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5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ISI 1045 ceramic coated materials by nano indentation and 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method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燕荣 王一奇 惠志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023-3027,共5页
Abstract: An effective approach was conducted for estimating fracture toughness using the 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COD) method for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coating materials. For this ... Abstract: An effective approach was conducted for estimating fracture toughness using the 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COD) method for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coating materials. For this evaluation, an elastoplastic analysis was used to estimate critical COD values for single edge notched bending (SENB) specim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ure toughness (Kic) and critical COD for SENB specimens was obtained. Microstructure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AleO3-TiO2 composite ceramic coatings and AISI 1045 steel substrates was studi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clarified by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of Al203-TiO2 and substrate has mechanical combining. The nanohardness of the coatings can reach 1 200 GPa examined by nanoindentation. The Klc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is relationship from critical COD. The bending process produce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of COD independent of the axial force applied. Fractograph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rack length. From the physical analysis of nanoindentation curves, the elastic modulus of 1045/AI2O3-TiO2 is 180 GPa for the 50 μm film. The highest value of fracture toughness for 1045/A1203-TiO2-250 μm is 348 MPa·mv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COD) single edge notched bending (SENB)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 fracture toughness NANOIND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与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4
2
作者 鞠玮 陶树 +4 位作者 杨兆彪 程家耀 尚海燕 宁卫科 吴春龙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 深部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未来规模性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为查明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开发现状,基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检索并分类统计中国深部煤层气论文,以其为基础分析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可为发展深部煤层气适应性勘探开发技术提供借鉴。论文年代分布体现了中国深部煤层气研究和产业发展历程:初期探索阶段(1994—2005年)、缓慢发展阶段(2006—2015年)、稳中求进阶段(2016—2020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以来)。地质—工程“双甜点”预测是深部煤层气开发地质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在地质、工程参数量化表征的基础上,借助三维地质与地质力学建模,开展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是保障效益开发的关键路径。