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Howard Goldblatt的翻译思想 被引量:3
1
作者 盛俐 《海外英语》 2014年第21期155-156,172,共3页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葛浩文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Howard Goldblatt的翻译实践观——在尽可能忠实于源语信息的基础上,译者适时变通,甚至是再创造,以求翻译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最大程度地对源语信息进行解码,为读者奉上至佳的译作。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howard goldblatt 忠实 变通 再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Translation Thoughts of American Translator Howard Goldblatt
2
作者 马亚丽 王亚荣 李静莹 《海外英语》 2015年第21期162-163,共2页
In 2012,Moyan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o which the media and the scholars paid great attention.The translations of his works by Howard Goldblatt were also caught great attention.Howard Goldblatt was believe... In 2012,Moyan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o which the media and the scholars paid great attention.The translations of his works by Howard Goldblatt were also caught great attention.Howard Goldblatt was believed to help Moyan win the Nobel Prize.Based on this,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ranslation thoughts of Howard Goldblatt,which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RICAN TRANSLATOR howard goldblatt TRANSLATION THOUGH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Red Sorgh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3
作者 邓玉华 朱红雷 《海外英语》 2019年第21期191-193,共3页
The culture is a crucial source of national cohesion and creativity,and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the country.Chinese culture“Going Out”strategy aims to bring Chinese cu... The culture is a crucial source of national cohesion and creativity,and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the country.Chinese culture“Going Out”strategy aims to br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hole world,and to improve Chinese peopl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an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Red Sorgh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Going Out”to gain enlightenment on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to br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ulture“Going Out”strategy howard goldblatt RED SORGHU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介评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德荣 安风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2,F0003,共9页
乡土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对其的翻译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学界对乡土语言及其外译的研究仍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由周领顺等人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是我... 乡土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对其的翻译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学界对乡土语言及其外译的研究仍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由周领顺等人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是我国首部全面探讨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专著。该书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探索意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具体而言,该书凭借原创理论探析了葛浩文乡土语言英译的内在规律,为外译实践提供了行为参照,丰富了中国特色译学理论的实践内涵;确立了乡土语言翻译和评价的原则,增强了乡土文学外译的可操作性及其评价的科学性;深度辨析了多个关键概念,有利于提高翻译批评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学术特色与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语言 乡土文学外译 译者行为批评 葛浩文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对等的“很+形”谓语句英译对比研究——兼论葛浩文的译文风格
5
作者 翁义明 王金平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28,共9页
现代汉语“很+形”谓语句中的程度副词“很”只是性质形容词做谓语的一种形式“标记”,几乎丧失了作为强化词的表达功能。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手段,以William Dolby、Jeanne Kelly、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文为参照... 现代汉语“很+形”谓语句中的程度副词“很”只是性质形容词做谓语的一种形式“标记”,几乎丧失了作为强化词的表达功能。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手段,以William Dolby、Jeanne Kelly、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文为参照,同时参照英文小说《京华烟云》相同结构的汉语译文,对比考察葛浩文英译本中“很+形”谓语句译文的功能对等状况。研究发现,“很+形”谓语句的葛浩文译文功能对等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三位译者;绝大多数“很”的葛浩文英译文没有寻求形式上的词对词对等,而是通过改变原文形式、保留原文意义的方法达到译文与原文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很+形”谓语句 英译 葛浩文 对比 译者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叙事重构中本体叙事与公共叙事张力之辩——以葛译《碧奴》为例
