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莴苣盘梗霉菌自然寄主专化性的分化及其对莴苣的侵染性
1
作者 何晓婵 周小军 +3 位作者 朱浩 龚婉 张敬泽 朱丽燕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为明确引起浙江金华地区杂草苦苣菜和苣荬菜霜霉病的病原菌及其寄主范围,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和寄主范围的测定。依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特征鉴定、病原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以及基于核糖体ITS区和28S基因、Cox2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为明确引起浙江金华地区杂草苦苣菜和苣荬菜霜霉病的病原菌及其寄主范围,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和寄主范围的测定。依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特征鉴定、病原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以及基于核糖体ITS区和28S基因、Cox2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引起2种杂草霜霉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莴苣盘梗霉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病原菌可侵染其他自然寄主和栽培品种莴苣和生菜,但不能侵染已知的自然寄主续断菊,证实来自杂草上的莴苣盘梗霉菌存在寄主专化性的分化,不完全相同于已知的寄主范围。苦苣菜和苣荬菜可能是莴苣霜霉病的接种源,控制这些杂草将是控制霜霉病害的重要一环,研究结果为揭示活体营养莴苣盘梗霉菌具有寄主专化性及其分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苣 霜霉病 杂草 寄主专化性 莴苣盘梗霉菌 续断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菌群-代谢-免疫”轴从“毒热”论治急性胰腺炎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崔钰莹 周琪 +4 位作者 尚东 赵亮 关溪 白长川 项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76-2681,共6页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和动物模型具有特征性肠道菌群表型,且与AP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直接或将营养物质分解代谢成功能性产物间接参与宿主免疫调节。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失衡激活免疫炎性反应,是AP重症化的主导力...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和动物模型具有特征性肠道菌群表型,且与AP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直接或将营养物质分解代谢成功能性产物间接参与宿主免疫调节。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失衡激活免疫炎性反应,是AP重症化的主导力量。中医将肠道菌群失衡所致机体代谢异常及炎性因子大量释放归为“内毒”范畴,与诱发AP之外毒(酒毒、食毒、寒毒等)合病,毒郁不解,久则化热化火。因此“,菌群紊乱-代谢异常-免疫失调”是AP“毒热”病机演变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中医经典方剂和验方通过靶向调控“菌群-代谢-免疫”轴防治AP重症化,既丰富了中医“毒热”理论的科学内涵,又为中医药防治AP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热理论 急性胰腺炎 肠道菌群 代谢表型 宿主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鱼华双身虫的宿主特异性及其寄生鳃的组织病理学
3
作者 曹诗宜 杨波 +6 位作者 廖小林 朱滨 邹红 李明 吴山功 王桂堂 李文祥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77,共6页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铜鱼华双身虫(Sindiplozoon coreius)的寄生会引起圆口铜鱼死亡,探明铜鱼华双身虫的致病机理,可为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等提供指导。通过对寄生铜鱼华双身虫的圆口铜鱼鳃进行病理...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铜鱼华双身虫(Sindiplozoon coreius)的寄生会引起圆口铜鱼死亡,探明铜鱼华双身虫的致病机理,可为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等提供指导。通过对寄生铜鱼华双身虫的圆口铜鱼鳃进行病理组织切片研究,发现该双身虫的寄生会导致鳃小片相互粘连、鳃小片的上皮细胞增生和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炎症反应,以及出现鳃丝挤压变形的症状。