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8.0级地震震后InSAR形变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曹梦圆 季灵运 +5 位作者 廖欣 刘艳慧 刘传金 石云 朱良玉 熊国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3-639,共7页
收集2014-10—2019-04覆盖龙门山断裂带的243景降轨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汶川地震震后形变场,并基于同震破裂模型和区域介质分层模型开展震后黏弹性松弛模拟与震后余滑反演,估算黏弹性松弛和震后余滑对震后形变的相对贡献率,探讨汶... 收集2014-10—2019-04覆盖龙门山断裂带的243景降轨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汶川地震震后形变场,并基于同震破裂模型和区域介质分层模型开展震后黏弹性松弛模拟与震后余滑反演,估算黏弹性松弛和震后余滑对震后形变的相对贡献率,探讨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机理。结果表明:1)龙门山断裂带两侧震后形变明显不同,断裂带西北盘表现为LOS向隆升,最大累积形变量约为41.1 mm,位于映秀附近;2)黏弹性松弛模拟值无法解释近场InSAR观测的实际震后形变,但在中远场区域黏弹性松弛引起的形变与InSAR观测结果一致;3)震后断层余滑主要集中在震中邻近区域,且位于同震中未发生明显滑动或滑动较小的区域。本文认为,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机制主要包含震后余滑和震后黏弹性松弛,且近场形变以震后余滑为主,中远场形变基本由地壳黏弹性松弛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后形变机制 黏弹性松弛 断层余滑 insar形变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鲇鱼”影响下考虑InSAR形变的滑坡易发性动态评价:以浙江省松阳县为例
2
作者 缪海波 马闯 +2 位作者 杨冰颖 崔玉龙 余学祥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41,共14页
滑坡易发性评价在预测滑坡发生和潜在风险方面至关重要,但静态易发性制图因忽略了滑坡动态演化特征而导致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受限。以2016年台风“鲇鱼”影响下的浙江省松阳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引入Sentinel-1A的SAR地表形变数据,开展滑坡... 滑坡易发性评价在预测滑坡发生和潜在风险方面至关重要,但静态易发性制图因忽略了滑坡动态演化特征而导致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受限。以2016年台风“鲇鱼”影响下的浙江省松阳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引入Sentinel-1A的SAR地表形变数据,开展滑坡动态易发性评价。首先采用D-InSAR技术获取台风前后的地表形变量,以-20 mm/a的形变速率为阈值确定新增滑坡;然后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得了2015年11月22日-2017年3月4日的研究区地表形变量;最后选取地形、地质、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9个静态评价因子以及垂直向和LOS方向的InSAR地表形变量2个动态评价因子,构建MIV-BP神经网络模型生成滑坡动态易发性图。结果表明:(1)InSAR地表形变动态因子可显著提升滑坡易发性的整体预测精度,当缺失该类因子时,预测精度由0.901下降至0.857;此外,模型对台风“鲇鱼”诱发滑坡的识别具有良好的效果。(2)研究区内滑坡极低和低易发区基本不受台风“鲇鱼”的影响,但地形陡峭或地势较高的区域则由台风前的中高易发区升级为极高易发区,且极高易发区域的变化与InSAR地表形变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类似极端天气下松阳县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动态评价 insar地表形变 MIV-BP神经网络 台风“鲇鱼” 浙江省松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权信息量支持下融合InSAR形变特征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肖海平 万俊辉 +2 位作者 陈兰兰 范永超 陈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8-724,共7页
使用SBAS-InSAR处理六盘水市水城区2018-07~2019-08共69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获取地表形变作为动态评价因子,用于完善传统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缺乏动态特征数据应用的问题。结果表明,使用10种静态评价因子融合InSAR形变特征数据作为动... 使用SBAS-InSAR处理六盘水市水城区2018-07~2019-08共69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获取地表形变作为动态评价因子,用于完善传统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缺乏动态特征数据应用的问题。结果表明,使用10种静态评价因子融合InSAR形变特征数据作为动态评价因子,在耦合层次分析法与信息量法的加权信息量模型下对比仅使用静态特征数据,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 02和0.888 68,模型性能提升约13.3%;再将历史灾害点叠加于2种分区图下检验分区精度,相比于未融入形变特征,融入形变特征可纠正约12.44%的误分类区域,能较好地提升分区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矩阵 静态特征数据 insar形变特征数据 加权信息量 滑坡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形变的滑面摩擦残余估计与滑坡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蒋凯 杨莹辉 +4 位作者 许强 李林 李鹏飞 黎浩良 陈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903,共15页
