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7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黄凝胶调控TLRs/NLRP3信号通路改善大鼠痤疮模型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杜雪洋 牛凡琪 +3 位作者 董小平 杨鹏斐 周文丽 王思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1-749,共9页
目的:研究三黄凝胶对耳廓痤疮模型大鼠TLRs/NLRP3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痤疮炎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右耳导管开口处涂抹100%油酸+痤疮丙酸杆菌注射诱导大鼠耳廓痤疮模型,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盐酸克林霉... 目的:研究三黄凝胶对耳廓痤疮模型大鼠TLRs/NLRP3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痤疮炎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右耳导管开口处涂抹100%油酸+痤疮丙酸杆菌注射诱导大鼠耳廓痤疮模型,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盐酸克林霉素凝胶10 mg/g)、三黄凝胶高、中、低剂量组(280、140、70 mg/g)。各给药组分别给予药物干预28 d。观察各组大鼠耳廓皮损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耳廓痤疮病理形态改变;透射电镜(TEM)观察耳廓组织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耳廓组织中TLR2和TLR4分布和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大鼠耳廓组织TLR2、TLR4、NLRP3、ASC和Caspase-1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耳廓组织TLR2、TLR4、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耳廓组织可见丘疹、脓疱,炎性细胞浸润,线粒体明显水肿;TLR2、TLR4、NLRP3、ASC、Caspase-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耳廓外观和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线粒体形态以及结构恢复正常;TLR2、TLR4、NLRP3、ASC和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阳性对照组和高、中剂量组TLR2、TLR4、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低剂量组ASC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TLR2、TLR4、NLRP3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黄凝胶能改善痤疮大鼠耳廓组织病理损伤,降低免疫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LRs/NLRP3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黄凝胶 痤疮模型 TLRs/NLRP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obileNet v3-small模型的苹果叶片病害识别方法
2
作者 王浩宇 胡玉荣 +3 位作者 崔艳荣 陈华锋 李素若 刘奕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0,共8页
针对真实环境下苹果叶片病害识别背景复杂、识别准确率不高的现状,提出基于改进MobileNet v3-small模型的苹果叶片病害识别方法,根据苹果叶片病害特征,在模型主干网络前嵌入Inception v2模型,不仅可增强模型对特征的多尺度感知能力,还... 针对真实环境下苹果叶片病害识别背景复杂、识别准确率不高的现状,提出基于改进MobileNet v3-small模型的苹果叶片病害识别方法,根据苹果叶片病害特征,在模型主干网络前嵌入Inception v2模型,不仅可增强模型对特征的多尺度感知能力,还能使模型更好地捕捉到病害的细微差异,有助于提升特征的多样性;同时在池化层前引入通道混洗,将输入通道分成2个组进行混洗操作,便于通道之间的信息交互,使得模型对特征的整合能力有所提升,有助于提升模型对复杂背景下病害特征的识别效果。采用覆盖斑点落叶病、褐斑病、花叶病、灰斑病和锈病等5种常见病害的图像数据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比原模型平均召回率提升1.98百分点,平均F1分数提升1.97百分点,Top-1准确率提升1.89百分点,平均精确率提升1.88百分点,而参数量仅为17.7 M,与其他经典网络模型相比,性能评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改进的模型可为真实场景下苹果叶片病害的识别提供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叶片病害 图像识别 MobileNet v3-small模型 通道混洗 Inception v2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RYZA_V3模型的重庆市水稻生长模拟评估研究
3
作者 杨晓霞 徐保坤 +5 位作者 汪魁 杨雪勇 许彬 尹朝恒 梁越 于浕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2,共6页
