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2035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时空格局演化分析——基于FLUS-InVEST模型
1
作者 王文娟 赵振坤 赵东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1-210,共10页
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及其关系,对土地合理利用、碳排放减少和碳汇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198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FLUS-InVEST模型分析了1980—2035年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1... 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及其关系,对土地合理利用、碳排放减少和碳汇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198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FLUS-InVEST模型分析了1980—2035年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黄河流域经历了显著的土地利用转型,耕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扩张。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草地面积均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1980—2020年,碳储量减少0.07亿吨,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增加0.67亿吨、1.16亿吨和1.15亿吨,其中耕地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加最多。(3)除青海和内蒙古外,其他省区碳储量保持稳定。(4)草地面积增加是碳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会导致碳储量减少。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应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对碳储量的积极作用。论文探讨了黄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的关系,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FLUS模型 invest模型 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石羊河流域水土资源空间匹配评价
2
作者 侯慧敏 王辉 +1 位作者 王鹏全 曹进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51,共10页
探究未来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下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及匹配状况,为流域尺度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利用FLUS模型预测不同情景下203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采用InVEST模型模拟产水量,评价石羊河流域农业水土... 探究未来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变化下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及匹配状况,为流域尺度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利用FLUS模型预测不同情景下203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采用InVEST模型模拟产水量,评价石羊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关系。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水土资源匹配格局整体呈现出西部优于东部,基尼系数介于0.2~0.3之间,未来表现出略微上升趋势,但仍处于比较均衡状态。石羊河流域2035年不同情景下平均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797 m^(3)/hm^(2),2020年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640 m^(3)/hm^(2),整体趋势向好。研究成果可为石羊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均衡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匹配 FLUS模型 invest模型 基尼系数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模拟与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万幸 姬广兴 +4 位作者 陈伟强 张亚丽 黄珺嫦 郭宇龙 陈轶楠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8-528,共11页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会随着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探讨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未来土地管理决策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基于1980—2020年5期的...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会随着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探讨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及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未来土地管理决策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基于198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PLUS模型中利用修正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分别模拟了SSP1-1.9、SSP2-4.5和SSP5-8.5三种情景下2030—2050年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并运用InVEST模型采用修正后的碳密度定量评估不同SSP-RCP情景下2030—2050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980—2020年耕地面积占比减少1.12个百分点,耕地部分转化为林地、建设用地,2020年长江流域碳储量相比于1980年降低5.43×10^(7)t。在SSP系列三种情景下未利用地面积均减少,其中SSP1-1.9情景下未利用地面积减量最多,减少了9.12×10^(5) hm^(2),而建设用地面积在三种情景下均上升。2030—2050年间,SSP1-1.9情景下碳储量增加2.22×108t,而其他情景碳储量均下降。研究表明,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长江流域碳储量均呈下降趋势,应加强土地的高效利用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域内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长江流域 SSP-RCP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海口市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娟 赵润江 +3 位作者 雷金睿 林川翔 王泽宇 黄家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392,共10页
【目的】分析海口市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生境质量变化率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剖析海口市... 【目的】分析海口市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生境质量变化率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剖析海口市生境退化度和生境质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000—2020年,林地是海口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各期面积占比为47.22%、55.03%、48.75%,其次是耕地;研究期内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增量为230.37 km^(2),主要由林地、耕地和草地转变而来。(2)2000—2010年,海口市生境退化度变化率为-1.77%,2010年后生境退化明显,生境退化度变化率为12.20%;研究期内海口市生境退化等级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建城区为中心,圈层递减的分布格局。(3)海口市生境质量总体较好,生境质量等级为优的面积占比各期均在50.00%左右,等级为差的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5.33%上升到2020年的16.83%;生境质量等级在海口市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变化较大,转换频繁;研究期内海口市生境质量指数先上升后降低,整体由0.6880下降至0.6588。【结论】2000—2020年海口市生境质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与城市建设强度密切相关。海口市应保持生态优先,注重主城区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加强主城区外围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口市 土地利用 生境退化度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5
作者 张晓明 宿星 +1 位作者 张军 贾静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0-1232,共13页
