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的沁河流域产水量-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智楷 左其亭 +2 位作者 巴音吉 秦西 纪义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压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沁河流域的碳储量及产水量,并使用地理探测器研究其驱动因子及解释力,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关联性...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压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沁河流域的碳储量及产水量,并使用地理探测器研究其驱动因子及解释力,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沁河流域产水量呈现波动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10.20亿m^(3)上升到2020年的11.67亿m^(3),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驱动因子为碳储量及潜在蒸散发量;2)碳储量由2000年的16 756.67万t下降到2020年的16 711.05万t,与土壤碳储量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驱动因子为潜在蒸散发量与产水量;3)产水量与碳储量的全局莫兰指数平均值为-0.2,在空间上主要呈现高产水量-低碳储量及低产水量-高碳储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空间自相关分析 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的云贵高原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郭佳晖 刘晓煌 +6 位作者 张文博 杨朝磊 王然 雒新萍 邢莉圆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4-635,共12页
对云贵高原产水量进行定量评估与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地区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安全以及构建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对维持城市水源涵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PLUS模型预测该地区2025与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利用InVEST... 对云贵高原产水量进行定量评估与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地区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安全以及构建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对维持城市水源涵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PLUS模型预测该地区2025与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利用InVEST模型定量估算2000—2030年(以5年为一期)产水量,并对其进行时空分析;剖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坡度等级下的产水量变化情况;利用地理探测器对产水量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30年该地区产水总量呈现“下降-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其产水总量分别是:7.818×10^(7)m^(3)、5.750×10^(7)m^(3)、4.700×10^(7)m^(3)、9.162×10^(7)m^(3)、7.498×10^(7)m^(3)、7.820×10^(7)m^(3)、8.999×10^(7)m^(3);产水量空间分布呈现东南和北部高、中部低特征;(2)未利用地是该地区产水量最高的地类;(3)气象因子的变化是引起云贵高原年产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地理探测器的分析表明降水量、蒸散发量对产水量的解释力较强,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对产水量变化的解释力最强。产水量集中在坡度为0°~5°的区域,占总产水量的43.80%。研究结果可为云贵高原水资源的动态评估、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云贵高原 地理探测器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抚仙湖流域产水量影响的多情景模拟研究
3
作者 曹源飞 刘伟 +3 位作者 赵世民 罗跃辉 邹凯波 杨智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5,共9页
抚仙湖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和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近年来湖泊水位一直低于法定最低运行水位。结合降雨、土地利用、土壤等多源数据,基于InVEST模型产水模块量化分析1990—2022年流域的产水量,评估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多情景... 抚仙湖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和珠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近年来湖泊水位一直低于法定最低运行水位。结合降雨、土地利用、土壤等多源数据,基于InVEST模型产水模块量化分析1990—2022年流域的产水量,评估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多情景模拟方法探讨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近33年抚仙湖年均产水量为2.65亿m^(3),产水量呈不显著下降趋势(z=-0.04,p>0.05),年均下降率为0.023亿m^(3)/a,产水区主要分布于抚仙湖北部和西部的山区及北部坝区。流域产水量变化受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影响,1990—2020年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贡献分别为73.08%、26.92%。其中,降雨变化是影响流域产水功能的主要因素,其在各个时期的贡献均高于70%。研究结果表明,制定抚仙湖流域水资源管理策略需综合考虑降雨变化、土地管理与产水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invest产水量模型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情景分析 抚仙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小滦河流域产水及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怡宁 关颖慧 +2 位作者 林一诚 周金星 刘玉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82,共11页