水稻生长精准模拟对于指导田间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ORYZA Version 3(ORYZA_V3)模型被广泛用于农田系统中水稻生长的模拟。然而,当前关于该模型对重庆市水稻生长模拟性能评估的研究仍比较薄弱。以重庆灌溉试验中心站水稻大... 水稻生长精准模拟对于指导田间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ORYZA Version 3(ORYZA_V3)模型被广泛用于农田系统中水稻生长的模拟。然而,当前关于该模型对重庆市水稻生长模拟性能评估的研究仍比较薄弱。以重庆灌溉试验中心站水稻大田试验数据为基础,全面评估了该模型对6个水稻生长变量的模拟精度。结果显示:①ORYZA_V3模型可以准确模拟水稻物候、叶面积指数、地上总生物量、产量,WIA=0.72~0.97,RRMSE=5.13%~14.47%,R^(2)=0.91~0.97;②模型对叶片氮素含量的模拟精度差于上述4个变量,但是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WIA=0.96~0.97,RRMSE=16.14~18.50%,R2=0.91~0.92;③但是模型对穗氮素含量的模拟精度较差,WIA=0.43~0.45,RRMSE=67.26~110.19%,R^(2)=0.41~0.48。可以通过优化水稻器官氮素迁移转化模块以提高模型对穗氮素含量的模拟精度。综上,研究证实ORYZA_V3模型可以为重庆市水稻生长模拟和稻田管理提供工具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水稻 水稻生长 ORYZA_V3模型 模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stin和RSL3诱导肝癌铁死亡体外模型的构建
4
作者 朱欣悦 任俏慧 +5 位作者 臧艳 周心怡 姚骏骁 王莲子 沙旭栋 李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8,共8页
目的运用浓度倍增的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AS选择性致死分子3(RSL3)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并构建体外肝癌铁死亡模型,为开发针对肝癌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浓度倍增的Erastin(0~40μmol/L)和RSL3(0~10μmol/L)分别干预对数生... 目的运用浓度倍增的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AS选择性致死分子3(RSL3)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并构建体外肝癌铁死亡模型,为开发针对肝癌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浓度倍增的Erastin(0~40μmol/L)和RSL3(0~10μmol/L)分别干预对数生长期肝癌细胞(HCCLM3、HepG2、Hep3B、Huh7和PLC/PRF/5),24 h后运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半抑制浓度(IC_(50)),选择对诱导剂敏感的肝癌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光镜下观察诱导剂对细胞状态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技术和流式细胞术验证体外铁死亡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结果在5种肝癌细胞中,Huh7、Hep3B和HepG2细胞对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和RSL3较为敏感,HCCLM3和PLC/PRF/5对Erastin和RSL3不敏感,当Erastin和RSL3的浓度达最大时,存活率仍有65%以上。因此,选择Huh7、Hep3B和HepG2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分别按照Erastin和RSL3浓度梯度干预肝癌细胞,与对照组比较,铁死亡标志分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量随着Erastin和RSL3的浓度依赖性下调。在Huh7、Hep3B和HepG2细胞中,分别用10μmol/L和20μmol/L Erastin作用24 h后脂质活性氧(RO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在Huh7细胞中,分别用0.5μmol/L和1μmol/L RSL3作用24 h后的脂质RO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在Hep3B和HepG2细胞中,分别用1μmol/L和2μmol/L RSL3作用24 h后的脂质RO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结论Huh7、Hep3B和HepG2细胞对Erastin和RSL3敏感性高。10μmol/L Erastin作用24 h处理Huh7、Hep3B和HepG2细胞是体外模拟Erastin诱导肝癌铁死亡的良好模型;0.5μmol/L RSL3作用24 h处理Huh7细胞以及1μmol/L RSL3作用24 h处理Hep3B和HepG2细胞是体外模拟RSL3诱导肝癌铁死亡的良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Erastin RSL3 铁死亡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轻量级MobileNet V2-DeepLab V3^(+)模型的恐龙谷环状地区土地利用分类