6
作者 刘甜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77-83,共7页
葛浩文英译《碧奴》,采取了一系列翻译叙事策略,以目标语文化公共叙事与译者的本体叙事合力建构译文本叙事,将原文的“人性”叙事重构为“性别权利关系”叙事,令原文叙事与译文叙事发生翻转。叙事建构不仅内在于文化内的文本改写,更内... 葛浩文英译《碧奴》,采取了一系列翻译叙事策略,以目标语文化公共叙事与译者的本体叙事合力建构译文本叙事,将原文的“人性”叙事重构为“性别权利关系”叙事,令原文叙事与译文叙事发生翻转。叙事建构不仅内在于文化内的文本改写,更内在于文本的跨文化翻译过程。苏童的《碧奴》经历了从中国经典传说到葛浩文英译本的双重叙事重构,文本经过了从文化内改写到跨文化翻译改写,其叙事处于持续的重构之中。作为一种社会叙事,翻译往往在目标语文化中重构原文本叙事,因此目标语文化接触到的是翻译“讲述的故事”。这种故事在目标语文化中建构了原文本文化的现实,翻译叙事建构是文本跨文化转换的必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叙事 建构 葛浩文 《碧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学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对比研究——以葛浩文译《酒国》和蓝诗玲译《鲁迅小说全集》为例 被引量:24
7
作者 周领顺 丁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14,共14页
汉语"乡土语言"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载体,其英译问题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而汉学家英译是译学界普遍看好的、理想的译者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条成功的实践路径,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功不可没。就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汉语&... 汉语"乡土语言"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载体,其英译问题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而汉学家英译是译学界普遍看好的、理想的译者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条成功的实践路径,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功不可没。就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汉语"乡土语言"的英译而言,汉学家葛浩文和汉学家蓝诗玲的英译实践,是汉学家中比较突出的两位,对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及其动因的研究,将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模式等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莫言《酒国》和蓝诗玲英译鲁迅《鲁迅小说全集》中的乡土语言事实的分析,深刻剖析了不同的译者行为背后的动因。对于译者而言,实现译者学者化,才能传递文化的最强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蓝诗玲 乡土语言 《酒国》 《鲁迅小说全集》 译者学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中谚语的文化建构与解构 被引量:5
8
作者 石春让 石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9,共6页
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在英语世界获得巨大成功。葛浩文主要采用异化法和省略法翻译《生死疲劳》中的谚语,他的翻译原则是保留异语文化,语义对应,不刻意追求美学对等。葛浩文力图呈现谚语的异质性,不仅使《生死疲劳》中谚语蕴含的中... 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在英语世界获得巨大成功。葛浩文主要采用异化法和省略法翻译《生死疲劳》中的谚语,他的翻译原则是保留异语文化,语义对应,不刻意追求美学对等。葛浩文力图呈现谚语的异质性,不仅使《生死疲劳》中谚语蕴含的中华文化很好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而且为西方读者建构了真实的"他者形象",也解构了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为西方读者认知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更客观的平台。葛浩文的翻译为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莫言 《生死疲劳》 谚语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生产过程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51
9
作者 汪宝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20-30,共11页
本文运用场域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考察葛浩文译者惯习的形成及介入美国文学场域,分析有关行动者如何通过资本转化构建《红高粱》翻译发起、出版网络,促成葛译本在美国的顺利生产,最后分析翻译及编辑方式对葛译面貌的影响。其译者惯习... 本文运用场域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考察葛浩文译者惯习的形成及介入美国文学场域,分析有关行动者如何通过资本转化构建《红高粱》翻译发起、出版网络,促成葛译本在美国的顺利生产,最后分析翻译及编辑方式对葛译面貌的影响。其译者惯习决定葛浩文的翻译方式是学术性与商业性兼顾,既有忠实的一面,也有灵活变通的一面。葛浩文既"忠实"又"叛逆"的译法看似吊诡,却帮助他取得了极大成功,这一悖论可用场域理论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 葛浩文 生产 场域 行动者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与转叙——《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叙事性阐释 被引量:28
10
作者 邵璐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101,共6页