煤储层天然裂缝的产出状态及发育程度显著影响压裂改造效果,压裂前后缝网体系的连通性是决定深部煤层气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深部煤层气开发技术及其适用性是未来需重点探讨的方向之一,深化理论认识、定量刻画地质—工程条件、全方位解析影响因素是决定中国深部煤层气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内部深部—超深部煤层气将是研究和勘探开发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发展历程 地质—工程一体化 缝网连通性 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于斌 潘一 +1 位作者 杨双春 王博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84-1695,1786,共13页
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合成原料来源广泛、成本可控、对环境友好,具有独特的两亲结构,比天然产物增稠剂和普通合成聚合物增稠剂具有更加优异的耐温、耐盐及耐剪切性能,已成为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化学品之一。该文首先简述了疏水... 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合成原料来源广泛、成本可控、对环境友好,具有独特的两亲结构,比天然产物增稠剂和普通合成聚合物增稠剂具有更加优异的耐温、耐盐及耐剪切性能,已成为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化学品之一。该文首先简述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的合成方法,介绍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的增稠机理和影响因素;然后,综述了基于不同疏水单体(长链烷基型、季铵盐型、烷基聚醚型、孪尾型、双取代型和复合型)结构分类的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的性能特征、作用机制及“压裂驱油(气)一体化”等应用方式;最后,对疏水缔合聚合物压裂增稠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应进行精细优化重组及协同构筑,从新的维度优化体系性能,推动此研究领域向着协同创新及一体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压裂增稠剂 增稠机理 结构分类 压裂驱油(气)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与纳米乳液疏水缔合自组装页岩油水平井用超分子压裂液
4
作者 薛小佳 刘晓庆 +5 位作者 王德玉 武安安 吴江 王晨 李昌恒 彭长江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5,共9页
针对常规滑溜水压裂液难以进入页岩储层的微-纳孔喉,携砂能力、补能效果和渗吸效率较差的问题,通过研发季铵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减阻剂(RW)和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α-烯烃磺酸盐的混合物)纳米乳液(DO-2),利用... 针对常规滑溜水压裂液难以进入页岩储层的微-纳孔喉,携砂能力、补能效果和渗吸效率较差的问题,通过研发季铵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减阻剂(RW)和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α-烯烃磺酸盐的混合物)纳米乳液(DO-2),利用疏水缔合作用实现聚合物与纳米乳液分子间的自组装,得到适用于页岩油体积压裂的超分子压裂液体系。其中,滑溜水配方为0.1%DO-2+0.1%RW,携砂液配方为0.1%DO-2+0.3%RW。通过静态吸附量、接触角、减阻率、残渣量和岩心渗透率等参数的测定,评价了纳米乳液和超分子压裂液的性能。结果表明,纳米乳液粒径小(约10 nm),在岩心表面的吸附损耗(约1 mg/g)较低,润湿反转能力较好,可将油湿岩心表面的接触角由126°增至154°,因而能顺利进入致密储层深部的纳米孔喉,具备良好的渗吸置换驱油潜力。通过调整减阻剂RW的浓度实现在线变黏,简化作业流程。超分子压裂液具有低摩阻(减阻率>70%)、润湿改性能力强(油滴接触角增幅超30°)、残渣含量低(携砂液残渣含量低至25 mg/L)、储层基质伤害小(携砂液破胶液岩心伤害率仅为15.2%)等特点。2021—2023年,该超分子压裂液在庆城页岩油规模应用208口井,单井初期产量由12.6 t/d提高至14.0 t/d,平均见油返排率由10.5%降至7.1%,提产增效效果显著。该技术可为其他同类非常规页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示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超分子压裂液 纳米乳液 表面活性剂 疏水缔合 渗吸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应力场及其诱导裂隙演化模拟——以准噶尔盆地百口泉地区西山窑组煤层为例
5