5
作者 任聪 甘淑 +2 位作者 袁希平 罗为东 朱智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6-441,共6页
针对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全局特征捕捉不足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DeepLab V3^(+)全局通道空间注意力模型.通过处理无人机影像数据,以轻量级网络MobileNet V2为主干网络,结合通道注意力、通道洗牌和空间注意力机制,增强了特征的... 针对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全局特征捕捉不足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DeepLab V3^(+)全局通道空间注意力模型.通过处理无人机影像数据,以轻量级网络MobileNet V2为主干网络,结合通道注意力、通道洗牌和空间注意力机制,增强了特征的全局特征捕捉能力,有效提升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精度.在以专家经验构建的道路、耕地、草地等样本中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平均准确率、平均召回率、平均F_(1)分数、平均交并比及К系数比原始DeepLab V3^(+)模型分别提高了1.90%、2.22%、2.22%、3.37%、2.74%,其分割效果相比其他模型,更加关注图像的全局特征,提升了对复杂纹理类别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局通道空间注意力 MobileNet V2网络 DeepLab V3^(+)模型 土地利用 语义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3D打印模型刚度有效率的试验验证
6
作者 陈立 李博 +2 位作者 卢生安 张海涛 吕延豪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48,253,共7页
[目的]为探究3D打印技术制作隧道模型的可行性,有必要测定盾构隧道纵横向刚度有效率的取值。[方法]通过对光敏树脂、环氧树脂和尼龙三种材料的拉伸和压缩试验,最终选择了光敏树脂作为盾构隧道管片的模型材料。通过相似第二定律计算,确... [目的]为探究3D打印技术制作隧道模型的可行性,有必要测定盾构隧道纵横向刚度有效率的取值。[方法]通过对光敏树脂、环氧树脂和尼龙三种材料的拉伸和压缩试验,最终选择了光敏树脂作为盾构隧道管片的模型材料。通过相似第二定律计算,确定试验几何相似比为1∶30。试验基于温州轨道交通1号线盾构隧道工程,利用3D打印技术精细化设计隧道模型,衬砌管片采用弯曲螺栓连接,还原其细部结构。通过对3D打印隧道模型进行纵横向八级加载,测定了不同拼装工艺的纵横向刚度有效率。同时采用椭圆度■来具体描述不同外部荷载作用下隧道的横向变形程度。最后对比其他学者的模型试验,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精确性。[结果及结论]3D打印制作的盾构隧道,通缝拼装时纵向刚度有效率为0.13~0.20,横向刚度有效率为0.67;错缝拼装时,纵向刚度有效率为0.15~0.30,横向刚度有效率为0.79;错缝拼装隧道刚度略大于通缝拼装隧道刚度。均质隧道、错缝拼装隧道及通缝拼装隧道的椭圆度依次为1.62‰、1.87‰及2.55‰,通缝隧道模型在外部加载作用下的压扁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刚度有效率 3D打印模型试验 通缝及错缝拼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假人模型的运动文胸减振效果研究
7
作者 吴明洁 孙光武 +2 位作者 陈晓娜 曾恋 董海宇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共8页
穿戴运动文胸可减少乳房位移,缓解乳房疼痛并保护乳房。已有研究证明文胸的不同部件具有不同的减振机理。为了能有效控制由个体差异和实验动作等因素引起的实验结果不稳定性,进一步探究运动文胸各部件的减振机制,文章首先自主制备了30... 穿戴运动文胸可减少乳房位移,缓解乳房疼痛并保护乳房。已有研究证明文胸的不同部件具有不同的减振机理。为了能有效控制由个体差异和实验动作等因素引起的实验结果不稳定性,进一步探究运动文胸各部件的减振机制,文章首先自主制备了30件运动文胸,然后使用基于3D打印技术的运动假人模型替代真人实验,并对受试者进行了统一,最后通过动作捕捉设备监测运动假人穿戴不同运动文胸时的减振效果。采集5个不同位置处的乳房位移,评估其竖直方向的位移数据。通过系统地研究各部件的减振机制,为运动文胸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建议。结果表明,在生产商制作和消费者选择运动文胸时,罩杯建议选用弹性模量较大的材料和高度较高的罩杯,肩带建议选用弹性模量较大的材料和长度较短的肩带,底围建议选择涤纶材料和围度较小的底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文胸 3D打印假人模型 罩杯 肩带 底围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能源土边界面本构模型在FLAC^(3D)中的植入与应用
8
作者 蒋明镜 赖章坤 +2 位作者 李承超 张安 姜朋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6-715,共10页
