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o-Chlorophenol with Contact Glow Discharges in Aqueous Solu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锦章 陈平 +3 位作者 杨武 纳鹏君 刘永军 陆泉芳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609-1614,共6页
Contact glow discharge electrolysis (CGDE) of o-chlorophenol (2-CP) was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pH, voltages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s.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oxidation was explor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ontact glow discharge electrolysis (CGDE) of o-chlorophenol (2-CP) was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pH, voltages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s.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oxidation was explor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degradation followed the first order kinetic law; Fe2+ had a remarkable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removal rate of o-chloropenol. In the presence of Fe2+, 2-CP underwent an exhaustive degradation, from which the major intermediates included o-dihydroxybenze, p-hydroxybenze, p-benzoquione and carboxlic ac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ct glow discharge electrolysis O-CHLOROPHENOL PLASMA oxidative degra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the light output and contact resistance of InGaN-based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tantalum-doped indium tin oxide as p-type electrodes
2
作者 黄俊毅 范广涵 +5 位作者 郑树文 牛巧利 李述体 曹健兴 苏军 章勇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65-368,共4页
This paper reports that highly transparent and low resistance tantalum-doped indium tin oxide (Ta-doped ITO) films contacted to p-type GaN have been prepared by the electron-beam evaporation technique. The Ta-doped ... This paper reports that highly transparent and low resistance tantalum-doped indium tin oxide (Ta-doped ITO) films contacted to p-type GaN have been prepared by the electron-beam evaporation technique. The Ta-doped ITO contacts become Ohmic with a specific contact resistance of $/sim 5.65/times 10^{ - 5}$$/Omega /cdot$cm$^{2}$ and show the transmittance of $/sim $98% at a wavelength of 440nm when annealed at 500/du. Blue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s) fabricated with Ta-doped ITO p-type Ohmic contact layers give a forward-bias voltage of 3.21V at an injection current of 20mA. It further shows that the output power of LEDs with Ta-doped ITO contacts is enhanced 62% at 20mA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LEDs with conventional Ni/Au conta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AN tantalum-doped indium tin oxide (Ta-doped ITO) Ohmic contact specific con-tact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act resistance asymmetry of amorphous indium–gallium–zinc–oxide thin-film transistors by scanning Kelvin probe microscopy
3
作者 武辰飞 陈允峰 +5 位作者 陆海 黄晓明 任芳芳 陈敦军 张荣 郑有炓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21-325,共5页
In this work, a method based on scanning Kelvin probe microscopy is proposed to separately extract source/drain(S/D) series resistance in operating amorphous indium–gallium–zinc–oxide(a-IGZO) thin-film transist... In this work, a method based on scanning Kelvin probe microscopy is proposed to separately extract source/drain(S/D) series resistance in operating amorphous indium–gallium–zinc–oxide(a-IGZO) thin-film transistors. The asymmetry behavior of S/D contact resistance is deduced and the underlying physics is discussed.