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滑动分布 被引量:1
1
作者 字城岱 滕兴发 +3 位作者 关舒丹 闫高翔 刘森平 白运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 利用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数据,对2023年塔吉克斯坦M_(W)7.2地震开展同震形变提取,基于弹性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反演,并以本文反演得到的右旋节面解为接收面,计算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仑应力。同震形变结果显示,升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5 cm,降轨LOS向最大形变量达16 cm。断层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最优发震断层走向为131.1°、倾角为85.7°,同震主滑移区分布在深度10~30 km范围内,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滑移位置位于地下约20 km深度处,滑移量为3.49 m,未破裂至地表,矩震级为M_(W)7.16。库仑应力结果显示,该区域库仑应力符合帕米尔高原已有的应力场及地质学研究结果,随着深度增加,其影响范围以发震断层为中心向外扩张,且自5 km深度往下,应力加载区逐渐侵蚀应力卸载区,并开始以加载区为主,在约10 km深度处开始发生余震活动,与本次发震断层相邻的2条断层未来短时间内地震风险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吉克斯坦M_(W)7.2地 insar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模型反演 同震静态库仑应力 风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67
2
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6 位作者 龚文瑜 赵德政 张迎峰 张国宏 宋小刚 刘云华 张桂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27-4536,共10页
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IW宽幅数据,获取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并以升降轨InSAR观测结果为约束,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同震形变... 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IW宽幅数据,获取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并以升降轨InSAR观测结果为约束,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场发生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的三角地带,升降轨干涉位移均显示本次地震的形变场影响范围约为50km×50km,形变场长轴方向为NW向,升降轨观测的形变量相反,反映断层运动性质以走滑运动为主,升降轨数据观测得到的最大LOS(Line of Sight,视线向)形变量分别为~22cm和~14cm.非对称形变场反映出断层两侧的运动差异.反演结果显示,最大滑动量约为1m,平均滑动角为-9°,矩震级为MW6.5,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1~15km深度范围内,但整体而言本次地震破裂较为充分,基本将该区域1973年及1976年4次>MW6.0地震的破裂空区完全破裂.考虑到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的运动性质,可初步判定发震断层为虎牙断裂北侧延伸分支.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模型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反映出该区域以应力释放为主,进一步触发较大走滑型余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 insar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 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汶川Mw7.9地震断层滑动分布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国宏 屈春燕 +3 位作者 宋小刚 汪驰升 单新建 胡植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通过综合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的地表破裂带空间分布及分段资料,结合InSAR干涉形变场资料,构建了五段断层几何结构模型,该模型与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在多数分段上基本一致;基于此五段断层模型,运用敏感性迭代拟... 通过综合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的地表破裂带空间分布及分段资料,结合InSAR干涉形变场资料,构建了五段断层几何结构模型,该模型与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在多数分段上基本一致;基于此五段断层模型,运用敏感性迭代拟合算法反演了汶川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获得了断层滑动分布及部分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基于余震精定位获得的地震断层倾角模型模拟的同震形变场与InSAR形变场吻合较好,且残差较小;反演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于地下0~20 km,最大滑动量分别位于北川及青川等地区,最大可达到10 m;沿SW-NE走向,断层面的滑动方向主要以右旋兼逆冲形式为主,在汶川及都江堰地区以强烈的逆冲为主兼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在北川及映秀地区以逆冲兼右旋运动为主,在平武及青川等地区则逐渐过渡为以右旋运动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其中汶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97°,北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11 9°,青川地区平均滑动角为138°.反演矩张量为7.7×10^(20)N·m,矩震级达M_w 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 insar同震形变场 敏感性迭代拟合算法 滑动分布反演 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MS7.1于田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其震源滑动反演 被引量:28
4
作者 张国宏 屈春燕 +5 位作者 单新建 张桂芳 宋小刚 汪荣江 李振洪 胡植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53-2760,共8页
