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废弃物拆解地PM_(10)中多氯联苯、镉和铜含量调查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7
1
作者 邓绍坡 骆永明 +2 位作者 宋静 滕应 涂晨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3-740,共8页
为研究某电子垃圾拆解地大气中PM10及其典型污染物含量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采用主动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采集大气样品,分析ρ(PM10)及其所携带的ρ(PCBs),ρ(Cd)和ρ(Cu),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PM10携... 为研究某电子垃圾拆解地大气中PM10及其典型污染物含量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采用主动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采集大气样品,分析ρ(PM10)及其所携带的ρ(PCBs),ρ(Cd)和ρ(Cu),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PM10携带的污染物对研究区居住用地及工商业用地方式下人体的致癌及非致癌风险,分析模型参数对风险评估结果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采样期间研究区ρ(PM10)日均值为0.05~0.32 mg/m3,14个样本均超过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ρ(PM10)一级日均标准值(0.05 mg/m3);大气PM10中的ρ(PCBs)为8 971.5~17 197.6 pg/m3,高于国内外其他地区;ρ(Cd)和ρ(Cu)分别为2.7~18.3和127.8~1 218.0 ng/m3;ρ(PCBs),ρ(Cd)和ρ(Cu)最高值出现位置均为附近新近出现焚烧行为的YLY(玉露杨)采样点.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居住用地方式下PM10中污染物引起的致癌风险超过可接受风险(10-6),绝大部分由Cd引起;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污染物特征、成人个体及行为参数对致癌风险影响最大,儿童行为及污染物特征参数对非致癌风险影响最大;在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时,参数须尽量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以降低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垃圾 可吸入颗粒物(pm10) 多氯联苯(PCBs) 镉(CD) 铜(Cu)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_(10))中单颗粒的矿物组成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吕森林 邵龙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1-424,共4页
使用SEM/EDX对北京不同月份采集的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中的 14 5 4个矿物颗粒进行了识别和统计。结果显示 ,矿物颗粒的种类十分复杂 ,可以鉴定出的矿物有 38种 ,其中以粘土矿物的含量最高 ,年平均值为 30 .1% ;粘土矿物中以伊利石 /蒙... 使用SEM/EDX对北京不同月份采集的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中的 14 5 4个矿物颗粒进行了识别和统计。结果显示 ,矿物颗粒的种类十分复杂 ,可以鉴定出的矿物有 38种 ,其中以粘土矿物的含量最高 ,年平均值为 30 .1% ;粘土矿物中以伊利石 /蒙皂石混层为主 ,占粘土矿物总数的 35 % ;石英、方解石、复合颗粒、碳颗粒的年均值分别为13.5 %、10 .9%、11.95 %、10 .31% ;年平均含量小于 10 %的矿物有石膏、长石、白云石等 ;首次检测出萤石、磷灰石、岩盐、重晶石、氯化锌等矿物。研究还发现 ,硫化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矿物颗粒表面 ,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夏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矿物颗粒 带能谱的扫描电镜 SEM/EDX 硫化现象 北京 大气污染 矿物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地区PM_(10)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沈蓉蓉 王志石 +2 位作者 邓宇华 杨书中 邵龙义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77,共4页
采集澳门地区不同区域大气PM10样品,根据单颗粒图像分析方法分析了PM10的粒径分布,计算了各采样点PM10粒度分布的分形维数,分析讨论了PM10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与粒度分布的关系,分析了粒度分布分形维数表征的澳门大气PM10不同采样点... 采集澳门地区不同区域大气PM10样品,根据单颗粒图像分析方法分析了PM10的粒径分布,计算了各采样点PM10粒度分布的分形维数,分析讨论了PM10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的变化与粒度分布的关系,分析了粒度分布分形维数表征的澳门大气PM10不同采样点、不同季节的粒度整体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澳门地区PM10粒度分布的分形维数在2.05-3.95之间,夏季PM10的粒度分布分形维数(2.88)大于冬季(2.63),表明夏季PM10的粒度普遍较冬季的细。同一季节不同区域大气PM10的粒度也有较大变化,夏季时,澳门岛的总体颗粒物、矿物颗粒和烟尘颗粒物的分形维数较氹仔岛的偏大,即澳门岛的颗粒物比氹仔岛偏细,而冬季则相反,冬季时,澳门岛的总体颗粒物、矿物颗粒和烟尘颗粒物的分形维数较氹仔岛的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粒度分布 分形维数 澳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城市绿地类型对PM_(2.5)、PM_(10)以及TSP的消减效应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桂艳 王海洋 +1 位作者 陈红 林立揩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1年第5期50-57,共8页
