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语言模型应用中的司法偏误与认知干预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学尧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6,共12页
近期的实验研究和司法实践都表明,单纯依赖简单的人机协作,难以有效遏制法官在自我确认偏误与大语言模型“强化输出”之间的共振效应。为避免大语言模型在司法实践中沦为单向度的技术支配,在挖掘传统法学方法论中关于多元价值论证的基础... 近期的实验研究和司法实践都表明,单纯依赖简单的人机协作,难以有效遏制法官在自我确认偏误与大语言模型“强化输出”之间的共振效应。为避免大语言模型在司法实践中沦为单向度的技术支配,在挖掘传统法学方法论中关于多元价值论证的基础上,可结合认知科学的防偏误机制,提出“认知协同司法决策模型(六步法)”。该模型通过在确立争点、规范检索、事实认定、裁判形成、价值审查与最终公开说理的全流程中引入对立论证、逆向思维、强制反驳清单等操作环节,帮助法官保持深度审查与反思能力,抵消大语言模型单一输出的强化效应。案例模拟表明,这一模型在提升信息搜索效率的同时,能够强化裁判对社会多元价值的考量,确保法官主体地位与裁判公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机器权威 法学方法论 认知科学 认知协同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信息载体对突发事件协同研判情境意识的影响
2
作者 袁晓芳 刘新星 刘旸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28,共8页
为探究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中,多模态信息载体与协同研判情境意识的关系,模拟跨部门协同研判工作情境,采用主观测量、问卷测量、绩效测量等方法,收集不同信息载体下被试的情境意识得分、主观认知负荷以及协同研判反应时间进行显著性分析。... 为探究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中,多模态信息载体与协同研判情境意识的关系,模拟跨部门协同研判工作情境,采用主观测量、问卷测量、绩效测量等方法,收集不同信息载体下被试的情境意识得分、主观认知负荷以及协同研判反应时间进行显著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观认知负荷与协同研判反应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单一信息载体下,视频组与文本组被试的情境意识水平较好,但视频组与音频组被试的主观认知负荷与协同研判反应时间较高;在组合模态信息载体下,文本-视频的被试情境意识水平优于文本-音频,但2种组合模态下被试的主观认知负荷与协同研判反应时间差异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协同研判实务工作中信息载体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载体 协同研判 情境意识 主观认知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数智检修中虚拟团队协作交互行为与认知协同研究综述
3
作者 支锦亦 牛征北 黎睿臻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14,I0006,共15页
目的针对轨道交通运维效率提升对智能远程检修的迫切需求,探究远程协作模式下虚拟团队的认知规律,为智能检修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文献调研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任务复杂度、信息透明度、工具可视化等要素对认知过程... 目的针对轨道交通运维效率提升对智能远程检修的迫切需求,探究远程协作模式下虚拟团队的认知规律,为智能检修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文献调研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任务复杂度、信息透明度、工具可视化等要素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机制,梳理虚拟协作中的关键认知特征。结果揭示虚拟团队协作存在“自外向内”新型认知加工路径,归纳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外及内”的三元认知路径,以及“团队、任务、系统”三维度影响因素,并阐释数智技术(语音交互、电子指南、虚拟形象)对认知偏差的修正效应。结论凝练虚拟团队认知协同特征,为轨道交通人机协同运维系统提供工效学依据,推动数智交通虚拟检修系统的高效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检修 远程协作 虚拟团队 交互行为 认知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域下高校智能教学场域建设策略研究
4
作者 赵彦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51-55,共5页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的知识边界不断延伸,教育教学范式发生重大变化,教学手段和载体交叉融合,数智场景正成为高校教学创新的重要环境。具身认知视域下,高校智能教学场域在教学范式上,集中模式让位于全...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的知识边界不断延伸,教育教学范式发生重大变化,教学手段和载体交叉融合,数智场景正成为高校教学创新的重要环境。具身认知视域下,高校智能教学场域在教学范式上,集中模式让位于全场域教学;在智能学习中,离身认知趋向体验认知;知识迁移中,自媒体叙事趋于融合多元。以具身认知理论引领高校智能教学场域建设,应遵循让教学行为更加真实有效、让知识学习更加可感可知的双重原则。高校智能教学场域建设的现实路径是重塑智能教学场域的学科边界,重构智能教学场域的个体画像,重建智能教学场域的协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智能教学场域 教学范式 智能学习 知识迁移 学科边界 个体画像 协同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内涵与进路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一岩 塔卫刚 郑永和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共7页
