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
1
作者 吴晓琴 林胜强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8,共6页
儒家经典诠释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炼中华文化价值精髓的重要方法。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 儒家经典诠释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炼中华文化价值精髓的重要方法。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继承创新“体常尽变”的历史性精神和“乐道自得”的生命性观念,同时积极扬弃圣人崇拜意识和人民主体缺位等消极因素。只有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才能实现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继而实现儒家思想的“阐旧邦以辅新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儒家经典诠释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正义对中华法系统一性的价值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魏治勋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7,共10页
伦理正义是统一性的中华法系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法律哲学的凝结。中华法系的统一性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法典体系的统一性对于大一统国家的法律秩序构造是一个必要前提,“伦理正义”价值对于这一目标追求具有保障意义。中华法系是一个伦理... 伦理正义是统一性的中华法系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法律哲学的凝结。中华法系的统一性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法典体系的统一性对于大一统国家的法律秩序构造是一个必要前提,“伦理正义”价值对于这一目标追求具有保障意义。中华法系是一个伦理法体系,其伦理正义决定和影响着法律正义的设计和实现。中华法系立法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及服务于律典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高超的法律解释学,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法系统一性的形成。在具体操作形式上,借助“以经释律”“引经注律”“引经决狱”方法贯彻伦理正义价值原则,中华法系的立法解释、律学研究和司法裁判活动展现了高度的统一性;通过和平的交流互鉴,整个中华法系圈在存续期间保持了伦理价值、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的高度一致性。以伦理正义引领的中华法系的统一性,承担了一般国家法律体系所没有的重大且复杂的历史内涵,从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持久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法的统一性 以经释律 引经注律 引经决狱 伦理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伊斯兰教汉文典籍的时代诠释与当代价值
3
作者 敏俊卿 李如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8,共10页
明清时期,以王岱與、马注、刘智、马德新等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的伊儒会通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历史经验。历史地看,宗教中国化的程度与宗教典籍阐释的中国化水平和深度紧密相关。伊斯兰教汉文典籍在新时代伊斯兰教中国化... 明清时期,以王岱與、马注、刘智、马德新等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的伊儒会通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历史经验。历史地看,宗教中国化的程度与宗教典籍阐释的中国化水平和深度紧密相关。伊斯兰教汉文典籍在新时代伊斯兰教中国化工作中产生实际引导力与广泛影响力,关键在于重视伊斯兰教汉文典籍在建构中国特色伊斯兰教阐释体系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时代化、通俗化的诠释,使其融入我国伊斯兰教高质量解经讲经之中,引导普通信众认知、认同,并转化为自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 伊儒会通 时代诠释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官修经解的承继、设限与经学嬗变
4
作者 郭素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96,共9页
官修经解是以官修形式对儒家经典重加疏解的经学文献。有明一代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明代官修经解的编纂背景、内涵和思想特质,体现了一代王朝的文化选择和政治导向。明代官方编修的经学典籍文献,对于经学政策的说明不单是重要的资料,也是... 官修经解是以官修形式对儒家经典重加疏解的经学文献。有明一代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明代官修经解的编纂背景、内涵和思想特质,体现了一代王朝的文化选择和政治导向。明代官方编修的经学典籍文献,对于经学政策的说明不单是重要的资料,也是明代官修经解承继与设限的重要见证。明代官修经解的颁行,使经学以程朱理学而独尊,官修经解在经典诠释方面推行通俗化和普及化的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儒家经学的传播和经学教育的普及。经学文献的官方解读,则又代表了明代文化整合、思想设限的特色,在经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体现了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权对经学学术的干预和对思想领域的控制。明代官方经学反映出尊崇程朱理学的学术取向和巩固统治、维系人心的政治诉求,而明代官修经解体现了对宋元以来的经世致用经义精神的传承。明中后期的经学私家著述兼有学术与治道的功用,亦是对经学学术的承继和经学治道的践行,凸显出明代官修经解影响下经学嬗变的文化意义,生动反映出经学学术和科举应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制衡取舍。明代官修经解的承继与设限客观上影响了经学发展的面向和进程,亦是明中后期学者对宋学的反动和经学嬗变的深层根源,更多的经学话语融入以文献为依据的注经和解经,从而拓展出新的经学视域。