此外,与圆口铜鱼在同一养殖系统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和金沙鲈鲤(Percocypris pingi),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江水系野生的乌原鲤(Procypris mera),均感染了双身虫,形态学和ITS2及COI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均为铜鱼华双身虫。研究结果表明铜鱼华双身虫的宿主特异性不高,要避免同一科属的鱼类混养而相互交叉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殖吸虫 铜鱼华双身虫 组织病理学 宿主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毒素共性结构短肽串联表达及功能分析
4
作者 金嘉凤 沈成 +4 位作者 孟萌 陈蔚 徐重新 刘媛 刘贤金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毒素是一类具有抗虫功能的微生物蛋白。将前期基于Bt Cry毒素家族氨基酸序列及结构信息设计获得的呈现Cry毒素共性结构的3个短肽,拼接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长链多肽(Bt Cry-GXJG-11),以期研...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毒素是一类具有抗虫功能的微生物蛋白。将前期基于Bt Cry毒素家族氨基酸序列及结构信息设计获得的呈现Cry毒素共性结构的3个短肽,拼接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长链多肽(Bt Cry-GXJG-11),以期研发Bt Cry毒素杀虫功能的模拟物及制备Bt Cry毒素检测用广谱抗体的免疫原。分子建模预测结果显示,Bt Cry-GXJG-11与Bt Cry毒素靶标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钙黏蛋白受体(HaCad-TBR)存在互作效应,并初步明确了两者互作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244TYR。经原核表达,获得了质量浓度为0.5 mg/mL的Bt Cry-GXJG-11纯蛋白,测得其与HaCad-TBR的亲和力常数(KD)为2.151×10^(-7)mol/L。室内生测试验表明,Bt Cry-GXJG-11对棉铃虫具有一定杀虫活性,校正死亡率为27.5%;且以其免疫的小鼠血清能同时识别6种Bt Cry毒素(Cry1Ab、Cry1Ac、Cry1Ah、Cry1B、Cry1C、Cry1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 Cry毒素 共性结构 分子互作 杀虫活性 广谱抗体 棉铃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源示踪技术在食品链中进行污染源追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樊丽华 王江雪 +5 位作者 欧宗沅 张艳茹 张璐瑶 刘诗艺 周自梅 李国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2-339,共8页
在食品链中,粪便微生物污染是诱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利用微生物源示踪(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MST)技术对粪便微生物来源和污染情况进行追踪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MST方法一般分为... 在食品链中,粪便微生物污染是诱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食品安全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利用微生物源示踪(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MST)技术对粪便微生物来源和污染情况进行追踪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MST方法一般分为依赖数据库型方法(library-dependent methods,LDMs)和非依赖数据库型方法(library-independent methods,LIMs)2种方法,其中LIMs分为依赖培养型和非依赖培养型。在非依赖培养型方法中,以16S rRNA和宿主-微生物互作基因为特异性分子标记物建立的MST方法在食品链的污染调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MST的基本原理及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总结近几年基于宿主特异性分子标记物的MST方法在食品链中进行污染溯源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目前MST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现存不足对MST技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源示踪方法 食源性疾病 粪便污染 依赖数据库 非依赖数据库 宿主特异性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与协同表示方法的贻贝毒素快速检测
6