“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立足智慧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破除以往智慧教育研究中“重认知轻情感”“知情分离”的实践误区,将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与协同进化作为学习发生的本体性存在,构建“认知—情感”... “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立足智慧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破除以往智慧教育研究中“重认知轻情感”“知情分离”的实践误区,将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与协同进化作为学习发生的本体性存在,构建“认知—情感”协同表征的评价体系,揭示认知和情感的协同演化规律,引领智慧教育服务策略的转型升级,助力教育实践的创新变革。“知情共育”智慧教育新范式的实践落地,需要强化知情共重的育人目标引领、知情共探的评价体系构建、知情共生的学习机理揭示、知情共促的服务策略优化、知情共育的教育模式创新。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认知—情感”协同培育的教育范式创新,构建“认知—情感”协同表征的教育指标体系,推进“认知—情感”协同演化的教育规律研究,打造“认知—情感”协同增强的教育服务模式,以推动智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情共育 智慧教育新范式 人机协同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交互到交往:人机协同认知的形态演进与未来审思 被引量:1
6
作者 郝祥军 顾小清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40,共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与社会能力为人类提供一种机器认知,人机协同成为人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认知方式。为更好利用人工智能促进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研究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参与人的认知活动的方式从知识驱动、数据驱动到对...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与社会能力为人类提供一种机器认知,人机协同成为人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认知方式。为更好利用人工智能促进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研究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参与人的认知活动的方式从知识驱动、数据驱动到对话生成的巨大转变。基于此,分析了人机协同认知从交互到交往的演进形态,具体展现为“基于人机交互的认知引导”“基于人机分工的认知拓展”“基于人机交往的认知互惠”。最后,基于人机逐渐建立的互惠关系,以大脑的隐喻进一步思考了未来人机如何走向共生,提出坚持统一整体、致力认知一致、实现共同进化的重要原则,以促成人机协同向人机共生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协同认知 人机交互 人机交往 人机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协同视域下基于认知智能大模型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牟智佳 岳婷 朱陶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7,共8页
探索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知识获取和人机交互方式,为提供定制化学习体验和创新个性化学习设计带来了新的驱动力。人机协同视域下的个性... 探索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知识获取和人机交互方式,为提供定制化学习体验和创新个性化学习设计带来了新的驱动力。人机协同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设计在转变理路上呈现出由片段式向全程化、由推送式向定制化、由单模态向多模态的本体流变,在发展理路上表现为人机共教、人机共学、人机共评、人机共管的多重向度,在逻辑理路上体现为导引目标、激活进程、定制方法、创新范式的适配赋能。个性化学习设计的结构体系是以学习者差异认知基础为逻辑起点,以支持学习者个性发展为目标导向,以人机协同对话提示语模式为基础,通过学习模块设计与协同路径规划构建个性化学习流程框架,形成三元主体协同、适性服务闭环的个性化学习设计范型。人机协同对话提示语模式依托内容生成机制与提示工程技术,通过需求描述、角色设定、示例指定引导对话轮转以促进个体思维链形成,为个性化学习过程提供协同支持。研究探讨以类人化智慧赋能个性化学习交互场景形成新的人机协同学习样态,为垂类模型的教育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认知智能大模型 个性化学习 学习设计 实践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 for Science:认知性协作、全过程效应与行动领域
8
作者 王硕 张徐姗 +2 位作者 武晨箫 阎妍 李正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AI for Science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从AI、Science、for三个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如何理解和发展AI for Science。在人机协作形态的历史演进中理解AI,即在感知性协作、肢体性协作... AI for Science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从AI、Science、for三个核心概念出发,探讨如何理解和发展AI for Science。在人机协作形态的历史演进中理解AI,即在感知性协作、肢体性协作、计算性协作到认知性协作的脉络中考察AI在科学研究中的角色。AI不再只是从外部为科研赋能,而是逐步介入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在认知层面与科学家建立深度协作。从全过程科研视角分析Science,AI不仅赋能科学知识生产,也推动科技传播的民主化与精准化,助力科研管理与评价的智能化。从技术—社会系统的视角来看,为了更好地释放AI for Science的潜力,应着眼于面向AI for Science的科研生态系统整体建设。未来应从人才培养、科研组织、数据资源、伦理治理等行动领域出发,提升科研人员的AI for Science胜任力、推动跨领域合作、促进高质量数据流通与共享以及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 for Science 人工智能 人机协作 认知性协作 全过程科研 科技伦理治理 科研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度空间和模糊截集的推荐算法研究
