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吉林前郭M_S5.5震群的双差法重新定位及震源机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俊清 甘卫军 +3 位作者 刘财 张晨侠 高金哲 梁诗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993,共13页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资料、松辽盆地中部地壳速度结构,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10月31日开始的吉林省前郭爆发性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根据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群空间分布图像结合震中区附近的物探资料探讨发震构造的特征。重定位...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资料、松辽盆地中部地壳速度结构,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10月31日开始的吉林省前郭爆发性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根据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群空间分布图像结合震中区附近的物探资料探讨发震构造的特征。重定位后EW、NS和UD 3个方向大致的定位精度分别为0.9km、0.7km和1.2km,地震序列震呈NW向密集条带状分布,长度约12km,正交NE向,宽约6km。震群序列中地震震源深度较浅,80%的地震分布在6~8km深度范围内,在深度剖面上震群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密集现象。根据重新定位后震群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序列中等震连发特征以及较大级别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推断发震构造为克山-大安断裂带内的推覆逆冲构造。冲断面向E倾斜,近地表倾角较陡,深部几乎平直,表现为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的特征,断层面纵向破裂长度大于横向破裂长度。根据发震构造的特征可以推断3个5级地震发生在下层冲断面上,余震主要在冲断面上部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震群 定位方法 松辽盆地 推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民乐-山丹地震序列重新定位 被引量:7
2
作者 冯建刚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5,共4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NW向,与震源区的区域构造环境相一致;主震位于余震序列的东南端,余震相对于主震的分布并不对称。本次地震为朝NW方向的单侧破裂,在E...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NW向,与震源区的区域构造环境相一致;主震位于余震序列的东南端,余震相对于主震的分布并不对称。本次地震为朝NW方向的单侧破裂,在ES方向上破裂遇到了障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山丹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定震源台站校正定位方法及在安徽霍山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邵磊 王健 林国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40-1450,共11页
本文详细介绍一种地震定位方法——特定震源台站校正定位法(Source-Specific Station Term,SSST),并应用该方法对安徽大别山的霍山地区1 976~2008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重新定位后,原震源位置的精度得以大大提高、空间上分布... 本文详细介绍一种地震定位方法——特定震源台站校正定位法(Source-Specific Station Term,SSST),并应用该方法对安徽大别山的霍山地区1 976~2008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重新定位后,原震源位置的精度得以大大提高、空间上分布也更加紧凑.使用bootstrap法对定位偏差进行估计,得到E W、N-S、U-D三个方向的定位误差分别为0.4 km、0.6 km、0.9 km;定位均方根残差得以很大程度上减小,其均值由定位前的1.34 s下降到定位后的0.11 s.文中比较了特定震源台站校正方法与双差方法,结果表明,相对于双差方法,特定震源台站校正法定位条件容易满足,定位后缺失地震较少且还具有一定的绝对定位作用.应用特定震源台站校正方法的结果对霍山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发现重定位后显示出3条明显的密集条带,由此划分出3个密集区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这3个密集区在深度上分布都具有较浅的特征,但随时间分布却有所差异.条件允许时,将来可以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对定位 台站校正 特定震源台站校正法 方法 定位 安徽霍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漾濞M_(S)4.8和M_(S)5.1地震序列的微震检测及重定位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姣 姜金钟 杨晶琼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7-542,I0001,共17页
基于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7年漾濞M_(S)4.8和M_(S)5.1地震序列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M_(S)5.1主震前7天至主震后30天共258次地震事件更加准确的震源位置,然后利用匹配定位方法获得了更加丰富... 基于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7年漾濞M_(S)4.8和M_(S)5.1地震序列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M_(S)5.1主震前7天至主震后30天共258次地震事件更加准确的震源位置,然后利用匹配定位方法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地震目录,并对其余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双差重定位获得了漾濞地震序列中193次地震的精确位置,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定位误差均值分别为1.3 km和1.9 km,重定位及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应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使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得到了1 625次中小地震事件,事件数量是云南地震台网目录中的6倍,被检测事件主要为主震后早期余震及M_(L)≤0微震事件。对比2016年云龙M_(S)5.0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后初步分析认为,"震群(多震)型"和"主余型"地震序列的一个主要区别可能是"震群(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余震数量相对更少、余震活动衰减得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漾濞MS4.8和MS5.1地震序列 定位 波形互相关 地震检测 匹配定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的深源地震波形匹配检测及定位 被引量:6
5
作者 姜金钟 陈棋福 李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30-2945,共16页
