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患者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
1
作者 赵曰景 陈泽霖 张武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52-2057,共6页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期间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黔东南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期间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黔东南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度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缩小率、愈合率、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氧化应激指标[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不良反应及截肢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缩小率、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EGF、TGF及VEGF等生长因子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OPP、MDA及SOD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IL-18及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红肿、疼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6.67%与对照组患者红肿、疼痛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截肢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重度糖尿病足的疗效较佳,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截肢率,安全性较高,封闭负压引流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 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 糖尿病足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0
2
作者 赵晓明 刘亮 +3 位作者 贾中伟 袁启令 时亚明 张银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4-250,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与球囊介入治疗及常规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2018年10月研究中心收住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球囊介入治疗组、胫骨横向搬移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常规... 目的对比分析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与球囊介入治疗及常规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2018年10月研究中心收住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球囊介入治疗组、胫骨横向搬移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患者临床基本治疗,其余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球囊介入治疗或胫骨横向骨搬移术。采用血管彩超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背动脉流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的踝肱指数(ABI)及治疗前后患者患肢足部皮温、VAS疼痛评分,观察患者足部溃疡面愈合情况,对比各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45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6.7月(4~10月)。胫骨横向搬移技术及球囊介入疗法的术后患足ABI、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术后足部皮温改变及疼痛评分也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胫骨横向搬移术术后皮温及术后ABI略优于球囊介入治疗(P<0.05),在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两者疗效相近(P>0.05)。结论胫骨横向搬移术及球囊介入治疗相比于常规基础治疗,均能重建糖尿病足的下肢血供,缓解疼痛的同时促进溃疡面愈合。胫骨横向搬移术的术后皮温及术后ABI优于球囊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下肢血管重建 胫骨横向搬移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促进血管再生与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信芳 李楷凡(综述) 王业杨(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2-666,共5页
Ilizarov技术遵循张力应力法则的骨再生技术,通过缓慢牵拉活体组织来促进骨和软组织的再生。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复杂骨折、缺损、骨不连、感染、畸形和四肢慢性缺血性溃疡的治疗,并显著改变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随着Ilizarov技术的... Ilizarov技术遵循张力应力法则的骨再生技术,通过缓慢牵拉活体组织来促进骨和软组织的再生。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复杂骨折、缺损、骨不连、感染、畸形和四肢慢性缺血性溃疡的治疗,并显著改变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随着Ilizarov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学者研究发现骨牵引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而且可显著促进血管生成和神经损伤修复,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明确。目前,临床上对于血管与神经损伤的治疗仍以传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是由于神经通常无法再生或血管修复困难,使得该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就Ilizarov技术在促进血管新生与神经组织修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血管再生和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 胫骨横向搬移 张力-应力法则 血管再生 神经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骨窗骨搬移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双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俊鹏 杜心如 +4 位作者 要星晨 徐子彧 裴福春 张林 赵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90-2596,共7页
目的 评估微骨窗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方法 回顾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Wagner分级≥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资... 目的 评估微骨窗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的疗效,并探讨其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联合治疗的潜在益处。方法 回顾分析自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Wagner分级≥2级的糖尿病足患者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三组:VSD治疗(VSD组)、微骨窗TTT治疗(TTT组)以及微骨窗TTT联合VSD治疗(联合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溃疡面积、踝肱指数、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术后1年内溃疡复发、手术并发症以及截肢情况。结果 共纳入VSD组患者43例,TTT组43例,联合组42例。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TTT组相比,VSD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长,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疼痛评分更高,踝肱指数更低(P <0.05),溃疡面积更大(P=0.029),1年溃疡复发率更高(P=0.021)。与TTT组相比,联合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更短(P=0.046)。术后3个月时溃疡面积(P=0.362)、疼痛评分(P=0.932)、踝肱指数(P=0.671)以及1年溃疡复发率(P=0.7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骨窗TTT在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改善下肢血运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VSD。在应用微骨窗TTT的基础上加用VSD可以进一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患者和医护的创面护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胫骨横向搬移 负压封闭引流 血管再生 清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