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3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thogonal optimization of flow uniformity at exit section of elbow-inlet passages
1
作者 YAN Hao CHEN Liang +3 位作者 CHAI Liping ZHANG Yu LI Qiang SHI Haixia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47-952,959,共7页
Elbow-inlet passage is widely used in large drainage pumping stations.Flow uniformity at the exit sec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its hydraulic performance.Flow uniformity must be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al effi... Elbow-inlet passage is widely used in large drainage pumping stations.Flow uniformity at the exit section directly determines its hydraulic performance.Flow uniformity must be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large axial-flow pumping station.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lbow-inlet passage,and the accuracy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as verified.The key geometric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uniformity of the flow were optimized by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The optimal schemes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cheme.The results show that flow uniformity V u after optimization is 95.41%,which is increased by 1.04%.The pumping station efficiency is increased by 1.89%,thereby confirm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scheme,especially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flow uniformity of the exit section of the elbow-inlet pass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vertical PUMPING station elbow-inlet PASSAGE flow UNIFORMITY orthogonal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分离器进液结构对油水两相螺旋流场的影响
2
作者 徐保蕊 贾耀崇 +3 位作者 张晓光 赵立新 蒋明虎 赵珊珊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4-70,76,共8页
螺旋分离器进液结构具有减缓入口流体冲击流场和增强离散相聚结效果的双重作用。为研究不同进液结构对螺旋分离器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5种进液方式和8种稳流结构下螺旋分离器内的速度场、压降场以及相体积分数分布特点。结... 螺旋分离器进液结构具有减缓入口流体冲击流场和增强离散相聚结效果的双重作用。为研究不同进液结构对螺旋分离器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5种进液方式和8种稳流结构下螺旋分离器内的速度场、压降场以及相体积分数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入口管段各进液结构对其速度场影响明显,在螺旋管段之后速度场分布趋于相同,速度场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切向和侧向进液结构的压降相对较高,在螺旋管段之后压降趋于稳定;各进液方式分离器的分离效率稳定,变化率在2%之内;随着稳流结构高度的增加,分离器内压降有增大趋势;在稳流结构高度与主直径相等时,分离器的分离效果最好。通过对比分析,在长螺旋流道导流后,入口管段的结构形式对螺旋管段和出口管段的速度场分布、压降、分离效率影响较小,体现出入口结构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该特点对螺旋分离器未来实际应用中适应各种复杂工作环境和井下等特殊工作空间条件是非常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分离器 进液结构 油水分离 螺旋流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扩散角对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高学平 罗畅 +1 位作者 刘殷竹 朱洪涛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为探究平面扩散角的最佳取值范围,依托某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平面扩散角条件下的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分析了平面扩散角对进/出水口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孔口流量分配、水头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 