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iderations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Dryland Areas
1
作者 LI Li TSUNEKAWA Atsushi +1 位作者 TSUBO Mitsuru KOIKE Atsush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0年第4期20-24,共5页
Drylands of the world cover 41%of the Earth's land surface and are a direct source of livelihood for 6.5 billion people,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nearly all drylands are at risk of land degradatio... Drylands of the world cover 41%of the Earth's land surface and are a direct source of livelihood for 6.5 billion people,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nearly all drylands are at risk of land degradation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ies. Poverty and desertification in dryland areas are major problems threaten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dryland areas. Several topics that are significa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for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in dryland areas were stre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land are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tegrated land management sustainable liveliho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多重逻辑与探索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洪名勇 姜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22,203,共12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蕴含改革创新、协调推进、绿色生态、开放互动和成果共享等多重要求。在理论逻辑层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流转、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生态保...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蕴含改革创新、协调推进、绿色生态、开放互动和成果共享等多重要求。在理论逻辑层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流转、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生态保护以及农村土地增值收益与分配等,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历史逻辑层面,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经历了“农民私有→集体所有→两权分离→三权分置”的演变历程,对不同阶段城乡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新时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在现实逻辑层面,农村土地制度在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破解城乡失衡困局及重塑工农城乡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面临深层次的制度约束。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围绕“拓权”、“引流”、“重塑”、“统筹”等关键环节:依托土地产权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激活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助力城乡发展成果共享,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格局、推动城乡功能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 “理论-历史-现实”三重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3
作者 李晓青 周国华 +3 位作者 崔树强 王华 刘慧 于雪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4-889,共16页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城乡融合通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配置,加大能源消耗等分别带来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造成影响;2)2005—2021年,从城市群总体及市级层面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从县域层面看,总体上呈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且存在收敛态势;3)2005—202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城市群总体、市级层面和县域层面总体上逐年递减,呈东北高、西北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城乡融合能显著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并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作用,政府行为、技术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土地利用碳排放 减碳效应 增碳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典型经验与实施路径
4
作者 朱玉春 潘子纯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4,共11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驱动人地关系重塑的关键基础,更是提升城乡地域系统功能价值的重要手段,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城乡融合视域下,剖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特征,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导向,以空间优化为整治龙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驱动人地关系重塑的关键基础,更是提升城乡地域系统功能价值的重要手段,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城乡融合视域下,剖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特征,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导向,以空间优化为整治龙头,以人地钱业为整治抓手,以权属调整为制度保障。借鉴城乡合作伙伴关系理论,从增强乡村比较优势、发挥乡村后发优势、形成城乡合作伙伴关系三方面揭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同时,以典型案例为依据,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驱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核、以地为基、以钱为渠和以业为兴的诸多经验,并提出完善政策体系建设、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空间统筹规划,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等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城乡融合发展 理论逻辑 典型经验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成片开发土地征收协同的法律机制
5
作者 罗瑞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成片开发土地征收之间的协同机制,实现两种方式在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方面的有机统一,对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入市与成片开发共同承载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空间治... 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成片开发土地征收之间的协同机制,实现两种方式在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方面的有机统一,对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入市与成片开发共同承载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空间治理效能的目标,但在具体功能定位上各有侧重。制度目标的一致性和制度功能的互补性是协同的理论基础。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制度体系所蕴含的“规划权—征收权/所有权—开发权”运行框架,构成协同的制度逻辑。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协同实施的前提。“五级三类”规划体系、规划技术指标要求及规划中的民主协商机制从不同层面引导两者在资源配置、空间利用等方面实现科学对接与高效配合。统一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是协同实施的保障。共同遵循市场初次分配与政府再分配相结合的分配逻辑、完善成片开发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明确政府通过增值税参与分配是统一土地收益分配的关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成片开发土地征收 城乡融合 协同机制 统一国土空间规划 统一土地收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一体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长三角的经验证据
6
