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组织中多氯联苯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健生 贾晓平 +1 位作者 卢伟华 甘居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2-468,共7页
以珠江口海域的两头中华白海豚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海豚组织中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毒性水平。结果表明,PCBs在海豚10种不同组织中的含量范围为25.1—85567.3ng/g,PCBs含量最高的组织为额隆和皮肤,其次为肝脏、... 以珠江口海域的两头中华白海豚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海豚组织中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毒性水平。结果表明,PCBs在海豚10种不同组织中的含量范围为25.1—85567.3ng/g,PCBs含量最高的组织为额隆和皮肤,其次为肝脏、肌肉、心脏、睾丸和脑,最低的为肺、胃和肾脏;PCBs同系物和同族物在海豚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相似,同系物中以PCB101+113和PCB153所占总量的百分比最大,在10.25%—51.70%之间;在同族物中以含在同族物中以5个氯原子和6个氯原子的PCBs为主,所占百分比均在23.53%—60.06%之间;运用二毒性当量(TEQ)评价了中华白海豚不同组织中PCBs的毒性,其TEQs范围为55.9—68191.0pg/g,其中皮肤TEQs含量最高。TEQs主要来自非邻位取代的PCBs,占总量的74.15%—99.62%,其中来自PCB 126的占34.11%—96.51%。与世界其他海域海豚的PCBs污染水平相比,成年中华白海豚受PCBs污染严重,其体内的PCBs含量和毒性当量均已超出安全浓度范围,对其健康已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中华白海豚 分布特征 毒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西部河口中华白海豚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新星 陈涛 +2 位作者 李敏 王雪辉 王跃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34-944,共11页
2012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珠江口西部河口进行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调查,并同步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要素进行了现场采样测定,以分析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中华白海豚目击率与... 2012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珠江口西部河口进行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调查,并同步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要素进行了现场采样测定,以分析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中华白海豚目击率与海况、水深、底层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游泳生物密度、捕食种密度和离岸距离等的关系。GAM模型对中华白海豚目击率分布的总偏差解释率为64.7%,游泳生物密度、水深、捕食种密度、离岸距离、底层水温等对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选择有较大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白海豚的活动与捕食种密度密切相关,但当捕食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海豚目击率的影响减弱,推测可能与食物较多时海豚逗留捕食时间减少有关;中华白海豚较为喜欢的水深在10m左右,这一模拟结果与以前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中华白海豚对底层水温似乎有一定的选择性,当底层水温大于19.5℃时目击率明显下降,推测底层水温可能影响了捕食种鱼类的分布,进而影响海豚的活动;离岸距离3km范围内是中华白海豚较为喜欢的水域,因此对这一水域范围应给予重点保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珠江西部河口 保护 目击率 广义加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4头中华白海豚的病理解剖及死因鉴定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裕隆 陈加林 +1 位作者 陈红珊 吴玉萍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5,共5页
对珠江口海域4头死亡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进行外部形态检查和内脏器官病理解剖.从外部形态看,ZSC01~ZSC03三头都有明显的伤痕,而ZSC04则受海水浸泡表面已经严重腐烂.通过病理解剖,发现4头中华白海豚的内脏器官并无可见病变,... 对珠江口海域4头死亡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进行外部形态检查和内脏器官病理解剖.从外部形态看,ZSC01~ZSC03三头都有明显的伤痕,而ZSC04则受海水浸泡表面已经严重腐烂.通过病理解剖,发现4头中华白海豚的内脏器官并无可见病变,部分内脏器官由于死亡时间较久发生自溶和腐烂,并发现ZSC04的食道塞着一团毛发.根据它们的受伤情况和死亡情况进行死亡原因分析,初步鉴定ZSC01~ZSC03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致死,ZSC04则因食道阻塞而饿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病理解剖 死因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Ⅳ.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文华 黄宗国 JeffersonThomasA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82-388,共7页
对厦门 3头中华白海豚成体标本S_6、S_7、S_10的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进行了系统研究。颈椎7块,第一、二颈椎基本愈合;胸椎12块,通过横突与12对肋骨相联;腰椎10块,横突、脊突均发达;尾椎22块。肋骨12对,... 对厦门 3头中华白海豚成体标本S_6、S_7、S_10的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进行了系统研究。颈椎7块,第一、二颈椎基本愈合;胸椎12块,通过横突与12对肋骨相联;腰椎10块,横突、脊突均发达;尾椎22块。肋骨12对,前5对双头,后7对单头;前7对肋骨为双节,后5对为单节。两头幼仔标本 S_9与 S_11的胸骨分别为两部分和三部分组成,由软骨联结,成体骨化愈合为一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脊椎 骨骼 厦门港 海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白海豚SRAP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丽媛 陶翠花 +1 位作者 许敏 祝茜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95-201,共7页
