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盐碱度对“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肝脏代谢的影响
1
作者 陈明康 马波 +4 位作者 刘霞飞 杨合霖 丰超杰 王念民 张颖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4期1-8,17,共9页
为探究盐碱胁迫对鲟肝脏的影响,运用LC-MS代谢组学研究经过7 d碳酸盐碱度胁迫后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肝脏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差异代谢物以及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显示:两个对比组共筛选得到差异显... 为探究盐碱胁迫对鲟肝脏的影响,运用LC-MS代谢组学研究经过7 d碳酸盐碱度胁迫后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肝脏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差异代谢物以及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显示:两个对比组共筛选得到差异显著的代谢物325种,其中135种显著上调,190种显著下调,主要包括L-组氨酸、氧化谷胱甘肽、苯丙氨酸、L-色氨酸、L-缬氨酸、L-苏氨酸、L-异亮氨酸、3-磷酸甘油、1-磷酸半乳糖等;共涉及53条代谢通路,主要有氨基酸生物合成、氨酰-t RNA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2-氧代羧酸代谢、甘油酯代谢及糖酵解/糖异生等。推测碳酸盐碱度主要通过影响“鲟龙1号”肝脏氨基酸生物合成、脂质代谢和糖代谢来降低机体中NH3含量,从而避免在高盐碱环境中由于氨排泄受阻导致的氨中毒。本研究可为提高杂交鲟对高盐碱环境的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杂交鲟的养殖和盐碱水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鲟龙1号” 碳酸盐碱度 代谢组学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藻多糖对杂交鲟幼鱼(Acipenser baerii Brandt♀×A.schrenckii Brandt♂)生长性能、鱼体营养成分、血清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邢薇 徐冠玲 +4 位作者 李铁梁 马志宏 姜娜 郁欢欢 罗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5-536,共12页
【目的】旨在研究金藻多糖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鱼体营养成分、血清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270尾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JZ-0,对照组)、0.3%(JZ-1)和... 【目的】旨在研究金藻多糖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鱼体营养成分、血清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270尾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JZ-0,对照组)、0.3%(JZ-1)和0.6%(JZ-2)金藻多糖的饲料组。试验期为84 d。【结果】JZ-1和JZ-2组的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JZ-0组(P<0.05);JZ-2组的肥满度(CF)和饲料效率(FE)都显著性高于JZ-0(P<0.05);成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JZ-1和JZ-2组的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JZ-0组的(P<0.05)。与JZ-0组相比,JZ-1组和JZ-2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溶菌酶(LZM)活性显著升高(P<0.05);JZ-2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MiseqPE300测序结果显示,添加金藻多糖的各试验组肠道菌群的Chaol、Observed species、PD whole tree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JZ-0组,NMDS结果显示JZ-1和JZ-2与JZ-0在肠道微生物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试验组肠道菌群中梭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比例降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例增加;狭义梭菌属、分节丝状菌属丰度增加。【结论】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饲料中添加0.3%的金藻多糖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金藻多糖 生长性能 血清指标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胁迫下“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鳃组织结构变化及转录表达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合霖 张颖 +2 位作者 王念民 徐伟 吕伟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46,共7页
为探究碱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响应机制,本研究设置了淡水组(3.13~3.20 mmol/L)与胁迫组(14.4~16.67 mmol/L),采集鳃进行了组织病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表... 为探究碱胁迫下杂交鲟“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的响应机制,本研究设置了淡水组(3.13~3.20 mmol/L)与胁迫组(14.4~16.67 mmol/L),采集鳃进行了组织病理分析,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转录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高碱胁迫下“鲟龙1号”鳃组织出现明显损伤,鳃小片末端发生肿胀、卷曲和融合,鳃上细胞出现增生和膨大。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422条Unigene,富集到GO数据库的差异表达基因为371个,其中87个基因表达上调,284个基因表达下调,富集到KEGG的代谢通路主要为矿物吸收、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和胃酸分泌等通路,其中近曲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为主效应途径,该途径的Nhe3、Atp1a、Atp1b和Gdha基因显著表达下调。综上所述,碱度为14.4~16.67 mmol/L的条件下,“鲟龙1号”幼鱼已发生鳃组织损伤,且矿物质重吸收、钾/钠离子转运与排氨等功能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胁迫 “鲟龙1号”(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组织病理 转录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饵料对西伯利亚杂交鲟仔鱼生长、消化系统结构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刘丹 唐征县 +6 位作者 薛洋 翟旭亮 何语奇 李军 王相煊 何钊林 朱成科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0,共8页
