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Si_(3)N_(4)陶瓷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1
作者 于文举 向立平 +3 位作者 黄民忠 刘刈 杨帆 冯亚鑫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553,共8页
通过热压烧结法制备了致密度为98.3%的氮化硅陶瓷(HP-Si_(3)N_(4)),并深入探讨了其在超临界水环境(450℃,25 MPa)中的腐蚀行为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其在不同腐蚀时间(50 h、100 h、150 h、200 h)后的微观结构、物相组成和力学性能进... 通过热压烧结法制备了致密度为98.3%的氮化硅陶瓷(HP-Si_(3)N_(4)),并深入探讨了其在超临界水环境(450℃,25 MPa)中的腐蚀行为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其在不同腐蚀时间(50 h、100 h、150 h、200 h)后的微观结构、物相组成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分析。研究发现,Si_(3)N_(4)陶瓷在超临界水中会生成二氧化硅(SiO_(2))腐蚀层,但随着腐蚀时间延长,SiO_(2)腐蚀层逐渐脱落,导致基体表面发生沿晶腐蚀,随后进一步发展为晶粒腐蚀。经过200 h腐蚀后,其断裂韧性和硬度变化幅度不大,断裂韧性从4.1 MPa·m^(1/2)微增至4.5 MPa·m^(1/2),硬度从15.2 GPa降至14.9 GPa;而弯曲强度从650 MPa降至523 MPa,降低了18%。这些结果表明,超临界水腐蚀会破坏Si_(3)N_(4)陶瓷的表面结构,增加材料的脆性和易损性。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Si_(3)N_(4)陶瓷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降解机制,有望为该材料在核能和超临界水氧化等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陶瓷 超临界水 腐蚀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包覆β-Si_(3)N_(4)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2
作者 李一博 姚冬旭 +4 位作者 祝明 赵君 王丁 夏咏锋 曾宇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45-549,共5页
β-Si_(3)N_(4)晶须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物理性能,其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磨性好、热膨胀系数小等优势在机械领域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升铜基体与β-Si_(3)N_(4)晶须的界面结合强度以及复合材料性能,本工作采用熔... β-Si_(3)N_(4)晶须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物理性能,其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磨性好、热膨胀系数小等优势在机械领域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升铜基体与β-Si_(3)N_(4)晶须的界面结合强度以及复合材料性能,本工作采用熔盐法与热压烧结法相结合,成功制备了TiN包覆β-Si_(3)N_(4)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TiN@β-Si_(3)N_(4)w/Cu)。研究了TiN@β-Si_(3)N_(4)w/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晶须与铜基体之间的界面结构,探讨了不同钛含量对复合材料相对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盐浴处理后,β-Si_(3)N_(4)晶须表面原位生成的TiN镀层有效解决了晶须易团聚的问题,显著改善了晶须与铜基体之间的润湿性,从而增强了界面结合强度。同时,TiN镀层对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和力学性能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与未包覆的β-Si_(3)N_(4)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相比,当钛含量为5wt%、β-Si_(3)N_(4)晶须含量为10vol%时,TiN@β-Si_(3)N_(4)w/Cu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优的综合性能:相对密度达到98.46%,维氏硬度和抗弯强度分别提升至93.1HV和345.7 MPa,较未包覆样品分别提高了28.6%和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法 β-si_(3)n_(4)晶须 铜基复合材料 界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粉组成对多孔Si_(3)N_(4)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田云龙 祁海 +4 位作者 郭方全 曹冲 韩伟月 李鹏飞 钱豪杰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6,共5页