作者 乔付 刘忠艳 刘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2-298,共7页
该文应用近红外光谱和类别相关残差约束的非负表示分类(class-specific residual constraint non-negative representation base classification,CRNRC)方法快速识别被毒素污染的贻贝。受腹泻贝类毒素(diarrheal shellfish toxins,DST)... 该文应用近红外光谱和类别相关残差约束的非负表示分类(class-specific residual constraint non-negative representation base classification,CRNRC)方法快速识别被毒素污染的贻贝。受腹泻贝类毒素(diarrheal shellfish toxins,DST)污染的贻贝,其组织变化可通过近红外光谱曲线反映出来,可利用CRNRC模型对健康贻贝和受DST污染的贻贝进行分类。在CRNRC模型中引入类相关残差项和协同表示,将编码与分类联系起来。研究了CRNRC的编码向量,通过实验确定CRNRC模型的最优参数。实验结果表明,CRNRC模型在平均准确率、F-measure、1-specificity等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协同表示和非负表示分类模型;近红外光谱与CRNRC相结合,能有效地鉴别被DST污染的贻贝,该检测方法具有智能、无损、准确、不需要化学试剂等优点。可将CRNRC模型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扩展到其他海鲜产品的检测(如检测海鲜产品核污染程度),以确保人类摄入健康的海鲜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贝类毒素 近红外光谱 贻贝 类别相关残差约束 非负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夏晓勤 王伟俊 姚卫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94-597,共4页
报道我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的研究。研究表明单殖吸虫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 ,但不同种类的特异性有很大的差别。从目前已有的记录来看 ,60 %以上的单殖吸虫只有 1种宿主 ,约 75%的单殖吸虫的宿主仅为 1属 ,超过97%的单殖吸虫... 报道我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的研究。研究表明单殖吸虫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 ,但不同种类的特异性有很大的差别。从目前已有的记录来看 ,60 %以上的单殖吸虫只有 1种宿主 ,约 75%的单殖吸虫的宿主仅为 1属 ,超过97%的单殖吸虫的宿主在 1科之内。没有 1种单殖吸虫可寄生于超过 3个科的宿主中 ,但大钩指环虫可在 2 3属 33种宿主中寄生。在科和属特异性水平上 ,以锚首虫科和指环虫科单殖吸虫的特异性较强 ,三代虫科次之 ,双身虫科最弱 ;而在种特异性水平上 ,这四科单殖吸虫的宿主特异性并无显著的差异 ( P>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殖吸虫 宿主特异性 种类 内陆水体 鱼类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蛋白质毒素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孔琼 袁盛勇 +4 位作者 李珣 薛春丽 李林倩 余朝阳 杨红玉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7,共6页
灰葡萄孢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植物病原菌,为了解灰葡萄孢致病因子和其毒素的寄主选择性,以分离于番茄灰葡萄孢分泌的蛋白质毒素为侵染源,对16科23种供试植物叶片和7种供试植物种子进行致病性和寄主专化性测定。结果发现,灰葡萄孢分泌的蛋... 灰葡萄孢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植物病原菌,为了解灰葡萄孢致病因子和其毒素的寄主选择性,以分离于番茄灰葡萄孢分泌的蛋白质毒素为侵染源,对16科23种供试植物叶片和7种供试植物种子进行致病性和寄主专化性测定。结果发现,灰葡萄孢分泌的蛋白质毒素能侵染17种植物叶片,占全部供试植物的73.91%。对石蒜科朱顶红、茄科辣椒叶片的致病性最强,7 d后的病斑面积分别为(2.18±0.44)、(0.81±0.33)cm^2,其次分别是五加科的花叶鸭脚木、菊科的菊花和莴苣、茄科的番茄和烟草、豆科的蚕豆和豌豆。灰葡萄孢分泌的蛋白质毒素能明显抑制十字花科的大白菜、豆科的蚕豆和豌豆、茄科的番茄等7种供试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胚芽生长。综上,灰葡萄孢寄主范围广,其分泌的蛋白质毒素有毒性,且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蛋白质毒素 致病性 离体接种 寄主专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婀珍蝶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性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志刚 韩诗畴 +4 位作者 郭明昉 罗莉芬 刘文惠 彭统序 李丽英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天敌昆虫安婀珍蝶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性进行了研究。