传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往往依赖于坡表位移或形变速率等间接特征开展,但较少直接利用滑面自身的物理特征评估滑坡的危险性。在此,本文发展了一种依据滑面摩擦残余的斜坡危险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其基本流程为:首先利用InSAR技术提取滑坡... 传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往往依赖于坡表位移或形变速率等间接特征开展,但较少直接利用滑面自身的物理特征评估滑坡的危险性。在此,本文发展了一种依据滑面摩擦残余的斜坡危险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其基本流程为:首先利用InSAR技术提取滑坡时序变形数据,其次在坡表形变的约束下反演获得斜坡沿滑面的滑移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依据速度摩擦衰减定律计算获得坡体的摩擦系数残余及稳定摩擦系数,并据此分析滑面稳定摩擦系数的时空变化,进而定量评估滑坡的危险性。本文选取西藏山南市隆子县庞村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发展理论与方法获得庞村滑坡的多期滑面稳定摩擦系数,结果显示滑面稳定摩擦系数虽然会随季节出现一定的周期性波动,但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并由滑坡后缘向滑坡前缘发展,同时初步推测在滑面稳定摩擦系数小于0.4时,滑坡可能会进入临滑失稳状态。本文提出的利用InSAR形变的滑面摩擦残余与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可相对便捷、迅速地实现对滑坡状态的定量评价,且成本较低,可为广域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及风险性评估提供有意义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insar形变 滑移分布 摩擦残余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InSAR形变速率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焱焱 朱纪朋 +2 位作者 郭国 王鹏 潘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8-190,共13页
以巴东县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从地形、地质、人文和人类工程活动四个方面选取了14个静态滑坡因子,并采用时序InSAR技术提取了研究区地表形变速率作为动态滑坡因子。为消除不同滑坡因子间的量纲差异,在ArcGIS平台对滑坡因子进行分级并计算... 以巴东县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从地形、地质、人文和人类工程活动四个方面选取了14个静态滑坡因子,并采用时序InSAR技术提取了研究区地表形变速率作为动态滑坡因子。为消除不同滑坡因子间的量纲差异,在ArcGIS平台对滑坡因子进行分级并计算了各等级频率比(frequency ratio,FR),与滑坡点进行空间关联,从而构建了滑坡易发性评价数据集。此外,建立滑坡易发性随机森林评价模型,开展了模型精度分析,并比较了有无形变因子情况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引入地表形变因子时模型的AUC值由0.86提高至0.87,且易发性分区结果更加合理。巴东县城区的滑坡高易发区域主要集中于河流沿岸地区,低易发区域主要分布在离河流较远,植被茂密,海拔较高的区域。通过对典型滑坡进行形变速率时序分析,发现其随着时间发生缓慢变形,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需要加强监测。文中所提供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可为区域发展提供指导,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评价 insar形变速率 随机森林 ARCGIS 巴东县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_s7.0级地震InSAR形变观测及震源参数反演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云华 汪驰升 +2 位作者 单新建 张桂芳 屈春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95-2506,共12页
2013年4月20四川省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南段,但地表未发现明显破裂.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Radarsat-2雷达数据,获取了芦山地震同震的部分形变场,结果表明,近场区域的LOS位移发生视线向隆升,... 2013年4月20四川省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南段,但地表未发现明显破裂.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Radarsat-2雷达数据,获取了芦山地震同震的部分形变场,结果表明,近场区域的LOS位移发生视线向隆升,量值在7 cm左右.随后利用弹性半空间的位错模型反演了断层面参数,综合反演结果及震源机制解最终确定了发震断层的初始模型,以形变场观测数据为约束,基于梯度下降法反演获得了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_W6.45级,断层走向213°,倾角39°-43°,最大滑动位于地表以下约13 km深度位置,最大滑动量0.91 m,平均滑动角71°,整体上仍以逆冲滑动为主,兼具左旋走滑.推测在双石-大川断裂以东12 km处展布一条隐伏断裂,为本次的发震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insar形变 震源反演 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区域地壳形变InSAR提取及断裂运动机制
7
作者 谢丽媛 杨莹辉 +3 位作者 许强 李小云 陈强 谭莎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2-982,共11页
利用时序InSAR技术提取川滇菱形块体东缘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区域震间地表形变场,反演安宁河-则木河断裂的震间运动速率与闭锁深度。结果表明,安宁河断裂由北向南跨断裂InSAR形变速度差异由约2 mm/a逐步增加至约2.5 mm/a,则木河断裂跨断... 利用时序InSAR技术提取川滇菱形块体东缘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区域震间地表形变场,反演安宁河-则木河断裂的震间运动速率与闭锁深度。结果表明,安宁河断裂由北向南跨断裂InSAR形变速度差异由约2 mm/a逐步增加至约2.5 mm/a,则木河断裂跨断裂形变速率差异相对较小,约1.8 mm/a。安宁河断裂最北段石棉段滑动速率约2.8 mm/a,中段冕宁段滑动速率约4.0 mm/a,最南段西昌段滑动速率约3.2 mm/a;则木河断裂北段滑动速率最大约3.1 mm/a,向南至宁南段逐渐衰减至约2.6 mm/a。西昌段闭锁深度最深,约37.8 km,其向南、向北方向延伸均逐渐减小,其中最北段石棉段闭锁深度最浅约5.0 km,而在最南段宁南段闭锁深度约13.2 km。整体而言,西昌段具有相对更大的断裂滑动速率和更深的闭锁深度,表明其孕震潜能更强,而这也与该区段更为密集的地震活动形成相互验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震间insar形变 大气与轨道误差校正 断裂运动速率 断裂闭锁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乌什M_(W)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发震构造