利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α-Si_(3)N_(4)陶瓷素坯,并分别埋在BN、BN+Y_(2)O_(3)+Al_(2)O_(3)(物质的量比1∶1∶1)、BN+Y_(2)O_(3)+Al_(2)O_(3)+Si_(3)N_(4)(物质的量比1∶1∶1∶1)的粉床中,采用气压烧结工艺制备多孔Si_(3)N_(4)陶瓷,... 利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α-Si_(3)N_(4)陶瓷素坯,并分别埋在BN、BN+Y_(2)O_(3)+Al_(2)O_(3)(物质的量比1∶1∶1)、BN+Y_(2)O_(3)+Al_(2)O_(3)+Si_(3)N_(4)(物质的量比1∶1∶1∶1)的粉床中,采用气压烧结工艺制备多孔Si_(3)N_(4)陶瓷,研究了埋粉组成对陶瓷物相组成、微观结构、抗弯强度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BN埋粉烧结得到的多孔Si_(3)N_(4)陶瓷由α-Si_(3)N_(4)颗粒组成,孔隙率最高,抗弯强度和介电常数最低;利用BN+Y_(2)O_(3)+Al_(2)O_(3)埋粉烧结得到的陶瓷主要由颗粒状α-Si_(3)N_(4)组成,少量短柱状β-Si_(3)N_(4)相分散在α-Si_(3)N_(4)中,孔隙率较高,抗弯强度和介电常数较低;采用BN+Y_(2)O_(3)+Al_(2)O_(3)+Si_(3)N_(4)埋粉烧结得到的陶瓷由长柱状β-Si_(3)N_(4)相组成,β-Si_(3)N_(4)晶粒交叉互锁形成孔洞,孔隙率最低,抗弯强度和介电常数最高。利用不同组成埋粉烧结得到陶瓷的介电损耗均在10^(-3)数量级,陶瓷的透波性能优异。利用BN+Y_(2)O_(3)+Al_(2)O_(3)+Si_(3)N_(4)埋粉烧结得到的多孔Si_(3)N_(4)陶瓷的性能最优,其孔隙率为53.7%,抗弯强度为128.2 MPa,介电常数为2.96,介电损耗为1.62×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si_(3)n_(4)陶瓷 埋粉烧结 微观结构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Si_(2)N_(2)O复相粉体对Al_(2)O_(3)-SiC-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有奇 何健 +2 位作者 陈俊峰 张嘉良 李正坤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提高Al_(2)O_(3)-SiC-C浇注料的综合服役性能,采用化学燃烧法合成的微晶氮化硅/氮氧化硅(Si_(3)N_(4)/Si_(2)N_(2)O)复相粉体为添加物,以棕刚玉、板状刚玉、碳化硅、活性α-Al_(2)O_(3)微粉、SiO_(2)微粉、纯铝酸钙水泥、单质Si粉... 为了提高Al_(2)O_(3)-SiC-C浇注料的综合服役性能,采用化学燃烧法合成的微晶氮化硅/氮氧化硅(Si_(3)N_(4)/Si_(2)N_(2)O)复相粉体为添加物,以棕刚玉、板状刚玉、碳化硅、活性α-Al_(2)O_(3)微粉、SiO_(2)微粉、纯铝酸钙水泥、单质Si粉和球沥青为原料,制备了Al_(2)O_(3)-SiC-C浇注料。研究了复相粉体外加量(外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1%、2%、3%和5%)对浇注料性能的影响,同时探究Si_(3)N_(4)/Si_(2)N_(2)O增强试样综合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Si_(3)N_(4)/Si_(2)N_(2)O复相粉可以显著改善Al_(2)O_(3)-SiC-C浇注料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和抗热震性;2)Si_(3)N_(4)/Si_(2)N_(2)O复相粉通过填充孔隙、促进烧结反应进行、生成晶须状物质等途径优化了浇注料的显微结构,提高了浇注料的综合性能;3)当Si_(3)N_(4)/Si_(2)N_(2)O复相粉外加量为3%(w)时,浇注料的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si_(2)n_(2)O复相粉 Al_(2)O_(3)-siC-C浇注料 抗氧化性 抗热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陶瓷圆柱滚子的金刚石砂带超精加工试验
5
作者 王洪亮 李颂华 +3 位作者 金驰 田凯 郭昊 赵梓辰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6-503,共8页
Si_(3)N_(4)陶瓷圆柱滚子在极端工况中表现出优异的服役性能,但其硬脆特性等导致加工困难。为实现Si_(3)N_(4)陶瓷圆柱滚子高质量、高柔性的加工,提出金刚石砂带超精加工方法。通过搭建金刚石砂带超精加工试验平台,设计正交试验并对试... Si_(3)N_(4)陶瓷圆柱滚子在极端工况中表现出优异的服役性能,但其硬脆特性等导致加工困难。为实现Si_(3)N_(4)陶瓷圆柱滚子高质量、高柔性的加工,提出金刚石砂带超精加工方法。通过搭建金刚石砂带超精加工试验平台,设计正交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水平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金刚石砂带磨料粒度、砂带线速度、砂带压力、导辊转速对Si_(3)N_(4)陶瓷圆柱滚子工件(ϕ10 mm×12 mm)表面粗糙度Ra和材料去除率RMRR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金刚石砂带磨料粒度对工件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影响均最显著,砂带压力相较于砂带线速度和导辊转速对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较大,而砂带线速度相较于砂带压力和导辊转速对材料去除率的影响较大。当金刚石砂带磨料粒度代号为P3000、砂带线速度为10 m/s、砂带压力为94 N、导辊转速为300 r/min时,工件表面粗糙度最小值为0.0452μm;当金刚石砂带磨料粒度代号为P2000、砂带线速度为20 m/s、砂带压力为94 N、导辊转速为200 r/min时,材料去除率最大值为1.07531μm/min。采用金刚石砂带超精加工方法,可有效提高Si_(3)N_(4)陶瓷圆柱滚子的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陶瓷圆柱滚子 金刚石砂带 表面粗糙度 超精密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电有价元素提取热处理炉用SiC-Si_(3)N_(4)-C质耐侵蚀材料研究