作者 王宇新 姚旭敏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7-60,共14页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市场一体化能够成为解放生产力领域被“小农经济”制约下驱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文章基于2013—2022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析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市场一体化能够成为解放生产力领域被“小农经济”制约下驱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文章基于2013—2022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析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可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资本深化间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对市场一体化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资本深化均具有“U”型调节效应;门槛效应分析表明,资本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商品市场一体化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存在门槛效应。对此,应继续深化市场一体化改革,建立差异化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资本深化,提高资本投入边际收益,全面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一体化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资本深化 土地经营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理论支撑与技术要点
7
作者 曹智 张玉 刘烜赫 《农业科学研究(中英文)》 2025年第2期21-27,44,共8页
现阶段村庄规划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及前瞻性特点,其编制需要有坚实的理论支撑与规律遵循。以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理论基础及其编制技术要点为目标,从乡村功能与层级形态视角提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研究发... 现阶段村庄规划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及前瞻性特点,其编制需要有坚实的理论支撑与规律遵循。以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理论基础及其编制技术要点为目标,从乡村功能与层级形态视角提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研究发现:①村庄规划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以乡村地域人地协同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②明确乡村多功能属性是村庄规划的前提,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六地”功能为村庄建设和治理指明了方向。③村庄规划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求,以及村庄发展的开放性、城乡关系互动性特征要求村庄规划研究对象为包括县域甚至城市边缘的广阔区域。④基于乡村功能与层级形态的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包括县域多体系统认知、村庄定位与特色识别、特色挖掘与产业组织、居民点空间布局与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风貌设计与建设引导、近期项目与保障机制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村庄规划 实用性村庄规划 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现实需求、政策分析与优化思路 被引量:3
8
作者 杨颖 赵利梅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9,共11页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土地要素不能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堵点,优化配置利用土地资源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促进农业人口转移、优化人地资源配置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土地要素不能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堵点,优化配置利用土地资源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促进农业人口转移、优化人地资源配置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受制于多种原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要以农村承包地和建设用地的联动性改革实现细碎土地资源的连片利用,又要以农村土地资源整体性治理推动城乡“人口—土地—产业”发展的有序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乡村全面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宅基地退出与盘活的“村村挂钩”探索——基于成都市郫都区的多案例研究
9
作者 景丽娟 姚树荣 吴宇哲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5,共9页
研究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和盘活“村村挂钩”模式的实践经验和运行机制。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聚焦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关于“村村挂钩”的探索,将其宅基地退出与盘活模式归纳为原址腾... 研究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和盘活“村村挂钩”模式的实践经验和运行机制。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聚焦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关于“村村挂钩”的探索,将其宅基地退出与盘活模式归纳为原址腾退、空间置换和指标漂移三种。“村村挂钩”探索具有整合土地资源,完善乡村产业用地制度、保障农民权益,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乡村重构,实现跨区域要素流动的现实价值。研究结论:“村村挂钩”实践的后续推广应注重制度体系规范性、运行底线明确性和配套支持完善性,未来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关键仍在于通过宅基地退出与盘活机制的完善,有效实现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权能,建立城乡平等的土地制度,为乡村争取更多发展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制度改革 村村挂钩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土地发展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长城市群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耦合协调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子纯 田蓬鹏 +2 位作者 马鹏超 马林燕 朱玉春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39,共12页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是彼此协同的有机体,揭示二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对于促进耕地高效利用和县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11—2021年哈长城市群63县(县级市)的统计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是彼此协同的有机体,揭示二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对于促进耕地高效利用和县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11—2021年哈长城市群63县(县级市)的统计数据,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算耕地利用转型指数、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分析耦合协调度时空演进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统计、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1年哈长城市群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并在空间上显现出均衡演化的格局。此外,从耦合协调度的分类来看,中度协调区域数量仍然较少,仅占比31.746%,高度协调区域则未能出现,表明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仍有待提升。2)2011—2021年哈长城市群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耦合协调度的全局Moran’s I显著为正,且数值集中在区间[0.184,0.385]内,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局部地区也已形成空间分化,高高集聚区呈北移趋势,主要分布在松原、绥化、齐齐哈尔等地,低低集聚区的分布较为稳定,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哈长城市群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度受到自然环境、市场条件、政府因素等的综合影响。其中,坡度、财政分权对耦合协调度影响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均为负,人均GDP、产业高级化指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均为正。最后,从把握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乡融合的耦合机制、探索耦合协调度提升的差异化路径、关注影响耦合协调度提升的具体因素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县域城乡融合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进 驱动因素 哈长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康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53,共15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了二元体制的形成、高速增长中的发展失衡及全面融合发展等阶段,贯穿其中的是土地制度和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变迁。