9
作者 范敏 赵闽蜀 李金海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51,共13页
针对协同过滤推荐中数据稀疏性与网络结构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该文将形式概念分析与复杂网络分析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相似度空间和模糊截集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首先,通过定义加权融合相似度,构建对象网络空间与属性网络空间;其次,将相... 针对协同过滤推荐中数据稀疏性与网络结构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该文将形式概念分析与复杂网络分析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相似度空间和模糊截集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首先,通过定义加权融合相似度,构建对象网络空间与属性网络空间;其次,将相似度关系映射为模糊关系,在对象网络空间中结合节点重要性与对象相似度模糊截集,构建以专家节点为核心的模糊相似社区;最后,在专家社区对应的属性网络空间中利用属性相似度模糊截集进行推荐。在7个数据集上与11种推荐算法的对比实验表明:所提算法在精确度、召回率和F1值3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比算法,它们分别平均提高了21.50%、26.66%和20.52%,且该文算法在5个数据集上取得最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背景 概念认知 相似性度量 模糊截集 协同过滤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下人机协同学习的互动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妍妍 黄颖芬 温思凡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人机协同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重构了人机协同学习的交互方式,但已有研究对学习小组与GAI的互动模式尚缺乏系统性讨论。基于对GAI支持下的人机协作学习对话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应用、分析、示例是... 人机协同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重构了人机协同学习的交互方式,但已有研究对学习小组与GAI的互动模式尚缺乏系统性讨论。基于对GAI支持下的人机协作学习对话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应用、分析、示例是学生向GAI提问中最常见的三种问题类型。在“生—机”交互中,学习者群体涌现出探索式提问、优化提问、信息综合三种主要交互行为,每种行为均呈现出清晰的认知参与方式转换模式;在“生—生”交互中,涌现出任务理解、主题探讨、非任务交流三种主要交互行为,其认知参与方式转换模式不典型。根据提问类型的共现关系与人机互动行为,学习小组与GAI协同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主导分析型、整合思考型和答案导向型三种互动模式,主导分析型模式以深入探究和批判性思维为核心,整合思考型模式突出组内交流对多元信息整合与反思性思考的关键作用,答案导向型模式则侧重围绕GAI提供的信息展开人机互动。为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下的人机协同学习效果,应以思维技能与创新意识为中心促进高认知学习,以提问为中心促进人机协同对话式学习,并根据学习任务需求调整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生成式人工智能 认知建模 对话式学习 互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信噪比条件下基于Pietra-Ricci指数和SVM的协作式盲频谱感知算法
11
作者 田欣鑫 雷可君 +3 位作者 潘小萍 张淞 谭宇豪 杨喜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2,共7页
针对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感知环节在低信噪比条件下频谱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ie-tra-Ricci指数(PRI)和支持向量机(SVM)的盲频谱感知算法.通过取样协方差矩阵构造PRI感知判决量;利用标定的特征样本对SVM进行训练,得到频谱占用状态... 针对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感知环节在低信噪比条件下频谱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Pie-tra-Ricci指数(PRI)和支持向量机(SVM)的盲频谱感知算法.通过取样协方差矩阵构造PRI感知判决量;利用标定的特征样本对SVM进行训练,得到频谱占用状态的最佳分类模型.采用PRI作为特征量,以期能很好地表征接收信号的变化特性.通过引入核函数将信号特征空间映射到高维空间,以期有利于样本的区分.构建基于PRI和SVM相结合的频谱感知分类器.采用PRI作为判决量,给出了算法流程及复杂度分析,并对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算法能很好地实现低信噪比条件下对用户信号和噪声的准确分类,并且新算法获得了比同类算法更低的计算复杂度;与现有同类算法相比,新算法在虚警概率为0.1时,检测概率高达89.4%,比基于Cholesky分解作为判决量算法的检测概率69.4%提高20.0%,有效地提升了主用户信号识别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无线电 盲频谱感知 低信噪比 Pietra-Ricci指数(PRI) SVM 协作式 协方差矩阵 决策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外包:交互行为模式与认知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凡淙 汤筱玙 余胜泉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7-986,共20页
