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ITER实验包层模块的三维确定论方法计算 |
张广春
曹良志
吴宏春
郑友琦
|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2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中子学分析 |
郑善良
曾勤
吴宜灿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3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设计研究与实验策略 |
吴宜灿
汪卫华
刘松林
黄群英
郑善良
王红艳
陈红丽
陈明亮
柏云清
宋勇
章毛连
柯严
李春京
李艳芬
胡丽琴
刘萍
李静惊
李莹
许德政
曾勤
陈义学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47
|
|
4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结构设计与加工 |
刘松林
汪卫华
龙鹏程
李春京
吴宜灿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5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氚提取系统设计 |
谢波
王和义
刘云怒
官锐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7
|
|
6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氚渗透分析 |
宋勇
黄群英
汪卫华
邓小玖
罗德礼
陈长安
黄志勇
吴宜灿
|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7
|
ITER氦冷固体氚增殖剂实验包层模块结构设计 |
袁涛
冯开明
王晓宇
陈志
|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8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热工水力学设计与分析 |
汪卫华
刘松林
吴宜灿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9
|
中国ITER固态增殖剂实验包层模块第一壁瞬态热分析 |
赵周
冯开明
张国书
袁涛
|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0
|
中国ITER固态实验包层模块热工水力优化设计和分析 |
赵周
冯开明
张国书
袁涛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11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活化特性分析与废料处理 |
陈明亮
黄群英
郑善良
吴宜灿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2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第一壁等离子体注入氚滞留分析 |
宋勇
黄群英
吴宜灿
FDS团队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3
|
ITER中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氦气冷却系统初步设计研究 |
刘松林
汪卫华
龙鹏程
吴宜灿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4
|
中国ITER固态实验包层模块活化特性计算分析 |
韩静茹
陈义学
马续波
杨寿海
R.A.Forrest
|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5
|
中国氦冷固态实验包层2×6模块中子学计算分析 |
韩静茹
陈义学
陆道纲
张国书
曹启祥
|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6
|
ITER氚增殖实验包层设计研究进展 |
刘松林
柏云清
陈红丽
李春京
黄群英
吴宜灿
FDS团队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17
|
ITER双功能液态锂铅实验包层系统故障模式影响分析 |
胡丽琴
吴宜灿
陈红丽
柏云清
刘松林
汪建业
王世鹏
FDS团队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18
|
中国ITER固态试验包层模块第一壁结构优化 |
袁涛
冯开明
王晓宇
陈志
|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9
|
中国实验包层模块材料研发进展 |
黄群英
李春京
刘少军
严资林
高胜
吴庆生
李艳芬
宋勇
朱志强
柏云清
郭智慧
吴宜灿
FDS团队
|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20
|
ITER中国实验包层在等离子主破裂下的电磁耦合评估 |
高椿明
秦臻
陈颜静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