一直以来,绿地系统都是城市户外公共活动、文化展示、景观美化等功能的重要载体。此外,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绿地系统研究使其生态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作为城市的主要户外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的空气质量关乎整个城市居民的健康,虽然已有部分... 一直以来,绿地系统都是城市户外公共活动、文化展示、景观美化等功能的重要载体。此外,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绿地系统研究使其生态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作为城市的主要户外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的空气质量关乎整个城市居民的健康,虽然已有部分研究开始初步探索城市绿地在消减空气颗粒物上的作用,但仍缺乏更加系统性的对比研究,以揭示不同绿地类型中绿地率、植物群落结构等特征对空气颗粒物的不同消减效应。本文采用定量测定的方法,对重庆市典型的绿地类型进行全年的测试分析。研究表明:绿地率最高的公园绿地对于空气颗粒物的消减率最明显;在一年四季中,TSP在夏季的消减率最高,PM_(10)的消减率春季最高,PM_(2.5)的消减率冬季最高;在不同空气颗粒物的消减率对比分析中,各种城市绿地对TSP的消减率最高,能达到15%以上,对PM_(2.5)的消减率最低,在夏季甚至出现负值。由此可见,城市绿地对总悬浮颗粒物(TSP)和粗颗粒物(PM_(10))都具有很好的消减效果,但是在对细颗粒物(PM_(2.5))的消减效果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空气颗粒物 pm_(2.5) pm_(10) T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数码公园不同植物群落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柄权 赵佳伦 +1 位作者 孙晓燕 张凌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5期70-82,共13页
以郑州市数码公园为例,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2020年4月—2021年3月,监测郑州市数码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草坪)在春夏秋冬四季的PM_(2.5)和PM_(10)浓度以及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 以郑州市数码公园为例,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2020年4月—2021年3月,监测郑州市数码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草坪)在春夏秋冬四季的PM_(2.5)和PM_(10)浓度以及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分析不同植物群落PM_(2.5)、PM_(10)浓度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内PM_(2.5)和PM_(10)浓度日变化基本一致,呈早高晚低趋势。不同样地内PM_(2.5)和PM_(10)浓度均表现为秋冬季高,春夏季低;PM_(2.5)和PM_(10)浓度高低依次为草坪和广场样地>灌草和乔草结构样地>乔灌草和乔灌结构样地;复合群落结构绿地对颗粒物滞尘能力大于单一群落结构。乔灌草、乔灌结构样地对PM_(2.5)和PM_(10)的阻滞率较高。PM_(2.5)和PM_(10)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间呈不同相关性,PM_(2.5)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高于PM_(10)浓度。由于数码公园为紧邻城市道路的开放公园,适宜种植郁闭度较高、以常绿树种为主的植物群落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植物群落 pm_(2.5) pm_(10) 大气颗粒物浓度 气象因子 郑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冬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PIXE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元勋 王荫淞 +5 位作者 李德禄 李燕 张桂林 张元茂 郑叶飞 山祖慈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1-5,共5页
为了研究上海冬季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化学特征,2001年12月~2002年1月使用TEOM1400型和2100型空气采样器,采集了市区和郊区19个有代表性采样点的PM2.5和PM10样品.使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HIXE)测定颗粒物中近20种元素.结果... 为了研究上海冬季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化学特征,2001年12月~2002年1月使用TEOM1400型和2100型空气采样器,采集了市区和郊区19个有代表性采样点的PM2.5和PM10样品.使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HIXE)测定颗粒物中近20种元素.结果发现。除了Ti和P等元素外,绝大多数元素的平均浓度是市区高于郊区.不同采样点的PM2.5/PM10范围为0.32-0.85,平均值为0.60±0.16.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上海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元素来源可以分为地壳元素和人为污染元素2类,S、As、Pb、Ni、Mn、Se等污染元素更趋于富集在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大气颗粒物 元素浓度 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 富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种湿地植物的颗粒物附着能力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春义 崔丽娟 +4 位作者 张骁栋 朱怡诺 李伟 雷茵茹 康晓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67-1973,共7页