人类通过外包部分认知任务给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但认知外包的效果因人而异。为了揭示有效认知外包的关键特征和内在要求,研究设计了一个面向研究生的认知外包活动,参与者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协助下... 人类通过外包部分认知任务给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但认知外包的效果因人而异。为了揭示有效认知外包的关键特征和内在要求,研究设计了一个面向研究生的认知外包活动,参与者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协助下撰写开放性主题文章,并依据文章得分被划分为高绩效组和低绩效组。通过对知识前测的差异性分析发现高绩效组的先前领域知识水平显著高于低绩效组。通过对交互过程数据进行滞后序列分析和认知网络分析,发现两组群体在交互行为模式和认知结构特征上存在差异:高绩效组的行为转换更加多元,形成“快速自主的任务理解与规划——高效精准的人机互动——选择性提取与深度加工”的行为模式;高绩效组的认知结构较为均衡和完整,表现为交互中各认知元素间相对多样且紧密的关联,而低绩效组的认知结构相对失衡和松散,表现为对低层次认知元素的偏向和各元素间相对单一且微弱的关联。综合来看,有效认知外包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积极参与、深入加工的复杂过程,需要内外部认知网络的平衡与有效连接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外包 人机协同 认知网络分析 滞后序列分析 内外部认知的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情报信息系统人机协同决策技术应用进展
13
作者 颜羽鹏 姜可 +3 位作者 张靖宇 明世杰 何自强 石星辰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3-35,45,共14页
目的多任务协同是未来交通情报指挥的主要形式,为应对交通情报信息系统人机交互中的诸多挑战,梳理和分析了人机协同决策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研究思路,为将来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方法从交通情报信息系统概念和人机协同... 目的多任务协同是未来交通情报指挥的主要形式,为应对交通情报信息系统人机交互中的诸多挑战,梳理和分析了人机协同决策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研究思路,为将来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方法从交通情报信息系统概念和人机协同决策技术需求出发,结合人机协同决策技术特点,对系统的实现方式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复杂多变的交通态势增加了指挥人员进行情报研判,并做出准确决策的难度,而人机协同决策技术促进了人与智能系统的精准协作。结论交通情报信息系统中,认知负荷过载和任务分配不合理是当前学界面临的挑战。人机协同决策技术以协同任务调度和联合认知决策为着力点,通过任务复杂度评价、任务分解和任务融合降低系统认知负荷,提高指挥决策效能,对未来交通情报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信息系统 人机协同决策 认知负荷 任务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协同的复合脑启发:群体认知失调情境下学习者生理—心理—行为耦合的新模式
14
作者 韩中美 张歆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39,共10页
教育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是群体认知联结与跃升的驱动力,其(外脑)协同人类智慧(内脑)解析群体生理—心理—行为作用过程,为缓解群体认知失调提供人机复合脑启发的新思路。群体认知失调因个体与群体观点分歧、新旧经... 教育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是群体认知联结与跃升的驱动力,其(外脑)协同人类智慧(内脑)解析群体生理—心理—行为作用过程,为缓解群体认知失调提供人机复合脑启发的新思路。群体认知失调因个体与群体观点分歧、新旧经验悖离等触发,其协调是人类学习与心智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前研究多聚焦个体认知,鲜有涉及群体认知失调的生理、心理等多维要素,尤其在人机复合脑下,其耦合机制仍不清晰。因此,文章厘清群体认知失调内涵及其在学习者生理、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全过程耦合特征,明确人机协同复合脑对群体认知失调的调节作用,阐明复合脑在生理(感知脑)、心理(认知脑)和行为(执行脑)层面的启发机制,并解析“生理—心理”“心理—行为”和“生理—行为”三个耦合调节过程,提出人在旁路(辅助)、人在回路(共生)和人在领路(主导)三种耦合新模式,凸显人机复合脑助力学习者适应失调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复合脑 群体认知失调 生理—心理—行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协作编程学习的认知与行为模式研究——基于学习风格差异的分析
15
作者 董伟 赵芳旋 +1 位作者 余能保 张权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6,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在编程学习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较少有实证研究基于学习风格差异对人机协作编程学习进行分析。为此,本研究构建了GenAI辅助下的编程学习模型,并据此开展实验,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在编程学习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较少有实证研究基于学习风格差异对人机协作编程学习进行分析。为此,本研究构建了GenAI辅助下的编程学习模型,并据此开展实验,系统采集与分析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数据与过程行为数据。