为探究平面扩散角的最佳取值范围,依托某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平面扩散角条件下的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分析了平面扩散角对进/出水口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孔口流量分配、水头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面扩散角自25°增大至45°的过程中,出流工况拦污栅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逐渐减小,孔口流量分配不均匀程度和水头损失逐渐增大;进流工况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孔口流量分配和水头损失基本无变化。综合考虑进/出水口的各项水力指标,在拦污栅断面平均流速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得出平面扩散角的最佳取值范围为30°~40°,与现行规范相比该范围更为精确,且与矩形渐扩管阻力系数最小的扩散角取值范围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侧式进/出水口 平面扩散角 拦污栅断面流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流温度对凹腔结构燃烧室旋转爆震燃烧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谭峻然 宫继双 +1 位作者 张义宁 孙孔倩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在工程化应用的背景下,为了探究不同来流温度下煤油/空气两相旋转爆震在外凹腔燃烧室内的燃烧特性,在直径为300 mm长500 mm的外凹腔燃烧室中开展了煤油和正常氧含量空气两相旋转爆震的实验研究。分别在650 K,900 K和1200 K三种不同来流... 在工程化应用的背景下,为了探究不同来流温度下煤油/空气两相旋转爆震在外凹腔燃烧室内的燃烧特性,在直径为300 mm长500 mm的外凹腔燃烧室中开展了煤油和正常氧含量空气两相旋转爆震的实验研究。分别在650 K,900 K和1200 K三种不同来流温度下实现了稳定自持的旋转爆震燃烧,探究了三种不同来流温度对外凹腔燃烧室内旋转爆震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进出口高度比为0.83时1200 K和900 K的来流温度下均能形成旋转爆震,而650 K来流温度下燃烧室内以爆燃形式运行;在进出口高度比值为1时650 K来流空气下才能形成旋转爆震。1200 K来流温度当量比为1时爆震波以单波模态运行,爆震波速度约为1300 m/s;在该温度下发现了爆震波的反转现象。900 K来流温度当量比为1时,燃烧室内爆震波以双波对撞模态为主,爆震波速度约为1090 m/s;在650 K来流温度当量比为0.88时,波速约为907 m/s。在凹腔燃烧室中来流温度越高,爆震波的速度损失越小;在较强的爆震波运行模态下,凹腔后的燃烧室段内仍能检测到较强的压力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腔燃烧室 气液两相爆震 来流温度 旋转爆震 爆震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陆运河新坪水支流汇入口河段通航水流条件优化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亚男 周世良 +3 位作者 王云莉 严春浩 樊皓东 向美焘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8,106,共8页
运河通航水流条件直接关系着船舶航行安全,通过整治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对通航不利的水流条件。平陆运河工程对原河道加宽挖深后,原河道沿线汇入支流会与运河产生较大河底高程差,支流直接以高落差入汇会对干流通航水流条件产生不良影响。... 运河通航水流条件直接关系着船舶航行安全,通过整治工程能够有效改善对通航不利的水流条件。平陆运河工程对原河道加宽挖深后,原河道沿线汇入支流会与运河产生较大河底高程差,支流直接以高落差入汇会对干流通航水流条件产生不良影响。新坪水支流是其中与运河具有较大河底落差与较大交汇角度的代表性支流之一,为确保平陆运河通航顺畅,通过定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新坪水支流汇入口河段通航水流条件,提出整治方案。结果表明:在运河修建基础上,加宽干支流河道、沿支流口增设消力池及导流堤后,各洪水工况下的通航水流条件均得到显著改善。研究结果能为类似河段航道整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陆运河 航道水流 支流汇入口 通航水流条件 定床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PANET的微灌小区灌水均匀度研究
6
作者 仵峰 黄静 +3 位作者 宰松梅 聂敏敏 刘伟业 高兴杰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28,共7页
