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CF的智力残疾儿童言语功能障碍和沟通活动受限特征与康复干预
1
作者 易玲 周静 +3 位作者 陈雪芬 陈川帆 陈科伊 董慧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8-405,共8页
目的系统分析智力残疾儿童言语和沟通障碍的特点,设计整体性的康复方案。方法运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和方法,从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等多个维度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言语和沟通功能障碍特征进行深入... 目的系统分析智力残疾儿童言语和沟通障碍的特点,设计整体性的康复方案。方法运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和方法,从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等多个维度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言语和沟通功能障碍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在言语康复和特殊教育情境下实施综合干预方法。结果在身体功能和结构方面,言语功能障碍常常表现为语言的心理功能、发音功能、言语的流畅性和节律功能等障碍。在活动和参与层面,表现为沟通障碍,包括说话、倾听、对话以及人际互动等方面可能存在障碍或困难。环境因素,如家庭支持、同伴态度、专业服务以及辅助沟通技术的可及性,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言语功能和沟通功能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ICF架构提出了儿童的言语功能和沟通活动功能的系统性评估方法,强调从整体视角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言语功能障碍和沟通活动障碍,注重沟通活动功能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言语康复治疗和教育康复情境下,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言语障碍和沟通活动障碍的特点,设计个别化的干预方法,注重培养儿童的功能性沟通技能,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辅助和替代沟通技术、自然情境下的语言干预、视觉支持以及同伴介导等干预均是有效的康复措施。结论本研究运用ICF架构和方法,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言语功能和沟通活动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3个层面,系统探讨了智力残疾儿童的言语功能和沟通活动功能的特征,并且提出了在言语康复治疗和教育康复情景下,推动智力残疾儿童言语功能和沟通活动功能发展的系统性方法,包括设计个别化干预方法、辅助技术应用、视觉辅助支持以及同伴介导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残疾 儿童 言语功能障碍 沟通活动受限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3岁发育障碍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与康复:基于ICF的目标设置与服务体系研究
2
作者 朱晨晨 廖思斯 +2 位作者 潘建明 夏币华 洪宁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5-641,共7页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构建针对0~3岁发育障碍婴幼儿的家庭早期教育与康复理论框架。方法 融合生态系统理论、神经可塑性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世界卫生组织康复理念,构建涵盖生物、心理、社...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构建针对0~3岁发育障碍婴幼儿的家庭早期教育与康复理论框架。方法 融合生态系统理论、神经可塑性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世界卫生组织康复理念,构建涵盖生物、心理、社会和政策维度的家庭教育与康复体系。结果 依据ICF框架,在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交等领域设定操作化干预目标,并结合不同类型发育障碍,制定个性化目标;家庭教育与康复体系包含早期筛查与评估、个性化干预方案制定、家庭教育与康复训练、持续监控与调整、数字赋能与远程指导、残疾预防与家庭教育和康复6个领域,全面的功能和需求评估、整体教育与康复方案制定、教育与康复方案实施、动态评估与反馈、总结与转介5个阶段。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5阶段家庭早期教育与康复方法体系,为婴幼儿全方位康复提供有效框架。ICF框架为发育障碍婴幼儿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发育障碍 早期 家庭教育 康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ICF构建残疾标准的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亚茹 邱卓英 +3 位作者 陈迪 王忠彦 张萌 宋桂芸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5-754,共10页
目的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残疾模式以及功能和残疾分类理论和方法,构建残疾标准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方法依据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和残疾模式,参照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世界卫生组... 目的探讨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残疾模式以及功能和残疾分类理论和方法,构建残疾标准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方法依据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和残疾模式,参照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ICF应用于残疾调查统计和残疾相关服务的相关技术文件,探讨将ICF系统地应用于构建残疾标准的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包括残疾的核心概念和术语体系、残疾分类分级的方法和体系、残疾的编码系统、残疾调查和评估工具的标准化以及残疾数据的标准体系。结果残疾标准的制定需基于应用场景和功能。调查统计类标准侧重于数据收集和分析,应用于设计调查问卷和方案;服务资格类标准关注个体获取服务的资格认定,需构建功能分类分级、编码和定量评估以及基于服务资格的服务配套方案;综合类标准则兼具上述两种功能。有效的残疾标准应包含清晰的残疾理论架构、科学的分类分级和编码系统,以及标准化的残疾报告和评定方法。基于ICF的残疾标准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涵盖5个方面:残疾核心概念和术语体系、残疾分类分级方法和体系、编码系统、残疾调查问卷和方案以及残疾评估方法和工具、残疾数据标准体系。将ICF应用于制定残疾标准的系统方法涉及基于ICF建立残疾分类分级系统和编码系统,将基于ICF的残疾调查与评定工具应用于设计和标准化残疾调查工具、调查方案和残疾评估工具,基于ICF建立残疾数据标准。