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对通渭县以及西北相似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对203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对1985—2... 甘肃通渭滑坡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对通渭县以及西北相似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对203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VEST)模型对1985—2020年及2035年的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及其滑坡区生境退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预测,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通渭县滑坡区生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2020—2035年通渭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相互扩张转移,其中耕地向草地扩张最明显,通渭县土地利用类型仍然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较少。(2)空间尺度上,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由南向北呈上升趋势,均以低等级和较低等级为主。滑坡区生境退化以中度退化和高度退化为主,由南向北呈下降趋势。(3)时间尺度上,1985—2035年通渭县和滑坡区生境质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通渭县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线性拟合呈下降趋势,但滑坡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线性拟合呈上升趋势。生境退化指数平均值呈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线性拟合呈上升趋势。(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影响滑坡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最关键因子。各因子交互作用以非线性增强为主,其中NDVI与年均降水量交互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区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通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山东省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王兰 李小娟 +1 位作者 和继军 刘一哲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7-345,356,共10页
[目的]探究山东省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在“山水工程”实施前后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评估工程实施效果以及为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InVEST模型评估临沂市2018,2020和2022年土壤保持能力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 [目的]探究山东省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在“山水工程”实施前后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评估工程实施效果以及为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基于InVEST模型评估临沂市2018,2020和2022年土壤保持能力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土壤保持能力与影响因素的响应关系。[结果]临沂市2018,2020和2022年的土壤保持能力分别为23.12,29.62和53.70 t/(hm^(2)·a),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在降水、土壤、地形和植被4大影响因素中,地形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年际变化则主要由降水驱动。[结论]临沂市土壤保持能力呈现显著提高的态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降水在影响土壤保持能力年际变化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生态工程的作用,但生态工程贡献率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 invest模型 影响因素 山东省临沂市 山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西柳沟流域生境质量现状
7
作者 张锦鑫 付航 +5 位作者 傅宇钟 许德禄 陈文超 康宾 马波 王智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1-341,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估西柳沟流域长时间序列下景观格局指数及生境质量现状变化,为合理制定生态修复方案,促进流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5个时段,基于Fragstats、InVEST模型和... [目的]综合评估西柳沟流域长时间序列下景观格局指数及生境质量现状变化,为合理制定生态修复方案,促进流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5个时段,基于Fragstats、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西柳沟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生境质量现状及其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景观呈明显的聚集化与同质化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草地扩张、景观破碎度降低、边缘复杂度下降和多样性减少。2015年出现的短暂破碎化波动反映人类活动的阶段性干扰。2)研究区以较高生境质量区为主(占比约60%),2000—2020年生境质量改善区与退化区的面积差距逐渐缩小,2010年后退化趋势加剧。空间上,较高生境质量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较低质量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中游的库布齐沙漠,中质量区在上游呈破碎化分布。3)土地利用类型是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与高程、植被覆盖度及气候因子(如年平均气温)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强化其影响;人为-自然因子协同作用显著增强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结论]通过对西柳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的系统分析,明确流域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驱动该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为流域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确定与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西柳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白洋淀上游大清河流域土壤侵蚀和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1
8
作者 孟祥嵩 杨新兵 +1 位作者 赵迎雪 张晨星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1期41-50,63,共11页
为评估白洋淀上游大清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03—2018年4期卫星影像、64个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高程数据以及河北地区土壤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对大清河流域2003、2008、2013、2018年土壤侵蚀和土壤保持功能时... 为评估白洋淀上游大清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03—2018年4期卫星影像、64个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高程数据以及河北地区土壤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对大清河流域2003、2008、2013、2018年土壤侵蚀和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基于地理探测器解析土壤保持功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量2003—2018年分别为525.10万t、794.79万t、1107.45万t、1165.51万t,呈增加趋势。每个时段间增加土壤侵蚀量分别为296.69万t、312.66万t和58.06万t,增幅呈先增后减趋势。(2)土壤保持量2003—2018年分别为3.26×108 t、2.14×108 t、2.27×108 t、2.59×108 t,呈先减后增的趋势。(3)土壤保持功能呈西北高,东南低,高海拔区域高,低海拔区域低的规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保持功能综合排序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体>未利用地及其他。(4)地理探测器解析结果表明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单因子主要受土地利用的影响,双因子主要受高程与降水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应合理规划,控制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干扰强度,根据区域差异维护林业生态,保护耕地环境,进而提高流域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河流域 土壤保持功能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重庆市“一带三屏”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继 杨世琦 +2 位作者 赵磊 冯介玲 陈艳英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80,共14页