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symmetry of S/D contact resistance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in bias conditions of the Schottky-like junction at the contact interface induced by the parasitic reaction between contact metal and a-IGZO. The overall contact resistance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both the bulk channel resistance of the contact region and the interface properties of the metalsemiconductor j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orphous indium–gallium–zinc–oxide thin-film transistors contact resistance surface potent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属氧化物载流子选择性传输层的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胡梦琪 苏炬 +3 位作者 王光红 刁宏伟 赵雷 王文静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2-347,共6页
晶硅异质结(HJT)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已达到26.81%,然而其使用有毒有害气体掺杂的传输层存在不可避免的寄生吸收损失,阻止了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宽带隙非掺杂的钝化接触太阳电池受到极大关注。该文对载流子选择性传输原理、非掺... 晶硅异质结(HJT)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已达到26.81%,然而其使用有毒有害气体掺杂的传输层存在不可避免的寄生吸收损失,阻止了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宽带隙非掺杂的钝化接触太阳电池受到极大关注。该文对载流子选择性传输原理、非掺杂钝化接触材料及其主要沉积方法、非掺杂空穴/电子选择性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器件稳定性改善方式进行概述,并对钝化接触型非掺杂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流子传输 过渡金属氧化物 硅太阳电池 载流子选择性接触 异质结太阳电池 非掺杂 异质结太阳电池 非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氧化处理矿井水微量油及溶解性有机物的研究
5
作者 刘亮平 张凯 +3 位作者 张嘉辰 郭宏伟 马涛 李晨宇 《煤质技术》 2025年第1期31-36,共6页
煤矿矿井水由于流经采煤巷道和工作面而具有较高的溶解性有机物,但仍易受煤、机油等的污染,需采用臭氧氧化技术以实现去除矿井水石油类的同时兼顾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结合臭氧氧化实验工艺流程,通过调整臭氧与废水的接触氧化时间,... 煤矿矿井水由于流经采煤巷道和工作面而具有较高的溶解性有机物,但仍易受煤、机油等的污染,需采用臭氧氧化技术以实现去除矿井水石油类的同时兼顾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结合臭氧氧化实验工艺流程,通过调整臭氧与废水的接触氧化时间,按照长时少次、短时多次、取样测试3个阶段进行臭氧接触氧化处理后出水COD_(Cr)和石油类物质的含量及去除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接触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矿井水中石油类物质效果影响十分显著,接触反应时间越长则水中的油类污染物就越低、处理效果越佳,但从经济性角度考量则不能无限制的延长作用时间;当臭氧量为40 mg/L、反应水量为0.5 m^(3)/h时,最佳反应接触时间为40 min,石油类和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最高,分别为29.63%和19.91%,即该反应时间下石油类物质和COD_(Cr)能同时达到最佳的反应效率和去除效果;有效接触反应时间控制在40~60 min即可使矿井水中微量油含量低于0.4 mg/L,达到处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技术 矿井水 溶解性有机物 接触反应时间 石油类物质 COD_(Cr) 去除率 反应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处理设施改造浅析
6
作者 魏建信 《福建建设科技》 2025年第1期103-105,共3页
以某市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为研究对象,阐述和分析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工况及存在的问题。调研结果显示,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因其建造和运行费用低,易于维护,且管理水平要求不高,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但早期人工湿地技... 以某市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为研究对象,阐述和分析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工况及存在的问题。调研结果显示,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因其建造和运行费用低,易于维护,且管理水平要求不高,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但早期人工湿地技术由于缺乏长期运行系统性资料,存在一定数量的人工湿地处理站因运维管理不当,污水处理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要求,甚至产生新的污染问题。为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避免已建的生活污水处理站闲置浪费,重新恢复处理能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改造势在必行。通过介绍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站提质增效改造设计案例,分析“厌氧池+表面流湿地”到“AO接触氧化+呼吸型人工湿地”的改造思路,对技术参数选取、改造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改造 AO接触氧化 呼吸型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modified graphene oxide(GO) nanofluid on wettability and IFT changes: Experimental study for EOR applications 被引量:2
7
作者 Ehsan Jafarbeigi Farhad Salimi +1 位作者 Ehsan Kamari Mohsen Mansour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779-1792,共14页