研究结果显示:(1)与GenAI协作编程有助于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2)在人机协作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主要集中于独立编写代码与高级认知加工;(3)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编程过程中的认知模式与行为路径存在差异;(4)提问质量对GenAI反馈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建议在实施人机协作编程学习中,教师应结合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设计个性化教学策略;同时,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利用GenAI工具进行编程学习的效率与深度,从而促进编程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协作 编程学习 学习风格 认知与行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群体感知工具对在线协作学习知识建构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清堂 杨诗涵 +1 位作者 郑欣欣 陈亮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57,共9页
认知群体感知工具是协作学习者感知群体认知信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技术支撑。不同信息复杂程度的认知群体感知工具对在线协作学习中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影响程度如何尚需进一步探索。文章从认知信息复杂度出发,设计了实时的显性/隐... 认知群体感知工具是协作学习者感知群体认知信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技术支撑。不同信息复杂程度的认知群体感知工具对在线协作学习中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影响程度如何尚需进一步探索。文章从认知信息复杂度出发,设计了实时的显性/隐性认知群体感知工具,并通过对比实验,利用统计分析、卡方检验、认知网络分析,分析两种认知群体感知工具对在线协作学习知识建构水平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认知群体感知工具有助于在线协作学习中高水平知识建构行为的发生。显性/隐性认知群体感知工具支持下的学习者知识建构行为特征及知识建构模式存在差异性。其中,显性认知群体感知工具能促进协商型对话和升华型对话;隐性认知群体感知工具则更能促进协商型对话的生成。研究结论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习者完成协作任务并提升知识构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信息 群体感知 知识建构 在线协作学习 显性反馈 隐性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社区与沟通焦虑:在线协作会话中学习效果的条件组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林静 王慧敏 +2 位作者 向雪琳 高喻 刘清堂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1,共9页
在线协作会话是在线学习和混合式学习中促进师生与生生交流、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线协作会话中各相关因素如何通过交互作用影响学习效果的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从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与外在的学习环境两... 在线协作会话是在线学习和混合式学习中促进师生与生生交流、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线协作会话中各相关因素如何通过交互作用影响学习效果的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从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与外在的学习环境两个维度出发,提出在线协作会话中的沟通焦虑、社会存在、认知存在和教学存在四个因素对学习效果有联动影响。研究收集了某师范大学计算思维课程中31位学习者的全部在线协作会话数据,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了影响学习效果的条件组态。分析结果表明:(1)在线协作会话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存在多种可能路径和非对称因果关系;(2)良好的探究社区环境能够帮助高沟通焦虑程度的学习者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3)高沟通焦虑程度的学习者在缺乏高水平教学存在时,更易表现出较差的学习效果。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在线协作会话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出以下建议:(1)避免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单一因素归因;(2)注重为高沟通焦虑程度的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在线协作会话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协作会话 社会认知理论 探究社区理论 沟通焦虑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认知”二元视角下协同创作知识建构特征研究——基于过程挖掘和认知网络的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迎春 袁硕 +1 位作者 徐广如 赵思宇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协同创作作为协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对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和深层次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协同创作产生的大量伴随式数据能映射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进而发掘出学习者阶段性知识建构特征。基于此,从“行为-认知”二元视角,运用过程挖掘和... 