结论ICF为残疾标准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基于ICF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功能分类分级和编码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基于ICF的标准化功能和残疾调查与评估工具,可以构建残疾核心概念和术语体系、残疾分类分级系统、残疾编码系统、残疾调查问卷和方案以及残疾评估工具和方案、残疾数据标准。基于ICF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的系统应用,提升了残疾标准的科学性、包容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标准 残疾概念和术语 编码 调查问卷 评估 评定 数据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残疾类别的定义、分类、分级以及评估研究:基于ICF和ICD-11的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亚茹 邱卓英 +3 位作者 陈迪 吕军 田益凡 张爱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81,共9页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理论架构和分类系统,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世界报告以及有关国家的行业技术报告中的证据,系统分析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的...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理论架构和分类系统,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世界报告以及有关国家的行业技术报告中的证据,系统分析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的定义、分类、分级和评估方法。方法基于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和残疾模式、分类体系以及编码系统和ICD-11,对标WHO相关世界报告和有关国家行业技术报告的证据,系统探讨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精神6类常见残疾标准的定义、分类、分级和评估的方法。结果ICF的残疾模式和ICD-11的分类系统为各类残疾的定义、分类、分级以及评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残疾定义应该从身体功能损害、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以及环境因素3个层面进行。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的定义、分类与分级均遵循ICF有关的身体功能和结构以及活动和参与的分类方法以及ICD-11相关疾病分类的方法。标准化的活动和参与评估工具如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 2.0)可以用于测量个体整体活动和参与状况。结论基于ICF功能分类体系和ICD-11疾病分类,从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3个层面,对残疾进行定义、分类、分级并且运用基于ICF的功能评估工具对功能和残疾状况进行评估。WHODAS 2.0作为活动和参与评估的通用工具,不仅可以用于整体功能评估,还可以作为工具,转换其他活动和参与评估工具的结果。基于ICF功能和残疾分类的理论和分类架构以及ICD-11相关疾病分类的方法,系统分析WHO发布的世界报告和有关国家行业技术报告中残疾定义、分类、分级以及评估方法,分析讨论国际上针对各类的残疾定义、分类、分级方法以及评估的研究进展。各类残疾统计会因采用不同的残疾定义、诊断标准与评估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性。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及服务能力建立残疾服务纳入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 残疾 分级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架构比较4种残疾标准分类分级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田益凡 陈迪 +3 位作者 邱卓英 杨亚茹 吕军 董向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2-390,共9页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框架,对我国现行残疾标准中4个领域残疾标准的分类分级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重点聚焦于定义方法、分类依据、分级标准、编码系统及评估工具等核心维度。方法以《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框架,对我国现行残疾标准中4个领域残疾标准的分类分级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重点聚焦于定义方法、分类依据、分级标准、编码系统及评估工具等核心维度。方法以《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保险标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司法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标准)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残疾分类分级标准)为研究对象,对各标准的文本进行文献回顾,梳理残疾定义、分类和分级方法的核心要素;采用内容分析法,提取并比较各标准在定义、分类、分级、编码系统及评估工具等方面的异同;结合ICF的理论框架,分析各标准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结果各标准在残疾定义、分类分级、编码系统及评估工具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定义方面,保险标准侧重ICF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损伤;司法标准将残疾定义为身体损伤导致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受限,涵盖ICF的身体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工伤标准关注因工伤导致的劳动能力丧失,涉及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残疾人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参照ICF模式,定义残疾为身体结构、功能损害及活动和参与的局限性。在分类分级上,保险标准依据身体结构与功能分为8大类,伤残程度分为10级;司法标准先分级再分类,分为10级,同级内按损伤部位分类;工伤标准按临床分科原则分为5门类,级别1~10级;残疾人标准分为7大类,每类分4级。在编码系统及评估工具上,保险标准采用ICF编码体系,残疾人标准使用数字编码但非ICF编码,其他标准未使用编码系统;评估工具差异显著,残疾人标准提出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 2.0),但未实际应用于分级。结论本研究基于ICF的分类架构,对国内4种典型的与残疾相关的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从残疾的定义上看,《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3种标准均于2011年后颁布,采用了ICF的理念和方法定义残疾并且对残疾进行分类。