小滦河流域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摸清小滦河流域产水量和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演变格局,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小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多源空间数据集,通过InVES... 小滦河流域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摸清小滦河流域产水量和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演变格局,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小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多源空间数据集,通过InVEST模型和自相关分析法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流域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变化及其空间集聚模式。结果表明:1)灌丛、林地和草地为研究区主要地类,20 a间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沙地面积显著减少,沙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小滦河流域2000、2010和2020年年均产水量分别为0.425亿、0.669亿和1.147亿m^(3),年均水源涵养量分别为0.035亿、0.061亿和0.073亿m^(3),二者均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3)流域内产水和水源涵养高值区从中游御道口牧场逐渐向上下游林场和灌木林区转移,表明中游牧场出现生态退化。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水和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异质性明显,对产水量贡献较大的地类为中、高度覆盖草地和灌丛,对水源涵养量贡献较大的地类依次为灌丛、林地和中覆盖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水源涵养 invest模型 空间自相关 小滦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若尔盖高原产水量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5
作者 胡韵哲 张学霞 +3 位作者 张晓杰 杨锐 穆微 余新晓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233,共10页
[目的]分析若尔盖高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厘清其主控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以及气候、土壤、地形等数据,运用In VEST模型估算若尔盖高原年产水能力,分析其2000—2020年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The... [目的]分析若尔盖高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厘清其主控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以及气候、土壤、地形等数据,运用In VEST模型估算若尔盖高原年产水能力,分析其2000—2020年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Theil-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判读年产水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湿地景观演变函数重点分析了不同湿地景观变化类型下产水量的变化特征,并解析年产水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2020年若尔盖高原多年平均产水量为183.62 m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水能力各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未利用地(601.63mm)>建设用地(488.74 mm)>草地(192.85 mm)>耕地(188.30 mm)>湿地(122.67 mm)>林地(108.64 mm),多年平均产水总量为77.98×10^(8)m^(3),其中草地贡献了产水总量的75.63%。全区域产水量呈现“西高—北低—边缘高—中心低”的分布格局。(2)近21年研究区年产水总量增长率达2.48×10^(8)m^(3)/a,其中68.40%的区域年产水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湿地景观变化类型中稳定型(39.75%)和恢复型(34.38%)面积占比最大,恢复型湿地对产水量的提升贡献较大,稳定型湿地有助于维持产水功能,退化型仅占25.41%。(3)区域产水量的空间格局主要受降水量和蒸散量驱动,同时受到根系深度、海拔以及植物可利用含水量等因素影响。[结论]若尔盖高原的产水能力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变化起主导作用,湿地景观演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时空变化 invest模型 景观演变函数 若尔盖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新疆1990—2018年产水服务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武迪 刘晓煌 +6 位作者 李洪宇 雒新萍 王然 邢莉圆 白亚楠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647,共12页
产水服务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评估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特征、明确不同自然资源分区的关键驱动因子,是维系新疆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利用InVEST模型模拟新疆1990—2018年产水服务时空变化,选择气候、土壤、地形、... 产水服务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评估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特征、明确不同自然资源分区的关键驱动因子,是维系新疆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利用InVEST模型模拟新疆1990—2018年产水服务时空变化,选择气候、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开展产水服务空间异质性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8年新疆产水总量变化为524.39×10^(8)~683.42×10^(8)m^(3),高值区集中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及天山山地等地区。(2)研究区不同地类的产水能力不同,其中荒漠和林地的产水能力最高,草地和水体与湿地其次,耕地和建设用地产水能力最差。(3)在新疆全域,气候类因子的解释能力最强,尤其是年总降水量因子,解释能力达到0.9以上;不同自然资源分区,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存在明显差异,但年总降水量因子仍为第一主导因子。(4)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产水服务的空间分布解释能力大于单个因子的解释能力,气候因子与地形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能力最强,其次是气候因子与土地利用因子的交互。因此,新疆产水服务的维持与保护工作应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服务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归因分析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横断山区产水量模拟 被引量:11
7
作者 窦苗 孙建国 陈海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1期54-58,共5页
[目的]掌握横断山区产水量及水源分布空间。[方法]利用In VEST模型评估计算2005—2014年横断山区年均产水量,分析产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结果]横断山区年均产水量为1 723.3亿m3,与自然径流量较为接近;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总体呈... [目的]掌握横断山区产水量及水源分布空间。[方法]利用In VEST模型评估计算2005—2014年横断山区年均产水量,分析产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结果]横断山区年均产水量为1 723.3亿m3,与自然径流量较为接近;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年均产水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深度、地势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结论]该研究可为横断山区水文过程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In VEST模型 横断山区 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大连市产水量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吕乐婷 任甜甜 +1 位作者 李赛赛 韩月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4-150,157,共8页