在温度2 6℃、RH80 %的人工气候箱内饲养 ,安婀珍蝶一个世代历期 92~ 1 0 2d,卵产于薇甘菊叶片上 ,幼虫在四龄前群聚生活 ,六龄后在支持物上化蛹 ,蛹期约 1 1... 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天敌昆虫安婀珍蝶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性进行了研究。在温度2 6℃、RH80 %的人工气候箱内饲养 ,安婀珍蝶一个世代历期 92~ 1 0 2d,卵产于薇甘菊叶片上 ,幼虫在四龄前群聚生活 ,六龄后在支持物上化蛹 ,蛹期约 1 1d ,成虫存活约 8d。选择 42科 86种植物进行寄主专一性测定 ,结果表明 :安婀珍蝶对薇甘菊的嗜食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供试植物 ,且仅能在薇甘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婀珍蝶 薇甘菊 生物学 寄主专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志真 谢一青 +2 位作者 王志洁 杨宗武 陈启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139-147,共9页
对与福建、广州的细枝木麻黄、短枝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共生的 1 7株根瘤内生菌进行了形态培养、生理类群、营养源利用、代谢酶、宿主特异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 7株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具有分枝状菌丝、孢囊、泡囊等Fr... 对与福建、广州的细枝木麻黄、短枝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共生的 1 7株根瘤内生菌进行了形态培养、生理类群、营养源利用、代谢酶、宿主特异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 7株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具有分枝状菌丝、孢囊、泡囊等Frankia菌的特征性结构 ,FCc64、FCc92、FCe3 3等菌株还具有串珠状菌丝段。木麻黄内生菌有A、B、AB等 3种生理类群 ,其中B群内生菌多。菌株离体培养具有固氮酶活性 ,且差异显著。多数木麻黄内生菌能良好利用吐温 ,只有少数菌株可利用葡萄糖等糖类物质。内生菌不同生理类群在碳氮源利用、有机酸羧化和代谢酶产生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侵染试验表明木麻黄Frankia菌株不仅可在木麻黄属内种间进行交叉侵染 ,还能侵染杨梅、沙枣和桤木等植物结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FRANKIA 生物学特性 生理类群 宿主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寄生复口吸虫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梦莹 贾舒安 +3 位作者 王娜 郝翠兰 焦丽 岳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复口吸虫感染鱼类的是其吸虫后囊蚴,寄生于鱼类眼球中,可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是危害严重的鱼类寄生虫之一。复口吸虫具有广适性,分布广泛,生活史复杂等特点。目前,复口吸虫在我国多地均有发现,但国内对其研究... 复口吸虫感染鱼类的是其吸虫后囊蚴,寄生于鱼类眼球中,可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是危害严重的鱼类寄生虫之一。复口吸虫具有广适性,分布广泛,生活史复杂等特点。目前,复口吸虫在我国多地均有发现,但国内对其研究较少,多集中在病原调查,形态,生活史等方面。缺少对复口吸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及宿主特异性的研究。论文重点就这两方面进行了综合叙述,并且对复口吸虫的分类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口吸虫 鉴定方法 宿主特异性 致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特性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卫静 王晓伟 刘树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5-453,共9页