6
作者 姜悦纳 叶欣健 +6 位作者 陶天一 杨梦瑶 林凡凯 郑晓洪 孙振华 吴小文 黄朝晖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28,共5页
回收废旧锂电池有价元素常用火法结合湿法冶金回收工艺,为提高回收工艺中热处理炉衬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以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1~0.5、≤0.5 mm)、碳化硅(2~1、1~0.5、<0.5 mm)、氮化硅(<0.045 mm)和石墨为原料,将用后铁水包砖细颗... 回收废旧锂电池有价元素常用火法结合湿法冶金回收工艺,为提高回收工艺中热处理炉衬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以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1~0.5、≤0.5 mm)、碳化硅(2~1、1~0.5、<0.5 mm)、氮化硅(<0.045 mm)和石墨为原料,将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替代同等粒度的氮化硅经800~1400℃保温3 h制备SiC-Si_(3)N_(4)-C复相耐火材料。研究了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12.12%、26.25%、36.38%和48.5%)和热处理温度(800、1000、1200、1400℃)对复相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加入量的增加,试样体积密度变化较小,显气孔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常温耐压强度和常温抗折强度先减小后增大;2)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试样体积密度先增加后减小,显气孔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常温耐压强度和常温抗折强度增加;3)当热处理温度为1400℃,用后铁水包砖细颗粒全部取代碳化硅细颗粒时,试样综合性能最佳,其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常温耐压强度和常温抗折强度分别为2.37 g·cm^(-3)、14.3%、31.6 MPa和9.0 MPa,且1000℃抗废旧锂电池破碎料侵蚀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电池回收 热处理 siC-si_(3)n_(4)-C 用后铁水包砖 抗侵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结晶BN涂层对连续Si_(3)N_(4)纤维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崔冰峡 江元强 +4 位作者 汪涵 蔡武集 黄祥贤 张安东 王新斌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30-2637,共8页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在连续Si_(3)N_(4)纤维表面制备BN涂层,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分析纤维及其表面BN涂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基于Weibull分布统计方法评估BN涂层对Si_(...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在连续Si_(3)N_(4)纤维表面制备BN涂层,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分析纤维及其表面BN涂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基于Weibull分布统计方法评估BN涂层对Si_(3)N_(4)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i_(3)N_(4)纤维表面BN涂层具有B/N原子比接近1∶1化学计量比的低结晶结构特征;沉积BN涂层后,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分布偏离正态分布,纤维强度离散增大;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BN涂层将逐渐转化为硼硅酸盐玻璃,有效抑制纤维内部气孔孔径和孔体积的增大;BN涂层Si_(3)N_(4)纤维的单丝拉伸强度随温度升高下降缓慢,在1400~1500℃时仍高于无涂层Si_(3)N_(4)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涂层 si_(3)n_(4)纤维 硼硅酸盐玻璃 低结晶 拉伸强度 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uO钎焊Si_(3)N_(4)陶瓷接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8
作者 赵上强 陈永泰 +3 位作者 杨有才 方继恒 刘国化 谢明 《贵金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1,共8页