作者 屈怀林 李道清 +1 位作者 姚新阳 李鑫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煤炭地下气化(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简称UCG)成功运行的核心影响因素是气化炉能否安全平稳运行,研究气化炉上覆岩层的应力场分布及其诱导裂隙扩展演化规律,对于UCG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准噶尔盆地百口... 煤炭地下气化(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简称UCG)成功运行的核心影响因素是气化炉能否安全平稳运行,研究气化炉上覆岩层的应力场分布及其诱导裂隙扩展演化规律,对于UCG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准噶尔盆地百口泉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原位UCG地质模型,研究了在不同气化工作面推进速率和不同天然裂隙发育程度下,气化炉应力场及其诱导裂隙的分布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UCG会影响上覆岩层的应力分布,引起应力集中并产生诱导裂隙,使气化通道上覆岩层下沉;(2)气化通道200 m、气化工作面推进速率0.5 m/d时,温度场扩散半径最大可达15 m,顶板最大下沉位移量、底板最大上升位移量分别为3.880 m、0.097 m;(3)各工况条件下裂隙扩展高度最高达67.5 m,平均为57.5 m,上覆岩层最大下沉位移量为14.38 m;(4)过慢或过快的气化工作面推进速率均会导致上覆岩层应力过度集中,顶板岩石天然裂隙发育程度越高,虽削弱了上覆岩层整体强度,但邻近裂隙相互影响会制约裂隙的扩展。结论认为:(1)在UCG气化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岩层的应力变化和裂隙发育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确保气化炉的安全运行;(2)为气化炉选址是UCG工程至关重要的一环,需确保顶板及上覆岩层具有一定强度以抵抗地层压力,并避免上方存在地下强含水层,导致地下水涌入气化通道,影响气化炉的安全平稳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煤炭地下气化 数值模拟 天然裂隙 裂隙扩展 应力场 温度场 位移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钻头测量数据的钻柱涡动特性分析
6
作者 张涛 杨振鹏 +3 位作者 李军 王苗瑞 王梦凡 郭子娴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1,共10页
钻井过程中钻柱振动的位移信号较难获取且相关研究较少。为进一步认识钻井过程中井下发生涡动时钻柱的振动特性,利用近钻头测量工具采集某深井旋转钻进过程中的振动加速度,结合误差控制算法在频域上对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二次积分,得到... 钻井过程中钻柱振动的位移信号较难获取且相关研究较少。为进一步认识钻井过程中井下发生涡动时钻柱的振动特性,利用近钻头测量工具采集某深井旋转钻进过程中的振动加速度,结合误差控制算法在频域上对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二次积分,得到振动的位移信号;通过分析钻柱涡动时的振动位移特征,并结合钻柱自转、公转的耦合作用和钻柱相对于井筒的位置,以实测到的“半频涡动”现象为例,解释了钻柱正向涡动和反向涡动时的振动规律。研究分析发现:对于测得的井下加速度信号,在频域积分过程中引入误差控制方程,通过设置预期目标精度可有效抑制低频分段的积分误差。当发生涡动时,切向和法向振动加速度曲线的振幅为正常钻进时的4倍以上,振动位移曲线的振幅为正常钻进时的10倍左右并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受钻柱自转和公转耦合作用的影响,通常反向涡动时切向位移曲线的波动周期小于正向涡动,反向涡动比正向涡动更加剧烈。但在钻进过程中,受钻头与地层切削作用和钻柱与井壁之间相互摩擦的影响,也会出现正涡与反涡交替出现的情况,并不能仅通过振动位移信号的周期来判断正向涡动和反向涡动。研究结果对描述涡动时的振动特征,判断涡动的发生和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涡动,缓解钻具疲劳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钻头测量 频域积分 涡动 位移重建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呼图壁地区超深超高压致密气藏压裂扩展模拟及优化设计
7
作者 张芮菡 熊卓航 +3 位作者 赵传凯 石磊 闫利恒 仇鹏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8,共14页
呼图壁地区HT1井区储层埋深较大,低孔低渗透且致密,高温高压和天然裂缝发育条件下的裂缝扩展规律尚不明确,压裂施工存在挑战。针对此问题,首先对目的层岩心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三轴压缩实验,获取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分布特征;然后... 呼图壁地区HT1井区储层埋深较大,低孔低渗透且致密,高温高压和天然裂缝发育条件下的裂缝扩展规律尚不明确,压裂施工存在挑战。针对此问题,首先对目的层岩心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三轴压缩实验,获取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分布特征;然后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综合利用相关实验数据、岩心、测井及地震解释等资料,建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最后以地质力学模型为约束,开展考虑天然裂缝的直井压裂扩展模拟、施工参数优化设计以及生产历史拟合及预测。结果表明:(1)目标区块杨氏模量平均值为37.5GPa,泊松比平均值为0.25,最大水平主应力平均值为220MPa,最小水平主应力平均值为180MPa,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值远大于常规气藏(普遍小于100MPa);(2)基于停泵压降的裂缝参数反演,通过设置小尺度天然裂缝参数长度为70m,间距为150m,拟合了压裂缝长;(3)排量8m^(3)/min,射孔长度8~10m,加液量910m^(3),砂比10%~16%为最优参数;(4)压裂投产下,稳产时间延长8年,累计产气量增加16.13×10^(8)m^(3),压裂效果改善明显,为相关区块开发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致密气藏 地质工程一体化 压裂参数优化 天然裂缝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深层致密储层“甜点”表征及体积压裂参数优化方法
