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毫秒脉冲星偏振轮廓稳定性的研究
1
作者 李杰 游霄鹏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相对于正常脉冲星,毫秒脉冲星是一类自转速度更快的中子星,其发出的脉冲信号具有极高的稳定性.脉冲星的偏振轮廓的稳定性是研究脉冲星辐射机制和星际介质性质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澳大利亚Parkes64 m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对3颗毫秒脉冲星PSR... 相对于正常脉冲星,毫秒脉冲星是一类自转速度更快的中子星,其发出的脉冲信号具有极高的稳定性.脉冲星的偏振轮廓的稳定性是研究脉冲星辐射机制和星际介质性质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澳大利亚Parkes64 m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对3颗毫秒脉冲星PSR J1022+1001、PSR J1730-2304和PSR J2129-5721的偏振轮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其偏振轮廓在不同时间存在着细小的变化.分析轮廓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可能的解释,包括星际介质的影响、脉冲星本身内禀属性的不稳定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星:普通 方法:数据分析 星际介质:普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C 2264 Cone区域极端高速分子外向流
2
作者 刘馨嵘 李晶晶 +5 位作者 刘德剑 孔德沄 李英杰 林泽昊 郝超杰 卞帅博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42,共17页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进行的^(12)CO(J=1-0,J为角动量量子数)分子谱线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成图观测,首次发现NGC 2264 Cone的两个子区域Spokes和Cone(C)存在总速度宽度约60 km·s^(-1)的极端高速气体.将...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进行的^(12)CO(J=1-0,J为角动量量子数)分子谱线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成图观测,首次发现NGC 2264 Cone的两个子区域Spokes和Cone(C)存在总速度宽度约60 km·s^(-1)的极端高速气体.将探测到的外向流的速度划分为3个速度成分(低速、高速、极端高速),以揭示分子外向流的形态和分布的变化.极端高速的^(12)CO发射显示出多个蓝瓣和红瓣,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加,蓝瓣和红瓣之间的距离明显增大,呈现向外运动的趋势.计算了Cone区域不同速度外向流的相关物理量参数,结果显示低速气体拥有最多的能量和光度.通过分子外向流的总能量和总光度与分子云的湍动能量和光度进行比较发现Cone区域的分子外向流可能是影响分子云湍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外向流 星际介质:云 恒星:形成 恒星: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阶段大质量团块中的HCN、HNC、HCO^(+)和CN化学性质研究
3
作者 李宏杰 何玉新 +2 位作者 周建军 加尔肯·叶生别克 周冬冬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34,共22页
选择67个相对孤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使用4种分子谱线(HCN(1-0)、HNC(1-0)、HCO^(+)(1-0)和CN(1-0),括号中的1-0代表分子从转动能级1跃迁到转动能级0)和红外波段数据,研究它们的整体化学性质.通过对源的积分强度、柱密度、分子丰度... 选择67个相对孤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使用4种分子谱线(HCN(1-0)、HNC(1-0)、HCO^(+)(1-0)和CN(1-0),括号中的1-0代表分子从转动能级1跃迁到转动能级0)和红外波段数据,研究它们的整体化学性质.通过对源的积分强度、柱密度、分子丰度和丰度比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统计,发现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CN(1-0)、HCO^(+)(1-0)、HCN(1-0)和HNC(1-0)的积分强度和柱密度中值随着演化阶段的增加都呈现增加趋势,这与理论预期相符.然而单一分子进行的柱密度和丰度统计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用以示踪的演化阶段有很大的局限性.I(CN)/I(HNC)、I(CN)/I(HCN)和I(HCN)/I(HCO^(+))的积分强度比随演化阶段递增(I代表分子的积分强度),是潜在的用来示踪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演化的探针;N(CN)/N(H2)、N(HNC)/N(H2)和N(HCN)/N(HCO^(+))的中值随演化阶段单调递增(N代表分子的柱密度),有希望作为示踪大质量恒星演化的化学探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工作观测数据的限制,不能获得各分子的光学厚度,受光学厚度影响得不到可靠的柱密度,从而得不到可靠的丰度,最终影响对丰度比化学时钟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分子 星际介质:丰度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氢区S187的大尺度CO多谱线观测