8
作者 陈子龙 刘刚 +6 位作者 李琦 陈威 赵昕宇 林牧 陶隆文 乔学军 聂兆生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7,共19页
文中利用Sentinel-1升、降轨影像获取2024年乌什M_(W)7.0地震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约束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最佳断层模型为沿走向弯折的双断层结构,弯折前后走向变化约为25°,倾角约有20°的差异。断层滑动为高倾角... 文中利用Sentinel-1升、降轨影像获取2024年乌什M_(W)7.0地震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约束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最佳断层模型为沿走向弯折的双断层结构,弯折前后走向变化约为25°,倾角约有20°的差异。断层滑动为高倾角逆冲兼左旋走滑,主要分布于震中及其西侧,东侧幅度低且相对弥散,整体分布具有浅部滑移亏损特征。几何差异和滑动分布的空间相关性表明发震构造在震中以东存在几何复杂体,以障碍体模式阻碍破裂传播。同震扩展围限于玉山古溪和乌什凹陷之间,东、西两侧的断裂阶区和复杂构造限定了破裂规模。MW5.7余震形成了清晰的LOS向变形,最优模型显示其发震断层偏离主震迹线约10°,倾向SE,断层面地表迹线与地表破裂几乎重合,浅层滑动量与调查所得的错断量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几何参数 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
9
作者 韩锴 刘代芹 +3 位作者 艾力夏提·玉山 李杰 孔祥魁 陈荣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0-844,874,共6页
基于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震区Sentinel-1A的雷达影像数据,利用D-InSAR技术获取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使用SDM反演程序获取发震断层滑动分布,使用Coulomb3.3程序获取区域断层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产生的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均... 基于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震区Sentinel-1A的雷达影像数据,利用D-InSAR技术获取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使用SDM反演程序获取发震断层滑动分布,使用Coulomb3.3程序获取区域断层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产生的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均以抬升为主,升轨最大LOS向形变量为6.8 cm,降轨最大LOS向形变量为7.6 cm。发震断层参数最优解为走向303°、倾角52°、滑动角89°,最大滑移量为0.5 m,发生在距地表11.89 km深度处,破裂未到达地表,累计释放地震矩1.48×10^(18)Nm,合矩震级MW6.1。库仑应力计算结果显示,拉脊山南缘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的西北段、倒淌河-临夏断裂西北段、西秦岭北缘断裂西北段处于明显的应力加载状态,以上区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D-insar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形变场特征及场地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伟华 许强 +4 位作者 吉锋 解明礼 范宣梅 王运生 赵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等方法,对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形变场、地表破裂特征以及地震场地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InSAR技术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揭示了地震造成的强烈地表位移,断层主要表现为北段上盘的垂直向下位移分量和相对左旋位移分量,因此可以推断登么错断裂的运动机制以北段的上盘正断运动为主,兼少量左旋运动。(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显著,北段破裂显著而南段相对较弱,破裂带与登么错湖边界形态较为一致,整体表现为拉张陷落特征。(3)场地效应方面,地震导致房屋建筑严重破坏,表现为断裂带破坏效应、上盘效应、延伸方向效应和房屋结构效应,特别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受损严重;此外,地震未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量滑坡和崩塌。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县 6.8级地震 insar形变 地表破裂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约束的2020年土耳其MW6.8地震滑动分布特征及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11
作者 于书媛 骆佳骥 +2 位作者 丁娟 黎哲君 赵朋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2-970,共9页