首次将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方法引入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多态性研究中,利用高分辨率的毛细管凝胶电泳分析了模板DNA、Mg2+、dNTP、引物、Taq DNA聚合酶等因素对SRAP-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确定了me1-em... 首次将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方法引入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多态性研究中,利用高分辨率的毛细管凝胶电泳分析了模板DNA、Mg2+、dNTP、引物、Taq DNA聚合酶等因素对SRAP-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确定了me1-em5为扩增中华白海豚基因组DNA的最佳引物对.并进一步确立了适合中华白海豚的SRAP最佳反应体系:25 mm3体系中,模板DNA浓度为0.8 ng/mm3,Mg2+浓度为1.0 mmol/dm3,dNTP浓度为0.1 mmol/dm3,引物浓度为0.2μmol/dm3,Taq DNA聚合酶浓度为0.04 U/mm3.利用该反应体系对10个白海豚样品进行SRAP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样品间DNA谱带清晰、多态性丰富.证实该体系稳定可靠,可以用于中华白海豚的分子标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华白海豚 SRAP-PCR 优化 多态性 毛细管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染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梅 宋豫秦 +2 位作者 秦大公 祝茜 韦重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8-1080,共13页
为了探索污染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影响,以2006—2007年中华白海豚在广西钦州三娘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出现数据为基础,结合Google海洋地形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2012年度海洋环境调查数据,构建干、湿季节海豚分布预测的最大熵模型,发现与主要... 为了探索污染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影响,以2006—2007年中华白海豚在广西钦州三娘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出现数据为基础,结合Google海洋地形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2012年度海洋环境调查数据,构建干、湿季节海豚分布预测的最大熵模型,发现与主要河口的距离是决定海豚栖息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比较基于不同环境变量的模型预测结果,发现海豚分布范围还受到水体营养盐和持久性污染物质的限制性影响,在干旱季节和湿润季节都出现预测栖息地面积缩小的现象。根据模型预测和比较结果,得到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选择策略:选择河口海域生活以获得丰富的鱼类食物,同时趋向于回避高污染风险的区域。研究结论对海洋保护区的选址及管理策略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染 中华白海豚 栖息地选择 最大熵模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湾中华白海豚潜在生态廊道识别及人类活动干扰评估 被引量:5
7
作者 何思璇 张典 +6 位作者 吴福星 王先艳 胡文佳 梁姗姗 杜建国 俞炜炜 陈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555-8567,共13页
生态廊道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连通性的功能,对于连接生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生态廊道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水体广泛连通、缺乏直观的景观斑块等特点,导致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成为长期以来的科... 生态廊道具有维持或恢复生态连通性的功能,对于连接生物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生态廊道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水体广泛连通、缺乏直观的景观斑块等特点,导致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成为长期以来的科学难题。以栖息地位于厦门湾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为对象,尝试基于物种分布模型和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法建立海洋生态廊道的识别方法。研究采用物种分布模型识别厦门湾内中华白海豚的适宜生境分布区和节点,并利用模型产出的生境适宜性结果生成海洋中的阻力表面,模拟计算节点与节点间在阻力表面上的最小成本路径,从而生成物种扩散网络。研究结果显示,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分布主要受到航道距离、到岸线距离和叶绿素浓度三项因素的影响,主要适宜生境位于西海域至九龙江口和大嶝海域。潜在的核心生态廊道面积93.19km^(2),次级生态廊道面积170.41km^(2),九龙江口-鼓浪屿南侧-黄厝-大小嶝岛沿线可能是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的主要迁移路线。在此基础上,从用海空间重叠和桥梁影响两方面开展了人类活动对廊道的干扰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旅游活动和航运活动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生态廊道的主要影响来源,其中核心廊道受旅游活动影响更大,次级廊道受航运活动的影响更大。此外,厦门岛北部的桥梁亦可能会影响中华白海豚生态廊道的连通性。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海洋生态廊道的空间定量化识别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保护区的空间规划等领域提供新的科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连通性 海洋生态廊道 中华白海豚 物种分布模型 厦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