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1
作者 万卫 薄景山 +1 位作者 彭达 李孝波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6-900,共15页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烈度衰减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距离处,黄土高原西区的烈度值高于青藏区,最大差值可达0.8;当震中距较小时,黄土高原东区的长轴和短轴烈度值均低于东部强震区,因黄土高原东区烈度的衰减速率较慢,随着距离增大,其烈度值逐渐超过东部强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限定模型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干冻融下渠基膨胀土裂隙发育与强度衰减规律研究
2
作者 姜海波 张军 +1 位作者 喻天龙 韩克武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0-200,共11页
【目的】寒旱区湿干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输水渠道易发生浅层失稳,是膨胀土输水渠道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方法】以北疆伊犁河北岸干渠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对试样进行湿干冻融循环效应的模拟和低应力直剪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膨胀土的裂... 【目的】寒旱区湿干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输水渠道易发生浅层失稳,是膨胀土输水渠道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方法】以北疆伊犁河北岸干渠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对试样进行湿干冻融循环效应的模拟和低应力直剪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膨胀土的裂隙参量,探讨裂隙参量与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裂隙参量对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结果显示:膨胀土试样的裂隙参量与黏聚力衰减率会随湿干冻融交替效应和密实程度的降低而增大,其力学性能会进一步劣化。湿干冻融循环效应下,膨胀土裂隙结构经历了快速开裂、稳步拓展、稳定发育过程,与黏聚力的快速衰减、缓慢衰减、稳定衰减阶段相对应。【结论】结果表明:抗剪强度与各裂隙参量有一定相关性,其中连通系数的变化趋势与黏聚力衰减的关联性最为密切,关联度为0.730~0.878,权重达到0.260~0.300,可定量表征湿干冻融循环效应下膨胀土的裂隙发育特征及强度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湿干冻融循环 裂隙参量 强度衰减 关联度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宇宙系统的环境因子影响海水中正丙苯和异丙苯衰减速率的研究
3
作者 陈汕 夏宇凡 孟范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4-124,共11页
危险化学品在海水中的衰减特征对于其泄漏事故发生后采取针对性应急对策十分重要。为了探究泄漏入海的正丙苯(n-PBZ)和异丙苯(i-PBZ)衰减程度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趋势,采用微宇宙实验方法分别调节温度、盐度、pH、光强和风速,根据海水中n-... 危险化学品在海水中的衰减特征对于其泄漏事故发生后采取针对性应急对策十分重要。为了探究泄漏入海的正丙苯(n-PBZ)和异丙苯(i-PBZ)衰减程度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趋势,采用微宇宙实验方法分别调节温度、盐度、pH、光强和风速,根据海水中n-PBZ和i-PBZ的浓度变化进行衰减动力学分析,确定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以及低风速对二者衰减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温度是对2种丙苯(PBZs)衰减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其与衰减速率常数(k)呈显著正相关:n-PBZ和i-PBZ在30℃下的k值分别为5℃下的2.12和1.90倍。光照有利于n-PBZ和i-PBZ衰减,2种PBZs在光强800μmol/(m^(2)·s)时的k值分别为黑暗条件下的1.63和1.57倍。仅在较低盐度(≤10)时,k值随盐度增加而增大。海水的pH(6~9)对2种PBZs的衰减均无显著影响。常见于海雾天气的低风速(1 m/s)非常不利于n-PBZ和i-PBZ衰减,风速1 m/s时n-PBZ和i-PBZ的k值不足风速5 m/s时的60%,这将造成事故海域在较长时间(20 d以上)面临中、高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光强和风速是影响海水中n-PBZ和i-PBZ自然衰减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丙苯 异丙苯 衰减 温度 光强 低风速 微宇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薄景山 万卫 +2 位作者 彭达 段玉石 李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8,共17页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发,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有其特殊性,总结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抗震研究有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学者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基岩和土层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反应谱衰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和讨论在黄土覆盖地区地震动衰减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的研究工作对从事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地震烈度 地震动 衰减关系 基岩 土层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数雨胞雨衰模型的微波链路雨强反演方法