8
作者 唐建东 张顺康 +2 位作者 林式微 葛政俊 林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6,405,共9页
按照“油层下面找油层”的思路,江苏油田的勘探开发逐步向深层进军,苏北深层致密、特低渗油藏已逐步成为油田增储建产的重要领域。受复杂构造、沉积、裂缝等因素影响,苏北深层致密储层效益开发难度大。围绕苏北深层致密油藏储量有效动... 按照“油层下面找油层”的思路,江苏油田的勘探开发逐步向深层进军,苏北深层致密、特低渗油藏已逐步成为油田增储建产的重要领域。受复杂构造、沉积、裂缝等因素影响,苏北深层致密储层效益开发难度大。围绕苏北深层致密油藏储量有效动用进行了研究:“甜点”描述方面,针对苏北深层致密油藏特点,通过融合地质、物探、油藏、工程、经济等多学科的资料,形成了地质-地震一体化致密砂岩储层表征方法、多参数综合表征和评价方法,实现了致密储层的精准刻画,有效地指导了致密储层分类与“甜点”优选;体积压裂方面,通过采用提高压裂缝控体积、暂堵转向提高裂缝复杂程度、组合加砂提高裂缝充填体积等工艺,并结合区块储层特征开展针对性优化,初步形成了适合江苏深层致密储层特征的体积压裂改造技术;技术政策优化方面,通过开展井型、开发方式、压裂参数的优化和井网方案的迭代优选,保障致密油藏稳产;钻井高效提速配套方面,通过优化钻井工艺和布井方案,实现了提速降本、节约投资。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矿场试验,在X17、F125、Y48区块部署实施7口常规井和1口水平井。其中,常规井单井平均产油量超过6 t/d,水平井产油量稳定在10 t/d以上,实现了苏北深层致密油藏储量有效动用,研究方法和现场试验可以为其他致密油藏储量的开发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致密 有效动用 一体化 “甜点”描述 体积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渗吸和驱替机理
9
作者 屈雪峰 常睿 +5 位作者 何右安 雷启鸿 黄天镜 王高强 关云 李桢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2,共9页
页岩油藏主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进行开发,大量流体在基质中注入和产出,渗吸和驱替作用的贡献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页岩储集层渗吸和驱替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以庆城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储集层岩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地层压力下渗吸+驱替实验... 页岩油藏主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进行开发,大量流体在基质中注入和产出,渗吸和驱替作用的贡献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页岩储集层渗吸和驱替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以庆城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储集层岩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地层压力下渗吸+驱替实验和驱替实验以及不同压力下渗吸实验,获取不同阶段岩样的核磁共振T2谱,分析焖井对开发的影响;同时,结合分形理论和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建立考虑驱替压力和毛细管压力的渗流力学数学模型以及不同驱替压差下的渗吸和驱替作用图版。结果表明:驱替动用中—大孔中的原油,渗吸动用各级孔喉中的原油;相对于单一水驱,渗吸后水驱驱替原油效果更好,渗吸作用不仅动用原油,且有助于水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油田 延长组 长7段 页岩油藏 水平井 体积压裂 渗吸机理 驱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沧东凹陷页岩油闷井返排制度优化
10
作者 王栋 田东旭 +4 位作者 唐庆 郑宏林 陈锐 祝健 王淼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8463-8473,共11页
针对沧东凹陷页岩油渗吸置换规律与排采制度不明确问题,考虑“渗吸-返排-产能协同化”,建立的模型能够动态地反映渗吸置换作用与返排速度、闷井时间等工程参数相互制约和协同。通过进行全生命周期地质工程一体化数值模拟,明确了沧东凹... 针对沧东凹陷页岩油渗吸置换规律与排采制度不明确问题,考虑“渗吸-返排-产能协同化”,建立的模型能够动态地反映渗吸置换作用与返排速度、闷井时间等工程参数相互制约和协同。通过进行全生命周期地质工程一体化数值模拟,明确了沧东凹陷孔二段主力开发层系C1、C3两个甜点层的渗吸置换规律与最佳返排制度。结果表明:返排过程仍然存在渗吸置换作用;C1、C3甜点的合理闷井时间为37~42 d,合理返排速度20~40 t/d。研究成果为深层页岩油气的渗吸机理研究与合理排采制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东凹陷 页岩油 地质工程一体化 压裂 返排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约束试件的X80环焊缝断裂韧性测试研究
11