生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一带三屏”为研究区,使用众数滤波处理土... 生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一带三屏”为研究区,使用众数滤波处理土地利用数据以提高其可靠性,基于InVEST模型计算生境质量并在像元尺度上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行政和自然单元视角探究了2000-2020年研究区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市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期间耕地大幅减少,大部分转换为林地。2)多年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473,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北和东南高、西部低的格局,近2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3)大巴山区生态屏障多年平均生境质量指数最高(0.635);武陵山区(0.557)和大娄山区生态屏障(0.477)次之,其趋势有所下降;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最低(0.406),但总体趋势向好。4)生境质量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生态屏障,冷点区位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和大娄山区生态屏障北部;生境质量变化量的显著性热点和冷点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反映了生态保护与环境破坏的两极分化。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三屏 生境质量 重庆市 invest模型 生态屏障 生态保护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广西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继业 梁玉莲 +2 位作者 区富有 文凤 彭波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3,共12页
生境质量(Habitat quality)反映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水平,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而土地利用变化是塑造和改变生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聚焦广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在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InVES... 生境质量(Habitat quality)反映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水平,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而土地利用变化是塑造和改变生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聚焦广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在分析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InVEST模型评估区域生境质量变化,并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结合双变量地图分析生境质量与退化度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广西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而耕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是驱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力量;(2)生境质量退化度指数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区域内优良生境仍占主导地位但呈现轻微的下降趋势,在城镇和农业活动频繁区更为突出,呈现出由内而外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3)生境质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增强的态势,“低-低”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及其邻近地区,并有向周边蔓延的趋势,“高-高”聚类区则集中在经济欠发达或人类活动较少的北部山区和东部大瑶山等地县域,但随时间推移有收缩迹象。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建议加强广西城市周边及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力度,遏制城市无序扩张,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同时在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公园,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莫兰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分析及模拟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薇 朱睿 +3 位作者 杨华庆 山建安 冯永林 尹振良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7,共16页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动的重要驱动因素,探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提出变化环境下碳增汇适应性管理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评估了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双重影响下黄河水...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动的重要驱动因素,探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提出变化环境下碳增汇适应性管理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评估了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双重影响下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时空动态。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以草地、林地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80%,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其他地类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转移类型包括未利用地转为草地,草地转为林地、耕地等。(2)198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碳储量增长区主要位于西部和中部海南,增加了573.5×10^(6) t,这与气候暖湿化和生态修复密切相关。而中部和北部的城市扩张区域是主要的碳储量减少区。(3)未来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保护情景中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显著。SSP119和SSP245情景下2030-205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增加294.83×10^(6) t和79.56×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增加364.8×10^(6) t和151.95×10^(6) t,低排放和生态保护情景下,有利于碳储量增加。(4)未来碳储量增加主要来源于草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及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而碳储量减少主要与林地转化为草地、耕地有关,可见保护林草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碳增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源涵养区 碳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九寨沟土壤侵蚀及产沙的驱动因素研究
12
作者 刘建成 钟益华 +1 位作者 肖维阳 唐亚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30,38,共12页