笔者团队通过引入衰减的水合物胶结强度变量,建立了基于临界状态的深海能源土(含甲烷水合物的深海沉积物)边界面本构模型,其能够描述能源土在温‒压‒力‒化耦合效应下的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差分程序FLAC^(3D)预留的UDM程序接口... 笔者团队通过引入衰减的水合物胶结强度变量,建立了基于临界状态的深海能源土(含甲烷水合物的深海沉积物)边界面本构模型,其能够描述能源土在温‒压‒力‒化耦合效应下的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限差分程序FLAC^(3D)预留的UDM程序接口,利用C++语言编程将该边界面本构关系模型植入在FLAC^(3D)数值软件中,并通过单元数值试验验证了嵌入程序的正确性。进一步利用植入的本构模型,针对深海能源土井壁稳定性与地基承载力问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开采井最大径向位移随着水合物饱和度和温压化参数LMH的减小而增大,随着地应力水平的增大而增大。而能源土地基的破坏形式在水合物饱和度为5%时趋向于局部剪切破坏,在水合物饱和度为30%时,趋向于整体剪切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状态 深海能源土 本构模型 FLAC^(3D) 温压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催化酯化法降低模型油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前体物质工艺研究
9
作者 冯兆寒 周燕霞 孙尚德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42,64,共8页
旨在解决精炼过程中的高温条件易使油脂产生对人体有害的风险因子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问题,采用脂肪酶催化脂肪酸(油酸)与大豆模型油中的甘油一酯、甘油二酯进行酯化,以降低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前体物质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的含... 旨在解决精炼过程中的高温条件易使油脂产生对人体有害的风险因子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问题,采用脂肪酶催化脂肪酸(油酸)与大豆模型油中的甘油一酯、甘油二酯进行酯化,以降低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前体物质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酯化反应温度、脂肪酶添加量(以原料总质量计)、底物比(脂肪酸物质的量与将大豆模型油中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完全酯化为甘油三酯所需要脂肪酸总物质的量比)和反应时间等酯化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同时,使用酯化前后大豆模型油进行模拟脱臭反应,对比两种脱臭油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结果表明:最优酯化反应条件为以Lipozyme RM IM为酯化用酶、脂肪酶添加量5.64%、反应温度78.82℃、底物比17.31∶1、反应时间29.05 h,在此条件下经过10倍放大试验,得到的酯化产物中甘油一酯含量为(0.29±0.01)%,甘油二酯含量为(2.39±0.03)%,甘油三酯含量为(97.32±0.04)%,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的含量分别较大豆模型油降低92.01%和75.05%。与未经过酯化反应的大豆模型油相比,经模拟脱臭后酯化大豆模型油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分别降低58.06%和89.72%,分别为0.26 mg/kg和0.51 mg/kg,均符合欧盟标准要求。综上,通过酯化反应降低前体物质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的含量,可有效控制脱臭工序中3-氯丙醇酯尤其是缩水甘油酯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甘油一酯 甘油二酯 大豆模型 酯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细观模型的混凝土单轴拉压应力应变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薛刚 刘毅 牟一飞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24-131,共8页
细观层面上混凝土由砂浆、粗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为研究基于3D细观模型的混凝土单轴拉压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因素,基于传统骨料生成投放方法建立了空间随机凸多面体粗骨料模型,建立了厚度可调的实体界面过渡区,对三维细观混凝土... 细观层面上混凝土由砂浆、粗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为研究基于3D细观模型的混凝土单轴拉压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因素,基于传统骨料生成投放方法建立了空间随机凸多面体粗骨料模型,建立了厚度可调的实体界面过渡区,对三维细观混凝土在准静态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下的力学行为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三维细观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并分析了骨料分布、骨料几何变化和界面过渡区厚度对混凝土破坏形态和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骨料分布对单轴受压损伤的影响较小,对单轴受拉损伤影响较大,对单轴拉压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影响较大。随骨料粗糙度的增加,单轴受压时损伤面积增大,峰值应力逐渐增大;单轴受拉时损伤与峰值应力受其影响较小,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界面过渡区厚度增加,单轴受拉与单轴受压峰值应力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3D细观模型 界面过渡区厚度 单轴拉伸 单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冷却模型及变形研究