利用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构建起统一的分析框架,解构了中国城乡关系演进中地租的产生与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了二元体制的形成、高速增长中的发展失衡及全面融合发展等阶段,贯穿其中的是土地制度和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变迁。利用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构建起统一的分析框架,解构了中国城乡关系演进中地租的产生与生产性利用问题,发现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满足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需的巨额资本,而改革开放之后则是以“地价剪刀差”的形式集聚起了大量的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正是不同时期的土地权利体系和工业发展模式使得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得不到均衡配置,形塑出了阶段性的城乡发展失衡状态并构成了下一阶段优化生产关系的基础。对此,在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时,须打破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与城市内部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二元定价体系;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城乡公共服务二元供给体系;厘清土地、户籍及其相关的财税体制的协同关系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土地制度 工业化模式 城乡融合 地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
12
作者 张岚欣 蒲艳萍 袁柏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7,147,共15页
现阶段中国农村流动人口从“离土”到“易土”转变仍然滞后,缩小非农转移规模与土地流转规模差距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MDS(2017)数据测度城镇区县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实证研究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 现阶段中国农村流动人口从“离土”到“易土”转变仍然滞后,缩小非农转移规模与土地流转规模差距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MDS(2017)数据测度城镇区县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实证研究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影响农村流动人口的土地流转。研究发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促进了农村流动人口参与土地流转,该作用主要是通过帮助农村流动人口提升城镇相对收入和增强城镇社会认同感实现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在推动农村流动人口流转土地的同时,还推动其土地流转圈层向市场化、匿名化方向发展。长期而言,这些影响随农村流动人口城镇居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总体呈现“倒U型”特征。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获取视角,本文为推动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提供了新思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深化以常住地为基础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改革,推动农村流动人口家庭的城镇福利全覆盖和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村流动人口 土地流转 市场化流转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乡村循环产业“三生共融”发展的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
13
作者 程哲 余侃华 +1 位作者 罗平平 李照熠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8-257,共10页
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循环产业成为欠发达地区突破经济滞后与生态脆弱双重约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该研究以中国秦巴山区陕南3市为研究范围,对乡村产业演化过程及... 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循环产业成为欠发达地区突破经济滞后与生态脆弱双重约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该研究以中国秦巴山区陕南3市为研究范围,对乡村产业演化过程及其特征展开研究,识别陕南秦巴山区“人-地-产-废”四要素间的驱动与制衡关系,并进一步探寻“三生共融”引导下乡村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之后构建了“人-地-产-废”四要素为框架的乡村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因子模型,实现了陕南秦巴山区28个县(区)2016—2020年乡村循环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和障碍因子的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区乡村循环产业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从高到低呈现出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的发展态势;2)各区县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断减弱,组间差异为3市间差距的主要来源;3)机械科技、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人员投入是阻碍陕南秦巴山区乡村循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未来陕南秦巴山区应强化与高校、研究所、企业的合作关系,补足当前循环产业发展在从业人员、设施、技术和产业结构上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为面临经济与环境双重制约地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秦巴山区 乡村循环产业 三生共融 人-地-产-废 高质量发展 发展水平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一体化的城乡土地市场:制度变迁与动态效率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永华 戈丹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116,共9页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优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研究我国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效率问题,并从制度变迁...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优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研究我国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效率问题,并从制度变迁视角考察其内在逻辑及特征,通过构建土地经济的世代交叠基准模型,提出动态有效率的充分条件,并根据我国城乡土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上述基准模型的假设条件进行调整,分别论证市场分割及一体化制度下各经济部门的动态效率,然后运用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城乡土地市场从市场分割到一体化改革的路径、渐进性及经济绩效予以阐释。本文认为市场分割的城乡土地经济均是动态无效率的,市场一体化的土地经济则是动态有效率的,促进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因此,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率,该制度变迁具有渐进性及路径依赖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土地市场 一体化改革 动态效率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实施与司法应对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雪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9-188,共10页
落实和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对于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意义重大。现行法虽然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许多实体、程序规则,但存在规范不衔接乃至规范冲突等问题,为此,须从司法裁判视角确定各类相关规则的规范功... 落实和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对于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意义重大。现行法虽然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许多实体、程序规则,但存在规范不衔接乃至规范冲突等问题,为此,须从司法裁判视角确定各类相关规则的规范功能和规范要求。具言之,在司法审查过程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应采用“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法登记且入市地块符合现行有效的国土空间规划”标准进行认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决策应遵循“全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参加并同意”规则,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合同应认定为民事合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监管协议的法律性质应认定为行政协议。