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鲤和草鱼杂交四倍体及其回交三倍体草鱼杂种的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吴维新 李传武 +4 位作者 刘国安 徐大义 刘纯善 谢锦云 单茶秀 《水生生物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355-363,共9页
进行了兴国红鲤♀×草鱼♂的杂交,杂种一代染色体数为142—156,众数值为146—152,系染色体自动加倍的异源四倍体。其外形和习性接近母本,两性均能成熟,雌、雄鱼分别与草鱼进行了回交。以草鱼为母本,杂种一代为父本的回交子代全部为... 进行了兴国红鲤♀×草鱼♂的杂交,杂种一代染色体数为142—156,众数值为146—152,系染色体自动加倍的异源四倍体。其外形和习性接近母本,两性均能成熟,雌、雄鱼分别与草鱼进行了回交。以草鱼为母本,杂种一代为父本的回交子代全部为草鱼形,草食性。以杂种一代为母本,草鱼为父本的回交子代一部分象草鱼,一部分象鲤,但草鱼形子代成活率较低,两个回交组合的子代均为三倍体,染色体数98—100,众数值98。1983年获得的杂种一代♀×草鱼♂的鲤鱼形回交杂种,已于1986年性成熟,雌、雄鱼分别与草鱼再次回交,获得了二次回交杂种。测定了红鲤、草鱼、杂种一代及其与草鱼回交子代的乳酸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它们各有不同的电泳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交 草鱼 杂种一代 母本 三倍体 父本 杂交 子代 乳酸脱氢酶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丁军 谢岳峰 +1 位作者 蒋一珪 单仕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2-26,共5页
采用 DNA 杂交的方法,对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进行了外源 DNA 的检测分析,发现两个雌核发育系的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的 DNA 与红鲤 DNA 片段间的分子杂交均有阳性斑点出现,这表明,在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产生过程中,父本(红鲤)的... 采用 DNA 杂交的方法,对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进行了外源 DNA 的检测分析,发现两个雌核发育系的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的 DNA 与红鲤 DNA 片段间的分子杂交均有阳性斑点出现,这表明,在异育银鲫及其人工杂合种产生过程中,父本(红鲤)的 DNA 片段的确可以随机地掺入到母本细胞的 DNA 中,从而产生了异精效应,使其子代生长加快,并出现父本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杂合种 异育银鲫 遗传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的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18
3
作者 闫学春 梁利群 +1 位作者 孙效文 曹顶臣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97-800,共4页
采用雌性二倍体鲤鲫杂交分别与雄性鲤鱼和雄性鲫鱼回交,获得了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回交鲤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31~38;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 cm;体长为头长的(3.25&#... 采用雌性二倍体鲤鲫杂交分别与雄性鲤鱼和雄性鲫鱼回交,获得了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回交鲤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31~38;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 cm;体长为头长的(3.25±0.15)倍,为尾柄长(6.14±0.89)倍;头长为眼径的(4.76±0.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6±0.16)倍。回交鲫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27~36;下咽齿1行,4/4;口须1对;肠长24~62cm;体长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结果表明,鲤鲫杂交与鲤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与鲫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鲫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鲫杂交 回交 子代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鲫杂交子代的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鲍迪 梁爱军 +3 位作者 董莹 王淞 金万昆 董仕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3-287,共5页