11
作者 董传贺 孙晓宇 +2 位作者 李旺鑫 贾睿昊 赵欣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为探究3D打印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C-CFRP)动态冷却行为以及翘曲变形行为,本文首先针对3D打印C-CFRP复合材料丝,建立了考虑材料物性及打印参数的冷却模型,采用热电偶、热成像仪监测了不同打印参数下复合材料丝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并与冷却... 为探究3D打印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C-CFRP)动态冷却行为以及翘曲变形行为,本文首先针对3D打印C-CFRP复合材料丝,建立了考虑材料物性及打印参数的冷却模型,采用热电偶、热成像仪监测了不同打印参数下复合材料丝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并与冷却模型计算值进行了验证,误差最小为11%。然后针对3D打印C-CFRP薄片件,探究了不同打印参数及尺寸对翘曲的影响,并分别采用热电偶、三坐标测量仪进行了成型过程温度动态变化以及翘曲度的测试。结果表明:挤出丝材高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时间与打印温度、层厚呈正相关,与打印速度呈负相关;C-CFRP薄片件的翘曲度与层厚、长度呈正相关,与打印温度、打印速度呈负相关。本文研究为高精度C-CFRP的3D打印技术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 3D打印 翘曲变形 冷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融合全球温度直减率网格模型的GPT3改进方法
12
作者 牛明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88-893,共6页
随着GNSS在民航和无人机平台上的广泛应用,大高差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对对流层延迟垂直修正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PT3是目前最先进的ZTD模型,但其对温度和气压的垂直修正存在不足,仅适用于近地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融合全球温度直减率... 随着GNSS在民航和无人机平台上的广泛应用,大高差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对对流层延迟垂直修正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PT3是目前最先进的ZTD模型,但其对温度和气压的垂直修正存在不足,仅适用于近地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融合全球温度直减率网格模型和多元大气压高公式的GPT3改进方法,构建IGPT3模型,并对其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UNB3和GPT3相比,在预测温度直减率、温度廓线、气压廓线3个方面,IGPT3精度分别提高25.0%、18.2%、16.1%和72.2%、50.0%、69.9%。另外,相较于GPT3,IGPT3预测ZHD和ZTD廓线的精度改善量分别达到了29.3 mm和29.0 mm;而且采用IGPT3后,多数IGS站点上的GNSS水汽反演精度得到改善,最大改善量达3.0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延迟改正 温度直减率 压高公式 GPT3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模型特征细节自适应分层优化方法及试验研究
13
作者 吴雁 胡家乐 +3 位作者 陈晓帅 孙瑞金 何超群 高洪雨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针对3D打印自适应分层技术无法较好地保留模型特征细节的问题,提出3D打印模型特征细节自适应分层优化方法(model details adaptive slice method, MDASM),该方法基于三角面片法向量的自适应分层方法(normal vector of triangular face a... 针对3D打印自适应分层技术无法较好地保留模型特征细节的问题,提出3D打印模型特征细节自适应分层优化方法(model details adaptive slice method, MDASM),该方法基于三角面片法向量的自适应分层方法(normal vector of triangular face adaptive slice method, NTASM)来确定不存在模型特征细节的分层厚度。首先,设定角度变化阈值与切平面相邻高度三角面片法向量的角度变化进行比较,识别是否存在垂直尖角特征,并确定垂直尖角特征分层厚度。其次,设定面积变化阈值与切平面封闭轮廓曲线面积进行比较,识别是否存在平行尖角特征,并确定平行尖角特征分层厚度。最后,取3种分层厚度的最小值作为分层厚度。Matlab仿真表明,相较于NTASM,MDASM模型成形精度提高了24.2%。熔融沉积成形(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结果表明,相较于NTASM,MDASM模型成形效率降低了21.8%,表面粗糙度减小了14.57%。仿真和FDM试验研究表明,MDASM在保证模型成形效率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保留模型特征细节,具有更好的模型成形精度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自适应分层 模型特征细节 角度变化阈值 面积变化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维模型匹配算法设计与实现
