅱd31例,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28例,Ⅲ度滑...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原则。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57例,其中Ⅰ型21例,Ⅱa3例,Ⅱb2例,Ⅱd31例,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28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术后随访7~37个月,52例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为91.2%,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治疗腰椎滑脱应遵循减压、复位、固定、融合的原则,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成熟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腰椎滑脱 植骨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7
8
作者 马远征 陈兴 +3 位作者 薛海滨 李宏伟 吴长勇 孙继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9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总结我科行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 48例 ,随访时间 1 5— 5 5年 ,平均 3 6年。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 目的探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总结我科行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 48例 ,随访时间 1 5— 5 5年 ,平均 3 6年。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 ;38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 ,症状改善 35例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 2 9 1° ,1 5— 5 5年后随访 ,后凸角度平均丢失 3 2°。结论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同期病灶清除可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 ,有利于骨融合 ,促进截瘫恢复和防止截瘫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 内固定 同期病灶清除术 治疗 胸腰椎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智 汪凡栋 +1 位作者 郑佳壮 蔡奇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效果。方法: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5例原发、11例继发椎间盘炎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钛质cage支撑、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效果。方法: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5例原发、11例继发椎间盘炎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钛质cage支撑、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4天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通过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转归。通过术后X线片来评估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即感腰腿痛明显缓解,床上能自行翻身,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25±2.21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36±2.43分,第7天为2.59±2.13分,第14天为2.38±1.13分,末次随访时为1.88±1.21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沉升高,3d后逐渐下降,所有病例CRP术后均明显下降,2~4周时ESR和CRP恢复正常(ESR<15mm/h,CRP<8mg/L)。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随诊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消失,病变椎间隙在6~12个月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能迅速缓解腰腿痛,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重症椎间盘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炎 病灶清除 同种异体骨植骨 椎间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随访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培楠 杨新明 薛广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659-663,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80)和联合组(n=76)。实验组给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80)和联合组(n=76)。实验组给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联合组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均少于联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36个月后两组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但同一时点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36个月后两组治疗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病灶复发,横突间植骨均愈合且钉棒系统固定良好。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疗效明显,手术时间短,对患者创伤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病灶清除 横突间植骨 钉棒系统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路重建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语 项良碧 +4 位作者 刘军 于海龙 王琪 郭明明 祖启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8-613,共6页
目的评价颈前路C3椎体大部分切除、植骨融合钢板系统内固定术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临床常用的C2~3开槽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作对比。方法 6例新鲜尸体上颈椎标本(含C2~4),在标本完整(完整组)... 目的评价颈前路C3椎体大部分切除、植骨融合钢板系统内固定术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临床常用的C2~3开槽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作对比。方法 6例新鲜尸体上颈椎标本(含C2~4),在标本完整(完整组)、C2双侧椎弓峡部切断加C2~3前纵韧带切断加C2~3椎间盘切除(Hang-man骨折组)、后路C2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固定组)、前路C2~3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内固定组)以及前路C3椎体大部分切除、植骨融合钢板系统内固定术组(前路椎体切除+内固定组)状态下,依次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试其C2~3、C3~4节段分别在0.5、1.5、2.5 N.m力矩下的运动范围(rage of motion,ROM),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2~3节段:前路内固定组和前路椎体切除+内固定组在0.5、1.5、2.5 N.m力矩载荷下的6个方向上,ROM值较完整,Hangman骨折组、后路固定组均明显减小(P<0.05),前路内固定组与前路椎体切除+内固定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后路固定组在各种载荷条件下6个方向ROM均较完整组大(P<0.05)。后路固定组在各种载荷条件下前屈和后伸时与骨折组无显著性差异,在所有载荷条件下左右旋转及2.5 N.m力矩载荷下左右侧屈时与骨折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C3~4节段:除前路椎体切除+内固定组外,其余各组在各种载荷条件下6个方向ROM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各种载荷下前路椎体切除+内固定组6个方向ROM明显较其余各组小(P<0.05)。Hangman骨折组、后路固定组、前路内固定组中,虽然前路内固定组在各个方向上ROM较其他组略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生物力学观点来看,前路C3椎体大部分切除、植骨融合钢板系统内固定术固定伴有C2~3节段前纵韧带、椎间盘损伤的II型Hangman骨折较C2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更为适当和稳定,是治疗伴有C2~3椎间盘损伤的Ⅱ型Hangman骨折的一个合适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生物力学特性 内固定 植骨融合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融合方式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锐 张仁赞 +2 位作者 刘正蓬 孙贺 张义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9-604,共6页
目的 探讨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不同融合方式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LS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多节段LSS合并LDH患者85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n=43)、B组(n=42... 目的 探讨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不同融合方式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LS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多节段LSS合并LDH患者85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n=43)、B组(n=42)。A组采取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采取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有关指标情况、术前、术后1 d、3 d血清应激反应有关指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肾素(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发症、疗效、植骨融合情况、术前、术后1周、12个月、24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与住院费用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1 d、3 d血清AngⅡ、R、hs-CRP、IL-6水平均较本组术前提高(P<0.05),A组术后1 d、3 d上述血清指标水平均低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优良率、植骨融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本组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本组术前提高(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椎管减压配合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或椎间植骨融合术均是治疗多节段LSS合并LDH值得肯定的术式,临床疗效满意,而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椎管减压 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椎间植骨融合术 多节段 腰椎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植骨融合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植骨,钛网植骨和髂骨植骨在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官印 欧云生 +4 位作者 朱勇 罗伟 杜兴 张威 秦万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4-210,共7页
目的比较颗粒植骨,钛网植骨和自体髂骨植骨在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20年9月接受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其中32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植骨... 目的比较颗粒植骨,钛网植骨和自体髂骨植骨在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20年9月接受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其中32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植骨,34例颗粒植骨。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次要参考指标:矫正和丢失Cobb角,植骨融合时间。记录所有参考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8月(14~53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2.6±42.2)min,植骨融合时间(5.2±1.1)月,均优于髂骨块组(229.2±61.6)min,(8.0±2.9)月和钛网组(233.1±51.1)min,(8.6±5.6)月,P<0.05。术中出血量颗粒组(385.3±251.8)ml,少于钛网组(660.9±486.4)mL,P<0.05;与髂骨块组(534.4±395.4)ml无统计学差异,P=0.122。术后末次随访患者腰椎节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丢失及矫正Cobb角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指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髂骨块植骨和钛网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后入路 内固定 植骨融合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案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4
作者 闫长红 时莉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66例为ERAS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护理方案有助于降低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病人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腰椎后路手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住院时间 住院费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