利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白鲫(♀)×墨龙鲤(♂)4组鲤鱼、鲫鱼杂交子代背侧肌肉组织的天冬氨酸转氨酶、α-甘油醛磷酸... 利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白鲫(♀)×墨龙鲤(♂)4组鲤鱼、鲫鱼杂交子代背侧肌肉组织的天冬氨酸转氨酶、α-甘油醛磷酸脱氢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及肌浆蛋白进行电泳分析,并测量了红细胞长径。红细胞测量结果表明,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杂交子代为三倍体,白鲫(♀)×墨龙鲤(♂)杂交子代为二倍体。4组杂交子代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同工酶的基因组成结果显示,父本乌龙鲫四倍体和父本乌龙鲫二倍体均产生二倍体配子,且二倍体配子中1套为鲤鱼染色体组,1套为鲫鱼染色体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鲫鱼 杂交子代 乌龙鲫 同工酶 红细胞长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及倍性 被引量:5
5
作者 闫学春 梁利群 +1 位作者 孙效文 曹顶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80,共3页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制备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鲤鲫杂交♀×鲤鱼♂)的染色体,结果表明:鲤鲫杂交回交子代染色体组由150条染色体组成,按着丝粒位置染色体组型可分为4组,每个染色体小组均由3条同源染色体组成。鲤鲫杂交回交子...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制备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鲤鲫杂交♀×鲤鱼♂)的染色体,结果表明:鲤鲫杂交回交子代染色体组由150条染色体组成,按着丝粒位置染色体组型可分为4组,每个染色体小组均由3条同源染色体组成。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的染色体数目为3n=150+条,染色体臂数NF=234,核型公式为:3n=60m+24sm+36st+30t。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DNA相对含量是二倍体鲤鲫杂交肾细胞DNA相对含量的1.54倍,与细胞染色体试验结果一致,说明该鱼是以三倍体细胞为主的回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鲫杂交 回交子代 染色体数 DNA相对含量 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倍体鲫鱼早期胚胎发育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易念 张纯 +2 位作者 王云 刘少军 刘筠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1,104,共6页
以异源四倍体鲫鲤为父本,二倍体金鱼为母本通过倍间杂交形成三倍体鲫鱼.对三倍体鲫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三倍体鲫鱼成熟卵子呈黄色,圆形,有粘性,卵径为1.3—1.4mm.水温为(20±1)℃情况下,卵子受精后1h,卵裂... 以异源四倍体鲫鲤为父本,二倍体金鱼为母本通过倍间杂交形成三倍体鲫鱼.对三倍体鲫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三倍体鲫鱼成熟卵子呈黄色,圆形,有粘性,卵径为1.3—1.4mm.水温为(20±1)℃情况下,卵子受精后1h,卵裂开始.受精后在-3h时间段内进行卵裂.受精后3.50h逐渐进入早、中、晚囊胚期,受精后10h进入原肠期,受精后15.50h进入神经胚期,19.0h后器官开始形成.受精后63—75h,仔鱼孵化出膜.另外,对三倍体鲫鱼受精卵进行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三倍体囊胚期细胞分裂旺盛,原肠期细胞表现出正常的细胞分裂、细胞变形和迁移行为.结合三倍体鲫鱼胚胎外观发育观察,说明三倍体鱼具有正常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为三倍体鱼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胚胎发育的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鲫鱼 胚胎发育 异源四倍体鲫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三倍体鲫鱼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向兵 刘少军 +7 位作者 张纯 孙远东 段巍 申佳珉 罗凯坤 陶敏 曾琛 刘筠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5-88,共4页
运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新型三倍体鲫鱼及其父本异源四倍体鲫鲤和母本金鱼肌肉中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型三倍体鲫鱼肌肉中[干样(mg/g)]氨基酸总含量为102.35,人体必需氨基酸(EAA)(Thr,Val,Met,Ile,Leu,Phe,Lys,... 运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新型三倍体鲫鱼及其父本异源四倍体鲫鲤和母本金鱼肌肉中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型三倍体鲫鱼肌肉中[干样(mg/g)]氨基酸总含量为102.35,人体必需氨基酸(EAA)(Thr,Val,Met,Ile,Leu,Phe,Lys,Trp)含量为45.20,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4.16%;两种人体半必需氨基酸(HEAA)(His,Arg)含量为11.68,占氨基酸总含量的11.41%;4种呈鲜、甜味氨基酸(Asp,Glu,Gly,Ala)的含量为31.56,占氨基酸总含量的30.84%.通过对比新型三倍体鲫鱼与其父本四倍体鲫鲤、母本金鱼及其他种类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发现4种呈味氨基酸含量远远高于其父母本中相应4种氨基酸含量,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也远远高于湘云鲫(鲤)等其他同类品种鱼类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三倍体鲫鱼 四倍体鲫鲤 金鱼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淇河鲫鱼与普通鲫鱼消化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高春生 肖传斌 +2 位作者 王艳玲 李建华 刘忠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72-74,共3页