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ALOS PALSAR雷达数据,获取了2008年3月20日于田M_S 7.1地震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基于该数据集和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通过构造四大类反演方案,详细分析了InSAR观测系统中的入射角与方... 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ALOS PALSAR雷达数据,获取了2008年3月20日于田M_S 7.1地震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基于该数据集和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通过构造四大类反演方案,详细分析了InSAR观测系统中的入射角与方位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角随点位变化对反演结果有较大影响,使用其平均值将对破裂细节产生一定影响;而方位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大,使用其平均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引入入射角与方位角变化后,反演获得了较佳的于田地震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分布于0~14 km深度附近,最大滑动量达3.2 m,矩张量为3.3×10^(19)N·m,相当于矩震级M_W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 insar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反演 insar入射角 insar方位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泊尔M_W7.8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 被引量:24
5
作者 屈春燕 左荣虎 +4 位作者 单新建 张国宏 宋小刚 刘云华 余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162,共12页
采用DInSAR技术和欧空局2014年新发射的Sentinel-1A/IW数据,获取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所用InSAR数据扫描范围东西长约500 km,南北宽约250 km,覆盖了整个变形区域,揭示了形变场的全貌及其空间连续变化形态... 采用DInSAR技术和欧空局2014年新发射的Sentinel-1A/IW数据,获取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所用InSAR数据扫描范围东西长约500 km,南北宽约250 km,覆盖了整个变形区域,揭示了形变场的全貌及其空间连续变化形态.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场总体呈现为中部宽两端窄的纺锤形,从震中向东偏南约20°方向延伸,主要形变区东西长约160 km,南北宽约110 km,由规模较大的南部隆升区和规模较小的北部沉降区组成,南部最大LOS向隆升量达1.1 m,北部最大LOS向沉降量约在0.55 m.在隆升和沉降区之间干涉纹图连续变化,没有出现由于形变梯度过大或地表破裂而导致的失相干现象,表明地震断层未破裂到地表.基于InSAR形变场和部分GPS观测数据,利用弹性半空间低倾角单一断层面模型进行了滑动分布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三种反演结果均显示出一个明显的位于主震震中以东的滑动分布集中区,向外围衰减很快,主要滑动发生于地下7~23 km的深度范围内.InSAR单独反演的破裂范围,特别是东西向破裂长度大于GPS单独反演的破裂长度,而InSAR单独反演的最大滑动量则低于GPS单独反演的滑动量.因此认为联合反演结果更为可靠.联合反演的破裂面长约150 km,沿断层倾向宽约70 km,最大滑移量达到4.39 m,矩震级为M_W7.84,与之前用地震波数据和GPS数据反演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地 insar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s8.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5 位作者 宋小刚 张桂芳 刘云华 郭利民 张国宏 李卫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6-504,共9页
利用InSAR技术,采用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7个条带的地表同震形变场.每个形变条带南北向500 km,东西向70 km,7个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都江堰、茂县、北川、平武和青川.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地表破... 利用InSAR技术,采用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7个条带的地表同震形变场.每个形变条带南北向500 km,东西向70 km,7个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都江堰、茂县、北川、平武和青川.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 km.发震断层西北盘为抬升盘,南东盘断层附近,仍然表现为隆起区,显示出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在汶川县映秀镇西侧震中区,最大相对卫星视线向形变量达260 cm,如果全部换算成垂直形变,则两个区域的垂直相对形变达3.3 m.从北川至平通一带,卫星视线向形变范围在120-180 cm的隆起带.其中,擂鼓镇隆起形变范围170-180 cm,换算成垂直形变约在2.2-2.3 m之间.在青川苏河北附近,有70-80 cm范围的隆起形变.在雅安、峨眉山一带,以及射洪至重庆北侧一带有大范围沉降区.在重庆及其南侧区域有幅度在20-30 cm小范围隆起.由青川向东至广元、宁强一带,有形变幅度在60-70 cm的隆起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 活动性 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同震形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屈春燕 宋小刚 +5 位作者 张桂芳 郭利民 刘云华 张国宏 李卫东 单新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76-1084,共9页
采用7条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整轨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00km×450km的地表连续同震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金川—石棉、黑水—乐山、松盘—彭山、南坪—简阳、康县—重庆所有区域,包括了理县、汶... 采用7条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整轨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00km×450km的地表连续同震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金川—石棉、黑水—乐山、松盘—彭山、南坪—简阳、康县—重庆所有区域,包括了理县、汶川、茂县、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域。结果显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发震断层附近的非相干区域显示此次地震地表主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可以追踪出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km。在发震断层西南段汶川至茂县一带,非相干条带的宽度明显大于其它段落,这与彭县-灌县断裂(前山断裂)的都江堰—安县段地表破裂段密切相关,地表破裂带长约70km。在远离发震断层的区域,西北盘总体表现为抬升,东南盘表现为沉降。但在发震断层附近,断层两侧均表现为局部抬升,且沿断层形变量分布很不均匀,表现出较强的分段性,显示出发震断层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差异来看,也反映出汶川地震破裂过程是多点破裂过程。在汶川县映秀镇西侧震中区,最大相对形变量达260cm,如果全部换算成垂直形变,则两个区域的垂直相对形变达3.3m。