4
作者 徐小云 陈学鹏 +1 位作者 张世瑜 孙燕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共36页
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 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便起见省略)谱线数据,对S187区域分子云的基本性质开展了研究,探索了该区域大质量恒星对分子云的反馈.利用GaussPy+和聚类算法,在该区域证认了32个分子云,并结合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卫星恒星消光数据测量得到其中8个分子云的距离.S187区域由^(13)CO和C^(18)O示踪的相对致密的气体含量相比于银道面第2象限大部分区域的分子云高出1–2个量级.S187区域分子云中证认了243个^(13)CO团块和98个C^(18)O团块,其中有7个^(13)CO团块和5个C^(18)O团块有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大质量恒星的反馈对其周围分子云的聚集作用明显,为下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电离氢区 恒星:形成 射电谱线:星际介质 星际介质:个别:S18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mic Ray-driven Bioenergetics for Life in Molecular Clouds
5
作者 FENG Lei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1,共6页
According to models such as panspermia or the Nebula-Relay hypothesis,the ancestors of life on Earth once lived in molecular clouds.Then what are the energy source and bioenergetics for such lifeforms?A new bioenerget... According to models such as panspermia or the Nebula-Relay hypothesis,the ancestors of life on Earth once lived in molecular clouds.Then what are the energy source and bioenergetics for such lifeforms?A new bioenergetic mechanism powered by cosmic ray ionization of hydrogen molecules is proposed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origin of chemiosmosis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is mechanism,the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 may be a type of lifeform that utilizes hydrogen molecules as donors of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OBIOLOGY ASTROCHEMISTRY interstellar medium(ism) NEBULAE cosmic r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频射电偏振特征的极高能宇宙线背景剔除
6
作者 孙志豪 马鹏雄 +2 位作者 张克文 张超 许鑫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60,共13页
自触发射电阵列的设计是宇宙线大气簇射的射电探测所面临的机遇和难题之一,例如由背景源产生高振幅的瞬时噪声会导致射电阵列的误触发,而阵列设计需要避免由噪声导致的误触发.大气簇射射电信号独有的偏振特征为解决阵列的误触发问题提... 自触发射电阵列的设计是宇宙线大气簇射的射电探测所面临的机遇和难题之一,例如由背景源产生高振幅的瞬时噪声会导致射电阵列的误触发,而阵列设计需要避免由噪声导致的误触发.大气簇射射电信号独有的偏振特征为解决阵列的误触发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而利用信号偏振特征解决阵列误触发的方法的前提是射电信号的电场重建.由于背景噪声也会通过天线响应耦合到最终的观测数据中,这对正确重建射电信号的电场构成不可忽视的挑战.基于GRAND(Giant Radio Array for Neutrino Detection)验证阵列GP300(GRAND-Proto 300)的样机,结合模拟软件ZHAireS(ZHS AIR-shower Extended Simulations)模拟大气簇射产生的射电信号,耦合三极化天线的真实响应并使用最小二乘法重建电场,研究了射电信号的偏振特性,最终统计了以偏振为基础的天线的触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宇宙线 星际介质:射电探测 辐射:偏振 星际介质:大气簇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别分子区域中的CO辐射巡测
7