对淇河鲫鱼与普通鲫鱼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鲫鱼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的(P<0.05),而且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顺序是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和肠道各部分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 对淇河鲫鱼与普通鲫鱼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鲫鱼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的(P<0.05),而且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顺序是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和肠道各部分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的(P<0.05),但是淇河鲫鱼前肠中的淀粉酶活性与中肠的没有显著差异,而后肠淀粉酶活性达到最高(P<0.01);淇河鲫鱼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比普通鲫鱼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淇河鲫鱼 鲫鱼 蛋白酶 脂肪酶 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方鲫肌间骨骨化过程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王静 张俏 +5 位作者 赵琼 赵飞跃 韩慧 林雅楠 罗凯坤 刘少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43,共5页
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和形态学解剖方法,对合方鲫仔稚鱼肌间骨出现时期、形态发育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合方鲫肌间骨是在主体骨骼完全形成后开始出现,随着生长肌间骨形态逐渐复杂化;肌间骨从尾部往躯体前端逐渐... 利用整体骨骼染色和形态学解剖方法,对合方鲫仔稚鱼肌间骨出现时期、形态发育以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合方鲫肌间骨是在主体骨骼完全形成后开始出现,随着生长肌间骨形态逐渐复杂化;肌间骨从尾部往躯体前端逐渐出现,形态由简单到复杂,尾部末端骨化明显;肌间骨数量和形态在体轴中呈现梯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方鲫 肌间骨 形态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鲫杂交(♀)×鲫(♂)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闫学春 孙效文 +1 位作者 梁利群 曹顶臣 《水产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6-10,共5页
利用雌性鲤鲫杂交与雄性鲫鱼回交,制备了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其主要性状为: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5~18;臀鳍条Ⅲ,4~6;侧线鳞27~36;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同为5~6;鳃耙28~33;体... 利用雌性鲤鲫杂交与雄性鲫鱼回交,制备了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其主要性状为: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5~18;臀鳍条Ⅲ,4~6;侧线鳞27~36;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同为5~6;鳃耙28~33;体长为体高的(2.35±0.11)倍,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为眼间距的(1.74±0.07)倍;为尾柄高的(1.96±0.1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体高为头高的(1.59±0.09)倍。结果表明,该回交子代鱼在可数和可量性状上都有个别性状产生变易,但大多数性状相对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鲫杂交 回交 子代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核发育鲫鲤早期胚胎发育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云 刘少军 +3 位作者 易念 孙远东 张纯 王静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8-61,共4页
