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Oryza sativa L.)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双列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永胜 周开达 阴国大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391-399,共9页
采用6×6没有反交的完全双列杂交,对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遗传和基因作用以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方差中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二次支梗数、穗粒数为超显性,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 采用6×6没有反交的完全双列杂交,对亚种间杂交穗部性状的遗传和基因作用以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为不完全显性,遗传方差中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二次支梗数、穗粒数为超显性,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一次支梗数表现有明显的上位性效应。狭义遗传力的排列顺序为粒宽>长宽比>千粒重>粒长>穗长>穗粒数>二次支梗数。二次支梗数和穗粒数具有相似的遗传基础,其余性状的基因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8EC1936对所有考察性状皆含有较多显性基因,而02428隐性基因偏多。约有1组显示显性的基因控制籽粒长宽比。穗长、千粒重、一次支梗数、二次支梗数和穗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皆达极显著水平,粒长、粒宽、长宽比仅一般配合力达极显著。Lemont和02428对穗粒数及其相关性状的一般和特殊配合力俱佳;而对增加粒重和获得理想的籽粒形状8EC1936.CA529和矮64、Lemont是可供选择的亲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间杂交 双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Oryza sativa L.)温敏核不育系在有利于遗传型鉴别环境下的遗传改良(英文)
2
作者 李容柏 M.P.Pandey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1-17,共7页
低不育起点温度(CSP)、高自繁育性和高的异交结实率对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配制纯合的杂交种子和获得经济的自繁种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环境对这些性状选择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自繁... 低不育起点温度(CSP)、高自繁育性和高的异交结实率对于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配制纯合的杂交种子和获得经济的自繁种子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环境对这些性状选择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自繁雄性可育性、柱头外露率和穗伸出率、生长势和适应性的选择效应受环境影响。在某种环境下遗传材料的这些性状过高的表达并没有导致高的区分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性状在株间表现较整齐一致,温敏核雄性不育基因(tms)在高温下雄性不育性也表现相似的结果,因此认为有必要在适当有利于区分遗传型的环境下进行选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选择低的CSP和高的自繁雄性可育性有较高的选择效率;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选择柱头外露较有效,而高的温度下选择穗的抽出率效率高,在相对低的土壤肥力环境下改良不育系的生长活力和适应性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雄性不育 不育起点温度 自繁育性 异交结实率 选择效率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培江 才宏伟 +6 位作者 李焕朝 杨联松 孙传清 占新春 白一松 胡兴明 许传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1期6-11,共6页
本研究以 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 2 4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简称RFLP)标记技术 ,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 ,探... 本研究以 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 2 4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简称RFLP)标记技术 ,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 ,探索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 :42个探针共产生 6 9个不同的限制性片段 ,其中 2 0个 (占 47.6 % )探针显示 47个 (占 6 8.1% )多态性片段 ,至少在 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片段分别以 1和0记录存在与否。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 ,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温带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 ,但光壳稻和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 ,光壳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爪哇稻与温带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大。根据聚类图发现温带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群间即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更强。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标记 水稻 遗传差异 杂交育种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水稻主要恢复系、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变化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查仁明 杨正林 +4 位作者 赵芳明 钟秉强 彭涛 谢戎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2-577,共6页
用AFLP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年代广泛应用的野败型杂交水稻19个恢复系和13个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同时基于其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1)基于标记和性状两种聚类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区分上一致,而在恢复系内和不育系内的遗传差异检测上... 用AFLP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年代广泛应用的野败型杂交水稻19个恢复系和13个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同时基于其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1)基于标记和性状两种聚类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区分上一致,而在恢复系内和不育系内的遗传差异检测上有较大差异;(2)我国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且在不育系与恢复系间>恢复系内>不育系内;(3)恢复系内的遗传差异以早期小于中期、近期,其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也存在同样的关系,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杂交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后一直徘徊不前的变化趋势一致;(4)不育系内的遗传差异后期大于前期,但它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前、后期不显著;(5)不同年代恢复系的分子标记遗传差异变化趋势与杂交水稻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差异可为杂交育种中恢复系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遗传差异 AFlP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主栽高产籼稻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被引量:38
5
作者 陈达刚 周新桥 +3 位作者 李丽君 刘传光 张旭 陈友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99-1908,共10页