通过连接的方式解决Si_(3)N_(4)陶瓷高硬、高脆等特性导致的难加工等问题,可有效促进Si_(3)N_(4)陶瓷的应用,然而当下常用的扩散连接、活性金属钎焊和玻璃钎焊等方法工艺要求较高或接头高温抗氧化性较差。为简化工艺要求并获得高温抗氧... 通过连接的方式解决Si_(3)N_(4)陶瓷高硬、高脆等特性导致的难加工等问题,可有效促进Si_(3)N_(4)陶瓷的应用,然而当下常用的扩散连接、活性金属钎焊和玻璃钎焊等方法工艺要求较高或接头高温抗氧化性较差。为简化工艺要求并获得高温抗氧化的Si_(3)N_(4)陶瓷接头,引入空气反应钎焊方法,以Ag-CuO为钎料,研究CuO含量、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Si_(3)N_(4)/Si_(3)N_(4)接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g-8CuO钎料在1050℃保温30 min钎焊所得接头的钎缝均匀致密,界面结合牢固,接头结构为:Si_(3)N_(4)/SiO_(2)/SiO_(2)+Cu-O(rich)/钎料(Ag+Cu-O)/SiO_(2)+Cu-O(rich)/SiO_(2)/Si_(3)N_(4),此时接头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值45 MPa,而且接头在800℃进行48 h的高温氧化试验后,强度仍达31.9 MPa,表现出了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O钎料 si_(3)n_(4)陶瓷 接头结构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旋转超声磨削Si_(3)N_(4)陶瓷表面微观形貌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永国 王伟 +2 位作者 李文知 魏恒举 魏士亮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90,共9页
为了研究旋转超声磨削Si_(3)N_(4)陶瓷表面的微观形貌,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不同加工参数下Si_(3)N_(4)陶瓷表面微观形貌的变化。设计旋转超声磨削Si_(3)N_(4)陶瓷正交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参数对Si_(3)N_(4)陶瓷表面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 为了研究旋转超声磨削Si_(3)N_(4)陶瓷表面的微观形貌,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不同加工参数下Si_(3)N_(4)陶瓷表面微观形貌的变化。设计旋转超声磨削Si_(3)N_(4)陶瓷正交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参数对Si_(3)N_(4)陶瓷表面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的影响,并设计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加工参数下Si_(3)N_(4)陶瓷表面的粗糙度、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结果表明:旋转超声磨削Si_(3)N_(4)陶瓷表面时,分形维数能更好地表征其加工表面的缺陷状态,多重分形谱则能更好地表征其加工表面缺陷的起伏程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超声磨削 si_(3)n_(4)陶瓷 分形维数 多重分形谱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孔剂对多孔Si_(3)N_(4)陶瓷透气系数的影响
10
作者 张电 梁清泉 +2 位作者 刘璇 李延军 刘一军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0-296,共7页
为改善多孔Si_(3)N_(4)陶瓷的透气性,以Si粉为原料,Y_(2)O_(3)和CaF_(2)为烧结助剂,粒径为5和20μ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为造孔剂,先注凝成型再排胶,最后在氮气气氛中于1650℃保温3 h反应烧结,制备了多孔Si_(3)N_(4)陶瓷。研究了造孔... 为改善多孔Si_(3)N_(4)陶瓷的透气性,以Si粉为原料,Y_(2)O_(3)和CaF_(2)为烧结助剂,粒径为5和20μ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为造孔剂,先注凝成型再排胶,最后在氮气气氛中于1650℃保温3 h反应烧结,制备了多孔Si_(3)N_(4)陶瓷。研究了造孔剂粒径和添加量(体积分数分别为0、15%、30%、45%和60%)对多孔Si_(3)N_(4)陶瓷显气孔率、孔径分布、孔结构、透气系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造孔剂的试样呈堆积衍生孔和球形演化孔的二级孔结构,孔径呈双峰分布;2)在粒径相同时,随着造孔剂添加量的增加,试样的显气孔率和透气系数增大,而体积密度、弯曲强度、断裂韧性降低;3)相同添加量下,添加5μm的小粒径造孔剂的试样具有更高的显气孔率、透气系数和弯曲强度,采用较小粒径的造孔剂能减小孔壁的厚度,并扩大孔壁内堆积衍生孔的孔径,提高孔壁的渗透性;4)添加体积分数为60%的5μm造孔剂的试样综合性能最优,其显气孔率、透气系数和弯曲强度分别为55.1%、11.6×10^(-14)m^(2)和35.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si_(3)n_(4)陶瓷 造孔剂 孔径分布 孔结构 透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环境Si_(3)N_(4)陶瓷与M50钢材料的球盘配副与润滑油量对摩擦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潘盈卓 吕宝华 +6 位作者 马楷 刘明辉 程洁 曹辉 白鹏鹏 孟永钢 田煜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0-213,共14页