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第二代(G2)产生的卵子经紫外线灭活的散鳞镜鲤精子的诱导,无需染色体加倍处理,可以发育成为雌核发育鲫鲤第三代(G3).描述了G3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雌核发育鲫鲤的卵为粘性卵,色素含量高,在(19±1)℃水温下,受精后7... 雌核发育二倍体鲫鲤第二代(G2)产生的卵子经紫外线灭活的散鳞镜鲤精子的诱导,无需染色体加倍处理,可以发育成为雌核发育鲫鲤第三代(G3).描述了G3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雌核发育鲫鲤的卵为粘性卵,色素含量高,在(19±1)℃水温下,受精后70 min第一次卵裂,原肠晚期统计受精率为37.36%,约89 h后,受精卵开始脱膜,约106.5 h后,胚体完全脱膜,最终统计孵化率为26.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核发育 胚胎发育 鲫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倍性鱼cdc2基因cDNA部分序列的克隆及其在卵巢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琛 陶敏 +1 位作者 刘少军 刘季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76,共4页
利用3-’RACE的方法分别从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二倍体红鲫的卵巢中克隆了cdc2基因cDNA的部分序列.选取这3种鱼cdc2 cDNA中一段长为157 bp的保守片段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eal-time PCR检测cdc2 mRNA在这3种不同倍性鱼卵巢中的... 利用3-’RACE的方法分别从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二倍体红鲫的卵巢中克隆了cdc2基因cDNA的部分序列.选取这3种鱼cdc2 cDNA中一段长为157 bp的保守片段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eal-time PCR检测cdc2 mRNA在这3种不同倍性鱼卵巢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dc2转录量随着倍性的递增而相应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源四倍体鲫鲤 三倍体湘云鲫 红鲫 CDC2 Real-time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稻+优质鱼综合种养模式的优质稻品种筛选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经成 戴高兴 +7 位作者 曾华忠 覃钦博 肖俊 王剑 陈韦韦 罗永巨 邓国富 刘少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4-901,共8页
【目的】探索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稻田效益及加快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优质杂交稻万太优美占、万太优3158、香118优516、香118优263及优质常规稻桂育9号和桂野丰为稻渔综合种养的水稻品... 【目的】探索稻鱼综合种养新模式,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稻田效益及加快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优质杂交稻万太优美占、万太优3158、香118优516、香118优263及优质常规稻桂育9号和桂野丰为稻渔综合种养的水稻品种,合方鲫为稻鱼综合种养的优质鱼类,在桂南(合浦)、桂中(象州)和桂北(桂林)稻作区开展适宜稻鱼综合种养的水稻品种筛选试验,并以筛选出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广西桂平、灵川和合浦开展优质稻+优质鱼综合种养试验与示范,分析优质稻+优质鱼种养技术体系的经济效益。【结果】3个稻作区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点水稻平均产量表现为万太优美占(8444.1 kg/ha)>香118优263(8414.0 kg/ha)>香118优516(8304.3 kg/ha)>万太优3158(8134.5 kg/ha)>桂育9号(7105.3 kg/ha)>桂野丰(6936.0 kg/ha)。3个优质稻+优质鱼综合种养模式示范点示范区内的水稻平均产量为8045.6 kg/ha,合方鲫平均产量为1493.1 kg/ha,综合产值91904.5元/ha,扣除生产成本投入35625.0元/ha,纯收入达56279.5元/ha,比单一水稻种植模式增收48276.8元/ha。【结论】杂交稻万太优美占是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质水稻品种,合方鲫为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质鱼类。优质稻+优质鱼综合种养模式可实现一田两用、粮鱼双收、钱粮双增,稳粮增收效果明显,值得扩大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杂交稻 优质鱼 稻鱼综合种养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别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倍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阎学春 孙效文 +2 位作者 梁利群 曹顶臣 沈俊宝 《水产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24-29,共6页