对有明一代学术风气的重新检视,可以发现明代官修经解承继与设限的重要维度,由此传递出学术风气消长变化过程中的学术新变,有裨于深化对明代官方经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官修经解 儒家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诠释与儒学演进——以“攻乎异端”章的诠释史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肖永明 张建坤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1,共7页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因首论"异端"而为传统儒者所重视。尤其是宋代以来,伴随着儒学的理论拓展和历史演进,"异端"相应地被众多学者赋予了他技、小道、诸子百家、佛老、异己者、两端等内...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因首论"异端"而为传统儒者所重视。尤其是宋代以来,伴随着儒学的理论拓展和历史演进,"异端"相应地被众多学者赋予了他技、小道、诸子百家、佛老、异己者、两端等内涵,其疆界逐渐扩展,直至以"异端"指称与儒家正道相左的一切思想学术形态。透过历代学者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到儒学演进的脉络与轨迹。同时,从历代儒者的诠释中还可以看到,此章所蕴含的儒学发展观念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有的学者激烈地排斥"异端",有的学者温和地对待"异端",否定对"异端"的批判,甚至肯定"异端"存在的价值。在他们的诠释、阐发中蕴含了对儒学发展方式的不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异端 正统 经典诠释 儒学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跨越与整体表达——辜鸿铭儒经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永利 刘军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典籍是承载一个文化体系主要特征的显性符码,而典籍翻译则是一种显明的跨文化阐释行为。在儒经英译过程中,辜鸿铭构建了一条"归化性文化阐释"和"补偿性文化阐释"互相作用的文化阐释路径。辜译儒经通过归化性文化阐... 典籍是承载一个文化体系主要特征的显性符码,而典籍翻译则是一种显明的跨文化阐释行为。在儒经英译过程中,辜鸿铭构建了一条"归化性文化阐释"和"补偿性文化阐释"互相作用的文化阐释路径。辜译儒经通过归化性文化阐释,实现了朝向西方性和现代性的双重跨越。通过补偿性文化阐释,以核心概念词特殊英译形式和副文本阐释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指向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本质的整体表达。辜译儒经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在对传统典籍进行归化性文化阐释的同时,保持典籍文本的整体性意涵,才能有效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儒家经典 跨文化阐释 文化外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 被引量:14
7
作者 马明良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5期53-60,共8页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究 “以儒诠经”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儒对话:云南伊斯兰学派个案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姚继德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42,共6页
中国伊斯兰学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明清之际发生的“以儒诠经”文化运动、云南伊斯兰学派的“儒化”及云南学派在中国“回儒对话”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全球意义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开展“回儒对... 中国伊斯兰学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明清之际发生的“以儒诠经”文化运动、云南伊斯兰学派的“儒化”及云南学派在中国“回儒对话”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全球意义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开展“回儒对话”的成功经验,应当成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和平友好对话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儒对话 以儒诠经 本土化 云南学派 范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亚儒学的存有形态 被引量:4
9
作者 傅永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6,共9页
从"中心"与"边陲"互动视角分析儒学在东亚的发展,可以推出"顺中心"的东亚儒学、"去中心"的东亚儒学、"逆中心"的东亚儒学和"超中心"的东亚儒学四种形态。对它们分别进行... 从"中心"与"边陲"互动视角分析儒学在东亚的发展,可以推出"顺中心"的东亚儒学、"去中心"的东亚儒学、"逆中心"的东亚儒学和"超中心"的东亚儒学四种形态。对它们分别进行辨析后发现,唯有从"超中心"立场理解儒学在东亚的开展,方能将儒学建构成为开放性的、多元一体的现代思想系统。"超中心"的东亚儒学拒绝任何形态的儒学"地域中心论",它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强调通过经典诠释创新儒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儒家经典诠释学。这种经典诠释学将一种多元共享、相互欣赏的思想共存共生关系现实化,赋予自身以充分的现代性,为儒学整体实现"古今之变"提供了重要的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陲” “超中心” 东亚儒学 儒家经典 经典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新儒学与经典世界的重建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震 金瑞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5-134,159,160,共12页
11世纪宋代新儒学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这场运动源于各方面思想资源的促成,佛老之学及魏晋玄学等外源因素需消化以外,儒学内部如汉唐经学的思想资源对于新儒学回归经典的创新更有直接关联。中唐思想文化特别是"是经疑传"等经... 11世纪宋代新儒学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这场运动源于各方面思想资源的促成,佛老之学及魏晋玄学等外源因素需消化以外,儒学内部如汉唐经学的思想资源对于新儒学回归经典的创新更有直接关联。中唐思想文化特别是"是经疑传"等经学新风气,推动了唐宋之际"疑经改经"的思潮发生,新儒学通过创造转化汉唐经学知识的固有范式,实现了"经学理学化"的诠释学转向。最终,朱子学建构了一套"四书学"及"家礼学"的新典范,标志着新儒学"经典世界"的全面重建,有力推动了儒学在哲学、经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新儒学 经典世界 经学理学化 四书学 家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儒释伊和以伊释儒的有机结合——对王岱舆以儒诠经思想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贡南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4-150,共7页
