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一体化、创新力社会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长三角的经验证据
1
作者 师博 魏倩倩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12,共16页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共建“数字长三角”是其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政策文本量化方法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标,遵循创新力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探索区域一体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共建“数字长三角”是其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政策文本量化方法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标,遵循创新力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探索区域一体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一体化能够显著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长三角一体化具有省内异地化效应和省外异地化效应,省内异地化效应更为显著。机制分析显示,长三角一体化通过与创新要素流动、基础设施优化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相调节,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的不同导致长三角一体化的数字化转型赋能效果呈现显著差异。因此,应完善区域创新机制,建立分工完善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注重省份间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联动性,构建完善的创新力社会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创新力社会 数字经济 数字化转型 长三角 市场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资本拜物教的演化逻辑与反思批判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海舰 冯艳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5,共11页
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数字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其形成与发展始终无法和资本数字化与数字资本化交叠过程割裂,这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商品拜物教理论在当下的时代变体——数字资本拜物教。数字资本拜物教本质上表现为数字剥削的资本逻辑,即数... 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数字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其形成与发展始终无法和资本数字化与数字资本化交叠过程割裂,这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商品拜物教理论在当下的时代变体——数字资本拜物教。数字资本拜物教本质上表现为数字剥削的资本逻辑,即数字社会对便利、效益与智能的价值追求遮蔽了数字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干扰、数字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扩张以及数字属性对资本生产的美化,而这正是数字资本拜物教的衍生逻辑。究其实质,从资本权力的本质属性上反思作为拜物教新形态的数字资本拜物教,它实现了数字主体异化、数字资本增殖以及数字资本权力的关系统摄,但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范围。因此,当下对数字资本拜物教的反思与破解也就需要在主体性的强调,生产力的还原与社会关系的重塑上重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规范批判,并以此实现对数字资本心灵压制的反抗、欲望生产的限制以及技术垄断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 拜物教 政治经济学 数字社会 反思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经济学: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内生逻辑
3
作者 张敏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7,共8页
“经济学”与“现代化”是同源于工业文明的不同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继承中华传统人文经济思想、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原则、正反借鉴西方经济理论而形成的实践成果,其独有的运行机... “经济学”与“现代化”是同源于工业文明的不同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继承中华传统人文经济思想、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原则、正反借鉴西方经济理论而形成的实践成果,其独有的运行机理是形塑了西方现代化样态的西方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迫切需要生成立足中国、揭示规律、指向未来的经济学自主话语。而人文经济学之所以可能的基本逻辑,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资源及其实践探索: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华传统人文经济思想相结合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蕴含着人文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方法策略、终极目标;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原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实证了人文经济学维护人、满足人、实现人的价值特征;三是基于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而确立的人在新质生产力中主体地位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推动了人文经济学面向新质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人本话语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文经济学 “第二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内容及建设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学俭 徐曼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空间格局,空间成为解析社会现象、反映社会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场域。空间与社会的互动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空间趋向合理化,使空间变革愈加富有社会化特质。人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行为实践... 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空间格局,空间成为解析社会现象、反映社会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场域。空间与社会的互动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空间趋向合理化,使空间变革愈加富有社会化特质。人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行为实践、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空间当中被塑造和完善,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作用下逐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在阐释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分析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路和举措: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在对空间的占有当中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基础;掌握变革社会的力量,通过对空间主体的培养塑造凝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主体力量;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通过对空间关系的协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人与社会关系 社会变革 空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一肩挑”背景下农村政经关系调适性治理的实践逻辑——以N区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晓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9,共12页
在中央推行全面“一肩挑”背景下,农村政经关系呈现调适性治理样态。以N区为例,在理论与经验互构中提炼出全面“一肩挑”背景下农村政经关系调适性治理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形成“研究视角—影响因素—实践路径”的研究进路。研究发现,... 在中央推行全面“一肩挑”背景下,农村政经关系呈现调适性治理样态。以N区为例,在理论与经验互构中提炼出全面“一肩挑”背景下农村政经关系调适性治理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形成“研究视角—影响因素—实践路径”的研究进路。研究发现,农村政经关系是国家权力嵌入农村社会的产物,农村政经关系的调适性治理不是简单的回归式改革,而是“政经合一—政经分离—超越政经合一”的前进式改革,经历了“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治理逻辑”的演进过程。农村政经关系调适性治理既有来自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素,也有来自农村基层治理需求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因素。全面“一肩挑”背景下农村政经关系调适性治理的落脚点是农村党组织建设,即以农村党组织建设引领农村政经关系调适性治理,其实践路径包括回应“政经合一”和“政经分离”中的党建问题,完善调适性治理过程中的理论党建、制度党建、融合党建。据此,该研究在理论上有利于对农村政经关系调适性治理和农村党组识建设提供系统化诠释,在实践上则有益于为中央实施全面“一肩挑”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肩挑” 农村政经关系 调适性治理 超越政经合一 影响因素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田菊 褚尔康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29,共5页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信息技术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对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生产力发展新模式、推动新的产业发展和生产方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数据为主要劳动对象,以算法进行生产的...