烟粉虱以持久性、可循回的方式传播双生病毒。烟粉虱传毒历经获毒、持毒和传毒3个阶段,烟粉虱体内的病毒受体、病毒蛋白以及寄主植物因子都参与了这个过程。本文综述了影响烟粉虱特异性传播双生病毒的因素以及二者的直接和间接互作。烟... 烟粉虱以持久性、可循回的方式传播双生病毒。烟粉虱传毒历经获毒、持毒和传毒3个阶段,烟粉虱体内的病毒受体、病毒蛋白以及寄主植物因子都参与了这个过程。本文综述了影响烟粉虱特异性传播双生病毒的因素以及二者的直接和间接互作。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特异性不仅与烟粉虱隐种和病毒种类有关,还与烟粉虱体内特定的器官或细胞、烟粉虱和病毒的蛋白以及烟粉虱体内的共生细菌有关。在烟粉虱和双生病毒的长期共进化中,病毒可以通过调控烟粉虱和寄主植物的特性而促进其自身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双生病毒 特异性传播 内共生细菌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柄瘤蚜茧蜂与其寄主豆蚜的相互作用:寄主龄期选择及其对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甘明 苗雪霞 丁德诚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8-604,共7页
在 2 5℃下研究了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japonicusAshmead对寄主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龄期的选择和被寄生豆蚜的龄期对蚜茧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混合虫态寄主中 ,日本柄瘤蚜茧蜂通常选择较小龄期的若蚜寄生 ,其中 2龄若蚜... 在 2 5℃下研究了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japonicusAshmead对寄主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龄期的选择和被寄生豆蚜的龄期对蚜茧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混合虫态寄主中 ,日本柄瘤蚜茧蜂通常选择较小龄期的若蚜寄生 ,其中 2龄若蚜的相对被寄生率最高 ,为 2 6 4 % ;其次是 1龄若蚜 ,为 2 0 6 % ;无翅成蚜与 3、 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相对被寄生率较低。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寄生延长了豆蚜若蚜的发育 ,其中 1龄若蚜被寄生后 ,1~ 3龄历期显著延长 ;有翅 3龄若蚜被寄生后 ,3、 4龄历期明显延长 ;但无翅和有翅 4龄若蚜被寄生后的发育历期均不受影响。各龄若蚜被寄生后羽化的成蚜寿命明显缩短 ,其中 ,被寄生的 1龄若蚜不能发育至成蚜 ,其它较早龄期被寄生的若蚜羽化的成蚜繁殖力均显著降低。寄生时寄主的发育期也影响寄生蜂的发育 ,2龄豆蚜被寄生时的日本柄瘤蚜茧蜂个体发育最快 ,为 194 10h ;1龄寄主被寄生时蚜茧蜂的发育最慢 ,需 2 15 8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蚜 日本柄瘤蚜茧蜂 寄主-寄生蜂的相互关系 寄主龄期选择 繁殖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生真菌及竹黄生物学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永翔 朱英 +1 位作者 黄永会 刘作易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0-154,共5页
为对竹黄及其他重要竹生真菌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思路,介绍了竹生真菌的生活类型、分布情况、寄主专一性、组织特异性,并从分类、形态特征、寄主植物、生态及人工培养等方面介绍了竹黄,最后对竹黄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竹生真菌 分布 生活类型 寄主专一性 组织特异性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焦枯病菌产毒条件优化及毒素专化性测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秀萍 叶小真 +2 位作者 陈全助 刘金燕 鲁国东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7,共6页
桉树焦枯病菌是桉树焦枯病的致病菌,为明确该菌的致病因子及致病机制,对YA5j2菌株的最佳产毒条件及毒素专化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离体叶片针刺法对致病菌毒素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桉树焦枯病菌产生的毒素对桉树叶片有毒性,叶片病斑... 桉树焦枯病菌是桉树焦枯病的致病菌,为明确该菌的致病因子及致病机制,对YA5j2菌株的最佳产毒条件及毒素专化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离体叶片针刺法对致病菌毒素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桉树焦枯病菌产生的毒素对桉树叶片有毒性,叶片病斑面积与粗毒素的浓度成正相关关系。YA5j2菌株的最佳产毒条件:培养基为改良Fries′培养基,培养温度为28℃,pH值为5,并在黑暗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15~20 d,转速为150 r·min-1。专化性测定结果表现出多样性,显示该粗毒素属于非寄主专化性毒素,可以用来区分植物抗病性的强度。21种供试植物经粗毒素处理后,小叶榕、白兰、樟树、桂花等植物对毒素的病理反应最强,将来可作为快速评价毒素的生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焦枯病菌 产毒条件 毒素 专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食不同寄主棉蚜的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特性比较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飞 韩召军 吴智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7-60,共4页