2020年1月25日,在土耳其东北部发生MW6.8地震。为确定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并评估区域危险性,利用Sentinle-1A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及精细滑动分布模型。最后,综合库仑应力... 2020年1月25日,在土耳其东北部发生MW6.8地震。为确定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和滑动分布并评估区域危险性,利用Sentinle-1A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地震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特征及精细滑动分布模型。最后,综合库仑应力特征和区域构造背景,评估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2023年土耳其双震和邻近断层的触发影响。结果表明,升、降轨形变场呈现以NE分开的两个对称分布的近椭圆状,同震形变发生在Puturge断层上,形变符号相反,表明发震断层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为主。升、降轨视线向(LOS)最大形变量分别达到~0.35 m和~0.25 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发震断层走向~66°,倾角~78°,滑动角~8°,破裂面最大滑动量~1.4 m,最大埋深~10 km。以Purturge断层为接收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显示,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2023年的土耳其双震均产生明显的库仑应力加载效应。以Pazarick断层和Cardak断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结果显示,2020年土耳其地震对上述两条断层附近产生明显的应力加载效应。结合该区域East Anatolia断裂带的震间高应变率特征,表明2023年土耳其双强震的发生是该区域库仑应力加载与Pazarick断层、Cardak断层的非均匀性断层运动学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MW6.8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强震地表同震形变特征与房屋建筑震损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谭莎莎 杨莹辉 +5 位作者 许强 王运生 赵伟华 罗永红 陈强 吉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S)6.8级强震,此次强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大量房屋倒塌。综合利用国内外雷达卫星影像,成功提取了定日地震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近南北走向的登么错断裂,同震断层...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S)6.8级强震,此次强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大量房屋倒塌。综合利用国内外雷达卫星影像,成功提取了定日地震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近南北走向的登么错断裂,同震断层破裂长度约45 km,并以正断层运动为主,且地表形变集中在断层西侧上盘区域,最大形变量达2.1 m。结合InSAR相干系数、地震前后雷达影像后向散射系数以及现场调查,开展了震区房屋建筑震损分析。结果表明倒塌房屋集中在断裂以西上盘,该特征与地表形变强烈区吻合;且震区房屋倒塌比例随距断裂距离增加呈衰减趋势。其中登么错西北的长所乡及周边村落为房屋倒塌最为严重区域,部分村落房屋倒塌比例超过75%,而震中所在查吉村及临近区房屋倒塌现象相对较弱,与野外调查震中未见断层地表破裂的震损现象一致。研究成果为地震灾害评估和震后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级强震 insar同震形变 同震断层破裂 房屋建筑震损分析 地震野外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的2024年新疆乌什M_(W)7.0地震地表形变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2
13
作者 柳姣姣 张永志 +1 位作者 郝小叶 吴文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6,共7页
基于覆盖震中的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解算新疆乌什M_(W)7.0地震地表同震形变场;利用四叉树方法对同震形变场进行降采样,以降采样后的数据为约束对断层几何和物理参数进行优化反演。结果表明,升轨和降轨最大隆升值分别为7... 基于覆盖震中的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解算新疆乌什M_(W)7.0地震地表同震形变场;利用四叉树方法对同震形变场进行降采样,以降采样后的数据为约束对断层几何和物理参数进行优化反演。结果表明,升轨和降轨最大隆升值分别为72 cm和39 cm;发震断层位于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左旋走滑的迈丹-沙依拉姆断裂,断层走向为230°,倾角为67°,滑动角约为45°,断层面上最大滑动量为3.53 m,地震矩为3.78×10^(19)Nm,对应矩震级为M_(W)7.02。库仑应力结果表明,托什干断裂、阔克沙勒断裂、大石峡断裂、库如克玉祖木断裂、库齐断裂北端等区域均处于应力加载区,未来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滑动分布 被引量:1
14
作者 字城岱 滕兴发 +3 位作者 关舒丹 闫高翔 刘森平 白运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降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6 cm。断层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最优发震断层走向为131.1°、倾角为85.7°,同震主滑移区分布在深度10~30 km范围内,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滑移位置位于地下约20 km深度处,滑移量为3.49 m,未破裂至地表,矩震级为M_(W)7.16。库仑应力结果显示,该区域库仑应力符合帕米尔高原已有的应力场及地质学研究结果,随着深度增加,其影响范围以发震断层为中心向外扩张,且自5 km深度往下,应力加载区逐渐侵蚀应力卸载区,并开始以加载区为主,在约10 km深度处开始发生余震活动,与本次发震断层相邻的2条断层未来短时间内地震风险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模型反演 同震静态库仑应力 地震风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InSAR约束和余震精定位的发震构造研究——以2023年甘肃积石山M_(W)6.0地震为例
15