为探究不同饵料对西杂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i♂)仔鱼生长、消化系统结构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选取孵出7 d,平均全长(17.15±0.80)mm,平均体质量为(0.04±0.01)g,刚开口的西杂鲟仔鱼720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 为探究不同饵料对西杂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i♂)仔鱼生长、消化系统结构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选取孵出7 d,平均全长(17.15±0.80)mm,平均体质量为(0.04±0.01)g,刚开口的西杂鲟仔鱼720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从第7 d开始分别投喂水蚯蚓、饲料、饲料+水蚯蚓等不同开口饵料28 d,在7、14、21、28、35 d时分别统计西杂鲟仔鱼生长指标及存活率,35 d时观察西杂鲟仔鱼消化系统结构以及测定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35 d时,西杂鲟仔鱼全长和体质量均为水蚯蚓组>饲料+水蚯蚓组>饲料组;水蚯蚓组存活率最高,达到(84.04±2.78)%,显著高于饲料组;水蚯蚓组的肝脏细胞长径、短径以及肠道管腔直径、黏膜皱襞高度、黏膜下层和环肌层厚度均显著大于饲料组。第35 d时水蚯蚓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饲料组,与饲料+水蚯蚓组差异不显著;水蚯蚓组的脂肪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两组;饲料组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两组。结果表明,水蚯蚓作为西杂鲟仔鱼的开口饵料更具有生长优势,建议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以水蚯蚓作为西杂鲟仔鱼的开口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杂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i♂) 开口饵料 生长 消化系统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人工繁育与苗种培育试验
5
作者 孙伟彬 王晓宁 +3 位作者 郭少华 李岁艳 孙彩娟 栗建军 《河北渔业》 2025年第5期48-51,共4页
为探索适应本地的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人工繁育与苗种培育技术,解决困扰本地的杂交鲟苗种需求,在邯郸市涉县开展了杂交鲟人工繁育与苗种培育试验,研究了杂交鲟繁育到苗种培育全过程的主要技术要点,包括杂交鲟人工繁育的准备... 为探索适应本地的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人工繁育与苗种培育技术,解决困扰本地的杂交鲟苗种需求,在邯郸市涉县开展了杂交鲟人工繁育与苗种培育试验,研究了杂交鲟繁育到苗种培育全过程的主要技术要点,包括杂交鲟人工繁育的准备、流程、人工授精及孵化、苗种的培育、投喂方式、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经过130 d的苗种培育,获得杂交鲟发眼卵74万粒,孵化水花40万尾,培育苗种11.83万尾(平均体长13.36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 人工繁育 苗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鲟“京龙1号”养殖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强 方会卿 +2 位作者 谭建龙 朱静 孟秋冬 《河北渔业》 2024年第8期29-31,共3页
为对比鲟鱼新品种杂交鲟“京龙1号”和普通西杂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杂交)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从苗种培育到养殖阶段的养殖对比试验。试验于2023年2月26日放苗,11月23日测产,通过比较两个品种养殖平均体质量、单位产量和成活率,... 为对比鲟鱼新品种杂交鲟“京龙1号”和普通西杂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杂交)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从苗种培育到养殖阶段的养殖对比试验。试验于2023年2月26日放苗,11月23日测产,通过比较两个品种养殖平均体质量、单位产量和成活率,得出新品种杂交鲟“京龙1号”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龙1号 西杂鲟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政 刘翠 +5 位作者 刘昊昆 朱晓鸣 韩冬 杨云霞 金俊琰 解绶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硒源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硒源为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水平为0、0.4和1.2 mg/kg,制作对照饲...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硒源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硒源为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水平为0、0.4和1.2 mg/kg,制作对照饲料(C)、亚硒酸钠添加饲料(S1和S2)、酵母硒添加饲料(Y1和Y2)和富硒螺旋藻添加饲料(P1和P2)。使用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7.82±0.12)g的杂交鲟幼鱼,养殖62d。结果表明,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全鱼和肝脏硒含量(P<0.05),但对肌肉和脊椎骨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酵母硒和富硒藻螺旋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全鱼、肝脏、肌肉及脊椎骨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添加组的血浆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高水平硒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水平硒添加组(P<0.05)。亚硒酸钠组肌肉硒含量与全鱼硒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肝脏硒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血浆GSH-Px活性与肌肉、脊椎骨和肝脏硒含量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高水平硒添加可以提高全鱼及肝脏硒含量,不同类型硒在鱼体的蓄积模式不一致,高水平的有机硒(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比无机硒(亚硒酸钠)更易在肌肉和脊椎骨中蓄积;高水平硒添加可显著提高杂交鲟抗氧化能力,不同硒源对杂交鲟的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抗氧化能力 硒蓄积 杂交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热应激对西伯利亚鲟HSP70 mRNA表达、血清皮质醇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33