对于文学翻译研究而言,经典叙事学仍有着有力的解释力和应用、理论价值,而且,翻译的叙事研究也应是文学翻译研究的主体之一。本文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经典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详细剖析,就目标文本中呈现的叙... 对于文学翻译研究而言,经典叙事学仍有着有力的解释力和应用、理论价值,而且,翻译的叙事研究也应是文学翻译研究的主体之一。本文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经典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详细剖析,就目标文本中呈现的叙述声音、叙述视角、转叙等问题展开讨论,认为目标文本中主要出现了两种视角越界:显性越界和隐性越界;这两种视角越界中又都呈现省叙、伪叙;而无论省叙还是伪叙,都既可跟叙述视角,也可与叙述声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葛浩文 叙事学 《生死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的他者:葛浩文笔下的“中国形象”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晨飞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7,共6页
葛浩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领域的成就无可比拟,然而,光环之下,其成就与地位是否在无形当中被夸大与抬高?葛浩文译笔之下的中国,有着怎样的"形象"?这种"形象",又是如何被建构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或许... 葛浩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领域的成就无可比拟,然而,光环之下,其成就与地位是否在无形当中被夸大与抬高?葛浩文译笔之下的中国,有着怎样的"形象"?这种"形象",又是如何被建构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或许正可以为中国文学的"走出去"提供某些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 中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节之美:翻译中文学性的传达——以毕飞宇小说《青衣》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晔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8-27,共10页
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文学翻译重在文学性的传递。从文本层面看,小说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语言的内在节奏、匠心独运的修辞等方面,细节的把握和传达是文学审美和翻译的关键。文学性的传达往往需要译者介入意义"生成&qu... 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文学翻译重在文学性的传递。从文本层面看,小说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语言的内在节奏、匠心独运的修辞等方面,细节的把握和传达是文学审美和翻译的关键。文学性的传达往往需要译者介入意义"生成"过程,实现创造性再现。本文运用德国翻译家本雅明有关文学翻译的著名理论,结合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夫妇的《青衣》英译本,以大量实例深入剖析了当代小说英译作品在文学性传译方面的得与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文学翻译 《青衣》 瓦尔特·本雅明 葛浩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书写:非母语再创与译入语创译——以葛浩文英译阿来《格萨尔王》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治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9-67,135,共9页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经口头传承和文本书写多渠道民间创作和多元文化共同模塑流传至今。藏族作家阿来以汉语写作方式对《格萨尔王》进行再创,其作为重述神话的《格萨尔王》小说汉语本又由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为英语。文章以民族...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经口头传承和文本书写多渠道民间创作和多元文化共同模塑流传至今。藏族作家阿来以汉语写作方式对《格萨尔王》进行再创,其作为重述神话的《格萨尔王》小说汉语本又由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为英语。文章以民族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与异域传承为个案,通过对阿来重塑神话的非母语再创实践与葛浩文其人其译对当代中国文学经由英语翻译走向世界的描述,分析了民族史诗在由藏语母体到汉语文本再到英语文本的非母语再创和译入语创译的双重书写和二度翻译中,文本经历的多重阐释与文化转码,探析了在重塑神话的文学实践话语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国家话语中,类似于再创与创译的双重书写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王》 阿来 葛浩文 双重书写 创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博理与葛浩文之不同:制度化译者行为视角 被引量:10
14
作者 任东升 朱虹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55-66,共12页
翻译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种,兼具制度化属性和市场化属性,表现为制度化翻译和市场化翻译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下的译者分别为制度化译者和市场化译者。译者因政治文化身份不同表现出差异化的译者行为。本文通过对比端木蕻良两篇小说的沙... 翻译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种,兼具制度化属性和市场化属性,表现为制度化翻译和市场化翻译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下的译者分别为制度化译者和市场化译者。译者因政治文化身份不同表现出差异化的译者行为。本文通过对比端木蕻良两篇小说的沙博理译本与葛浩文译本,借助“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分析两译者的行为,进一步探究制度化译者和市场化译者在语言求真与社会务实之间的行为偏重,找出译者行为背后的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化译者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 沙博理 葛浩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习”“资本”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以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段文颇 魏萌桦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3-89,共7页