中国东北珲春周边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较大地震发生后常会有若干震级较小的余震发生,但在相同的地震震级情况下深源地震的余震一般比浅源地震的余震数量要少1~3个数量级,且在全球不同深震区的深震... 中国东北珲春周边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较大地震发生后常会有若干震级较小的余震发生,但在相同的地震震级情况下深源地震的余震一般比浅源地震的余震数量要少1~3个数量级,且在全球不同深震区的深震余震数量也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国际地震中心(ISC)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目录中给出的中国东北附近27次震源深度超过300km的深源地震,我们首先利用区域固定地震台及NECsaids流动地震台阵的连续波形数据,选取已知地震事件作为模板,采用Match&Locate及Matched Filter方法进行波形互相关叠加分析来检测微小深震事件;然后对1966至2017年ISC目录中的东北地区深源地震进行双差重定位以提高震源位置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深震活动与俯冲板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除ISC目录中给出的深震事件,我们未能检测出作为模板的深源地震的前震或余震活动,证明东北深源地震余震活动较少并不是由于台站分布有限而造成的漏检结果;重定位后震源延伸的角度与西太平洋板片在410~660km地幔转换带内的俯冲角度较为一致,并且大部分深震震源位置位于俯冲板片中的亚稳态橄榄岩楔形区内部.结合双差定位结果、b值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东北深源地震应不属于与俯冲非直接相关的“孤立地震”,而是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源地震 Match&Locate方法 Matched Filter方法 定位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文 刘杰 +3 位作者 解孟雨 臧阳 孟令媛 张雪梅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2-631,共10页
利用2022年9月5—12日震相报告中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四川泸定M_(S)6.8地震序列的主震和余震进行重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序列较重新定位之前震中分布更加集中,线性趋势更加明显。余震主要分布在鲜水河断裂以西地区,... 利用2022年9月5—12日震相报告中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四川泸定M_(S)6.8地震序列的主震和余震进行重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序列较重新定位之前震中分布更加集中,线性趋势更加明显。余震主要分布在鲜水河断裂以西地区,总体沿着鲜水河断裂呈NW向展布,余震区长轴约为65km。根据重定位结果,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磨西—石棉段,该断裂走向为331°~340°,倾角较陡。受SW向海螺沟段断裂影响,余震区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总体上呈现北浅南深的特征。随时间的演化,余震区中南段震源深度逐渐变浅,且地震频次逐渐衰减,而北段震源深度变化不大,频次也未明显减弱。不同时段的余震活动表明,本次地震的初始破裂方向为SE向,该破裂随后触发了与主断裂共轭的SW向分支断裂,余震沿这两个方向逐步扩展,最后达到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震 鲜水河断裂 B值 定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小震精定位结果初步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钟世军 王治国 +3 位作者 司政亚 孙海霞 岳晓媛 武敏捷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3-525,共13页
利用双差重定位方法对北京地区(39.2°N~41.2°N,115.2°E~117.6°E)2008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共6463个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到4776个高质量地震事件的空间位置分布。定位结果均方根走时残差显著降低,震源间的相对... 利用双差重定位方法对北京地区(39.2°N~41.2°N,115.2°E~117.6°E)2008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共6463个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到4776个高质量地震事件的空间位置分布。定位结果均方根走时残差显著降低,震源间的相对位置精度明显提高,地震活动的成丛性与活动断层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根据重定位结果探讨了小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及深浅构造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夏垫断裂小震活动强烈,重定位后震中分布明显向断裂靠拢,呈现沿断裂走向延伸的NE向线状分布。结合人工剖面探测结果推测,该区域深度剖面上小震集中带10km深度附近较宽的丛集区主要是浅部铲形断裂活动所致,14~22km深度附近相对较窄近直立的小震丛集为深部断裂活动产生。怀—涿次级盆地北缘断裂现今小震活动活跃,该区域小震深度剖面揭示该断裂为倾向南东、上陡下缓的铲形断层。结合人工剖面探测结果,分析认为该区域深浅断裂共存和非均匀的地壳结构为中强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平原区内部小震分布与第四纪断陷盆地和地层厚度分布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研究区域内部昌平—海淀小震集中区、顺义小震集中区、夏垫小震丛集区和廊坊小震丛集区分别位于马池口—沙河断陷盆地、顺义断陷盆地、大厂断陷盆地和固安—廊坊—永清断陷盆地。根据小震空间密集成带分布特征来推测未知断裂,推测怀柔南部山区小震集中区下方存在隐伏断层,宝坻至夏垫断裂段之间NW向的小震集中分布区下方存在一条走向NW或者NWW的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定位方法 小震集中 活动断裂 断陷盆地 隐伏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41
8
作者 吕坚 苏金蓉 +5 位作者 靳玉科 龙锋 杨雅琼 张致伟 汤兰荣 李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17-925,共9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及其2,216次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061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估算误差大致为1~2km和2~3km。8.0级主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为北纬31.00°,东经103.38°,震源深度13km左右...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及其2,216次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061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估算误差大致为1~2km和2~3km。8.0级主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为北纬31.00°,东经103.38°,震源深度13km左右,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余震震中沿走向分布的总长度为330km左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3~20km,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南段以龙门山中央断裂活动为主,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也有地震发生,这3条断裂自西向东倾角似乎逐渐变缓,形成叠瓦状的破裂分布。北段龙门山中央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多条断裂参与了发震过程,地震破裂既有逆冲推覆,也有右旋走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盖格定位方法 定位方法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盐津地区两种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演 姜金钟 +3 位作者 王光明 张帅 何德强 周青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利用联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进行重定位,获得了检测目录中351次地震的精确位置,对精定位后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盐津地区发生的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先后发生的2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沿两条不同走向和倾角的断裂分布,其中2020年9—10月的M_(L)3.9震群型地震序列发生在NNW走向、倾角约为75°的盐津—筠连断裂;2021年1月的M_(L)5.2孤立型地震序列发生在近SN走向、断层线与盐津—筠连断裂呈约30°夹角且倾角约为50°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津地区 地震检测 匹配定位方法 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糯扎渡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颖 叶建庆 +3 位作者 李丹宁 付虹 李涛 周青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9-195,共7页