[目的]深入了解九寨沟地震前后土壤侵蚀和产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保护九寨沟湖泊这一特征景观和灾后景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应用In 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地震前(2014年)、地震后(2018年)和生态修复后... [目的]深入了解九寨沟地震前后土壤侵蚀和产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保护九寨沟湖泊这一特征景观和灾后景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应用In 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地震前(2014年)、地震后(2018年)和生态修复后(2022年)九寨沟土壤侵蚀和产沙的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结果](1)2014年、2018年、2022年流域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52.72,483.86,375.81 t/km^(2),平均单位面积产沙量分别为17.36,65.18,56.07 t/km^(2)。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在地震前以微度侵蚀为主,局部地区侵蚀严重,地震后上升为中度侵蚀,生态修复后未明显下降,产沙量大的区域与土壤侵蚀严重的区域重合。(2)产沙量主要来源于海拔高、植被覆盖率低和坡度级大的区域,不同用地类型差异明显,尤其是植被覆盖率低于30%的区域,其产沙量在地震前、地震后、生态修复后分别占总量的50.7%,77.9%,80.7%。(3)九寨沟产沙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是植被覆盖率,次要因素是海拔和降水量,各因素交互作用后的解释力均高于单一因子,产沙量受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结论]九寨沟土壤侵蚀模数和产沙量在地震后大幅上升,经过生态修复后轻微下降,但仍未恢复到地震前水平,植被覆盖率对九寨沟的侵蚀产沙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九寨沟 土壤侵蚀 产沙量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子婷 袁杰 +1 位作者 李晓燕 唐建亭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目的]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紧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两者的关系,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参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 [目的]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紧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两者的关系,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区域固碳能力。[方法]以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参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储量变化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现未利用地和林地持续增加、草地持续减少、耕地和建设用地先减少后增加、水域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2000—2010年未利用地变化率最大,草地变化率最小;2010—2020年建设用地变化率最大,草地变化率最小。2000—2010年草地转入是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2010—2020年草地流向未利用地和林地是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草地和水域的转入是未利用地面积大幅扩张的主要原因。(2)祁连山南坡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碳储量依次为4.03×10^(8) t,4.13×10^(8) t,4.22×10^(8) t,生态固碳效率上优于历史时期土地利用结构,固碳水平持续增高。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和水域以及草地转化为林地和水域是导致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祁连山南坡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西北部中间地带和中部北侧,土地类型为林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中侧,以未利用地为主。(4)碳储量冷热点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碳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林地,而较低的区域则主要在水域、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上。[结论]祁连山南坡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增加趋势,主要是碳储量较低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碳密度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未来应控制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耕地和草地等碳密度较高的扩张,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区域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冷热点分析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西安市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分析与多情景预测
14
作者 左翔 刘晖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66,共11页
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影响,西安市水资源相对缺乏,但每年有大量降水资源流失,严重降低了有效涵养能力。了解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对西安市突破水资源困境、提升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为此,本研究利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10和2020... 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影响,西安市水资源相对缺乏,但每年有大量降水资源流失,严重降低了有效涵养能力。了解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对西安市突破水资源困境、提升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为此,本研究利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10和2020年西安市区范围的水源涵养量空间特征与变化趋势,同时结合FLUS模型分别预测了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水源涵养量。结果表明:1)FLUS模型OA值为0.91,Kappa系数为0.87,模型精度较高,对西安市具有很好的适用性。2)2010—2020年,城乡生态绿地空间以48.97%~49.03%的面积实现了全市71.93%~73.67%的水源涵养量,在所有用地类型中对西安市土地整体的水源涵养功能影响最大。北部平原区城乡生态绿地空间占比为2.99%~3.13%,南部山区面积占比为83.18%~83.46%,城乡生态绿地空间占比的差异导致了西安市水源涵养量在空间上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特征。3)2010—2020年西安市土地水源涵养量下降了4.23亿m^(3),城乡生态绿地空间中林地面积减少了38.94 km^(2),草地面积增加了20.19 km^(2),对水源涵养量的减少有67.15%的贡献。4)自然变化情景下,全市2030年水源涵养总量增加5.25亿m^(3),但生态保护情景下水源涵养总量将额外增加700万m^(3),同时林地、草地、水体面积的占比得到提升,不透水表面的扩张速度得到抑制。研究对西安市制定合理的城乡生态绿地空间规划策略以及解决与水资源相关的生态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生态绿地空间 水源涵养功能 F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乌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5
作者 朱啟莲 方发永 +4 位作者 余万洋 韩珍 毛天旭 罗松平 赵龙山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0,391,共11页
[目的]探讨乌江流域贵州段长时间序列下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为区域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主,通过移动窗口法、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乌江流域贵州段景观格局与生... [目的]探讨乌江流域贵州段长时间序列下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为区域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主,通过移动窗口法、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乌江流域贵州段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进行计算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1)1990—2020年,景观格局在上游南部距干流30 km以内区域破碎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加深,斑块优势度和景观连通性降低;在中游南部距干流30~60 km处景观破碎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减弱,景观连通性增强。2)生境质量多年平均值为0.67,高等生境面积增加1.67%,较低和低等生境面积分别增加0.17%和1.46%。其中上游高等生境和中游较低与低等生境的比例增幅最大。距干流<30 km处高等生境和30~60 km处较低与低等生境的比例增幅最大。3)生境质量空间异质性驱动因素中土地利用强度为主要因素,温度和降雨为次要因素。[结论]乌江流域贵州段生境质量总体较高,局部地区表现为由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权衡关系造成的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乌江流域贵州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多情景评估研究
16