[目的]研究大连市产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为该市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可视化的评估结果和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的产水量模块,探究1980—2015年大连市降雨、气温、潜在蒸散、实际蒸散及土地利用状况变化特征,定量研究1... [目的]研究大连市产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为该市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可视化的评估结果和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的产水量模块,探究1980—2015年大连市降雨、气温、潜在蒸散、实际蒸散及土地利用状况变化特征,定量研究1980—2015年大连市产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①1980—2015年期间大连市年均降水和潜在蒸散发不显著下降,年均气温和干燥系数显著增加,年均实际蒸散量显著下降。②研究期间大连市耕地、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主要由耕地转移而来。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变化较小。③研究区平均产水量为226.36 mm,产水总量2.70×10 9 m 3。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庄河市年均产水总量最大,达到1.10×10 9 m 3。[结论]研究区产水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是影响产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增加有轻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水量 invest模型 大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产水量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宁子健 杜崇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4期89-95,共7页
黑龙江省农业规模庞大,灌溉用水季节性集中,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然而目前对该区域产水服务功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InVEST模型中的产水量计算单元,针对2000—2020年这一时间跨度,深入探究了区域产水量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地理探测器方... 黑龙江省农业规模庞大,灌溉用水季节性集中,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然而目前对该区域产水服务功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InVEST模型中的产水量计算单元,针对2000—2020年这一时间跨度,深入探究了区域产水量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产水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黑龙江省的产水总量从730.95×10^(8) m^(3)上升至1247.55×10^(8) m^(3),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呈现东、西部高,中、北部低的格局;产水量与年降水量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土地利用是影响产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与降水量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持续增强。高程和土地利用、气温与归一化差值积雪指数的交互作用也对产水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动态评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驱动因素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杭州市典型年份年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0
作者 蔡梦卿 黄璐 严力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5,共9页
【目的】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生态系统服务改变的两大驱动因素。研究年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两大驱动因素对年产水量的影响,对维持或提升城市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具有现实意义。【方法】以浙江省杭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 【目的】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生态系统服务改变的两大驱动因素。研究年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两大驱动因素对年产水量的影响,对维持或提升城市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具有现实意义。【方法】以浙江省杭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分析、空间梯度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综合应用InVEST、ArcGIS、Fragstats、SPSS等工具,识别杭州市土地利用和气象因子变化特征,评估并分析年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景观格局指数的相关性。【结果】2000—2015年杭州市年产水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随着远离城市中心先增大后减小,于10 km处达到最大值。建设用地的产水量最大。2000—2015年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的是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化。景观总体呈现更强烈的破碎化和异质性趋势,在距离城市中心10~20 km处达到峰值。年降水量先降低后升高,年均气温波动上升,年实际蒸散量处于波动状态。离城市中心50 km内年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年均气温显著下降,年实际蒸散量先减小后增大。杭州市年产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大于其与景观格局指数的相关性,其中与气象因子中降水量正相关性最强。【结论】气象因子的变化是引起杭州市年产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景观格局的影响仍值得关注。距离城市中心10 km处是年产水量变化的拐点。图4表7参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invest模型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梯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资水流域产水量及其对环境响应的评估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懿琳 毛德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16-23,共8页