考虑到残疾涉及的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但由于用途不同,分级的方法和级别不同,除《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外,其他3类标准均采用10级的分级方法。分级的依据主要涉及身体功能和结构。在残疾评估方面,各标准推荐了不同评估工具,有的依据日常生活能力,有的依据身体的功能,表现出差异性。由于4类残疾标准的分类分级方法不同,残疾数据用于不同的目的,残疾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国际发展趋势倡导基于ICF和ICD-11建立统一的残疾标准架构,以实现不同残疾数据的可比性和数据之间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残疾 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教育情境下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架构与内容基于RCF和ICF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青 吴佳洺 +1 位作者 贾文蓉 于发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6-414,共9页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RCF),构建融合教育情境下教师胜任力的架构。方法 参照RCF的5大核心能力领域及其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分析融合教育情境下教师胜任力的特殊要求,归纳教师在这5个领域的具体能力、行为要求以及核心价...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RCF),构建融合教育情境下教师胜任力的架构。方法 参照RCF的5大核心能力领域及其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分析融合教育情境下教师胜任力的特殊要求,归纳教师在这5个领域的具体能力、行为要求以及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并采用ICF从功能视角进行教师胜任力补充分析。结果 融合教育情境下基于RCF的教师胜任力架构涵盖5大核心领域和2个基础组成部分。在实践领域,强调以学生及其家庭为中心,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满足个性化需求;在专业精神领域,突出教育公平、道德责任与关怀,保障特殊需求学生的权益;在学习与发展领域,注重教师的持续学习和专业成长,提升融合教育的适应性与创新性;在管理与领导力领域,强调团队协作、资源整合,提升融合教育服务质量;在研究领域,鼓励教师将循证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确保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实证性。此外,核心价值观强调尊重、公平和包容,信念体现对每位学生潜能的信心和个性化支持的承诺。基于ICF,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胜任力主要涉及教育与康复融合胜任力、功能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胜任力、辅助技术胜任力、无障碍环境领域的胜任力以及数字赋能技术领域的5个方面胜任力。结论 基于RCF和ICF构建了在融合教育环境下教师应该具备的多维度复合胜任力架构。该架构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的教育公平和全面发展,为融合教育教师的胜任力发展和教师胜任力鉴定和培养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胜任力架构 融合教育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康复胜任力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和ICD-11的中国5种肢体残疾相关标准比较研究
7
作者 叶海燕 杨亚茹 +6 位作者 邱卓英 王忠彦 陈迪 宋桂芸 王方永 田益凡 刘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2-780,共9页
目的 系统比较5种在保险、工伤、司法鉴定和残疾评定等领域广泛应用的肢体残疾相关标准,从定义、编码、分类、分级和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各标准的架构和方法,为肢体残疾标准的整合与优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 目的 系统比较5种在保险、工伤、司法鉴定和残疾评定等领域广泛应用的肢体残疾相关标准,从定义、编码、分类、分级和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各标准的架构和方法,为肢体残疾标准的整合与优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分析《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保险标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司法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标准)、《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军残标准)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对比5种标准中肢体残疾方面的定义、编码方式、分类体系、分级标准和评估方法。结果 依据ICF分类架构与分类方法,在身体功能和结构层面,肢体残疾主要涉及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相关功能(b7),包括关节和骨骼功能(b710-b729)、肌肉功能(b730-b749)和运动功能(b750-b789);在活动与参与层面,主要涉及活动(d410-d499)与自理能力(d510-d599)。相关疾病多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01),神经系统疾病(08),肌肉骨骼系统损伤或结缔组织疾病(15),发育异常(20)和损伤、中毒或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22)等。对5种肢体残疾相关标准的分析发现,仅残疾分类分级标准对肢体残疾进行明确界定,但术语系统仍与ICF存在一定差距。在编码体系上,仅保险标准采用ICF编码,其余4种残疾标准采用自拟的编码方法。肢体残疾标准中细分项目并没有完全覆盖ICF中与肢体残疾相关的所有类目。在分级方式方面,残疾分类分级标准采用4级制,其余4种标准均分为10级。在评估方法方面,5种标准均侧重于对身体结构、功能的评估,并且注意到日常活动能力的评定,但没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 2.0)的综合功能评估方法。结论 中国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了不同的肢体残疾标准,标准的定义和结构与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应该根据ICF和ICD-11与肢体残疾相关的内容,修订完善肢体残疾的相关内容,涉及定义、分类、分级、编码及评估等问题,并强调引入WHODAS 2.0作为综合功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残疾 分类 分级 评定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和ICD-11的中国6种视力残疾相关标准比较研究
8
作者 吕雪丽 杨亚茹 +5 位作者 邱卓英 王忠彦 田益凡 刘叶 李晨 陈迪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5-762,共8页