围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合同和监管协议产生的纠纷应当分别通过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行政协议 司法审查 《土地管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对县域市场活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进入视角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超 周玉龙 张珂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73,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企业进入视角,关注推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的作用效果,系统考察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对县域市场活力的影响。研究方法:将工商企业注册和土地出让微观数据集与县域经济数据结合,基于因果推断的反事实框架,使用多期双... 研究目的:基于企业进入视角,关注推进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的作用效果,系统考察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对县域市场活力的影响。研究方法:将工商企业注册和土地出让微观数据集与县域经济数据结合,基于因果推断的反事实框架,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进行政策效果检验并进行机制分析。研究结果:(1)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显著提升了县域市场活力,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2)改革通过作用于供地规模与供地价格,对政府规制产生了弱化效应,推动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工业与商住用地价格偏移具有矫正效应;(3)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效率,形成效能提升,增强市场活力。研究结论:深化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进一步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范围,完善集体土地入市流程和市场化交易机制,增强土地要素市场提振县域市场活力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企业进入 县域市场活力 土地市场化改革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三块地”改革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聪 龙花楼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133,共13页
文章基于2007—2020年1256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法和双重差分法,从准自然实验角度出发,探究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内容的“三块地”改革试点政策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影... 文章基于2007—2020年1256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法和双重差分法,从准自然实验角度出发,探究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内容的“三块地”改革试点政策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理,为深化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基准回归分析表明,“三块地”改革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且稳健的促进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三块地”改革通过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三块地”改革在低城乡融合度县域、较低发展水平县域、中部县域的影响效应更加明显。据此,应进一步深化“三块地”改革,不断总结试点县域的政策实施经验,在差异化城乡融合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下,因地制宜、审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城乡地域系统的连接纽带,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推动县域城乡经济、社会、人口、空间和生态全面融合发展,实现政策的长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三块地”改革 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 要素流动 DI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VASA历史乡村景观环境完整性评估方法之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应用探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焜 薛诗睿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4,共7页
从2012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适用于历史乡村景观登记的国家标准》,创建了《国家历史乡村景观目录》,将历史村落及其环境的保护落实于国家层面的保护体系之中,并提出VASA历史环境评估分析法,以实现乡村景观完整性评估的科学... 从2012年开始,意大利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适用于历史乡村景观登记的国家标准》,创建了《国家历史乡村景观目录》,将历史村落及其环境的保护落实于国家层面的保护体系之中,并提出VASA历史环境评估分析法,以实现乡村景观完整性评估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在回顾传统聚落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相关理论与思潮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传统聚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有关遗产完整性评价的指标缺乏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因而提出引入VASA方法以优化我国相关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并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论述了VASA方法在我国传统聚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中应用的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乡村景观 景观整体保护 土地利用变迁 完整性评价 乡村景观历史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基于城乡合作伙伴关系新视角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谷晓坤 刘博研 +1 位作者 甄奚 周小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1,共8页
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政策工具,从城乡关系调整本源上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文章引入城乡合作伙伴关系的新视角,结合发展经济学中比较优势与... 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政策工具,从城乡关系调整本源上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文章引入城乡合作伙伴关系的新视角,结合发展经济学中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的概念,尝试构建一个新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影响城乡融合的理论解释框架,并以全国首个全市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宁波市典型案例予以佐证。研究发现:(1)城乡合作伙伴关系是对城乡协同的进一步发展,强调通过平等合作与共同繁荣提升双方特定利益点的各自优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区别于以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城乡比较优势的观点,文章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增强乡村比较优势并叠加乡村后发优势,构建新型城乡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前者是普遍性路径,后者则是具有一定门槛的选择性路径。(3)前湾新区庵东整治片区是宁波市先期11个示范片区之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先增强了该区域已有的乡村农业、生态和低成本居住的比较优势,形成了现代化科技农业园区、乡村生态农业微度假等城乡合作关系;继而叠加乡村新功能形成的后发优势,形成了基于城市产业集聚区人口居住生活需求外溢的新型居住功能的城乡合作伙伴关系。研究结论:城乡合作伙伴关系为解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可丰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理论,以期为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城乡合作伙伴关系 城乡融合 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宁波市 城乡公共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小薇 钟智宇 +3 位作者 陈美球 李鸣 柴季 王占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48,共10页
研究目的: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并运用“三步法”检验人—地—业三要素互馈互补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宅基地制度改革... 研究目的: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并运用“三步法”检验人—地—业三要素互馈互补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宅基地制度改革显著提升了余江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但提升幅度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余江区“宅改”通过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要素流动和重组推动城乡融合水平提升,但各要素组合的作用程度不尽相同。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能够促进城乡人—地—业要素的协同联动;未来应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促使政策边际效应拐点后移;协同推进多项改革措施,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制度改革 城乡融合 合成控制法 余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