为提升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基于EPANET模拟软件,以200m×500m为水力计算单元,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和UL9(33)均匀正交试验,研究了毛管管径、滴头流量和支管首部压力对不同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EPANET软件可以较好地模... 为提升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基于EPANET模拟软件,以200m×500m为水力计算单元,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和UL9(33)均匀正交试验,研究了毛管管径、滴头流量和支管首部压力对不同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EPANET软件可以较好地模拟微灌小区的水力性能。在树状管网中,增大毛管管径,灌水均匀度略有提升,提升幅度为0.24个百分点,在混合管网中,增大毛管管径,灌水均匀度先显著上升后趋于平缓,提升幅度为6.61个百分点;加大滴头流量,两种管网的灌水均匀度均下降,树状管网和混合管网的下降幅度分别为4.50、3.37个百分点;增加支管首部压力对两种管网灌水均匀度的提升效果均不明显,提升幅度分别为0.19、0.16个百分点。各因素对树状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毛管管径,对混合管网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毛管管径、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滴头流量对两种管网的影响效果均显著,毛管管径仅对混合管网影响效果显著,而支管首部压力对两种管网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毛管管径、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混合管网的灌水均匀度较树状管网分别提升2.03~8.40、6.95~8.08、7.75~7.72个百分点。采用混合管网、选用合适的滴头流量对保证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微灌管网 毛管管径 滴头流量 支管首部压力 灌水均匀度 EPA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排流道隔墩对轴流泵装置性能影响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沈毅韵 陆伟刚 +2 位作者 刘健峰 杨晓春 张芳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为探究具有较长自排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的性能改良措施,以陈郢泵站为研究对象,在自排流道中设置隔墩并进行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以模型试验结果为基础优选适用于该泵站的设计方案。结果表明:设置隔墩后泵装置全扬程范围内的效率均向上小... 为探究具有较长自排流道的立式轴流泵装置的性能改良措施,以陈郢泵站为研究对象,在自排流道中设置隔墩并进行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以模型试验结果为基础优选适用于该泵站的设计方案。结果表明:设置隔墩后泵装置全扬程范围内的效率均向上小幅度增长,其中,在设计扬程工况下泵装置效率由71.9%提升至73.0%,临界空化余量由8.7 m降至8.2 m,泵装置的能量和空化性能均得到改善;设置隔墩后泵装置在各角度工况下的飞逸性能无明显变化,经试验测出的泵装置的最大飞逸转速满足水泵安全运行要求;设置隔墩后各角度工况下的喇叭口进口在大流量工况下的压力脉动振幅值变小,振幅波动变得更加稳定,实时水压脉动的振幅值和平均峰峰值也相对减小。故在自排流道中设置隔墩可以改善装置的外特性和压力脉动特性,建议泵站优先采用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墩 泵装置 进水流道 喇叭口 自排流道 压力脉动 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管结构对循环水圆形养殖池流场影响及试验
8
作者 朱明 齐悦颖 +3 位作者 万鹏 范豪 雷翔 汪荣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7-198,F0003,共13页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池的进水管结构会影响养殖池内的进水状态及水体流场分布,同时影响鱼类的生长及残饵粪便等悬浮颗粒物的排出。为了探索不同进水管结构对圆形养殖池内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确定进水管的结构参数,该研究借助于计算流...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池的进水管结构会影响养殖池内的进水状态及水体流场分布,同时影响鱼类的生长及残饵粪便等悬浮颗粒物的排出。为了探索不同进水管结构对圆形养殖池内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确定进水管的结构参数,该研究借助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建立了圆形养殖池的数值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进水管数量、射流角度及射流孔数量对圆形养殖池内的流场均匀性的影响,以速度分布均匀系数U50为评价指标对圆形养殖池内的流场均匀性进行评价,采用正交试验对圆形养殖池进水管结构的最佳参数进行优化;按照最优进水管结构参数构建了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大口黑鲈养殖试验,对养殖过程中的水质变化以及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变化进行检测,对养殖系统的流场及进水管最优结构参数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圆形养殖池配置3根进水管、且进水管成120°布置、单根进水管上的射流孔数量为6、进水管射流角度为45°时,圆形养殖池内的流场分布最为均匀;在0.1 m/s流速下,3组不同密度的大口黑鲈养殖池内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小于等于0.2 mg/L、氨氮的浓度小于等于0.3 mg/L,水体的浊度值均低于0.3 NTU(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3组密度养殖池内大口黑鲈样本的饵料系数最低为1.06,体质量增长率最高为161.03%,存活率最高为100%。该研究表明优化进水管结构有助于在圆形养殖池内形成均匀、稳定的流场,有利于悬浮颗粒物的排出及大口黑鲈的生长,可为循环水养殖系统进水管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 流场分布 循环水养殖 进水管结构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性能分析