8
作者 田照辉 徐绍刚 +2 位作者 王巍 胡红霞 马国庆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4-350,共7页
为研究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对急性热应激的抗逆机理,将体质量为(155.47±19.50)g的鱼从17.5℃迅速转至27.5℃水中,在1h和3h取样测定HSP70 mRNA表达变化、血清皮质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急性热应激时鳃、脾和脑的... 为研究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对急性热应激的抗逆机理,将体质量为(155.47±19.50)g的鱼从17.5℃迅速转至27.5℃水中,在1h和3h取样测定HSP70 mRNA表达变化、血清皮质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显示:急性热应激时鳃、脾和脑的HSP70 mRNA表达量升高,具有组织特异性,热应激1h时鳃的表达量升高最快(P<0.05),3h时保持1h时的表达水平;脾和脑热应激1h时表达量变化不显著,在1h至3h时升高较快,并且脑组织的表达量升高最快(P<0.05)。热应激1h时血清皮质醇(Cortisol)含量迅速升高(P<0.05),之后快速回落。脾脏巨噬细胞呼吸暴发在热应激1h时显著升高(P<0.05),3h时降低。血清补体C3在1h时略有升高,3h时显著性降低(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LZM activity)先升高后降低差异不显著。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随热应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3h时显著降低(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随热应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1h的短暂急性应激增强了西伯利亚鲟的非特异性免疫,3h的应激使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在热应激过程中,HSP70表达升高,其中鳃组织最快,起到应激保护作用,提高了机体热耐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急性热应激 HSP70 MRNA表达 皮质醇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杂交后代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及抗病性能比较 被引量:15
9
作者 齐茜 刘浩浩 +4 位作者 李忠华 买丽坎.依不拉英 白喜军 王文峰 刘晓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6-383,共8页
针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西伯利亚鲟(A.baeri)及其杂交种施杂(史氏鲟♀×西伯利亚鲟♂)、西杂(西伯利亚鲟♀×史氏鲟♂)等4种鲟鱼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份及抗病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施氏鲟的绝对... 针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西伯利亚鲟(A.baeri)及其杂交种施杂(史氏鲟♀×西伯利亚鲟♂)、西杂(西伯利亚鲟♀×史氏鲟♂)等4种鲟鱼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份及抗病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施氏鲟的绝对怀卵量为8~28万粒,西伯利亚鲟的绝对怀卵量为5~16万粒,4种鲟鱼的平均受精率为70%~90%,孵化率为60%~80%,其中施氏鲟平均受精率、孵化率最高;西杂的平均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施杂。4种鲟鱼之间的平均开口率为85%~95%,其中西杂开口率最高,其次是施杂。4种鲟鱼之间的主要肌肉营养成份差异不明显(P>0.05)。2月龄时,西杂的成活率最高,4种鲟鱼生长速度基本一致,至12月龄时,2种杂交种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高于纯种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2~12月龄,4种鲟鱼的a值约等于3,均属于等速生长,4种鲟鱼的肥满度为0.33~0.44。施杂、西杂在5个免疫组织的ACP、AKP、SOD活性高于2个纯种,而NO、MDA活性低于2个纯种。研究认为: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的杂交后代是比较好的优势杂交组合,尤其是西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西伯利亚鲟 杂交 繁殖性能 生长性能 抗病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流对杂交鲟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李丹 林小涛 +2 位作者 李想 宋波澜 陈国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51,共6页
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杂交鲟(Huso duricus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Brandt♀)幼鱼在0 m/s、0.1 m/s、0.3 m/s、0.5 m/s 4种流速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随着流速的增加趋流率增... 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杂交鲟(Huso duricus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Brandt♀)幼鱼在0 m/s、0.1 m/s、0.3 m/s、0.5 m/s 4种流速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随着流速的增加趋流率增大,且在90min内趋流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实过过程中0.3 m/s和0.5 m/s两组摆尾频率都高于0.1 m/s和静水组,但在各个时段内,摆尾频率与趋流率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杂交鲟幼鱼的游泳状态明显受到所处流速的影响:0.1 m/s流速下以逆流前进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6.3%;0.3 m/s流速下以逆流静止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8.1%;0.5 m/s流速下以逆流后退为主,约占时间比例80.7%。在逆流前进和逆流静止两种游泳状态下,杂交鲟幼鱼的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呈线性相关。但在逆流后退和顺流而下两种状态下,两者之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且此两种状态下其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随流速增加的变化趋势也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Husoduricus 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 流速 趋流率 摆尾频率 游泳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脂肪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生长、饲料消化率、抗氧化水平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邢薇 郁欢欢 +5 位作者 于凤祥 刘洋 李铁梁 马志宏 姜娜 罗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0-258,共9页