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信息技术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对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生产力发展新模式、推动新的产业发展和生产方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数据为主要劳动对象,以算法进行生产的数据劳动成为智能社会的重要劳动方式。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信息生产力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经济运行形态的转换,同时也呈现出生产组织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转换。数字劳动与非数字劳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与社会控制等相关问题的解答在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研究深化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相关理论研究的延伸与拓展,从而推动了数字经济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算法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被引量:44
7
作者 何云峰 马凯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6,共6页
 现代社会文明应该是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三大社会层面共同发展的结果。在其中每一个层面上,都有相应的组织系统的发育。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各种营利性企业组织;与民主政治相对应的是科层制的各种政府机构;而与...  现代社会文明应该是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三大社会层面共同发展的结果。在其中每一个层面上,都有相应的组织系统的发育。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各种营利性企业组织;与民主政治相对应的是科层制的各种政府机构;而与公民社会相对应的是各种非政府组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我国非政府组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这种飞速发展的背后,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非政府组织 公民社会 民主政治 市场经济 法律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其走向 被引量:14
8
作者 兰玲 李华 张旭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6-48,共3页
现代社会文明应该是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三大社会层面共同发展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们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总之,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现代社会文明应该是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三大社会层面共同发展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们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总之,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在面临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公民社会 民主政治 市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必然性及其培育与建构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志新 胡传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37,共7页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可能性的最深刻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的持续深入,则又有赖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充分发育。但是,建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决不意味着传统...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可能性的最深刻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的持续深入,则又有赖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充分发育。但是,建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决不意味着传统的国家与社会间的对立乃至对抗,而是要实现两者功能的交错与互补,即达到一种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规土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健 苏黎馨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共8页
立足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规划领域亦迎来发展转型关键期,"规土融合"便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将规土关系视为一种生产方式,进而采用政治经济学视角挖掘制度变迁在两规关系演变中发挥的历史作用与趋势指... 立足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规划领域亦迎来发展转型关键期,"规土融合"便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将规土关系视为一种生产方式,进而采用政治经济学视角挖掘制度变迁在两规关系演变中发挥的历史作用与趋势指引。结果表明,行政管理体制首先构建起了两规分化的发展路径,而各阶段社会经济制度又进一步塑造出不同的利益分化格局,各阶段分化利益博弈的结果促使规土发展路径从平行走向交叉,又终将走向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治革命”到“革命政治”——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转向 被引量:8
11
作者 白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74,共8页
近代资产阶级以“自由”和“平等”为旗帜而发动的“政治革命”,虽然推翻了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神圣形象”的统治,但它只是使拥有财产的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的”解放和“形式的”自由,广大无产阶级依然受“抽象”“非神圣形象”的统治... 近代资产阶级以“自由”和“平等”为旗帜而发动的“政治革命”,虽然推翻了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神圣形象”的统治,但它只是使拥有财产的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的”解放和“形式的”自由,广大无产阶级依然受“抽象”“非神圣形象”的统治,它还不是普遍的“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只是市民社会暂时的“政治平衡器”。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挖掘和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背后深刻的经济学根源,实现了对政治革命之“政治经济学根基”的解剖和批判。在此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国民经济学语言的“救赎史”。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主张从“政治革命”转向“革命政治”,通过无产阶级的联合劳动,消灭私有制而解放资产阶级旧社会所孕育的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因素,最终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和人之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实体性自由”,从而完成“最高级自由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革命 革命政治 市民社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 政治哲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三维分析——基于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整合框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睿 杨永忠 陈利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1,共5页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门,也是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研究表明,出版业是一个兼具经济和文化属性的特殊产业。基于此,文章从经济、技术、社会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我国出版业的特点和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出版业...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门,也是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研究表明,出版业是一个兼具经济和文化属性的特殊产业。基于此,文章从经济、技术、社会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我国出版业的特点和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出版业面临出版企业改革需进一步深化、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存在结构性矛盾、出版零售市场良莠不齐;新技术与出版运营全流程的融合度不足;内在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矛盾显性化、相关社会体制改革需配套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等问题。并据此从经济、技术、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产业三维分析经济 技术和社会问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变革、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初始、基础条件比较 被引量:7
13