9
作者 李巍巍 邢雷 +4 位作者 蔡萌 蒋明虎 马志权 郭炳乾 关帅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0,共7页
同井注采技术在井下对高含水采出液进行油水分离,而水力旋流器是同井注采技术高效运行的关键设备。为进一步提高井下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性能,结合旋流分离原理与3D打印技术,提出了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通过数值模拟方... 同井注采技术在井下对高含水采出液进行油水分离,而水力旋流器是同井注采技术高效运行的关键设备。为进一步提高井下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性能,结合旋流分离原理与3D打印技术,提出了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试验研究,系统地对不同操作参数下旋流器内的流场分布特性和油水分离效率进行了分析,包括不同油滴粒径、入口速度及分流比。研究结果表明:当含油体积分数为4%,油滴粒径为0.7 mm,入口进液速度为6.33 m/s,分流比为30%时,旋流器的分离效率达到最大。在上述工况下,旋流器模拟与试验的分离效率分别达到98.8%和98.0%。数值模拟与试验在油核位置和分离效率方面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中心过轴式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结构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井下油水高效分离设备的研发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旋流器 油滴粒径 入口速度 分流比 分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口流量及粉尘粒径对双级旋流管分离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丁昊鹏 孙苒博 +4 位作者 姬忠礼 曹海宇 乔梦华 彭宁建 吴小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通过称重和离线采样的方法,研究了双级旋流管入口流量和不同平均粒径粉尘对双级旋流管的总分离效率和粉尘粒径分级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双级旋流管具有较高的总分离效率,在入口流量108 m^(3)/h下对平均粒径47.41μm粉尘的总分离效... 通过称重和离线采样的方法,研究了双级旋流管入口流量和不同平均粒径粉尘对双级旋流管的总分离效率和粉尘粒径分级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双级旋流管具有较高的总分离效率,在入口流量108 m^(3)/h下对平均粒径47.41μm粉尘的总分离效率可高达99.55%,且对粒径10~30μm范围内颗粒的分离效率最优;第一级旋流管中粉尘颗粒受弹跳、二次夹带的影响,分离时针对粉尘浓度高、平均粒径小的颗粒,可选择较低阻、排尘空间较大的结构设计,同时适当增加抽气率;第二级旋流管中粉尘颗粒受颗粒间作用力(破碎或磨损)的影响,分离时针对粉尘浓度小、平均粒径大的颗粒,可选择较高效的结构设计,并适当减少抽气率;双级旋流管存在对粉尘颗粒分级效率最优的粒径区间,区间内分级效率几乎不随粒径增大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级旋流管 入口流量 粉尘 粒径 含尘浓度 分离效率 分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本构关系修正湍流模型的曲面乘波进气道性能分析
11
作者 王刚 张帅 +2 位作者 宋晓啸 张继发 郑耀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0,共16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要求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目前已有众多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方案被提出,然而在高超声速进气道内精确有效的湍流数值计算分析方法仍有不足。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二次本构关系(Quadra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QCR)的高精... 高超声速飞行器要求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目前已有众多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方案被提出,然而在高超声速进气道内精确有效的湍流数值计算分析方法仍有不足。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二次本构关系(Quadra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QCR)的高精度、高效率的湍流修正模型(SA-QCR2020)。采用两种标准验证算例表明,SA-QCR2020湍流模型能够更接近真实的流动物理,对计算算例性能模拟更为准确。随后本文采用该修正湍流模型对曲面乘波进气道在侧滑角为0°,4°,8°,攻角为-8°,0°,8°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该曲面乘波进气道内从喉道处产生三维涡,并向后发展,随流动扩散至整个流场区域。