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西伯利亚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 ♀×A.schrenckii Brandt ♂)幼鱼生长、饲料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4种脂肪水平分别为5%(D05)、10%(D10)、15... 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西伯利亚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 ♀×A.schrenckii Brandt ♂)幼鱼生长、饲料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4种脂肪水平分别为5%(D05)、10%(D10)、15%(D15)和20%(D20)的等氮饲料。选用初始体重为(152.83±0.67)g的杂交鲟,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杂交鲟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D15组杂交鲟幼鱼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D05、D10和D20组(P<0.05),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D05和D10组(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杂交鲟幼鱼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及肌肉、肝脏中的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干物质(ADCd)、蛋白质(ADCp)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D10、D15和D20组脂肪表观消化率(ADCf)显著高于D05组(P<0.05)。D15组能量表观消化率在各组中最高,显著高于D05和D10组(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均显著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此外,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也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呈递增趋势(P<0.05)。肌肉中的各脂肪酸含量与饲料中脂肪酸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2)>0.90,P<0.05)。综合各指标因素判断,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15%,P/E为23.54 mg/k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脂肪需求 生长性能 表观消化率 抗氧化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苯尼考在鲟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潘红艳 郭娇娇 +2 位作者 杨虎 宫智勇 李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73-377,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属于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且分布广泛,代谢迅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血液、肌肉、肝脏中的达峰质量浓度和达峰时间分别为6.43、5.81、6.062μg/ml和9.84、8.88、0.51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4.29、4.61、0.27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45、21.69、11.04 h;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169.02、227.41、50.56 mg/(L.h);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0.81、1.07、0.80 L/kg;清除率分别为0.059、0.051、0.2 L/kg。方法回收率≥90%,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药物代谢动力学 杂交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金平 阮瑞 +3 位作者 陈细华 褚志鹏 李艳 杨文杰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5-462,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健康的初始体质量为(50.47±0.90)g的杂交鲟幼鱼1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健康的初始体质量为(50.47±0.90)g的杂交鲟幼鱼1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各组分别投喂维生素C添加水平为0、200、800和4800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4 d。结果表明:1)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肌肉凝聚性和弹性无显著影响(P>0.05)。200、800、4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硬度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回复性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黏性显著高于0、20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4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咀嚼性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3)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肌肉粗蛋白质、水分、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4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0、200 mg/kg维生素C组(P<0.05),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0 mg/kg维生素C组(P<0.05),4800 mg/kg维生素C组的肌肉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0、200、800 mg/kg维生素C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800 mg/kg维生素C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改善杂交鲟幼鱼的肌肉品质,并增强鱼体的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维生素C 生长性能 肌肉质构 肌肉成分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鲟源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圆圆 杨移斌 +4 位作者 曹海鹏 方伟 林汉群 杨先乐 艾晓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78-1985,共8页
