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探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栾兆星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7,共16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全方位融入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中华传统礼法文化在近代中国解体造成的社会治理困境以及当下中国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治理方式的强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全方位融入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中华传统礼法文化在近代中国解体造成的社会治理困境以及当下中国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治理方式的强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文化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传统德礼观念,增强了法治的道德底蕴。在立法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量入法入规,在形式上类似于中国中古时期法典编纂着力体现德礼的精神;在司法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释法说理中起到的作用,与古代司法裁判所追求的情理法整体性思维与一体化平衡艺术风格类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当下中国重构“礼法”的尝试,蕴含了“德性法治”这种既在实践上具有中国特色又在理论上具有普世之维的法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礼法 释法说理 整全性 德性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指标”何以实现“软着陆”: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基层政策执行力提升的策略选择
2
作者 牛朝文 汪波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6,共11页
为克服一刀切式的“粗糙摆平”问题,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通过推动基层政策执行力提升,实现更为精简和规范的执行。在政策执行的能力视角下,构建“任务—策略—目的”的分析框架。通过对D县提升“执行力”的个案研究发现:在社会治理重心... 为克服一刀切式的“粗糙摆平”问题,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通过推动基层政策执行力提升,实现更为精简和规范的执行。在政策执行的能力视角下,构建“任务—策略—目的”的分析框架。通过对D县提升“执行力”的个案研究发现: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面对进入基层场域的政策数量内容日趋增多,政策指标愈加“硬核”,这体现为“目标更加清晰、权责更加明确、奖惩更加分明”,基层通过提升政策执行力来实现政策的“软着陆”。通过以“合法性”构建打造纵向到底的执行链条,强化政策目标设定的权威性、认同性与可操作性,达成执行效率的“软着陆”;通过以“合理性”建构形塑检查验收机制,压实政策要求和工作责任,达成执行效果的“软着陆”;通过以“合情性”构建形成紧密型的组织化联结关系,激活基层政策执行的“神经末梢”和“内生动力”,以精准执行达成政策的降本增效,实现政策效益的“软着陆”。“法、理、情”融合为提升基层政策执行力策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和要求,有助于打开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基层政策执行力提升的“黑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执行 “法、理、情”融合 基层政策执行 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合法化资源与农民工的利益表达——基于农民工1733份领导留言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孔凡义 程颖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15,198,共18页
农民工的利益表达一直是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的议题。但是,其表达方式尤其是他们是如何把自己的利益赋予合法性仍缺乏中国化的研究。论文通过对1733份农民工领导留言的文本分析,深入观察到诉求者“利”的合法化方式和策略,以及内化的“情... 农民工的利益表达一直是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的议题。但是,其表达方式尤其是他们是如何把自己的利益赋予合法性仍缺乏中国化的研究。论文通过对1733份农民工领导留言的文本分析,深入观察到诉求者“利”的合法化方式和策略,以及内化的“情”“理”“法”的文化心理结构。研究发现,在“重义轻利”为主导的文化心理框架下,诉求者需要把“利”合法化。通过“情”“理”“法”来赋予“利”以道德涵义和逻辑,从而形成了“情”“理”“法”的交互关系。由此,论文根据“情”“理”“法”的三者关系把合法化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的情理法模式、理想型的法理情模式和现实型的理情法模式。以“理”作为评判底层民众利益表达行为的标准和尺度存在模糊性的风险。现实型的理情法文化心理模式意味着诉求者的心理结构仍然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之中。为此,政府在处理诉求者的利益表达时需要加强法治化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信访 情理法 利益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语”的重塑——船山“化理入情”诗理观的内生成语境及分类形迹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宁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8-115,共8页
诗中"理语"历来是古典诗学中的重要议题,在其纷繁的发展进程中,王船山之理语辨析具有一定的廓清与重塑之功。从渊源来看,宋人的"物理"说、严羽的"词理意兴"说、元明以来的"崇情斥理"说、郝敬的... 诗中"理语"历来是古典诗学中的重要议题,在其纷繁的发展进程中,王船山之理语辨析具有一定的廓清与重塑之功。从渊源来看,宋人的"物理"说、严羽的"词理意兴"说、元明以来的"崇情斥理"说、郝敬的"诗家之理"说、陈白沙的"以情统理"说等成为船山诗理观形成的内在语境。从辨析过程看,船山诗理观隐含了一种分类思维。他批判诗中议论,认为议论诗中所暗含的"逻辑""诋讦""凌杂"特征,违反了诗歌"主情""平和""纯净"的特性。他承认诗中表现万物规律的"物理"之必要性,但其关注重点则在"物理"背后所连结的情意内涵。对于诗中探求人世哲学问题的玄理、性理,船山亦秉持"化理入情"的原则,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极力突显了诗情之于哲理的统摄性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化理入情 物理 性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理法交融:网络政务互动中的形象建构与关系管理 被引量:4
5
作者 钱永红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33,共8页
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的逐步推广,网络政务互动中的政府形象建构与政民和谐关系管理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从形象建构与关系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政府所构建的形象类型及其采用的话语资源,以及这些形象在政民和谐关系管理中的作... 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的逐步推广,网络政务互动中的政府形象建构与政民和谐关系管理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从形象建构与关系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政府所构建的形象类型及其采用的话语资源,以及这些形象在政民和谐关系管理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在网络政务互动中主要从法治、理性、情感三个维度采用不同的话语资源建构法治型、理性型和情感型三大类政府形象。通过情理法三维度的政府形象的有效互补与融合,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政民网络互动关系管理效果。该研究探索了情理法交融的政府形象建构在关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为网络政务语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理法 形象建构 政民互动 关系管理 网络政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教师对“好老师”之理解的实践推理——一项扎根理论研究的过程及其反思 被引量:40