在雅安、峨眉山一带约有35cm的沉降区,在重庆及其南侧区域约有25cm的小范围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 活动性 非相下区域 同震形变测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则Ms6.9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谭凯 乔学军 +1 位作者 游新兆 王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1-6,共6页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噪声差异,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80次搜索寻优。首先用单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30 cm。然后用双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15 cm。双断裂模型反映了观测形变场的基本特征,并与地震资料符合。根据80次搜索寻优得到主断裂倾滑量95%置信区间为1.6~2.4m。模拟表明,地表变形是主、余震两次破裂的结果。实际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InSAR可以作为监测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有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 insar 同震形变 断层几何形状 位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w7.9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的校检 被引量:4
9
作者 谭凯 沈强 +1 位作者 乔学军 杨少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18,24,共6页
用GPS实测结果对由ALOS PALSAR数据获取的汶川Mw7.9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结果进行校检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InSARLOS观测值含有断裂两侧的常数误差和断层单侧双线性误差。经分析,断层两侧的常数误差由断层破裂两侧相位差引起,单侧双线性... 用GPS实测结果对由ALOS PALSAR数据获取的汶川Mw7.9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结果进行校检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InSARLOS观测值含有断裂两侧的常数误差和断层单侧双线性误差。经分析,断层两侧的常数误差由断层破裂两侧相位差引起,单侧双线性误差可能是卫星轨道偏移误差引起的。用GPS结果校准后的InSAR同震形变场与根据地震波反演给出的形变场基本符合,InSAR形变误差约为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 insar 同震形变 龙门山断裂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W)6.6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震源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瑞 王琪 +1 位作者 邹蓉 王峻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18-3229,共12页
本文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处理哨兵卫星升降轨影像,获取了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变形场,变形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导致冷龙岭断裂西段两侧约30 km×... 本文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处理哨兵卫星升降轨影像,获取了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变形场,变形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导致冷龙岭断裂西段两侧约30 km×20 km范围明显变形,卫星视线向最大同震位移达50 cm.基于有限断层模型,本文构造断层滑动分布模型,反演同震变形场数据.模型显示,冷龙岭断裂的破裂以左旋走滑为主,破裂长度约23 km,主要分布在10 km以上深度,整体形态表现为不规则椭圆盘,其中约3.9 m的最大破裂位于5~6 km深度的椭圆中心.基于反演模型估算的地震平均应力降约5.9 MPa,地震标量矩为1.0×10^(19) N·m,对应矩震级为MW6.6.本文计算了1927年古浪地震、1986年及2016年门源地震对本次地震破裂面的同震静态库仑应力扰动,结果表明冷龙岭断裂西段受到历次地震的库仑应力加载作用,库仑应力增加累积达0.12 MPa,对本次发震断层的破裂有促进作用,其中以1927年古浪地震的应力加载最为显著.本次地震导致周边托莱山断裂应力变化,形成一段长约30 km超过发震阈值的库仑应力增加区,未来托莱山东段断层发生破裂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门源地 insar同形变 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双湖M_(S)5.8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承涛 李琦 +1 位作者 谭凯 鲁小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3-157,共5页
基于Sentinel-1A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提取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利用基于序列蒙特卡罗采样的贝叶斯方法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与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走向约47.810°±2.218°,倾角约36.6... 基于Sentinel-1A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提取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利用基于序列蒙特卡罗采样的贝叶斯方法反演发震断层几何参数与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走向约47.810°±2.218°,倾角约36.664°±2.499°;震中位置为87.715°E、34.365°N,震源深度为5.673 km。同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3.9~7.5 km深度,最大滑动量约0.42 m,平均滑动角约-66.598°±3.258°。本次地震以正断为主,兼具少量左旋走滑性质,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_(W)5.5,略小于USGS提供的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湖地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与GACOS的InSAR同震形变场大气误差校正 被引量:9
12
作者 白希选 张兵强 +2 位作者 徐昊 湛舒文 严翼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197,共7页
从全球地震频发地区选取多次地震事件,以精河地震为例研究基于DEM进行大气误差校正时拟合区选取方法;然后分别基于DEM和GACOS数据对同震形变场进行大气相位延迟改正以分析其校正精度及适用性。结果表明,扣除主要同震形变区域后的相位-... 从全球地震频发地区选取多次地震事件,以精河地震为例研究基于DEM进行大气误差校正时拟合区选取方法;然后分别基于DEM和GACOS数据对同震形变场进行大气相位延迟改正以分析其校正精度及适用性。结果表明,扣除主要同震形变区域后的相位-高程相关系数大于0.4时,必须对获取的形变场进行大气误差校正,校正后噪声可下降约1~4 cm;相关系数为0.4~0.8时,可通过两种方法相互验证以校正精度;相关系数大于0.8时,可以只使用DEM拟合大气误差分布函数进行校正。基于GACOS进行大气误差校正具有普适性,用于大气噪声较为严重且与地形不相关的平原地区可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同震形变 大气误差校正 DEM GAC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玛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宇曈 李伟 姜鑫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3-177,共5页