作者 姚远 赵志芳 +4 位作者 姜金钟 王光明 张帅 赖志滨 郑定昌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508,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W)6.0地震,本文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处理了覆盖震源区域的Sentinel-1A SAR影像,得到此次积石山地震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联合余震精定位数据,基于小震断层面拟合方法和弹性半空间...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W)6.0地震,本文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处理了覆盖震源区域的Sentinel-1A SAR影像,得到此次积石山地震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联合余震精定位数据,基于小震断层面拟合方法和弹性半空间的位错模型建立了积石山地震断层几何参数,对本次地震的滑动分布进行了反演,并计算了断层面库仑应力变化,评估了此次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23年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兼走滑型地震,发展断层并未破裂到地表,InSAR形变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升、降轨同震地表形变场均以抬升形变为主,升轨最大雷达视线方向(LOS)位移约7.0 cm,降轨最大LOS位移约6.8 cm;联合小震断层面拟合与断层几何参数反演显示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6—15 km,发震断层面倾向NE,走向为323°,倾角50°;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4—8 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移量出现于地下5.7 km处,约0.2 m,滑动分布模型显示此次地震运动方向以逆冲为主,矩震级为M_(W)5.8,震中位于拉脊山南缘断裂上。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显示此地震的发生增加了拉脊山南缘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倒淌河—临夏断裂东段未来的地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W)6.0地震 insar同震地表形变 余震序列精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地表形变约束的玛多M_(S)7.4地震孕育发生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祝爱玉 王永哲 +1 位作者 李永华 张东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48-4561,共14页
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玛多发生M_(S)7.4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坏.本文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得到了Sentinel-1升、降轨同震地表形变、东西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同震形变场.并根据东西向地表的错动,勾画出了地震破裂... 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玛多发生M_(S)7.4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坏.本文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得到了Sentinel-1升、降轨同震地表形变、东西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同震形变场.并根据东西向地表的错动,勾画出了地震破裂面分段结构.以InSAR地表形变观测为约束,构建了能反映玛多地震破裂特点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模拟得到了玛多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及应力场变化和演化特征,讨论了玛多地震的成因及玛多地震的发生对周边断层的影响.结果显示:玛多地震为典型的左旋走滑型地震,其中东部错动量相对较大;玛多地震的余震都分布在库仑应力升高的影区,说明玛多地震序列使得断层上积累的应变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未来余震的发生会朝西南和东北方向发展.玛多地震的发生形成了多个应力强加载区,推测玛多地震的发生大大增加了部分临近断裂带滑动的可能.2010年玉树7.3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在玛多地震主破裂面上的投影为正数,推测玉树地震对玛多地震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大震后的余震分布判断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同震位移 库仑应力变化 insar形变观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09年柴达木盆地地震群InSAR分析及同震形变场反演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小波 单新建 +5 位作者 屈春燕 张国宏 马超 宋小刚 张桂芳 温少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496,共12页
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的4个中等震级地震分别做了研究,其中1个地震发生在2008年,另外3个发生在2009年。利用D-InSAR技术采用Envisat ASAR降轨数据获得了这4个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2008年地震形变场只有1个... 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的4个中等震级地震分别做了研究,其中1个地震发生在2008年,另外3个发生在2009年。利用D-InSAR技术采用Envisat ASAR降轨数据获得了这4个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2008年地震形变场只有1个形变中心,而2009年地震有3个形变中心。2008、2009年地震引起的卫星视线向最大形变分别为0.097m和0.41m。基于弹性半空间模型和InSAR获得的地表形变场,反演了断层面滑动分布。对于2008年地震,采用了一分段断层模型,反演结果得出最大滑动为0.47m,发生在地下19km处。对于2009年发生的3个地震,结合分析InSAR同震形变场后分别采用了一分段断层、两分段断层和三分段断层模型反演,结果得出三分段断层模型模拟的形变场最符合观测到的InSAR地表形变场且残差最小,认为三分段断层模型最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insar形变 滑动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时序形变的矿区全盆地沉降时空演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杨泽发 易辉伟 +3 位作者 朱建军 李志伟 苏军明 刘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15-1522,共8页