针对耐高温轴承的高温润滑问题,采用SRV-Ⅳ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轴承用材料Si_(3)N_(4)陶瓷和M50钢展开了高温控油摩擦磨损试验,之后对不同的配副方式进行了高温足量油、乏油的摩擦磨损对比试验.控油试验结果表明:200℃、足量油润滑条件... 针对耐高温轴承的高温润滑问题,采用SRV-Ⅳ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轴承用材料Si_(3)N_(4)陶瓷和M50钢展开了高温控油摩擦磨损试验,之后对不同的配副方式进行了高温足量油、乏油的摩擦磨损对比试验.控油试验结果表明:200℃、足量油润滑条件下,Si_(3)N_(4)(球)-M50(盘)配副相较于M50钢自配副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和盘磨损率.M50钢自配副磨损率更容易受到润滑油量的影响.这是由于Si_(3)N_(4)(球)-M50(盘)配副的M50盘表面在摩擦过程中生成了稳定的含磷摩擦反应膜,而M50钢自配副的磨损以磨粒磨损为主,化学反应膜容易被破坏,且磨粒浓度会受到润滑油量的影响.不同配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0℃、3μL油量下,仅M50(球)-Si_(3)N_(4)(盘)配副长摩1 h未发生润滑失效,且能够保持较低的磨损率,除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反应膜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外,M50钢球表面化学反应膜成膜面积更小,成膜不易受乏油条件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轴承 M50钢 si_(3)n_(4)陶瓷 高温 乏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Si-Fe合金添加量对Si_(3)N_(4)结合SiC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路炎 韩兵强 +1 位作者 张锦化 柯昌明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7-283,共7页
为促进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的致密化,降低Si粉氮化温度,以SiC颗粒和细粉、Si粉为主要原料,利用从高钛型高炉渣提取的Ti-Si-Fe合金部分取代Si粉,在埋碳气氛下于1350℃反应烧结5 h,制备了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研究了Ti-Si... 为促进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的致密化,降低Si粉氮化温度,以SiC颗粒和细粉、Si粉为主要原料,利用从高钛型高炉渣提取的Ti-Si-Fe合金部分取代Si粉,在埋碳气氛下于1350℃反应烧结5 h,制备了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研究了Ti-Si-Fe合金添加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1.8%、3.6%、5.4%、7.2%)对Si粉的氮化行为、材料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氮化反应烧结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Ti-Si-Fe合金添加量的增加,材料的常温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折强度明显改善,荷重软化温度均超过1700℃,Ti-Si-Fe合金添加量超过3.6%(w)后材料性能的增幅变缓;2)Ti-Si-Fe合金促进了Si粉在较低温度下的完全氮化和材料的反应烧结,Ti-Si-Fe合金中各物相及Si粉氮化反应的体积增加能够充填气孔,氮化产物改善骨料与基质、基质内部的结合状态,从而提高材料的致密化程度,改善力学性能;3)引入Ti-Si-Fe合金后,反应体系中形成了富含Ti、Si、N、Fe成分的液相,氮化物的形成除传统的VS、VLS机制外,溶解-沉淀机制在短柱状β-Si_(3)N_(4)、粒状TiN的形成中起到主导作用,交错连结的α-Si_(3)N_(4)晶须、短柱状β-Si_(3)N_(4)、粒状TiN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起到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i-Fe合金 反应烧结 si_(3)n_(4)结合siC耐火材料 致密化 溶解-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和BN对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久治 孙心瑗 +5 位作者 陈润川 杜文浩 肖晓东 吴妙春 李秀英 肖卓豪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2,共6页