本文报道三倍体回交杂种的流式细胞仪测试方法和结果。取正常二倍体鲤鲫杂交鱼的体细胞液进样所得直方图为标准 ,通过对 36尾鲤鲫杂交回交种和其雌核发育子代的细胞核DNA相对含量的测定 ,观察到杂种F1 雌性回交子代中产生的三倍体和非... 本文报道三倍体回交杂种的流式细胞仪测试方法和结果。取正常二倍体鲤鲫杂交鱼的体细胞液进样所得直方图为标准 ,通过对 36尾鲤鲫杂交回交种和其雌核发育子代的细胞核DNA相对含量的测定 ,观察到杂种F1 雌性回交子代中产生的三倍体和非整倍三倍体 (2~ 3倍体之间 )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仪 鲤鲫杂交 回交子代 倍性检测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里湖鲫和人工选育红鲫杂交子代对NaHCO3碱度的耐受力 被引量:3
15
作者 常玉梅 孙博 +1 位作者 张立民 梁利群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共7页
为了预测达里湖鲫Carassius auratus(母本)和人工选育红鲫C. auratus(父本)杂交子代(F1)鱼体大小和潜在免疫力与耐碱能力的相关性,本研究首先测定180尾杂交F1的体质量及4种血清潜在免疫力指标(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 为了预测达里湖鲫Carassius auratus(母本)和人工选育红鲫C. auratus(父本)杂交子代(F1)鱼体大小和潜在免疫力与耐碱能力的相关性,本研究首先测定180尾杂交F1的体质量及4种血清潜在免疫力指标(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和过氧化氢酶CAT),待40d恢复体能后开展耐碱能力的测定;以20mmol/(L·d)为梯度,将Na HCO3等量地添加到6个规格统一(96.5cm×52.5cm×45.5cm)的水族箱内,第7d增加10 mmol/L至130 mmol/L(pH9.2~9.3),维持该碱度,以96 h累计死亡率超过50%为基准,后续成活个体视为耐碱个体,以濒死个体和成活个体血氨(Ammonia-N)和尿素氮(Urea-N)含量作为耐高碱性状的评价指标;采用SAS 9.4软件对131尾有效个体的体质量、潜在免疫力和耐高碱性状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变量分析、主成分以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为更好地评价杂交子代的综合生产性能和良种申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BW与MDA(r=0.195)和TSOD(r=0.245),MDA与TSOD(r=0.237)、Ammonia-N(r=0.311)和Urea-N(r=0.199),以及Ammonia-N和Urea-N(r=0.668)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AKP与Ammonia-N(r=-0.262)和Urea-N(r=-0.173),TSOD和CAT(r=-0.355)则呈显著负相关(P<0.05);(2)耐碱存活个体的AK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死亡个体,而MDA、TSOD、Ammonia-N和Urea-N的平均含量显著低于死亡个体(P<0.05);(3)AKP、MDA、Ammonia-N和Urea-N以及MDA×Urea-N和Ammonia-N×Urea-N等多个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F1的耐高碱特性(P<0.05)。综上所述,鲫杂交子代的生长与耐高碱特性无显著关联,而血清潜在免疫力指标及氨氮含量与鲫的耐高碱能力显著相关,其中MDA、Ammonia-N和Urea-N为负调控,AKP为正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湖鲫 红鲫 杂交子代 生长 潜在免疫力 耐高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的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学春 孙效文 +1 位作者 梁利群 曹顶臣 《水产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通过解剖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二倍体鲤和鲫鱼各30尾,观察并测定了其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其主要性状为: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 5~1 9;臀鳍条Ⅲ,5~6;侧线鳞31~38;侧线上鳞5~6;侧线下鳞5~7;鳃耙2 8~33;下咽... 通过解剖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二倍体鲤和鲫鱼各30尾,观察并测定了其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其主要性状为: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 5~1 9;臀鳍条Ⅲ,5~6;侧线鳞31~38;侧线上鳞5~6;侧线下鳞5~7;鳃耙2 8~33;下咽齿2行,1. 4~4 .1 ;口须2对;肠长44~46;体长为体高的2 . 0 6~2 .5 4倍,为头长的2 .83~3. 46倍,为尾柄长4. 86~8 .43倍,为背鳍基长2 . 1 8~2 .80倍;头长为吻长的2. 60~3 .71倍,为眼径的4. 2 0~5 .2 0倍,为尾柄高的1. 85~2 .0 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 . 97~1 .36倍;体高为头高的1. 5 6~1 . 84倍。结果表明,转基因鲤鲫杂交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 鲤鱼 鲫鱼 杂交回交子代鱼 形态特征 内部器官结构 遗传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鲫不动杆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陆文浩 陈辉 +3 位作者 邹勇 杨鸢劼 王习达 黄春贵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6-161,共6页