6
作者 李方安 陈向明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8-70,共13页
大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时常会陷入两难困境,此时他们是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并做出行动抉择的?他们认为什么是"好老师"应该做的?他们是如何在实践中诠释自己对"好老师"的理解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教师进行实践推理的过程,... 大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时常会陷入两难困境,此时他们是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并做出行动抉择的?他们认为什么是"好老师"应该做的?他们是如何在实践中诠释自己对"好老师"的理解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教师进行实践推理的过程,实践推理赋予教师行动以合理性解释,有关什么是"好老师"的实践推理意味着他们的行动会努力朝向好的教育实践。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取向,对数位大学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和焦点团体座谈,通过三级编码步骤,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以理为依归,情、理、法交至,追求教育实践合理性,是这些教师所认同的、面对教育困境时"好老师"的实践推理,也是他们眼中"好老师"形象形成的依据。而如此研究结果的发现,有赖于研究者对教师在两难困境中的行动决策和实践推理进行分析,而不仅仅停留在静态地对他们所说的"好教师"特征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老师 实践推理 情理法交至 实践合理性 质性研究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各马可伦理学》与《道德原则研究》伦理思想的几点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涛 刘水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9-42,共4页
《尼各马可伦理学》和《道德原则研究》是关于伦理学的两个经验性读本。但是,与休谟哲学相比,亚里士多德哲学有着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质,这使得两人讨论伦理学问题的方法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从而最终导致两人在许多具体问题的看法上,... 《尼各马可伦理学》和《道德原则研究》是关于伦理学的两个经验性读本。但是,与休谟哲学相比,亚里士多德哲学有着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质,这使得两人讨论伦理学问题的方法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从而最终导致两人在许多具体问题的看法上,有着诸多可比较之处。本文在分析这两本著作的基本方法的异同之处的基础上,试图对两人关于以下两个问题的看法作些比较性的分析:一、关于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和道德评价的最终依据;二、对一般"法"与具体案例的冲突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休谟 经验主义 理性 道德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监督执纪中纪法情理贯通融合的实现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熊明明 朱建华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4-51,共8页
监督执纪坚持纪法情理的贯通融合,是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必然选择。“纪法情理”在监督执纪中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不同位阶动态融合的范式表达。实践中机械化、碎片化、非体系化理解和适用... 监督执纪坚持纪法情理的贯通融合,是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必然选择。“纪法情理”在监督执纪中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不同位阶动态融合的范式表达。实践中机械化、碎片化、非体系化理解和适用纪法规范,以及情理概念的模糊化和泛化运用,影响纪法情理贯通融合的实现。为此,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要树立积极的纪法情理融合观,以实现依纪依法评价与教育挽救目的的有机衔接。在解释规范时,以“常识、常理、常情”为基础,有效弥合法律精英与社会大众在理解和适用纪法规范上的分歧;在行为评价上,探索纪法处置和裁量时的充分说理机制,推行典型案例指导制度,增加情理内容的确定性、类型性和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督执纪 纪法 情理 贯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传统社会中的情理法特征--交互融合与互动共生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克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3-88,147,共7页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情理法的关系相互融合共生,"法不外乎人情",礼(理)为"人事之仪则"和"情则为理之维"都体现了情理法的互动互生的特征,总体上来说情理法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法统情理、理涵情法、情融理法的...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情理法的关系相互融合共生,"法不外乎人情",礼(理)为"人事之仪则"和"情则为理之维"都体现了情理法的互动互生的特征,总体上来说情理法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法统情理、理涵情法、情融理法的特点。这与西方的情理观明显不同,西方理性主义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了高峰以后,19世纪后半期非理性主义开始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信仰、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这种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两种基本的哲学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理法 交互融合 互动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德育的情理法困境与破解之道
10
作者 董云川 韦玲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5-61,共7页
“情”“理”“法”的融合生长是德育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必由之路,“情理”总是渴望体谅与变通,“法”则表明无法宽容和放任。大学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遭遇“情理法”的缺失、僭越和冲突,导致德育实践产生异化,对人的塑造变为对人性的... “情”“理”“法”的融合生长是德育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必由之路,“情理”总是渴望体谅与变通,“法”则表明无法宽容和放任。大学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遭遇“情理法”的缺失、僭越和冲突,导致德育实践产生异化,对人的塑造变为对人性的压制,德育目标难以取得个体的情感体验实现其内化,从而使道德教育失去原本的意义,道德目标滑向虚无。破除德育“情理法”困境,需要在对其进行准确阐述和定位的基础上探寻三者的融合之道,在融合中建立“以理为本、以法为界、以情为准”的新型德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