The application of nanoparticles(NPs)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 offer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resolving some surface-related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contemporary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graphene o... The application of nanoparticles(NPs)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 offer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resolving some surface-related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contemporary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GONs) were synthesized by Hummer's method and, then, were subjected to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hexamethyldisilazane(HMDS) and diazonium sulfonic(DS) compounds. The new combination was known as GO-Su-HMDS. The potential stability of GO-Su-HMDS nanofluids(NF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zeta(ζ) potential tes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synthesized NFs on wettability alteration of the reservoir rock was performed using interfacial tension(IFT) and contact angle experi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contact angle decreased from the initial value of 161.(oil wet) to 35.(water wet). In addition, IFT decreased from18.45 mN/m for deionized(DI) water to 8.8 mN/m for 500 ppm GO-Su-HMDS NF.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flooding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NPs of a GO-Su-HMDS concentration of 400 and 500 ppm could increase the oil recovery by 20% and 19%,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GO-SuHMDS NFs with a concentration of 500 ppm have the best efficiency in terms of altering the wettability of the rock from oil wet to water wet. Thus,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nanofluid can reduce the contact angle and IFT and also increase the sweeping efficiency of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tability alteration Graphene oxide contact angle Interfacial tension Zeta potent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ole of Fe(Ⅱ)in the Contact Glow Discharge Electrolysis
8
作者 高锦章 郭晓 +1 位作者 马东平 杨武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31-435,共5页
In this paper, we use methyl violet as a model organic substrate in wastewat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e(Ⅱ) ion on the contact glow discharge electrolysis (CGDE). The decoloration rate and the COD (Chemical Oxyg... In this paper, we use methyl violet as a model organic substrate in wastewat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e(Ⅱ) ion on the contact glow discharge electrolysis (CGDE). The decoloration rate and the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value have been examined.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sence of Fe(Ⅱ) ion can accelerate obviously the degradation of methyl violet, because it reacts with H2O2 in the CGDE process to yield hydroxyl radical, just acting as a Fenton-like reagent. Moreov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decoloring methyl violet were obtained, by means of an orthogonal experiment, to be [Fe^2+] =1×10^-3 mol/L, applied voltage of 700 V of and pH =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on contact glow discharge electrolysis Fenton-like reagent methyl viol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parent conducting indium-tin-oxide(ITO) film as full front electrode in Ⅲ–Ⅴ compound solar cell 被引量:1
9