目的 系统比较中国现行6种视力残疾相关标准:《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保险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老年规范)、《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司法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标准)、《军人残疾等级... 目的 系统比较中国现行6种视力残疾相关标准:《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保险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老年规范)、《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司法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标准)、《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军残标准)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残疾分类分级标准)。方法 采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视觉相关疾病和损伤的类目,并参照《世界视觉报告》(WRV),聚焦于视力残疾的定义、分类、分级、评估方法和编码体系5个核心维度,对上述6种标准进行结构化比较分析。结果 在定义方面,保险标准、工伤标准、军残标准和残疾分类分级标准侧重于视觉功能和结构,如视力和视野;保险标准和老年规范则融合活动与参与的评估概念,关注功能性视力;司法标准缺乏视力残疾的专门定义。在分级方式上,各标准依据不同的功能指标,分为不同的级别。在编码体系方面,仅保险标准使用ICF编码,其余多采用独立数码编码或不设编码。评估方法方面,除老年规范使用自制评分系统外,其余以常规视力检测为主。结论 当前我国视力残疾标准多聚焦于视觉功能损害,较少涵盖个体的活动与参与限制。应基于ICF架构并参照WRV,引入“功能性视力”概念,构建统一的视力残疾定义、分级与编码体系,推动科学、全面的评估模式,以更真实地反映个体功能状态与环境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残疾 分类 分级 功能性视力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和ICD-11的中国6种听力残疾相关标准比较研究
9
作者 秦晴 杨亚茹 +4 位作者 邱卓英 陈迪 刘叶 田益凡 王忠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3-771,共9页
目的 系统比较我国6种代表性听力残疾相关标准,分析其在理论架构、定义、分类、分级与评定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论框架的多个维度、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2.0)和《国际疾病分类第... 目的 系统比较我国6种代表性听力残疾相关标准,分析其在理论架构、定义、分类、分级与评定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方法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论框架的多个维度、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2.0)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参照《世界听力报告》(WRH),从定义、编码体系、分类与分级、评估方法 4个维度,对6种中国现行听力残疾相关标准《人身保险伤残评定及代码》(保险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老年规范)、《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司法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工伤标准)、《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军残标准)和《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残疾分类分级标准)进行系统比较分析。结果 在定义方面,保险标准较为完整,涉及ICF的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维度,符合WRH关于功能性听力的界定;老年规范聚焦身体功能;司法、工伤与军残标准更偏向生理性损伤,强调听觉结构与感官功能;分类分级标准虽涵盖活动和参与,但未细化功能性影响。在分类与分级方面,与WRH推荐20 dB HL作为听力损伤标准不同,6种标准多数仍以40 dB HL或以上为标准。在分级方面,保险标准设9级,司法、工伤、军残为7级,老年规范3级,分类分级4级,分级依据偏重生理测量而非功能表现。在编码体系方面,仅保险标准参考ICF代码,其余多使用自定义数字排序或等级代码。在评估方法方面,WRH主张整合听觉能力、自我报告与参与限制的综合评估,但目前仅老年规范涉及主观感知觉评分,其余标准仍以传统纯音听力计等客观方法为主,缺乏对社会参与和环境影响的评估维度。结论 听力残疾应该从听力结构与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3个层面进行定义,而中国的6种标准由于使用目的和场景不同,采用了不同的定义、分类、分级以及评定的方法,多数以身体功能即听力损失为主要标准。今后的听力残疾标准需要考虑引入功能听力的概念,确定听力损失以及对活动和参与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残疾 残疾标准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世界听力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CF和ICF开发促进残疾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10
作者 关珊 孙美丽 +3 位作者 管艺 薛一凡 钟雨靓 李心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422,共8页
目的基于康复胜任力架构(RCF)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职业胜任力导向的残疾大学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方法遵循课程开发的系统设计原则,构建职业胜任力导向的残疾大学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框架。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目的基于康复胜任力架构(RCF)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职业胜任力导向的残疾大学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方法遵循课程开发的系统设计原则,构建职业胜任力导向的残疾大学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框架。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融合教育、能力本位、终身职业发展、协同合作等原则,注重数字赋能技术、无障碍技术和辅助技术的应用。结果课程体系架构包含知识、技能、职业心理和职业价值观、管理和领导力、专业精神与行为、功能适应和数字赋能以及无障碍技术和辅助技术应用等6大核心课程领域,课程模块包含适应与功能提升、职业探索与基础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深化与职场实践、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4个阶段。课程体系能系统性提升残疾大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胜任力,并融入数字技术赋能手段,促进残疾学生的职业发展。结论基于RCF和ICF构建的胜任力导向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为提升残疾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促进残疾大学生终身职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残疾 职业胜任力 课程体系 康复胜任力架构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的诊断、功能分析以及中医干预:基于ICD-11传统医学分类模块1和ICF的研究