5
作者 杨涛 沈玉芳 +5 位作者 陈渝青 叶文杰 陈曦 张玉松 涂杰 史晓薇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7,共7页
为了提高微波链路雨强反演的准确性,基于指数雨胞雨衰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微波链路雨强反演方法,并利用瑞典哥德堡市21条微波链路和距链路2 km范围内8个雨量站的实测数据,将指数雨胞雨衰模型与传统幂律模型和ITU-R P.530-16雨衰模型进行... 为了提高微波链路雨强反演的准确性,基于指数雨胞雨衰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微波链路雨强反演方法,并利用瑞典哥德堡市21条微波链路和距链路2 km范围内8个雨量站的实测数据,将指数雨胞雨衰模型与传统幂律模型和ITU-R P.530-16雨衰模型进行了雨强反演对比。结果表明:指数雨胞雨衰模型在雨强反演方面表现优异,决定系数和纳什效率系数均为0.78,平均绝对误差为0.39 mm/h,均方根误差为0.68 mm/h;与幂律模型相比,指数雨胞雨衰模型在准确度和稳定性方面有显著提升,与ITU-R P.530-16雨衰模型相比也有所改进,特别是在短链路和中小雨的雨强反演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对于进一步提升微波链路雨强反演精度和改善降水监测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雨衰 指数雨胞雨衰模型 微波链路 雨强反演 哥德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域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研究
6
作者 张超 陈昽 +3 位作者 武程 杜修力 赖志超 王丕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7,共12页
人工模拟地震动是目前开展海洋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的主要地震输入分析。强度包络函数是人工模拟地震动的重要参数,决定了地震动的强度非平稳性特性,并对地震动持时起控制作用。目前的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均是基于陆域地震动记录统计分析得... 人工模拟地震动是目前开展海洋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的主要地震输入分析。强度包络函数是人工模拟地震动的重要参数,决定了地震动的强度非平稳性特性,并对地震动持时起控制作用。目前的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均是基于陆域地震动记录统计分析得出,无法准确反应海域地震动的强度特性。因此,基于日本K-Net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实测地震数据库,分析海域地震动在时域中强度分布特性;提出适用于海域地震动的三段式强度包络模型,回归得到震级M、震中距R及关键参数上升段t_(1)、强震平稳段ts、下降段衰减率c(无量纲)的计算表达式;研究震级、震中距对海域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的影响规律,并探讨海域地震动与陆域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海域地震动强度包络模型中关键参数上升段t_(1)、强震平稳段ts、下降段衰减率c的取值范围分别为[13~52 s],[12~79 s],[0.037~0.173];震级对关键参数(t_(1)、t_(s)、c)的影响要大于震中距;与陆域地震动相比,海域地震动的强度包络模型的下降段衰减率c相差显著,且各关键参数的分布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动 强度包络模型 衰减关系 三段式模型 相模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距离无线微波链路降雨反演模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渝青 郑鑫 +5 位作者 宋莹 张驰 朱信宇 叶文杰 沈玉芳 杨涛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9-586,共8页
利用商用微波链路进行降雨反演是一种新型的降雨监测手段,且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高密度的商用微波链路网络可提供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降雨空间反演结果。目前,幂律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微波衰减与雨率的关系,该模型对长度超过1 km的链路反演... 利用商用微波链路进行降雨反演是一种新型的降雨监测手段,且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高密度的商用微波链路网络可提供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降雨空间反演结果。目前,幂律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微波衰减与雨率的关系,该模型对长度超过1 km的链路反演精度较高,但在反演短链路(长度<1 km)雨强时出现显著的降雨强度过高估计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ITU-R P.530-16建议书中长期雨衰减公式,建立了雨强反演模型。在瑞典哥德堡地区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比分析了本文模型与幂律模型降雨反演结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幂律模型,本文模型在对短链路进行雨强反演时更稳定、精确,确定性系数提升了55.3%,标准化均方根误差下降了76.2%,累计降雨量误差下降了92.4%。本文研究结果为短链路在反演降雨时出现的过高估计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反演 商用微波链路 雨衰 降雨监测 雨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噪强度、去噪效率与振幅保真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宝金 成谷 +1 位作者 王云专 王晓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张宝金 ,成谷 ,王云专 ,王晓华 .