作者 任伟 帅健 帅义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当前国际通用的断裂韧性测试标准测得的断裂韧性严重低估了管道环焊接头抗断裂的能力,致使断裂评价偏于保守。为此,开展了管道环焊接头断裂韧性测试研究,分别采用卸载柔度法、规则化法以及改进的规则化法,针对基于单边缺口拉伸试件的X8... 当前国际通用的断裂韧性测试标准测得的断裂韧性严重低估了管道环焊接头抗断裂的能力,致使断裂评价偏于保守。为此,开展了管道环焊接头断裂韧性测试研究,分别采用卸载柔度法、规则化法以及改进的规则化法,针对基于单边缺口拉伸试件的X80管道环焊接头,改变试件裂纹长度以及侧槽深度,测试其断裂韧性,并对比分析了测试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实际测量得到的裂纹扩展量与通过卸载柔度法计算出来的裂纹扩展量之间的误差最大为3.85%;改进的规则化方法可以准确获取管道环焊缝的断裂韧性,可以作为卸载柔度法的一种替代方法;随着裂纹长度的增加,X80环焊接头的断裂韧性逐渐下降。所得结论可为管道环焊接头断裂韧性测试及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及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钢级管道 环焊接头 断裂韧性 SENT试件 J积分阻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肋整体提升施工过程中拱脚位移理论计算及参数影响分析
12
作者 占玉林 李俊毅 +2 位作者 侯之瑶 何鹏 朱淑兰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8,共7页
为研究拱肋整体提升施工过程中的拱脚变形,基于结构力学基本理论,推导考虑提升高度、支架水平刚度、拱肋与水平索材料属性及截面特性、水平索预拉力大小的拱肋整体提升全过程拱脚水平位移(简称拱脚位移)理论解析公式。采用Abaqus软件建... 为研究拱肋整体提升施工过程中的拱脚变形,基于结构力学基本理论,推导考虑提升高度、支架水平刚度、拱肋与水平索材料属性及截面特性、水平索预拉力大小的拱肋整体提升全过程拱脚水平位移(简称拱脚位移)理论解析公式。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拱肋提升模拟,以验证该理论解析公式的精确性;分析拱肋、水平索、提升索、支架等的相关参数对提升过程拱脚位移以及提升前、后位移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理论解析公式可操作性强、精度较高,解析解与有限元解吻合良好,误差仅6%左右;拱脚位移与位移变化率对拱肋自重最为敏感,水平索预拉力建议为拱肋自重的50%;增加拱肋与水平索的截面尺寸、刚度能够减小拱脚位移及位移变化率;提升高度与拱脚位移变化率呈正向非线性关系,提升索剩余长度越短,拱脚位移变化率增长越快;不同拱轴线形、悬链线拱轴系数的拱脚位移与位移变化率差异较小;跨径与拱脚位移及位移变化率呈正相关关系;矢跨比越大,拱脚位移越大,但拱脚位移变化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桥 拱肋整体提升施工 提升高度 拱脚位移 水平索预拉力 解析解 参数分析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储层改造技术迭代升级历史与发展方向——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吉区块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凤银 甄怀宾 +9 位作者 李曙光 王峰 张雷 王玉斌 余维初 朱卫平 徐博瑞 杨贇 赵海峰 白坤森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共18页
2019年,中石油煤层气公司通过对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吉区块埋藏深度大于2000 m的深部8号煤层,实施了储层改造适应性技术攻关,取得深部煤层气实现效益开发的颠覆性突破,有力地推动全国加快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进程,由此带动中国煤层气... 2019年,中石油煤层气公司通过对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吉区块埋藏深度大于2000 m的深部8号煤层,实施了储层改造适应性技术攻关,取得深部煤层气实现效益开发的颠覆性突破,有力地推动全国加快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进程,由此带动中国煤层气产业进入发展史上最佳时期。5 a多来的实践证明,储层改造技术进步和迭代升级是推动深部煤层气效益开发和增储上产的关键技术路径。针对深部煤层气实现效益开发以来储层改造技术所经历的阶段与迭代历程,系统梳理出体积酸化、大规模体积、超大规模体积、地质工程一体化精益等4种压裂迭代技术,并对其分别进行了实施效果评价,也对相应压裂液体系性能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追求基质改造到大规模缝网形成,从追求极限改造体积到井网缝网精益弥合,逐步上升到多种储层改造的新技术和先进理念,将基于地质特征的精细化压裂设计在实践中应用,取得显著效果;指出深部煤储层改造仍面临5方面问题挑战和优化空间,包括:超大规模压裂水资源消耗及返排液处理难度大、智能化压裂模式攻关、协同压裂方法尚不成熟、深部中低阶煤层压裂技术体系亟待建立、压裂液功能仍不完善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六大发展方向:①深化推动减水压裂;②开展鱼骨水平井+基质酸化大规模减水增产技术攻关;③加大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化压裂和压后评估中的应用突破;④开展基于井组缝网弥合协同压裂工艺研发和应用;⑤加强深部中低阶煤储层改造技术体系研发和实践;⑥研发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和提高深部煤层气采收率的新压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储层改造 压裂技术 迭代升级 压裂液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川南深部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与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贞龙 王运海 +4 位作者 刘晓 崔彬 杨松 李鑫 房启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目的和方法】针对深部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井网部署模式单一、常规水力压裂适用性较差、传统排采周期过长以及低效井占比大等难题,以国内首个深部煤层气田−延川南煤层气效益开发实践为例,力图通过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 【目的和方法】针对深部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井网部署模式单一、常规水力压裂适用性较差、传统排采周期过长以及低效井占比大等难题,以国内首个深部煤层气田−延川南煤层气效益开发实践为例,力图通过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延川南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建产模式。