11
作者 顾忠平 屠东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1-397,共7页
目的 探讨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传统医学分类部分(TM1)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的诊断、功能分析和评估的方法,并提出中医康复干预方案。方法 采用ICD-11 TM1和ICF的... 目的 探讨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传统医学分类部分(TM1)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的诊断、功能分析和评估的方法,并提出中医康复干预方案。方法 采用ICD-11 TM1和ICF的分类工具对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进行诊断以及功能分析和评估。探讨ICD-11 TM1中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的分类、编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诊断标准和方法。运用ICF分类分析和评估相关的功能特征,涉及身体功能和活动,明确障碍的评估内容和障碍分级标准,设计中医康复干预方案。结果 在中医康复领域,采用ICD-11 TM1,可实现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主功能障碍的标准化诊断、功能分析和评估。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涉及的身体功能障碍包括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涉及的活动障碍包括行走和穿衣等方面。中医康复干预方案整合了针灸和推拿等多种干预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和活动。结论 ICD-11 TM1与ICF的联合应用,可在中医康复领域建立精细化和标准化的诊断、功能分析和功能评估以及中医综合康复干预方案,不仅可应用于临床康复实践,还可用于临床康复管理和康复质量控制,特别是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和病历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功能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传统医学分类模块1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构建特殊需求学生适宜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
作者 李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特殊需求学生适宜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 系统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欧盟《残疾人权利战略(2021-2030)》、中国教育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特殊需求学生适宜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 系统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欧盟《残疾人权利战略(2021-2030)》、中国教育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取其中关于特殊需求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和评价要求。以ICF理论为基础架构,构建特殊需求学生适宜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特殊需求学生的适宜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功能与健康、社会适应、活动和参与、学习与发展、思想道德与价值观以及环境支持6个领域、18个维度构成。该评价指标体系符合ICF全人发展的理念与整体功能评价的要求,具有完备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特殊需求学生的适宜发展要求扩展相关的具体评价指标。结论 基于ICF的特殊需求学生适宜发展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契合国际和国家相关政策和行业发展要求,为学生适宜发展评价提供了国际政策和循证证据,也为进行学生适宜发展评价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需求学生 适宜发展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学习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的听力障碍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服务:理论架构与服务体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静 易玲 +3 位作者 陈建超 陈雪芬 魏星星 陈晶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5-751,共7页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和健康模式,系统分析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相关的政策文件,探讨听力障碍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的理论与政策原则、服务体系以及优先发展领域、主要政策和技术措施。方法 ...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和健康模式,系统分析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相关的政策文件,探讨听力障碍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的理论与政策原则、服务体系以及优先发展领域、主要政策和技术措施。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和政策研究法,系统梳理ICF的功能和健康架构、WHO康复相关政策报告和美国语言听力协会技术文件,结合我国听障儿童康复服务的现状和需求,提出构建基于ICF的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优先领域和主要政策与技术措施。结果 发展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需要遵循八大原则: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全生命周期支持和促进持续发展;开展循证实践,确保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多学科团队合作并提供全面支持;构建家庭参与的支持网络;促进儿童的融合教育与社会参与;关注文化敏感性;技术赋能康复创新。