作者 吴月芳 韩溥 +2 位作者 吕静 孙金江 雷成明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4-250,共7页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毫米波望远镜新安装的3毫米系统,对一组包括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稠密云核、Bok球、主序前发射线星和演化晚期恒星的源进行了12COJ=1-0的辐射搜寻.结果在不同质量恒星形成区域全部测到了12CO辐射,并... 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毫米波望远镜新安装的3毫米系统,对一组包括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稠密云核、Bok球、主序前发射线星和演化晚期恒星的源进行了12COJ=1-0的辐射搜寻.结果在不同质量恒星形成区域全部测到了12CO辐射,并发现了大的线宽、红和蓝的线翼、线心速度变化及多重辐射的特征,表明相应源可能具有双极喷流,存在膨胀、旋转或多核斑结构.有两个演化晚期星中已观测到了12COJ=1-0谱线,说明其具有较浓厚的拱星气体包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分子 星际介质 拱星包层 分子区域 CO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复合体的动力学性质
8
作者 周愉欣 徐烨 +5 位作者 加尔肯·叶生别克 刘德剑 周建军 何玉新 吴刚 李光辉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37,共20页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之中,分子外向流是恒星形成正在进行的重要动力学特征,也是研究和认识恒星形成的重要契入点.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德令哈13.7m毫米波望远镜,采用5种分子谱线探针(包括^(12)CO、^(13)CO、C^(18)O、HCO+J=1-0和CS J...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之中,分子外向流是恒星形成正在进行的重要动力学特征,也是研究和认识恒星形成的重要契入点.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德令哈13.7m毫米波望远镜,采用5种分子谱线探针(包括^(12)CO、^(13)CO、C^(18)O、HCO+J=1-0和CS J=2-1,J为角动量量子数),对一个包含IRAS 19230+1506、IRAS 19232+1504和G050.3179--00.4186这3个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复合体进行了成图观测研究.通过对以上分子谱线数据并结合红外波段巡天数据的分析,在这3个源中首次探测到了分子外向流活动,并确定了分子外向流的中心驱动源.最后对这3个源进行了分子外向流相关物理量参数的计算,分析了这些物理量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子外向流的性质与中心驱动源的性质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分子 星际介质:恒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AS05391-0217和IRAS06572-0742源的热动性质
9
作者 李月兴 吴月芳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4-50,共7页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射电望远镜对源IRAS053910217和IRAS065720742进行了12COJ=1-0观测,获得了气体的相应参数;用IRAS及其他红外观测资料,获得了尘埃热结构;探讨了...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射电望远镜对源IRAS053910217和IRAS065720742进行了12COJ=1-0观测,获得了气体的相应参数;用IRAS及其他红外观测资料,获得了尘埃热结构;探讨了云中气体的热平衡.对于IRAS053910217中由远红外得出的Td<Tk的情形,考虑了几种可能的加热机制.光电加热对该云可能是比较重要的;激波可能是另一种加热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分子 星际介质动力学 热动性质 射电望远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iles星光偏振源表的距离更正 被引量:1
10
作者 蒙美娘 孙晓辉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6,共8页
星光偏振是研究星际介质磁场的有力工具之一.Heiles源表收集了9286颗恒星的偏振信息,是目前最大的光学波段星光偏振源表,被广泛使用.但该表中恒星的距离参数是以前的测光距离,很不确定.把Heiles源表和Gaia第2次数据释放(DR2)源表进行交... 星光偏振是研究星际介质磁场的有力工具之一.Heiles源表收集了9286颗恒星的偏振信息,是目前最大的光学波段星光偏振源表,被广泛使用.但该表中恒星的距离参数是以前的测光距离,很不确定.把Heiles源表和Gaia第2次数据释放(DR2)源表进行交叉证认,以位置和星等作为判据,匹配了7613颗恒星,并获得了这些恒星的三角视差距离和误差,超过90%的恒星距离相对误差小于20%.基于新的距离,展示了星光偏振在银河系内的分布并讨论了可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表 星际介质:磁场 恒星:距离 天体测量 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51M分子云中H和He复合线的观测研究