对患肠炎病杂交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杂交鲟肠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杂交鲟肝、肾、脾及肠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 对患肠炎病杂交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杂交鲟肠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杂交鲟肝、肾、脾及肠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XY4菌株是本次引发杂交鲟病害的致病菌,其对杂交鲟的LD_(50)为1.30×10~6cfu·g^(-1)。XY4菌株理化特性与恶臭假单胞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性为100%,综合判定XY4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XY4菌株对头孢拉定、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等9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养殖时可选用对恶臭假单胞菌敏感药物进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氟沙星对两种鲟体内SOD活力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荻 李绍戊 +1 位作者 马涛 卢彤岩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4-37,共4页
将诺氟沙星按照0、20、40、60、80和100 mg/kg浓度,对小体鲟及史氏鲟连续口服给药5 d,停药2 d后对其血浆及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进行测定,以期掌握不同诺氟沙星给药浓度下,两种鲟两种组织中SOD活力变化趋势,并探讨评价... 将诺氟沙星按照0、20、40、60、80和100 mg/kg浓度,对小体鲟及史氏鲟连续口服给药5 d,停药2 d后对其血浆及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进行测定,以期掌握不同诺氟沙星给药浓度下,两种鲟两种组织中SOD活力变化趋势,并探讨评价该药在鲟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最适剂量,以及对鱼类肝脏的损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鲟两种组织内均含有一定量的SOD酶,且在对照组及所有给药组肝脏中酶活力均高于血浆中。不同给药浓度下,两种鲟两种组织中SOD活力变化均呈现规律的先受诱导升高,而后被抑制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40 mg/kg给药浓度组达到最大值。血浆中SOD活力受给药浓度影响较小,起伏较平稳,在40 mg/kg给药浓度组史氏鲟血浆中SOD值高于小体鲟,而其他组别均为小体鲟较高。而肝脏中SOD活力变化较剧烈,且在对照组、诱导最高SOD活力的40 mg/kg给药浓度组和最高给药浓度组,小体鲟均高于史氏鲟,且小体鲟肝脏中SOD在40 mg/kg给药浓度组活力值极高,形成一个尖锐的峰值。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对两种鲟给药浓度为30~50 mg/kg时,既能使药效最好而又不会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史氏鲟 小体鲟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鲟糖异生途径关键酶基因全长 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宫官 薛敏 +4 位作者 王嘉 苏晓鸥 吴秀峰 郑银桦 韩芳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04-1518,共15页
本试验采用简并引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肝脏糖异生途径关键酶———C型和M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EPCK-C和PEPCK-M)、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和葡萄糖-6... 本试验采用简并引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肝脏糖异生途径关键酶———C型和M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PEPCK-C和PEPCK-M)、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cDNA全长序列。结果显示:西伯利亚鲟PEPCK-C基因(GenBank登录号JQ995143)cDNA全长2 598 bp,开放阅读框1 869 bp,编码622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69.62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77.3%~80.5%;PEPCK-M基因(GenBank登录号JQ995142)cDNA全长3 277 bp,开放阅读框1 935 bp,编码644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71.11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64.6%~78.3%;FBPase基因(GenBank登录号JF834908)cDNA全长1 372 bp,开放阅读框1 017 bp,编码338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36.60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73.4%~88.7%;G6Pase基因(GenBank登录号JF834907)cDNA全长2 625 bp,开放阅读框1 080 bp,编码359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为40.62 ku,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为67.2%~72.7%。西伯利亚鲟糖异生途径关键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将为进一步研究其糖异生调控机理,比较其与典型肉食性鱼类和哺乳动物的异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糖异生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 果糖-1 6-二磷酸酶 葡萄糖-6-磷酸酶 西伯利亚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油替代鱼油对杂交鲟生长、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罗琳 邢薇 +4 位作者 李铁梁 刘洋 马志宏 姜娜 李文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0-1019,共10页