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要构建五大服务体系:早期筛查、诊断与干预综合体系;家庭和社会支持体系;多学科团队服务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的听障儿童言语与语言康复服务体系;数字赋能服务构建新的康复服务模式。并讨论了优先发展领域以及主要政策和技术措施。结论 基于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和健康架构,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多学科团队服务、推广数字赋能技术、加强社会支持等措施,可以为听障儿童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持续性的高质量、全覆盖康复服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参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听力障碍 言语与语言康复 服务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和RCF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课程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俊武 丁忠冰 +6 位作者 傅青兰 李海舟 朴智元 汪嫣 胡杰 白坚娟 施左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0-1406,共7页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康复胜任力架构(RCF),分析并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架构与内容体系。方法 采用教育心理学和课程论的方法,运用ICF和RCF,构建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体系。系...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康复胜任力架构(RCF),分析并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架构与内容体系。方法 采用教育心理学和课程论的方法,运用ICF和RCF,构建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体系。系统性分析现有运动治疗技术课程的内容,识别出课程内容相关的ICF和RCF核心要素。通过课程模块设计,将这些核心要素融入理论课程、技能实训和实践课程中,形成一个全面的课程结构。结果 结合ICF和RCF,构建了一个涵盖理论课程、技能实训和实践课程的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体系。该体系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康复评估和治疗技术,培养其临床决策能力和多学科协作能力。ICF架构的引入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运动治疗技术领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运用RCF设计胜任力导向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发展全方位的职业胜任力。结论 结合运用ICF和RCF,分析并构建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ICF分类架构,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和健康理论,确定运动治疗技术课程内容涉及身体运动功能、活动和参与功能以及环境因素3个层面,课程内容要覆盖功能的分析、评估以及功能干预等相关的内容。RCF为建立胜任力导向的课程提供了理论架构与方法,在开发课程模块时强调了根据核心胜任力架构建立各课程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临床实习等不同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康复胜任力架构 高等职业院校 运动治疗 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膝骨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ICF核心分类组合简明版临床评定工具的信度与效度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博洋 杨延砚 +12 位作者 马奥 李涛 刘小燮 李征洋 段亚景 刘佳琦 谢欲晓 王翠 黄真 张立宁 刘昕怡 贾子善 周谋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53-1059,共7页
目的 验证适用于膝骨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ICF核心分类组合(ICSAKOPP)简明版临床评定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方法 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拟进行膝关节置... 目的 验证适用于膝骨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ICF核心分类组合(ICSAKOPP)简明版临床评定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方法 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拟进行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320例。经过培训的评定者应用ICSAKOPP简明版对所有入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 d (±1 d)、术后3周(±1周)、术后3个月(±1个月)时分别进行ICF评定,记录同期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得分。邀请5名康复专业人员对ICSAKOPP简明版所有类目进行评分,计算内容效度指数(CVI)。结果64例被剔除。ICSAKOPP简明版各类目CVI均≥0.8,量表平均CVI为0.938。ICSAKOPP简明版Cronbach α系数为0.813。ICSAKOPP简明版整体与WOMAC评分中等相关(r=0.681,P <0.001),身体功能维度(r=0.668,P <0.001)、活动和参与维度(r=0.657,P <0.001)与WOMAC评分中等相关。结论 ICSAKOPP简明版的内容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和效标效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关节置换术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核心分类组合 评定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构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运动康复方案 被引量:2
16