采用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糯扎渡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6 300个地震,对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库区蓄水后,地震频度与水位同步增长,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明库区有水库诱发地震发生。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图像显示,澜沧江上景谷... 采用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糯扎渡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6 300个地震,对水库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库区蓄水后,地震频度与水位同步增长,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明库区有水库诱发地震发生。蓄水前后的地震活动图像显示,澜沧江上景谷、双江交界处的小震活动增加最为显著,采用Hypodd双差相对定位方法对该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后地震在空间上更为丛集,地震震源深度从0~20 km都有分布。该震群发生在窝拖寨断裂上,该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5.3级地震,因此分析认为,该震群的发生时间虽与水位相关,但可能是触发了构造地震,所以震源深度显现的是构造活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扎渡水库 地震活动性特征 水库地震 hypodd双差定位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4年山东乳山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32
11
作者 曲均浩 蒋海昆 +3 位作者 李金 张志慧 郑建常 张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54-1962,共9页
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2014年山东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通过CAP及P波初动方法确定乳山序列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乳山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乳山序列呈现NW向展布,地震密集分布在8km... 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2014年山东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通过CAP及P波初动方法确定乳山序列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乳山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结果显示,乳山序列呈现NW向展布,地震密集分布在8km×3km范围,震源深度分布在4~10km,4~7km区间相对集中.较大地震震源机制的节面Ⅰ方向与序列地震优势分布方向基本一致.综合考虑精确定位结果及较大地震震源机制,并结合震区附近地震资料,初步推测乳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为NW方向、近直立的走滑型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序列 发震构造 定位 CAP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金寨M_L3.9震群序列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倪红玉 沈小七 +3 位作者 洪德全 李军辉 郑海刚 赵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5-936,1,共12页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然后通过Snoke方法和CAP方法计算了该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寨震群序列密集分布在2km×2km范围内,无明显的...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然后通过Snoke方法和CAP方法计算了该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寨震群序列密集分布在2km×2km范围内,无明显的展布方向;其震源深度较浅,大部分集中在3—7km.此外,金寨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NW向和NNE向,倾角均较高,表明该震群序列为近E--W向的水平挤压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型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寨震群 定位方法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Snoke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海城及其邻区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财 郑确 +2 位作者 田有 柳云龙 冯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48-1356,共9页
由于受到台站分布不理想、速度结构研究不准确以及震相拾取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常规地震定位结果精度较低。因此,研究收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及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海城及其附近地区(39°N —43°N,12... 由于受到台站分布不理想、速度结构研究不准确以及震相拾取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常规地震定位结果精度较低。因此,研究收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及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海城及其附近地区(39°N —43°N,120°E— 126°E)20 a 的1400多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与原始定位结果相比,双差定位结果表明:1)震中更加呈条带状集中,尤其在40.5°N —41.0°N,122.0°E—123.0°E 区间,与该地区的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带走向相一致;2)该地区地震多发生于地下5~20 km,与该区中地壳存在的低速高导层相对应;3)深度剖面图显示,大部分地震沿垂直向下柱状分布,原因是该处有粉碎性破裂带,从地下25 km 处延伸到近地表。双差定位算法使得定位后均方根残差的平均值由0.74 s 下降到0.26 s。辽宁地区的地震震级与发生地震数量有关,地震数量陡然增多,大地震发生概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方法 断裂 地震预测 辽宁海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海城及其邻区地震b值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确 刘财 田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22-933,共12页