【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延川南深部煤层气田规模化产能建设历经规模建产、技术攻关、创新推广3个开发阶段,形成了“四元耦合”地质工程“双甜点”优选和高效开发地质认识,创立了“有效支撑”压裂理念及储层改造关键配套技术,提出了“四段三稳三控”优快上产排采等针对性技术,平均见气周期由240 d缩短至30 d,单井产量实现大幅提升,定向井单井日产气量达2.0万m3,水平井单井日产气量达6.5万m3。(2)深部煤层气非均质性强、效益开发难度大,产能建设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评建一体、滚动建产”的思路,不断评价调整地质工程“双甜点”区,及时优化开发方案,有效规避低效井成批出现,产能到位率由最初84%提升至100%,经济效益明显提高。(3)立足井位部署−钻完井−储层改造−试气排采−集输处理等气藏全生命周期,遵循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形成了“储量−井网−缝网”相匹配的合理井距,单井动用储量提高30%~50%;建立了“提速+降本”为核心的优快钻完井技术,钻进速度较早期提速34%;提出了“高低压分输+三级增压+站间互通”为内涵的低压集输工艺技术,平台投资降低10.8%、节约用地20%。延川南煤层气田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为深部煤层气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川南 深部煤层气 高效开发 有效支撑压裂 地质工程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岩)气渗吸置换开发机理及其实践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立宏 闫霞 +9 位作者 刘洪涛 熊先钺 王峰 李曙光 张纪远 刘川庆 胡雄 袁朴 马千理 朱学光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34-3551,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又称煤岩气)先导试验水平井吉深6-7平01井首试大规模水力压裂,实现了重大突破,带动了全国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已成为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重要领域,但水力压裂除增强渗流能力外,其对甲烷产出作用机理尚未理...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又称煤岩气)先导试验水平井吉深6-7平01井首试大规模水力压裂,实现了重大突破,带动了全国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已成为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重要领域,但水力压裂除增强渗流能力外,其对甲烷产出作用机理尚未理清,现场试验代价高且存在一定盲目性,制约了深部煤层气技术攻关方向和高效开发。通过物理试验与理论模拟相结合方法,开展了深部煤润湿性特征与界面分子作用机制分析,采用在线核磁共振扫描、真实深煤大分子建模、水相侵入驱替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含水条件煤岩等温吸附、不同矿化度条件渗吸试验、扫描电镜等手段,揭示了深部煤层气压裂改造背后的“压驱-渗吸-置换”作用机理,证实在大规模水力压裂过程中已发生气水渗吸置换、吸附态甲烷转为新的游离气产出的客观事实,促成了深部煤层气井初期“游离气为主”高产现象。即大规模压裂除了煤层增渗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吸附气通过气水“渗吸-置换”转为“新的游离气”,与原始游离气一起,共同被驱替出来。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矿物分析、高温高压润湿性试验及深煤真实大分子建模测试,深部煤岩因亲水性黏土矿物充填及含氧官能团的存在,呈现宏观整体亲水、微观局部强亲水特性;基于等温吸附试验与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扫描试验,压裂液能够显著削弱甲烷与煤分子间作用力,含水率每增加1%,最大吸附量平均降低1.82 m3/t;在液气压差为5 MPa的条件下,压裂液即可侵入岩心驱替出70.84%的游离气,并通过竞争吸附置换出10.42%的吸附气,推测高压差条件下置换和驱替率将更高;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在高压差驱动下,压裂液侵入纳米孔隙产生活塞式驱替效应,促使吸附态甲烷转化为游离态,能够将97.8%的甲烷驱替出纳米孔隙;基于不同尺寸毛管力试验分析发现,当煤基质孔径小于5 nm后,气液毛管力呈现陡增趋势,在原位和压后增压条件下,2 nm的强亲水(润湿角30°)和弱亲水(润湿角70°)孔隙中的毛管力可分别超过40.1和15.8 MPa,形成强烈的渗吸驱动力;基于矿化度分析与渗吸试验,因压裂液和地层水间的高矿化度差异,形成化学势梯度导致的渗透压作用可进一步强化渗吸作用,渗吸量提升46.4%以上;基于不同尺寸煤岩解吸试验,煤岩越碎,越容易解吸,煤岩尺寸由1.3 cm增加到5.0 cm时,解吸到达平衡时间延长14倍以上,吨煤累产气量下降了15.6%;基于试验和模拟结果,揭示了深部煤层气大规模压裂过程中压驱-渗吸-置换机理,耦合了“造(延伸)缝-增渗、增大接触面积、连通微孔、自发渗吸+置换、加压渗吸+置换、高压驱替”等多种促产出作用,明确了深部煤层气井产气贡献4个来源及阶段主力贡献,并依此提出了构建“密织缝网+增强连通性”压裂工艺、差异化焖井以强化渗吸置换作用效能、适时注润湿反转剂以调控减缓水锁效应、控压延长高压排采期等4项生产策略,同时明确了下一步3大攻关方向。