作者 贾艳红 黄俊忠 +1 位作者 吴春竹 胡洪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9,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对于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城镇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 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对于保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城镇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而利用InVEST模型对流域2010年、2020年和2030年的产水服务、碳储存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进行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面,2010-2020年间漓江流域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2030年多情景下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呈现出耕地、林地、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现象。自然发展情景和城镇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明显;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下降趋势及建设用地扩张速率得到有效控制;耕地保护情景有助于降低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2)生态系统服务方面,2010-2020年间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都呈现上升趋势,碳储存量呈现降低趋势。流域中西部为产水量高值区,流域北部和东部为碳储存量和土壤保持量高值集中区。2030年城镇发展情景下产水量持续增加;发展情景差异对碳储存服务产生显著影响,生态保护情景能够提高碳储存量;土壤保持服务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并在自然发展情景下达到最大。3)建设用地扩张会导致产水服务提升,林地和草地减少引起碳储存量下降,建设用地扩张和林地草地减少使流域土壤保持量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漓江流域生态和社会经济不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规律可为流域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多情景模拟 漓江流域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17
作者 赵隆莲 曹广超 +2 位作者 闫欣 苏万峰 咸庆玲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方法,刻画以源地—阻力面—廊道为框架的海南州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海南州生态系统服务总体较好,主要以极重要和高度重要服务为主;(2)研究区内生态源地面积约5 46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0%,斑块分布较为零散,集中分布在海南州南部、东部和青海湖南岸;识别生态廊道共55条,总长度为1 963 km,其中关键廊道22条,廊道分布呈现南部、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格局;共识别生态夹点37个,生态障碍点32个,主要分布在共和县和贵德县中部;(3)通过整合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障碍点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研究区西部未来应重视生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升海南州生态系统的整体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贵州省武陵山区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18
作者 罗力兵 王先华 邹序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70-76,89,共8页
以贵州省武陵山区为研究区,根据驱动因子、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地扩张规律,基于PLUS-InVEST模型分别模拟2030年研究区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2000—2030年碳储量的时空演... 以贵州省武陵山区为研究区,根据驱动因子、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地扩张规律,基于PLUS-InVEST模型分别模拟2030年研究区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2000—2030年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体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草地和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碳总量先增加后减少。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研究区碳储量将持续降低,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研究区碳储量有所增加,生态保护情景更加明显。2000—2030年,碳密度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碳储量充沛地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行政中心附近、交通便利区域、乌江和沅江流域。生态保护情景下的贵州省武陵山区土地利用能综合统筹各地类功能,使研究区碳储量由减少转为增加,对区域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 时空演变 贵州省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湖南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19
作者 罗滨 佘济云 陈彩虹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66-73,92,共9页
生境质量变化是指某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发生动态改变,导致其支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服务的能力增强或减弱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生境退化(质量下降)或生境恢复(质量提升)。探究与评估区域生境质量指数... 生境质量变化是指某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发生动态改变,导致其支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服务的能力增强或减弱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生境退化(质量下降)或生境恢复(质量提升)。探究与评估区域生境质量指数时空演变,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计算生境质量指数分析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湖南省林地分布广泛,是其主要用地类型,2020年占比为62.21%,其次是耕地,占比为27.91%,在研究期间,耕地变化最为显著,在20年间共减少2958.25 km^(2);②2000—2020年3个研究时期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7565、0.7431、0.7319,虽然在研究时段持续减少,但下降幅度较小,整体相对稳定,总体为较高生境质量水平,空间分布上以湘西部森林覆盖度高及海拔坡度高的地区为主要高生境质量区域,长株潭城市群与洞庭湖流域周边城市扩张明显和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为主要低生境质量区域,总体呈“西高东低,山地优平原弱”的空间分异格局;③生境质量空间自相关性呈缓慢增强趋势,“高—高”型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湘西部地区,同时湘南部部分区域逐渐变向“高—高”型聚集区,“低—低”型聚集区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及洞庭湖流域周边区域,随时间变化“高—高”型聚集区有向外扩张趋势,而“低—低”型聚集区有向内收缩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总体生境质量处于较为不错的水平,主要的高生境质量区域不断扩张,同时主要的低生境质量区域不断收缩,研究结果有利于为湖南省生境质量优化提供方向及参考,保护生态环境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成都市生境质量评价
20
作者 陈美全 黄瑞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对于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的耕地土地应用类型占比最高,... 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对于生境质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进行生境质量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的耕地土地应用类型占比最高,且近20年成都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且转入建设用地的最大来源是耕地。(2)成都生境质量均值约为0.38,接近“一般”等级,且整体生境质量呈现两山高,中部低的现象,这是由于两山海拔较高且植被覆盖率高,受人为影响程度较小;而中部区域是城镇发展区,连片的建设区对生境质量影响极大,故其生境质量低。(3)成都市生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近十年下降趋势放缓。2000~2010年生境质量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而城市扩张、建设用地增加是成都市中部生境质量退化的重要原因,2010~2020年成都市生境质量退化区域缩小而改善区域增加,生境质量改善区域主要集中龙泉山森林公园片区。这说明虽然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成都市生境质量,但近十年生境质量下降趋势变缓则说明近十年对其的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