震级-频度分布(FMD)是地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经验公式之一,相关系数b是构造学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因子,具有表征前震和余震的特性。辽宁省地震多发生在金州断裂附近,自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发生后,与金州断裂交汇的海城河—大洋河断裂... 震级-频度分布(FMD)是地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经验公式之一,相关系数b是构造学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因子,具有表征前震和余震的特性。辽宁省地震多发生在金州断裂附近,自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发生后,与金州断裂交汇的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开启活跃模式,其东南端岫岩附近在1999年又发生5.6级地震。近年来盖州附近地震活动也在增强。因此,本文利用b值空间分布特征对海城及其邻区的应力分布特点进行研究。震源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b值计算,双差定位后的数据与常规目录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但是完整性有一定下降。本文收集了中国地震台网1981—2005年的辽宁省地震目录,并进行双差定位,比较分析了常规目录数据和双差数据的b值分布差异,认为在地震密集区,双差定位后的数据可以被用来获得更准确的b值。对主要研究区进行网格划分,使用双差数据,得到b值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b值为0.6~1.8,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岫岩和盖州震区具有较低的b值,意味着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浑河震区与海城河—大洋河断裂东南方向具有较高的b值,说明该区域未来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很低;与金州断裂交汇区域的b值在1.0附近,说明该地区应力暂时处于稳定状态,未来具有较低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海城 B值 定位方法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后紫坪铺水库库区地震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海鸥 马文涛 +3 位作者 徐锡伟 谢蓉华 苑京立 徐长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7-613,共7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紫坪铺水库库区12个地震台站2009年记录的857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81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显示库区有3个地震相对集中区域,在各个集中区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各不相同。与已有的汶川8.0级地震前库...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紫坪铺水库库区12个地震台站2009年记录的857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81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显示库区有3个地震相对集中区域,在各个集中区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各不相同。与已有的汶川8.0级地震前库区地震精定位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汶川8.0级地震后库区地震相对集中区域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紫坪铺水库 定位方法 孔隙压力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木里小震群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蔡一川 戴仕贵 魏娅玲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33-940,共8页
本文通过对四川木里地区地震震源位置的重新确定,反演了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的小震群震中分布成带状,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12km范围内;2经过对震群空间分布进行仔细分析,认为其发震构造是小金河断裂西侧的一条NWW向分支... 本文通过对四川木里地区地震震源位置的重新确定,反演了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的小震群震中分布成带状,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12km范围内;2经过对震群空间分布进行仔细分析,认为其发震构造是小金河断裂西侧的一条NWW向分支断裂;33次4.0级以上地震震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浅源逆冲事件表现出受垂直方向应力(重力)作用的特征,走滑事件表现出与区域应力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活动 地震条带 定位方法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山东莱州M4.6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曲均浩 杨玉永 +5 位作者 刘永贵 范晓易 曲利 崔鑫 赵金花 钟普浴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6-552,共7页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山东莱州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通过CAP方法反演M4.6地震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莱州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确定位震中位置主要位于柞村—仙夼断裂的NW方向,深度剖面显示从SE方向到NW方向断层深度呈由浅逐渐...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山东莱州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通过CAP方法反演M4.6地震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莱州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确定位震中位置主要位于柞村—仙夼断裂的NW方向,深度剖面显示从SE方向到NW方向断层深度呈由浅逐渐变深的趋势,这均与柞村—仙夼断裂位置、走向、倾向特征较为吻合;M4.6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与柞村—仙夼断裂走向、倾角较为接近。综合精确定位震中位置、剖面深度分布特征、M4.6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宏观调查烈度分布等结果与柞村-仙夼断裂产状之间的关系,初步推测柞村—仙夼断裂可能为莱州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序列 发震构造 定位 CAP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文县5.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代炜 张辉 +1 位作者 冯建刚 严武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4-432,共9页
2006年6月21日文县5.0级地震发生在构造环境复杂的地区,该地区之前已有100多年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该地震的发生说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开始增强。文县5.0级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给研究发震构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1/20万地质图、... 2006年6月21日文县5.0级地震发生在构造环境复杂的地区,该地区之前已有100多年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该地震的发生说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开始增强。文县5.0级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给研究发震构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1/20万地质图、遥感资料解译、震源机制反演以及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方法依然能够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判定该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文中采用遥感资料解译、多种方法反演震源机制、双差法地震精定位的方法联合分析该地震的发震构造。1/20万地质图显示该区域存在多条断裂,遥感资料的解译结果表明石坊-临江断裂为较活动的断裂。2种方法所得震源机制结果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兼有逆冲,主压应力方向为N60°E。双差法定位结果也支持该地震为走滑兼有逆冲,余震的分布与断裂的逆冲有关。结合多种结果联合分析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石坊-临江断裂,主压构造应力方向为N60°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资料解译 振幅比方法 震源机制 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