研究成果可为深部煤层气井压裂改造技术攻关、排采制度优化和提高单井产量提供重要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煤岩气 压驱 渗吸 置换 水力压裂 开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量分配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裂缝竞争扩展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景华 朱海燕 +6 位作者 赵鹏 陈世杰 佘朝毅 郑马嘉 王大江 陆朝辉 唐煊赫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1,共7页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储层岩性复杂多变,非均质性强,在进行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时,裂缝之间存在竞争扩展现象,储层改造效果不佳。针对此问题,文中建立了可靠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数值模型,对不同施工工艺下裂缝竞争扩展规律进行了系统...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储层岩性复杂多变,非均质性强,在进行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时,裂缝之间存在竞争扩展现象,储层改造效果不佳。针对此问题,文中建立了可靠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数值模型,对不同施工工艺下裂缝竞争扩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施工参数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压裂液分配差异,对影响多裂缝竞争扩展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注液量的增大会抑制中间裂缝的发育,增大泵注排量和簇间距会促进裂缝均衡扩展;增大压裂液黏度会加剧裂缝之间的竞争扩展;减小段间距会加剧段间应力干扰,压裂段2和压裂段3的HF1压裂液进液受到抑制,中间裂缝受到的应力干扰减小。研究为水平井分段多簇裂缝扩展形态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 应力干扰 位移不连续法 竞争扩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混凝土模型界面过渡区断裂行为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武军 丁亚红 +1 位作者 郭猛 郭书奇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38-145,共8页
采用三点弯曲梁法研究了水灰比和碳化骨料对再生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RAC)模型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棱柱体试件(40 mm×40 mm×160 mm)断裂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内聚力模型,采用ABAQUS... 采用三点弯曲梁法研究了水灰比和碳化骨料对再生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RAC)模型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棱柱体试件(40 mm×40 mm×160 mm)断裂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内聚力模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了不同裂缝高度和界面强度对其断裂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模型ITZ断裂行为的荷载-位移曲线由上升直线段、上升曲线段、下降曲线段三个部分组成。随水灰比增大(0.40、0.45、0.50),模型ITZ的临界位移和最大荷载逐渐减小,而碳化骨料使得最大荷载分别提高64.40%、37.26%、32.02%。随裂缝高度增加(0、4、8、12、16 mm),荷载-位移曲线的临界位移逐渐增大,最大荷载和失稳韧度逐渐减小,并且这三者相邻裂缝高度间以及相邻界面强度间的变化百分比逐渐减小。随界面强度增大(0.6、1.2、2.8 MPa),这三者的变化趋势与随裂缝高度增大正好相反。本研究可为RAC力学性能与ITZ力学行为的关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过渡区 断裂行为 荷载-位移曲线 失稳韧度 碳化骨料 内聚力模型 ABAQ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CO_(2)压裂-驱替-埋存全生命周期地质力学研究进展
18
作者 朱海燕 徐凤银 +5 位作者 侯大力 赵鹏 周俊 唐煊赫 黄亮 张兆鹏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8-157,共20页