从患病的异育银鲫体内分离到5株可疑菌株,经API 20NE细菌生化鉴定,YCS07-04株鉴定率为99.5%,T值符合率0.9,菌株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采用3种不同浓度进行感染试验,5.0×106cfu/ml浓度组注射感染14 d死亡率达100%,浸泡感染14 d死亡3... 从患病的异育银鲫体内分离到5株可疑菌株,经API 20NE细菌生化鉴定,YCS07-04株鉴定率为99.5%,T值符合率0.9,菌株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采用3种不同浓度进行感染试验,5.0×106cfu/ml浓度组注射感染14 d死亡率达100%,浸泡感染14 d死亡3尾;对照组未出现病症和死亡。菌株在营养琼脂菌落生长良好,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混浊,有菌膜及沉淀生长;血琼脂平皿菌落呈灰白色,直径2~3 mm,不溶血;麦康凯琼脂菌落半透明圆形;在SS琼脂培养基中不生长。经负染电镜观察,菌株末端圆形短杆状,偶尔可见不规则丝状体,大小为(1.0~1.5)μm×(1.5~2.5)μm,无芽孢、荚膜和鞭毛,表面凹凸不平,静止期呈球形。药敏试验表明,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左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洛美沙星高度敏感;对四环素中度敏感;对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和氨曲南等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鲍曼不动杆菌 病原鉴定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鲤、鲫、草鱼对苹果渣离体消化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继术 吉红 姜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46-348,共3页
采用消化道粗酶提取和体外孵育消化的方法,测定了鲤、鲫、草鱼对苹果渣的离体消化率,并以麸皮、棉籽粕为对照,评价3种鱼类对苹果渣的消化利用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鲤、鲫、草鱼对苹果渣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消化率均低于棉籽粕,与麸皮... 采用消化道粗酶提取和体外孵育消化的方法,测定了鲤、鲫、草鱼对苹果渣的离体消化率,并以麸皮、棉籽粕为对照,评价3种鱼类对苹果渣的消化利用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鲤、鲫、草鱼对苹果渣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消化率均低于棉籽粕,与麸皮相比,除粗脂肪消化率略低外,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差异不明显,尤其是草鱼对苹果渣可以较好地消化,苹果渣有可能作为能量饲料部分替代麸皮,成为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的饲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鲫鱼 草鱼 苹果渣 离体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RNase保护法定量检测鲤鱼组织IGF-ImRNA的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华益民 林浩然 钟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1-124,共4页
建立了定量分析mRNA表达的RNase保护法,并用于鲤鱼IGF-I的研究.结果表明鲤鱼IGF-ImRNA在肝组织的丰度为每微克DNA含50.45×10-17mol,在其他组织有少量IGF-ImRNA表达.
关键词 RNase保护法 IGF-ImRNA 鲤鱼 MRNA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砜霉素在鲤鲫鱼体内组织蓄积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荻 杨洪波 卢彤岩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0-1035,共6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砜霉素在鲤鱼和鲫鱼体内不同组织中的蓄积规律。按照30 mg/kg的给药量对鲤鱼和鲫鱼连续口灌给药3 d,停药24 h后采样。外标法定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鲤鲫鱼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蓄积量。结果显... 本研究旨在分析甲砜霉素在鲤鱼和鲫鱼体内不同组织中的蓄积规律。按照30 mg/kg的给药量对鲤鱼和鲫鱼连续口灌给药3 d,停药24 h后采样。外标法定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鲤鲫鱼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蓄积量。结果显示:甲砜霉素在0.1~200 n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7,回收率82.37%~107.92%。甲砜霉素在鲤鲫鱼各种组织中呈现相同的蓄积趋势,其中以血浆和肾脏中最高,鳃及脾脏中最低,鳔、肝、肠、胆汁、性腺、肌肉和皮中均有药物蓄积,且在鲫鱼卵巢药物蓄积量略大于精巢。甲砜霉素应用于鲤鲫鱼病害防治时应注意其对肾脏及性腺的影响,避免造成机体或生理机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砜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蓄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