去噪强度、去噪效率与振幅保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1) :1~ 5本文从去噪强度和去噪效率的角度对信噪比与保真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去噪强度即应用滤波因子在对应的数据窗内去除噪声的总能量 ... 张宝金 ,成谷 ,王云专 ,王晓华 .去噪强度、去噪效率与振幅保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1) :1~ 5本文从去噪强度和去噪效率的角度对信噪比与保真度问题进行了探讨。去噪强度即应用滤波因子在对应的数据窗内去除噪声的总能量 ,而去噪效率则是对应于去噪强度的信噪比的变化率。去噪强度越大 ,去噪效率越低 ,保真性越差。在相同去噪强度的情况下 ,获得较高去噪效率的方法就是保真性好的方法。准确估计信号、有效衰减强噪声是降低去噪强度、提高去噪效率的核心。叠后估计信号比较准确 ,叠前去噪优势较强 ,叠前、叠后联合去噪更能达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保真度的目的 ;对不同能量的噪声 ,选择不同的去噪强度并使之达到最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幅保真 去噪强度 去噪效率 叠前去噪 加权叠加 信噪比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沙海军 吕悦军 +2 位作者 彭燕菊 唐荣余 张晓波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28-36,共9页
采用在统计回归过程中加入限制条件的方法,建立一个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该模型不但解决了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头限尾问题,也考虑地震震级与有感半径的关系。利用华北地区48次地震、139条等震线资料,回归得到了华北地区的地震... 采用在统计回归过程中加入限制条件的方法,建立一个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该模型不但解决了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头限尾问题,也考虑地震震级与有感半径的关系。利用华北地区48次地震、139条等震线资料,回归得到了华北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最后将本模型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华北地区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认为本模型所得的烈度衰减关系在大震的远场更趋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衰减 限定模型 地震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分区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晓军 文毅 +2 位作者 鲁权 邵辉成 聂大巍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8-102,113,共6页
在合理分区、收集整理陕西及邻近地区190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烈度衰减的椭圆模型,采用多元稳健线性回归方法,分区统计计算得到陕西陕南、关中和陕北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 烈度 衰减关系 陕西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泥沙对藻类生长影响的实测与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朱伟 姜谋余 +1 位作者 赵联芳 田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1-247,共7页
通过对长江下游镇扬段的牛轭湖—内江的泥沙、水质、光强、藻类等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内江悬浮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规律以及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江水体中存在80%以上的粒径小于75μm的微细悬浮颗粒,其中不易沉降... 通过对长江下游镇扬段的牛轭湖—内江的泥沙、水质、光强、藻类等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内江悬浮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规律以及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内江水体中存在80%以上的粒径小于75μm的微细悬浮颗粒,其中不易沉降的粘土颗粒占到20%~50%左右,枯水期平均含量为40 mg/L,丰水期平均含量为70 mg/L,而藻细胞生物总量基本都在100万个/L以内,其中绿藻、硅藻为优势种。数据分析表明:泥沙对水下光强的衰减遵循指数函数衰减规律,光衰减系数与泥沙含量呈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内江的优势种绿藻、硅藻的生物量与泥沙含量呈显著的指数相关。认为,泥沙通过衰减光强间接地抑制藻类繁殖,这一抑制作用可以由泥沙含量和藻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泥沙含量 光强 光学衰减系数 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英民 蔡辉腾 +1 位作者 韩军 黄金国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7-22,42,共7页
根据重庆及邻近地区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处理、衰减模型和统计方法改进,建立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补点对烈度衰减关系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回归法的回归结果相差不大。与已有衰减关系比较,本文结果在中震近场区的拟合效果有... 根据重庆及邻近地区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处理、衰减模型和统计方法改进,建立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补点对烈度衰减关系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回归法的回归结果相差不大。与已有衰减关系比较,本文结果在中震近场区的拟合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度衰减 近远场补点 烈度等效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被引量:22