作者 代盼 卢建娅 +6 位作者 谭明 王青松 吴渊渊 季莲 边历峰 陆书龙 杨辉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95-499,共5页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parent conducting indium-tin-oxide (ITO) film as full front electrode replacing the conven- tional bus-bar metal electrode in III-V compound GalnP solar cell was proposed. A high-quality, non...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parent conducting indium-tin-oxide (ITO) film as full front electrode replacing the conven- tional bus-bar metal electrode in III-V compound GalnP solar cell was proposed. A high-quality, non-rectifying contact between ITO and 10 nm N+-GaAs contact layer was formed, which is benefiting from a high carrier concentration of the terrilium-doped N+-GaAs layer, up to 2×10^19 cm^-3. A good device performance of the GalnP solar cell with the ITO electrode was observed. This result indicates a great potential of transparent conducting films in the future fabrication of larger area flexible III-V solar c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 indium-tin-oxide (ITO) electrode specific contact resistance solar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R-BCO耦合工艺净化模拟微污染河水及除磷机理研究
10
作者 孙广垠 潘晓敏 +1 位作者 马柏龙 王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2,共6页
针对传统生物膜法对微污染河水脱氮除磷效率不佳的问题,设计了电极生物膜耦合生物接触氧化(BER-BCO)装置,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碳源、电流密度、水力停留时间、填料填充比对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表征阳... 针对传统生物膜法对微污染河水脱氮除磷效率不佳的问题,设计了电极生物膜耦合生物接触氧化(BER-BCO)装置,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碳源、电流密度、水力停留时间、填料填充比对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表征阳极附近沉淀物表面特征官能团,探究系统除磷机理。结果表明,在使用乙酸钠为碳源、电流密度为0.09 mA/cm^(2)、水力停留时间控制为24 h、填料比为40%的条件下,BER-BCO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得到了显著优化;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10%、56.46%、97.93%;最终出水除TN外均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水质标准;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阳极附近形成的含磷沉淀物中含有Fe-O键、P-O键、Fe-OH键,表明铁阳极具有高效除磷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生物膜法 生物接触氧化 微污染河水 脱氮除磷 铁阳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结构可磨耗涂层抗氧化性能评价方法
11
作者 孙泽睿 董琳 +1 位作者 刘梅军 杨冠军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32-838,共7页
防钛火可磨耗封严涂层的抗氧化性能是决定其服役寿命的重要因素。然而,当涂层呈现孔隙率高达50%量级的多孔结构,经典的氧化增重评价方法不适用。为构建多孔结构涂层抗氧化性能的合理评价方法,以防钛火可磨耗封严涂层为典型的多孔结构合... 防钛火可磨耗封严涂层的抗氧化性能是决定其服役寿命的重要因素。然而,当涂层呈现孔隙率高达50%量级的多孔结构,经典的氧化增重评价方法不适用。为构建多孔结构涂层抗氧化性能的合理评价方法,以防钛火可磨耗封严涂层为典型的多孔结构合金涂层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究涂层氧化动力学规律、氧化膜分布特征,揭示了多孔结构涂层内表面氧化机制,建立合理考虑涂层实际氧化表面积的多孔结构涂层抗氧化性能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孔隙作为环境氧的快速扩散通道,使涂层与环境氧的接触面积增大2个数量级,导致根据经典氧化增重法所得氧化膜厚度比实际表面氧化膜厚度高2个数量级。据此,通过建模计算包含外表面和内表面的多孔涂层实际氧化面积,构建基于实际氧化表面积的涂层抗氧化评价方法。采用该方法评价NiCrAl-膨润土可磨耗封严涂层,得出600℃空气氧化条件下该涂层平均氧化速率为1.8×10^(-2) g·m^(-2)·h^(-1),达到标准HB5258—2000规定的完全抗氧化级。上述评价方法为准确评价多孔涂层抗氧化性能从而保障涂层可靠服役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严涂层 孔隙 接触面积 氧化动力学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对难浮氧化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进 付永强 +3 位作者 赵伟 高松 李大虎 曹钊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11,共7页
针对选煤厂入浮煤泥表面氧化程度高、含氧官能团多,导致浮选精煤产率低且灰分高的问题,分别采用柴油、常规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以及自主开发的新型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进行了浮选试验,并结合接触角测试和吸附量测试,揭示了新型极性... 针对选煤厂入浮煤泥表面氧化程度高、含氧官能团多,导致浮选精煤产率低且灰分高的问题,分别采用柴油、常规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以及自主开发的新型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进行了浮选试验,并结合接触角测试和吸附量测试,揭示了新型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强化氧化煤泥浮选效果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采用柴油和常规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进行氧化煤泥的浮选时,浮选效果均较差,难以满足生产要求;而采用新型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进行氧化煤泥浮选时效果较好,且该复配捕收剂更容易吸附在氧化煤泥表面,可显著提高煤泥表面接触角、降低其对水的润湿性,从而提升氧化煤泥浮选效果。同时,针对氧化煤泥采用新型极性-非极性复配捕收剂进行浮选,当捕收剂总用量为1200 g/t时,精煤产率可达74.28%,精煤灰分仅为7.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煤 浮选 复配捕收剂 接触角 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顿-ABR厌氧-生物接触氧化法组合工艺处理化学合成制药废水的工程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亚飞 刘峻 +1 位作者 杨伟纳 李文达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3期56-59,共4页