作者 戴栖 武庆昌 +2 位作者 管彦舒 沈海勤 鲍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3-913,共11页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全面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功能特点,并构建功能导向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ICF,对ADHD儿童的身体结构、身...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全面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功能特点,并构建功能导向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ICF,对ADHD儿童的身体结构、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相关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基于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模式,结合身心交互理论,参照《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2020)中针对残疾儿童青少年的部分,构建适用于ADHD儿童、以功能为导向的运动康复方案。结果ADHD儿童的功能障碍主要体现在精神功能(b1)方面,突出表现为注意力功能(b140)、能量和驱动功能(b130)以及高级认知功能(b164)障碍。在活动和参与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和应用知识(d1)、一般任务和要求(d2)、交流(d3)、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d7)等方面存在局限。此外,用品和技术(e1)、支持和相互联系(e3)、态度(e4)等环境因素影响着疾病的发展。根据指南内容身体活动方式可分为运动技能类活动、体适能类活动和运动项目类活动。建议ADHD儿童每天至少进行60 min中高强度的体适能类活动(如有氧运动)、运动技能类活动(如基本动作练习),且每周至少进行3次力量/抗阻训练和体育竞赛等高强度运动,同时运动康复方案还应确保提供无障碍环境和适应性辅助技术,以促进ADHD儿童整体功能康复。结论基于ICF理论架构,结合身心交互理论,参照《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2020),构建功能导向的运动康复方案,特别是注意功能以及学习和精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运动康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构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导向多元安置服务:政策和理论架构与方法体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青 武爱红 +1 位作者 武砀 石彩秀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7,共7页
目的 探讨基于ICF构建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多元教育安置服务体系和方法。方法 采用ICF的理论和方法、公共政策研究方法以及教育政策研究方法,分析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政策架构、理论与构建融合教育导向的多元安置体系的方法与内容。结果 ... 目的 探讨基于ICF构建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多元教育安置服务体系和方法。方法 采用ICF的理论和方法、公共政策研究方法以及教育政策研究方法,分析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政策架构、理论与构建融合教育导向的多元安置体系的方法与内容。结果 在教育政策上,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保教育包容性和公平性指南》都强调教育的权利,鼓励提供个别化教育支持服务和合理便利,以确保残疾学生能够有效参与教育。中国、欧盟和美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鼓励融合教育的发展实施,将特殊儿童纳入普通教育系统,为他们提供与其他儿童相同的教育机会。发展特殊教育,教育安置针对那些需要额外支持和资源的特殊儿童,确保他们获得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政策强调要评估特殊儿童的具体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提供个别化教育计划。结论 根据相关国际政策和有关国家的情况,基于ICF构建了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服务的多元安置体系的内容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融合教育 特殊儿童 多元安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F框架下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效果的Meta分析
18
作者 温艳飞 杨露 +4 位作者 班玥 Ykabaru Daniela BERBESI NORIEGA 张郝琪 王丽 刘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8-788,共11页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系统评价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患者身体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 构建PICO架构,系统检索CBM、万方、维普、中国知网、Cochrane Library、Embase、Pu...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系统评价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患者身体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 构建PICO架构,系统检索CBM、万方、维普、中国知网、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有关运动疗法干预CNSNP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4年3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进行数据合并和分析,采用Stata 18.0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668例患者。PEDro量表评分5~8分。运动疗法类型包括肌力训练、稳定性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瑜伽和普拉提等;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物理因子治疗和健康教育。运动疗法可显著增加患者颅椎角(SMD=0.84, 95%CI 0.42~1.26, P <0.001),降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SMD=-2.05,95%CI-2.58~-1.52, P <0.001),提高压力疼痛阈值(MD=112.27, 95%CI 75.03~149.50, P <0.001),提高颈椎前屈(SMD=1.24, 95%CI 0.34~2.15, P=0.007)、侧屈(SMD=1.52, 95%CI 0.40~2.65, P=0.008)关节活动度,提高颈深屈肌耐力(SMD=1.02, 95%CI 0.10~1.94, P=0.03),改善颈椎关节位置觉(SMD=-1.00,95%CI-1.47~-0.53, P <0.001),但对于改善后屈(SMD=0.85, 95%CI-1.04~2.75, P=0.38)、旋转(SMD=1.65, 95%CI-0.35~3.65, P=0.11)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不显著;运动疗法还能降低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MD=-11.88, 95%CI-16.09~-7.68, P <0.001),对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效果不显著(MD=19.04, 95%CI-3.00~41.08, P=0.09)。结论 运动疗法可以改善CNSNP患者的异常姿势、疼痛、前屈和侧屈运动、颈屈肌耐力和关节位置觉,改善功能障碍,但对提高颈部后屈和旋转运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运动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F框架下的康复大数据标准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田益凡 叶海燕 +4 位作者 刘叶 程亚宁 殷瑞雪 吕雪丽 陈迪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62-1271,共10页