铕离子在自然界中通常以Eu^(3+)存在,然而,铕离子单掺发光材料只有当Eu^(2+)和Eu^(3+)以合适浓度共存时才能实现白光发射。在还原气氛中制备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时,很容易使得Eu^(3+)全部还原为Eu^(2+),因而很难获得Eu^(2+)和Eu^(3+)共... 铕离子在自然界中通常以Eu^(3+)存在,然而,铕离子单掺发光材料只有当Eu^(2+)和Eu^(3+)以合适浓度共存时才能实现白光发射。在还原气氛中制备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时,很容易使得Eu^(3+)全部还原为Eu^(2+),因而很难获得Eu^(2+)和Eu^(3+)共存的发光材料。在空气氛围的烧成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还原剂Si_(3)N_(4)和BN对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_(3)N_(4)和BN都能够在空气氛围下实现硼硅酸盐玻璃中铕离子的部分还原,且Si_(3)N_(4)的还原能力比BN更强。当Si_(3)N_(4)替代达到5 mol%,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样品中Eu^(2+)浓度占优势,其CIE坐标为(x=0.29,y=0.34),表明以Si_(3)N_(4)还原铕掺杂硼硅酸盐玻璃在白光照明用荧光材料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 Bn EU 硼硅酸盐玻璃 白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陶瓷球与8Cr4Mo4V轴承钢接触疲劳和摩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文雪 沙磊 +4 位作者 杨晓峰 颜家森 刘金科 王廷剑 张传伟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16-1527,共12页
面向航空发动机对陶瓷球轴承的应用需求,本文中首先应用球棒式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和UMT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测试了4050航空润滑油润滑下Si_(3)N_(4)陶瓷和8Cr4Mo4V轴承钢摩擦配副的滚动接触疲劳与摩擦性能,获得了Si_(3)N_(4)陶瓷... 面向航空发动机对陶瓷球轴承的应用需求,本文中首先应用球棒式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和UMT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测试了4050航空润滑油润滑下Si_(3)N_(4)陶瓷和8Cr4Mo4V轴承钢摩擦配副的滚动接触疲劳与摩擦性能,获得了Si_(3)N_(4)陶瓷球和8Cr4Mo4V轴承钢摩擦配副的滚动接触疲劳威布尔概率寿命曲线,并对比分析了滴油润滑下Si_(3)N_(4)陶瓷球和8Cr4Mo4V轴承钢摩擦配副与8Cr4Mo4V钢球和8Cr4Mo4V轴承钢摩擦配副的摩擦损伤行为;然后采用力-热耦合接触分析方法,获取Si_(3)N_(4)球与8Cr4Mo4V钢盘的滑动摩擦以及8Cr4Mo4V钢球与8Cr4Mo4V钢盘滑动摩擦的力-热响应行为,并分析了滑动速度和接触应力对2种摩擦配副的摩擦热流分配和接触界面摩擦温升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Si_(3)N_(4)陶瓷球应力循环次数为8Cr4Mo4V棒2倍的条件下,8Cr4Mo4V棒仍先发生疲劳剥落,Si_(3)N_(4)陶瓷球未发生疲劳;滴油润滑条件下,与8Cr4Mo4V钢球和8Cr4Mo4V钢盘摩擦配副相比,Si_(3)N_(4)陶瓷球和8Cr4Mo4V钢盘摩擦副的滑动摩擦系数较低,表面磨损较轻,接触界面的最大温升也相对较小,表现出优良的接触疲劳和摩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陶瓷 8Cr4Mo4V轴承钢 接触疲劳性能 摩擦性能 力-热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陶瓷关节轴承内圈外球面磨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豪 李颂华 +2 位作者 左闯 李闯 高艺枫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8,共7页
为探究氮化硅陶瓷关节轴承内圈外球面精密范成磨削方法,以表面粗糙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用立式五轴加工中心进行正交试验,确定各磨削参数对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顺序;再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磨削参数对其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并用粒子群算法对... 为探究氮化硅陶瓷关节轴承内圈外球面精密范成磨削方法,以表面粗糙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用立式五轴加工中心进行正交试验,确定各磨削参数对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顺序;再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磨削参数对其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并用粒子群算法对陶瓷关节轴承内圈磨削表面粗糙度进行回归预测,最终获得最佳加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砂轮粒度与砂轮进给速度对氮化硅关节轴承内圈外球面磨削表面的粗糙度影响最显著,砂轮线速度次之,工件线速度影响最小;陶瓷轴承内圈外球面表面粗糙度随进给速度的提高而增大,随砂轮线速度、工件线速度的提高先减小后增大。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相对误差小于5%,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为实际加工选取磨削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陶瓷关节轴承 球面磨削 表面粗糙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_(2)添加量对Si_(3)N_(4)-SiC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李铁军 邓军平 +4 位作者 廉晓庆 曹会彦 王龙庆 华小虎 邓丽荣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6-490,共5页