化学合成制药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且成分复杂的特点,通过研究废水特征,探索一种高效稳定的处理工艺。以某工程为例,采用芬顿氧化-ABR厌氧-生物接触氧化法-混凝沉淀-活性炭过滤组合工艺,对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化验结果显示,废水COD、BO... 化学合成制药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且成分复杂的特点,通过研究废水特征,探索一种高效稳定的处理工艺。以某工程为例,采用芬顿氧化-ABR厌氧-生物接触氧化法-混凝沉淀-活性炭过滤组合工艺,对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化验结果显示,废水COD、BOD_(5)、SS、NH_(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200~5400 mg·L^(-1)、1100~1250 mg·L^(-1)、180~200 mg·L^(-1)、50~60 mg·L^(-1)、色度为80~100度。经105 d系统调试,不断优化运行控制参数,出水COD、BOD_(5)、SS、NH_(3)-N的质量浓度分别达到180 mg·L^(-1)、30 mg·L^(-1)、10 mg·L^(-1)、20 mg·L^(-1)以下,色度达到10度以下,主要污染物指标可达到《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间接排放标准》(DB41/756—2012)中的B级标准。针对此类化学合成制药废水,采用芬顿-ABR厌氧-生物接触氧化法组合工艺,技术可行,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顿氧化 ABR厌氧 生物接触氧化法 化学合成制药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Cu,Mn)_(3)O_(4)接触层在SOEC阳极侧的应用
14
作者 黄旭锐 余喻天 +7 位作者 雷金勇 郝敬轩 俞传鑫 潘军 杨怡萍 廖梓豪 关成志 王建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1,共4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中铁素体不锈钢合金连接体和电解池阳极之间存在界面接触、连接体表面氧化以及氧电极“铬毒化”等问题,是导致电解堆性能衰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工作利用反应烧结工艺在连接体与阳极之间制备了多孔的(Cu,Mn)_...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中铁素体不锈钢合金连接体和电解池阳极之间存在界面接触、连接体表面氧化以及氧电极“铬毒化”等问题,是导致电解堆性能衰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工作利用反应烧结工艺在连接体与阳极之间制备了多孔的(Cu,Mn)_(3)O_(4)导电接触层,形成了粘结强度高的连接体/接触层/电解池界面结构。所得试样在750℃下表现出优异的电性能,整个500 h测试过程半电池的面比电阻(ASR)值稳定保持在20.13~20.32 mΩ·cm^(2)。通过微观结构表征技术证实,多孔(Cu,Mn)_(3)O_(4)接触层与相邻的电解堆部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并可以抑制连接体表面的氧化薄膜增长,同时阻止铬元素的迁移。(Cu,Mn)_(3)O_(4)接触层也降低了电解池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电阻,提高了电池电化学输出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阳极接触层 (Cu Mn)_(3)O_(4)尖晶石 反应烧结 面比电阻(A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接触氧化耦合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高盐污水实验总结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菊 胡建东 +1 位作者 王刚 高会杰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针对炼化企业废水盐含量高、稳定达标处理难、能耗高等问题,提出了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通过梯度提高进水盐含量的方法成功驯化出耐盐菌,启动了生物接触氧化单元,池中生物挂膜良好,脱氮除碳效果显著,出水COD(化学需氧量)可稳... 针对炼化企业废水盐含量高、稳定达标处理难、能耗高等问题,提出了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通过梯度提高进水盐含量的方法成功驯化出耐盐菌,启动了生物接触氧化单元,池中生物挂膜良好,脱氮除碳效果显著,出水COD(化学需氧量)可稳定控制在90 mg/L以下,总氮在15 mg/L以下。菌群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盐含量(高盐)废水环境中,接触氧化单元生物膜中菌群数量和多样性较接种污泥发生明显改变,主要功能菌为Thiovirga、Thauera、Flavobacterium、Gemmobacter、Hydrogenophaga等。在生物活性炭单元,通过耐盐高效菌剂与活性炭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该单元对进水COD波动的抗冲击能力,活性炭表面形成生物膜,系统运行稳定,可控制出水COD基本在60 mg/L以下,氨氮质量浓度在2 mg/L以下,总氮在15 mg/L以下。全流程以生物降解为核心,工艺流程短、运行成本低,为高盐污水的稳定达标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接触氧化 生物活性炭 炼化高盐污水 菌群结构 COD 氨氮 总氮 填料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法联合尾水农灌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16
作者 韦昱多 谢健强 +1 位作者 张建美 吕钰楠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52,共9页
为探究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的可行性,采用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法联合尾水农灌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进行处理,测定了运行参数对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尾水农灌对农作物品质、地下水、土壤的影响。结... 为探究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的可行性,采用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法联合尾水农灌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进行处理,测定了运行参数对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尾水农灌对农作物品质、地下水、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系统溶解氧为微氧条件(0.5±0.2 mg/L)时,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温度均对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处理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当HRT为4 h以上以及温度在30℃或20℃时,COD去除率大于73.32%,出水COD浓度均能满足所有作物灌溉要求(<100 mg/L),而NH_(4)^(+)-N、TN和TP的去除率均低于50%,有效保存了部分氮磷资源。利用尾水灌溉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同时维生素C含量、还原性糖含量并未发生明显降低,硝酸盐氮含量未超出食用标准。灌溉下渗水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另外农灌后土壤质地相较灌溉前有所改善,pH由4.96上升至5.78,电导率由1.925 mS/cm降低至1.803 mS/cm,土壤酸化改善且盐渍化程度降低,土壤肥力仍维持在一级水平。利用微氧生物接触氧化池尾水进行灌溉,不但能有效去除其中的污染物质,而且可以利用其中的氮磷资源,为农村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微氧生物接触氧化 农业灌溉 污水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沸石+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氨氮实验研究