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察... 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察分蘖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单株、单茎及单条不定根形态性状,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抽穗期的根系分枝特征,并计算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杂交籼稻组合各生育时期的单株根数、单株根长、单茎根长及单条根长均显著大于常规籼稻品种;单株和单茎的根体积与干重差异不明显;常规稻单条根质量则普遍高于杂交稻。(2)抽穗期不同级别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均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不同级别根的总长度为粗分枝根>不定根>细分枝根,常规稻则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的分枝根总长度及粗分枝根和细分枝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都显著大于常规稻;常规稻的平均根直径则显著大于杂交稻。(3)杂交稻与常规稻根系特征的主要差异是单株根数和长度的差异,分蘖数和单条根长度的差异是两者根系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4)单株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根干重等12个根系性状分别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不定根数和分枝根总表面积分别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为水稻根系遗传改良和超高产育种及栽培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籼稻 根系性状 产量 WinRhiz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灌浆期叶鞘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兆伟 熊君 +6 位作者 李振方 齐晓辉 陈鸿飞 邵彩虹 王经源 梁义元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9-626,共8页
为研究叶鞘在籽粒灌浆期间代谢的分子机理,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大穗型水稻"金恢809"在籽粒灌浆不同时期,叶鞘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共检测到2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1个得到鉴定,并按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分为6类。第1类,... 为研究叶鞘在籽粒灌浆期间代谢的分子机理,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大穗型水稻"金恢809"在籽粒灌浆不同时期,叶鞘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共检测到2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1个得到鉴定,并按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分为6类。第1类,随着灌浆进程表达量逐渐降低,如α-亚基草酰乙酸脱羧酶;第2类,表达量先升后降,如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链和ADP-核糖基化因子1;第3类,表达量先降后升再降低,如生长素响应因子、锌指-C3HC4型家族蛋白、液泡H+-ATP酶和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第4类,表达量先升后降再升又降,如核酮糖α亚基结合蛋白;第5类,表达量先降后升,如金属硫蛋白Ⅱ相似蛋白-1A和牻牛儿基牻牛儿基二磷酸合酶;第6类,表达量逐渐升高,如蛋白激酶家族蛋白。这6类蛋白分别参与叶鞘光合作用、激素调节、物质转运、植株衰老的抗性反应以及细胞信号转导,共同调控叶鞘的源、库、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鞘 蛋白质组 籽粒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对高产杂交稻抽穗期剑叶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施大伟 张成军 +3 位作者 陈国祥 王萍 王静 吕川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44,共5页
以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为试验材料,采用15和20℃处理2和4 d,比较低温对水稻抽穗期剑叶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下抽穗期水稻剑叶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下... 以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为试验材料,采用15和20℃处理2和4 d,比较低温对水稻抽穗期剑叶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下抽穗期水稻剑叶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下降,抗氧化酶CAT活性下降,SOD、POD活性变化存在品种间差异。低温处理4 d后,“两优培九”SOD活性上升,POD活性降低,“汕优63”变化则相反。抗氧化酶之间活性变化的不平衡,使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失衡,O2-迅速积累,膜脂过氧化加剧,MDA含量上升。这些变化导致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在低温下降低。试验结果表明,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比常规杂交稻“汕优63”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高产杂交水稻 光合色素 抗氧化酶 抽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精米重量性状的发育遗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石春海 吴建国 +2 位作者 朱军 樊龙江 吴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3-488,共6页
采用包括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数量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籼稻 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性状 .结果表明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株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及细胞质效应可以明显影响各个稻米... 采用包括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的数量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籼稻 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性状 .结果表明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株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及细胞质效应可以明显影响各个稻米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 ,但主要为二倍体母株的核基因效应 ,其次为三倍体胚乳核基因效应 .基因加性效应在稻米 4个发育时期的精米重量表现中起着主要作用 ,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 .条件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 ,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中控制精米重量性状表现的基因在多数稻米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 ,且以稻米发育前期为主 ,其中开花后第 8~14日是控制精米重量性状表现的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 .各遗传体系在接近稻米成熟时 (开花后第2 2~ 2 8日 )的新基因表达量尤其是基因的加性效应会明显下降 ,一些基因效应尤其是净细胞质效应存在着个别发育时期间断表达的现象 .稻米不同发育时期的条件和非条件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 ,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发育遗传 精米重量 遗传方差 条件遗传方差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籼稻的诱变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吴德志 刘永柱 +3 位作者 郭涛 张建国 陈志强 王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9-213,共5页
利用卫星搭载4个籼稻品种(系)的干种子,对SP1代种子活力和农艺性状、SP2代农艺性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诱变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对籼稻种子损伤较小,SP1代的发芽率、芽长、株高以及结实率的生理损伤变幅为0~26... 利用卫星搭载4个籼稻品种(系)的干种子,对SP1代种子活力和农艺性状、SP2代农艺性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诱变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对籼稻种子损伤较小,SP1代的发芽率、芽长、株高以及结实率的生理损伤变幅为0~26.9%;对空间环境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桂99、航恢7号、R998、金航138。SP1代表型不发生分离;SP2代在株高、分蘖、谷粒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白叶枯病抗性等性状出现分离,突变性状在SP3代能够遗传。空间诱变不仅能使水稻农艺性状发生变异,而且能使稻米品质和抗病性产生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 籼稻 诱变效应 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的亲和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云碧 王建军 申宗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13-118,共6页