目的探讨康复数据标准。方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讨论康复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参考《关于分析和使用常规卫生信息系统康复模块的指南》《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行动指南》《康复指标清单:康... 目的探讨康复数据标准。方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讨论康复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参考《关于分析和使用常规卫生信息系统康复模块的指南》《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行动指南》《康复指标清单:康复监测和评估架构配套的工具(FRAME)》《数据质量保障:框架和指标》等文件,探讨康复大数据的来源,并结合ICF理论探讨康复数据模式、分类体系与编码标准,探索康复的元数据标准。根据《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讨论康复大数据标准的应用与管理。结果康复大数据包括康复服务数据和个人健康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基于人群和基于机构两大类,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流程模式匹配康复服务全流程数据的交互和来源,以实现对康复大数据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分类体系包括对象类、对象特征类、参与角色类、关系类和活动与事件类,每个类别下又细分为多个子类,覆盖康复涉及的实体、特征、角色、关系和活动。元数据标准包含核心元数据、通用元数据和专用元数据3个层次,确保康复数据的规范管理、共享和互操作性。结论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基于ICF框架的康复大数据标准体系,涵盖康复大数据的内涵和外延、数据来源、数据模式、分类体系、编码标准及元数据标准等多个维度。康复大数据标准体系的构建涉及数据内容、数据结构、数据编码和元数据等多个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这些标准不仅遵循数据流程的规范性,也考虑了数据构成的复杂性。该标准体系与健康大数据的标准体系相互衔接,共同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互操作性,为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有效交换和比较提供了基础。康复大数据标准体系的建立,不仅保障了康复大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而且为康复大数据与其他健康数据的有效交换以及康复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升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保健康复和支持,对于推动康复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大数据 数据标准化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数据质量 数据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的儿童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测量工具的内容和心理测量特性研究
20
作者 王馨婷 杨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5-272,共8页
目的 分析儿童运动运动功能和活动测量工具的内容和心理测量特性。方法 选择6种常用儿童运动功能和活动测量工具,包括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布尼氏动作熟练度测试第2版(BOT-2)、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儿童标准运动协调能力... 目的 分析儿童运动运动功能和活动测量工具的内容和心理测量特性。方法 选择6种常用儿童运动功能和活动测量工具,包括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布尼氏动作熟练度测试第2版(BOT-2)、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儿童标准运动协调能力评估测试(MABC-2)、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测试第三版(TGMD-3)和功能性动作筛查(FMS)。采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联系规则、类目和编码,分析其测量内容和心理测量特性。结果 在身体功能维度,测量工具的内容主要涉及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相关功能(b7),包括关节活动功能(b710)、关节稳定功能(b715)、肌肉力量功能(b730)、运动反射功能(b750)、随意运动控制功能(b760)、手臂或腿的支撑功能(b7603)和步态功能(b770)等;在活动和参与维度,内容主要涉及活动(d4),包括改变身体的基本姿势(d410)、保持一种身体姿势(d415)、移动自身(d420)、步行(d450)、奔跑(d4552)和跳跃(d4553)等。GMFM的评定者间信度和重测信度非常优秀,BOT-2的评定者间信度、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良好,PDMS-2的评定者间信度和重测信度均极好,MABC-2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良好,具有优秀的模型拟合程度,TGMD-3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优秀,FMS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优秀。结论 6种常用儿童运动功能和活动测量工具主要测量ICF身体功能维度的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相关功能(b7),活动和参与维度的活动(d4)。PDMS-2可用于儿童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的全面评估,TGMD-3和GMFM用于评估儿童粗大运动功能,BOT-2、MABC-2和FMS用于评估儿童的运动发育与协调能力、功能性运动模式。BOT-2、PDMS-2、MABC-2和TGMD-3是常模参照测量,GMFM和FMS是标准参照测量。常模参照的测量工具由于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目的的常模,心理测量特性指标更加优秀,并有更加广泛的应用。6项测量工具信度良好~优秀,内部一致性中等~优秀,效度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运动 活动 测量工具 心理测量特性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