17
作者 贾玉岩 彭娟 《炼油与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28-31,共4页
改性沸石吸附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在处理微污染水中氨氮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组合工艺在不同类型微污染水体中的应用效果缺乏系统的研究。文中通过实验室规模的吸附和生物接触氧化实验,分析了不同操作条件下的... 改性沸石吸附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在处理微污染水中氨氮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组合工艺在不同类型微污染水体中的应用效果缺乏系统的研究。文中通过实验室规模的吸附和生物接触氧化实验,分析了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氨氮去除效果,发现改性沸石可以有效提升氨氮的去除率,其中有机改性沸石表现最优,氨氮去除率高达98.5%,同时,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中,曝气量和HRT的增加均能提高氨氮去除率,生物膜的成熟度也对去除效果有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沸石吸附 生物接触 氧化 工艺处理 微污染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R平板膜技术在医院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汪俊文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11期121-122,128,共3页
在当前的环保形势下,医院污水处理越来越受到各个医院后勤部门的重视。医院污水处理站的设计在整个医院的规划中属于末端环节。如何减少医院污水处理站的占地面积,缓解医院用地紧张的局面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探讨一种新... 在当前的环保形势下,医院污水处理越来越受到各个医院后勤部门的重视。医院污水处理站的设计在整个医院的规划中属于末端环节。如何减少医院污水处理站的占地面积,缓解医院用地紧张的局面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探讨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在医院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很有必要。MBR膜处理工艺作为一种由活性污泥法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应用于医院污水处理,是通过独特的泥水分离技术,大大提高了污水中活性污泥的浓度,并提高了污水处理负荷,缩短了污水处理的生化反应时长,从而减少了污水处理站的占地面积[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R膜处理工艺 MBR平板膜 医院污水 生物接触氧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在含磷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9
作者 吴利国 王艨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17期132-134,共3页
为了强化生活污水处理,有效解决生活污水中含磷量高、处理成本高的问题,本文结合某市生活污水中TP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通过构建预处理系统、选择合适的氧化技术填料、科学设计污水处理参数等,详细拆解该项技术... 为了强化生活污水处理,有效解决生活污水中含磷量高、处理成本高的问题,本文结合某市生活污水中TP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通过构建预处理系统、选择合适的氧化技术填料、科学设计污水处理参数等,详细拆解该项技术的应用过程。最终启动生物接触氧化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获得了生活污水中总磷(TP)的良好去除效果,旨在为城市全面推广与实施污水处理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磷生活污水处理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具体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子层沉积IGZO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电阻优化
20
作者 王昊哲 李调阳 《中国集成电路》 2024年第6期75-81,共7页
氧化铟镓锌(IGZO)具有宽带隙、高迁移率、和CMOS后道工艺兼容等优势,可用于下一代高密度三维堆叠存储器。随着IGZO场效应晶体管的尺寸不断微缩,源漏接触电阻在开态时会主导器件总电阻。因此,IGZO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电阻优化成为需要研... 氧化铟镓锌(IGZO)具有宽带隙、高迁移率、和CMOS后道工艺兼容等优势,可用于下一代高密度三维堆叠存储器。随着IGZO场效应晶体管的尺寸不断微缩,源漏接触电阻在开态时会主导器件总电阻。因此,IGZO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电阻优化成为需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原子层沉积的IGZO作为沟道并制备出场效应晶体管,探究了接触金属种类及后退火工艺对IGZO场效应晶体管接触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前镍和钛的接触电阻相当。但在Ar/O2氛围、250℃条件下退火2小时后,采用钛接触的IGZO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电阻降低到镍接触的8.3%,实现接触电阻低至0.86 kΩ·μm,同时阈值电压正移实现了增强型器件。与此同时,制备出超短沟长(Lch=80 nm)的IGZO场效应晶体管,开态电流高达412.2μA/μm、亚阈值摆幅为88.6 mV/dec,漏致势垒降低系数低至0.02 V/V。这些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接触金属种类及后退火条件,可实现高性能IGZO场效应晶体管,并为IGZO大规模实际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镓锌 场效应晶体管 接触电阻 原子层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