以棉花、木槿和南瓜 3种寄主作物隔离饲养不同抗性程度的棉蚜 (171B、RR1和RR2 ) ,取食不同寄主后棉蚜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 (Km)值无显著差异 ,而各品系之间酶的最大反应速度 (Vmax)差异显著。与取食棉花的棉蚜各品系相比 ,取食木槿的各... 以棉花、木槿和南瓜 3种寄主作物隔离饲养不同抗性程度的棉蚜 (171B、RR1和RR2 ) ,取食不同寄主后棉蚜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 (Km)值无显著差异 ,而各品系之间酶的最大反应速度 (Vmax)差异显著。与取食棉花的棉蚜各品系相比 ,取食木槿的各品系乙酰胆碱酯酶对甲胺磷的敏感性均有所下降 ;取食南瓜的各品系以其抗性不同有所差异 ,抗性最高的RR2 品系的敏感性上升 ,而RR1品系的敏感性有所下降 ,171B品系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变化。在不同处理之间 ,棉蚜AChE的酶学特性 (Km 值和Vmax)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文中对可能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羧酸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 特性比较 寄主作物 酶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燕麦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何苏琴 荆卓琼 +3 位作者 赵桂琴 丁文姣 郭满库 柴继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2,共5页
2010年8月,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燕麦炭疽病病叶上分离得到产生镰刀形分生孢子的刺盘孢菌,依据柯赫氏法则、病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cereale Manns。病菌分生孢子盘生大量黑色针状刚毛;分生孢子单细胞,... 2010年8月,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燕麦炭疽病病叶上分离得到产生镰刀形分生孢子的刺盘孢菌,依据柯赫氏法则、病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cereale Manns。病菌分生孢子盘生大量黑色针状刚毛;分生孢子单细胞,镰刀形,无色,(17.43~24.90)μm×(1.99~3.74)μm,平均(22.02±1.80)μm×(2.85±0.36)μm;分生孢子萌生的附着胞黑色,卵圆形或近圆形,(6.23~7.97)μm×(4.98~6.23)μm,平均(7.30±0.52)μm×(5.82±0.48)μm;菌丝生附着胞黑色,近圆形、长椭圆形或裂瓣状,(7.47~14.94)μm×(4.98~9.96)μm,平均(10.87±1.46)μm×(6.74±1.01)μm。病菌菌丝在5~35℃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离体叶片,23~25℃),菌株蒙-3-1对供试的2个裸燕麦品种和8个皮燕麦品种均具有强的致病性,但不侵染小麦、玉米、谷子和高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cereale 寄主专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不同源罗伊氏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董燕 季海峰 +4 位作者 王四新 刘辉 王晶 单达聪 王雅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721-4723,4726,共4页
[目的]对2种不同源罗伊氏乳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为乳酸杆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从仔猪和北京油鸡盲肠黏膜各分离得到罗伊氏乳杆菌ZLR003和JLR002,对这2株菌的生长曲线、产乳酸能力、抗氧化活性以及抗生... [目的]对2种不同源罗伊氏乳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为乳酸杆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从仔猪和北京油鸡盲肠黏膜各分离得到罗伊氏乳杆菌ZLR003和JLR002,对这2株菌的生长曲线、产乳酸能力、抗氧化活性以及抗生素药敏性进行测定。[结果]JLR002生长速度快于ZLR003,其最大OD600nm值(2.237)高于ZLR003(2.026);ZLR003和JLR002最高乳酸产量分别为1.182和1.361 mmol/L;培养24 h后,ZLR003和JLR002细胞破碎液中均能检测到SOD活性,分别为28.2976和11.1655 U/ml;在常用的13种抗生素中,JLR002仅对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和诺氟沙星以及多肽类的杆菌肽产生耐药性,而对于其他9种抗生素均敏感,而ZLR003仅对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其他类的氯霉素敏感,而对于其他11种抗生素均产生耐药性。[结论]来源不同的同种乳酸杆菌,其生物学特性也存在着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伊氏乳杆菌 生物学特性 寄主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草卷蛾寄主专一性风险评价 被引量:28