14
作者 高原 董振国 +1 位作者 王雪龙 齐巍 《信息安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9-547,共9页
3维模型匹配在模型版权保护与交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避免重复认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测试与管理提供便利.然而,传统匹配方法主要依赖明文匹配,虽然能保证一定的匹配准确性和鲁棒性,但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 3维模型匹配在模型版权保护与交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避免重复认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测试与管理提供便利.然而,传统匹配方法主要依赖明文匹配,虽然能保证一定的匹配准确性和鲁棒性,但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密文匹配通过在数据加密状态下进行匹配运算,有效实现了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同时完成模型匹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因此,实现了3种匹配策略:1)明文状态下基于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的3维点云精准配准,并结合峰值信噪比进行模型匹配;2)明文状态下通过PointNet深度学习算法提取3维点云特征,利用余弦相似度计算特征相似度;3)密文状态下利用同态加密技术将提取的特征加密,再利用余弦相似度计算加密特征的相似度,从而有效保护数据隐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模型匹配 迭代最近点 PointNet 同态加密 峰值信噪比 余弦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薄水铝石及γ-Al_(2)O_(3)制备工艺模型构建与分析
15
作者 杨帆 杨彦鹏 +2 位作者 孟繁磊 苗成林 王杰广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19,共10页
基于烷氧基铝水解制备拟薄水铝石及γ-Al_(2)O_(3)的工艺数据集,构建了制备工艺条件与拟薄水铝石及γ-Al_(2)O_(3)的孔体积、比表面积间的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并确定了最优模型结构。各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 2)均表现良好,且均通过了分段... 基于烷氧基铝水解制备拟薄水铝石及γ-Al_(2)O_(3)的工艺数据集,构建了制备工艺条件与拟薄水铝石及γ-Al_(2)O_(3)的孔体积、比表面积间的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并确定了最优模型结构。各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 2)均表现良好,且均通过了分段变量的Davies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在保持模型结构简洁的同时,分段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提供较高的拟合精度,且具有合理的复杂度和较强的稳定性,能够有效揭示制备工艺参数与产物物理性质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验证结果显示,利用各模型在已知制备条件下对拟薄水铝石及γ-Al_(2)O_(3)的孔体积、比表面积进行预测,其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4.80%。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指导拟薄水铝石及γ-Al_(2)O_(3)制备条件设计和物化性质预测,对实现拟薄水铝石及γ-Al_(2)O_(3)物化性质的精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薄水铝石 γ-Al_(2)O_(3) 制备工艺 分段线性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C3R模型优化PBL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志坚 陈小清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34,共4页