资水流域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植被覆盖度高,降水丰富,径流量大。通过对资水流域产水量定量化评估,有利于合理规划流域水资源,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基于INVEST模型的产水量模块(Water yield),研究了2005年、2010年、2015年资水流域的产水... 资水流域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植被覆盖度高,降水丰富,径流量大。通过对资水流域产水量定量化评估,有利于合理规划流域水资源,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基于INVEST模型的产水量模块(Water yield),研究了2005年、2010年、2015年资水流域的产水量情况,并根据背景分析法,模拟了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下对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5年,产水总量先降低后升高,但变化幅度不大,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平均产水量分别为1153.39、973.81、1102.37 mm,产水总体积分别为332.17×10^(8)、280.45×10^(8)、317.48×10^(8)m^(3);产水量的空间格局为北高南低,从娄底市以北到益阳市产水量较高,娄底市以南到邵阳市产水量相对较低。通过背景分析发现,2005—2010年、2005—2015年、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贡献分别为为8.57%、38.80%、10.06%,降水量变化对产水量的贡献分别为91.43%、61.20%、89.94%,降水量对产水量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对产水量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invest模型 降水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资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疏勒河上游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魏培洁 吴明辉 +4 位作者 贾映兰 高雅月 徐浩杰 刘章文 陈生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418-6429,共12页
开展山区流域产水量的定量评估研究,有利于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以及生态平衡的维系。然而,目前对我国西部高寒山区产水量的时空变化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然较为缺乏。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 开展山区流域产水量的定量评估研究,有利于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以及生态平衡的维系。然而,目前对我国西部高寒山区产水量的时空变化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然较为缺乏。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上游为研究区,基于InVEST(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Tools)模型定量估算并分析了2001—2019年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19年,研究区年均气温和年实际蒸散量呈增加趋势(P>0.05),年降水量和NDVI则显著增加(P<0.05);(2)年均总产水量为13.66×10^(8) m^(3),空间分布呈现山地高海拔区较高,河谷低海拔区较低的特征;(3)19年来产水量以0.26×10^(8) m^(3)/a的速率显著增加(P<0.01)。其中,高海拔区的产水量显著增加,约占整个研究区的32.01%;然而,仅有8.39%的低海拔区产水量显著下降(P<0.05)且集中分布在西北部;(4)产水量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同气温、实际蒸散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和根系深度显著负相关(P<0.001);(5)产水功能一般重要级别区占研究区面积的47.26%,极重要和高度重要级别区占总面积的28.25%。研究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水资源的动态评估、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 invest模型 水量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黑河流域上游1990-2018年产水量模拟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芳 张金龙 杨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8-707,共10页
基于InVEST模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壤、气象及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作为输入,对黑河流域上游近30年产水量进行评估,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分析降水、潜在蒸... 基于InVEST模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壤、气象及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作为输入,对黑河流域上游近30年产水量进行评估,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分析降水、潜在蒸散发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对产水服务影响的时空异质性,从而探究黑河流域上游产水服务时空演变特征,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揭示流域不同下垫面下产水能力及差异,并识别不同区域的主导驱动因素及驱动强度。结果表明:(1)1990-2018年4期产水总量均值为1.67×109 m3,产水深度均值为167.11 mm,2018年产水量最高(205.80 mm),2000年产水量最低(137.01 mm)。(2)草地对黑河流域产水总量的贡献最大(76.5%),冰雪和荒漠的平均产水深度最高,林地平均产水深度最低。(3)降水对产水量影响的正向效应显著,潜在蒸散发对产水量负向驱动明显,NPP对产水量影响整体上负向驱动较强,正向驱动微弱。(4)各因素对产水量影响呈现明显异质性,降水主导区域为中东部降水及产水量高值区,潜在蒸散发主导区域为西部潜在蒸散发低值区,NPP主导区域为东部NPP高值区。研究区产水量年代际波动较大,产水服务整体不稳定。NPP对产水量影响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相比降水和潜在蒸散发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invest模型 水量 驱动因素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南北盘江流域产水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伍堂银 周忠发 +3 位作者 张露 陈全 罗丹 吴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目的]研究南北盘江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地形之间的产水功能差异,以期为流域内水资源有效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InVEST模型定量评估了2005—2020年南北盘江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 [目的]研究南北盘江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地形之间的产水功能差异,以期为流域内水资源有效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InVEST模型定量评估了2005—2020年南北盘江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内部差异性及植被恢复对该地区产水功能的影响。