2020年7月23日,中国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发生Ms 6.6地震。本文利用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获取了西藏尼玛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本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以沉降为主,LOS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28、24 cm。以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 2020年7月23日,中国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发生Ms 6.6地震。本文利用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获取了西藏尼玛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本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以沉降为主,LOS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28、24 cm。以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模型,得到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及断层滑动分布。滑动分布结果显示,2020年西藏尼玛地震的发震断层具有正断层运动性质,断层走向29°,同震滑动主要分布在地下4~14 km,断层破裂未到达地表,最大滑动量为1.2 m,出现在地下10 km处,平均滑动角为-93°。基于最优断层滑动分布模型分别计算5、10、15 km处的库仑应力,结果显示此次地震造成库仑应力在依布茶卡盆地西缘应力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反演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场与InSAR的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形变特征研究
14
作者 于博 张庆云 +2 位作者 李勇江 徐顺强 杨利普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1-649,共9页
基于2019—202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使用经典平差获得各测期测点重力值,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结果;使用GAMMA软件对InSAR同震观测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21年青海玛多M S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M S7.4地... 基于2019—2023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使用经典平差获得各测期测点重力值,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结果;使用GAMMA软件对InSAR同震观测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2021年青海玛多M S7.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玛多M S7.4地震震前研究区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在震中附近,以负变化为主;地震前后1年期的重力场变化形成了“四象限”的分布特征;震后研究区重力场发生大范围的反向变化,但随着震后调整,震中区域东部的重力场变化量较西部更大,与双断层滑动模型给出的滑动量分布结果一致。玛多地震在LOS向最大位移约为1.29 m,发震断层为走滑型;通过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得到双断层模型的滑动主要集中在20 km深度内,发震主断层最大滑移量约为4.8 m,分支断层最大滑移量约为2 m。联合InSAR形变场与2020—2021期重力场变化开展分析后发现,玛多M S7.4地震的发震构造与重力场变化一致性较好,表明重力资料与InSAR资料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大震发震构造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重力 insar 玛多M S7.4地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形变场特征及场地效应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伟华 许强 +4 位作者 吉锋 解明礼 范宣梅 王运生 赵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等方法,对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形变场、地表破裂特征以及地震场地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InSAR技术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揭示了地震造成的强烈地表位移,断层主要表现为北段上盘的垂直向下位移分量和相对左旋位移分量,因此可以推断登么错断裂的运动机制以北段的上盘正断运动为主,兼少量左旋运动。(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显著,北段破裂显著而南段相对较弱,破裂带与登么错湖边界形态较为一致,整体表现为拉张陷落特征。(3)场地效应方面,地震导致房屋建筑严重破坏,表现为断裂带破坏效应、上盘效应、延伸方向效应和房屋结构效应,特别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受损严重;此外,地震未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量滑坡和崩塌。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县 6.8级地 insar形变 地表破裂 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乌什M_(W)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发震构造
16
作者 陈子龙 刘刚 +6 位作者 李琦 陈威 赵昕宇 林牧 陶隆文 乔学军 聂兆生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7,共19页
文中利用Sentinel-1升、降轨影像获取2024年乌什M_(W)7.0地震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约束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最佳断层模型为沿走向弯折的双断层结构,弯折前后走向变化约为25°,倾角约有20°的差异。断层滑动为高倾角... 文中利用Sentinel-1升、降轨影像获取2024年乌什M_(W)7.0地震的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约束发震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最佳断层模型为沿走向弯折的双断层结构,弯折前后走向变化约为25°,倾角约有20°的差异。断层滑动为高倾角逆冲兼左旋走滑,主要分布于震中及其西侧,东侧幅度低且相对弥散,整体分布具有浅部滑移亏损特征。几何差异和滑动分布的空间相关性表明发震构造在震中以东存在几何复杂体,以障碍体模式阻碍破裂传播。同震扩展围限于玉山古溪和乌什凹陷之间,东、西两侧的断裂阶区和复杂构造限定了破裂规模。MW5.7余震形成了清晰的LOS向变形,最优模型显示其发震断层偏离主震迹线约10°,倾向SE,断层面地表迹线与地表破裂几乎重合,浅层滑动量与调查所得的错断量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 insar同形变 断层几何参数 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