教学中问题驱动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知识习得,思维纵深延展,推进学程并解决问题。将3C3R模型引入PBL教学设计,旨在围绕课标概念及教材文本,依据设计路径整合关键要素进行问题设计与案例实践,在获取学科知识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是必要且... 教学中问题驱动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知识习得,思维纵深延展,推进学程并解决问题。将3C3R模型引入PBL教学设计,旨在围绕课标概念及教材文本,依据设计路径整合关键要素进行问题设计与案例实践,在获取学科知识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是必要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设计 3C3R模型 PBL教学 案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oWorks ICM-Delft 3D耦合模型在排水体系中点源污染溯源研究
17
作者 孙连鹏 储峰 +3 位作者 林健新 朱津君 李险峰 祝新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2,共8页
城市排水的点源污染是引起黑臭水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研究借助多元监测体系获得的水质数据,结合InfoWorks ICM-Delft 3D耦合模型及差分进化算法(DE)构建了污染溯源模型。以中山市某区域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耦合模型与DE算法对污染溯源的... 城市排水的点源污染是引起黑臭水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研究借助多元监测体系获得的水质数据,结合InfoWorks ICM-Delft 3D耦合模型及差分进化算法(DE)构建了污染溯源模型。以中山市某区域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耦合模型与DE算法对污染溯源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连续排放污染源的位置、流量、污染物浓度的溯源精度较高,相对误差均在±0.12的范围内,并且污染溯源精度随着污染源流量增大而下降;随着污染流量增大,瞬时排放污染流量与浓度溯源的相对误差逐渐减小,模型对高流量污染事件的溯源精度较高。该模型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为城市排水点源污染的溯源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点源污染溯源 InfoWorks ICM Delft 3D 耦合模型 差分进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epLabV3+模型的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智能识别与分割
18
作者 秦豪杰 刘媛媛 +7 位作者 付恩浩 刘雅雯 田志岭 董贺文 刘太昂 邹冬华 程亦斌 刘宁国 《法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9-429,共11页
目的基于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卷积神经网络DeepLabV3+模型,实现对常见颅脑损伤的智能化识别与分割(下文简称“分割”),探索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钝性颅脑损伤自动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活体5486张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作为训练... 目的基于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卷积神经网络DeepLabV3+模型,实现对常见颅脑损伤的智能化识别与分割(下文简称“分割”),探索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钝性颅脑损伤自动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活体5486张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作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进行模型训练与性能评估,另取活体255张钝性颅脑损伤与156张正常颅脑CT图像作为盲测集,评估模型分割5类颅脑损伤(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伤)的能力。再收集尸体340张钝性颅脑损伤和120张正常颅脑CT图像作为新的盲测集,探索用活体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的模型在尸体颅脑损伤分割中的应用价值。对除盲测集以外的所有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中的5类颅脑损伤进行人工标记,再将各数据集输入模型,对模型进行训练后,根据训练集、验证集的损失函数与准确率评估并优化模型性能,根据测试集的Dice值评估模型泛化能力;根据盲测集的准确率、精确率和F1值评价模型对5类颅脑损伤的分割性能。结果经过对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最终的最优模型对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伤分割的平均Dice值分别是0.7664、0.8123、0.9387、0.7827和0.8581,均大于0.75,达到了预期要求。盲测集的外部验证结果显示,5类颅脑损伤分割的F1值在活体颅脑损伤CT图像中分别是93.02%、89.80%、87.80%、92.93%和86.57%,在尸体颅脑损伤CT图像中分别是83.92%、44.90%、76.47%、64.29%和48.89%,说明该模型在活体CT图像上能准确分割5类颅脑损伤,而在尸体CT图像上的分割能力相对较差,但仍然能够准确分割头皮血肿、硬脑膜外血肿和硬脑膜下血肿。结论基于CT图像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用于颅脑损伤的分割,但直接将活体颅脑损伤模型用于尸体颅脑损伤的分割有局限性。本研究为钝性颅脑损伤虚拟解剖数据的智能分割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人工智能 DeepLabV3+模型 钝性颅脑损伤 深度学习 计算机体层成像 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心锚困难三元组损失和多视图特征融合的三维模型分类