19
作者 马骏 万方浩 +2 位作者 郭建英 游兰韶 卢德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710-1717,共8页
在以往豚草生物防治研究的基础上 ,为评价防治恶性豚草的外来天敌昆虫的安全性 ,以及探索外来生防作用物的风险评价方法 ,以豚草卷蛾为案例 ,进一步对其寄主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基于与豚草的近缘关系及以往的研究结果 ,选用 9科 36... 在以往豚草生物防治研究的基础上 ,为评价防治恶性豚草的外来天敌昆虫的安全性 ,以及探索外来生防作用物的风险评价方法 ,以豚草卷蛾为案例 ,进一步对其寄主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基于与豚草的近缘关系及以往的研究结果 ,选用 9科 36种常见经济作物、观赏植物和杂草 ,采用室内非选择性取食测定、田间开放条件下多选择性取食测定和室外非选择性取食分龄接虫的生命表等研究方法 ,对豚草卷蛾的寄主专一性作了深入研究。 ( 1 )室内非选择性取食测定结果表明 ,豚草卷蛾仅能在豚草和苍耳上完成整个幼虫的发育 ;但在强迫将高龄幼虫 ( 4~ 6龄 )接入黄花蒿、菊花 (黄莲 )和向日葵 (白 97-1和天委 F2 )时 ,有少量幼虫能发育化蛹 ,但不发生取食 ,在这些植物上完成发育只是一种假象。 ( 2 )田间开放条件下多选择性取食测定结果表明 ,豚草卷蛾的寄主选择性随种群数量不同而异 ,当种群数量增大 ,受取食条件胁迫时 ,出现风险“扩散”现象。田间供试的 1 6种 (含品种 )植物中 ,第 2、3和 4代出现虫瘿 (被幼虫选择 )的供试植物依次为 :豚草(第 2代 ) ;豚草和苍耳 (第 3代 ) ;豚草、苍耳和黄花蒿 (第 4代 )。按产卵单因子选择性风险指数 ( SEFRI(1) )值分析表明 ,豚草卷蛾成虫产卵对豚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卷蛾 寄主专一性 风险评价 恶性杂草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松毛虫分离株对家蚕的致病力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翠 王品 +3 位作者 陈雪 杨欣 张大敏 李增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9-209,共11页
长期以来对于释放球孢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是否会导致或加重家蚕白僵病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并同时影响真菌杀虫剂的应用。为科学评价球孢白僵菌松毛虫分离株对家蚕的致病风险,并保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共使用南方8省(区)... 长期以来对于释放球孢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是否会导致或加重家蚕白僵病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并同时影响真菌杀虫剂的应用。为科学评价球孢白僵菌松毛虫分离株对家蚕的致病风险,并保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共使用南方8省(区)的64株松毛虫分离株和4省(区)的12株家蚕分离株对3龄家蚕进行了3次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除其中1株松毛虫分离株外,不管是松毛虫分离株还是家蚕分离株,对家蚕都有一定致病性,但差异较大。在3×107孢子/mL 的浓度下,30株松毛虫分离株的平均侵染率10.2%极显著低于8株家蚕分离株的89.6%;在1.5×108孢子/mL的浓度下,34株松毛虫分离株对家蚕的平均侵染率36.4%极显著低于6株家蚕分离株的90.6%;松毛虫分离株在1.5×108孢子/mL浓度下的侵染率极显著高于3×107孢子/mL下的侵染率,而家蚕分离株在两种浓度下无显著性差异。在1.5×108孢子/mL的浓度下4株对家蚕致病力较强的松毛虫分离株的LT50为7.45~8.20 d,平均7.83 d,比6株家蚕分离株LT50(3.43~3.72 d)的平均数3.62 d多4.21 d。根据毒力较强的家蚕分离株B1和B5与毒力最弱和最强的松毛虫分离株D26和D22的致死浓度的比较,家蚕分离株对家蚕的毒力是松毛虫分离株的132~15733倍;根据他们的致死剂量的比较,家蚕分离株的毒力是松毛虫分离株的43~2201倍。这一对比数据充分表明,尽管不同的松毛虫分离株对家蚕的毒力不同,但所有的松毛虫分离株都具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综合分析表明,我国南方使用白僵菌杀虫剂防治松毛虫在家蚕中诱发流行病的风险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家蚕 寄主专化性 致病力 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