11
作者 张燕坤 朱逢尧 +2 位作者 唐孟尧 秦胜利 汪敏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9,共17页
W51M (W51 Main)是一个和HⅡ区成协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在其中可以探测到众多的分子谱线和H、He射电复合线.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基于天马65 m望远镜对W51M的观测数据,证认了主量子数在74–117之间的H、He复合发射线,其中主量子数在74... W51M (W51 Main)是一个和HⅡ区成协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在其中可以探测到众多的分子谱线和H、He射电复合线.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基于天马65 m望远镜对W51M的观测数据,证认了主量子数在74–117之间的H、He复合发射线,其中主量子数在74–78之间的H和He的α复合线均被探测到.结合H和He复合线的多普勒致宽,算出该HⅡ区的电子温度约为7400 K, He+/H+的离子丰度比约为0.09,这与已有的研究基本吻合.考虑高信噪比的复合线,即H(n)α(74n78),计算得出W51M的平均湍动速度是13.767 km·s-1.通过确定W51M或其他HⅡ区中的复合线,获取电子温度、湍动速度以及其他物理参量,在电子数密度、元素丰度、恒星形成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分子谱线以及其他波段的复合线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线:复合线 星际介质:H_Ⅱ区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分子 厘米:星际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河画卷(10°≤l≤20°)^(13)CO&C^(18)O致密结构形态分析
12
作者 肖焱山 张海霞 +7 位作者 黄瑶 江治波 陈志维 郑胜 张鹏 罗骁域 蒋禹 潘雪姣 《天文学报》 2025年第5期106-120,共15页
致密分子云团块是恒星形成的场所,其形态特征与分子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该项工作基于紫金山天文台13.7 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的银经(galactic longitude,l) 10°≤l≤20°和银纬(galactic latitude,b)|b|≤5°.25范围... 致密分子云团块是恒星形成的场所,其形态特征与分子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该项工作基于紫金山天文台13.7 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的银经(galactic longitude,l) 10°≤l≤20°和银纬(galactic latitude,b)|b|≤5°.25范围的数据,对^(13)CO(J=1-0)&C^(18)O(J=1-0)致密结构进行了形态分类和分析.利用Facet Clumps检测算法对C^(18)O谱线数据示踪的分子云核进行了检测和人工证认,共获得了544个C^(18)O分子云核.该区域约5.97%的^(13)CO团块内部存在C^(18)O核.以是否存在C^(18)O核将^(13)CO团块分为了两类,发现包含C^(18)O核的^(13)CO团块的峰值、流量、角面积显著大于不含C^(18)O核的^(13)CO团块样本,两类样本的离心率和形状因子没有明显差异.此外,也对^(13)CO团块和C^(18)O核的形状因子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C^(18)O核的速度方向积分强度轮廓明显更接近圆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分子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方法: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落候选源在分子云团块中的空间分布研究
13
作者 万毓颉 江治波 +1 位作者 蒋禹 陈志维 《天文学报》 2025年第5期57-67,共11页
恒星形成于致密分子云核的引力坍缩.研究这种坍缩运动更容易发生在分子云团块的具体位置将有助于了解恒星在分子云团块中各个部分的形成情况,为研究恒星形成提供更多的信息.利用银河画卷项目提供的CO数据,结合通过CO谱线所证认的3533个... 恒星形成于致密分子云核的引力坍缩.研究这种坍缩运动更容易发生在分子云团块的具体位置将有助于了解恒星在分子云团块中各个部分的形成情况,为研究恒星形成提供更多的信息.利用银河画卷项目提供的CO数据,结合通过CO谱线所证认的3533个内落候选源的基本信息,去寻找这些内落候选源所属的分子云团块,并探讨内落候选源在分子云团块中的分布.通过比较在3维球体中按一定数密度撒点所获得的分布与内落候选源在分子云团块中真实分布的差异,发现内落候选源在分子云团块中的分布数密度随归一化中心距近似呈高斯衰减形式,即内落源的数密度n与归一化中心距r的关系近似为n∝e^(-ar^(2)),其中a为衰减系数.在^(13)CO团块中,最佳拟合的数密度函数为n∝e^(-4.5r^(2));而在C^(18)O团块中,最佳拟合的数密度函数为n∝e^(-3.2r^(2)).结果表明内落更易发生在分子云团块的中心部位,而较少发生在团块的边缘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内落候选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