以SiC颗粒和细粉、Si粉为原料,TiB_(2)细粉为添加剂,采用反应烧结法经1400℃保温2 h制备了Si_(3)N_(4)-SiC耐火材料,以期改善它的性能。通过MIP、XRD、SEM等研究了TiB_(2)细粉添加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4%、0.6%和0.8%)对反... 以SiC颗粒和细粉、Si粉为原料,TiB_(2)细粉为添加剂,采用反应烧结法经1400℃保温2 h制备了Si_(3)N_(4)-SiC耐火材料,以期改善它的性能。通过MIP、XRD、SEM等研究了TiB_(2)细粉添加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4%、0.6%和0.8%)对反应烧结Si_(3)N_(4)-SiC耐火材料致密性、抗折强度、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致密化机制。结果表明:1)添加适量TiB_(2)有助于提高试样体积密度和高温抗折强度(1200℃),增加≤1μm小孔比例;2)随着TiB_(2)添加量的增加,Si_(2)N_(2)O杂相含量减小,Si粉氮化率提高,Si_(3)N_(4)开始为晶须状,后演变为发育良好的长棒状,最后异常长大;3)致密化机制为:添加少量TiB_(2)可增加SiO气相分压,促进Si_(3)N_(4)晶须遵循气固机制生长;当TiB_(2)添加量为0.6%(w)时,Si_(3)N_(4)在适量高温液相作用下发育为长棒状,形成三维交叉网络结构,继续增加TiB_(2)添加量至0.8%(w),试样中液相再次增多,棒状Si_(3)N_(4)异常长大;4)当TiB_(2)添加量为0.6%(w)时,试样综合性能最佳,其体积密度为2.75 g·cm^(-3),显气孔率为11.6%,常温抗折强度为40.2 MPa,1200℃高温抗折强度为47.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_(2) si_(3)n_(4)-siC 致密化 气固生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雕刻法制备定向结构Si_(3)N_(4)/Al电子封装基片研究
17
作者 欧毅 殷海荣 +4 位作者 白建光 黄瑞 梁利东 刘雷 宋海龙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5,共7页
本文以三维雕刻法和铝合金穿孔熔渗工艺制备了定向结构Si_(3)N_(4)/Al电子封装基片,研究了不同定向孔直径对基片轴向导热系数和径向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微观形貌分析表明Si_(3)N_(4)陶瓷的烧结是主要包括聚团颗粒之间形成粘结和聚团颗粒... 本文以三维雕刻法和铝合金穿孔熔渗工艺制备了定向结构Si_(3)N_(4)/Al电子封装基片,研究了不同定向孔直径对基片轴向导热系数和径向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微观形貌分析表明Si_(3)N_(4)陶瓷的烧结是主要包括聚团颗粒之间形成粘结和聚团颗粒内部生成β-Si_(3)N_(4)的过程,聚团颗粒尺寸是影响Si_(3)N_(4)陶瓷性能的主要因素.轴向热导率随着气孔尺寸增加呈增加趋势;气孔尺寸为0.8 mm时,Si_(3)N_(4)/Al电子封装基片导热系数随着温度增加呈减小趋势,最高达到107.1 W·m^(-1)·k^(-1),径向热膨胀系数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雕刻法 定向结构si_(3)n_(4)/Al电子封装基片 轴向导热系数 径向热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冶炉竖炉围管用Si_(3)N_(4)结合SiC砖的损毁分析
18
作者 赵馨雨 杨文刚 +4 位作者 穆元冬 田果 吴吉光 相宇博 叶国田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3-516,共4页
为了解欧冶炉还原竖炉围管用Si_(3)N_(4)结合SiC砖的损毁情况,对使用了两年的Si_(3)N_(4)结合SiC砖进行取样,针对用后砖试样的外观、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元素组成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用后砖有明显的蚀损情况,蚀损面粗糙,蚀... 为了解欧冶炉还原竖炉围管用Si_(3)N_(4)结合SiC砖的损毁情况,对使用了两年的Si_(3)N_(4)结合SiC砖进行取样,针对用后砖试样的外观、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元素组成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用后砖有明显的蚀损情况,蚀损面粗糙,蚀损率达50%;2)用后砖的体积密度下降,显气孔率降低,氧化程度随着距工作面距离的增大而减弱;3)Si_(3)N_(4)结合SiC砖被欧冶炉中的气体氧化,反应生成SiO_(2),不适宜作为竖炉围管的炉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冶炉 si_(3)n_(4)结合siC砖 氧化 损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_(3)Si_(2)C_(2)掺量对Si_(3)N_(4)陶瓷微观结构与力/热学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龙国钦 聂光临 +5 位作者 陈炫志 黎业华 彭小晋 黄瑶 邓欣 伍尚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9-548,共10页
