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黄帝内经》“时脏”理论探讨五脏生理病理及其时间节律
1
作者 张滢 孟晓媛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113-115,共3页
基于《黄帝内经》的“时脏”理论思想剖析在五行生克关系下,五脏的生理病理与四时昼夜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时”“脏”的关系对五脏生理病理变化影响密切。文章分析了在五脏与四时相应的生理特性,五脉与四时相应的脉象表现,五脏在天干五... 基于《黄帝内经》的“时脏”理论思想剖析在五行生克关系下,五脏的生理病理与四时昼夜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时”“脏”的关系对五脏生理病理变化影响密切。文章分析了在五脏与四时相应的生理特性,五脉与四时相应的脉象表现,五脏在天干五行中的病理变化,五脏在昼夜中病理变化,时间节律现代研究等方面,论述了在时间节律的作用下,五脏生理特性,病理变化、预后转归及治疗的逻辑关系,希望对临床疾病提供诊断预防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时脏关系 时间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振海 王蕾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807-810,共4页
针对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和"整体观"表述上的混乱,从"天人相应"一语的语源,"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天人相应&q... 针对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和"整体观"表述上的混乱,从"天人相应"一语的语源,"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天人相应"与整体观,新老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论证,现代科学的研究,及便于当代理解、把握和传承、交流等几个方面出发,认为应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表述为"天人相应"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学 理论基础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黄帝内经 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易经》《黄帝内经》中扶阳思想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正山 张其成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3,共3页
《周易》存在明显的阳主阴从、贵阳贱阴思想,但比《周易》更早的《归藏易》和《连山易》皆不主扶阳。《归藏易》是黄帝易,重阴、重地道,与《周易》崇阳、重天道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黄老道家主张致虚守静、清净无为、谦退守柔的思想... 《周易》存在明显的阳主阴从、贵阳贱阴思想,但比《周易》更早的《归藏易》和《连山易》皆不主扶阳。《归藏易》是黄帝易,重阴、重地道,与《周易》崇阳、重天道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黄老道家主张致虚守静、清净无为、谦退守柔的思想,正与《归藏易》的精神相符。《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源自《归藏易》,渊源于黄老道家,故《内经》中亦无明显的扶阳倾向。扶阳派学者所称引的《内经》扶阳思想相关条文,实无明显扶阳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归藏易 连山易 黄帝内经 扶阳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圜道时中”思想渊源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鸿泓 张其成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554-557,共4页
《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就其思想文化渊源而言,则主要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及先秦诸子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内经》原文的认真梳理,周易思想体系的总结和古天文学科学体系的参照,把《内经》的思想文化渊源以"圜道时... 《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就其思想文化渊源而言,则主要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及先秦诸子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内经》原文的认真梳理,周易思想体系的总结和古天文学科学体系的参照,把《内经》的思想文化渊源以"圜道时中"四字概括之。"圜道"描述的是运动的轨迹,"时中"描述的是运动的刻度;"圜道"是象的概括,"时中"是数的确定;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圜道时中"思想的提出,不仅最简洁地体现了《内经》的天人合一观;统一了阴阳、五行、六气、八卦等子模型;而且可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的气化时序规律及各种观点互异的养生理论。它更准确地表达出了易道的精髓和《内经》的时序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圜道时中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经》皮部理论浅析疫病发病规律 被引量:3
5
作者 沈娟娟 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9期945-947,共3页
疫病具有独特的传变规律,疫病的表里传变是自《黄帝内经》而始。《内经》 对外感病的传变包括表里传变、经脉传变等形式。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作为人体的卫外屏障,是疫病表里传变过程中的关键。溯源疫病的发展史,发现历代医家承袭《内... 疫病具有独特的传变规律,疫病的表里传变是自《黄帝内经》而始。《内经》 对外感病的传变包括表里传变、经脉传变等形式。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作为人体的卫外屏障,是疫病表里传变过程中的关键。溯源疫病的发展史,发现历代医家承袭《内经》之旨多从脏腑、气血方面辨析疫病的传变规律,鲜少从皮部理论方面阐述疫病。因此从《内经》皮部理论分析疫病的因机、传变具有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皮部理论 疫病 传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视角下的中医方位词英译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文婕 马伦 《现代中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154-158,共5页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和李照国、倪毛信译本的一至三十五章平行语料库,结合结构语法和认知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X/X+中”表达在句法结构和中医隐喻涵义上的异同及其对风格翻译的影响。研究发现,汉语最常用“中”引导偏正结构...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和李照国、倪毛信译本的一至三十五章平行语料库,结合结构语法和认知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X/X+中”表达在句法结构和中医隐喻涵义上的异同及其对风格翻译的影响。研究发现,汉语最常用“中”引导偏正结构突显中医“表里”等方位隐喻,英译多以“in the middle of”等介词结构表述。两个译本涉及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定相似性,但倪毛信译本倾向淡化“中”蕴含的中医隐喻意义;李照国译本“去隐喻”的常规化处理较少,体现了更多中文思维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X/X+中 方位隐喻 《内经》 语料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海外全英教学体会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小虎 Julia Kravitz 《西部中医药》 2012年第5期38-40,共3页
通过讲述归纳法、案例法、互动法在海外博士班教学中的应用,介绍《黄帝内经》在海外教学中的运用体会,以期对同行今后的海外教学活动有所启发。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教学 海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用《黄帝内经》理论分析进食障碍患者的典型临床特征
8
作者 杨婧 张捷 +1 位作者 李雪霓 张大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4期107-108,共2页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治病的法书,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本文试从内经的视角,对进食障碍患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治病的法书,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本文试从内经的视角,对进食障碍患者中几个临床典型症状的发病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中医学科治疗进食障碍提供一点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食障碍 黄帝内经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运气学与疫病临证辨析