13
作者 卢建旗 李山有 李伟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43,共11页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地震区划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主要是依据6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得到的,并没有考虑中强地震的衰减特性。为此,文中利用现有的烈度资料和其他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来建...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地震区划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主要是依据6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得到的,并没有考虑中强地震的衰减特性。为此,文中利用现有的烈度资料和其他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来建立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收集了我国华中、华南、东北等地区的51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运用单随机变量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然后以美国西部地区为参考地区,运用缺乏地震动参数的地震动估计方法—地震对映射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峰值加速度和有效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后,通过与我国强地震区和中强地震区已有的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对比,验证了得出的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减关系 烈度 地震动 中强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大地震(M_S≥7)烈度衰减关系改进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苏平 陈文凯 +3 位作者 周中红 何少林 蔡辉腾 孙艳泽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考虑近年大地震(MS≥7.0)震后快速灾害评估的需要,利用中国西部地区1900年以来MS≥7.0级地震的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与分段函数对烈度限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改进,并就所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根... 考虑近年大地震(MS≥7.0)震后快速灾害评估的需要,利用中国西部地区1900年以来MS≥7.0级地震的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与分段函数对烈度限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改进,并就所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大震长轴半径的特点,初步研究了大震极震区长轴半径对烈度衰减规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震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物浓度对水下光照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81
15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2 位作者 陈伟民 高光 陈宇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5-620,共6页
采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生态实验室的模拟生态槽进行水动力模拟实验研究(1999年5月8日~6月24日),探讨了水动力的扰动引起悬浮物的增加、改变水下光强的分布,并由此造成了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静止还是小水流、大水流... 采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生态实验室的模拟生态槽进行水动力模拟实验研究(1999年5月8日~6月24日),探讨了水动力的扰动引起悬浮物的增加、改变水下光强的分布,并由此造成了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静止还是小水流、大水流状态,水下光强随深度都是按指数规律衰减;在静止状态下,槽水清澈见底,光衰减系数为1m-1左右,到小水流和大水流时,由于动力的扰动、悬浮物浓度的增加,光学衰减系数增加到2m-1和4m-1左右,真光层深度也由最初的4m降到2m、1m;对光学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与悬浮物浓度进行线性和幂函数回归,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反映了风浪扰动引起水中悬浮物增加是改变水下光照分布的主要原因;在静止状态下,由于槽水清澈,强光作用下表面存在光抑制现象,最大初级生产力出现在0 4~0 6m,其他情形光抑制很弱或基本上不存在,最大初级生产力出现在0~0 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 光学衰减系数 真光层深度 悬浮物浓度 水下光照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世成 崔建文 韩新民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7-294,共8页