19
作者 高雪瑶 张澐凯 张春祥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37-1949,共13页
多视图可以全面表征3维模型的视觉特性以及潜在的空间结构信息,但现有方法容易忽视不同视图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中心锚困难3元组损失和多视图特征融合的3维模型分类方法。首先,以3维模型的多视图集为输入... 多视图可以全面表征3维模型的视觉特性以及潜在的空间结构信息,但现有方法容易忽视不同视图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中心锚困难3元组损失和多视图特征融合的3维模型分类方法。首先,以3维模型的多视图集为输入,利用深度残差收缩网络(DRSN)提取视图特征并融合2维形状分布特征D1,D2和D3得到视图融合特征;其次,根据3维模型视图融合特征,通过香农熵来衡量视图分类的不确定性,并将3维模型的多视图按视图显著性由高到低排序;然后,搭建基于注意力-长短期记忆网络(Att-LSTM)的3元组多视图特征融合网络,利用LSTM学习多视图之间的上下文信息,并融入多头注意力机制充分捕捉多视图间的相关信息;最后,引入度量学习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中心锚困难3元组损失(CAH Triplet Loss),并联合交叉熵损失(CE Loss)来优化多视图特征融合网络,减小同类样本、增大异类样本在特征空间上的距离,加强网络对3维模型区分性特征的学习。实验表明:该方法在3维模型数据集ModelNet10上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3.83%,分类性能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模型分类 多视图特征融合 注意力机制 3元组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O_(3)生成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的多时间尺度研究
20
作者 洪也 陆美静 +8 位作者 马雁军 王式功 苏枞枞 王扬锋 任万辉 李晓岚 张云海 王绪鑫 韩国敬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7-1529,共13页
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4月1日沈阳市地面观测数据,运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气象校正技术,将浓度变化分解为长期分量、季... 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4月1日沈阳市地面观测数据,运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气象校正技术,将浓度变化分解为长期分量、季节分量和短期分量3个时间尺度,识别不同时间尺度下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同时量化排放源与气象条件对污染物长期趋势的贡献差异,深入探究O_(3)和PM_(2.5)二次组分[硫酸盐(SO_(4)^(2−))、硝酸盐(NO_(3)^(-))等]的多尺度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19年1月1日-2021年4月1日沈阳市O_(3)和PM_(2.5)浓度分别累计下降9.6和7.8μg/m^(3),其中由于排放源的控制作用分别累计下降16.5和8.2μg/m^(3),下降速率分别为5.5和2.7μg/(m^(3)·a);而气象条件恶化导致其分别累计上升6.9和0.4μg/m^(3),上升速率分别为2.3和0.1μg/(m^(3)·a)。根据排放源控制和气象条件恶化导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速率,得出O_(3)和PM_(2.5)排放贡献占比分别为70.5%和96.4%,清晰量化了“人努力”与“天不帮忙”的博弈效应。②跨时间尺度分析揭示,气温、总辐射和风速是O_(3)生成的关键促进因子,而相对湿度、大气稳定度和气压主导其衰减过程。③沈阳市PM_(2.5)中二次组分与O_(3)的交互作用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高温与强辐射条件下,SO_(4)^(2−)与SOC通过光化学氧化及VOCs氧化与O_(3)形成正反馈,而NO_(3)^(-)因热分解削弱其促进作用;冬季高浓度的二次组分削弱太阳辐射,并通过·OH抑制VOCs氧化,降低O_(3)生成速率。一次成分(Cl^(-)、Na^(+))等通过吸湿增长增强了辐射散射,间接抑制光化学反应。研究显示,不同时间尺度下O_(3)主控因素具有相似性,但二次组分的调控作用随气象条件发生变化,研究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O_(3)与PM_(2.5)“双达峰”路径设计提供跨尺度协同调控的理论依据与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 O_(3) PM_(2.5) 二次组分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