利用10景ALOS PALSAR影像获取山西云冈某矿区在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1月3日的地表时序沉降值,并使用Logistic模型拟合该矿区全盆地时序沉降。结果表明:通过交叉验证Logistic模型估计参数预测的时序沉降与InSAR监测值后发现,两者吻合较好... 利用10景ALOS PALSAR影像获取山西云冈某矿区在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1月3日的地表时序沉降值,并使用Logistic模型拟合该矿区全盆地时序沉降。结果表明:通过交叉验证Logistic模型估计参数预测的时序沉降与InSAR监测值后发现,两者吻合较好,且其平均均值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和2.5 cm,表明在整个下沉盆地内,各点的动态沉降均符合"S"型增长,且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该过程。统计该矿区全盆地Logistic模型形状参数a和b后,发现参数a和b分别服从Weibull分布和随机分布,且其数值变化较大,表明利用少量离散地表监测数据拟合的Logistic模型参数预测的全盆地动态沉降结果可靠性不高。最后,利用全盆地Logistic模型估计参数预测了该矿区2009年2月18日的地表沉降值,该值与InSAR监测结果吻合较好,均方根误差为2.1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时序形变 开采沉陷 时空演化 LOGISTIC模型 遗传算法 Levenberg-Marquard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69
19
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6 位作者 龚文瑜 赵德政 张迎峰 张国宏 宋小刚 刘云华 张桂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27-4536,共10页
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IW宽幅数据,获取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并以升降轨InSAR观测结果为约束,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同震形变... 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IW宽幅数据,获取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并以升降轨InSAR观测结果为约束,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场发生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的三角地带,升降轨干涉位移均显示本次地震的形变场影响范围约为50km×50km,形变场长轴方向为NW向,升降轨观测的形变量相反,反映断层运动性质以走滑运动为主,升降轨数据观测得到的最大LOS(Line of Sight,视线向)形变量分别为~22cm和~14cm.非对称形变场反映出断层两侧的运动差异.反演结果显示,最大滑动量约为1m,平均滑动角为-9°,矩震级为MW6.5,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1~15km深度范围内,但整体而言本次地震破裂较为充分,基本将该区域1973年及1976年4次>MW6.0地震的破裂空区完全破裂.考虑到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的运动性质,可初步判定发震断层为虎牙断裂北侧延伸分支.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模型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反映出该区域以应力释放为主,进一步触发较大走滑型余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MS7.1于田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其震源滑动反演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国宏 屈春燕 +5 位作者 单新建 张桂芳 宋小刚 汪荣江 李振洪 胡植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53-2760,共8页
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ALOS PALSAR雷达数据,获取了2008年3月20日于田M_S 7.1地震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基于该数据集和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通过构造四大类反演方案,详细分析了InSAR观测系统中的入射角与方... 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ALOS PALSAR雷达数据,获取了2008年3月20日于田M_S 7.1地震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基于该数据集和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通过构造四大类反演方案,详细分析了InSAR观测系统中的入射角与方位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角随点位变化对反演结果有较大影响,使用其平均值将对破裂细节产生一定影响;而方位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大,使用其平均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引入入射角与方位角变化后,反演获得了较佳的于田地震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分布于0~14 km深度附近,最大滑动量达3.2 m,矩张量为3.3×10^(19)N·m,相当于矩震级M_W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反演 insar入射角 insar方位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