[结果]2005—2020年流域内的平均产水总量小幅波动,在空间上呈现东北部与中部高,西南部低的趋势,总体产水格局与降水量时空变化具有空间吻合性。在不考虑降雨量显著变化的情况下,耕地与草地面积减少是导致流域内产水总量呈现出小幅波动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产水能力最强的类型为建设用地,其次分别为裸地、耕地和草地。常绿针叶林与灌林地的产水能力较弱。流域内的产水能力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土壤以产水能力较强的黄壤与红壤为主。该流域产水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低、中海拔,以黄壤与红壤为主的东北部与中部区域;低值区主要集中于高、较高海拔,分布着大量石灰(岩)土和紫色土的西南部。[结论]该流域产水量空间格局有一定变化,其产水高值区有向东、东北偏移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气象因子、土壤质地、地形等因素对产水功能空间异质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南北盘江流域 invest模型 水量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阿克苏河流域产水量评估及环境因素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郭丽洁 尹小君 +1 位作者 苟贞珍 高军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6-224,共9页
阿克苏河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对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系统产水功能的定量评估和空间表达,是阿克苏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阿克苏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收集气象数据、蒸散发数据、DEM数据、流域数据和遥感数据... 阿克苏河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对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系统产水功能的定量评估和空间表达,是阿克苏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阿克苏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收集气象数据、蒸散发数据、DEM数据、流域数据和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基于InVEST-WY(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Water Yield)模型,对研究区2010、2015年的产水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其时空格局与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土地利用、气候、土壤质地和高程等因素对产水服务的影响,以期为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系统产水服务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0、2015年阿克苏河流域产水总量达46. 60×10~8、34. 86×10~8m^3,产水量空间异质性明显。阿克苏河流域产水量一半以上处于低水平,集中分布在柯坪县和乌什县中南部地区,应加强水源管理与保护。土地利用转移、气候因子变化、高程、土壤质地等因素对产水量空间异质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invest模型 阿克苏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官厅水库流域产水和水质净化服务时空变化 被引量:46
16
作者 吴瑞 刘桂环 文一惠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6-414,共9页
官厅水库是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曾因水质污染严重而被迫退出北京市饮用水供应系统,经过全面治理后于2007年恢复成为北京市备用水源地.为了从整体上定量分析官厅水库流域生态系统的产水和水质净化服务,基于InVEST模型,... 官厅水库是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曾因水质污染严重而被迫退出北京市饮用水供应系统,经过全面治理后于2007年恢复成为北京市备用水源地.为了从整体上定量分析官厅水库流域生态系统的产水和水质净化服务,基于InVEST模型,选择官厅水库退出北京市饮用水供应系统和恢复成为北京市备用水源地为时间节点,定量评估1995—2010年官厅水库流域生态系统的产水量和TN、TP输出量,分析其产水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5—2010年,官厅水库流域产水服务表现为先减弱后增强,但整体呈减弱趋势,流域产水量由1995年的18.85×10~8m^3降至2010年的14.33×10~8m^3,产水服务减弱24.0%.水质净化服务表现为先减弱后增强,但整体呈增强趋势,流域的TN、TP输出量分别由1995年的4 028.7、379.7 t降至2010年的3 611.4和354.0 t,TN、TP净化服务分别增强10.4%和6.8%.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官厅水库流域产水服务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不同时期的水资源保护政策导向也与水质净化服务变化趋势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厅水库流域 invest模型 时空变化 水质净化 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大凌河上游区产水功能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耕 韩冬雪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47,共6页
为探讨大凌河上游区产水功能的定量评估及空间表达,利用InVEST模型计算大凌河上游汇水区产水量,结合ArcGIS平台分析流域产水量空间分布格局及相关性,探讨在不同驱动因子下产水量高低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年大凌河上游汇水区平均产... 为探讨大凌河上游区产水功能的定量评估及空间表达,利用InVEST模型计算大凌河上游汇水区产水量,结合ArcGIS平台分析流域产水量空间分布格局及相关性,探讨在不同驱动因子下产水量高低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年大凌河上游汇水区平均产水量为36.72 mm,产水总量为3.41亿m^3/a;②研究区产水量Moran’s I值为0.939,产水量呈现明显空间相关性,朝阳县西部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北部子流域处于Low-Low聚类区,建昌东部子流域为High-High聚类区,流域内无Low-High聚类区与High-Low聚类区;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林地、草地以及城市与工矿用地产水能力强,水域、未利用地及耕地产水能力弱;④不同土壤质地的平均产水能力依次为棕壤>中性石质土>钙质粗骨土>粗骨土>淋溶褐土>褐土>潮褐土>积钙红黏土>石灰性褐土>潮土>潮棕壤;⑤产水量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实际蒸散量、潜在蒸散量显著负相关。InVEST模型适用于评估大凌河产水功能研究,不同因素下产水功能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水量 invest模型 驱动因子 大凌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和InVEST模型的云贵高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多情景模拟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井浩 柳书俊 王志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8,共12页