对160个亚种间F_1结实率的分析表明,籼稻 IR58和二九丰、粳稻秀水117和T8340具有较好的亚种间亲和性。43个粳稻品种分别与 IR58和二九丰测交,其成对 F_1的结实率随粳稻品种不同而出现 IR58/粳高于二九丰/粳、二九丰/粳高于 IR58/粳或两... 对160个亚种间F_1结实率的分析表明,籼稻 IR58和二九丰、粳稻秀水117和T8340具有较好的亚种间亲和性。43个粳稻品种分别与 IR58和二九丰测交,其成对 F_1的结实率随粳稻品种不同而出现 IR58/粳高于二九丰/粳、二九丰/粳高于 IR58/粳或两者相似的情形,其最大差值可达72.6个百分点。10个籼稻品种分别与秀水117和 T8340杂交,其F_1结实率均以秀水117/籼较高,成对F_1结实率的最大差值可达39.6个百分点。这表明不存在对亚种间品种均表现亲和性的“广亲和”品种,亲和性的广与狭只是相对的,既有一般亲和性,又有特殊亲和性。本研究发现4个受测品种的亲和性与色素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或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性 结实率 亚种 粳稻品种 水稻 色素基因 籼稻品种 最大 百分点 差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SR分子标记划分杂交籼稻亲本群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胜军 万建民 陆作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37-1443,共7页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可以为植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重要信息。与玉米相比,水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利用72对SSR引物对我国47个杂交籼稻骨干亲本进行了类群划分。共检测出328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可以为植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重要信息。与玉米相比,水稻杂种优势群的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利用72对SSR引物对我国47个杂交籼稻骨干亲本进行了类群划分。共检测出328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13个,平均4.56个;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1C)范围为0.120~0.878,平均值为0.567。材料之问的遗传相似系数(GS)范围在0.633~0.928,平均为0.741。用类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using an arithmetic average)将亲本材料划分为保持系群、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群、恢复系群,其中保持系群和恢复系群又各分为3个亚群,分群结果基本符合系谱信息。并结合杂交水稻生产实践提出了7种杂种优势组合配组模式。分子标记是一种划分杂交籼稻亲本群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结果对杂交籼稻的亲本选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SSR 杂种优势 亲本群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灌浆期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兆伟 熊君 +6 位作者 齐晓辉 王经源 陈鸿飞 张志兴 黄锦文 梁义元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39,共8页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经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12个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叶片的物质合成与降解,碳水化合物运输,植株抗氧化反应,激素代谢,以及细胞骨架的构建和组织成熟等生理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核糖/半乳糖/甲基半乳糖苷运输ATP结合蛋白1在灌浆前中期参与物质向籽粒的运输;生长素响应蛋白IAA27通过调节ATPase活性影响叶片物质运输;N-乙酰谷氨酸半醛脱氢酶在灌浆末期参与叶片的多胺代谢,延缓叶片衰老;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籽粒灌浆后期的植物解毒和防御活性氧伤害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浆 叶片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才林 汤述翥 汤玉庚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5-71,共7页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的株高、穗颈长、每稳实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有明显的负效应,而对稳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生物产量则有明显的正效应。不育系细胞质的这种遗传效应随细胞质来源的不同表现明显的差异,D型和BT型细胞质在多数性状上的表现优于WA型和WC型细胞质。此外,不育系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和恢复系细胞核及三者之间的互作在多数性状上也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细胞质效应 杂交水稻 三系配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及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优752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72
14
作者 田智慧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4-898,共5页
以三系籼型杂交中稻中优75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及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0—240ks/hm^2施氮范围内,中优752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同一施氮水平(240ks/hm^2)下产量随中后期施氮比例... 以三系籼型杂交中稻中优75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及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0—240ks/hm^2施氮范围内,中优752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同一施氮水平(240ks/hm^2)下产量随中后期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穗肥和粒肥占60%的产量最高;密度为20cm×30cm的产量最高。分析表明,中优752的产量主要受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2)在0—300kg/hm^2。施氮范围内,增施氮肥使中优752的成穗率降低;而增加中后期施氮比例和适当降低密度能使中优752的成穗率提高。颖花退化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中后期施氮比例的增加和密度的降低而降低。早发度与成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中优752 氮肥运筹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下杂交籼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凌英华 赵芳明 +2 位作者 杨正林 桑贤春 何光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3-559,共7页
为明确水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下籼稻的10个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 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与叶面积、剑... 为明确水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下籼稻的10个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 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与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等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叶夹角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遗传背景对夹角性状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则存在明显差异,在第1套组合中,其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相关均不显著;而第2套组合则相反。8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与平均穗长、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穗长与穗着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遗传背景对产量组成上有较大影响,在第1套组合中单株产量主要由结实率、单株穗数以及穗实粒数等性状决定,而在第2套中则主要由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决定。在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中,叶长、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与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等3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2个水稻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产量构成因素均主要受叶面积和叶夹角影响,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9.8%和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功能叶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效果评价与利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许旭明 张受刚 +3 位作者 卓伟 马彬林 杨腾帮 梁康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8,共6页
