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鲁氏菌的Ⅳ型分泌系统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倩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51-954,共4页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给养殖业、人类健康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布鲁氏菌的IV型分泌系统在布鲁氏菌的致病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与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复制有密切关系。IV型分泌系统由virB操纵子编码...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给养殖业、人类健康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布鲁氏菌的IV型分泌系统在布鲁氏菌的致病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与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复制有密切关系。IV型分泌系统由virB操纵子编码,由同一启动子调控,是一个多蛋白的跨膜复合物,受感染宿主细胞类型、生长温度、营养条件、pH值等多因素调控;并且对布鲁氏菌的胞内、胞外的生存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iv型分泌系统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VceC对山羊滋养层细胞内质网应激和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相彩霞 王相国 +6 位作者 李俊玫 支飞杰 房姣阳 郑维芳 陈家露 靳亚平 王爱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0-1220,共11页
旨在研究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VceC对山羊滋养层细胞(GTC)内质网应激及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为揭示其在布鲁氏菌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阐明布鲁氏菌胞内生存和引起动物流产的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VceC的真核表达载体... 旨在研究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VceC对山羊滋养层细胞(GTC)内质网应激及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为揭示其在布鲁氏菌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阐明布鲁氏菌胞内生存和引起动物流产的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VceC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VceC并转染GTC,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性分子GRP78和CHOP蛋白表达量变化,q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孕酮和雌激素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VceC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VceC,转染GTC后,12和24 h GRP78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24 h后CHOP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qRT-PCR检测IRE1和XBP-1的mRNA表达量在24 h均显著升高(P<0.05),而PERK、ATF6和ATF4 mRNA的表达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Western blot检测IRE1蛋白的表达在转染12 h后显著升高(P<0.01);VceC转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孕酮含量在转染12和24 h后显著低于空白组和空载体组(P<0.01),雌激素无显著差异(P>0.05)。证明布鲁氏菌VceC不仅能通过激活UPR中的IRE1通路从而激发GTC的内质网应激反应,还能改变GTC中孕酮/雌激素的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iv型分泌系统 VceC效应蛋白 山羊滋养层细胞 内质网应激 性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氏柯克斯体Ⅳ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珊 赵明亮 +3 位作者 付梦姣 张家宁 周冬生 熊小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29-936,共8页
贝氏柯克斯体是重要人兽共患病——Q热的病原,Dot/IcmⅣ型分泌系统(T4BSS)是其重要致病因素。贝氏柯克斯体T4BSS分泌的效应蛋白参与调控柯克斯体寄生泡发育成熟,以及宿主细胞的物质分泌运送、自噬与凋亡、转录与翻译、炎性反应等信号通... 贝氏柯克斯体是重要人兽共患病——Q热的病原,Dot/IcmⅣ型分泌系统(T4BSS)是其重要致病因素。贝氏柯克斯体T4BSS分泌的效应蛋白参与调控柯克斯体寄生泡发育成熟,以及宿主细胞的物质分泌运送、自噬与凋亡、转录与翻译、炎性反应等信号通路,为贝氏柯克斯体的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效应蛋白 Dot/Icm iv型分泌系统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导致胃癌发生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6
4
作者 胡洁 孙哲 梅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6-159,共4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导致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细胞毒作用。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致病岛(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pathogenicity island,cagPAI)和空泡毒素A(vacuolatingcytotoxin A,vacA)是Hp最典型的细胞毒代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导致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的细胞毒作用。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致病岛(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pathogenicity island,cagPAI)和空泡毒素A(vacuolatingcytotoxin A,vacA)是Hp最典型的细胞毒代表。cagPAI可诱发促炎因子的释放及增强促上皮细胞增殖信号的兴奋程度;vacA则导致上皮空泡化和病原体黏附。明确cagPAI和vacA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利于全面理解Hp感染对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根治Hp感染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癌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致病岛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空泡毒素A iv型分泌系统 EPYIA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诱变利福平抗性布鲁氏菌转录组测序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晓雯 赵鸿雁 +2 位作者 朴东日 田国忠 姜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34-839,846,共7页
目的筛选布鲁氏菌中参与利福平代谢相关基因(除rpoB基因外)。方法利用人工诱变技术获得利福平抗性菌株,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标准菌株和利福平抗性菌株全基因组水平的基因表达量,利用EBSeq算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预测利福平代谢相关基因及... 目的筛选布鲁氏菌中参与利福平代谢相关基因(除rpoB基因外)。方法利用人工诱变技术获得利福平抗性菌株,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标准菌株和利福平抗性菌株全基因组水平的基因表达量,利用EBSeq算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预测利福平代谢相关基因及主要代谢途径。结果通过不同浓度的利福平人工诱变,能够获得抗性表型稳定的布鲁氏菌变异菌株。转录组测序发现利福平抗性菌株中有121个基因表达量上调,197个基因表达量下调,差异基因功能主要集中于催化活性、细胞膜和细胞成分、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主要参与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和ABC转运蛋白等代谢通路。结论包括virB操纵子在内的涉及碳代谢等代谢通路的基因,通过表达量的改变参与抵抗利福平的作用。本研究为布鲁氏菌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布鲁氏菌耐药菌株的防控提供基础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利福平抗性 iv型分泌系统 RPO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