侧滑角对进气道起动后的性能影响不大,攻角对进气道起动后的性能影响较大,且攻角越大,前缘激波越强,对来流的减速增压作用越强。研究揭示了该曲面乘波进气道在非设计工况下的性能规律,并表明该进气道能够在大攻角、大侧滑角工况下保证飞行器推进系统有效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乘波进气道 二次流 进气道性能 湍流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改善S弯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张富垚 梁华 +1 位作者 刘诗敏 杨鹤森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了对狭缝式S弯进气道中的流动分离进行有效控制,本文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开展了激励特性和相关流动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励器能量沉积比确定的条件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放电能量与激励频率无关,然而不同能量沉积比都... 为了对狭缝式S弯进气道中的流动分离进行有效控制,本文基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开展了激励特性和相关流动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励器能量沉积比确定的条件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放电能量与激励频率无关,然而不同能量沉积比都存在一个最佳激励频率,使得射流速度达到最大。在激励特性诊断的基础上通过风洞实验验证了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改善狭缝式S弯进气道气动性能的有效性,最佳激励效果为在出口速度为Ma=0.25时使得总压畸变指数降低2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缝式S弯进气道 流动控制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 射流特性 二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挡板对流化床内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王成龙 张亚新 +2 位作者 马小林 秦丽 冉文燊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0,94,共7页
针对多晶硅生产冷氢化流化床内气固接触不充分的问题,以φ140 mm×1000 mm实验级双层百叶窗挡板流化床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基于CPFD(计算颗粒流体力学)方法对反应器内硅粉流动进行冷态模拟,对比模拟值与实验值验证模拟的准确性。考察... 针对多晶硅生产冷氢化流化床内气固接触不充分的问题,以φ140 mm×1000 mm实验级双层百叶窗挡板流化床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基于CPFD(计算颗粒流体力学)方法对反应器内硅粉流动进行冷态模拟,对比模拟值与实验值验证模拟的准确性。考察挡板开孔、入口气速变化、颗粒粒径对反应器内气固流动特性的影响,获得反应器内颗粒体积分数分布、颗粒速度分布及压力波动特性。结果表明:开孔型百叶窗挡板流化床内压力波动更小,气泡更小,有利于气固接触;随着入口气速的增加,颗粒分布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流,气泡逐渐变大,颗粒里返混逐渐增强,入口气速为0.117 m/s时,返混较小、未出现明显偏流;宽粒度分布颗粒流化时气泡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叶窗挡板 流化床 气固流动 入口气速 计算颗粒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速域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结构设计及气动性能分析
14
作者 白禄 邓文剑 +2 位作者 王占学 齐旻 李军府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46,共12页
设计飞行马赫数0~1.8的宽速域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分析基准轴对称进气道在全速域范围内的流量特性,研究不同调节方案的最佳使用工况及对进气道流动特性与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Ma≤1.8,基准轴对称进气道能满足发动机匹配... 设计飞行马赫数0~1.8的宽速域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分析基准轴对称进气道在全速域范围内的流量特性,研究不同调节方案的最佳使用工况及对进气道流动特性与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Ma≤1.8,基准轴对称进气道能满足发动机匹配点的流量需求;0.8≤Ma<1.2,添加泄流槽会增加扩压段内低能流体,减小进气道有效流通面积,关闭泄流槽前后进气道出口流量与发动机匹配点流量差在Ma=0.8与Ma=1.0时分别由7.7%,3.4%降低至0.3%,0.9%;0.5≤Ma<0.8,后移中心锥能够降低进气道出口总压畸变指数,移动中心锥前后进气道总压畸变指数在Ma=0.5与Ma=0.6时分别降低1.4%与3.1%;0<Ma<0.5,添加辅助进气门既能满足流量需求,又可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和出口流场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循环发动机 宽速域进气道 进发匹配 流量系数 总压恢复系数 畸变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蓄机组主进水球阀流通性能与流动特性分析