Si_(3)N_(4)陶瓷具有优异的力学、化学、热学性能,在电子元器件散热与封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制备高强度、高导热的Si_(3)N_(4)陶瓷,采用Y_(3)Si_(2)C_(2)-MgO二元复合烧结助剂,系统研究了Y_(3)Si_(2)C_(2)掺量与保温时间对Si_(... Si_(3)N_(4)陶瓷具有优异的力学、化学、热学性能,在电子元器件散热与封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制备高强度、高导热的Si_(3)N_(4)陶瓷,采用Y_(3)Si_(2)C_(2)-MgO二元复合烧结助剂,系统研究了Y_(3)Si_(2)C_(2)掺量与保温时间对Si_(3)N_(4)陶瓷致密度、力学性能及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分析阐释了Si_(3)N_(4)陶瓷力/热学性能的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Y_(3)Si_(2)C_(2)掺量的增加,Si_(3)N_(4)陶瓷试样(保温时间分别为4 h和12 h)的热导率和弯曲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保温4 h所制Si_(3)N_(4)陶瓷的弯曲强度主要受致密度的影响,保温12 h所制Si_(3)N_(4)陶瓷的弯曲强度主要受微观结构的均匀度及晶粒尺寸的影响;保温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气体排出和晶粒生长,从而促进Si_(3)N_(4)陶瓷的致密化及热导率的提升。利用气压烧结(1900℃保温12 h),掺加1.5 mol%的Y_(3)Si_(2)C_(2)可制得致密度为99.0%、热导率为(106.80±2.64)W·m^(−1)·K^(−1)、弯曲强度为(590.21±25.69)MPa的Si_(3)N_(4)陶瓷,其具有优良的力/热学综合性能,有利于提升Si_(3)N_(4)陶瓷封装电子元器件的服役安全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陶瓷 二元复合烧结助剂 Y_(3)si_(2)C_(2) 热导率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散Ru/Si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CO_(2)加氢中的应用
20
作者 颜琳琳 魏宇学 +2 位作者 张成华 相宏伟 李永旺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7,共9页
氮化硅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水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其表面的氨基基团能够较好地锚定金属,显著提高金属分散度。但是,商品氮化硅比表面积较低,对金属分散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以自制的高比表面积氮化硅(Si_(3)N_(4))为载体,通过... 氮化硅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水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其表面的氨基基团能够较好地锚定金属,显著提高金属分散度。但是,商品氮化硅比表面积较低,对金属分散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以自制的高比表面积氮化硅(Si_(3)N_(4))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不同Ru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和2.0%)的催化剂(分别为0.5%Ru/Si_(3)N_(4)、1.0%Ru/Si_(3)N_(4)和2.0%Ru/Si_(3)N_(4)),并以商品氮化硅(Si_(3)N_(4)-C)为载体制备了2.0%Ru/Si_(3)N_(4)-C催化剂作为对照组。表征了催化剂的理化性质,测试了其在300℃、0.1 MPa下的CO_(2)加氢反应活性。结果显示,与Si_(3)N_(4)-C相比,Si_(3)N_(4)的比表面积较高(502 m^(2)/g),Si_(3)N_(4)作为载体显著提高了金属分散度,降低了金属粒径,催化剂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0.5%Ru/Si_(3)N_(4)的金属粒径较小,展现出强的H_(2)吸附能力,H难以解吸,抑制了中间物种CO加氢生成CH_(4)。随着Ru负载量增加,金属粒径增大,催化剂的CH_(4)选择性更好。Ru/Si_(3)N_(4)系列催化剂中,2.0%Ru/Si_(3)N_(4)的CH_(4)选择性较高(98.8%)。空速为10000 m L/(g·h)时,0.5%Ru/Si_(3)N_(4)的CO选择性为88.2%。与2.0%Ru/Si_(3)N_(4)相比,2.0%Ru/Si_(3)N_(4)-C的金属粒径更大,活性位点较少,活性更低。2.0%Ru/Si_(3)N_(4)和2.0%Ru/Si_(3)N_(4)-C的CO_(2)转化率分别为53.1%和9.2%。Si_(3)N_(4)有效提高了金属分散度,提高了催化剂的CO_(2)加氢反应活性;通过调控Ru负载量控制催化剂金属粒径,可实现对产物CO或CH_(4)选择性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Ru/si_(3)n_(4)催化剂 CH_(4)选择性 CO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