页岩储层CO_(2)压裂—驱替—埋存一体化过程涉及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地质力学机制,涵盖CO_(2)相变、CO_(2)与岩石-流体的相互作用、驱替过程中的渗流-应力-化学耦合及埋存阶段的地应力场重构等关键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是该领域研... 页岩储层CO_(2)压裂—驱替—埋存一体化过程涉及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地质力学机制,涵盖CO_(2)相变、CO_(2)与岩石-流体的相互作用、驱替过程中的渗流-应力-化学耦合及埋存阶段的地应力场重构等关键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局部过程或特定条件,尚缺乏从全生命周期的四维地质力学视角开展系统性综合研究。为此,基于页岩CO_(2)压裂—驱替—埋存全过程地质力学演化机制,系统梳理了当前研究进展,指出了该一体化技术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并从全生命周期四维地质力学研究等3个方面提出未来技术重点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压裂阶段,CO_(2)通过改变页岩储层孔隙结构与矿物组成,显著降低了起裂压力并促进页岩储层复杂裂缝网络的形成;②在驱替阶段,页岩储层基质膨胀、裂缝动态启闭与矿物反应共同作用,协同控制页岩储层渗透率的非线性演化行为;③在埋存阶段,页岩储层地应力场的空间非均质性主导盖层完整性的时变劣化规律,影响CO_(2)封存安全性。结论认为,针对当前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亟需构建页岩储层跨尺度多场耦合地质力学模型,发展四维地应力原位监测与反演技术,建立盖层完整性多维评价与风险预测体系,以系统全面揭示页岩储层全生命周期地质力学机理,为推动CO_(2)资源化利用与页岩油气高效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压裂—驱替—埋存一体化 页岩 地质力学 多物理场耦合 四维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水平井压裂窜扰成因分析——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致密油藏为例
19
作者 闫骁伦 李越 +4 位作者 李铭琪 刘会胜 马新仿 张士诚 肖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174,共11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致密油藏水平井组“工厂化”压裂作业过程中出现的井间窜扰成因认识不清的问题,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实际地层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反演计算储层初始地应力场,并利用蚂蚁体与地震体属性...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致密油藏水平井组“工厂化”压裂作业过程中出现的井间窜扰成因认识不清的问题,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实际地层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反演计算储层初始地应力场,并利用蚂蚁体与地震体属性融合方法通过断层自动拾取技术建立了储层多尺度确定性天然裂缝模型,形成了“地应力场反演-天然裂缝识别-复杂裂缝扩展”一体化建模和分析流程,研究分析了储层地应力场和天然裂缝带的组合特征对压裂窜扰的影响,以及实际窜扰井组的压裂后缝网形态和井间裂缝沟通情况。结果表明:多簇裂缝的非均衡、非对称扩展是造成玛湖地区“多井连片、多段连通”复杂压裂窜扰的内在原因,受到低逼近角小断层诱导作用和高逼近角大尺度天然裂缝捕获作用的双重影响,为主要控制因素;而小尺度天然裂缝和岩石力学参数非均匀分布对多簇裂缝非均衡、非对称扩展的影响较小,为次要控制因素;合理利用储层断裂系统、控制压裂改造强度可有效降低致密储层水平井压裂窜扰的风险。研究成果可为致密油藏水平井组压裂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窜扰 复杂裂缝扩展 地质工程一体化 致密油藏 天然裂缝 玛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MOD曲线的高聚物黏结炸药断裂过程参数表征
20
作者 刘振晓 王丽君 +3 位作者 唐维 董天宝 文乾乾 单骏鹏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98-705,I0001,共9页
为了研究PBX炸药裂纹起裂扩展全过程的断裂行为规律,基于三点弯曲断裂试验载荷-裂缝口张开位移(P-CMOD)曲线的测试技术,结合双K断裂准则,对HMX基PBX炸药在20~60℃下的断裂行为和断裂参数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在位移控制下的准静态线... 为了研究PBX炸药裂纹起裂扩展全过程的断裂行为规律,基于三点弯曲断裂试验载荷-裂缝口张开位移(P-CMOD)曲线的测试技术,结合双K断裂准则,对HMX基PBX炸药在20~60℃下的断裂行为和断裂参数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在位移控制下的准静态线性加载断裂过程中,裂缝口张开位移(CMOD)随着时间演变先近似线性平稳增加,之后发生短暂急速增加,而后继续近似线性快速增加;急速增加的跃升段随温度升高而趋势有所减缓,且60℃下CMOD无急速跃升段;P-CMOD曲线上载荷在初期线性上升时,裂纹不起裂扩展,当达到起裂载荷后转为非线性上升裂纹开始稳定扩展,达到峰值载荷后裂纹处于失稳扩展状态;整体上起裂断裂韧度K_(IC)^(ini)和失稳断裂韧度K_(IC)^(un)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起裂断裂韧度相较于失稳断裂韧度随温度变化更剧烈,黏聚断裂韧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临界裂缝扩展长度随温度的升高显著增长。表明本试验方法可实现对PBX三点弯曲试样P-CMOD曲线的精确测量并计算其断裂过程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高聚物黏结炸药(PBX) 裂缝口张开位移(CMOD) 断裂韧度 双K断裂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