采用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有利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选育阶段,进行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实践.育成了32个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试图评价衍生系创新的效果及在实用型亚种间杂交稻改良中的有效利用.通过对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过程... 采用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有利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选育阶段,进行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实践.育成了32个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试图评价衍生系创新的效果及在实用型亚种间杂交稻改良中的有效利用.通过对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过程和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鉴定与分析,认识到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创新是一个逐步认识与改良的育种实践.第一,在育种的早期阶段,应聚合多个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并重视分蘖力、千粒重及落粒性状的选择;中期阶段是解决生产实用性问题,改良农艺性状和籽粒充实度;实用阶段是达到推广应用的目标.第二,籼粳交恢复系后代选择技术不同于常规选择法.有效的选择法是用籼粳交恢复系后代与多种类型胞质不育系进行广泛测配.第三,扩大双亲籼粳遗传差异,在恢复系综合性状改良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粳稻成分,可提高杂种优势.第四,通过有利基因的不断聚合和累加,优良株型和高产、优质、抗逆性和适应性相结合是选育实用型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育种策略与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亚种 广亲和基因 恢复基因 种质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交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建国 朱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79-584,共6页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籼粳交组合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交组合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控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直接显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方...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籼粳交组合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交组合中,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控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直接显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方差分量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基因型×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直接加性×环境、母体加性×环境和母体显性×环境工作.直接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都极显著,以母体遗传率较大,而且主要为互作遗传率.显性方向在配组方式间表现一致,直接显性为正,母体显性为负.环境只影响显性表达的程度,而不改变其方向.遗传效应预测值的结果表明,T1950,苏选和N422s等对籼粳杂种蛋白质含量的改良较有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蛋白质含量 遗传效应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米脂肪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建国 朱军 臧荣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47-351,共5页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研究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米脂肪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在籼粳杂种中,脂肪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控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以前者为主.基因型X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研究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米脂肪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在籼粳杂种中,脂肪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控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以前者为主.基因型X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显性(包括直接显性和母体显性)X环境以及细胞质X环境工作.直接近传率和母体遗传率都极显著.此外,根据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供试条本的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脂肪含量 遗传分析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梁康迳 林文雄 +5 位作者 王雪仁 章清杞 陈志雄 梁义元 郭玉春 陈芳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4-279,共6页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 NC 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在前期以显性效应为主 ,中期以加性效应为主 ,后期加性和显性效应并...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 NC 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在前期以显性效应为主 ,中期以加性效应为主 ,后期加性和显性效应并重。控制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不同 ,前者趋于活跃状态 ,后者则趋于停止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单茎茎鞘干物质重杂种优势趋于减弱 ,值得一提的是单茎茎鞘干物质重在发育后期具有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杂种优势 ,这与栽培生理研究提到的茎鞘积累的干物质充分向穗部运转相吻合。不同发育阶段单茎茎鞘干物质重与最终生物产量之间的显性相关趋于减弱 ,到生育后期表现为负向相关 ,且程度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 三系杂交水稻 单茎 茎鞘 干物质重 发育 遗传研究 产量形成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穗部解剖特征及其与结实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木英 潘晓华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7-151,共5页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进行穗部解剖构造和籽粒结实分布的研究 ,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组合1 2 86S/ 2 41 0在穗颈节上的维管束数和面积均大于其它组合 ,但其韧皮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则小于汕优 6 3和两优培特 ;结实颖花主要分布在一... 选用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进行穗部解剖构造和籽粒结实分布的研究 ,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组合1 2 86S/ 2 41 0在穗颈节上的维管束数和面积均大于其它组合 ,但其韧皮部占维管束面积比率则小于汕优 6 3和两优培特 ;结实颖花主要分布在一次枝梗和中上部二次枝梗上 ,空秕粒分布在中下部二次枝梗上 ;穗颈节上可分配给每朵颖花的韧皮部面积 ,1 2 86S/ 2 41 0 >鄂粳杂一号 >汕优 6 3>两优培特 ;上部二次枝梗上的结实颖花平均占有的韧皮部面积大于下部二次枝梗 ,1 2 86S/ 2 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穗部 维管束数 韧皮部面积 结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