湿地植物的附着作用是削减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有效方式。为了定量研究不同湿地植物附着大气细颗粒物(PM)的能力,选择北京市常见的7种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水葱Scirpus validus、黄花鸢尾Iris tec... 湿地植物的附着作用是削减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有效方式。为了定量研究不同湿地植物附着大气细颗粒物(PM)的能力,选择北京市常见的7种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水葱Scirpus validus、黄花鸢尾Iris tectorum、茭白Zizania latifoli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采用水洗测量法测定植物表面颗粒物滞留量及其粒径组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在高真空模式下观察植物表面的结构特征,比较7种湿地植物表面结构特征与单位面积的滞尘量及粒径组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湿地植物附着颗粒物组分的能力存在差异,凤眼莲和慈姑附着PM、PM_(10)和PM_(2.5)的能力最强。(2)湿地植物表面滞留的PM组分以10-100μm的颗粒物为主,占PM组分的比例为64.2%-87.1%;其次是PM_(2.5-10),占8.6%-29.5%;PM_(2.5)颗粒物最少,占1.06%-3.92%。(3)湿地植物气孔宽度对植物附着颗粒物的能力起主导作用,气孔宽与PM、PM_(10)和PM_(2.5)附着量分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植物表面粗糙程度越大、表面结构越复杂,越有利于PM_(2.5)的滞留。该研究精确量化了7种湿地植物附着PM的能力,可为北京市未来的湿地规划建设和合理的湿地植物配置,以及PM_(2.5)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颗粒物 pm_(2.5) pm_(10) 吸附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区域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及传输路径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春晔 王颖 +3 位作者 刘灏 刘扬 王思潼 李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990-4000,共11页
基于甘肃省2018~2019年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排放特征,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了颗粒物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颗粒物(PM_(10)和PM_(2.5))空间分布呈现区域特征:PM_(10)浓度高值位于河西走... 基于甘肃省2018~2019年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排放特征,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了颗粒物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颗粒物(PM_(10)和PM_(2.5))空间分布呈现区域特征:PM_(10)浓度高值位于河西走廊地区,由北向南呈阶梯式递减;PM_(2.5)以陇中地区为高值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陇南地区为全省颗粒物清洁区.不同地区PM_(10)与PM_(2.5)地面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存在差异,陇中、陇东和陇南地区PM_(10)和PM_(2.5)浓度变化特征一致,陇中和陇东地区颗粒物(PM_(10)与PM_(2.5))浓度冬高夏低,陇南地区则为冬高秋低;河西走廊PM_(10)和PM_(2.5)浓度季节变化不同,PM_(2.5)冬高夏低,PM_(10)春高夏低.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全省春季、冬季均受到来自中亚及新疆的偏西气流影响,该路径输送下可吸入颗粒物(PM_(10))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路径,是典型的沙尘输送路径,4大分区受沙尘传输影响程度依次为河西>陇中>陇东>陇南,来自陕西、川渝的偏东路径是陇南地区颗粒物的主要输送路径,该路径下PM_(2.5)/PM_(10)比值大于0.5,明显高于偏西路径,说明偏东路径人为源污染贡献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全省颗粒物污染特点、为分区制定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以及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时空分布 pm_(2.5)/pm_(10) HYSPLIT模型 传输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典型城市林地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效应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莉 李铖 +3 位作者 谭皓泽 韦家怡 程炯 彭桂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1-350,共10页