协同创作作为协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对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和深层次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协同创作产生的大量伴随式数据能映射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进而发掘出学习者阶段性知识建构特征。基于此,从“行为-认知”二元视角,运用过程挖掘和认知网络分析方法,对协同创作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水平学习者的研讨话语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学习者内隐的行为与认知,揭示其知识建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从行为视角看,社交和共享型行为是知识建构的核心活动;高分组知识建构发展遵循“共享-冲突-协商-共识”规律,低分组在对话中的探索、协商行为难以推进知识建构交互层次;当出现认知冲突时,高分组易同化同伴观点,而低分组易顺应同伴观点。(2)从认知视角看,随着知识建构的深入,高阶思维和深层理解逐渐凸显,认知结构随时间多元化发展,但“分析-关联结构”始终保持为基础路径,且活动中期是高、低分组学习者认知发展分水岭。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特征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诊断学习者协作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其知识构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作 知识建构 伴随式数据 过程挖掘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作场景下基于生理数据的认知投入测量研究
19
作者 田浩 武法提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6,共12页
认知投入是决定学习有效发生的实质性投入,在协作学习中尤为关键。但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认知投入不均衡容易导致“搭便车”等负面学习行为的发生。并且,由于认知投入具有内隐性,对其的精准测量仍面临挑战。而基于客观生理数据,有望打开... 认知投入是决定学习有效发生的实质性投入,在协作学习中尤为关键。但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认知投入不均衡容易导致“搭便车”等负面学习行为的发生。并且,由于认知投入具有内隐性,对其的精准测量仍面临挑战。而基于客观生理数据,有望打开协作场景下认知投入测量“黑箱”。为此,研究从唤醒度和适应度两个维度描述协作场景下的认知投入,以184名参与“海绵校园设计”协作任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便携式生理设备采集学习者的皮肤电数据与心率数据,构建协作场景下认知投入的测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交感神经活动可以有效反映唤醒度水平,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可以更加精准地测量适应度水平。通过信号处理技术与特征工程方法,研究从生理数据的时域、频域、形态三个层面构建15维特征,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验证得出,特征集合可以显著解释认知投入水平变异的39.7%,显示出测量模型良好的信效度,其中适应度体现了认知投入在协作任务中的定向,因而相比唤醒度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在协作过程中,学习者的唤醒度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适应度则持续提升。研究丰富了认知投入的理论,并为教师理解学生学情提供依据,有助于协作学习成效的改进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学习 认知投入 生理数据 测量模型 多模态学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协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提问能力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于爽 叶俊民 +3 位作者 吴林静 尹兴翰 罗晟 刘清堂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5-82,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智能协作学习环境的兴起。在此背景下,学习者的提问能力尤为关键,它能够直接增强学习者与智能系统的互动,提升学习体验和效果。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学习者的提问能力对其认知过程的影响。文章旨在探索智...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智能协作学习环境的兴起。在此背景下,学习者的提问能力尤为关键,它能够直接增强学习者与智能系统的互动,提升学习体验和效果。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学习者的提问能力对其认知过程的影响。文章旨在探索智能协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提问能力如何影响他们的认知过程。通过对学习者提问数据和在线协作话语的分析,研究发现学习者的提问能力对认知过程存在影响,具体表现为:高提问能力学习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智能信息整合能力,能够更多地转述和应用从智能系统中获得的意见;高提问能力学习者呈现出“共识解释发展”的认知建构方式,而低提问能力学习者呈现出“辩证论证”的认知建构方式;高提问能力学习者展现出持续的高认知水平,而低提问能力学习者在协作启动阶段容易陷入无关话题困扰,讨论效率不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提升学习者人工智能素养与提问能力、细化共识解释与辩证论证教学策略以及开展智能协作学习环境下的纵向研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协作学习环境 提问能力 认知过程 认知特征 认知模式 认知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