为研究亚麻油替代不同水平的鱼油后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A.schrenckii Brandt♂)幼鱼[初均重(70.8±0.5)g]生长、脂肪酸组成、肝脏及肌肉脂肪沉积以及脂肪代谢的影响,在油脂添加量为8%的饲料中用亚麻油分别替代0... 为研究亚麻油替代不同水平的鱼油后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A.schrenckii Brandt♂)幼鱼[初均重(70.8±0.5)g]生长、脂肪酸组成、肝脏及肌肉脂肪沉积以及脂肪代谢的影响,在油脂添加量为8%的饲料中用亚麻油分别替代0(LO0)、25%(LO25)、50%(LO50)、75%(LO75)和100%(LO100)的鱼油,配制5种等氮(38.7%CP)等脂(10%CF)饲料。每组饲料随机设3个重复,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表明,亚麻油替代100%的鱼油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而且随着饲料中亚麻油含量的上升,饲料效率有所提高,100%鱼油替代组的饲料效率明显高于100%鱼油组的(P<0.05);但用亚麻油替代鱼油后,肌肉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以及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肌肉亚麻酸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饲料中相应脂肪酸组成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2>0.69;P<0.05)。对于杂交鲟的脂肪代谢而言,亚麻油的添加对血清中的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产生明显影响,但亚麻油对血清总胆固醇和酮体影响不显著。考虑到亚麻油完全替代鱼油后,肌肉中的EPA和DHA这两种长链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仅下降了不到30%,因此亚麻油应该是一种比较优质的鱼油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鱼油替代 亚麻油 生长性能 餐后脂肪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功能相关的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幼鱼侧视形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屈艺 庄平 +3 位作者 严娟 冯广朋 刘鉴毅 章龙珍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3,共6页
通过选取11个侧视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同时设置26个标记点进行相对扭曲分析(relative warp analysis,RWA),比较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在侧视形态上的差异... 通过选取11个侧视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同时设置26个标记点进行相对扭曲分析(relative warp analysis,RWA),比较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在侧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相对扭曲分析和传统多元分析在鲟鱼形态研究中的优劣。结合前期对它们的有氧游泳能力比较结果(西伯利亚鲟比中华鲟强25%),分析了鲟鱼形态的水动力功能。主成分分析比较表明,中华鲟头长、头高、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长、背鳍前缘长度均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而尾鳍上叶显著短于西伯利亚鲟(P<0.05)。相对扭曲分析计算样本的几何信息并可视化统计结果,表明中华鲟的吻厚、吻长、头高、头长、躯干后半段高、背鳍前缘长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柄长和尾鳍上下叶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P<0.001)。上述形态特征直接影响着两种鲟鱼的游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西伯利亚鲟(A baerii) 侧视形态 主成分分析 相对扭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氏鳇人工繁殖及其与史氏鲟杂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潘伟志 尹家胜 +1 位作者 赵春刚 叶国富 《水产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6,共4页
对达氏鳇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 ,认为卵巢重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大。成熟卵子呈黑色 ,卵外膜色泽光亮 ,而未成熟卵子为灰黑斑色 ,卵外膜色泽暗淡。其怀卵量明显小于史氏鲟 ,而卵粒重却大于史氏鲟。人工催情利用抗低温催情剂类固醇激素 17... 对达氏鳇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 ,认为卵巢重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大。成熟卵子呈黑色 ,卵外膜色泽光亮 ,而未成熟卵子为灰黑斑色 ,卵外膜色泽暗淡。其怀卵量明显小于史氏鲟 ,而卵粒重却大于史氏鲟。人工催情利用抗低温催情剂类固醇激素 17α -羟基 - 2 0 β双羟孕酮诱导达氏鳇排卵 ,排精 ,并与史氏鲟进行了正反杂交 ,获得产卵率 75%和杂交受精率 7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蝗 人工繁殖 史氏鲟 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杂交种的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艺 孙中武 +1 位作者 王宏伟 尹洪滨 《水产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59-63,共5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4个群体5种组织(心、肝、肌、眼、肾)的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和乙醇脱氢酶(ADH)3种同工酶进...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史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种4个群体5种组织(心、肝、肌、眼、肾)的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和乙醇脱氢酶(ADH)3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同工酶在各自群体内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4个不同鲟鱼群体间也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差异,可作为区分这4种鲟鱼的生化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西伯利亚鲟 杂交种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