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伊斯兰教哲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以伊释儒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其... 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伊斯兰教哲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以伊释儒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其所借用的儒学概念范畴的思想内涵进行改造;二是这种改造基于伊儒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三是这种改造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对伊斯兰教的立场坚定不移,对伊儒思想的异同严格区分,对儒学面对的问题适度同情,对儒学的整体思想全面观照,则是王岱舆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儒诠经 以儒释伊 以伊释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过程之东亚儒学的诠释学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东东 傅永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7,共9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亚儒学在台湾学界渐成显学。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研讨的课题已不仅限于对东亚儒学具体存在样态、特征的静态把握,而是转向"东亚儒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对一体而多元的东亚儒学之动态生成过程的探...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亚儒学在台湾学界渐成显学。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研讨的课题已不仅限于对东亚儒学具体存在样态、特征的静态把握,而是转向"东亚儒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对一体而多元的东亚儒学之动态生成过程的探究。"作为过程的东亚儒学"的重要性由此凸显。就此而言,东亚儒学之所以能够将具有超时空价值的儒家经典落实于具体而特殊的时空场域之中,做到推新意于陈编,并形成寓一于多、一多相贯的儒学共同体,就在于儒家经典与解经者之间的"时间间距"带来的诠释张力。因此,根据哲学诠释学,时间间距非但不会构成经典文本诠释的障碍,相反,这正是维持儒学理论之不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东亚儒学之现代建构得以可能的诠释学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经典诠释 作为过程的东亚儒学 作为结果的东亚儒学 哲学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戴震的治学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玲英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4-119,共6页
对研究对象分析至微,掌握其不易之则是戴震治学的基本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其在多学科成就卓越。他的文字学研究采用本之六书、因声求义之法;他的经学研究走由词通道、求十分之见之路;他的水地研究以山水维系郡县;方志研究看重沿革和... 对研究对象分析至微,掌握其不易之则是戴震治学的基本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其在多学科成就卓越。他的文字学研究采用本之六书、因声求义之法;他的经学研究走由词通道、求十分之见之路;他的水地研究以山水维系郡县;方志研究看重沿革和实用;测算、机械研究强调图文并重。这些研究方法至今仍足以为各学科提供研究方法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文字学 经学 治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礼学诠释思想的两个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兵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5-102,共8页
以理释礼,理、礼双彰是朱熹礼学诠释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朱熹关于礼学经典的诠释还体现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朱熹在两宋疑经惑传的解经思潮下,其礼学诠释对章句训诂的重视与坚持;其二是朱熹将礼学经典诠释视作批判佛老的重要... 以理释礼,理、礼双彰是朱熹礼学诠释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朱熹关于礼学经典的诠释还体现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朱熹在两宋疑经惑传的解经思潮下,其礼学诠释对章句训诂的重视与坚持;其二是朱熹将礼学经典诠释视作批判佛老的重要武器,换言之,朱熹也是在与佛老之学相颉颃的视阈中开展礼学诠释的。而朱熹的礼学诠释可以说是其经学诠释思想的代表,对其特点展开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礼学和理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礼学 理学 经典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道论与汉代经学的兴起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祥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91,共5页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了经书的真理性。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道论 ,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和“微言大义”的经学解释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汉代经学 道论 认识论 经学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经学解释的目标、本质及其二重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海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3-71,共9页