本文利用 12 7次地震等震线资料 ,对云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表明 :(1)云南地区地震烈度极震区等震线的长轴、短轴之比的均值 ,高于我国东部地区而略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值 ,烈度衰减方向性强。 (2 )云南地区地震烈... 本文利用 12 7次地震等震线资料 ,对云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表明 :(1)云南地区地震烈度极震区等震线的长轴、短轴之比的均值 ,高于我国东部地区而略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值 ,烈度衰减方向性强。 (2 )云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分区特征明显。 (3)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低震级档的各烈度等震线长、短轴之比值均高于高震级档的比值现象相比 ,云南地区这种比值关系要复杂得多。本文还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衰减差异 相关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积统计的震后烈度评估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建福 成小平 +2 位作者 姜立新 帅向华 吴天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1,共6页
选取了较为典型的历史震例,并将这些震例的等震线图数字化。利用这些等震线图数据,直接统计出地震参数和震后不同烈度面积之间的关系,并将该关系和烈度衰减几何模型结合起来,反演震后烈度的具体分布形状,以进行震后烈度分布的预测。
关键词 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地震应急 统计值 等烈度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掘进巷道瓦斯爆炸衰减规律及特征参数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曲志明 周心权 +2 位作者 和瑞生 李毅杰 汪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4-328,共5页
运用爆轰和爆炸动力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瓦斯爆炸的物理模型和冲击波关系式,目的在于研究煤矿掘进巷道瓦斯爆炸时期爆炸冲击波、爆轰波的衰减规律及特征参数的特性.通过对冲击波、爆轰波衰减渐近规律的分析,推导出柱面、球面强爆轰... 运用爆轰和爆炸动力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瓦斯爆炸的物理模型和冲击波关系式,目的在于研究煤矿掘进巷道瓦斯爆炸时期爆炸冲击波、爆轰波的衰减规律及特征参数的特性.通过对冲击波、爆轰波衰减渐近规律的分析,推导出柱面、球面强爆轰波的衰减有限距离的函数表达式.实验和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柱面、球面强爆轰波在有限距离内可以衰减为C-J爆轰波,同时推导出强爆轰波衰减为C-J爆轰波的有限距离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巷道 瓦斯爆炸 衰减规律 有限距离 波强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甸M_S6.5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及震害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冀昆 温瑞智 +2 位作者 崔建文 王宏伟 任叶飞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3期325-339,共15页
2014年8月3日发生的鲁甸地震是我国继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的又一次破坏性浅源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工程结构破坏。本文处理了我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捕获的60余组主震三分量强震动记录,绘制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长轴... 2014年8月3日发生的鲁甸地震是我国继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的又一次破坏性浅源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工程结构破坏。本文处理了我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捕获的60余组主震三分量强震动记录,绘制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长轴沿西北-东南方向展布。通过与中国西部常用衰减关系的对比,发现各模型的预测值均不同程度高估了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观测值。最后以水平向峰值加速度较大的三个典型台站为例,详细调查了附近建筑的破坏情况,结合宏观烈度分布结果,分析了地震动特征与震害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强震动记录 谱烈度 衰减关系 震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掘活动与矿震关系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李铁 张建伟 +3 位作者 吕毓国 周澎 乔中栋 陈双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27-2132,共6页
以抚顺老虎台煤矿和甘肃华亭煤田为工程背景,基于长时间和高精度矿震观测与采矿作业数据分析,从采掘活动与发生矿震的定量关系,探索采掘扰动对岩体动力响应的调制作用。根据24 h的时间秩序中矿震活动与采矿作业关系的规律,区分出采矿直... 以抚顺老虎台煤矿和甘肃华亭煤田为工程背景,基于长时间和高精度矿震观测与采矿作业数据分析,从采掘活动与发生矿震的定量关系,探索采掘扰动对岩体动力响应的调制作用。根据24 h的时间秩序中矿震活动与采矿作业关系的规律,区分出采矿直接相关型和间接相关型矿震。发现连续采动对矿震活动具有累积效应,由此可评价卸压解危的效果和范围,并可据此合理调整作业流程,降低矿震活动水平。发现减扰降震效果与开采深度成反比,深部采掘扰动岩体动力响应具有延迟衰减效应。在华亭煤矿特定采矿技术条件下,相隔210 m采空工作面的2个工作面,相向采、掘时采煤工作面对掘进工作面岩体动力响应的最大影响距离为450 m,相背采、掘时的最大影响距离可达750 m,推测较大的影响距离与厚层坚硬基本顶和留设的20 m宽煤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 深部开采 累积效应 应力强度效应 延迟衰减 影响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