大气颗粒物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威胁着城市居民健康。城市林地在削减大气颗粒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不同林分类型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有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和华南国家植物园... 大气颗粒物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威胁着城市居民健康。城市林地在削减大气颗粒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不同林分类型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有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典型城市林地为例,选取火力楠-灰木莲林(Michelia macclurel-Manglietia glauca)、白千层林(Melaleuca leucadendron L.)、湿地松-山油柑-柯林[Pinus elliottii-Acronychia pedunculata(L.)Miq.-Lithocarpus glaber(Thunb.)Nakai]、尾叶桉林(Eucalyptus urophylla S T Blake)、木荷-锥林(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Castanopsis chinensis(Sprengel)Hance)等5种林分类型,分别对林内外大气颗粒物(TSP、PM_(10)、PM_(2.5)、PM_(1.0))进行人工对比观测,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效应,并结合气象因素和林地植被特征,分析削减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总体上,除了(火力楠-灰木莲)林对4种大气颗粒物的削减效率均为负值,其他林分类型对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PM_(2.5)和PM_(1.0))具有正削减效应,对总颗粒物和粗颗粒物(TSP和PM_(10))具有负削减效应;针阔混交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效率显著高于其他阔叶林;(2)不同林分的削减效率,在日尺度上多呈“W”或“V”型,峰值与谷值出现的时间与上班通勤高峰与低谷期重合;(3)城市林地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效应与气象因素(尤其温度和风速)以及植被特征(如冠幅和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负相关。该研究中细颗粒物(PM_(2.5)和PM_(1.0))对林外大气含尘量较敏感,与林外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细颗粒物更容易达到峰值(或饱和)有关。在高质量林地建设中,可适当增加针叶树种的种植,优先选择叶面积指数较大的物种,增大林地削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改善大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城市林地 削减 影响因素 pm_(10) pm_(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大气污染特征及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贾艳青 兰杰 刘秀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9,共12页
利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_(2.5)、PM_(10)和O_(3)浓度数据,分析了2015—2020年山西省PM_(2.5)、PM_(10)和O_(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PM_(2.5)... 利用山西省11个地级市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_(2.5)、PM_(10)和O_(3)浓度数据,分析了2015—2020年山西省PM_(2.5)、PM_(10)和O_(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岭回归方法,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空间影响。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年均质量浓度总体下降,两者在2017年最高,2020年最低;O_(3)年均浓度总体增加。在季节尺度上,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在冬季的12月和1月最高,夏季的8月最低;O_(3)浓度在6月最高。空间上,相较2015年,2020年山西省各地级市PM_(2.5)污染程度均有改善,其中长治改善效果最好;2020年山西各地级市PM_(10)污染兼有加重和减轻的情形,所有地级市PM_(2.5)和PM_(10)污染水平均超过国家二级污染浓度限值;2020年山西多数地级市O_(3)浓度升高。山西公众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离散特征,PM_(2.5)和PM_(10)浓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度一致,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O_(3)浓度分布呈“南部高,中北部低”的格局。大气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对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和健康体检人数的变化有正向影响,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对公众健康均有负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山西省PM_(2.5)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部分城市PM_(2.5)和PM_(10)达标率较低,O_(3)浓度有持续升高的趋势,PM_(10)和O_(3)污染改善缓慢,深度减排仍面临挑战。PM_(2.5)和PM_(10)是危害山西公众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未来需要加强PM_(2.5)、PM_(10)和O_(3)的精细化管理及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颗粒物(pm_(2.5)、pm 10) 臭氧(O 3) 公众健康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