17
作者 韩锴 刘代芹 +3 位作者 艾力夏提·玉山 李杰 孔祥魁 陈荣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0-844,874,共6页
基于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震区Sentinel-1A的雷达影像数据,利用D-InSAR技术获取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使用SDM反演程序获取发震断层滑动分布,使用Coulomb3.3程序获取区域断层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产生的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均... 基于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震区Sentinel-1A的雷达影像数据,利用D-InSAR技术获取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使用SDM反演程序获取发震断层滑动分布,使用Coulomb3.3程序获取区域断层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产生的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均以抬升为主,升轨最大LOS向形变量为6.8 cm,降轨最大LOS向形变量为7.6 cm。发震断层参数最优解为走向303°、倾角52°、滑动角89°,最大滑移量为0.5 m,发生在距地表11.89 km深度处,破裂未到达地表,累计释放地震矩1.48×10^(18)Nm,合矩震级MW6.1。库仑应力计算结果显示,拉脊山南缘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的西北段、倒淌河-临夏断裂西北段、西秦岭北缘断裂西北段处于明显的应力加载状态,以上区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 D-insar insar同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鲜水河断裂震间地壳形变与蠕滑特征研究
18
作者 徐浪 陈强 +3 位作者 杨莹辉 刘森平 白运峰 赵晶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8-625,共8页
基于2014—2023年Sentinel-1升降轨影像,利用顾及长期构造速率的时间网络轨道误差校正方法去除轨道误差,同时联合外部GACOS大气数据和公共主影像叠加法去除大气延迟误差,获取高精度、高密度的鲜水河断裂震间InSAR速度场,揭示出鲜水河断... 基于2014—2023年Sentinel-1升降轨影像,利用顾及长期构造速率的时间网络轨道误差校正方法去除轨道误差,同时联合外部GACOS大气数据和公共主影像叠加法去除大气延迟误差,获取高精度、高密度的鲜水河断裂震间InSAR速度场,揭示出鲜水河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层运动特征。基于升降轨InSAR速度场解算平行断层走向的运动速度场,结果显示断裂远场两侧平行断层走向速率具有显著差异,约为8~11 mm/a。进一步引入GNSS南北向速度场获取高精度震间三维速度场,并计算高分辨率的最大剪切应变场。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侏倭至康定中段浅层蠕滑运动活跃,其中松林口至康定中段剪切应变最显著,最大量级约为0.6 ustrain/a,最大蠕滑速率约为7.0 mm/a。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对鲜水河断裂震间变形机制和蠕滑运动特征的科学认知,也可为震间耦合模型反演和地震风险评估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时序insar技术 间蠕滑 地壳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观测揭示的2024年1月新疆乌什M_(S)7.1地震同震形变及滑动分布
19
作者 杨九元 温扬茂 +1 位作者 许才军 郏伟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32-2543,共12页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 2024年1月23日,在中国西南天山地区迈丹断裂附近发生了一次M_(S)7.1大地震,为深入调查区域构造形变、发震构造与破裂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早期形变,并详细探究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同震观测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一条倾向西北且沿走向变化的中等倾角的左旋走滑兼逆冲断层,同震滑动主要分布于4.7至22 km的深度,且最大滑动3.3 m位于~10 km深度.震后观测分析显示,该形变主要由一次M_(S)5.7余震引起,且野外地质考察识别的地表破裂带与此余震有关.通过对反演结果、活动断层分布及运动特性的联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成核于迈丹断裂及其西南侧之前未识别的延伸分支断层段.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揭示,乌什地震触发了M_(S)5.7余震,且造成了大石峡断裂、迈丹断裂西分支断层段和托什干断裂东段应力加载,应着重关注其地震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新疆乌什M_(S)7.1地 insar 同震形变 同震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反演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同震破裂模型及形变时间序列
20
作者 高嘉楠 邹蓉 +2 位作者 王峻祥 郑瑞 孟一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3,共7页
使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高精度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同震破裂模型,然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震中附近区域近6个月的累积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地表形变以抬升为... 使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高精度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同震破裂模型,然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震中附近区域近6个月的累积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地表形变以抬升为主,升降轨数据视线向最大同震形变量分别约为6.8 cm和7.3 cm,破裂主要集中在7~15 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约为0.55 m;震后2个月内,震中近场及西北侧的抬升形变呈扩大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此次积石山地震发震断层走向NW、倾向NE,隶属于拉脊山南缘断裂带东南侧的隐伏分支断层;震后的大面积突发形变可能与孔隙压力释放有关,地表稳定状态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 时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