9
作者 沈娟娟 张文风 +2 位作者 魏岩 马丹 姜立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595-597,共3页
中医运气理论博大精深,来源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在《内经》及中医理论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运用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等自然科学成就,结合人们对生活及医疗实践的长期观察研究而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对于预防、诊断... 中医运气理论博大精深,来源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在《内经》及中医理论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运用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等自然科学成就,结合人们对生活及医疗实践的长期观察研究而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疫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继承挖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黄帝内经》 运气理论 临证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共性及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钰欣 刘金涛 +4 位作者 梁晋普 刘敏科 李想 侯艾琳 翟双庆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1996-2005,共10页
目的以李景华、郭维琴、曹玉山教授为代表,探索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共性、差异及形成原因。方法运用Excel、R语言、Gephi等软件对FangNet平台中李景华、郭维琴、曹玉山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病例进行频数分析、热图制作、聚类分析及复... 目的以李景华、郭维琴、曹玉山教授为代表,探索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共性、差异及形成原因。方法运用Excel、R语言、Gephi等软件对FangNet平台中李景华、郭维琴、曹玉山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病例进行频数分析、热图制作、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结果频数分析及热图结果显示,头晕、头痛、失眠为三位教授高血压病患者的共有症状;平肝、潜阳为三位教授共有治法;药物以补虚药最多,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等;性味归经以寒性、甘味、肝经为主。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三位教授用药存在差异,李景华用药分2个社群,聚成3类;郭维琴用药分4个社群,聚为7类;曹玉山用药分3个社群,聚为8类。结论名老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以《黄帝内经》象思维作为基础,因此存在共性。治疗重在平肝潜阳,实者兼以息风清热、活血化痰,虚者以益气养阴为要。用药多寒温同用,甘苦辛并举,以肝经为主。受学脉传承、临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名老中医治疗上存在差异。李景华善用柴胡剂组方,清利肝胆、泻胃降逆;郭维琴肝脾同治,强调活血化瘀;曹玉山重在平肝潜阳,滋养肝肾,祛瘀化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老中医 高血压病 数据挖掘 《黄帝内经》 共性 差异 复杂网络 象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脏腑经络共振角度确定中国古代音乐标准音 被引量:29
11
作者 许继宗 乔宪春 +1 位作者 石玉君 李月明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8-150,共3页
《黄帝内经》中自古就已经存在系统的音乐治疗理论。文章通过《黄帝内经》五音与五藏的对应关系,结合现代研究,论证了古代音乐的标准音,为系统的音乐治疗理论奠定基础。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音 标准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脏六腑皆令人眩,非独肝也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国明 谭智敏 邓华亮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29-32,共4页
眩晕是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的疑难疾病,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通过梳理《内经》条文和临床观察,认为《内经》中已经指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眩晕,非独肝也。经过总结《内经》中五脏六腑致眩的病因病机,同时回顾近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辨证思路和... 眩晕是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的疑难疾病,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通过梳理《内经》条文和临床观察,认为《内经》中已经指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眩晕,非独肝也。经过总结《内经》中五脏六腑致眩的病因病机,同时回顾近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辨证思路和临床经验,笔者发现,眩晕的发生与其他脏腑原因的影响密不可分,如髓海不足、心火上炎、胃气不降,肺气不足等均能导致眩晕,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重视其他脏腑对眩晕的影响,同时重视肝与他脏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对本病的治疗大有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眩晕 病因病机 五脏六腑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神明”新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永飞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8-24,72,共8页
《黄帝内经》在传统人文意识与经世情怀润育下,朗现阴阳气化的生命机能、五脏器化的人体官能、事务分化的政治职能与情志深化的针刺技能,为其神明在自然、人体、社会、心理四个意向的主诉。自然神明作用于天地万物,人体神明表现在身体器... 《黄帝内经》在传统人文意识与经世情怀润育下,朗现阴阳气化的生命机能、五脏器化的人体官能、事务分化的政治职能与情志深化的针刺技能,为其神明在自然、人体、社会、心理四个意向的主诉。自然神明作用于天地万物,人体神明表现在身体器官,社会神明取决于善恶观念,心理神明依赖于治疗水平,四者整合在人体而源在自然、流在社会、潜在心理。这是人体治病的天道原理、脏器程序、实际作业与意念响应,是神明的命运法则、机体担当、功能显示与期望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自然神明 人体神明 社会神明 心理神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去宛陈莝”探讨通法在肾系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佩琦 何伟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3年第5期71-74,共4页
肾系病初期起病多因脾肾亏虚,外邪侵袭,久而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形成湿、热、瘀、浊等病理因素,有形实邪互结,致使病情复杂,迁延难愈。“去宛陈莝”是《内经》中水肿病的治疗法则,诸多医家发现其运用不应局限于水肿,可进一步理解为去... 肾系病初期起病多因脾肾亏虚,外邪侵袭,久而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形成湿、热、瘀、浊等病理因素,有形实邪互结,致使病情复杂,迁延难愈。“去宛陈莝”是《内经》中水肿病的治疗法则,诸多医家发现其运用不应局限于水肿,可进一步理解为去除体内陈腐久积之物,包括通腑泄浊、通络化瘀、通淋化湿、通阳发汗等治法,核心在于以通为用,除去“宛陈”,达到邪去正安、阴平阳秘的目的。立足于《黄帝内经》“去宛陈莝”治法理论,将通法疏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滞郁的特点寓于其中,探讨针对肾系病的病理因素的治法治则,希冀为临床拓宽运用“去宛陈莝”治疗肾系病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宛陈莝 通法 肾系病 黄帝内经 瘀血 湿热 浊毒 慢性肾衰竭 膜性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