文章基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和“资本”概念,通过分析惯习和资本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具体应用,尽可能地囊括文学作品对外译介中涉及的不同因素和主体,主要论述译者葛浩文的惯习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取中的体现,以及不... 文章基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惯习”和“资本”概念,通过分析惯习和资本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具体应用,尽可能地囊括文学作品对外译介中涉及的不同因素和主体,主要论述译者葛浩文的惯习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取中的体现,以及不同资本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亚马逊读者评论分析《生死疲劳》英译本的接受情况,以期丰富社会学视角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习 资本 《生死疲劳》 葛浩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说的“中国性”管窥:以汪曾祺为例试驳“葛浩文之问” 被引量:1
16
作者 欧阳灿灿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0-137,共8页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质疑中国小说,认为沉迷日常生活场景描写令情节不够紧凑流畅,使小说有丧失文学性之嫌。我们则认为,中国小说大量描写与情节无关的生活细节,源于中国文学对"文""人"与"世界"的融合性表现...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质疑中国小说,认为沉迷日常生活场景描写令情节不够紧凑流畅,使小说有丧失文学性之嫌。我们则认为,中国小说大量描写与情节无关的生活细节,源于中国文学对"文""人"与"世界"的融合性表现传统,它体现的正是中国小说的"中国性"特色。与西方重视文学的独立性价值不同,中国传统文论强调"心生而言立",追求"文""人"与"道"的合一性与合作性。汪曾祺用现代汉语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文""人"与"世界"融合统一的精神追求,体现出"真实"与"美"在日常生活中相交融的特色,从而证实了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创作手法绵延至今的强大生命力。葛浩文的误解恰好证明了中国文学具有无法被西方文学及其诗学审美惯例拘囿的"中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之问” 汪曾祺 中国性 融合统一 日常生活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改写:意识的操控——以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晓丹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18-122,共5页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当代中国文学英译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翻译改写却一直饱受学界争议。对文学翻译来说,改写究竟是必要手段,还是对原文的不忠?文学操控论指出改写是种操控,是文学进化发展的助推力。而翻译正是一种最明显的改写。该研...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当代中国文学英译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翻译改写却一直饱受学界争议。对文学翻译来说,改写究竟是必要手段,还是对原文的不忠?文学操控论指出改写是种操控,是文学进化发展的助推力。而翻译正是一种最明显的改写。该研究以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翻译为个案,对其翻译中所做的改写进行考察,发现大量改写多是由目标文化的意识形态综合作用于译者而发生的,目的是让译作被更多读者接受,延续作品在异域的生命,而这也正是译作成功的关键,是符合文学发展与传播规律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操控论 改写 葛浩文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阅读模式研究——莫言《生死疲劳》英译解读 被引量:3
18
作者 邵璐 《语言与翻译》 2013年第3期55-59,共5页
翻译叙事文体学采用文体学、叙事学与翻译学结合的理论模式,以语料库作为辅助工具,为翻译研究的深度发展提供了方向。从翻译叙事文体学角度细读莫言《生死疲劳》的双语文本,并考察目标文本的语言,可区分语言学和文化两个层面的特色。对... 翻译叙事文体学采用文体学、叙事学与翻译学结合的理论模式,以语料库作为辅助工具,为翻译研究的深度发展提供了方向。从翻译叙事文体学角度细读莫言《生死疲劳》的双语文本,并考察目标文本的语言,可区分语言学和文化两个层面的特色。对特殊读者(即译者)而言,翻译小说的阅读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以源文本为基础的翻译小说批评法,其下包含叙事学和从传统到后巴别塔的方法,二是历史描述法与对比阅读。个体译者文体应为翻译叙事文体学研究的焦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文体学 莫言 葛浩文 翻译阅读模式 翻译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说唱唱词之翻译分析——基于副文本的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勤 范千千 《外国语文研究》 2016年第3期79-86,共8页
本文以葛浩文对《红高粱家族》中说唱唱词的英译为切入点,借助杰拉德·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力图客观地阐释葛浩文对说唱唱词翻译方法选择之原因。研究发现,葛译本中唱词的翻译方法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与得体性,具体表现为删减、意译... 本文以葛浩文对《红高粱家族》中说唱唱词的英译为切入点,借助杰拉德·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力图客观地阐释葛浩文对说唱唱词翻译方法选择之原因。研究发现,葛译本中唱词的翻译方法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与得体性,具体表现为删减、意译、改写和直译的灵活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高粱家族》 葛浩文 说唱唱词 翻译 副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蛙》及其英译本的经验功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燕晓芳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31-134,共4页
近些年来,译本的经验功能分析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诗歌散文等短篇文本的翻译。为了验证这一分析模式同样适用于长篇小说翻译,选取莫言小说《蛙》及其葛氏译文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五封信作为研究语料,对比原文和译文中的小句及物性过程分... 近些年来,译本的经验功能分析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诗歌散文等短篇文本的翻译。为了验证这一分析模式同样适用于长篇小说翻译,选取莫言小说《蛙》及其葛氏译文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五封信作为研究语料,对比原文和译文中的小句及物性过程分布情况,分析小说英译过程中的经验功能传译。研究结果表明葛氏译文与原文及物性过程分布极其相似,汉英传译过程实现了经验功能对等。同时,葛浩文在处理小句结构时所采用的降级、结构调整以及改变及物性过程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其译例可以运用于翻译教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功能 及物性过程 《蛙》 葛氏译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