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围绕着经学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解释学。中国古代经学解释的主要目标围绕着“道”而进行,其中基于现实国家治理的“治道”是其解释的基本诉求。在古代,基于“治道”的不同建构而形成了汉、宋两种经学解... 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围绕着经学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解释学。中国古代经学解释的主要目标围绕着“道”而进行,其中基于现实国家治理的“治道”是其解释的基本诉求。在古代,基于“治道”的不同建构而形成了汉、宋两种经学解释的类型,统治者们都想借此建立基于话语权力的文化认同,从而为政治统治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与方法。与此同时,儒经本身也是古代天道人事的承载,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所以,古代经学解释体现出了语言与意义、主体与客体、知识与道德、主观与客观、天道与人事、内圣与外王、历史与现实等等多种二元性或曰二重性。虽然如此,古代解释者注重通过经学解释的张力来化解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经学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解释目标 治道 解释学的二重性 中国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桓谭的学术立场与政治个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振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28,共18页
桓谭从古文经的学术立场出发,引申出对谶纬符命之学的思想批判,并以此选择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从他与王莽的合作到分裂,以至利用《新论》对王莽进行批判,他在东汉前期对光武帝"天下事以图谶决之"的公然反对,都可以看出他是从... 桓谭从古文经的学术立场出发,引申出对谶纬符命之学的思想批判,并以此选择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从他与王莽的合作到分裂,以至利用《新论》对王莽进行批判,他在东汉前期对光武帝"天下事以图谶决之"的公然反对,都可以看出他是从古文经立场和对谶纬符命之学的否定出发的,学术立场决定了他的政治个性。在和同时代其他经学大家刘歆、贾逵等人的比较中,桓谭对学术真理的追求和持守,显得特别突出。在皇权专制时代,能不屈服于专制君主的淫威,始终如一地坚守学术立场,是桓谭最可宝贵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桓谭 刘歆 王莽 贾逵 古文经 今文经 谶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循“以《易》释《孟》”的实践及其方法考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思贤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焦循认为《周易》相比于《孟子》,具有哲学和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用"通变"观对以"辟异端"、"道统"、"性善"等为代表的孟学关键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 焦循认为《周易》相比于《孟子》,具有哲学和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孟子正义》"以《易》释《孟》",用"通变"观对以"辟异端"、"道统"、"性善"等为代表的孟学关键命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以此为基础,从"因"、"用"、"规矩"等维度构建起新的孟子学。"以《易》释《孟》"是经学注疏中"经典互证"方法的代表,这种方法在保证经学文献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整合,丰富了经典的意义结构,发展了儒家的哲学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易》释《孟》 通变 经典互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以禁释琴理念的历史生成及其根据
19
作者 赵德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115,共5页
汉代士人以禁释琴,把琴视为禁邪节欲之具。这种定性不是汉代士人对琴所作的牵强附会的解说,而是渊源有自。从字源学角度考察,琴在造字之初就具有封藏、收敛之义。从乐器的音质特点来看,琴声轻柔婉曲,与之相应的弹琴动作也以抑敛为主。... 汉代士人以禁释琴,把琴视为禁邪节欲之具。这种定性不是汉代士人对琴所作的牵强附会的解说,而是渊源有自。从字源学角度考察,琴在造字之初就具有封藏、收敛之义。从乐器的音质特点来看,琴声轻柔婉曲,与之相应的弹琴动作也以抑敛为主。以禁释琴理念滥觞于先秦,汉代士人对琴所作的定性与之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琴曲 以禁释琴 经学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视域下的清代女性文学批评
20
作者 彭国忠 陈淇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34,共15页
清代经学兴盛,经学文本对文学创作的话语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清代文坛以《诗经》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儒家的思想内旨与艺术审美,为女性文学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批评模式。他们从女性文学创作的合法性出发,通过言德关系... 清代经学兴盛,经学文本对文学创作的话语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清代文坛以《诗经》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儒家的思想内旨与艺术审美,为女性文学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批评模式。他们从女性文学创作的合法性出发,通过言德关系、性情论的探讨综合把握女性文学中的思想旨意、情感表达以及审美精神等多方面要求,形成了以《诗》解诗论诗的批评方式。在经学传统的阐释下,清代女性文学崇尚温柔敦厚、贞静幽闲的诗教大义,喜好独抒性灵、真切自然的情感抒露,重视兼具性情之正与性情之真的文学本色。这类经学视域下的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既包括了对经学早期含义的理解认同,也容纳了经学传统背后新意义的生成,正是儒家学说在后世的经典化过程,对于女性文学主体价值与个性精神的认识与开拓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女性 文学批评 经学阐释 诗教传统 性情论 以《诗》解诗论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