15
作者 郭贤光 姜沛东 +4 位作者 郭克敏 王啸 贾瑞卿 杨雍杰 李超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1,108,共6页
抽蓄机组主进水球阀流通性能与流动特性受到阀芯类型、阀芯开度、流道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阀芯处的流态可能影响球阀的空化性能,进一步地引起阀芯、密封等结构件发生激振甚至空蚀破坏。对此,建立考虑主进水球阀阀体间隙的流场数值仿... 抽蓄机组主进水球阀流通性能与流动特性受到阀芯类型、阀芯开度、流道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阀芯处的流态可能影响球阀的空化性能,进一步地引起阀芯、密封等结构件发生激振甚至空蚀破坏。对此,建立考虑主进水球阀阀体间隙的流场数值仿真模型,基于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及Zwart-Gerber-Belamri空化模型,对不同开度、不同进口管道结构下球阀的流通性能及流动特性展开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球阀流量系数与开度正相关而流阻系数则相反,其中球阀开度45°为流阻系数转折点,即开度小于45°时球阀流阻系数随着开度增大而显著下降,开度大于45°后则趋于平稳。在几种不同的球阀入口倾角中,tanθ=1/6时流通性能最佳,且空化性能有所提高,其初生空化数较tanθ=0时下降1.42%。流场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开度下球阀内部压力与速度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小开度时出流方向射流现象明显。而同一开度下不同入口倾角时,流场分布差异相对较小,且分布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入口倾角所导致的入流方向与阀体间隙以及阀芯流道间夹角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机组 主进水球阀 流通性能 空化性能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源对超音速喷管清扫轮轨增黏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刘洋 王北昆 +1 位作者 卢耀辉 唐波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7-1758,共12页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服役环境复杂,钢轨表面经常由于天气原因被水膜覆盖,将会恶化轮轨黏着状态,导致停车距离延长、无法顺利启动和班次不准等问题。为了使用超音速喷管有效地去除轮轨粗糙表面上水膜,通过理论推导,建立高速气流与粗糙钢轨...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服役环境复杂,钢轨表面经常由于天气原因被水膜覆盖,将会恶化轮轨黏着状态,导致停车距离延长、无法顺利启动和班次不准等问题。为了使用超音速喷管有效地去除轮轨粗糙表面上水膜,通过理论推导,建立高速气流与粗糙钢轨表面上水膜间的关系,确定喷管的最小出口速度。基于一维等熵理论,确定喷管的尺寸参数和入口气源参数,根据轮轨接触斑的宽度确定喷管的出口直径,采用基于特征线理论的喷管扩张段型线设计方法,对喷管进行结构设计,并考虑空气的黏性作用对设计结果进行了修正,建立了MLN喷管的几何模型。为了探究入口气源条件变化对喷管性能的影响,使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进行抽样,采用大涡模拟方法进行仿真,并基于Kriging模型构建了入口气源条件与剩余水膜厚度间的高精度代理模型,采用多岛遗传算法对入口气源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显示最佳的入口气源压力为0.78 MPa,温度为450 K,并对优化前后喷管的流场结构和清扫水膜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前后喷管外流场压力没有明显差别,优化后喷管外流场的速度相较于优化前有略微降低,但是优化后喷管外流场的密度相较于优化前有所提升。在最终的清扫水膜能力分析中,在额定入口气源条件下喷管清扫后剩余水膜厚度为1.45μm,在入口气源条件进行优化后喷管清扫后剩余水膜厚度为1.27μm,在喷管入口气源条件进行优化后喷管清扫水膜的能力提升了12.4%。研究结果对微型喷管的设计及优化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使用高速气流吹除粗糙表面水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去除粗糙表面上水膜提升轮轨间的黏着系数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设计 大涡模拟 超音速喷管 入口气源条件 外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轴式磁悬浮离心泵水动力性能研究
17
作者 刁伟成 陈肇麟 +2 位作者 王贝易 丁强 孙涛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1,共8页