作者 卢正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7-492,共6页
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政治发展的初始条件和基础条件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少数国家经历了社会变革,消灭了传统权势集团,实现了社会的重组,社会变得相对平等。在此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在事实上造就了一个日益壮大的公民社会。同时国家的制... 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政治发展的初始条件和基础条件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少数国家经历了社会变革,消灭了传统权势集团,实现了社会的重组,社会变得相对平等。在此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在事实上造就了一个日益壮大的公民社会。同时国家的制度化水平提高。大多数国家则未经历社会变革的冲击,原有的权势集团不仅被保留下来,而且还主导了发展,占有了发展的大部分成果,公民社会却始终受到压制,国家自主能力弱。因而形成大众取向和精英取向两条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发展 社会变革 市场经济 公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与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政治、经济、技术与环境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旺生 苏天旺 《古今农业》 2010年第4期27-35,共9页
本文主要论述水稻是明清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食物依赖,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由水稻作为主体的农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美洲作物传入中国以后,没有改变水稻在其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作者认为,水稻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各个方面产生... 本文主要论述水稻是明清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食物依赖,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由水稻作为主体的农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美洲作物传入中国以后,没有改变水稻在其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作者认为,水稻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涉及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环境变化、文化特征等多个方面。其正面作用主要是养活了大量人口,成为多熟种植的主体作物,使得江南稻作产区成为经济与文化中心,促成了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与梯田农业的演进;与此同时,水稻生产的特殊原因与其它因素共同作用,又限制了工具,特别是犁的进步,此外,还因为挤占了洪水泄洪的空间,促成了南方雨季洪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传统社会 政治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2000-2011 被引量:4
15
作者 白永秀 宋丽婷 周江燕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77,共7页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城乡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一体化四个维度与2000—2011年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对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河北省城乡发展一体...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城乡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一体化四个维度与2000—2011年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对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河北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总指数及其各维度指数均在增加,与周边7省(区、市)相比较,河北省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水平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城乡发展一体化 指标体系 城乡社会 城乡经济 城乡空间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马球兴盛与衰落的社会原因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兆才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9-40,共2页
隋唐马球的兴起是隋唐封建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产物。其衰落也是由于封建社会政治动乱与经济崩溃,生存的社会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从而使马球运动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兴起到蓬勃发展最终衰落的过程。
关键词 马球 封建社会政治 封建社会经济 兴盛 衰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绅阶层衰落化过程中的乡村政治——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1,共6页
士绅阶层是影响乡村政治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晚清科举废除过程中,其作为社会文化重心的独特地位逐渐被动摇。随着民国时期新教育的不断扩张及新知识阶层离乡步伐的加速,乡村士绅出现了严重的侵蚀化现象。优秀分子的离开及乡村管理者... 士绅阶层是影响乡村政治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晚清科举废除过程中,其作为社会文化重心的独特地位逐渐被动摇。随着民国时期新教育的不断扩张及新知识阶层离乡步伐的加速,乡村士绅出现了严重的侵蚀化现象。优秀分子的离开及乡村管理者的食利倾向使得士绅群体迅速劣质化,整个乡村政治处于破产和崩溃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绅阶层 乡村政治 乡村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块链在智能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意义 被引量:20
18
作者 高奇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未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工智能意味着一场生产力革命,而区块链则意味着一场生产关系革命。集体行动困境是人类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难题。为克服这一难题,在政治领域的重要发明是民族国家,在经济领域的重要发... 未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工智能意味着一场生产力革命,而区块链则意味着一场生产关系革命。集体行动困境是人类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难题。为克服这一难题,在政治领域的重要发明是民族国家,在经济领域的重要发明是股份制公司,在社会领域的重要发明则是区块链。智能合约可以将碎片化的个体利益有效且低成本地整合起来,并形成社会革命的政治经济影响。在学术研究中,对价值的定义一直是重要难题。在实践操作中,平台型公司对价值定义存在霸权。区块链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构洞,可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建立联系,并通过协商民主和代理人机制等框架直接参与经济分配。区块链可以使价值体系更有利于生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智能合约 人工智能 智能社会 政治经济学 社会革命 价值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调节与治理:历史时间与现代化路径 被引量:6
19
作者 袁富华 李兆辰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2-84,共13页
实践上,发达国家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是二战之后的事情,从工业化到高端城市化的递进,得益于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协同。理论上,波兰尼对经济嵌入的主张、调节主义对劳资关系的重视、福利国家理论对公平正义的呼吁,一步步把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实践上,发达国家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是二战之后的事情,从工业化到高端城市化的递进,得益于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协同。理论上,波兰尼对经济嵌入的主张、调节主义对劳资关系的重视、福利国家理论对公平正义的呼吁,一步步把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最终,社会福利权利的正当性在理论上得到论证,在政策实践中得到丰富,并在效率/福利动态平衡上发挥了推动作用。“十四五”规划将平等发展权利作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理论突破,以社会权利的落实推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有助于化解经济服务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间 现代化 规范 制度 经济社会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党支部下乡”与农村政治整合 被引量:15
20
作者 吕连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61,共7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规模的"党支部下乡"运动,基层党组织不断地向乡村延伸。乡村社会由此全面展开了政党化、政治化、组织化的进程。党政权力以党的组织网络为基础,重组了乡村权力结构、社会组织、社会...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大规模的"党支部下乡"运动,基层党组织不断地向乡村延伸。乡村社会由此全面展开了政党化、政治化、组织化的进程。党政权力以党的组织网络为基础,重组了乡村权力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和价值体系,实现了对农村空前的政治渗透和政治动员,把农民纳入到国家政治体系中,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农村一盘散沙的状况。这种以政党权威进行的政治整合,对农村政治以至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下乡 基层党组织建设 政治整合 乡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