[目的]探讨云贵高原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为云贵高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贵高原为研究对象,以2001年、2010年和2020年3期MCD12Q1土地覆被... [目的]探讨云贵高原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为云贵高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贵高原为研究对象,以2001年、2010年和2020年3期MCD12Q1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数据,辅以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ArcGIS,FLUS模型和InVEST模型,模拟2030年、2040年和2050年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耕地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以及碳储量、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3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分布格局。[结果](1)不同情景下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持续增加和草地持续减少为主要趋势;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最高可占总面积的10.38%;生态保护情景下,林草面积在2050年可达总面积的90%。(2) 3种情景下,云贵高原2020—2050年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上升趋势,而产水量呈下降趋势。生态保护情景下,2050年碳储量预测值最高,为8.13×10^(9) t;产水量减少速率显著低于另外两种情景,降幅为0.46%。(3)宜昌市、普洱市和常德市等市州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较高;而贵阳市、毕节市和安顺市等市州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较低。[结论]云贵高原2020—2050年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较好,各项服务功能在不同情景下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性和异质性。云贵高原今后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应考虑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林地面积持续增加可能带来的水资源失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水量 土壤保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川西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产水量驱动机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懋源 齐实 +5 位作者 郭衍瑞 张鹏 赖金林 张林 马路霞 刘少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20-9534,共15页
藏东-川西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位于西南高山峡谷区北部,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产水量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产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该地区水资源保护、涵养,开发... 藏东-川西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位于西南高山峡谷区北部,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产水量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产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该地区水资源保护、涵养,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地表覆盖产品、气候、基岩深度、土壤和地形等数据,运用InVEST模型Annual Water Yield模块模拟了藏东-川西地区产水量;结合地理探测器(GDM)分析了造成产水量空间分异的各因子的解释能力;对q>0.1的因子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分析它们对研究区不同地理位置产水量的影响程度,并运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得到了产水量及其主导因素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Hurst指数预测了未来短期内产水量上升或下降趋势和评估了研究时段内产水量在不同空间位置的波动水平。结果表明:1)降水量和产水量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内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岷江流域降水量为最大,金沙江流域蒸散水平最高,怒江流域产水量领先其余三个流域;2)除降水量和蒸散发外,藏东-川西地区产水量主要影响因子有气候因子(年均湿度和年均风速)、地形因子(高程)、土壤类型、植被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与社会因子(地表覆盖类型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其中降水量、蒸散发、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和地表覆盖类型是产水量的主导影响因素。3)降水、高程与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对产水服务的影响有较强的正向作用,而蒸散发、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展现出较强的负向作用。4)研究区南部区域产水量波动水平高。在未来短期内,研究区95.30%的区域有下降趋势。5)藏东-川西地区不应将盲目提升人工植被覆盖度作为提高产水量首要方案,应注意对天然林的保护和预防石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水量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产水量时空变化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常建波 朱博文 闫宝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122,共10页
产水量模拟是划分水源涵养等级的基础,对于区域内生态系统质量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黄河流域产水量时空格局与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该研究基于InVEST模型,采用改进后产水模块的检验方法,模拟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 产水量模拟是划分水源涵养等级的基础,对于区域内生态系统质量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黄河流域产水量时空格局与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该研究基于InVEST模型,采用改进后产水模块的检验方法,模拟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黄河流域实际产水量,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产水量展开时空分异特征与人类活动影响分析。结果显示:20年间,黄河流域最大区域年均产水量可达881 mm且呈现“N”型变化趋势;产水量表现为空间正相关,主要时空格局为东南部高值聚集、西北部低值聚集;各人类活动指标均双向驱动产水量,人类活动逐渐向环境友好型过渡。该研究结果明确了黄河流域产水量时空分异特征及人类活动对其驱动机制,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评价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 invest模型 黄河流域 人类活动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