为了实现无轴式磁悬浮离心泵的稳定运行,对悬浮转子的受力展开研究。采用数值计算结合试验验证的方法,对离心泵运行时的内部流场进行计算,重点研究离心泵在不同入口流量工况下,离心泵所受径向力、轴向力随时间的变化,同时探究悬浮转子... 为了实现无轴式磁悬浮离心泵的稳定运行,对悬浮转子的受力展开研究。采用数值计算结合试验验证的方法,对离心泵运行时的内部流场进行计算,重点研究离心泵在不同入口流量工况下,离心泵所受径向力、轴向力随时间的变化,同时探究悬浮转子内部阀片高度、转子入口直径对转子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心泵在转速7 000 r/min、流量低于43.3 L/min时,离心泵悬浮转子在旋转中心处形成稳定涡核,低压区均匀分布,转子水力激振力呈稳定周期性波动;流量为75.0 L/min时,涡核破碎,转子旋转中心处低压区随时间无规则变化,转子水力激振力无规则波动,且波动幅值较高;内部阀片高度对径向力影响可以忽略,但是对轴向力影响显著,在入口流量为65.0 L/min时,阀片高度平均每增加1 mm,转子所受轴向力下降20 N;转子入口直径对转子受力影响较小,但是在高流量65.0 L/min时,D+1模型效率比D模型提高了2.1%。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离心泵结构参数,减小悬浮转子受力,提高离心泵水力性能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离心泵 入口流量 阀片高度 轴向力 涡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网排水能力对雨水口堵塞和管道淤积的响应规律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精明 王梓驿 +4 位作者 李东来 卜良河 陈光照 杨宇英 方媛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雨水管网系统作为城市排涝的主要通道,其排水性能易受管道淤积和雨水口堵塞的影响,探明雨水口堵塞和管道淤积程度对管网排水能力的影响,对评估城市洪涝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唐山市路北区龙王庙以西为研究区域,基于GAST-SWMM耦合模型... 雨水管网系统作为城市排涝的主要通道,其排水性能易受管道淤积和雨水口堵塞的影响,探明雨水口堵塞和管道淤积程度对管网排水能力的影响,对评估城市洪涝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唐山市路北区龙王庙以西为研究区域,基于GAST-SWMM耦合模型,对不同雨水口堵塞和管道淤积条件下的管网排水过程和地表积水量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管道淤积和雨水口堵塞程度的增加,管网排水能力逐步下降,且变化趋势越发显著;管道无淤积时,雨水口由无堵塞增加至堵塞75%,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峰值流量相较无堵塞时平均减少5.30%~37.8%,地表积水量平均增加2.48%~14.6%;雨水口无堵塞时,管道由无淤积到淤积75%时,峰值流量平均减少20.9%~84.6%,地表积水量平均增加4.46%~24.1%;此外,当堵塞或淤积单一因素逐渐加剧并达到显著水平时,另一因素对管网系统排水能力的影响会相对减弱。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状态下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分析和水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网 雨水口堵塞 管道淤积 峰值流量 地表积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满大坝重建工程鱼道进口出流影响范围研究
19
作者 贺新娟 胡玮 +2 位作者 白冰 杨辉 张志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69,共4页
鱼类顺利到达过鱼设施吸引区后进入鱼道进口且成功通过鱼道,其吸引区水流特性为影响鱼类游泳行为的关键因素,需进一步研究提高进口吸引率的水流条件。为获得适合鱼类上溯的过鱼设施操作运行条件,以丰满大坝重建工程过鱼设施为例,采用数... 鱼类顺利到达过鱼设施吸引区后进入鱼道进口且成功通过鱼道,其吸引区水流特性为影响鱼类游泳行为的关键因素,需进一步研究提高进口吸引率的水流条件。为获得适合鱼类上溯的过鱼设施操作运行条件,以丰满大坝重建工程过鱼设施为例,采用数值模拟为辅、模型试验为主的方法,研究了10种不同边界条件下的2个鱼道进口出流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当鱼道运行水深一定时,鱼道的来流量越大,吸引区水流影响范围越大,运行水深2.0 m、进口断面流速1.3 m/s工况进口出流影响范围最大;在其他条件一定时,^(#)1-1口单独运行时出流影响范围更大,^(#)1-1口、^(#)1-2口出流影响范围的最大长度比值、最大宽度比值分别为1.67、1.46;无论鱼道进口出流方向与尾水渠水流方向是否一致,不同工况鱼道进口出流水流影响最大范围随水深变化趋势一致,随运行水深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水深2.0 m附近达到极值。因此,在过鱼设施操作运行时,可以适当延长处于极值附近状态的运行时间,从而提高鱼道进口吸引率,可为此类工程过鱼设施实际运行时吸引流流量及进口流速大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道进口 吸引流 进口出流影响范围 进口吸引率 过鱼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局部非稳态现象研究
20
作者 魏杰 郭港归 +2 位作者 顾莉 王立杰 苗宝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在出流工况下,侧式进/出水口扩散段内水流与边壁易发生分离,产生局部非稳态现象,从而导致进/出水口流态紊乱。采用RNG k-?紊流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出流工况下,侧式进/出水口扩散段内水流与边壁易发生分离,产生局部非稳态现象,从而导致进/出水口流态紊乱。采用RNG k-?紊流模型对某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侧式进/出水口在扩散流时,受扩散角的影响在主流附近存在流动分离区,该区域紊动强度较大,形成局部非稳态现象,紊动强度与流速平方呈线性关系。流道内流速呈现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与雷诺数近似呈幂函数关系。中间流道的波动周期小于边流道,且边中流道流速波动周期的差异与雷诺数呈现正相关。试验中对流速的监测时长应涵盖数个波动周期,才能准确衡量进/出水口的水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式进/出水口 扩散流 局部非稳态现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